冼星海简介冼星海简介个人详细资料
冼星海简介-模板

冼星海简介
1928年(民国十七年),夏秋之间在广州得萧友梅先生介绍
加入当时上海工部局交响乐团任助理指挥并为该团创作及
1 改编乐曲;同时在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习小提琴和作
曲理论。年底与陈洪、张曙、任光等发起组织"南国音乐
社",并担任副社长兼月刊编辑部主任
2
1929年(民国十八年),参加上海工部局交响乐团演奏员学 习班学习乐队指挥法兼演奏小提琴副首席及助理指挥
同年又参加上海各届慈善赈灾 义演活动并担任音乐总指导及 总指挥等职
1930年(民国十九年),赴日本 东京参加由田汉主持的东京中 华青年会主办的中国留日学生 筹赈总会义演活动任指挥及钢 琴伴奏;同年又参加东京举行 的国际反帝同盟远东大会义演 会任音乐部主任兼指挥。在政 治思想上倾向进步并同情日本 无产阶级"五一"示威斗争,回 国后受田汉
20 xx
冼星海简介
演讲者:
时间:
冼星海简介
目录
冼星海简介
冼星海(1905年6月13日—1945年10月30日),男,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原名黄训原, 学名黄赞隆,又名曾泽生,入狱后改名星海。祖籍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今广州市南沙区榄 核镇),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
冼星海简介
01
02
03
04
05
1918年(民国七年), 冼星海跟随姑丈和 表兄到新加坡生活, 曾在甘美冰厂当铲
冰工人
1918年(民国七年), 冼星海跟随姑丈和 表兄到新加坡生活, 曾在甘美冰厂当铲
冰工人
1920年(民国九年), 冼星海到新加坡的 英国籍校长史密斯 开办的英文夜校学
【名人故事】作曲家冼星海的故事

【名人故事】作曲家冼星海的故事
冼星海,中国著名作曲家,生于1905年,逝世于1945年。
他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的
重要人物,是中国音乐界的领军人物之一。
冼星海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从小生活艰苦,但他对音乐的热爱始终如一。
他的父
母没有钱买一把钢琴给他,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自学钢琴。
他常常利用一本从废纸里收
集的旧乐谱来学习。
尽管有时候他没有钢琴可弹,他还是坚持练习,将乐谱逐字逐句地读
出来,并用手指在桌子上弹奏。
他的毅力和恒心让他在音乐道路上取得了突破。
冼星海青年时期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音乐系,成为中国第一位学习西方音乐的学生。
在学习期间,他努力学习西方音乐的基本理论和技巧,为以后铺就了坚实的基础。
他在校
期间,开始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通过自主创作,展现了他丰富的音乐才华。
1927年,冼星海离开中国,前往法国巴黎深造。
在巴黎,他受到西方音乐大师的指导,深入学习和研究西方音乐的精髓。
他在法国期间,多次与当地的音乐家和作曲家合作,相
互交流和学习。
这段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音乐修养,还开阔了他的音乐视野。
1935年,冼星海回到中国后,他扎根于上海,成为当地音乐圈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担任上海音乐学院的教授,并组建了上海交响乐团,担任首席指挥。
他致力于教育和培养年
轻的音乐人才,为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冼星海的短暂人生在1945年战火中夭折,他年仅40岁。
他的离世给中国音乐界带来
了重大的损失,但他的音乐才华和贡献将永远铭记人心。
冼星海简介、个人详细资料

冼星海简介、个人详细资料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冼星海,1904年6月13日(农历5月11日)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的家庭,7岁时外祖父去世,母亲带着冼星海去了新加坡,在新加坡的养正小学最先接触音乐。
1918年入岭南大学(现中山大学)附中学小提琴,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立艺专音乐系学习。
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小提琴和钢琴,并发表了著名的音乐短论《普遍的音乐》。
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从师于著名小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
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学院。
在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学习。
留法期间,创作了《风》《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十余首作品,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
抗战开始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后去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
1934年至1938年间,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
1938年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女大”兼课。
教学之余,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
1940年去苏联学习、工作,1945年10月30日卒于苏联首都莫斯科。
在冼星海短促的一生中,创作生活约10余年,共作歌曲数百首(现存250余首),大合唱4部、歌剧1部、交响曲2部、管弦乐组曲4部、狂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钢琴等器乐独奏、重奏曲多首。
在冼星海的创作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是多种多样的群众歌曲。
其中有正面表现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采用号召性、战斗性的进行曲形式的《救国军歌》《青年进行曲》《保卫卢沟桥》和《到敌人后方去》;有具体展示人民战争壮美的战斗图景、将抒情性与鼓动性或描绘性与概括性结合在一起的《在太行山上》《游击军》和《反攻》;有表现工农群众的劳动生活、采用特定的劳动音调和节奏写成的《顶硬上》《拉犁歌》《搬夫曲》和《路是我们开》;还有为抗战中的妇女、儿童写的《只怕不抵抗》《祖国的孩子们》和《三八妇女节歌》等等。
冼星海

