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杂志2007年第2期--西安明代秦藩辅国将军朱秉橘家族墓_肖健一

合集下载

西安地区汉至宋元时期墓葬发掘简报统计

西安地区汉至宋元时期墓葬发掘简报统计

西安地区汉至宋元时期墓葬发掘简报统计期刊文章中国考古学年鉴魏晋至明清考古中原文物河南唐墓概说考古与文物咸阳西汉墓清理简报人民日报陕西发现一批罕见中唐古墓考古与文物汉中市北郊石马坡南宋墓清理记中原文物陕西扶风石家一号汉墓发掘简报文博西安东郊元刘义世墓清理简报中国考古学年鉴西安大白杨汉墓考古与文物西安西郊曹家堡唐墓清理简报文物长安郭村发现唐张智慧墓考古与文物西安东郊隋唐李椿夫妇墓清理简报中国考古学年鉴西安北郊大白杨村汉墓中国考古学年鉴西安交通大学西汉壁画墓中国考古学年鉴西安市东郊东汉墓考古与文物西安南郊曲江池汉唐墓清理简报中国考古学年鉴西安向阳公司汉、晋、唐墓葬中国考古学年鉴西安市南郊净水厂汉、唐墓群中国考古学年鉴西安国棉四厂五座唐墓中国考古学年鉴长安县西韦村唐、金墓葬作者刊号页码段鹏琦198564赵会军1984 0484咸阳市博物馆薛恩光1984 05141984 03 12刘长源1984 0556罗西章1985 0110陈安利1985 0451987264张海云廖彩梁等1986 0322阎志利1986 0561桑绍华1986 032219884619882391988240徐进张蕴1987 0640257258261262文博西北大学医院汉墓清理简报戴彤心贾麦明1988 0622考古与文物西安东郊隋舍利墓清理简报郑洪春1988 0161考古与文物西安西郊唐西昌令夫人史氏墓陈安利马骥1988 0337文博西安曲江元李新昭墓马志祥张孝绒1988 023中国考古学年西安东郊国棉五厂汉墓1991310鉴略论西安地区发现的唐代双室砖墓考古齐东方1990 09858中国文物报临潼发现秦人砖室墓葬林泊199005101版考古与文物西安净水厂汉墓清理简报1990 0647中国文物报西安东郊汉墓出土一批重要文物呼林贵199009131版考古与文物西安东郊田王晋墓清理简报1990 0550考古与文物长安县北朝墓葬清理简报1990 0557文物西安西郊唐墓陈安利马咏忠1990 0743中国文物报西安白鹿原发现一批唐代墓葬呼林贵199007191版考古与文物西安北郊枣园汉墓发掘简报1991 0412西安灞桥区政府基建工地汉墓清理考古与文物简报1991 0441考古与文物西安东郊华厂汉墓发掘简报李恭1991 0446考古学报西安北郊汉墓发掘报告1991 02239文博西安东郊国棉五厂汉墓发掘简报1991 043西安热电厂基建工地隋唐墓葬清理考古与文物简报张达宏等1991 0450西安三桥车辆厂工地发现唐裴利夫考古与文物桑绍华1991 0625妇墓西安东郊黄河机械厂唐王代墓发掘考古与文物简报李友辉1991 0616文物西安王家坟唐代唐公主墓陈安利马咏忠1991 0916考古西安东郊发现一座唐墓陈定荣1991 03286考古与文物西安市北郊金代墓葬发掘倪安志等1991 0632考古与文物考古与文物考古与文物考古与文物考古与文物考古与文物考古与文物考古与文物文物考古与文物考古与文物考古与文物光明日报考古与文物中国考古学年鉴中国考古学年鉴文物文物文物文物文物西安北郊六座汉墓清理简报西北医疗设备厂福利区92 号汉墓清理简报西北医疗设备厂汉墓清理简报西安未央区房地产开发公司汉墓发掘简报西安北郊枣园第二次发掘简报西安陈请士墓发掘简报西安东郊秦川机械厂汉唐墓葬发掘简报西安东郊唐韦美美墓发掘记西安东郊红旗电机厂唐墓西安东郊黄河机械厂唐墓清理简报西安东郊清理的两座唐墓西安南郊山门口元墓清理简报西安北郊发掘大规模汉代墓葬群,关中汉墓分期问题可望解决西安秦川机械厂唐墓清理简报西安董家村秦汉墓葬西安市陕西卷烟材料厂汉墓唐睿宗贵妃豆卢氏墓发掘简报西安西郊大土门村附近发现汉唐汉墓群西安任家口M228 号北魏墓清理简报西安玉祥门外元代砖墓清理简报西安东郊十里铺337 号唐墓清理简报张蕴陈有旺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1992 03621992 05331992 05211992 05251992 0591992 06201992 03361992 95581992 09661992 01251992 011992 0573199401161版1994 0418199623819962391995 08371956 03821955 12591956 08321956 0833西安徐家湾清理一座汉墓西安曲江池西村元墓清理简报长安县三里村东汉墓葬发掘简报西安南郊庞留村的唐墓西安羊头镇唐李爽墓的发掘西安郭家滩隋姬墓清理简报长安县南里王村唐韦泂墓发掘简报西安北郊清理一座东汉墓西安东郊韩森寨汉墓清理简报西安曲江翠竹园西汉壁画墓发掘简报西安张家堡新莽墓葬发掘简报西安南郊北魏北周墓发掘简报西安明代秦藩辅国将军朱秉橘家族墓西安南郊唐史君颜氏墓发掘简报唐殷仲容夫妇墓发掘简报西安南郊西晋墓发掘简报西安三国曹魏纪年墓清理简报唐金裕1956 0973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1958 0657陕西省文物会1958 0762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1958 1040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1959 0343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1959 084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1959 088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1960 0569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1960 0572西安市文物工作队2010 0126西安市文物考古保护所2009 054西安市文物考古保护所2009 0521陕西省考古研究所2007 0224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杨武战等2007 0134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李明等2007 0518陕西省考古研究2007 0848所、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张全民等2007 0221文物文物文物文物文物文物文物文物文物文物文物文物文物考古与文物考古与文物文物考古与文物考古西安市西北大学校园发现一座汉墓华夏考古山西高陵县宝诗佳公司汉墓发掘简报文物西安尤家庄六十七号汉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西安市曲江乡孟村元墓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西安紫薇田园都市工地唐墓清理简报江汉考古西安市南郊马腾空唐墓发掘简报中国文物报西安首次发现三国曹魏纪年墓文物西安理工大学西汉壁画墓发掘简报文物西安洪庆北朝、隋家族迁葬墓地考古与文物西安北郊北朝墓清理简报文物西安北周凉州萨保史君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唐孙承嗣夫妇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唐范孟容墓发掘简报中国文物报西安发现明代秦王家族墓地文物西安东郊元代壁画墓文物西安市南郊茅坡村发现一座唐墓文物西安南郊唐墓M31 发掘简报王维坤2007 0589陕西省考古研究所2007 0365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程林泉2007 1142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马志军等2006 0216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李明等2006 0117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肖健一等2006 0337张全民等2006 06 23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孙福喜等2006 057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张建民等2005 1047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孙伟刚等2005 017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杨军凯等2005 034陕西省考古研究2005 0218所、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焦南峰等2005 0213肖健一等2004 09 22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2004 0162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孙福喜、王久刚2004 0956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孙福喜2004 0131文物唐康文通墓发掘简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2004 0117考古与文物增刊·汉唐考古西安北郊翁家庄汉墓发掘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段毅等20041考古与文物唐节愍太子墓发掘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王小蒙等2004 0413考古与文物隋吕思礼夫妇合葬墓清理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李明等2004 0621中国文物报西安北郊再次发现北周粟特人墓葬杨永林2004 11 24考古与文物增刊·汉唐考古陕西周至县二曲镇李家村汉墓清理简报张秀斌200416考古与文物增刊·汉唐考古考古与文物增刊·汉唐考古陕西省煤炭工业学校汉窑及汉唐墓葬清理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200418陕西咸阳文林路十六国墓葬发掘简报200427考古与文物增刊·汉唐考古陕西高陵县泾河工业园区长庆建工基地墓葬发掘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200431考古与文物增刊·汉唐考古陕西高陵县泾河工业园区长庆水电厂墓葬发掘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200439考古西安市北周史君石椁墓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杨军凯2004 0738中国文物报文物西安理工大学基建工程中发现西汉壁画墓孙福喜等2004 12 10西安长安区西北政法学院西汉张汤墓发掘简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后晓荣等2004 0622文物西安东郊西汉窦氏墓M3 发掘简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程林泉等2004 064文物秦始皇陵园汉墓清理简报王学理2004 0531文博陕西临潼零口汉墓清理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周春茂等2004 0168考古与文物西安北郊明珠新家园M54 发掘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肖健一等2004 0215中国文物报西安市北郊文景路中段西汉早期贵西安市文物保护考2003 07 02考古与文物2002 年增刊·汉唐考古西安北郊西区东汉墓发掘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200212考古与文物2002 年增刊·汉唐考古西安北郊图书馆汉墓发掘简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20021考古与文物西安市湖滨花园小区宋明清墓发掘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2003 0534中国文物报西安东郊发现元代纪年壁画墓孙福喜、王自立2003 10 03文博唐严州刺史华文弘夫妇合葬墓张全民2003 063考古与文物陕西省考古研究2003 0626唐长安南郊韦慎名墓清理简报所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中国文物报考古与文物西安又发现北周贵族史君墓杨军凯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胡松梅等2003 09 26西安北郊晋唐墓葬发掘简报2003 0616考古与文物西安北郊汉代积沙墓发掘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2003 0525考古与文物西安北郊北康村汉墓清理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孙铁山2003 0421文物西安北郊枣园大型西汉姆发掘简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孙福喜等2003 1229文博西安财政管理甘波培训中心明墓发掘简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2002 063考古与文物西安南郊陕棉十厂唐壁画墓清理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马志军等2002 0116考古与文物唐高力士墓发掘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刑福来、李明等2002 0621考古与文物西安北郊一号工程三区13 号墓发掘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2002 0113所孙秉君等考古西安北郊龙首原西汉墓发掘简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2002 0531族墓古所古研究所唐城工作队考古与文物西安南郊皇明宗室端懿王朱公曾墓简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王文刚2001 0629文物西安发现的北周安伽墓陕西省考古研究所2001 014文博西安琉璃厂唐墓发掘简报孙铁山、张海云2001 059文博西安西郊枣园唐墓清理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石磊2001 023考古与文物西安西郊热电厂二号唐墓清理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隋唐研究室孙铁山2001 023考古与文物西安南郊三爻村汉唐墓葬清理发掘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2001 033光明日报西安发现1400 多年前的拜火教墓葬2000 08 07考古与文物西安北郊北周安伽墓发掘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尹申平2000 0628文博西安北郊青门汉墓发掘简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1998 0416文博西安北郊方新村汉墓第二次发掘简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1998 023文汇报西安发现汉景帝阳陵陪葬墓区1998 06 01文物西安唐金乡县主墓清理简报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1997 014考古与文物唐昭陵新城长公主墓发掘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韩伟1997 033文博西安北郊二府庄汉墓发掘简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1997 0515文博文汇报西安财政干部培训中心汉、后赵墓发掘简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1997 063唐李重俊墓发掘收获颇丰1996 06 103文博西北林学院基建中发现的古墓葬高忠玉、赵彩秀1996 0565考古通讯西安十里铺东汉墓清理简报雒忠如1957 0438考古通讯西安韩森寨唐墓清理记张正龄1957 0557考古通讯西安郊区三个唐墓的发掘简报马得志、张正龄1958 0144考古通讯西安环城马路汉墓清理简报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1958 0717考古西安南郊草场坡村北朝墓发掘简报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1959 06285考古考古西安南郊隋李静训墓发掘简报西安东郊唐苏思勖墓清理简报唐金裕1959 09471陕西考古所唐墓工作组1960 0130考古西安西郊中堡村唐墓清理简报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1960 0334考古陕西咸阳唐苏君墓清理简报陕西省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63 09493考古西安市西窑头村唐墓清理记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1965 08383考古陕西咸阳马泉西汉墓咸阳市博物馆1979 02125考古咸阳市空心砖汉墓清理简报咸阳市文管会、咸阳市博物馆1982 03225考古学报西安白鹿原墓葬发掘简报俞伟超1956 0333考古与文物考古与文物陕西户县的两座汉墓糕振西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陈国荣1980 0144西安市东郊三座唐墓清理记1981 0225考古与文物西安东郊三店村西汉墓朱捷元、李城铮1983 0222考古与文物西安南郊三爻村发现四座唐墓陕西省考古研究所1983 03 34文物西安南郊潘家庄169 号东汉墓发掘西安市文物保护考2008 044简报古所文物西安北周康业墓发掘简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2008 0614文物古所西安长安区郭杜镇清理的三座宋代西安市文物保护考2008 0636李唐王朝后裔家族墓古所文物西安南郊元代王世英墓清理简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2008 0654古所文物西安曲江翠竹园西汉壁画墓发掘简西安市文物保护考2010 0126报古所2010 0921文物西安曲江雁南二路西晋墓发掘简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2010 0930文物西安韦曲高望堆北朝墓发掘简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文物西安南郊潘家庄元墓发掘简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2010 0944古所考古与文物西安南郊隋苏统师墓发掘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2010 033考古与文物西安南郊傅村隋唐墓发掘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2010 037考古与文物西安南郊孟村宋金墓发掘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2010 0516考古与文物西安南郊夏殿村近代墓葬发掘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2010 0524。

