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与意识
第二章物质和意识
例题1:下列命题中表述的是时间一维性的有(多选) A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B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C .失去黄金有份量,错过光阴无处寻 D .凡事宜早不宜迟
2: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 ,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动,发现这些 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这项实验进一步 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单选) A .客观性 B .有限性 C .相对性 D .一维性
例题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经过人的头 脑改造过的物质而已。”这个命题表明(单选)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的区别 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2、有关专家指出,作为中国汉民族图腾的龙,实际上是 存在的;但它实际上又是不存在的。它是蛇的身,鹰的 爪,马的头,鹿的角,鱼的鳞。不仅如此,它还存在于 全世界中华民族人民的心灵之中。这说明(多选) A.文化具有维持民族传统、凝聚民族精神的社会功能 B.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C.龙具有客观实在性 D.虚幻的意识也有其客观原型
3.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这一论断的含义是(单选) A.变是世界的本原 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4. “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 证关系是(单选) A .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 .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C .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3.在一个久旱的春天,天空飘起了雨丝,在田里干活的 农民王小二看到后十分高兴,大叫一声:下雨好极了, 而此时正在学校草场上踢足球的小明却沮丧说:下雨糟 透了。这表明(多选) A.事物总是具有二重性 B.利益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评价 C.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 D.事物的发展是曲折的
马克思知识点物质与意识
1.物质与意识物质: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同一性的最高概括,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物质的本质规定,唯一特性和最高共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意识:意识从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关系: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2.物质与运动物质: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同一性的最高概括,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物质的本质规定、唯一特性和最高共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范畴。
关系: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的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3.运动和静止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范畴。
静止:静止是指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它具体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属性暂时未变两种状态。
关系: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同一性:二者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所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对立性: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
4.联系和发展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和作用关系。
联系的前提是事物之间的区别,特点有:1.客观性 2.普遍性(内部联系、外部联系、整体联系)3多样性。
发展: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因为:1.新事物与环境而言 2.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
关系:正是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才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会促进客观
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3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我们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还要重视意 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反对割裂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感谢您的观看!
目 录
壹贰叁肆
视
梦
梦
物
频
产
与
质
生
现
与
的
实
意
原
的
识
因
关
的
系
关
系
1
梦
这是怎么回事?
2
解梦
什
么
是
梦是一种主体经验,是人在睡眠时
梦
产生想像的影像、声音、思考或感
觉:梦,是潜意识的情绪表达:梦
与人的社会环境、心理因素以及形。
体ASE ADD YOUR TITLE HERE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和意识二者的关系是认识论的根本问题。
对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不同回答,划分了两条根本不同的认识路线。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之内,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是绝对的;超出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就是相对的。
列宁指出:“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的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
”认识论的基本问题即物质、意识何者第一性,何者第二性的问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界线。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与意识的这种对立是绝对的,是不容颠倒的。
辩证唯物主义还认为,如果超出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个认基本问题的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就是相对的。
列宁指出:“这种相对对立的绝对必然性和绝对真理性的界限,正是确定认识论研究的派别的界限。
如果在这些界限之外,把物质和精神即物理的东西和心理的东西的对立当作绝对的对立,那就是极大的错误。
”物质和意识对立的相对性具有两层含义:第一,人的意识可以正确地认识物质,人的社会实践检验这种认识的正确程度。
人的感觉、表象、概念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的反映,意识不过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的内容却是客观的;意识能正确地反映客观存在的物质内容。
第二,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和物质可以相互转化。
恩格斯晚年多次论述过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他指出:“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
但是,它们又都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
”列宁揭示了物质和意识可以相互转化的原理,他说:“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实在的东西,这个思想是深刻的:对于历史是很重要的。
”并且强调:“观念的东西同物质的东西的区别也不是无条件的、不是过分的。
第三讲物质与意识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基础部 郭海龙
