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简介、个人详细资料

合集下载

怀念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怀念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冼星海作品介绍
• 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小提琴和钢琴,并发表了著名的音乐短论《普遍的 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小提琴和钢琴,并发表了著名的音乐短论《 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小提琴和钢琴 音乐》。 音乐》。 • 1931年创作了《风》、《游子吟》、《 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十余首作品。 年创作了《 》、《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 等十余首作品。 游子吟》、《 小调小提琴奏鸣曲》 年创作了 • 1935年回国后,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 年回国后, 年回国后 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 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 》,话剧 》、《大雷雨 《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 • 1935年至 年至1938年间,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 年间, 》、《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 年至 年间 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 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祖国的孩子们》、《 》、《茫茫的西伯利亚》、《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 《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 》、《在太行山上 作品。 在太行山上》 去》、《在太行山上》作品。 • 1938年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 年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 生产大合唱》等作品。 年创作了不朽名作 • 1940年去苏联学习、工作,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此间,写有交响曲《民族 年去苏联学习、 年病逝于莫斯科。 年去苏联学习 工作, 年病逝于莫斯科 此间,写有交响曲《 解放》、《神圣之战》,管弦乐组曲《满江红》,管弦乐《中国狂想曲》 》、《神圣之战》,管弦乐组曲 》,管弦乐 解放》、《神圣之战》,管弦乐组曲《满江红》,管弦乐《中国狂想曲》以 及小提琴曲《郭治尔-比戴》 现已收集到他的作品近三百件。 及小提琴曲《郭治尔-比戴》等,现已收集到他的作品近三百件。此外还写 聂耳——中国新兴音乐的创造者》、《论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等大量 中国新兴音乐的创造者》、《论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 了《聂耳 中国新兴音乐的创造者》、《论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 音乐论文,已发表的有三十五篇。 音乐论文,已发表的有三十五篇。由于他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所作的巨大贡 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 献,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

音乐家洗星海

音乐家洗星海
音乐家 洗星海
基本信息
冼星海小传 冼星海(1905―1945), 我国 现代杰出的人民音乐家。原籍广 东番 禺人。他是澳门一个贫苦船 工的遗腹子。 1911年随母亲到新 加坡投靠亲戚,1918 年回到广 东,上岭南大学附中,课余学习 小提琴,后又升入大学,前后学习6年。
黄河大合唱
musician
人生风波
“南国箫手早闻名,文化名都苦追寻。 救国军歌感肺腑,黄河合唱荡激情。高亢战 歌发怒吼,大众救亡谱呼声。崭新音乐拓历 史,领袖题词慰生平。”
人物评价
冼星海是中国民族新音乐事业的先锋,一 生中创作了200多首大众歌曲、4部大合唱、2部 歌剧(其中一部未完成)、2部交响乐、4部交 响组曲、一部交响诗、一部管弦乐狂想曲,以 及许多器乐独奏、重奏曲和大量的艺术歌曲, 还写了许多音乐方产大合唱》等不朽名作。特别是国人最 为耳熟能详的《黄河大合唱》,在烽火 连天的抗战岁月里,传唱大江南北,极 大地鼓舞了民族士气,振奋了民族精神, 成为中华民族抗敌救国的精神武器,是 中华民族不朽的英雄乐章。
人格品质
志存高远。做人要胸怀大志,这是中 国传统文化理念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教育其弟子做“修身以 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之人。南宋理学家张栻认为,理想的道德 人格应该能“传道济民”。这些古训,激 励着一代又一代贫寒出身的子弟去执著地 追求理想,并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冼星海(1905.6.13-1945.10.30),男,曾用