1939年,由诗人光未然作词的《黄河大合唱》经他谱曲,也成了旷世千古的绝响。 1939年5月11日,在延 安庆祝鲁艺成立周年晚会上,冼星海穿着灰布军装和草鞋、打着绑腿指挥《黄河大合唱》,在场的毛泽东和其他 中央首长连声叫好。更有许多人唱着“风在吼,马在叫”,走向抗日战争最前线。
1926年春,冼星海考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师从作曲家萧友梅和俄籍小提琴教授托诺夫。萧友梅特地安 排他抄谱、做图书管理员,以弥补生活费。
1927年,萧友梅和蔡元培在上海创办国立音乐院,翌年,冼星海由北平来上海考入国立音乐学院,主修小 提琴和钢琴,攻读理论作曲,并在院刊发表《普遍的音乐》一文。
1929年夏,冼星海因参加学潮而被迫退学。同年冬天,他启程前往异国求学,靠朋友的帮助和在船上做苦 工,于1930年春到达法国,实现了到巴黎学习音乐的愿望。在巴黎的最初几年,冼星海主要靠在餐厅等处做杂役 维持生活。经马思聪介绍,他曾随巴黎歌剧院乐队首席奥别多菲尔学习小提琴。这位小提琴家得知冼星海靠做小 工维持生活,便不收他的学费。接着,冼星海又向巴黎音乐学院的著名教授加隆学习作曲理论。加隆教授了解到 他生活贫困时,也不收他的学费。在这样痛苦生活的煎熬中,冼星海却成功地创作了《风》。这首乐曲得到了他 的老师们的赞誉。
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师从作曲家萧友梅和俄籍小提琴教授托诺夫 。1928年进入国立音乐院学 习 音 乐 。 1 9 2 9 年 去 巴 黎 勤 工 俭 学 , 师 从 著 名 提 琴 家 帕 尼 ·奥 别 多 菲 尔 和 著 名 作 曲 家 保 罗 ·杜 卡 斯 。 1 9 3 5 年 回 国 后 , 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赴延安,后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 1945年10月30日,冼星海因肺病在莫斯科病逝。
聂耳和冼星海简介

聂耳(1912-1935),原名聂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汉族,云南玉溪人。
中国音乐家。
他从小家境贫寒,对劳苦大众有深厚的感情,他在有限的生命中创作了数十首革命歌曲,他的一系列作品,正是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的产物。
聂耳开辟了中国新音乐的道路,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先驱。
聂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者。
冼星海(1905~1945),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中国作曲家。
曾用名黄训、孔宇。
祖籍广东番禺,。
1905年6月13日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的家庭,1918年入岭南大学附中学小提琴,国立艺专音乐系学习。
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小提琴和钢琴,并发表了著名的音乐短论《普遍的音乐》。
冼星海的自传的印象

冼星海的自传印象前言冼星海(1905年-1941年),原名冼寅恪,字云卿,号星海,广东南海人。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文化思想家和革命先驱者之一。
冼星海的自传是他对自己一生经历和思想感悟的记录,展示了他坚定的信念、伟大的奉献精神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
一、家庭背景与早年经历冼星海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父亲是一位知识分子,母亲是一个温柔善良的妇人。
从小,冼星海就接受了优质教育,并培养了扎实的学术基础与追求真理的思维方式。
在大学期间,他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并开始了自己对社会现象和民族问题的深入思考。
二、追求真理与进步冼星海在自传中不断强调追求真理和进步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智慧。
他深知知识的力量,坚信只有通过教育和启蒙,才能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因此,他积极参与了各种文化运动和社会改革,为中国的进步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矢志投身革命冼星海是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他深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并将其作为指导自己行动的原则。
在自传中,他详细记录了自己参与革命斗争的经历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他毫不犹豫地投身于反帝反封建斗争,为工人阶级和农民争取权益,并致力于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四、文学创作与思想传播冼星海是一位杰出的作家和文化思想家。
他通过自己扎实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并深受读者喜爱。
在自传中,他详细记录了自己创作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和对文学艺术的追求。
同时,他也积极参与文化思想的传播,通过各种方式宣传进步思想和价值观,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五、对国家民族的关怀与奉献精神冼星海对国家民族的关怀与奉献精神贯穿于他一生的行动和思想中。
他深知中国社会的弱势和民族面临的困境,因此不断呼吁人们团结起来,共同为中国的独立和富强而努力。
他在自传中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未来的希望,同时也展现了自己为实现这一目标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结语通过阅读冼星海的自传,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和革命者所展现出来的坚定信念、追求真理与进步、矢志投身革命、文学创作与思想传播以及对国家民族的关怀与奉献精神。
冼星海个人资料信息简历及简介