守护王朝——萧景墓石辟邪

守护王朝——萧景墓石辟邪

守护王朝——萧景墓石辟邪——陈文帝永宁陵石刻(外)——附:南朝陵墓雕刻分布详实注:辟邪,为麒麟、石狮、天禄等的统称,是根据这类石兽的驱邪避凶的用途而定名的。

其中麒麟、天禄是传说中的瑞兽,只有遇到“贵人”才会出现,唯有帝王陵前才能使用。

南朝陵墓前的麒麟与天禄造型基本相同,只是麒麟独角,天禄双角。

中国古人迷信灵魂不灭,特别是秦汉以来的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更加笃信天命,为了巩固他们的统治地位,炫耀其显赫声势,妄想死后继续享受无上的权力和奢华的生活,因此厚葬风气盛行。

帝王和王公贵族的陵墓中有大量的殉葬品,包括随葬俑,还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在墓前或墓周围制设置了大量石柱、石兽、石人等大型纪念碑式的石刻。

可见陵墓雕塑艺术是中国古代厚葬流行的产物,并集中体现了特定历史时代的社会理想、审美形式和高超的艺术水平,成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最重要的部分。

南朝是指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9年)地处江南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四朝均建都健康(今江苏南京)。

该所以,南朝各代帝王、贵族的陵墓都在南京栖霞区、镇江丹阳市附近。

现存南朝帝王、王宫贵族墓葬和陵墓雕刻共三十多处,石刻以石兽为多,左右对称排列在墓道两侧。

它们皆以整块巨石雕刻而成,大都作昂首挺胸、阔步向前的姿态,矫健有力,体型高大厚重、威武雄壮、气势逼人,夸张变形,极富表现力。

千百年来,作为力量、权势的象征静静的矗在墓前守护着墓主人。

石雕艺术在我国历史悠久,在殷墟考古中就发掘出石虎、石人等石刻,汉代画像石刻更以其雄浑、拙朴、博大的艺术风格著称于世。

鲁迅先生曾高度赞美祖国陵墓石刻艺术:“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新来的动植物,即毫不拘束,来充装饰的花纹。

唐人也不示弱。

例如汉人墓前石兽,多是羊、虎、天禄、辟邪。

而长安的昭陵上,却刻着带箭的骏马,还有一匹驼鸟,则办法直前无古人。

”鲁迅在此指的虽然是汉唐两朝石刻,但六朝石刻却是汉唐之间的一个重要过渡,它们比西安唐太宗“昭陵六骏”还要早一百多年。

西安明秦王墓墓园

西安明秦王墓墓园

持别策划西安明秦王墓墓园文图/陈冰•代秦藩自第一任秦王朱椟于 P t洪武三年(丨37〇)四月受封,y^洪武十一年(1378)三月就 藩西安,至明朝灭亡时末代秦王朱存极 为止,共历11代15王。