冼星海(1905.6.13-1945.10.30),男,曾用

冼星海(1905.6.13-1945.10.30),男,曾用冼(xiǎn)星(xīng)海(hǎi)。

冼(xiǎn)星(xīng)海(hǎi)。

男。

曾用名黄训。

冼星海孔宇。

祖籍广东番禺。

出生于澳门。

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

钢琴家。

有人民音乐家之称。

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

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习音乐。

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

师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斯。

1935年回国后。

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赴延安。

后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

1939年6月。

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5年10月因劳累和营养不良。

他的肺病日益严重。

最后冼(xiǎn)星(xīng)海(hǎi)病逝于莫斯科。

中文名,冼(xiǎn)星(xīng)海(hǎi)。

别名,黄训。

孔宇。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澳门。

出生日期,1905年6月13日。

逝世日期,1945年10月30日。

职业,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

钢琴家。

毕业院校,巴黎国立音乐学院。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1939年。

创作《黄河大合唱》。

代表作品,《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黄河大合唱》《生产运动大合唱》。

配偶,钱韵玲。

同名电视剧,《冼(xiǎn)星(xīng)海(hǎi)》。

星座,双子座。

人物生平。

1905年6月13日。

冼(xiǎn)星(xīng)海(hǎi)生于澳门一个贫苦家庭。

冼(xiǎn)星(xīng)海(hǎi)6岁时随母亲黄苏英去新加坡。

进入了新加坡的养正学校。

养正学校的区健夫老师。

最先赏识冼(xiǎn)星(xīng)海(hǎi)的音乐秉赋。

并选他进入学校军乐队。

冼星海让他开始接触乐器和音乐训练。

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1918年。

母亲想方设法来到广州。

把13岁的冼(xiǎn)星(xīng)海(hǎi)送进了岭南大学学习小提琴。

开始正规的音乐课程。

进入岭南大学后。

为了贴补家用。

冼(xiǎn)星(xīng)海(hǎi)依靠每天售卖两个钟头的书。

冼星海简介-模板

冼星海简介-模板

冼星海简介
1928年(民国十七年),夏秋之间在广州得萧友梅先生介绍
加入当时上海工部局交响乐团任助理指挥并为该团创作及
1 改编乐曲;同时在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习小提琴和作
曲理论。年底与陈洪、张曙、任光等发起组织"南国音乐
社",并担任副社长兼月刊编辑部主任
2
1929年(民国十八年),参加上海工部局交响乐团演奏员学 习班学习乐队指挥法兼演奏小提琴副首席及助理指挥
同年又参加上海各届慈善赈灾 义演活动并担任音乐总指导及 总指挥等职
1930年(民国十九年),赴日本 东京参加由田汉主持的东京中 华青年会主办的中国留日学生 筹赈总会义演活动任指挥及钢 琴伴奏;同年又参加东京举行 的国际反帝同盟远东大会义演 会任音乐部主任兼指挥。在政 治思想上倾向进步并同情日本 无产阶级"五一"示威斗争,回 国后受田汉
20 xx
冼星海简介
演讲者:
时间:
冼星海简介
目录
冼星海简介
冼星海(1905年6月13日—1945年10月30日),男,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原名黄训原, 学名黄赞隆,又名曾泽生,入狱后改名星海。祖籍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今广州市南沙区榄 核镇),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

冼星海简介
01
02
03
04
05
1918年(民国七年), 冼星海跟随姑丈和 表兄到新加坡生活, 曾在甘美冰厂当铲
冰工人
1918年(民国七年), 冼星海跟随姑丈和 表兄到新加坡生活, 曾在甘美冰厂当铲
冰工人
1920年(民国九年), 冼星海到新加坡的 英国籍校长史密斯 开办的英文夜校学

冼星海的故事

冼星海的故事

冼星海的故事冼星海,中国近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冼星海,原名冼梦龄,1900年出生在广东省台山市一个贫苦农家。

他自幼聪慧过人,勤奋好学,深受家庭教育的熏陶。

在家乡读书期间,他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文学天赋,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文作品,备受家乡人民的喜爱和尊重。

青年时期,冼星海赴法国留学,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之路。

在异国他乡,他通过勤奋学习,努力钻研,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包括诗歌、小说、散文等,涵盖了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切思考和关怀。

他的代表作品有《黄河》、《故乡的小河》等,这些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和批判。

除了文学创作,冼星海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一直致力于教育事业,提倡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倡自由、平等、民主的教育理念。

他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民生,关注弱势群体,呼吁社会公平正义,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冼星海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的故事感人至深,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他的文学作品和教育理念影响深远,成为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冼星海的故事,不仅是一段传奇,更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人生故事。

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艰辛,但他始终怀揣着对文学和教育事业的热爱,不断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只有不断奋斗,才能书写出精彩的人生篇章。

愿我们永远铭记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传承他的理想和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冼星海个人资料信息简历及简介

冼星海个人资料信息简历及简介

冼星海个人资料信息简历及简介冼星海中文名称:冼星海性别:男国别:中国生平简介中国作曲家。

曾用名黄训、孔宇。

祖籍广东番禺,1905年6月13日生于澳门,1945年10月30日卒于莫斯科。

在冼星海短促的一生中,创作生活约10余年,共作歌曲数百首(现存250余首),大合唱4部、歌剧1部、交响曲2部、管弦乐组曲4部、狂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钢琴等器乐独奏、重奏曲多首。

在冼星海的创作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是多种多样的群众歌曲。

其中有正面表现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采用号召性、战斗性的进行曲形式的《救国军歌》、《青年进行曲》、《保卫卢沟桥》和《到敌人后方去》;有具体展示人民战争壮美的战斗图景、将抒情性与鼓动性或描绘性与概括性结合在一起的《在太行山上》、《游击军》和《反攻》;有表现工农群众的劳动生活、采用特定的劳动音调和节奏写成的《顶硬上》、《拉犁歌》、《搬夫曲》和《路是我们开》;还有为抗战中的妇女、儿童写的《只怕不抵抗》、《祖国的孩子们》和《三八妇女节歌》等等。

在这些群众歌曲中,冼星海根据不同内容,创造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音乐形象,或以具有冲击力的节奏和挺拔高昂、富于棱角的旋律,表现激昂慷慨的情绪和威武豪壮的气势;或以气息宽广的旋律、舒缓沉着的节奏和抒情含蕴的音调,体现革命人民丰富的内心世界。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

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

这部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在冼星海的歌曲创作中抒情性的独唱歌曲占据著重要的位置,其中大多是为舞台剧和电影所作的插曲。

这些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侧面,反映了特定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和内心感受,或倾诉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或抒发投入斗争的热切情感。

【名人故事】作曲家冼星海的故事

【名人故事】作曲家冼星海的故事

【名人故事】作曲家冼星海的故事冼星海,原名冼泰浩,广东番禺人,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重要作曲家之一。

他出生于1905年,自幼喜欢音乐,对钢琴情有独钟。

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音乐天赋,被誉为“东方巴赫”。

冼星海的父亲是一位商人,希望他将来能继承家业。

冼星海对音乐的执着远远超过了对商业的兴趣。

为了追求音乐梦想,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家族的生意,远赴上海进修音乐。

在上海音乐学院就读期间,冼星海展现出非凡的才华。

他学习成绩优异,不仅在钢琴演奏方面表现卓越,还开始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

他坚持练习琴技,并且广泛涉猎各种音乐风格,从古典到爵士,从中国民乐到西方交响乐,都在他的兴趣范围之内。

他的刻苦努力和不懈追求赢得了师友的赏识和认可。

1930年代,中国正处于混乱的社会时期。

冼星海深受国家疾苦的影响,决定将自己的音乐天赋用于为国家和人民谋福利。

他回到家乡广州,担任番禺市职业学校音乐教师,同时组建了学生交响乐团。

他希望通过音乐教育的方式启发更多的年轻人,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

冼星海的音乐作品充满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

他的《黄河大合唱》是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通过描绘黄河的磅礴景象,表达了热爱祖国、关心民生的情怀。

