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合集下载

1.简述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1.简述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简述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具体如下:
一、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一)从意识起源来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二)从意识本质来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三)从意识的作用上看,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

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
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来看,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总之,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

这深刻地说明了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进一步证明了世界的本质不是意识而是物质。

[提示]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②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但不能说意识来源于人脑,意识的根源在于客观存在。

不要把人脑说成是大脑。

③从性质上来看,意识有正误之分;从层次上看,意识有感觉和思维之分;从内容上看,有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有对过去的思考与总结,还有对未来的预测。

无论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④宗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宗教观念中的东西,其原型来自于客观世界,但不能把宗教观念中的东西在客观世界中“对号入座”。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就每一个历史时期或者每一个具体的人而言,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但从历史的发展以及整个人类而言,人的认识能力又是无限的。

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不等于说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更不等于说每个人的意识随时随地都是正确的。

人的意识有正误之分,这是由主客观因素制约的。

客观因素,最根本的是指社会历史条件;主观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立场不同;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

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应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

意识的能动作用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意识反作用的含义(略)。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例子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例子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例子物质与意识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两个重要要素,它们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关系。

物质是意识的基础,而意识又可以影响物质的发展。

下面是十个例子,阐述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一、物质的发展推动了意识的进步物质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推动了人类意识的进步。

例如,工业革命的发展使人们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人们的意识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他们开始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形成了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

二、意识的变化影响了物质的发展意识的变化也可以影响物质的发展。

例如,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推动了可再生能源和绿色技术的发展。

这些新的物质技术又进一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意识。

三、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意识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新的手段,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例如,望远镜的发明使人们能够观测到更远的星系,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认知,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

四、意识的指导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意识的指导和引领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人们对科学方法的认识和理解,推动了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意识的指导使科学技术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

五、物质条件的改变影响了意识形态的变化物质条件的改变经常会引起意识形态的变化。

例如,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会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这种意识形态的变化又进一步影响了人们对物质条件的追求和评价。

六、意识的觉醒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觉醒,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例如,人们对不平等和不公正的意识觉醒,推动了社会的民主化和人权保护的进步。

七、物质的满足促进了意识的发展物质的满足对人们的意识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物质的丰富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可以使人们更加关注精神层面的追求,如艺术、文学和哲学等。

八、意识的改变促进了物质的革新意识的改变经常会促进物质的革新。

例如,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推动了清洁能源和绿色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使用和消费物质的方式。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活动不但形成了社会存在,而且还创造了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意识,使世界二重化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从意识起源来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方面,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另一方面,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从意识本质采来看,意识是人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映像。

因此,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面已。

”(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其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还总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尽映什么,以及怎样反映,从面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

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人的整个实践过程,就是国绕意识活动所构建的目标和蓝图来进行的。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和选择建构,在思维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理想世界。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使之一步步变为客观现实。

简要回答物质和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简要回答物质和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简要回答物质和意识之间的辩证
关系
简要回答物质和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2.意识对物质起作用。

坚持物质决定意识,坚持唯物主义;
3.认识到意识的积极作用,我们坚持辩证法。

确定物质意识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辩证统一的。

打破这种统一,就会导致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积极作用,否定物质在意识中的决定性作用;
4.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肯定了物质在意识中的决定性作用,但缺乏实践观点,忽视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与物质意识辩证关系的意义:尊重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依法办事,解放思想,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简答题和答案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简答题和答案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简答题和答案问题:物质与意识之间存在怎样的辩证关系?物质与意识是两个密切相关但又有着不可分割的概念。

物质是指可以感知和触摸到的实质存在,而意识则是人类思维和感知的过程。

物质与意识之间既有相互制约又相互渗透的关系。

下面将对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进行简答。

答案:1. 物质决定意识的立场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根源,而意识是物质的一种特殊形式。

物质世界的变化和发展决定了人们对世界的感知和认识。

物质的状态和性质直接影响人们的思维和意识。

例如,当人们受到外界的物质刺激时,会产生相应的知觉和感觉,进而形成相应的思维和意识活动。

2.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不仅仅是对物质世界的感知和认识,还具有一定的能动性。

人类的思维、创造、实践等活动都是在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这些活动对物质世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和改变。

例如,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是在人类意识的推动下实现的。

3. 物质与意识的统一和相互作用物质与意识不是截然分离的两个领域,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

物质的存在和变化是通过意识来被感知和认识的,而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在物质的基础上进行的。

物质对意识的作用和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是密不可分的。

4.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和意识是辩证的统一体,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物质是意识的基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简单的机械决定。

意识的发展和变化是在物质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也会对物质世界产生重要的影响。

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辩证过程。

5. 应用于社会实践的意义对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深入理解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正确处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和意识的形成和变化规律,指导我们的教育、科学研究、艺术创作等领域。

总结:物质与意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辩证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柏拉图认为,人由两个实体构成,即肉体和灵魂。