《大明会典》所 载秦藩字辈为“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 存。

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惇15位 秦王依次为秦愍王朱楔一隐王尚炳一僖王志堆一怀王志均一康王志潔一惠王公 锡一简王诚泳一昭王秉橙一定王惟焯一 宣王怀堵一靖王敬镕一敬王谊涵一肃王 谊漶一景王存机一末代秦王存极。

现荇暍园還址除末代秦王朱存极殒命于明末农民明代秦王世系(括号内数字为在位年份,均为册封年至薨年1(1412-1424)愍王朱挾(1370-1395)FEATURE 73K王纏明王鼸明秦王墓分布战争不知葬地,其余14王均葬于今西安市长安区韦曲街道和大兆街道范围内。

诸王墓葬现存封土堆6座(包括保安怀僖王墓),相关碑刻有秦康王墓前御祭文碑、大明宗室秦惠王神道碑、秦惠王暨妃王氏合葬墓碑、赐嫡子敬轸墓碑,以 及隐王夫人唐氏墓志、僖王墓志、康王 妃陈氏墓志、惠王继妃嵇氏墓志、昭王 次妃萧氏墓志、秦景王墓志。

神道石刻现存6处,总计77件。

愍 王墓有石麒麟、文官、武官各1对,石 马2对,翼马1对;隐王墓有望柱、石虎、石麒麟、文官、石狮各1对,石马2对, 石羊和武官各1件,龟趺1件;康王墓有石狮1对,朝天吼、文官、武官各1件,石马3件,龟趺1件;惠王墓有望柱、石虎、石羊、石麒麟、武官各I对,石马2对,文官1件;宣王墓有石麒麟、文官、武官、朝天吼、望柱各1对,石马2对;保安怀僖王墓有望柱、石虎、石羊、人牵马、内侍各1对。

謹园开三态南北两肫逋前4任秦王葬地均在今大府井东北到东伍村北一带的鸿固原,第5任秦康王远离祖茔,选址在少陵塬上的章曲里,第6任秦惠王亦葬于康王墓附近,而第7 任秦简王,即康王孙、惠王子,又将墓地选址回到鸿固原。

据明《嘉靖陕西通志》记载,秦康 王墓由朝廷委派阴阳生赵全奉敕修建。

南京后头山唐墓出土釉陶俑群初探——兼论毛氏家族墓的性质

南京后头山唐墓出土釉陶俑群初探——兼论毛氏家族墓的性质

南京后头山唐墓出土釉陶俑群初探——兼论毛氏家族墓的性质2016年,南京市考古研究所为配合基本建设,对南京市雨花台区铁心桥街道后头山进行了全面勘探,共发现墓葬等遗迹28处,其中在后头山南坡发现了一处唐代毛氏家族墓地。

墓地清理出三座单室砖墓(编号M10~M12),墓内均随葬有成套的釉陶俑及各类模型明器,为本次考古发掘的重要收获[1]。

以往这类器物常见于初唐两京地区,在江南地区极为罕见。

这三座唐墓出土的釉陶俑群种类齐全、形制统一,在南京地区尚属首次发现,对研究初唐的随葬器物、丧葬制度及南北方的物质交流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拟对南京后头山毛氏家族墓出土的釉陶俑群进行初步探讨。

一后头山唐墓釉陶俑群的种类及制作工艺后头山M10~M12均遭不同程度的盗扰,随葬器物保存状况欠佳,釉陶俑出土时大多已碎裂,位置亦多受到扰动。

M10墓室铺砖大面积被毁坏,墓中随葬的釉陶俑群与墓室残砖混杂,堆积于甬道内,原始位置已无从知晓。

M10甬道堆积的最下方是一合石灰岩墓志,保存状况不佳,志文只字不存。

M11、M12随葬的釉陶俑群分布于墓室东部,其位置均发生不同程度的位移。

M11随葬的釉陶镇墓俑分置于甬道口两侧,其位置应未受到扰动,这种做法与同时期的北方唐墓较一致。

这三座墓出土的釉陶俑群种类较多,包括镇墓兽、镇墓武士俑、甲骑具装俑、骑马笼冠俑、骑马风帽俑、骑马女俑、文吏俑、风帽俑、男女侍俑、胡人俑、侏儒俑、蹲坐女俑、鞍马、轭马、骆驼、牛车以及各类家畜动物及模型明器等,按性质可分为四类,即镇墓类俑、仪仗类俑、侍役类俑及动物与模型明器(表一)。

据表一,M10~M12这四类釉陶器物均有出土,M11与M12随葬釉陶俑群的种类与组合较为接近;M10出土釉陶俑群的种类略少于M11、M12,模型明器仅出土釉陶车厢、仓各1件,但M10仪仗类俑的种类较M11、M12更齐全。

整体来看,后头山唐墓出土的釉陶俑群几乎涵盖了同时期中原两京地区高等级墓葬随葬俑的所有种类,形制亦无差别,但后头山唐墓出土的釉陶俑群质地和工艺较为特殊。

明代蜀王陵墓的发现

明代蜀王陵墓的发现

蜀僖王墓明代蜀王陵墓的发现文图/易立谢涛•初,太祖朱元璋为避免重蹈元末军p t阀割据的覆辙,决定依靠宗室子孙X J加强对地方的掌控与制衡。

从洪武三年(1370)开始,前后三次封藩于诸王,分 镇全国各地。

四川位居长江上游,往东为出入吴楚之咽喉,北依秦岭沟通川陕,西南为高原所环抱,自古是出入滇藏必经之地,战略和军 事上的重要性,决定了它必然成为明王朝建藩封国的要地。

洪武十一年(1378),在朱元璋进行第二次册封时,年仅七岁的十一皇子朱椿被册封为蜀王。

朱椿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就 藩成都府,至永乐二十一年(1423)去世,在 位45年,谥号曰“献”,为第一代蜀王一一献王。

据《明史•诸侯世表》记载,明代蜀藩从洪武_一年至崇祯十七年(1378一1644),共传袭十世十三王,历时长达267年。

明代蜀王就藩成都府,他们的陵墓亦分布于府城周邻区域,关于各蜀王陵墓的地理方位,明清以来的志书多有记载。

20世纪70年代以来,针对蜀王陵墓的考古工作逐步展开,截至目前,能够确定的有如下三个重要陵区。

1成北瞌区城北陵区位于成都市北三环外金牛区天回街道凤凰山一带。

《明一统志•成都府》: “蜀L1J40待别策划明代蜀王陵区分布(1.城北陵区2.城东陵区3.城南陵区4.明代成都府城)献王墓、蜀靖王慕,倶在天回山。

”《正德四川 志•寝园》: “献王、靖王、悼庄世子,俱葬府 城北二十里天回山。

”《嘉靖四川总志•陵墓》: “蜀献王墓、蜀靖王墓,俱成都县天回山,《天 启新修成都府志•陵墓》:“蜀献王墓,在成都 治北天回左山……悼庄世子墓,成都县威凤山。

”1970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今中国 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四川省博物馆(今四 川博物院)等单位发掘了凤凰山南麓的蜀悼庄 世子朱悦燫(其弟蜀和王即位后追封其为蜀庄 王)墓,这是一座按藩王级别营建的地下宫殿, 墓室全长34.7米,由八字墙、墓门、前庭、正 庭、正殿、中庭、圜殿、后殿、耳室、侧室组 成,出土圹志、木质谥宝和谥册、陶俑(武士俑、 仪仗俑等)、陶器(日用器具、家具等)、玉饰 等大随葬品。

西安发现罕见明代家族墓墓主为藩王府管印管家

西安发现罕见明代家族墓墓主为藩王府管印管家

了重要 的实物资料。
据 了解 ,这 座 明代 家 族 墓位 于西 安 市 高陵 县 的 经河 工 业 园 区 内 ,是该 省 已知 目
前 保存 最 完 整 的 一 座 明代 家 族 墓 园 。根 据 墓 室 发现 的墓 志铭 记 载 ,墓 主人 的身 份 是 万历 年 间秦 藩 王府 的知 印张 三 槐 。