冼星海个人资料信息简历及简介冼星海中文名称:冼星海性别:男国别:中国生平简介中国作曲家。
曾用名黄训、孔宇。
祖籍广东番禺,1905年6月13日生于澳门,1945年10月30日卒于莫斯科。
在冼星海短促的一生中,创作生活约10余年,共作歌曲数百首(现存250余首),大合唱4部、歌剧1部、交响曲2部、管弦乐组曲4部、狂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钢琴等器乐独奏、重奏曲多首。
在冼星海的创作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是多种多样的群众歌曲。
其中有正面表现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采用号召性、战斗性的进行曲形式的《救国军歌》、《青年进行曲》、《保卫卢沟桥》和《到敌人后方去》;有具体展示人民战争壮美的战斗图景、将抒情性与鼓动性或描绘性与概括性结合在一起的《在太行山上》、《游击军》和《反攻》;有表现工农群众的劳动生活、采用特定的劳动音调和节奏写成的《顶硬上》、《拉犁歌》、《搬夫曲》和《路是我们开》;还有为抗战中的妇女、儿童写的《只怕不抵抗》、《祖国的孩子们》和《三八妇女节歌》等等。
在这些群众歌曲中,冼星海根据不同内容,创造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音乐形象,或以具有冲击力的节奏和挺拔高昂、富于棱角的旋律,表现激昂慷慨的情绪和威武豪壮的气势;或以气息宽广的旋律、舒缓沉着的节奏和抒情含蕴的音调,体现革命人民丰富的内心世界。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
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
这部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在冼星海的歌曲创作中抒情性的独唱歌曲占据著重要的位置,其中大多是为舞台剧和电影所作的插曲。
这些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侧面,反映了特定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和内心感受,或倾诉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或抒发投入斗争的热切情感。
冼星海简介_修正版

经延安音乐工作者的多次试演并在鲁 艺领导的指导下和经中央领导同志审 查后定为《黄河大合唱》正式出版后 的版本
同时冼星海还应邀到延安鲁迅文学院 作报告,并为该院和陕甘宁边区的新 华广播电台举行了"延安新编合唱音乐 晚会"
NEXT
早年经历
1935年回国后积极投入 抗战歌曲创作和救亡音 乐活动
创作歌曲有《黄河大合 唱》《九一八大合唱》 《江南三月》等名作
这一时期所创作的歌曲 主要有《青年进行曲》 《救国军歌》《保卫祖 国歌》《到敌人后方去 》《游击队歌》等
2 创作经历
PART 2
创作经历
抗战前期
冼星海在音乐创作上具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 义精神相结合的特点。他所创作的音乐既具 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具有强烈的现代感。 他以抗日救亡为主题,运用西方的创作手法 ,创作出一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强烈现代 感的音乐作品,如《保卫黄河》、《游击队 歌》、《在太行山上》等。这些作品不仅表 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日精神,同时也 表现了中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 的向往
他自己也以惊人的毅力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的各乐章草稿和大三弦伴奏谱草稿及钢琴谱等, 寄给各地由他指导的学生和青年音乐工作者作为参考或指导之用
创作经历
并反复进行修订补充及完成其他工作后 由地下党组织转送到延安鲁艺
这一大型声乐套曲由三部曲式写成共分 八个乐章,每章均由词作家配合当时的 政治形势写作歌词
创作经历
抗战后期
1940年以后,由于国民党当局更加反动,民族危机加深 这时他除了发表政论、散文和为一些戏剧电影作插曲外,又为演出活动创作《上海船家》、《 你从那里回来》和《断章》等歌曲 同时积极组织演出活动和指导青年音乐工作者
中国近代作曲家冼星海生平简介

中国近代作曲家冼星海生平简介冼星海,曾用名黄训、孔宇,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
师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斯。
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近代作曲家冼星海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冼星海生平简介冼星海1905年出生于澳门,祖籍为广东番禹,是中国近现代非常有名的作曲家、钢琴家。
因为所作的音乐作品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就被称作人民音乐家。
冼星海这个名字逐渐在被遗忘,现在的年轻人很多都会问冼星海是什么人,但大家绝对不会忘记的就是他的黄河大合唱。
冼星海的出生并不好,他是生在澳门一个非常穷苦的家庭。
6岁的时候冼星海就跟随母亲去到了新加坡,就在养正学校读书,当时养正学校有一个叫做区健夫的老师就看到了冼星海在音乐上的天赋,就将他选进学校的军乐团,这使得冼星海正式的接触乐器与音乐的系统训练。
后来冼星海的母亲为了让他接受更好的教育就将他送回了广州,13岁的冼星海就开始在岭南大学就是现在的中山大学开始学习小提琴。
为了补贴家用在学习之余冼星海还售卖一些学习用品以及加入岭南音乐银行。
1926年冼星海考入背景大学音乐传习所,1929年去巴黎留学,1934年考入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学习作曲兼学指挥,他是当时第一个考进这个班的中国人。
后来冼星海就开始了救亡创作,大家所熟悉的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生产运动大合唱都是出自于冼星海之手。
后来由于长期的创作劳累以及营养不良,冼星海的肺病越来越严重,于1945年10月31日病逝于克里姆林宫医院,年仅40岁。
冼星海的代表作品冼星海一生为了国家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给了当时中国人民很多的激励与前进的动力。
像生产运动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民族解放等等都符合当时国家的现状,冼星海总是能从现实出发创作出贴合人民的作品。
但说到冼星海的代表作品就不得不说黄河大合唱,这应该算是冼星海影响最深的一首作品,在现在很多小学初中的教科书上还是可以看见这首作品。
忆冼星海 (2)