灵魂是高尚的,蕴藏着人世间的一切认识,肉体遮蔽了灵魂。

笛卡尔认为,人由身体和心灵两部分组成,“我思故我在”,认为意识是人的心灵的自由创造物。

法国庸俗唯物主义把意识说成是人脑的分泌物,直接将其看成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认为正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创造了地球上”美丽的花朵“——意识,世界也从此二重化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首先,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不仅是自然界,也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在自然界中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意识在社会历史中的发展,主要以人类的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办基础。

一方面,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另一方面,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从意识本质来看,意识是人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因此,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其实,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还总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以及怎样反映,从而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

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马克思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期;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至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表明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又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载体,意识的内容源于客观事物。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主选择性,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

这要求我们要重视精神力量,树立正确意识。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公共基础知识中重要的一部分考点,其中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在公基考试中又是贯穿了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热门考点,成为考生们不可忽视的考查内容。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两方面内容。

第一,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这一原理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物质决定意识。

二是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一、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而对于意识而言,从它的产生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它的本质来看,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它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映像,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基础,产生意识的源泉是客观事物。

从两者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先有了客观存在之后,意识才相应产生,倘若客观存在发生变化,那么意识也会相应变化。

由此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物质决定意识。

二、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它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正确的意识与错误的意识区别在于是否如实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

三、真题演练【例1】下列关于物质与意识的说法正确的是()。

A.意识不依赖于物质而独立存在B.物质决定意识C.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D.意识决定物质【优公解析】B。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所以,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依赖于物质而存在。

A、D选项说法错误。

同时意识又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C选项忽略了正确的意识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故答案选B。

【例2】(多选)习总书记认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理解:1.世界观: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

具体来说,要做到:(1)重视物质,不要用精神的力量取代物质的力量,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画饼不能充饥。

(2)坚持无神论,反对上帝创世、女娲造人等有神论。

(3)想问题办事情从国情(实际)出发,如“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的提出,就是遵循了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提出,就是遵循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4)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如赵括的纸上谈兵,伯乐的儿子按图索骥等,都是生搬硬套,没有从客观实际出发,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而毛泽东提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则是从客观实际出发。

(5)实事求是,正确对待和估价自己,客观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如赵高的“指鹿为马”就是没有实事求是,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进行反映。

2.世界观: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

所谓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认识世界及改造世界的活动及能力,以及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具有的心态。

发挥主观能动性,具体要要做到:(1)反对悲观失望、无所作为的思想和意识,因为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

只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人类是可以正确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

(2)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如“庖丁解牛”“草船借箭”等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为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而“拔苗助长”“大跃进”运动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没有尊重客观规律,盲目发挥了主观能动性;(3)要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包括健康的心态、坚忍不拔的毅力、科学的态度、丰富的知识等。

简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简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简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观念。

它指的是认识论的核心,即事物本质上是固定的,而它的变化是基于物质与意识的交互关系。

物质和意识都是实质上相互制约的,彼此有机统一的,形成了真实世界的某一种联系和发展。

物质受制于意识,而意识又受制于物质,物质与意识是一种内在的辩证关系。

物质是意识的条件,意识又主宰着物质的实践:物质提供认识的基础,意识赋予物质以意义;物质人所依赖,意识属于自身运作;物质与意识影响着彼此,促进了事物的发展。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在高校和高等教育施行者中颇受欢迎,它有助于建立更全面和准确的文化开放理念,也有助于学生对新思想和新观念的进一步理解和探究。

总之,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可以被利用来解决高校和高等教育中遇到的问题。

理论上,这种理论划出一个新的方向,使我们可以在更科学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创新的文化审美精神。

物质和意识 的辩证关系

物质和意识 的辩证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和意识是辩证关系的两个方面,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包括有形的物质和物质的运动、变化,意识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和认识。

物质是意识的基础,没有物质的存在,就没有意识的产生。

物质通过各种不同的形态和规律运动,产生了我们所感知的客观世界,而我们的意识则是对这个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认识。

意识对物质也具有反作用。

人的意识能够通过认识和改造物质来影响物质的发展和变化。

例如,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制度的变革等都是人类意识对物质进行改造的结果。

物质和意识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

物质是意识的基础,但同时,意识也能够推动物质的发展和变化。

没有意识的物质是盲目的,没有物质的意识是空洞的。

只有将物质和意识结合起来,才能够形成辩证的观点,更好地理解和改造客观世界。

中国哲学家毛泽东认为,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一元辩证法”的关系,即物质决定意识,意
识反作用于物质。

这种辩证关系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为实现人类的理想和目标提供了理论和方法的指导。

试论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试论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试论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与意识是人类思维领域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关系。

本文将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试图论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是人们感知和认识的对象。