这首曲子不仅在中国,还在世界各地广为传诵,被认为是中国音乐的一朵奇葩。

冼星海的音乐道路并不平坦。

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他遭受到了严重的迫害。

他的音乐作品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艺术,受到禁止和批判。

冼星海深受打击,身体也日渐衰弱。

即使在困境中,他仍坚持创作音乐,希望用音乐的力量去唤醒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980年,冼星海终于过世,享年75岁。

他为中国音乐历史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民族音乐的典型代表”。

他的音乐才华和坚定信念,对后来的音乐创作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冼星海的故事告诉我们,优秀的艺术家不仅要有才华,还要有高尚的人格和追求。

冼星海通过音乐为国家和人民作出了贡献,他的音乐音符充满了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情感,激励着后来的音乐人砥砺前行。

冼星海简介_修正版

冼星海简介_修正版
《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 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 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 《怒吼吧!黄河》
经延安音乐工作者的多次试演并在鲁 艺领导的指导下和经中央领导同志审 查后定为《黄河大合唱》正式出版后 的版本
同时冼星海还应邀到延安鲁迅文学院 作报告,并为该院和陕甘宁边区的新 华广播电台举行了"延安新编合唱音乐 晚会"
NEXT
早年经历
1935年回国后积极投入 抗战歌曲创作和救亡音 乐活动
创作歌曲有《黄河大合 唱》《九一八大合唱》 《江南三月》等名作
这一时期所创作的歌曲 主要有《青年进行曲》 《救国军歌》《保卫祖 国歌》《到敌人后方去 》《游击队歌》等
2 创作经历
PART 2
创作经历
抗战前期
冼星海在音乐创作上具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 义精神相结合的特点。他所创作的音乐既具 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具有强烈的现代感。 他以抗日救亡为主题,运用西方的创作手法 ,创作出一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强烈现代 感的音乐作品,如《保卫黄河》、《游击队 歌》、《在太行山上》等。这些作品不仅表 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日精神,同时也 表现了中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 的向往
他自己也以惊人的毅力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的各乐章草稿和大三弦伴奏谱草稿及钢琴谱等, 寄给各地由他指导的学生和青年音乐工作者作为参考或指导之用
创作经历
并反复进行修订补充及完成其他工作后 由地下党组织转送到延安鲁艺
这一大型声乐套曲由三部曲式写成共分 八个乐章,每章均由词作家配合当时的 政治形势写作歌词
创作经历
抗战后期
1940年以后,由于国民党当局更加反动,民族危机加深 这时他除了发表政论、散文和为一些戏剧电影作插曲外,又为演出活动创作《上海船家》、《 你从那里回来》和《断章》等歌曲 同时积极组织演出活动和指导青年音乐工作者

冼星海简介

冼星海简介

冼星海简介
冼星海(1905~1945)中国作曲家。

曾用名黄训、孔宇。

祖籍广东番禺。

1905年6月13日生于澳门,1945年10月30日卒于莫斯科。

自幼喜爱音乐。

1921年入广州岭南大学附中,并参加大学乐队活动,演奏小提琴和单簧管,还担任过指挥。

1926年到北京,入国立北平艺术专门学校学习小提琴。

1928年到上海,入国立音乐院学习小提琴。

1929年冬赴法国,在巴黎学习小提琴和作曲理论,先后从师奥别多菲尔、丹第、加隆等。

1935年春考入巴黎音乐学院杜卡教授的高级作曲班。

这期间创作了女高音独唱、单簧管与钢琴《风》和《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

1935年秋回国后,在上海、武汉等地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

创作有《救国军歌》、《夜半歌声》、《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歌曲。

1938年到延安,任教于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

创作有《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

1940年被派往苏联工作学习。

这期间创作完成有《民族解放交响曲》、《神圣之战交响曲》、《满江红》、《中国狂想曲》等多部管弦乐和一些声乐、器乐作品。

冼星海的音乐作品富于艺术性、民族性和时代感,一些作品如《黄河大合唱》等,已经成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里程碑。

在苏联病逝后,毛泽东曾为他题写悼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

”。

忆冼星海 (2)

忆冼星海 (2)

忆冼星海简介冼星海(1895年9月1日—1941年2月1936日),字星海,浙江绍兴人。

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中国劳动运动的先遣者之一。

冼星海早年在中国革命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思想上和实践中都为中国劳动者争取权益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积极参与工人运动,倡导工人自我解放。

本文将回顾冼星海先生的生平经历和他在中国劳动运动中的贡献。

生平经历冼星海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早年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在青年时期就加入了浙江的左联社,在1921年成立的中国共产党中,他加入党的早期组织,并成为上海地下党的负责人。

他积极参与了五·三〇运动,为争取工人权益而奋斗。

冼星海是一位既有理论造诣,又有实际行动的人。

他学习马克思主义,将其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他认为只有通过劳动者的自我解放和阶级斗争,才能实现中国的社会进步。

