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与绿色技术交融的建筑创新理论与实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示材料

项目名称:地域文化与绿色技术交融的建筑创新理论与实践

完成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主要完成人:(详细信息见附表)

何镜堂,肖大威,郭卫宏,倪阳,冒亚龙,张振辉,吴中平,黄骏,包莹,郑少鹏,丘建发,

窦建奇,陶金,梁玮健,何炽立

项目简介:

建筑文化与建筑技术一直是建筑设计中的两个核心要素。我国城市建设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大发展,但城乡历史文脉和地域文化风貌逐渐丧失,建筑资源消耗巨大,环境污染严重。如何结合国情,弘扬地域文化,走绿色建筑创作道路,是当今建筑科技领域的前沿课题。以前学界对地域文化、绿色技术孤立研究比较广泛,但两者交融的研究较少。本课题研究地域文化与绿色技术的融合,属于何镜堂院士提出的“两观三性”建筑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从理论体系、方法体系、技术体系三个层面,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创新道路,对于传承与创新地域文化、融合绿色建筑技术、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资源、提高城市品质、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本项目创新点如下:

首先,凝练出地域文化与绿色技术交融的建筑创新理论体系,在揭示建筑发展本质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两者融合的整体创新和可持续创新理念,是对“两观三性”建筑理论体系的深化与拓展;其次,总结出产学研结合创新、多学科交叉创新、多专业协同创新的方法体系,建立创新团队和研究基地,提出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和精品创作模式;再次,归纳出智能化加绿色建筑技术的集成应用技术体系,在建筑创作过程中,艺术地融入主动与被动结合的适宜性绿色技术,并通过智能化控制的方式提升建筑性能。最后,在理论体系指导下,创作了一批精品建筑,有效推动了实践创新。

本课题所取得的成果有:第一,在理论研究方面,创造性的提出了“地域文化与绿色技术交融的建筑创新理论体系”。项目组成员发表学术论文186篇,其

中10篇代表性论文被他引370次,并完成论著8部,在全国建筑理论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对建筑学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与引领作用。第二,在工程实践方面,综合运用了地域文化与绿色技术交融的方法,创作了以2010 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为代表的一大批标志性建筑工程。研究团队作品先后获国家级优秀设计奖81项、省部级奖137项,其中国家级金奖3 项、银奖4 项。何镜堂院士先后获得中国建筑设计领域的最高奖“梁思成建筑奖”、2010 年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广东省科技突出贡献奖;在中国建筑学会建国60 周年创作大奖评选中,他主持的作品有13 项获奖,成为建国以来获奖最多的建筑师。第三,在平台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创立了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了中国建筑学会科普基地、现代建筑创作研究中心、广东省现代建筑创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教育与创作平台,有效促进了建筑科学的普及与推广。同时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其中包括中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人、中国青年建筑师16人、博士后5名、博士77名、硕士92名。

本项目探索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创新理论与方法,并广泛应用于城乡建筑创作实践中,创作了一大批建筑精品,起到了显著的示范与推广作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发表论文专著目录:

1. 何镜堂.岭南建筑创作思想——60 年回顾与展望[J].建筑学报,2009(10):39-41

2. 何镜堂.现代建筑创作理念、思维与素养[J].南方建筑,2008(1):6-11

3. 何镜堂.基于“两观三性”的建筑创作理论与实践[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0):12-19

4. 何镜堂,邓剑虹,涂慧君.弘扬地域文化创造生态校园[J].建筑学报,2002 (5):42-45

5. 何镜堂,倪阳.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创作构思[J]. 建筑学报,2005(9):27-30

6. 陈昌勇,肖大威*. 以岭南为起点探析国内地域建筑实践新动向[J]. 建筑学报,2010,02:68-73.

7. 许吉航,刘潇,肖大威*. 绿色建筑设计是适宜性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创新[J]. 南方建筑,2010,01:57-59

8. 郭卫宏,周勤,肖锦.中水道应用——建筑给排水的发展趋势[J]. 给水排水,1999,12:45-49+3.

9. 何镜堂. 当代大学校园规划理论与设计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10. 何镜堂.何镜堂建筑创作[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推广应用情况

在地域文化与绿色技术交融的建筑创新理论体系指导下,何镜堂院士团队开展了十分广泛的建筑实践活动,其建筑作品遍布我国34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地区,涵盖了文化、办公、教育、居住、交通、医疗等各种建筑类型,2005 年至今完成(建成)建筑面积达1000 万平方米。创作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精品建筑,先后获得国家级优秀设计奖81项、省部级奖137项。特别是在校园建筑方面,项目团队抓住了20世纪末以来大学建设的高潮,有效指导200所以上当代大学校园规划设计,新建大学校园70余所,规划总面积3714公顷,已建成大学校园建筑总量为500多万平米,投资超过165亿。

“主要完成人”中公示姓名、排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对本项目的主要贡献及支撑贡献的证明材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