忆冼星海简介冼星海(1895年9月1日—1941年2月1936日),字星海,浙江绍兴人。
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中国劳动运动的先遣者之一。
冼星海早年在中国革命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思想上和实践中都为中国劳动者争取权益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积极参与工人运动,倡导工人自我解放。
本文将回顾冼星海先生的生平经历和他在中国劳动运动中的贡献。
生平经历冼星海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早年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在青年时期就加入了浙江的左联社,在1921年成立的中国共产党中,他加入党的早期组织,并成为上海地下党的负责人。
他积极参与了五·三〇运动,为争取工人权益而奋斗。
冼星海是一位既有理论造诣,又有实际行动的人。
他学习马克思主义,将其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他认为只有通过劳动者的自我解放和阶级斗争,才能实现中国的社会进步。
他提出“要革命,首先要普及马克思主义”,并通过文字和讲座的方式向广大工人普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在中国劳动运动中的贡献冼星海不仅在理论上提倡工人的自我解放,还亲自参与工人运动并为其奋斗。
他积极组织、领导了大规模的罢工运动。
他带领工人们组织起来,争取他们的合法权益。
他反对工人的剥削,提倡工人的团结,并主张通过工人大众的斗争来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冼星海一直致力于为工人争取更好的待遇和权益,他的努力得到了许多工人的支持和拥护。
他通过文字和演讲向工人普及知识,提高他们的觉悟,并帮助他们建立工会,组织罢工。
他还为工人争取教育权利和医疗保障。
冼星海的贡献不仅限于工人运动,他还积极参与了国内的抗日战争并为之奋斗。
忆冼星海冼星海是中国劳动运动的先驱,他的贡献永远值得我们缅怀和纪念。
他为工人的权益奋斗了一生,为中国的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指导,为工人铸就了一个坚实的基石。
冼星海教导我们要努力实现人民的利益,要通过革命实践来推动社会的进步。
他提醒我们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要为社会主义事业负责任,要团结劳动者,为他们争取更好的待遇和权益。
冼星海

•
组员:张骏旗,李成6.13-1945.10.30), 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番禺, 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作曲家、钢 琴家,于1939年所作的《黄河大合 唱》是最广为人知的作品。短促的 一生中,创作生活约10余年,共作 歌曲数百首(现存250余首),大 合唱4部、歌剧1部、交响曲2部、 管弦乐组曲4部、狂想曲1部以及小 提琴、钢琴等器乐独奏、重奏曲多 首。在冼星海的创作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是多 种多样的群众歌曲。
人物生平
• 冼星海是我国现代著名的音乐家,原籍广东番 禺,生于澳门贫苦船工家庭。他是一位多产的作 曲家,一生中创作了近300首音乐作品和大量论文。 塑造了无数生动的艺术形象,并以他对革命音乐 的巨大贡献,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称号.他在延 安鲁艺时期创作的《黄河大合唱》是我国音乐艺 术的不朽名作。 冼星海以自己毕生的艺术实践, 不懈地坚持了以聂耳为代表的中国新兴音乐的革 命方向,全面反映在反帝爱国斗争中。他不断探 索音乐创作与群众的密切结合,努力创造既有鲜 明民族特点又富于强烈时代精神和生活气息的各 类音乐作品,为发展中国民族新音乐事业做出了 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名言
• 1: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钱能买的。我的音 乐,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人民大众,为挽救民 族危机服务。 • 2:每个人在他生活中都经历过不幸和痛苦。有些 人在苦难中只想到自己,他就悲观、消极,发出 绝望的哀号;有些人在苦难中还想到别人,想到 集体,想到祖先和子孙,想到祖国和全人类,他 就得到乐观和自信。 • 3:中华民族的解放胜利,就是要每一个国民贡献 他纯洁的爱国之心。
• • • •
不平凡的生活经验又将使他的创作增加了绮丽的 色彩和声调;要是他不死,他一定津津乐道这一 番的遭遇,觉得何幸而有此罢?现在我还是这样 想:要是我再遇到他,一开头他就会讲述这一段 颠沛流离的生活,而且要说,“我经过中亚细亚, 步行过万里,我看见了不少不少,我得了许多题 材,我作成了曲子了!”时间永远不能磨灭我们 在西安的一席长谈给我的印象。 • 一个生龙活虎般的具有伟大气魄,抱有崇高理 想的冼星海,永远坐在我对面,直到我眼不能见, 耳不能听,只要我神智还没昏迷,他永远活着。
冼星海简介 冼星海的作品都有哪些?冼星海个人资料

