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1.简述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简述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具体如下:
一、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一)从意识起源来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二)从意识本质来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三)从意识的作用上看,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
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
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来看,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总之,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
这深刻地说明了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进一步证明了世界的本质不是意识而是物质。
[提示]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②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但不能说意识来源于人脑,意识的根源在于客观存在。
不要把人脑说成是大脑。
③从性质上来看,意识有正误之分;从层次上看,意识有感觉和思维之分;从内容上看,有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有对过去的思考与总结,还有对未来的预测。
无论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④宗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宗教观念中的东西,其原型来自于客观世界,但不能把宗教观念中的东西在客观世界中“对号入座”。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就每一个历史时期或者每一个具体的人而言,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但从历史的发展以及整个人类而言,人的认识能力又是无限的。
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不等于说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更不等于说每个人的意识随时随地都是正确的。
人的意识有正误之分,这是由主客观因素制约的。
客观因素,最根本的是指社会历史条件;主观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立场不同;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
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应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
意识的能动作用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意识反作用的含义(略)。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例子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例子物质与意识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两个重要要素,它们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关系。
物质是意识的基础,而意识又可以影响物质的发展。
下面是十个例子,阐述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一、物质的发展推动了意识的进步物质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推动了人类意识的进步。
例如,工业革命的发展使人们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人们的意识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他们开始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形成了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
二、意识的变化影响了物质的发展意识的变化也可以影响物质的发展。
例如,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推动了可再生能源和绿色技术的发展。
这些新的物质技术又进一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意识。
三、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意识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新的手段,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例如,望远镜的发明使人们能够观测到更远的星系,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认知,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
四、意识的指导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意识的指导和引领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人们对科学方法的认识和理解,推动了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意识的指导使科学技术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
五、物质条件的改变影响了意识形态的变化物质条件的改变经常会引起意识形态的变化。
例如,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会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这种意识形态的变化又进一步影响了人们对物质条件的追求和评价。
六、意识的觉醒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觉醒,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例如,人们对不平等和不公正的意识觉醒,推动了社会的民主化和人权保护的进步。
七、物质的满足促进了意识的发展物质的满足对人们的意识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物质的丰富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可以使人们更加关注精神层面的追求,如艺术、文学和哲学等。
八、意识的改变促进了物质的革新意识的改变经常会促进物质的革新。
例如,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推动了清洁能源和绿色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使用和消费物质的方式。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一、意识的产生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产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物质运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有三个决定性的环节:(1)无机物的反应特性进化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2)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化为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3)动物心理进化为人的意识。
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意识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更是社会的产物。
(1)社会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2)社会沟通的需要产生了语言。
社会劳动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的必要,从而促进了语言的产生。
语言的产生,提供了思维的工具,促进了抽象思维的发展,使人脑具备了能动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力,大大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与劳动一起,成为意识产生的决定力量。
意识是物质世界和社会发展的产物。
意识起源的自然性和社会性,进一步证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二、意识的本质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载体,意识是人脑的特有机能。
现代科学对意识活动的生理机制的研究证明:意识的产生过程不仅与生物电的传递过程一致,而且也与脑化学物质变化的过程相一致。
这些都说明,人脑的生理活动是人的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如果人脑受到损害,就会阻碍脑生理过程的正常进行,人的意识活动也将受到影响,甚至失去机能。
这些都说明意识是高度发达的物质——人脑的机能。
2、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但人脑不会自动产生意识。
只有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并通过传导神经传达到大脑,使人脑对客观事物做出反映,才会产生意识。
如果没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产生反映。
人脑只是一个加工厂,没有原材料,大脑就不能加工出任何产品,不能进行意识活动,不能产生出意识。
所以,意识来源于客观存在,其内容是客观的。
意识的形式则是主观的,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
意识不等同于客观事物,而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的观念形态。
一方面,意识是客观事物经过加工之后在大脑中的反映;另一方面,在反映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受到反映者个人的心理素质、知识水平、立场、观点等主观因素的影响。
辩证唯物史观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辩证唯物史观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辩证唯物史观认为物质和意识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在这一观点中,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意识是主观存在的心理世界。
物质和意识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基础。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
物质是唯一的、独立的存在,是真实的、稳定的存在。
物质具有物质性质,遵循客观规律,并能通过感官感知和科学实验得到认识。
物质是一切存在的基础和前提。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意识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于外部世界的主观反映和认识。
意识是主观存在的心理活动,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
人的意识受到社会、历史、经济、政治等方方面面的影响,是由外部世界和内部生理条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意识具有相对性、主观性和历史性。
物质和意识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物质是意识的物质基础,意识是物质的表现形式。