他提出“要革命,首先要普及马克思主义”,并通过文字和讲座的方式向广大工人普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在中国劳动运动中的贡献冼星海不仅在理论上提倡工人的自我解放,还亲自参与工人运动并为其奋斗。

他积极组织、领导了大规模的罢工运动。

他带领工人们组织起来,争取他们的合法权益。

他反对工人的剥削,提倡工人的团结,并主张通过工人大众的斗争来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冼星海一直致力于为工人争取更好的待遇和权益,他的努力得到了许多工人的支持和拥护。

他通过文字和演讲向工人普及知识,提高他们的觉悟,并帮助他们建立工会,组织罢工。

他还为工人争取教育权利和医疗保障。

冼星海的贡献不仅限于工人运动,他还积极参与了国内的抗日战争并为之奋斗。

忆冼星海冼星海是中国劳动运动的先驱,他的贡献永远值得我们缅怀和纪念。

他为工人的权益奋斗了一生,为中国的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指导,为工人铸就了一个坚实的基石。

冼星海教导我们要努力实现人民的利益,要通过革命实践来推动社会的进步。

他提醒我们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要为社会主义事业负责任,要团结劳动者,为他们争取更好的待遇和权益。

冼星海

冼星海

曲作者:冼星海
(1905—1945)
词作者:光未然
一、黄河船夫曲(齐唱、 合唱) 二、黄河颂(男中音独唱) 三、黄河之水天上来(配 乐诗朗诵) 四、黄水谣(齐唱) 五、河边对口曲(男声独 唱) 六、黄河怨(女生独唱) 七、保卫黄河(合唱、轮 唱) 八、怒吼吧,黄河(合唱)
《黄河大合唱》
• 《黄河大合唱》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 苏联重新整理加工。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 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 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 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 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 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 人般的英雄形象。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 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 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当时,冼星海仅用 了6天时间,就谱出了全曲。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伙伴 啊, 睁开 眼!舵手 啊, 把住 腕!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当心 啊, 别偷 懒!拼命 啊, 莫胆 寒!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第二层次
• 第四乐章:《黄水谣》 • 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 • 第六乐章:《黄河怨》
代表作
留法期间,创作了《风》、《游子吟》、《d小调小提 琴奏鸣曲》等十余首作品,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 《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 1935年至1938年间,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 《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之后创作了不朽名 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4部合唱作品以及管 弦乐组曲等不同类型的作品。现已收集到他的作品近三百件。

音乐家——冼星海(刘小敏)

音乐家——冼星海(刘小敏)

20、人民音乐家——冼星海“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听到这振奋人心的歌声,人们血液在沸腾,斗志更加昂扬。

你知道这首歌曲的作曲者是谁吗?他就是被毛主席亲切称为“人们音乐家”的冼星海。

冼星海(1905.6.13-1945.10.30),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番禺,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作曲家、钢琴家,于1939年所作的《黄河大合唱》是最广为人知的作品。

爱好音乐的青年冼星海在学校努力学习,功课一直很好,而最令他着迷的是音乐课,这让他从小在祖父的萧声和教堂唱诗班里获得的音乐感受有了发展的天地,他参加了义校的唱诗班和管弦乐队。

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院。

冼星海每次上课结束,他就匆匆赶往打工的饭店干活。

他的住处是一间只能放一张床和一张方桌的小屋子,房子低矮得直不起身,好在房顶有个透气的大天窗,他风趣地把它称为“牛眼”。

这“牛眼”天窗正是他练琴的好地方。

每天朝霞升起时,他就弯着腰挟着琴,跨上小方桌,然后打开天窗把上半身伸出屋顶,在晨辉中拉响手中的提琴。

天长日久,腮帮都磨出了老茧。

创作<<黄河大合唱>>抗日战争期间,冼星海白天扛起锄头进行开荒劳动,晚上,就把小书桌放在靠窗的炕边,提笔谱曲。

早春的延安,夜晚还很冷,冼星海身穿灰布棉衣,凑 着一小油灯,边读歌词边哼着曲调,谱写着一个又一个乐章。

困了,他就双手抱头,休息片刻,然后又坐起再写。

饿了,吃上几颗煮熟的红枣,又投入创作。

经过六天的日夜奋战,他终于谱写完成了 《黄河大合唱》的全部乐章。

《黄河大合唱》在朗诵中始。

人们的心立刻被气势磅礴的音乐效果所征服。

昂扬奋进的《黄河船夫曲》,豪迈深沉的《黄河颂》,情深意切的《黄 水谣》,正气勃发的《河边对口唱》,如泣如诉的《黄河怨》,雄壮有力的 《保卫黄河》,直到磅礴激越的《怒吼吧,黄河》,《黄河大合2.冼星海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克服重重困难,谱写了一首英雄的战歌,激励着千千万万的革命志士。

中国近代作曲家冼星海生平简介

中国近代作曲家冼星海生平简介

中国近代作曲家冼星海生平简介冼星海,曾用名黄训、孔宇,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

师从著名提琴家帕尼&middot;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middot;杜卡斯。

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近代作曲家冼星海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冼星海生平简介冼星海1905年出生于澳门,祖籍为广东番禹,是中国近现代非常有名的作曲家、钢琴家。

因为所作的音乐作品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就被称作人民音乐家。

冼星海这个名字逐渐在被遗忘,现在的年轻人很多都会问冼星海是什么人,但大家绝对不会忘记的就是他的黄河大合唱。

冼星海的出生并不好,他是生在澳门一个非常穷苦的家庭。

6岁的时候冼星海就跟随母亲去到了新加坡,就在养正学校读书,当时养正学校有一个叫做区健夫的老师就看到了冼星海在音乐上的天赋,就将他选进学校的军乐团,这使得冼星海正式的接触乐器与音乐的系统训练。