冼星海简介冼星海的作品都有哪些?冼星海个人资料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冼星海简介-冼星海的作品都有哪些?冼星海个人资料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姓名:冼星海籍贯:澳门生卒年:1905—1945年地位:伟大的人民音乐家主要作品:《游击军歌》、《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在冼星海的创作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是多种多样的群众歌曲。
在这些群众歌曲中,冼星海根据不同内容,创造了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音乐形象,或以具有冲击力的节奏和挺拔高昂、富于棱角的旋律,表现激昂慷慨的情绪和威武豪壮的气势;或以气息宽广的旋律、舒缓沉着的节奏和抒情含蓄的音调,体现革命人民丰富的内心世界。
冼星海代表作品.《救国军歌》.《夜半歌声》.《在太行山上》冼星海,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番禺,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对革命音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一颗最灿烂的星。
在这里,我要为他写两篇文章,一篇是:《冼星海的(救国军歌)(夜半歌声)(在太行山上)及其他》,主要谈他上海时期和武汉时期的创作;另一篇是:《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集中评介他延安时期写的这部不朽的杰作。
冼星海是广东番禺县人,1905年生于澳门。
在旧社会,他家是属于水上生活的“蛋民”,社会地位非常低下。
冼星海是个遗腹子,还在娘胎里父亲便去世了。
6 岁时随母亲到南洋,靠母亲做佣工维生。
星海在南洋、私塾里读了四年四书五经,在英国人办的学校里学了一年英语,在华侨办的岭南分校念了两年高小。
1919 —1925年,又在广州岭南大学附中和岭大预科念书,半工半读,靠当打字员、工人夜校教员维持生计。
此时他已学习小提琴,吹单簧管,并且在一个美国人办的管乐队中担任指挥。
1926年,进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学习理论和小提琴,同时兼任北大图书馆助理员。
1927年下半年,进上海国立音乐院学习。
冼星海与他的《风》

冼星海与他的《风》一冼星海的资料1.出生于1905年,广东珠江。
应出生时没在一条破渔船上,面朝着茫茫的星空和辽阔的大海,余氏,母亲便为其取名“星海”。
2.成长经历:(1)13岁起,他就一面读书,一面打工。
喜欢音乐,积极参加学校的管弦乐队,学习小提琴。
因为他擅长吹奏单簧管,被称作学校的“南国箫手”。
(2)21岁,离开故乡只身来带北京。
一边在艺术学校学习小提琴,一边靠担任图书管理员维持生活。
(3)求学:从北京艺术学校转到上海国立音乐学院。
打击没有动摇冼星海学习音乐的信念,他决定去法国。
洗星海在巴黎感受音乐生活的丰富多彩,想进巴黎的音乐大学学习却很困难。
洗星海用顽强的毅力坚持自学了五年。
3.《风》的来历。
4.作品:《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在太行山上》5.你知道的关于冼星海的作品:登上地球之巅1960年5月25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1960年5月25日,我国优秀运动员王富洲、贡布、屈银华第一次从北坡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在世界登山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19年英国人开始组织攀登珠峰。
1953年英国攀登者首次从南坡登上了珠峰峰顶。
中国人向北坡发起了挑战。
1960年5月24日,我国四名登山运动员离开了8500米营地,向顶峰做最后的冲刺。
1960年5月25日,把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
2003年,为了纪念人类登上珠峰峰顶50周年,世界各地的登山爱好者组织了大规模的攀登珠峰活动。
2003年5月21日,中国登山队又一次成功地登上了珠穆朗玛峰。
冼星海简介国歌【冼星海与他的母亲】

冼星海简介国歌【冼星海与他的母亲】幼年随母海外谋生人民音乐家、作曲家冼星海(1905―1945),曾用名黄训、孔宇,广东番禺人,出身于贫苦的渔民家庭。
他的母亲名叫黄苏英(1870―1941),广东番禺榄核村人。
冼星海在澳门出生时,父亲不幸病故,家庭生活陷于贫困之中。
父亲死后,冼星海母子二人无依无靠,在番禺难以谋生。
后得到乡邻介绍,黄苏英带着七岁的儿子冼星海乘轮船到新加坡去当女佣人。
他俩挤进那空气混浊、拥挤不堪的四等统舱苦苦熬了一个来月才抵达新加坡。
那时新加坡对穷人十分歧视,坐头等、二等舱的富人乘客,不但有餐厅、舒适床位、活动场所,到码头后凭票就可立即上岸。
而乘坐四等统舱的贫穷乘客却都被送到一个孤岛上作“卫生检查和注射防疫针”,合格后才能进入新加坡。
“卫生检查”时男女乘客都要脱光衣服、赤条条地“检查”,一个年轻姑娘因忍受不了这种非人的侮辱而跳海自杀。
在贫穷乘客的强烈抗议下,后来,新加坡有关方面在“卫生检查”时才允许四等统舱的女乘客穿上一条筒裙。
冼星海与母亲到达新加坡之后,在新加坡华侨总会的帮助下,到了一家华侨富商家庭当佣人。
冼星海除跟母亲做些力所能及的小杂活外,就陪着小主人一起玩耍。
稍长大后他就给小主人当伴读,有时可以拿少爷的课本看看,不懂的地方可以问问少爷。
少爷喜爱打网球,冼星海就自然而然成为陪少爷练网球的好对手。
回国进入岭南大学事有凑巧,1918年春天,广州岭南大学创始人、著名教育家钟荣光赴新加坡筹募办学经费,偶然间发现冼星海热爱音乐,擅长箫笛,颇有音乐天赋。
于是,在征得黄苏英同意后,钟荣光带着冼星海回国到广州岭南大学华侨班免费读书。
当时冼星海只有14岁,头一次离开母亲独自回国,实在令人不放心,但为了儿子的前途,黄苏英默默地忍痛含泪把星海送上回国的轮船去广州求学。
由于冼星海在华侨班学习勤奋刻苦,成绩优异,获得一些奖学金后,他又升入岭南大学文科进行半工半读。
他积极参与组建了该大学的乐队,并担任乐队指挥而初露头角。
人物简介——冼星海