物质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中,并通过各种形式和性质来表现。

物质具有客观性、客观存在和客观规律性的特点。

物质是意识的基础和来源,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的产生和存在。

意识是人类主观认识和思维活动的总和,是人脑反映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

意识具有主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意识是人类对物质世界进行认识和反映的产物,是物质的高级表现形式。

物质和意识是密切相关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

首先,物质是意识的物质基础和前提。

人类的意识活动是在感官器官的基础上产生的,离开了物质的器官和物质的刺激,意识就无法存在。

例如,人们的视觉意识是通过眼睛感知物体的光线,听觉意识是通过耳朵感知声音的振动,这些都离不开物质的存在。

意识对物质起着反作用和反作用的作用。

人类的认识和思维活动是在感知和认识物质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对物质的观察和实践,人们能够不断深化对物质规律的认识。

同时,人的意识活动也会对物质产生影响。

人们的意识活动可以引导和改变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物质和意识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

物质和意识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

物质是意识的基础,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的产生和存在;而意识又是物质的高级表现,是物质发展的产物。

物质和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物质与意识是人类思维领域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关系。

物质是意识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的产生和存在;意识对物质起着反作用和反作用的作用,通过对物质的观察和实践,人们能够不断深化对物质规律的认识。

物质和意识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只有在理解和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

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

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
意识与物质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指它们之间的互相联系,双方间的
关系属于对立关系,其中彼此交互又相辅相成,双方之间存在着和谐
有机的关系。

意识是以物质为基础,而物质又是以意识为前提才能产生,双方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互动的推动力。

物质是意识的前提,它是意识唯一可以发挥作用的平台,理性意识必须以物质为基础,建立起客观存在的维度。

意识反过来也不可离开物质,它依靠物质来
获取实践的材料,只有经历了实践,才能有积极的发展。

意识与物质
是充满矛盾却必须和谐地共同运行的两个力量,它们之间保持着相互
促进、动态发展的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1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统一
物质和意识是实践发展过程中,思维和客观发展实践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一对统一的对立面。

物质性指对物质现象和客
观存在的研究,而意识性则是指人类认识事物、思维、行为、社会关
系等精神事物的认识论领域。

实践的发展是渗透物质和意识的一致过程,正是这种物质性和意
识性的统一联合,促使人们以实践为主线来理解客观存在、人们思维、价值取向等社会事物。

认识论理论家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指出,
物质、劳动和财产等都是物质性的,而意识则是通过这些物质的劳动
在日中的晋升的结果,也是支配和控制这些物质的根据。

也就是说,
物质和意识是互相联系的,不仅相互作用,而且能够互相制约,从而
实现对对立的批判统一。

以实践为准则认识论具有重大意义,它重新审视了传统的认识论,强调了以实际历史阅读依据,从而避免了传统认识论脱离实践、脱离
历史的弊端,使得实践和思维、实践和决策得以内在联系。

物质性和
意识性的统一是实践发展的一致过程,它以一种对对立的批判性统一
来解决争论和张力,从而促进认识和实践的增强,从而指导行动取向,助力人类斗争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具有客观实在性;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会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意义】:(1)一切从实际出发(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关系
首先,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又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其次,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意义】: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一原理,就必须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
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发生变化,社会意识迟早也要发生变化。

其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意义】: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认识到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又要认识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力发生变化,生产关系迟早也相应发生改变。

其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时,它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合时,它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方法论意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首先,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产生、性质和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变化发展及其方向。

其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为积极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方法论意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我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它还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
意识的能动性
1、意识的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意识能动性的主要表现是: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这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第四,意识能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

2、意识能动性实现的途径是社会实践。

人的意识通过实践能动地反映世界,又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

【方法论意义】:物质能动作用原理要求我们在坚持物质决定作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既要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又要反对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辨证关系
1、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客观规律是指事物内部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二者关系: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第二,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3、【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必须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坚持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必须认识和处理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联系指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中,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又是多样的、有条件的。

【方法论意义】:我们必须坚持和学会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第一,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相对立的。

同一性是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一种性质和趋势,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属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第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

一方面,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成立。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发展。

【方法论意义】:同一中把握对立,对立中把握同一。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相互区别: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即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事
物的个性,它的存在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即相对的;共性比个性深刻,个性比共性丰富
2、相互联系:个性体现共性,都同共性相联系而存在。

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一般只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3、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场合的不同)互相转化
【方法论意义】: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
1、区别: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2、联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在新的质变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过程,如此循环往复,这就是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规律。

【方法论意义】:量变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和个人成长都有重要指导意义。

不要急于求成,要善于做量的积累,要善于抓住机遇,促成事物的转变。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
1、区别:①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②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③真理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

2、联系: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统一为前提的。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方法论意义】:树立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1、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

首先,改变生产力构成要素。

其次,改变人们的劳动形式;第三,改变了社会的经济结构,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2、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

3、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方法论意义】:正确认识和运用科学技术,始终坚持使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让科技为人类造福。

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方法论意义】: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以人为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