hailong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一切唯物主 义都首先要给物质下定义。不过不同的时代,人 们对物质的理解是不同的。 • 1、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 将哲学上的物质概念等同于自然界中的某一种 (多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从追问世界的本原中 讨论物质问题。用“一”来说明“多”,比如泰 勒斯的水,赫拉克利特的火。或者用“多”来解 释万物。 • 从本体论视角探讨物质问题,反映了人类爱好秩
(2)运动与静止
物质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因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 属性。但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 相对静止有两层含义: 一是没有发生位移,二是没有发生质变。 相对静止的意义: 第一,有了相对静止,才能使我们去度量运动 第二,有了相对静止,事物才有了质的区别,才有多 样性的世界。 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的基础。事物处于相 对静止中,才有稳定的状态和确定的性质。如果万事万 物都瞬息万变,事物就无法存在和发展,也无法认识。 所以,不能借事物是运动的,而否认相对静止。 给大家讲一个“借债不还”的故事
思考题 以上我们主要说了自然界中的物质运动与时间 的关系,大家可以思考一下社会领域中的时间和空 间问题。比较一下下面的概念: 物理时间、社会时间和心理时间 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 虚拟实在、虚拟时间和虚拟空间 传统的时间和空间理论要么是不食人间烟火的 纯客观,要么是纯粹主观的创造。 到底时间和空间对人和社会有何关联和意义, 这是大家应该思考的现实问题。
一元论指世界只有一个本原,要么物质要么精神 二元论指世界有两个本原,一个物质,一个精神。 2、坚持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列宁的物质定义表明:物质并非不可知的,而是可以 通过人的感觉感知的,是人的认识可以反映的客观实在, 这就从根本上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唯物主义肯定是可知论。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一、意识的产生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产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物质运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有三个决定性的环节:(1)无机物的反应特性进化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2)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化为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3)动物心理进化为人的意识。
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意识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更是社会的产物。
(1)社会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2)社会沟通的需要产生了语言。
社会劳动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的必要,从而促进了语言的产生。
语言的产生,提供了思维的工具,促进了抽象思维的发展,使人脑具备了能动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力,大大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与劳动一起,成为意识产生的决定力量。
意识是物质世界和社会发展的产物。
意识起源的自然性和社会性,进一步证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二、意识的本质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载体,意识是人脑的特有机能。
现代科学对意识活动的生理机制的研究证明:意识的产生过程不仅与生物电的传递过程一致,而且也与脑化学物质变化的过程相一致。
这些都说明,人脑的生理活动是人的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如果人脑受到损害,就会阻碍脑生理过程的正常进行,人的意识活动也将受到影响,甚至失去机能。
这些都说明意识是高度发达的物质——人脑的机能。
2、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但人脑不会自动产生意识。
只有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并通过传导神经传达到大脑,使人脑对客观事物做出反映,才会产生意识。
如果没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产生反映。
人脑只是一个加工厂,没有原材料,大脑就不能加工出任何产品,不能进行意识活动,不能产生出意识。
所以,意识来源于客观存在,其内容是客观的。
意识的形式则是主观的,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
意识不等同于客观事物,而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的观念形态。
一方面,意识是客观事物经过加工之后在大脑中的反映;另一方面,在反映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受到反映者个人的心理素质、知识水平、立场、观点等主观因素的影响。
唯物论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唯物论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
事物;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
确的意识会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
我们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和客观具
体的历史的统一。
还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
误的意识,反对割裂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辨证关系
1.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若不承认物质对立于意识之外则无客观实践坐标,意识是对客观世
界的主观映像。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三讲 关于物质与意识
水是万物的本原
“从泰勒斯起,我们才真 正开始了我们的哲学史” ——黑格尔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继承了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唯物论传统,在 自然科学实证基础上又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 主义物质观的直观性和猜测性。 它认为,物质就是原子,原子的特性也 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原子是世界的本质。
斯宾若莎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一切运动、变 化和发展的基础;运动是一切物质所固有的 根本属性。 不存在没有运动的物质,也不存在没有 物质的运动。没有物质的运动(唯心主义) 和没有运动的物质(机械唯物主义)都是无 法想象的。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相对 静止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指一事物对于其他事物来 说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 第二种是指事物的性质没有发生根 本变化。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 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 根结蒂,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 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 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 似的 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 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 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 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 —— 鲁迅
这个问题上的错误观念:
唯心主义:否认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的反映; 庸俗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
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
(2)意识更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在从猿到人类意识的形成过程中,劳动起 着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劳动奠定了意识的物质器官; 其次:劳动使得语言得以产生; 再次:劳动使得意识的内容得以丰富。