1905年6月13日,冼星海在澳门海边一个疍民 的船上降生了,一直到6岁,他基本上都是在澳门长 大的。幼年的冼星海也随着母亲在海上漂荡,在 祖父忧伤绵长的萧声中,在渔民喜忧参半的民谣 中长大。 冼星海6岁就辗转随母亲到了新加坡,进入了 新加坡的养正学校,也就是在学校的音乐课开始 了音乐之旅。养正学校的区健夫老师,最先赏识 冼星海的音乐秉赋,并选他进入学校军乐队,让 他开始接触乐器和音乐训练。当时的养正校长林 耀翔,接受岭南大学专为华侨子弟返国升学所设 的华侨学校校长一职,冼星海正是他亲自带往广 州升学的20名养正学生之一。
• 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1918年, 母亲黄苏英想方设法来到广州,把13 岁的冼星海送进了岭南大学附中的义 学学习小提琴,正式开始专业学习音 乐。在这里,母子两人整整度过了6年。 冼星海在学校努力学习,功课一直很 好,而最令他着迷的是音乐课,这让 他从小在祖父的萧声和教堂唱诗班里 获得的音乐感受有了发展的天地,他 参加了义校的唱诗班和管弦乐队。 • 进入岭南大学附中本校后,为了 贴补家用,冼星海依靠每天售卖两个 钟头的书籍纸笔等物,和加入“岭南 银行乐队”这两件工作,来维持学费 和伙食费。他在乐队里担任演奏直箫, 后来成了附中管弦乐队的指挥,被广 州人称作“洋箫”的单簧管,他也吹 得很有韵味,由此,他得到了一个雅 号“南国箫手”,连有名的培正中学 也请他去做音乐教员和乐队指挥。
• 在冼星海短促的一生中,创作生活约10余年,共作歌曲数百首(现 存250余首),大合唱4部、 歌剧1部、交响曲2部、管弦乐组曲4部、 狂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钢琴等器乐独奏、重奏曲多首。在冼星海的 创作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是多种多样的群众歌曲。 • 其中有正面表现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采用号召性、战斗性的进行曲 形式的《救国军歌》;有具体展示人民战争壮美的战斗图景、将抒情 性与鼓动性或描绘性与概括性结合在一起的《在太行山上》;有表现 工农群众的劳动生活、采用特定的劳动音调和节奏写成的《顶硬上》 和《路是我们开》;还有为抗战中的妇女、儿童写的《只怕不抵抗》 《祖国的孩子们》等等。 • 在这些群众歌曲中,冼星海根据不同内容,创造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 音乐形象,或以具有冲击力的节奏和挺拔高昂、富于棱角的旋律,表 现激昂慷慨的情绪和威武豪壮的气势;或以气息宽广的旋律、舒缓沉 着的节奏和抒情含蕴的音调,体现革命人民丰富的内心世界。 • 冼星海的四部大合唱《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 合唱》《牺盟大合唱》,其中《黄河大合唱》最为出名,也是最重要 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
冼星海名词解释

冼星海名词解释
冼星海(1901年-1968年),原名冼恩洪,字星海,号北溟,湖南娄底人,中国现代著名音乐家、作曲家、教育家和指挥家。
他被誉为中国音乐界的巨星,对中国音乐的现代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冼星海在音乐教育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造诣。
他曾经任教于多所音乐学院和大学,培养了大批优秀音乐人才。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倡导艺术家要有社会责任感,并且提倡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相结合的创作方式。
作为作曲家,冼星海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涵盖了交响乐、室内乐、合唱等多个音乐形式。
他的作品富有深情和激情,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战斗精神。
其中最为著名的作品包括交响诗《黄河》、管弦乐曲《红旗颂》等,这些作品不仅在中国音乐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也受到了国际音乐界的赞誉。
冼星海还是一位杰出的指挥家,他以精湛的指挥技巧和严谨的音乐素养著称。
他带领着中国各大乐团演奏了许多经典的音乐作品,为中国音乐的演奏水平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冼星海以其卓越的音乐才华和对民族音乐事业的无私奉献而广
为人知,他对中国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音
乐教育史上的伟大人物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作曲人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作曲人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人是冼星海(1905年-1942年),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
冼星海出生于广西省南宁市,早年曾在广东省广州市学习音乐。
他在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致力于创作革命歌曲,为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义勇军进行曲》是冼星海在1934年创作的,当时他在红军
第五军政治部任职。
这首曲子以激昂豪迈的曲调,表达了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中的坚定信念和英勇斗志,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进行曲。
冼星海在1942年因病逝世,享年仅37岁。
他的创作事业对于中国音乐发展和革命文化的推动具有重要意义,被誉为“中国
近代音乐奠基人之一”。
【名人故事】作曲家冼星海的故事