0 1


鬻 蠹
。 。 右 _ 市场资讯 。 ≯ 支物害 一 挚费I 挚 誊 。
。。 ≈一 _
譬一
。一 。

■ 《 瓷片 》 一 出版 玩 书
日前 ,由东 南 大学 出版 的 《 瓷 片 》一 书在 南 京市 珠 山会 馆 举 行 了首 发式 。 该 书作 玩
者是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 的吴忠信和曹新吾两位老人 ,他们一生痴迷陶瓷青花 ,把淘来
的 瓷 片镶 铜 包 银 变 身艺 术 品 ,与其 语 、与 其 乐 、 与其 神 游 、与 其心 通 。如 今 ,他 俩将 数 百 片 镶 银 瓷 片 结 集 成 书 ,按 画意 分 成 人物 、 山水 、琪 花 、珍 禽 等 十 三 类 ,分 别 加 以 阐 述 。 把博 物 院 不 要 ,拍 卖 行 不 拍 ,一 般 人 不 屑 的青 花 瓷 片 引上 了高 雅 的 文化 殿 堂t 雾 |誊| 曩 §
_l 。 ◆l 0 - 0 l 。 。 l j ≯ 。
●@
■ 西 安发现罕 见明代 家族墓 墓 主为 藩王府 管印管 家
西 安 市北 郊 新 近 发 现 一 处 罕见 明 代 家族 墓 园 , 由三 座 呈 品字 形 排 列 的 墓 葬 组 成 ,墓 主人 身 份 为 藩王 府 管 印 管 家 。这 一 发 现 为研 究 明代 墓葬 制 度 、风俗 文 化 提供

陕西蓝田华胥镇支家沟西汉鄂邑长公主墓探谜组图

陕西蓝田华胥镇支家沟西汉鄂邑长公主墓探谜组图

陕西蓝田华胥镇支家沟西汉鄂邑长公主墓探谜组图完成封土解剖后的现场在陕西蓝田华胥镇支家沟村西约500米的灞河东岸二级台地上,矗立着一座高大的覆斗状封土,高达 10 米。

1994 年版《蓝田县志》记载这座墓的主人是战国时刺杀秦王的荆轲。

封土北望骊山山脉,南与白鹿原隔灞河相对,发源于骊山山脉的红河在封土东南方向汇入灞河。

封土西北约 5 公里是汉孝文帝霸陵,以北约1 公里有一高凸的山头状土丘,当地人称疙瘩庙。

随着发掘清理工作的展开,墓葬神秘的面纱被渐渐揭开,最终确认其为西汉时期一座高等级贵族墓而非世传的荆轲墓。

汉代土建精品支家沟汉墓规模巨大的封土作为重要地面遗迹是墓葬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考古队员在对墓葬周边进行详细考古钻探的基础上,采用探方法对封土及其周边进行大面积揭露,发现了陵园垣墙、车辙、夯墙、祭祀坑等遗迹。

陵园封土的东、北、西三面均发现有陵园墙垣遗迹,南面为预制桥梁占压,加之砖厂多年取土,界限难以得知。

发掘所获均为陵园墙垣基础部分,东面残留最长达18米。

据当地一位70多岁的年长者回忆,1950年代这里尚能看到高出地面约 1 米的残墙,与考古队发掘位置相合。

推测原陵园东西宽约110米、但南北总长今已无法确定。

车辙车辙为筑墓时所留下的遗迹,主要分布于墓圹北部和东北部,车轮碾压痕迹依稀可见,轮痕清晰。

轮痕大多为南北走向,双轮碾压,间距约1.06米,轮痕深浅不一,最深可达0.12米,宽约0.05 米。

根据车辙痕迹判断分析可知,当时的运输工具为独轮车和双轮车。

西部和东部偏南破坏严重,保存状况极差,仅可见零星模糊的车辙痕迹。

夯墙位于封土底部偏西北角的夯墙为五花土版筑而成,南距墓圹开口0.7米。

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向分布,剖面呈梯形,墙壁略带收分,上窄下宽,夯层清晰,夯窝较密集,直径约6.5、深 0.2 厘米。

墙基截面呈梯形,两侧内收呈斜坡状,底部平整,建造于生土之上,土质纯净,上宽0.8、下宽1.2、深0.1米,其做工之规整细腻,堪称汉代土建中的精品。

明代秦藩的佛道信仰探析

明代秦藩的佛道信仰探析
正 是敬 王谊 温 ; “ 百塔 寺 ……明万 历 十九年 秦藩 捐资
增 修” 『 2 l _ 4 ; 从这 几 则 史 料 来 看 , 寺 庙 多 以“ 秦藩 ” 为


秦 藩 的佛 教信 仰
修 建者 , 此类 修建 活 动实应 由在 位 的秦 王 领衔 , 其他
宗 室成 员参 与 。此外 , 普光 寺是 秦愍 王为 番僧所 建 ,
万历 年 间秦藩 修建 的佛 寺有 “ 千佛 寺 , 一名 竹林
寺 。在城 南 七十里 即圆光寺 下 院 , 明洪 武 时建 , 万历
从佛、 道 两个 方 面考察 明代 秦藩 成员 的信 仰表 现 、 特
点 以及 形成 原 因 , 敬请 方 家指 正 。
十 二 年秦 藩 重 修 , 崇 祯 元 年 继 修” [ 2 j 4 , 此 时在 位 的
的 经 济 实 力是 其 大量 宗 教 投 入 的物 质 保 证 。 关键词 : 明代 ; 秦藩 ; 佛教信仰 ; 道 教 信 仰
中图分类号 : K2 4 8; B 9 4 9 ; B 9 5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5 3 7 9 { 2 0 1 3 ) 1 2—0 0 5 4 —0 7

作者简介 : 罗
莹( 1 9 8 8 ) , 女, 云南 昌 宁人 , 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 明清史

第 1 1卷 第 1 2 期
罗 莹 : 明 代 秦 藩 的 佛 道 信 仰 探 析
因此其 上 疏 请 额 实 应 有 秦 王 公 锡 的个 人 意 愿 在 其
中 。《 山西 通志 》 载: “ 法 住寺 … … 明僧 释 懒云 工诗 华 藏 阁别 驾李 朝佩 修 , 僧交 光撰 记 。土 人传 朝佩 卒 , 生 秦藩 , 初 生 即 自言籍 贯姓 名并 修 寺工 未竟 , 王 遣官 输

西安新出土《唐赵义墓志》释略

西安新出土《唐赵义墓志》释略

西安新出土《唐赵义墓志》释略作者:孙琪来源:《西部学刊》2019年第15期摘要:在对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馆藏《大唐故詹事府司直赵君墓志铭并序》墓志石刻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对志文中的26个知识点进行了认真疏证,对墓主赵义的生平世系进行考证,评析了志文的行文、书法特点,认为墓志为骈文,追求对仗声律,典故迭出,其言雍容华丽,但淡化了志主的人生经历,没有提供更多鲜活的史料;其书法承袭初唐四家面目,而又集各家所长,是中晚唐成熟期的唐楷与初唐楷书之间过渡之佳作。

关键词:唐赵义墓志;疏证;生平世系;书法中图分类号:K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9)15-0039-06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馆藏《大唐故詹事府司直赵君墓志铭并序》墓志,2009年出土于西安。

该志石宽47.5厘米,高46.7厘米,厚9.5厘米,石色灰白,四周饰蔓草纹。

志盖盝顶,长宽均为47厘米,盖文四行,满行三字。

盖顶篆书为“大唐故詹事府司直赵君之铭”十二字,顶部四周为几何纹,四角刻朵云纹,四刹为蔓草纹。

志文纵横均为28行,以界格排布,文字齐整,全文计762字,楷书。

该志石刻工精良,字口清晰完好,几无漫漶。

其书法精致俏丽,文辞逶迤藻丽,堪为唐代墓志精品。

今誊录志文如次,并对相关问题试作讨论,俾求识者校正。

大唐故詹事府司直1趙君墓誌銘並序夫人何氏合葬於此地。

禮也。

君諱義,字慶九,天水之著姓。

源流自遠,人物多奇,造父之御,周王瑤池2,可見襄子之臨3,代郡寶符4,斯在其後。

枝分派別,各挺珪璋,佐帝従王,或遷桑梓,亦猶武侯依蜀,始乃齊國名家5;楊子6居郫7,初則汾隅8鼎族。

曾祖穆,後魏殷州刺史,祖遜,齊大理司直,父應,皇朝解褐洛州參軍,濟州盧縣丞,志在澄清,夙負陳蕃9之氣,位沉州縣,空余梁竦10之懷。

君以鐘鼎傳慶,山河降祉長安,石之門庭,出慈明之裏,閈潘河陽之藻思11,高步一時,董相國之研精12,下帷三載,越王以邵南13,風化曲阜親賢,轉畫鹿14於漳濵15,移伏熊於鄴下16,吳公作守17,方搜俊異之才,賈誼當仁,遂肈賢良之薦。