后来冼星海的母亲为了让他接受更好的教育就将他送回了广州,13岁的冼星海就开始在岭南大学就是现在的中山大学开始学习小提琴。

为了补贴家用在学习之余冼星海还售卖一些学习用品以及加入岭南音乐银行。

1926年冼星海考入背景大学音乐传习所,1929年去巴黎留学,1934年考入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学习作曲兼学指挥,他是当时第一个考进这个班的中国人。

后来冼星海就开始了救亡创作,大家所熟悉的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生产运动大合唱都是出自于冼星海之手。

后来由于长期的创作劳累以及营养不良,冼星海的肺病越来越严重,于1945年10月31日病逝于克里姆林宫医院,年仅40岁。

冼星海的代表作品冼星海一生为了国家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给了当时中国人民很多的激励与前进的动力。

像生产运动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民族解放等等都符合当时国家的现状,冼星海总是能从现实出发创作出贴合人民的作品。

但说到冼星海的代表作品就不得不说黄河大合唱,这应该算是冼星海影响最深的一首作品,在现在很多小学初中的教科书上还是可以看见这首作品。

【名人故事】作曲家冼星海的故事

【名人故事】作曲家冼星海的故事

【名人故事】作曲家冼星海的故事冼星海,原名冼敦益,广东省台山市人,出生于1905年。

他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一位杰出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指挥家。

他的音乐作品深受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的影响,融合了东西方音乐的精髓,被誉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奠基人。

冼星海的音乐才华早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展露无疑。

他自幼聪明好学,对音乐有着天赋和浓厚的兴趣。

在家人的支持和鼓励下,他从小学习钢琴和作曲。

后来,他前往上海进修音乐,深受西方音乐的熏陶,同时也对中国古典音乐有着深厚的感情。

在音乐创作方面,冼星海的成就堪称非凡。

他的音乐作品以《黄河大合唱》最为著名,这部作品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享有盛誉。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具有浓厚爱国主义情怀的音乐作品,它以大胆的创新手法表现了中国民族的英雄气概和民族精神。

这部作品不仅在国内广为传颂,也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高度的评价。

除了《黄河大合唱》,冼星海的音乐作品还包括交响乐、器乐曲、声乐曲等多种形式,大量新颖、富有中国特色的器乐作品也为他赢得了世人的喝彩。

他深受中国传统音乐和文化的熏陶,在作品中融入了大量中国风格的旋律和节奏,使作品既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又具有现代音乐的创新精神,成为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冼星海不仅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还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音乐教育家。

他曾长期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对中国音乐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提出的“舞蹈式节奏”等音乐理论和创作方法,影响深远,对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指挥方面,冼星海也是一位极具天赋和魄力的音乐家。

他曾多次指挥国内外的重要音乐会和艺术活动,以其卓越的指挥技术和深厚的音乐造诣赢得了观众的高度赞誉。

音乐之外,冼星海的一生并不平坦。

在中国的动荡时期,他曾多次遭受政治上的打击和迫害。

他始终坚守自己的音乐信仰,不断创作出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为中国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冼星海一生饱受坎坷,但他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从未改变。

【名人故事】作曲家冼星海的故事

【名人故事】作曲家冼星海的故事

【名人故事】作曲家冼星海的故事冼星海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位伟大的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

他出生于1905年,是广州人。

冼星海自幼聪慧好学,他对音乐非常感兴趣,常常在家里偷偷弹奏父亲的琴。

父亲对他的音乐天赋非常欣赏,决定让他接受正规的音乐学习。

在广州的音乐学校里,冼星海学习了钢琴、作曲和音乐理论等课程。

他的才华很快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

有一次,他在音乐会上弹奏了一首他自己创作的钢琴曲《思乡曲》,曲调优美动人,观众们无不为之倾倒,纷纷为他鼓掌。

冼星海的音乐才华在中国音乐界里迅速闻名,他开始受到各地音乐团体和乐团的邀请,到处演出。

他的音乐作品不仅受到了国内观众的喜爱,也受到了国外乐评家的高度评价。

他的音乐作品充满了中国民歌的韵味,展示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丰富的音乐表达能力。

除了作曲和演奏,冼星海还非常热衷于音乐教育事业。

他认为音乐教育是培养人的美感和情感的重要途径,因此决定投身于音乐教育事业。

他曾任教于广州音乐学校、中央音乐学院等知名音乐学府,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音乐人才。

冼星海曾经说过:“音乐是灵魂的语言,可以跨越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把人们的心灵紧紧连在一起。

”他用自己的音乐,向世界传递着一种积极向上、充满爱和希望的精神。

民国时期的中国正处于战乱年代,社会动荡不安,冼星海为了不被战争和混乱所干扰,决定离开中国,前往国外深造。

他先去了荷兰,在那里继续学习音乐,并且开始了他在国际舞台上的发展。

冼星海先后在欧洲和美国举办了多场音乐会,他的音乐作品广受欢迎。

他的作品《黄河之滨》在巴黎的音乐会上演出,引起了轰动。

他的音乐成就为他赢得了世界音乐界的尊重和赞美。

冼星海深深地思念着自己的祖国和亲人。

在国外的时间里,他时刻关注着中国的动态,关注着祖国人民的命运。

最终,他决定回国,继续为中国音乐事业做出贡献。

回国后,冼星海放弃了在国外的舒适生活,他选择了到边远的山区去,把音乐带给贫困的孩子们。

他在那里建立了一所音乐学校,为山区的孩子们提供音乐教育。

冼星海简介及作品

冼星海简介及作品

冼星海简介及作品冼星海,曾用名黄训、孔宇。

祖籍广东番禺。

1905年6月13日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的家庭。

少年时代,他就非常喜爱音乐,1918年入岭南大学附中学小提琴,参加业余乐队。

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立艺专音乐系学习。

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小提琴和钢琴,并发表了著名的音乐短论《普遍的音乐》。

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从师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