【名人故事】作曲家冼星海的故事冼星海,曾化名“黄训”,原籍广东番禺县,1905年生于澳门贫苦的船工家庭。
他出生前父亲就已去世,靠母亲做佣工和祖父接济生活。
他6岁进私塾。
祖父病逝后,他失学而随母亲去了新加坡。
他于1918年回国,因交不起学费而入了广州的岭南大学基督教青年会所办的义学,参加了学校的管乐队。
此时,他已经表现出音乐方面的天赋。
冼星海在音乐上可谓大器晚成。
他在20岁左右才开始学拉小提琴,被同事们戏谑地称为“宰鸡能手”——拉小提琴像杀鸡一样难听。
他刚到巴黎时,也是大部分时间用于解决温饱。
后来,他遇到那里的中国留学生马思聪,并由他引见了法国巴黎歌剧院首席小提琴奥别多菲尔和音乐大师加隆。
大师们钦佩他的毅力,破例免去了他每月各200法郎(约合10块银元)的学费。
他根据唐朝诗人杜甫着名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而创作的奏鸣曲《风》,排上了巴黎音乐学院新作品演奏会节目单,并在电台播出,从此有了名气。
1929年,冼星海来到素有世界音乐文化中心的法国巴黎学习音乐。
他靠在餐馆跑堂、理发店杂役等维持生活,在塞纳河畔梧桐树下几次晕倒,险些被法国警察送进陈尸所。
后来,他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师从着名提琴家奥别多菲尔和着名作曲家杜卡斯,写下了早期作品《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风》等。
1935年夏,他谢绝了巴黎音乐学院的挽留,回国投入抗日救亡。
1934年,冼星海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学习作曲兼学指挥。
他是该班几十年来的第一个中国考生,由于衣着不够华丽,险些被法国门警所阻而不得入考场。
考试后,主考老师杜卡斯代表全体评委宣布:“我们决定给你荣誉奖,按照学院的传统规定,你可以自己提出物质方面的要求。
”冼星海只说了“饭票”两个字,就再也说不出话来了。
音乐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命运。
冼星海在西方求学期间,饱受西方列强对弱小民族的歧视。
回国途经伦敦时,英国海关竟不准他入境,被扣几个小时。
回国后,他曾指挥上海工部局的管弦乐队演奏贝多芬《第八交响曲》,可这个乐队从指挥到演奏者却没有一个中国人。
冼星海简介冼星海简介个人详细资料

冼星海简介-冼星海简介、个人详细资料冼星海,1904年6月13日(农历5月11日)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的家庭,7岁时外祖父去世,母亲带着冼星海去了新加坡,在新加坡的养正小学最先接触音乐。
1918年入岭南大学(现中山大学)附中学小提琴,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立艺专音乐系学习。
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小提琴和钢琴,并发表了著名的音乐短论《普遍的音乐》。
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从师于著名小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
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学院。
在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学习。
留法期间,创作了《风》《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十余首作品,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
抗战开始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后去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
1934年至1938年间,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
1938年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女大”兼课。
教学之余,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
1940年去苏联学习、工作,1945年10月30日卒于苏联首都莫斯科。
在冼星海短促的一生中,创作生活约10余年,共作歌曲数百首(现存250余首),大合唱4部、歌剧1部、交响曲2部、管弦乐组曲4部、狂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钢琴等器乐独奏、重奏曲多首。
在冼星海的创作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是多种多样的群众歌曲。
其中有正面表现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采用号召性、战斗性的进行曲形式的《救国军歌》《青年进行曲》《保卫卢沟桥》和《到敌人后方去》;有具体展示人民战争壮美的战斗图景、将抒情性与鼓动性或描绘性与概括性结合在一起的《在太行山上》《游击军》和《反攻》;有表现工农群众的劳动生活、采用特定的劳动音调和节奏写成的《顶硬上》《拉犁歌》《搬夫曲》和《路是我们开》;还有为抗战中的妇女、儿童写的《只怕不抵抗》《祖国的孩子们》和《三八妇女节歌》等等。
冼星海读音