永寿果然长寿——明朝秦藩唯一传到明末的郡王

永寿果然长寿——明朝秦藩唯一传到明末的郡王

永寿果然长寿——明朝秦藩唯一传到明末的郡王明朝秦王源自于朱元璋的次子朱樉一脉,他在洪武三年被封秦王,封地为陕西西安府。

洪武十一年,朱樉就藩西安,从此他的后代在这里繁衍生息。

秦王虽然是明朝第一藩王,但是命运不济,多位秦王都没有后嗣,屡次陷入大宗绝嗣的境地,为此不得不在旁系中寻找继承人,最后只能已在放宽要求出现了镇国中尉这样的低级爵位继承秦王的事。

按照朱元璋的规定,秦王作为亲王,其嫡长子或者庶长子继承亲王王位,其余诸子封为郡王。

秦王这一脉也曾经分封过众多的郡王,最后一共册封了十五位郡王。

然而这十五位郡王绝大多数都是明朝前期册封的,最后郡王就剩下了两个人,其中明朝初年封的郡王最后居然就剩下了一家。

之所以造成这种状况,第一种原因就是秦王无嗣,连继承人都没有,哪有多余的儿子册封郡王,自然没有新增的。

第二个原因是秦王大宗的多次绝嗣,多位秦王没有子嗣,不得不让郡王递补秦王,而按照规定郡王递补秦王后,原来的封爵取消。

这一类郡王有:第四位秦王原渭南王朱志均、第五位秦王原富平王朱志、第七位秦王原镇安王朱诚泳、第八位秦王原临潼王朱秉欆(他是第三代临潼王)、第十一位秦王原隆德王朱敬镕、第十三位秦王原紫阳王朱谊漶。

第三个原因就是明朝规定秦王可以旁系继承,但是郡王只能父死子继,如果大宗无子,那么直接王位取消,不允许弟弟或者侄子继承,如果出现这种行为,一律称之为冒封,一旦发现要从重处罚,直接取消爵位。

这一类郡王有:朱樉次子永兴王朱尚烈,永乐元年封,万历二年末代郡王朱惟熣去世,因为他的父亲是以侄子身份继承王位,他向皇帝自首,最后得到皇帝谅解没有处罚,但是他死后永兴王王位被取消;朱樉三子保安王朱尚煜,永乐元年封,嘉靖三十六年末代郡王朱秉栈去世,他死后朝廷查出他的父亲是以弟弟身份继承王位的,因此保安王王位被取消。

第四个原因就是大宗死后无子,没有冒封,王位自然取消。

这一类郡王有:朱樉四子兴平王朱尚烐,成化十二年末代兴平王朱公铄去世无子,兴平王王位直接取消;第二位秦王朱尚炳四子宜川朱志堢,嘉靖元年末代宜川王朱秉楀去世无子,宜川王王位直接取消;第五位秦王朱志四子郃阳王朱公镗,正德三年末代郃阳王朱秉檄去世,无子,郃阳王王王位直接取消;第五位秦王朱志五子汧阳王朱公鏳,嘉靖三十三年末代汧阳王朱秉榛去世,他本来有两个儿子但是都死在他前面,因此他死后无子,汧阳王王王位直接取消。

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藏金错泥筩看前凉手工业发展状况

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藏金错泥筩看前凉手工业发展状况

2023年第2期总第391期THE SILK ROAD1966年,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在西安征集到一件前凉时期的金错泥筩。

该器制作规整、工艺精湛,最值得注意的是泥筩的底部尚有错金铭文47字。

十六国时期所流传下来的铜器极为少见,而这种铸有铭文的铜器则更为罕见,因此,这件泥筩是研究当时青铜冶铸业的重要物证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与艺术价值。

秦新烈[1]、陈直[2]等人曾对此件错金泥筩及铭文进行过相关考证。

本文试从前凉官方手工业发展的角度,对这件金错泥筩再作研究。

一尧前凉金错泥筩器身及铭文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藏的这件前凉金错泥筩,青铜质地。

根据器身样式以及国内出土的其他类似的泥筩,我们可以推断,该件泥筩原有器盖,现已遗失,仅存器身。

该泥筩外观呈圆形竹筒状,下有三个马蹄形短足。

筩身中部有三个小圆耳,其中间一耳,略低于其他两耳。

器表饰有繁褥而华美的错金纹饰。

泥筩通高11.7厘米,足高2.1厘米,口径7.9厘米,重0.682千克。

泥筩口沿部分,为一周垂幛纹,下有一圈呈横“S”形的连续卷云纹,器底分饰一圈卷草纹与锯齿纹,而主题纹饰则为连续的龙、虎、豹等五只神兽。

神兽皆细腰长脊,昂首翘尾,张牙舞爪,作腾跃状(图1)。

[作者简介]吕龙梅(1988-),女,汉族,甘肃民勤人,硕士,文博馆员。

研究方向:文物与博物馆。

[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墓志所见唐人西域认知与官方舆论引导研究”(21BZS132)。

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藏金错泥筩看前凉手工业发展状况吕龙梅(武威市雷台汉文化博物馆,甘肃武威733000)[摘要]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藏前凉金错泥筩,是目前所见唯一一件有明确纪年的十六国时期宫廷用器,以其器型铸造精美、铭文内容丰富得到学界的关注。

泥筩底部铭文详细记载器物名称和制作机构、时间,反映了前凉末期宫廷手工业制作的严密程序。

“错”和“铸”作为两道程序分开进行,体现了前凉官方手工业的发达水平。

究其原因,在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地区政局相对稳定,中原世家大族大量迁徙至此,进一步繁荣了当地文化;大量工匠因避难迁入,在客观上促进了当地手工业的发展。

汉代宗资墓前的卫士——天禄、辟邪

汉代宗资墓前的卫士——天禄、辟邪

Arts circle美术界ARTS CIRCLE2010/3汉代宗资墓前的卫士——天禄、辟邪TEXT/卜友常汉代宗资墓前的石雕天禄、辟邪,早在唐代章怀太子李贤和宋代欧阳修、沈括、王寀等人的著作中都有记录,可是主要是以著录和题跋的形式出现,而真正专门著文研究的较少。

本文主要从天禄、辟邪的渊源、寓意、造型艺术等三个方面来论述,认为天禄、辟邪并非域外传来,而是本国方仙教的产物。

天禄、辟邪在宗资墓前之所以不是同一种石兽,是因当时人们在升仙思想的作用下,赋予天禄、辟邪不同的职能:天禄带领主人灵魂升仙;辟邪防御鬼邪,守卫体魄。

在天禄、辟邪的造型艺术方面,本文认为这两只石兽是继霍去病墓前群雕之后的又一经典雕塑,是汉代雕塑艺术的里程碑,其造像艺术中的“S”线源于楚国。

宗资是东汉南阳郡安众人,世家居宛。

宗资曾为御史中丞、汝南太守,因任用范滂为功曹,委任政事,推功于滂,不伐其美,任善之名闻于海内,去世后葬于河南南阳。

天禄、辟邪是宗资墓前置放的一对石兽。

关于这对石兽,最早见于唐代章怀太子李贤注《后汉书·灵帝纪》:“案,今邓州南阳县北有宗资碑,旁有二兽,镌其膊,一曰天禄,一曰辟邪。

”[1](p353)。

宋代天圣年间(公元1023年—1032年),欧阳修曾多次路过邓州,曾见天禄、辟邪于道旁。

30年后,他委托尚书职方员外郎谢景初,趁回邓州之便为他临摹石兽膊上“天禄、辟邪”四字,后来欧阳修将此四字收入《集古录》中,并写下了一段跋语:“右汉‘天禄、辟邪’四字,在宗资墓石兽膊前,按《后汉书》,宗资,南阳安众人也。