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院。

在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学习。

留法期间,创作了《风》《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十余首作品,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

抗战开始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后去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

1935年至1938年间,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

这些作品中他娴熟的运用了节奏技巧,表现出坚决果断,慷慨激昂的情绪,歌曲随影片响彻大河上下。

之后,又写出影片《夜半歌声》(1937)中的“热血”、“夜半歌声”、“黄河之恋”,这几首抒情插曲,显示了他独具一格的作曲风格。

抗战爆发后,写出抗战戏剧《保卫卢沟桥》的主题曲,并且随演出剧团,赴各地进行巡回演出,走到哪里写到哪里,创作了近四百多首歌曲,每到一处都响彻着他创作的救亡歌曲。

1938年赴延安,任鲁迅文艺学院音乐系主任。

在途中应贺孟斧之邀为影片《风雪太行山》谱曲。

到达延安后,他一边教学,一边创作。

写出《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歌剧《军民进行曲》,《黄河大合唱》以深刻的主题,独特的艺术特征,成为他的一部杰作,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939年又为纪录片《延安八路军》创作乐曲,以后赴苏联创作了《民族解放交响曲》、《神圣之战交响曲》。

人物简介——冼星海

人物简介——冼星海

1905年6月13日,冼星海在澳门海边一个疍民 的船上降生了,一直到6岁,他基本上都是在澳门长 大的。幼年的冼星海也随着母亲在海上漂荡,在 祖父忧伤绵长的萧声中,在渔民喜忧参半的民谣 中长大。 冼星海6岁就辗转随母亲到了新加坡,进入了 新加坡的养正学校,也就是在学校的音乐课开始 了音乐之旅。养正学校的区健夫老师,最先赏识 冼星海的音乐秉赋,并选他进入学校军乐队,让 他开始接触乐器和音乐训练。当时的养正校长林 耀翔,接受岭南大学专为华侨子弟返国升学所设 的华侨学校校长一职,冼星海正是他亲自带往广 州升学的20名养正学生之一。
• 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1918年, 母亲黄苏英想方设法来到广州,把13 岁的冼星海送进了岭南大学附中的义 学学习小提琴,正式开始专业学习音 乐。在这里,母子两人整整度过了6年。 冼星海在学校努力学习,功课一直很 好,而最令他着迷的是音乐课,这让 他从小在祖父的萧声和教堂唱诗班里 获得的音乐感受有了发展的天地,他 参加了义校的唱诗班和管弦乐队。 • 进入岭南大学附中本校后,为了 贴补家用,冼星海依靠每天售卖两个 钟头的书籍纸笔等物,和加入“岭南 银行乐队”这两件工作,来维持学费 和伙食费。他在乐队里担任演奏直箫, 后来成了附中管弦乐队的指挥,被广 州人称作“洋箫”的单簧管,他也吹 得很有韵味,由此,他得到了一个雅 号“南国箫手”,连有名的培正中学 也请他去做音乐教员和乐队指挥。
• 在冼星海短促的一生中,创作生活约10余年,共作歌曲数百首(现 存250余首),大合唱4部、 歌剧1部、交响曲2部、管弦乐组曲4部、 狂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钢琴等器乐独奏、重奏曲多首。在冼星海的 创作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是多种多样的群众歌曲。 • 其中有正面表现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采用号召性、战斗性的进行曲 形式的《救国军歌》;有具体展示人民战争壮美的战斗图景、将抒情 性与鼓动性或描绘性与概括性结合在一起的《在太行山上》;有表现 工农群众的劳动生活、采用特定的劳动音调和节奏写成的《顶硬上》 和《路是我们开》;还有为抗战中的妇女、儿童写的《只怕不抵抗》 《祖国的孩子们》等等。 • 在这些群众歌曲中,冼星海根据不同内容,创造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 音乐形象,或以具有冲击力的节奏和挺拔高昂、富于棱角的旋律,表 现激昂慷慨的情绪和威武豪壮的气势;或以气息宽广的旋律、舒缓沉 着的节奏和抒情含蕴的音调,体现革命人民丰富的内心世界。 • 冼星海的四部大合唱《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 合唱》《牺盟大合唱》,其中《黄河大合唱》最为出名,也是最重要 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

冼星海名词解释

冼星海名词解释

冼星海名词解释
冼星海(1901年-1968年),原名冼恩洪,字星海,号北溟,湖南娄底人,中国现代著名音乐家、作曲家、教育家和指挥家。

他被誉为中国音乐界的巨星,对中国音乐的现代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冼星海在音乐教育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造诣。

他曾经任教于多所音乐学院和大学,培养了大批优秀音乐人才。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倡导艺术家要有社会责任感,并且提倡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相结合的创作方式。

作为作曲家,冼星海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涵盖了交响乐、室内乐、合唱等多个音乐形式。

他的作品富有深情和激情,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战斗精神。

其中最为著名的作品包括交响诗《黄河》、管弦乐曲《红旗颂》等,这些作品不仅在中国音乐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也受到了国际音乐界的赞誉。