2.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
三、意识的本质和作用 1.意识的产生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一、意识的起源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即意识是物质自身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
这一过程经历了三个决定性环节,从无机物质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刺激感应性→高等动物感觉、心理→人类意识的产生。
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即是社会生产劳动的产物。
劳动使产生意识有了必要,劳动使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产生奠定了生理基础,劳动产生了语言,劳动和语言一起推动着人类意识产生。
可见,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世界统一于物质。
二、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高级神经活动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没有人脑,就不可能有意识现象。
2.意识是物质世界的反映,没有被反映的物质世界提供原材料,就不可能有反映者的意识。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是主客观的统一。
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世界正确的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物质世界歪曲的反映。
由此可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根源于物质。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第一性,宣扬意识不依赖人脑和物质世界,是极其错误的。
三、意识的作用意识的作用表现为人类所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亦即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过程。
人的意识按照一定的目的性和选择性,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大量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判断,从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进而揭示了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
(二)能动地改造世界人的意识在能动地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按照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指出一定的目的、计划、办法等,指导人们进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
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两种不同的性质: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促进事物的良性发展;相反,错误的思想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对事物发展产生阻碍甚至破坏作用。
四、正确认识和处理的两对关系(一)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世界统一于物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最高形式。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世界的存在决定意识世界的存在,物质世界的发展变化决定意识世界的发展变化。
物质生活决定精神生活。
其次,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人的认识对事物的反映通过实践而转化为对事物的改造,意识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而反作用于物质。
人的实践活动能够改变物质世界的存在状态。
再次,物质和意识是辩证关系,一个不可能独立于另一个存在。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物质性和意识性、存在性和意识性的统一。
这是对物质和意识关系辩证法的深入理解。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理论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
把握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对于我们处理好理论和实践、经验和理论、实证和理性等问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有利于我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敬畏自然,尊重规律,科学决策,提高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简述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
简述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是人类哲学思考的核心问题之一。
要理解这一关系,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阐述。
本文将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物质、意识与物质相互影响、意识与物质相互转化、意识与物质在实践中的统一、意识与物质的矛盾与对立以及意识与物质的否定之否定等方面,探讨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是指物质的存在和特性对意识产生的影响。
意识作为物质世界的产物,其产生、内容和形式都受到物质的制约。
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人类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是逐步适应物质世界的过程,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结果。
此外,物质对意识的影响还体现在人们的认知和行为上,例如我们对事物的感知和行为反应都受到物质的限制。
2.意识反映物质意识反映物质是指意识对物质世界的认知和体验。
这种反映并非简单的复制或模仿,而是通过概念、符号、语言等方式对物质世界进行理解和抽象。
人们通过意识所形成的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来认识和理解物质世界的规律和现象。
同时,人们的行为也受到意识的支配,这种行为既是对物质世界的反应,也是对物质世界的改造。
3.意识与物质相互影响意识与物质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
一方面,物质世界可以通过意识来影响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例如,社会环境、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等因素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价值观念,从而影响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另一方面,意识也可以通过物质来影响物质世界。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将意识转化为现实,例如通过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来改变物质世界。
4.意识与物质相互转化意识与物质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一方面,意识可以通过思维、想象等方式转化为物质。
例如,科学理论通过实验验证可以转化为实际应用和具体技术;艺术家的想象力通过创作可以转化为艺术品或装置艺术。
另一方面,物质也可以通过意识和认知转化为意识的形式。
例如,语言和文字作为物质的符号和载体,可以传递和表达意识;感觉和知觉可以将物质世界转化为内心的体验和认知。
5.意识与物质在实践中的统一在实践中,意识和物质是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的。
物质与意识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决定意识,二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⑴物质决定意识。
这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第一,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科学发展证明,在意识产生以前,物质世界早已存在,而意识只是在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出现以后才产生的,不是从来就有的。
第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没有人脑就不可能产生意识。