今墓在邓州南阳界中,墓前有二石兽,刻其膊上,一曰天禄,一曰辟邪。

余自天圣中举进士,往来穰邓间,见之道侧,殆今三十余年。

其后集录古文,思得此字,屡求于人不能致。

尚书职方员外郎谢景初家于邓,为余模得之,然字画讹缺,不若余初见时完也。

”[2](p2150)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于元丰年间(公元1078年—1085年)外游曾途经邓州,他听说南阳县有此二石神兽,也使人墨拓了石兽上面的镌字,并在其《梦溪笔谈》中这样提到:“今邓州南阳县北宗资碑旁两兽,镌其膊:一曰天禄,一曰辟邪。

西安探秘:明-秦藩王-少陵十四陵

西安探秘:明-秦藩王-少陵十四陵

西安探秘:明-秦藩王-少陵十四陵西安明十四藩王陵距市区较近,北依少陵、鸿固、凤栖诸塬,南望终南山,长安秀色尽收眼底,实为“万年吉壤”的风水宝地。

有明一代,镇守西安府的共有15个秦藩王。

第15位秦王朱存极被李自成杀于山西境内,故有秦藩王十四陵。

【秦藩始王愍王陵】明洪武三年起,太祖朱元璋建藩封王,将地位仅低于皇太子的次子朱樉封为秦王,并设西安府。

故秦藩国被称为“天下第一藩”,墓葬地韦曲街办大府井村。

明第一代秦王秦愍王朱樉陵墓前,封土地边直径51米,高约15米,墓前有麒麟,石虎,石马,文官,武官各1对,有石狮2对。

陵旁现存陪葬封土5个【秦二世隐王陵】隐王朱尚炳,愍王嫡长子。

在位时,曾镇压过沔人高福兴暴动。

燕王篡国称帝,曾派使到西安,朱尚炳初时傲慢无礼,后被明成祖威胁,才谢罪归服。

明永乐十年去世,谥为隐,史称秦隐王。

墓葬地大兆街办东伍村。

明第二代秦王秦隐王朱尚炳墓前,石刻都被水泥固定在石基上,这里有石马,石麒麟,文臣和武将,但没有石虎,石羊,石狮和华表,【秦三世僖王陵】僖王朱志堩永乐二十二年,薨,无子嗣。

他的弟弟秦怀王朱志均继承秦王位。

墓葬地韦曲街办大府井村。

【秦三世怀王陵】怀王朱志均初封渭南王,兄长僖王朱志堩无后,永乐二十二年继承兄位,宣德元年,薨,也无后。

墓葬地韦曲街办大府井村。

【秦三世康王陵】康王朱志壜初封富平王,两任秦王先后病死,宣德三年,再继承兄位。

景泰六年,薨。

墓葬地大兆街办康王井村。

明第三代秦康王陵有墓碑,祭文碑各一,石文官2尊,武官2尊,石马3尊,石狮2尊。

【秦四世惠王陵】惠王朱公锡康王嫡长子。

于天顺二年袭封。

封他的弟弟朱公铭为临潼王。

临潼王朱公铭生的庶长子朱诚澫袭封临潼王,二子朱诚润封为镇国将军。

于成化二十年薨。

墓葬地大兆街办庞留井村。

明第四代秦惠王的神道两旁(神道的方向由南向北),一共有大型石雕16件,具体分别是:华表1对,身为8棱形,顶部蹲天禄一对(已遗失),石头羊一对,双角盘屈,石麒麟1对联,遍身麟甲,造型极为生动,石马2对,【秦五世简王陵】简王朱诚泳惠王庶长子,朱诚泳原封镇安王,于弘治元年袭封。

秦藩王墓

秦藩王墓

1. 明秦藩王墓西安的明十三陵《西安晚报》2009.06.04编者按西安附近的古墓葬,可谓数不胜数,随便翻开一张西安地区的文物地图,各个时代,各种等级的墓葬星罗棋布。

最著名的当属秦汉唐帝王及其陪葬墓。

除此之外,在西安的周边,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古墓,《西安地理》从本期开始,将刊发“西安周边鲜为人知的古墓”系列。

文见习记者赵珍图记者王健。

说起“明十三陵”,人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天寿山的那十三座明代的帝王陵,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西安长安区的少陵原上也有一处规模不小的“明十三陵”。

明代“天下第一藩”原来在陕西。

前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王翰章老先生是一位长安明十三陵的权威专家,他曾在1985年到1995年间四次实地调查坐落在长安少陵原上的长安明十三陵,他告诉记者,据他所知,在他从事考古、文史工作的这几十年里,知道长安明十三陵的人很少很少,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他将自己多年考察、研究长安明十三陵的成果发表,从此这些墓葬才逐渐走进了公众的视野,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

在多方的努力下,到2006年5月,长安明十三陵及其陪葬墓终于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老先生常常发出感慨,说这批墓葬“了不起”、“很重要”。

要知道明十三陵究竟重要在何处,还要从了解其墓主人开始。

明朝初建时,朱元璋为了巩固朱氏政权,将除去太子之外的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孙子,分封在各地为王,其中二儿子朱樉被封到西安镇守陕西,号为秦王。

由于此时的大明王朝还面临着北方残余蒙元势力的威胁,所以,驻守北方的诸王便担负起了保卫边疆的重任。

西安的秦王朱樉、太原的晋王朱棡以及之后发动“靖难之役”、把皇位从自己侄子手中抢夺过来的燕王朱棣,都手握重兵,其中尤以秦王朱樉的兵权最重。

由于秦王在诸位藩王中年龄最长,兵权最重,又担负着拱卫西北边疆的重任,所以秦藩国被称为“天下第一藩”。

第一代秦王朱樉于洪武十一年(1378)来到西安,在西安度过了十七年,于洪武二十八年去世。

明宗室朱秉

明宗室朱秉

明宗室朱秉墓志考
孙钢
【期刊名称】《考古与文物》
【年(卷),期】1995(000)005
【摘要】明宗室朱秉墓志考孙钢朱秉墓,位于西安市南郊西安电影制片厂的东南部,于1994年冬季基建施工中发现。

可惜该墓早年被盗,施工中又遭破坏,以致墓葬形制不详。

据民工讲:墓室距地表深8米多,室内空无他物,仅存石墓志一合。

墓志为青石质。

呈正方形,边长62厘米。

...
【总页数】5页(P67-71)
【作者】孙钢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7.4
【相关文献】
1.《齐故尚书都事朱君之墓志铭》续考 [J], 陈瑞青
2.大同明代朱俊(木鹿米)墓志考 [J], 李白军
3.长乐冯氏与元魏宗室婚姻关系考——以墓志为中心 [J], 鲁才全;
4.晚明秦藩宗室朱谊瀄家世及结社考 [J], 刘爽;高益荣
5.北齐《朱岱林墓志》拓本考 [J], 丛锐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唐孙承嗣夫妇墓发掘简报

唐孙承嗣夫妇墓发掘简报

唐孙承嗣夫妇墓发掘简报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期刊名称】《考古与文物》
【年(卷),期】2005(000)002
【摘要】为配合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新校区的建设工程,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组成联合考古队,于2001年12月至2002年11月在新校园规划区内进行了集中发掘,共发掘汉、西晋和隋唐墓葬100座。

该工地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郭杜镇茅坡村南,北面紧临韦郭公路。

这里位于隋大兴唐长安城西南,相距约七、八公里,地势高亢,隋唐时代称为“高阳原”,
【总页数】11页(P18-28)
【作者】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作者单位】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唐嗣虢王李邕墓发掘简报 [J],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2.陕西西安唐元不器墓、元自觉夫妇墓发掘简报 [J],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3.唐嗣濮王李欣墓发掘简报 [J], 高仲达
4.唐孙承嗣夫妇墓出土百戏俑、牵驼俑 [J],
5.唐孙承嗣夫妇墓出土陶马、骆驼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明代秦藩永寿王《瑞莲诗图》碑考