物质和意识是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物质对意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物质条件的限制和塑造,意识对物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认识、评价、选择等行为方面。
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物质和意识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共同推动历史的发展进程。
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物质和意识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人类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同时也形成了多种意识形态。
在社会生产、政治、文化等方面,物质和意识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发展和个人全面发展。
第二篇示例:辩证唯物史观认为,物质和意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基础。
在这种观点中,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而意识的发展则是受到物质条件的制约和推动。
从辩证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首先体现在于物质的决定作用。
物质是存在的根基,是世界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物质基础。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和表达,是在物质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简答题和答案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简答题和答案问题:物质与意识之间存在怎样的辩证关系?物质与意识是两个密切相关但又有着不可分割的概念。
物质是指可以感知和触摸到的实质存在,而意识则是人类思维和感知的过程。
物质与意识之间既有相互制约又相互渗透的关系。
下面将对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进行简答。
答案:1. 物质决定意识的立场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根源,而意识是物质的一种特殊形式。
物质世界的变化和发展决定了人们对世界的感知和认识。
物质的状态和性质直接影响人们的思维和意识。
例如,当人们受到外界的物质刺激时,会产生相应的知觉和感觉,进而形成相应的思维和意识活动。
2.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不仅仅是对物质世界的感知和认识,还具有一定的能动性。
人类的思维、创造、实践等活动都是在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这些活动对物质世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和改变。
例如,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是在人类意识的推动下实现的。
3. 物质与意识的统一和相互作用物质与意识不是截然分离的两个领域,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
物质的存在和变化是通过意识来被感知和认识的,而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在物质的基础上进行的。
物质对意识的作用和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是密不可分的。
4.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和意识是辩证的统一体,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物质是意识的基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简单的机械决定。
意识的发展和变化是在物质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也会对物质世界产生重要的影响。
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辩证过程。
5. 应用于社会实践的意义对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深入理解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正确处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和意识的形成和变化规律,指导我们的教育、科学研究、艺术创作等领域。
总结:物质与意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辩证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一、意识的起源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即意识是物质自身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
这一过程经历了三个决定性环节,从无机物质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刺激感应性→高等动物感觉、心理→人类意识的产生。
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即是社会生产劳动的产物。
劳动使产生意识有了必要,劳动使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产生奠定了生理基础,劳动产生了语言,劳动和语言一起推动着人类意识产生。
可见,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世界统一于物质。
二、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高级神经活动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没有人脑,就不可能有意识现象。
2.意识是物质世界的反映,没有被反映的物质世界提供原材料,就不可能有反映者的意识。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是主客观的统一。
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世界正确的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物质世界歪曲的反映。
由此可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根源于物质。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第一性,宣扬意识不依赖人脑和物质世界,是极其错误的。
三、意识的作用意识的作用表现为人类所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亦即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过程。
人的意识按照一定的目的性和选择性,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大量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判断,从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进而揭示了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
(二)能动地改造世界人的意识在能动地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按照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指出一定的目的、计划、办法等,指导人们进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
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两种不同的性质: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促进事物的良性发展;相反,错误的思想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对事物发展产生阻碍甚至破坏作用。
四、正确认识和处理的两对关系(一)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世界统一于物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物质与意识的概念及其辩证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概念及其辩证关系
一、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
而意识则是指人的头脑对于客观事物的反映。
物质决定意识,即客观事物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这一原理表明,人们的任何思想、观念和意识都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物质世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因此,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必须以物质的客观存在为基础,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二、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虽然物质决定意识,但意识并非只是被动地接受物质的影响。
相反,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它能够通过实践和认识来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改造世界,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事物的发展。
因此,在实践中,人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意识,以推动事物的发展。
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在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要求人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不能以主观臆断代替客观事实。
其次,它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要求人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意识,以推动事物的发展。
最后,它也提醒人们要时刻关注社会实际和时代特征,与时俱进地更新和发展自己的思想和观念,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总之,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深刻揭示了物质和意识的本质联系和相互作用。
在实践中,人们必须始终坚持这一原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以推动事物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简述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简述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唯物论原则: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意识是主体在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形式。
意识是物质的属性和产物,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存在。
2.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物质和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物质是意识的物质基础,意识是物质的主观反映。