意识对人脑这一高度发达、高度完善的物质器官的依赖,反映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第三,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人脑固然是产生意识的器官,但人脑并不能自行产生意识,这是因为仅有一个健全的人脑,如果不参加社会实践,完全脱离物质世界,就不能产生意识。
⑵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首先表现为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它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其次,更突出地表现为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这就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有两种情形: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推动人们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⑶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不能等量齐观。
物质决定意识是二者关系中最重要的方面,是基础,是第一位的,只有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才能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要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基础之上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能动作用无论如何巨大,它都是处于第二位的,而不能成为决定作用,始终要受到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物质和意识的含义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关于“物质”的性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关于“物质”的地位:辨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就是其一。
2、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物质。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
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离不开自己的物质基础——人脑;意识的内容只能来自物质世界,离开了物质世界,人脑不会自行产生意识。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物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意识的能动作用是第二位的,两者不能平列,但也不能孤立地、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和意识第一节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一、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概念从开始出现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1、唯心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唯心主义完全否定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总是将物质规定为某种精神产物。
其中,主观唯心主义将物质说成是某种主观精神的产物;客观唯心主义则将物质归为某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唯心主义的物质观是错误的。
2、旧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
所谓旧唯物主义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相信世界上存在着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初物质”,世界上的万事都是由这些“原初物质”所构成,这些“原初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对物质的认识坚持了唯物主义的立场,是其合理之处,其根本缺陷则在于:一是混淆了哲学的物质范畴与具体的物质形态;二是缺乏实证科学的依据,具有自发的、直观的、猜测的性质,故而称其为“朴素的”。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将物质归结为原子,从而认为原子的个性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
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相比,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不仅坚持了唯物主义立场,而且以一定的自然科学的材料作为依据,是一个重大进步;但由于科学材料的不足和不懂得辩证法,它没能概括出各种物质形态最一般的共性,从而也不能提供对哲学物质范畴的科学认识。
这决定了它不仅不能解释物质世界无限多样性的统一,而且无力回应来自自然科学的挑战和唯心主义的诘难,从而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仍然陷入唯心主义。
3、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的认识集中体现在列宁的物质定义中:“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A、列宁的物质定义深刻地揭示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和根源性,以及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和派生性。
这就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思第二性的唯物主义根本立场,贯彻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B、列宁的物质定义指出物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人的认识可以反映的客观实在。
这就坚持了辩证唯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从而同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C、列宁的物质定义明确地指出了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是普遍的、绝对的。
这就坚持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
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整个世界是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世界。
运动宁是标志着一切事物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它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
一方面,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一切物质的根本属性,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另一方面,运动离不开物质,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一切运动的承担者和主体,设想离开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的同时,并不否认物质具有某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所谓静止主要是指物质运动的两种特殊情形:其一是特定的事物之间没有发生空间位置的相对移动;其二是事物保持了自身质的相对稳定而尚未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
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运动与静止的对立表现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的相对的,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
运动是绝对的,指运动在特定条件下的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
运动与静止的统一表现在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
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绝对运动的前提下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一,相对静止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二,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必要条件;第三,相对静止是把握绝对运动的必要条件。
三、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1、时间、空间及其特性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
时间具有一维性,是不可逆的。
空间是运动的物质的伸张性、广延性。
空间具有三维性,任何物体都有一定的体积、形式、方位。