明代秦藩永寿王《瑞莲诗图》碑考

明代秦藩永寿王《瑞莲诗图》碑考
杨知乐
【期刊名称】《文博》
【年(卷),期】2022()3
【摘要】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明弘治七年《瑞莲诗图》碑为永寿王朱诚淋颂扬宗兄秦藩朱诚泳的美德而刊刻。

刻碑的动因与秦藩赏莲活动有关,碑中之图借鉴了元明以来瓷器装饰上流行的一把莲纹样,表达了廉洁、高尚、恤民、仁厚等丰富的象征意义,同时也隐含朱诚淋对秦藩子嗣绵延、政通人和的期盼。

此碑为了解明代弘治中兴时期宗藩与地方民众、中央君臣的互动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

【总页数】8页(P83-90)
【作者】杨知乐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明代藩王用瓷制度考
2.明代藩王学的盛会——"潞王陵与明代藩王学术研讨会"综述
3.明代早中期湖北藩王墓葬出土仿官样青花瓷器考略
4.藩王贪财势随葬夸豪富——介绍江西的几座明代藩王墓
5.明代郑藩家臣何永寿墓志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明代藩王墓葬发现情况

明代藩王墓葬发现情况

明代藩王墓葬发现情况作者:张琴197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四川博物馆在四川成都凤凰山南麓发掘了明初蜀王世子朱悦熑墓,该墓由三个砖筑的纵列式筒拱券组成,全长33米。

墓内发现了五百余件各种类型的釉陶俑,有仪仗俑、武士俑、牵马俑、乐俑、侍俑、文官俑。

而这批俑现在陈列于我院的展厅中。

对如此众多的俑的随葬意义的探讨不能单纯的只研究俑,应该将俑放到墓葬中去,放到整个明代的历史背景中,同时结合其他地区明代藩王墓的情况进行研究。

然而到目前为止,考古学界对明代藩王墓葬的研究还比较少,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全国的明代藩王墓葬的发现情况,供有兴趣的同事参考,大家互相交流,一起来进行明代藩王墓葬的研究。

一、明代的分封制度洪武初年,明太祖感念宗族势力单薄,因此有意识扶植子侄,以期壮大羽翼,屏藩朝廷。

于是,他将他的26个儿子,除长子朱标立为皇太子、幼子朱楠夭折无封外,其余24子皆封亲王。

从而开启了明朝分封藩王的制度。

《明史&S226;卷一百十六》列传第四&S226;诸王:明制,皇子封亲王,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府置官属。

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隶属兵部。

冕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

公侯大臣伏而拜竭,无敢钧礼。

亲王嫡长子,年及十岁,则授金册金宝,立为世子,长孙立为世孙,冕服视一品。

诸子年十岁,则授涂金银册银宝,封为郡王。

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为则授长孙,冠服视二品。

诸子授镇国将军,孙辅国将军,曾孙奉国将军,四世孙镇国中尉,五世孙辅国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