冼星海还是一位杰出的指挥家,他以精湛的指挥技巧和严谨的音乐素养著称。

他带领着中国各大乐团演奏了许多经典的音乐作品,为中国音乐的演奏水平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冼星海以其卓越的音乐才华和对民族音乐事业的无私奉献而广
为人知,他对中国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音
乐教育史上的伟大人物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冼星海简介、个人详细资料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冼星海,1904年6月13日(农历5月11日)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的家庭,7岁时外祖父去世,母亲带着冼星海去了新加坡,在新加坡的养正小学最先接触音乐。

1918年入岭南大学(现中山大学)附中学小提琴,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立艺专音乐系学习。

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小提琴和钢琴,并发表了著名的音乐短论《普遍的音乐》。

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从师于著名小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

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学院。

在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学习。

留法期间,创作了《风》《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十余首作品,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

抗战开始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后去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

1934年至1938年间,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

1938年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女大”兼课。

教学之余,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

1940年去苏联学习、工作,1945年10月30日卒于苏联首都莫斯科。

在冼星海短促的一生中,创作生活约10余年,共作歌曲数百首(现存250余首),大合唱4部、歌剧1部、交响曲2部、管弦乐组曲4部、狂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钢琴等器乐独奏、重奏曲多首。

在冼星海的创作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是多种多样的群众歌曲。

其中有正面表现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采用号召性、战斗性的进行曲形式的《救国军歌》《青年进行曲》《保卫卢沟桥》和《到敌人后方去》;有具体展示人民战争壮美的战斗图景、将抒情性与鼓动性或描绘性与概括性结合在一起的《在太行山上》《游击军》和《反攻》;有表现工农群众的劳动生活、采用特定的劳动音调和节奏写成的《顶硬上》《拉犁歌》《搬夫曲》和《路是我们开》;还有为抗战中的妇女、儿童写的《只怕不抵抗》《祖国的孩子们》和《三八妇女节歌》等等。

在这些群众歌曲中,冼星海根据不同内容,创造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音乐形象,或以具有冲击力的节奏和挺拔高昂、富于棱角的旋律,表现激昂慷慨的情绪和威武豪壮的气势;或以气息宽广的旋律、舒缓沉着的节奏和抒情含蕴的音调,体现革命人民丰富的内心世界。

冼星海的四部大合唱《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唱》,其中《黄河大合唱》最为出名,也是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

1905年6月13日,冼星海在澳门海边一个疍民的船上降生了(注:疍民,是对在沿海港湾和内河上从事渔业及水上运输,并以船为家的水上居民的称呼)。

据说他出生的时候,因为他母亲看到湖边的大海,海面上是朗朗星空,所以就给他取名“星海”。

一直到6岁,他基本上都是在澳门长大的。

幼年的冼星海也随着母亲在海上漂荡,在祖父忧伤绵长的萧声中,在渔民喜忧参半的民谣中,冼星海一天天长大。

冼星海6岁就辗转随母亲到了新加坡,进入了新加坡的养正学校,也就是在学校的音乐课开始了音乐之旅。

养正学校的区健夫老师,最先赏识冼星海的音乐秉赋,并选他进入学校军乐队,让他开始接触乐器和音乐训练。

当时的养正校长林耀翔,接受岭南大学专为华侨子弟返国升学所设的华侨学校校长一职,冼星海正是他亲自带往广州升学的20名养正学生之一。

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1918年,母亲黄苏英想方设法来到广州,把13岁的冼星海送进了岭南大学附中的义学学习小提琴,正式开始专业学习音乐。

在这里,母子两人整整度过了6年。

冼星海在学校努力学习,功课一直很好,而最令他着迷的是音乐课,这让他从小在祖父的萧声和教堂唱诗班里获得的音乐感受有了发展的天地,他参加了义校的唱诗班和管弦乐队。

进入岭南大学附中本校后,为了贴补家用,冼星海依靠每天售卖两个钟头的书籍纸笔等物,和加入“岭南银行乐队”这两件工作,来维持学费和伙食费。

他在乐队里担任演奏直箫,后来成了附中管弦乐队的指挥,被广州人称作“洋箫”的单簧管,他也吹得很有韵味,由此,他得到了一个雅号“南国箫手”,连有名的培正中学也请他去做音乐教员和乐队指挥。

1926年春,他卖掉了心爱的小提琴,在朋友的资助下来到北京,考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靠在学校图书馆任助理员维持生活。

他师从萧友梅博士和知名俄籍小提琴教授托诺夫。

1928年,冼星海进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主修小提琴和钢琴,后因参加学潮被迫退学。

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他靠在餐馆跑堂、在理发店做杂役等维持生活,在塞纳河畔梧桐树下几次晕倒,险些被法国警察送进陈尸所。

冼星海在音乐上可谓大器晚成。

他在20岁左右才开始学拉小提琴,被同事们戏谑地称为“宰鸡能手”———拉小提琴像杀鸡一样难听。

他刚到巴黎时,也是大部分时间用于解决温饱。

后来,他遇到那里的中国留学生马思聪,并由他引见了法国巴黎歌剧院首席小提琴奥别多菲尔和音乐大师加隆。

大师们钦佩他的毅力,破例免去了他每月各200法郎(约合10块银元)的学费。

他根据唐朝诗人杜甫著名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而创作的奏鸣曲《风》,排上了巴黎音乐学院新作品演奏会节目单,并在电台播出,从此有了名气。