2、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
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时间、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
3、时间、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时间、空间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时间、空间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首先表现为时间、空间是不变性与可变性的统一。
时间和空间的不变性是指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是不变的。
时间、空间的可变性是指时间、空间的具体特性是随着物质运动的变化而变化的,并非绝对的、永恒的,而是可变的,即相对的。
与此相应,人们的时空概念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也是相对的。
时间和空间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还表现为时间、空间是无限性与有限性的统一。
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咋时间上无知无终,在空间上无边无际。
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是指现实世界中的每一具体事物在时间、空间上都是有限的。
第二节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被物质的自然界所派生的,即第二性的。
意识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三个决定性的阶段:由无机物的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由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由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
2、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还是社会的产物,更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这主要表现在:1、劳动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2、劳动创造了意识的物质外壳-语言。
3、在劳动和语言的共同推动下,作为意识物质基础的人脑,其结构和功能日益完善。
4、劳动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提高和意识内容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二、意识的本质1、意识的人脑的机能所谓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强调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这也就是说;A、意识是从属于物质的,是第二性的,这不仅表现在她的起源上,更表现在其本质上。
B、意识虽然是从属于物质的,但并不是任何物质都有意识机能,只有人脑这一世界上最高级、最复杂的特殊物质才有意识。
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管映像意识不是人脑主观产生的,而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离开了物质世界这个意识的唯一对象和来源,就不可能产生任何意识。
所谓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要映像,是强调意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一方面,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并不存在于客观世界之中;另一方面,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三、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1、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意识的能动作用,亦即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并且自觉地指导人的实践活动,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意识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形式:A、意识活动本身是一个主动的创造性过程。
B、任何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的指导下展开的。
C、意识可以控制人体的生理活动。
D、对客观世界的能动改造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2、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途径与条件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使观念形态的意识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必须通过和借助一定的物质途径和条件。
这主要表现在:A、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B、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实践。
C、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四、意识与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在信息论、控制论等现代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在人脑科学和电脑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用机器模拟人脑思维的信息处理和变换过程,从而实现人类思维和智能的物化。
人工智能和人的意识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这主要是:1、物质基础和运动形式不同人工智能是在电子元件和线路基础上进行的机械的、物理的过程;人的意识是在人脑基础上进行的有生命的、能动复杂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
2、与活动规则的关系不同人工智能是根据形式逻辑、数理逻辑的规则来运行的,而任何逻辑规则都是人在长期实践基础上总结形成的。
3、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不同人工智能是被动的,人的意识是能动的、主动的;人工智能主要是模拟人的意识活动中可形式化、可符号化、可定量化、可运算化的部分,而人的意识中还有感情、顿悟、直觉、想象等大量难以形式化、符号化、定量化和精确运算的内容。
4、活动的性质不同人工智能没有社会学,人的意识本质上是社会过程,不仅考虑思维结果的正确性、精确性,还要考虑其社会效果。
总之人工智能的出现使人摆脱了相当一部分烦琐的、程序化的脑力劳动,使人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够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但电脑永远不可能取代人脑,人工智能永远不能取代人的意识。
第三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这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最基本的原理,这一原理包括三方面的基本内容。
A、世界是统一的世界。
B、世界是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C、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无限多样的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
2、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论证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已经被科学和哲学的发展所证明:A、天体科学的发展证明,各种天体与人类居住的地球具有相同的物质基础。
B、生命科学的发展证明,生命现象与非生命现象一样都是物质现象。
C、社会科学的发展证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与自然界统一的基础也是物质。
D、哲学发展的成果,提供了哲学的物质概念和以个别证明一般的辩证逻辑,使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得以彻底证明。
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出发,关于实事求是,毛泽东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所谓思想路线,就是某一阶级、社会集团或政党的指导思想并用以支配其行动的认识路线。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世界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其中,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核心,而实事求是同解放思想又是不可分割的,所以称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简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