其生也请名,其长也请婚,禄之终身,丧葬予费,亲亲之谊笃矣。

明朝自太祖到神宗总共有37位皇子开府京外,明朝在藩亲王前后共有266位。

这些亲王中除掉末代王、废王、南明颠沛诸王,又加上追封王和他们的世子、世孙墓,全国所有明代藩王墓大约有280座。

二、明藩王墓发现情况1、陕西省分封于陕西的王有:太祖次子秦愍王于陕西西安。

神宗五子瑞王于陕西汉中,被张献忠杀死于重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八 M24 木棺头挡板绘画(摹本) ·28 ·
图九 M24 木棺脚挡板绘画(摹本)
河南新郑兴弘花园发现的两座春秋墓
M26 的 东 椁 长 2.4 、宽 0.9 ~ 1.08 、残 高 0.52 米 , 板厚 8 ~ 10 厘米 ;棺长 2.1 、宽 0.52 ~ 0.7 、残 高 0.38 米 , 板 厚 8 ~ 10 厘 米 。西 椁 长 2.22 、宽 0.68 ~ 0.84 、残 高 0.74 ~ 0.78 米 , 板 厚 8 ~ 10 厘米 ;棺长 2.02 、宽 0.42 ~ 0.54 、残高 0.6 米 , 板厚 5 ~ 7 厘米 。东棺 、西棺与外椁的保存 状 态 不佳 , 但 可知 西椁 是素 面 。在东 棺和 西棺 左 右 , 可见大片 脱落的描金花 卉 、龙凤漆 画 , 其 精 美 程度不亚于 M26 中棺 。所幸的 是 , 西棺前 、后 挡 板 的 彩 绘虽 然 残 缺 , 但 仍 可以 看 出 基 本 内 容 。西 棺脚挡 板上绘 有束 花 , 内容 与 M26 中 棺 的 脚挡 板相 似 。西棺 头挡 板在 红色 漆地 上 , 描 金 彩绘 一佛 , 其纹饰 与 M24 木 棺头 挡板 相似 , 但 佛像 的莲 花座 下是 束腰 宝座 。东 、西 棺主 人 的 葬式皆为仰 身直肢 , 头向 、面向不清 。在骨 骼 两侧及身下 , 发现少许木炭 。
10.38 米(图三)。墓 门由石封条 、门洞 、门楼 、石 门组成 。石封条位于门洞外 侧 , 东西两边竖立 2 块带凹槽的条形 石柱 , 高 2.12 ~ 2.27 、宽 0.26 、 厚 0.36 米 , 凹 槽内横 向镶嵌 4 块长 约 2.08 、宽 0.55 ~ 0.64 、厚 0.13 米的石板 。门洞高 1.72 、宽 1.45 、进深 0.48 米 , 在 1.08 米高 处起 券 。门 楼 为砖砌 仿木 构 , 通高 4 、最 宽 2.42 米(图 四 、一 五)。在门洞券砖的顶部 , 有 6 组一斗三升斗 , 斗 中间伸出 云形耍头 。屋脊两头 各有一个 龙 头形 鸱 吻 , 龙 口 吐 出由 筒 瓦 和 条砖 平 砌 的 屋 脊 。屋脊下残存 2 排 13 行板瓦 , 用筒瓦覆 压 。石 门上有石质门楣 , 下有 2 个石质门礅及门槛 , 中 为两扇 石门 。石 门前 中部 立有 木柱 , 门 板上 铁 链的两 端固 定于 木柱 , 用 铁锁 锁住 。石 门后 是 甬道 ,内宽 1.64 、进深 0.84 、高 3.13 米 。
图五 M26 墓室平面图 1.瓷缸 2.祭台 3.东壁龛 4.西壁龛 5.后 壁 龛 6 .东棺 7.中棺 8.西棺 9.丝 绸残片 10.石门 11 .棺床
·26 ·
河南新郑兴弘花园发现的两座春秋墓
图六 M26 祭台 1.南壁砖雕二龙戏珠 2 .西壁砖雕奔马纹 3 .北壁砖雕凤凰纹 4.祭台上的残断木器
三葬具
葬 式均 为仰 身直 肢 。葬具 皆 为一 棺一 椁 , 木 质 , 保存 状况 差异 较大 , 其中 砖券 墓室 内棺 椁 的保 存好 于土 洞墓 室 。木 椁均 为榫 卯结 构 , 椁外 壁装饰简单 , 部分素面 ;椁内侧不 髹漆 , 无 纹 饰 。木棺 的内 外两 侧皆髹 红漆 , 外 侧纹 饰华 丽 、繁缛 。
·24 ·
图一 墓葬位置示意图
细 ,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现将 4 座明墓单独列 出 ,简报如下 。
一 地理位置
根据历年来的 考古调查 与发掘 , 明代秦 王 及其家 族墓 葬主 要分 布于 今西 安市 小 寨东 路 以南 、长安南 路以东 , 南 至雁塔区 、长安区的 大 面积范 围内 , 至 今在 汉宣 帝杜 陵以 西 、以南 还 保存着 多座 封土 堆 , 分别是 愍王 、惠 王 、简王 、 宣王 、康王 等几 位藩 王及 其陪 葬墓 , 其 中愍 王 墓还发 现了 围墙 、享 殿 、寝 殿 、便殿 等遗 址 , 神 道两侧尚存石 柱 、麒麟 、虎 、马 、翁仲 、狮 、羊 、碑 趺等 [1] 。此次发 掘的明墓 , 是秦藩 阳惠恭 王朱 公镗的下属 ———辅 国将军朱 秉橘的 家族墓地 。 它位于西安市 雁塔区庙坡 头村东南(图一), 地 表已无任何遗 迹 。此处还 在明代秦 王家族墓 地 的范围之内 ,但位置偏北 。
红 漆地上 , 绘画 穿梭于牡丹 花丛中的 飞凤与飞 凰 。从 保存 较完 整的 东侧 板观 察 , 共有 7 只凤 凰 , 方 向不一 , 神态各异 。11 朵牡 丹团花以及枝 叶 均用金色勾勒 轮廓 , 并用 深浅不同 的红色渲 染(图七 、一八 ~ 二 ★)。
木 棺头 挡板 正中 绘一 佛 , 头 梳连 峰式 髻 , 脑 后有圆形背光 , 双目微闭 , 上唇八字 须 , 颌下 有 髭 , 身披袈裟 , 双手合十 , 结跏趺坐 于莲花座 上 。佛两 侧 各 侍立 一 童 子 , 身 穿 长袍 , 双 手执 幡 , 面朝佛像 , 立于云头 。佛与童 子头顶有 2 朵 流 云(图八 、二 一)。木 棺头 挡板 的四 个边 饰的 中 部 , 各有一只 穿梭于牡丹 枝叶中的 飞凤或飞 凰 , 四角绘金色钱纹 。
木 棺东 、西 侧板 的 北 端 主要 是 升 龙 与牡
· 27 ·
文物 · 2 0 0 7 年 第 2 期
图七 M24 木棺东侧板绘画(摹本)
丹 。木棺脚挡 板正中 , 在木 质地上绘有 束花 , 包 括 荷花 、兰草 、双穗嘉禾 , 底部束以飘 带(图九 、 二二)。
2.M26 的棺床之上放 置 3 套 棺椁 , 均为 南 北 向 。尽管也 被盗扰 , 但中 部的棺 、椁 保存较 完 整 。中椁长 2.84 、宽 0.9 ~ 1.08 、高约 1 米 , 板 厚 6 ~ 8 厘 米 。椁外壁髹红漆 , 前挡板 绘黑色荷花 、 兰 草等 , 其余部位不清 。中棺 长 2.42 、宽 0.59 ~ 0.65 、 高 0.79 ~ 0 .86 米 , 板 厚 5 ~ 6 厘米 。 棺 外 髹红 漆 , 描金 绘画 龙 、 凤凰 以及 花卉 纹 饰 (图一七)。
· 29 ·
文物 · 2 0 0 7 年 第 2 期
图一二 玉 器 1.A 型玉 片(M14 ∶28) 2 、3 .B 型玉 片(M 14 ∶26、M14∶ 40) 4、5.C 型玉片(M 14∶30、M14∶27) (均为 1/ 3)
图一三 瓷 器 1 .罐(M 25 ∶2) 2.缸(M26∶4) (1 为 1/ 5, 2 为 1/ 10) 抛光 , 器 表光滑 (图 二七)。部 分玉 器的 背面 有 二至 四 个 象 鼻穿 孔 。象鼻 穿 孔 的做 法 是 间 隔 0.15 ~ 0.2 厘米向下 钻 2 个 孔 , 再横 向对穿 。又 可分为 3 型 。
墓室位 于墓 葬最 北 端 , 砖券 而成 , 室内 长 5.74 、宽 3.43 、高 3.2 米(图五)。在门 楼背后 的 墓室顶部 ,东西向依次竖立 3 盒石墓志 。在墓室
图三 M26 平 、剖面图 1 .石封条 2.石门 3.墓志 4.祭台 5.棺床 6 .东壁龛 7.后壁龛
· 25 ·
文物 · 2 0 0 7 年 第 2 期
1.M24 室 内发现一副棺椁 , 位 于棺床正中 和 向南凸出 的砖台 上 。椁 残长 2.4 、残宽 0.7 ~ 0.8 、残高 0.95 米 , 板厚 10 厘米 。内 有一棺 , 盖 板被破 坏 , 其他部分基 本完好 。棺 长 2.22 、残宽 0.6 ~ 0.7 、残高 0.7 米 , 板 厚 4 ~ 6 厘 米 。棺的 内 、外侧皆髹红 漆 , 但颜色不 一 。棺板 两侧均在
在中棺脚挡板 的木质地 上 , 长 方框内绘 有 荷花 、兰草等 , 底部束以 飘带 , 花 草上飞 舞 3 只 蜜蜂(图一六)。在东侧板 、西侧板 、头挡板以 及 盖板上 , 均 绘有 驾云 戏珠 的龙 纹 。边饰 中部 为 牡丹花卉 、凤 凰或者龙纹 , 四角饰金 色钱纹(图 二四)。龙纹 描绘 细致 入微 , 但 神态 各不 相同 。 东 、西侧板和 盖板上 , 龙 身长约 2 米 , 龙首朝 北 (图一一)。头 挡板上因空间 所限 , 龙 身直立(图 一 ★、二 三)。棺中 可见 深约 30 厘米 的 不明 液 体 , 丝绸服饰 、骨骼均浸 泡其中 。中 棺主人的 葬 式为仰身直肢 ,头向 、面向不详 。
四 出土遗物
4 座墓共出土玉 、石 、瓷 、陶 、锡器 56 件 , 还 有铜钱 40 枚 。
图一 ★ M26 中棺头挡板绘画(摹本)
1.玉器 玉器皆出土于 M14 西棺墓 主人的上半 身 。 皆为青 玉 , 稍发 白 , 部 分有 黄斑 。正 、背 面皆 经
图一一 M26 中棺绘画(摹本) 1.西侧板 2.盖板
西安明代秦藩辅国将军 朱秉橘家族墓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
2004 年 3 月至 2005 年 4 月 , 陕西省考古 研 究 所为 配合 基本 建设 , 在 西安 市南 郊(市广 电 中 心工地)发掘清 理了 42 座汉墓 和 4 座明墓 , 出 土各类 器物 400 余 件 。其中 4 座明墓 的墓 葬 形 制完 整 , 砖券 墓室 和砖 砌门 楼保 存较 好 , 尤 其 是出土的木 棺 , 描金彩绘 , 颜色艳丽 , 绘画 精
图四 M26 门楼和石门
内 部 , 东 、西 、后三壁各有 一个壁龛 。东 、西壁 龛 高 0.53 、宽 0.63 、进 深 0.44 米 , 距室 内地 面 高 0.45 米 。后壁 龛高 0.84 、宽 1.08 、进深 0.7 米 , 距棺床高 0.36 米 。
墓 室内 前端 中部 有一 个 砖砌 祭台 , 束 腰 , 平 面呈长方形(图六)。高 0.8 米 , 顶 部长 1.15 、
2.B 型 1 座(M25)。墓室为 拱顶 土洞 , 土 洞已坍塌 。
M25 方 向 180°。斜坡墓 道长 15 米 , 上 宽 0.75 ~ 0.9 、底 宽 1.05 ~ 1.2 米 , 最深 处 距地 表 8.5 米 。墓 门由 门 洞 、门 楼 、封 门砖 、木封 门 组 成 。门洞砖砌 , 圆拱形 , 通高 2.02 、宽 1.18 、进 深 0.4 米 。门 洞上建 有门 楼 , 门 楼屋面 损坏 严重 , 仅见门洞券顶 上的板瓦和 筒瓦 。屋 脊大部分 已 残 , 形制 与 M26 相似 。在门 楼 顶部 距 地表 5.7 米处 , 发现 石墓 志一 盒 。门洞 下由 南向 北第 一 道封门为砖砌 , 第二道封 门为木制 , 已朽 。从 痕 迹推测 , 木 门厚 0.06 、宽 1.2 、残 高 0.85 米 。墓 室平 面不 规 整 , 长 4 、宽 1.25 ~ 3 、底 距地 表 深 8.5 米 。未见棺床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