冼星海读音冼星海读音为xiǎn xīng hǎi。
冼星海(1905-1945)作曲家。
广东番禺人,生于澳门。
曾在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上海国立音乐院及法国巴黎音乐学院学习。
1935年回国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1938年至延安,曾任鲁艺音乐系主任。
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赴苏联为在延安拍摄的影片《延安与八路军》配乐。
后病逝于莫斯科。
作有大合唱《黄河》、《生产》等四部,歌曲《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五百余首以及交响曲《民族解放》、管弦乐《中国狂想曲》等。
词语意思冼星海xiǎn xīng hǎi网络解释冼星海(马晓伟主演电视剧)《冼星海》是由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影视部、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电视台、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等单位联合摄制的电视剧,段果平、程生生导演,马晓伟、唐国强、刘劲等主演的的一部历史传奇类电视剧,该剧主要讲述了冼星海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创作了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创作举世闻名的黄河大合唱。
该剧于2005年7月30日在中央电视台首播。
冼星海简介:冼星海(1905.6.13-1945.10.30),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番禺(现南沙区榄核镇),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
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习音乐。
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师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斯。
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赴延安,后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
1945年10月因劳累和营养不良,他的肺病日益严重。
无情的病魔让冼星海病逝于莫斯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冼星海简介-冼星海简介、个人详细资
料
冼星海,1904年6月13日(农历5月11日)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的家庭,7岁时外祖父去世,母亲带着冼星海去了新加坡,在新加坡的养正小学最先接触音乐。
1918年入岭南大学(现中山大学)附中学小提琴,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立艺专音乐系学习。
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小提琴和钢琴,并发表了著名的音乐短论《普遍的音乐》。
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从师于著名小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
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学院。
在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学习。
留法期间,创作了《风》《游
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十余首作品,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
抗战开始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后去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
1934年至1938年间,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
1938年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女大”兼课。
教学之余,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
1940年去苏联学习、工作,1945年10月30日卒于苏联首都莫斯科。
在冼星海短促的一生中,创作生活约10余年,共作歌曲数百首(现存250余首),大合唱4部、歌剧1部、交响曲2部、管弦乐组曲4部、狂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钢琴等器乐独奏、重奏曲多首。
在冼星海的
创作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是多种多样的群众歌曲。
其中有正面表现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采用号召性、战斗性的进行曲形式的《救国军歌》《青年进行曲》《保卫卢沟桥》和《到敌人后方去》;有具体展示人民战争壮美的战斗图景、将抒情性与鼓动性或描绘性与概括性结合在一起的《在太行山上》《游击军》和《反攻》;有表现工农群众的劳动生活、采用特定的劳动音调和节奏写成的《顶硬上》《拉犁歌》《搬夫曲》和《路是我们开》;还有为抗战中的妇女、儿童写的《只怕不抵抗》《祖国的孩子们》和《三八妇女节歌》等等。
在这些群众歌曲中,冼星海根据不同内容,创造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音乐形象,或以具有冲击力的节奏和挺拔高昂、富于棱角的旋律,表现激昂慷慨的情绪和威武豪壮的气势;或以气息宽广的旋律、舒缓沉着的节奏和抒情含蕴的音调,体现革命人民丰富的内心世界。
冼星海的四部大合唱《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
唱》,其中《黄河大合唱》最为出名,也是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
1905年6月13日,冼星海在澳门海边一个疍民的船上降生了(注:疍民,是对在沿海港湾和内河上从事渔业及水上运输,并以船为家的水上居民的称呼)。
据说他出生的时候,因为他母亲看到湖边的大海,海面上是朗朗星空,所以就给他取名“星海”。
一直到6岁,他基本上都是在澳门长大的。
幼年的冼星海也随着母亲在海上漂荡,在祖父忧伤绵长的萧声中,在渔民喜忧参半的民谣中,冼星海一天天长大。
冼星海6岁就辗转随母亲到了新加坡,进入了新加坡的养正学校,也就是在学校的音乐课开始了音乐之旅。
养正学校的区健夫老师,最先赏识冼星海的音乐秉赋,并选他进入学校军乐队,让他开始接触乐器和音乐训练。
当时的养正校长林耀翔,接受岭南大学专为华侨子弟返国升学所设的华侨学校校长一职,冼星海正是他亲自带往广州升学的20名养正学生之一。
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1918
年,母亲黄苏英想方设法来到广州,把13岁的冼星海送进了岭南大学附中的义学学习小提琴,正式开始专业学习音乐。
在这里,母子两人整整度过了6年。
冼星海在学校努力学习,功课一直很好,而最令他着迷的是音乐课,这让他从小在祖父的萧声和教堂唱诗班里获得的音乐感受有了发展的天地,他参加了义校的唱诗班和管弦乐队。
进入岭南大学附中本校后,为了贴补家用,冼星海依靠每天售卖两个钟头的书籍纸笔等物,和加入“岭南银行乐队”这两件工作,来维持学费和伙食费。
他在乐队里担任演奏直箫,后来成了附中管弦乐队的指挥,被广州人称作“洋箫”的单簧管,他也吹得很有韵味,由此,他得到了一个雅号“南国箫手”,连有名的培正中学也请他去做音乐教员和乐队指挥。
1926年春,他卖掉了心爱的小提琴,在朋友的资助下来到北京,考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靠在学校图书馆任助理员维持生活。
他师从萧友梅博士和知名俄籍小提琴教授托诺夫。
1928年,冼星海进入
上海国立音乐学院,主修小提琴和钢琴,后因参加学潮被迫退学。
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他靠在餐馆跑堂、在理发店做杂役等维持生活,在塞纳河畔梧桐树下几次晕倒,险些被法国警察送进陈尸所。
冼星海在音乐上可谓大器晚成。
他在20岁左右才开始学拉小提琴,被同事们戏谑地称为“宰鸡能手”———拉小提琴像杀鸡一样难听。
他刚到巴黎时,也是大部分时间用于解决温饱。
后来,他遇到那里的中国留学生马思聪,并由他引见了法国巴黎歌剧院首席小提琴奥别多菲尔和音乐大师加隆。
大师们钦佩他的毅力,破例免去了他每月各200法郎(约合10块银元)的学费。
他根据唐朝诗人杜甫著名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而创作的奏鸣曲《风》,排上了巴黎音乐学院新作品演奏会节目单,并在电台播出,从此有了名气。
1934年,冼星海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学习作曲兼学指挥。
他是该班几十年来的第一个中国考生,由于衣着不够华丽,险些被法国门警所阻而不得入考
场。
考试后,主考老师杜卡斯代表全体评委宣布:“我们决定给你荣誉奖,按照学院的传统规定,你可以自己提出物质方面的要求。
”冼星海只说了“饭票”两个字,就再也说不出话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