1934年,冼星海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学习作曲兼学指挥。

他是该班几十年来的第一个中国考生,由于衣着不够华丽,险些被法国门警所阻而不得入考场。

考试后,主考老师杜卡斯代表全体评委宣布:“我们决定给你荣誉奖,按照学院的传统规定,你可以自己提出物质方面的要求。

”冼星海只说了“饭票”两个字,就再也说不出话来了。

1935年毕业回国,投入抗战歌曲创作和救亡音乐活动,创作大量群众歌曲,并为进步电影《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作曲。

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并赴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救亡歌咏运动。

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他参加上海话剧界战时演剧二队,进行抗日文艺宣传。

一次,冼星海参加了上海学联到郊区救亡宣传的活动。

冼星海简介国民党当局派保安队到现场阻止学生,对峙时剑拔弩张。

这时,青年诗人塞克把自己写的一首诗交给冼星海。

冼星海怀着满腔激愤,朗诵了两遍,倚墙只用了5分钟就写出曲谱———“枪口朝外/齐步前进/不伤老百姓/不打自己人/……”这首《救国军歌》当场在学生中唱响,随后在场的老百姓甚至连保安队的士兵也跟着唱,很多人边唱边流泪。

1938年9月,冼星海接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全体师生的邀请电报。

于是,他高兴地对妻子钱韵玲说:“我们到延安去吧。

”说走就走,这年11月,两人携手离汉去延安。

他们在途中结成了伴侣。

1938年冬,冼星海放弃优厚待遇,奔赴延安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延安“女大”兼课。

在鲁艺,他负责音乐理论、作曲的主要课程,还教授音乐史及指挥。

在延安的一年半,他进入创作的巅峰期,谱写了《军民进行曲》、《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作品。

在政治上,他追求进步,于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诗人光未然作词的《黄河大合唱》经他谱曲,也成了旷世千古的绝响。

1939年5月11日,在延安庆祝鲁艺成立周年晚会上,冼星海穿着灰布军装和草鞋、打着绑腿指挥《黄河大合唱》,在场的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首长连声叫好。

更有许多人唱着“风在吼,马在叫”,走向抗日战争最前线。

在延安的艰苦条件下,党中央决定每月给冼星海15元津贴,而当时朱德总司令每月津贴只有5元。

另外,鲁艺的助教有6元,教员有12元。

冼星海每星期能吃两次肉,两次大米饭,每餐多加一个汤。

这些都体现了党组织对特殊人才的尊重。

1940年5月,冼星海赴苏联,为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进行后期制作与配乐。

临行前,毛泽东在家中请他吃饭并饯行。

1941年6月22日随着苏德战争爆发,该片制作停顿。

他想经新疆回延安,却因当地军阀盛世才反共、交通中断而未成,被迫羁留于哈萨克的阿拉木图。

在供应十分困难的战时条件下,他相继完成了《民族解放交响乐》(“第一交响乐”)、《神圣之战》(“第二交响乐”)、管弦乐组曲《满江红》、交响诗《阿曼该尔达》和以中国古诗为题材的独唱曲。

因劳累和营养不良,他的肺病日益严重。

冼星海简介1945年初,苏联有关方面将他送到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医院接受治疗。

刚住进医院,冼星海便开始创作管弦乐《中国狂想曲》。

但病魔无情,1945年10月30日病逝于克里姆林宫医院,年仅40岁。

在李立三的奔波下,得到联共(布)领导人斯大林批示,在苏联国际救济总会协助下,冼星海入住莫斯科一家医院。

由于患严重血癌,沉疴积疾,医生回天无力,于1945年10月30日病逝,年仅40岁,李立三夫妇为其料理后事,与苏方一起为其举行隆重安葬仪式。

致悼词的是后来为《莫斯科——北京》谱曲的苏联著名音乐家穆拉杰利。

冼星海被安葬在莫斯科近郊公墓,骨灰盛放于一灰色大理石小匣,匣子正中镶着音乐家的一张椭圆形照片,周围环绕缎制花束,下刻金色俄文:中国作曲家、爱国主义者和共产党员:黄训(赴苏联后用母姓)。

1945年11月14日,延安各界为冼星海举行追悼会,毛泽东亲笔题辞“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致哀”。

1999年11月,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阿拉木图市的弗拉基米尔大街被命名为冼星海大街。

江泽民主席访哈时还到冼星海当年的故居凭吊,表达了中国人民对这位音乐家的永久怀念。

冼星海回国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众的苦痛。

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面。

他确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歌曲。

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听其朗诵《黄河吟》听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遂荡其共鸣,乐思如潮。

创作一星期,半月之内又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

写就了这一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

《黄河大合唱》,在抗战烽火的洗礼下,迅速成长为中华儿女爱国救亡的号角;与此同时,以其所负载的精神力量和民族个性,在海外华人及世界反法西斯战线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而到了和平年代,它犹如一位战功累累的元勋,继续驰骋在国内外乐坛,成为中华民族傲人的艺术财富。

《黄河大合唱》一问世,就迅速在中国大地上传唱,成为抗战救亡的精神号角。

并推动了团结抗日的形势发展。

首演时,乐队只有两三把小提琴,二十来件民族乐器,低音弦乐器是用煤油桶制成,打击乐器有脸盆、大把的勺子放在搪瓷缸子里摇晃选成效果……这支原始的乐队烘托着40多位势血青年放声高唱,《黄河大合唱》从此传遍了延安,传遍了中国,飞向了世界,此起彼伏,回响不绝,震撼人心,经久不衰。

毛主席看了演出后,特别高兴,站起来使劲鼓掌,连声说:“好!好!好!”周总理也为冼星海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心声!”在冼星海的歌曲创作中抒情性的独唱歌曲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中大多是为舞台剧和电影所作的插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