物质和意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彼此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和冲突,但又相互转化、相互促进。
3. 社会实践决定意识的原理:人的意识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
社会实践是人们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交往的过程,人们通过社会实践来认识和改造世界。
意识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和影响,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4. 个体意识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个体意识是在社会意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社会意识是整个社会成员的共同认识和信念的综合体,而个体意识是个人在社会意识的基础上形成的独立思维和意识形态。
个体意识和社会意识相互作用、相互渗透,个体意识对社会意识产生影响,同时也受到社会意识的制约。
总之,物质和意识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辩证统一体,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的存在,并且意识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
物质与意识关系知识点总结
物质与意识关系知识点总结1. 物质与意识的哲学思考在哲学上,关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有多种不同的理论和观点。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立场。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现实世界的基础,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源于物质,包括人的意识也是由大脑神经活动产生的结果。
物质与意识并不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实体,而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依存的。
唯物主义者认为,意识是大脑神经活动的产物,它的本质并不神秘,而是可以通过物质的研究和分析来解释和理解的。
唯心主义则持相反观点,认为意识是独立于物质的存在,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
在唯心主义者看来,意识是超越物质的,它具有独特的本质和属性,无法用物质的规律和方法来解释和理解。
唯心主义者认为,意识是人类自身主观体验的表现,它不属于自然界,而是属于精神领域。
除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形式的物质与意识关系理论。
例如,双重实体论认为意识和物质是两种不同的实体,并且二者存在着独立而又互相作用的关系;中立物质论认为,意识和物质是同一实体的两种不同属性,它们是统一的而又相互独立的存在。
2. 实证科学对物质与意识的研究在现代科学中,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
特别是在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心理学和脑科学等领域,人们通过对大脑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试图揭示意识现象与大脑活动之间的关系。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意识与大脑的神经活动密切相关。
一些实验研究发现,特定的大脑区域活动与不同的意识状态存在着显著的对应关系,如清醒、睡眠、昏迷和梦境等状态。
此外,大脑损伤和疾病也会导致意识状态的改变,进一步证明了意识与大脑功能之间的联系。
认知心理学和心理学研究则致力于探讨意识的本质和产生机制。
通过对注意、感知、记忆、思维、情绪等心理现象的实验分析,人们发现这些心理现象与大脑的信息加工和神经活动密切相关,从而推断意识是由大脑的信息加工过程所产生的。
脑科学通过对意识的神经机制进行研究,揭示了大脑中关于意识的神经网络和活动模式。
简述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
简述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是人类哲学思考的核心问题之一。
要理解这一关系,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阐述。
本文将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物质、意识与物质相互影响、意识与物质相互转化、意识与物质在实践中的统一、意识与物质的矛盾与对立以及意识与物质的否定之否定等方面,探讨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是指物质的存在和特性对意识产生的影响。
意识作为物质世界的产物,其产生、内容和形式都受到物质的制约。
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人类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是逐步适应物质世界的过程,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结果。
此外,物质对意识的影响还体现在人们的认知和行为上,例如我们对事物的感知和行为反应都受到物质的限制。
2.意识反映物质意识反映物质是指意识对物质世界的认知和体验。
这种反映并非简单的复制或模仿,而是通过概念、符号、语言等方式对物质世界进行理解和抽象。
人们通过意识所形成的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来认识和理解物质世界的规律和现象。
同时,人们的行为也受到意识的支配,这种行为既是对物质世界的反应,也是对物质世界的改造。
3.意识与物质相互影响意识与物质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
一方面,物质世界可以通过意识来影响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例如,社会环境、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等因素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价值观念,从而影响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另一方面,意识也可以通过物质来影响物质世界。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将意识转化为现实,例如通过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来改变物质世界。
4.意识与物质相互转化意识与物质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一方面,意识可以通过思维、想象等方式转化为物质。
例如,科学理论通过实验验证可以转化为实际应用和具体技术;艺术家的想象力通过创作可以转化为艺术品或装置艺术。
另一方面,物质也可以通过意识和认知转化为意识的形式。
例如,语言和文字作为物质的符号和载体,可以传递和表达意识;感觉和知觉可以将物质世界转化为内心的体验和认知。
5.意识与物质在实践中的统一在实践中,意识和物质是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的。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物质和意识是构成世界的两个基本要素。
物质是指客观存在的物体和物质世界,意识是指人类大脑的活动和主观体验。
物质和意识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这种辩证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它是世界的基础,意识是主观体验,它是人类大脑的产物。
人们的意识是由大脑的神经元活动产生的,这些神经元活动受到生理、心理、社会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物质是意识的基础和根源。
2. 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意识能够促进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改变物质的结构和状态。
例如,人们的意识可以影响事物的形态、颜色、声音、味道等特征,使它们符合人们的需求和喜好。
同时,意识还能够推动物质的更新和演化,促进科技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
3. 物质和意识的相互作用。
物质和意识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例如,人们的思想、情感、意志等主观体验会影响人们的意识和行为,而人们的意识和行为又会影响物质世界的形态和变化。
这种相互作用是复杂而深刻的,对于人类的认识、行为、社会和生态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非常广泛。
在科学和技术领域,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研究自然现象和人类思维的基础。
在哲学和人文领域,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探讨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核心。
在社会实践和环境保护方面,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推动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理解:1.世界观: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
具体来说,要做到:(1)重视物质,不要用精神的力量取代物质的力量,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画饼不能充饥。
(2)坚持无神论,反对上帝创世、女娲造人等有神论。
(3)想问题办事情从国情(实际)出发,如“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的提出,就是遵循了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提出,就是遵循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4)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如赵括的纸上谈兵,伯乐的儿子按图索骥等,都是生搬硬套,没有从客观实际出发,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而毛泽东提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则是从客观实际出发。
(5)实事求是,正确对待和估价自己,客观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如赵高的“指鹿为马”就是没有实事求是,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进行反映。
2.世界观: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
所谓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认识世界及改造世界的活动及能力,以及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具有的心态。
发挥主观能动性,具体要要做到:(1)反对悲观失望、无所作为的思想和意识,因为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
只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人类是可以正确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
(2)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如“庖丁解牛”“草船借箭”等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为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而“拔苗助长”“大跃进”运动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没有尊重客观规律,盲目发挥了主观能动性;(3)要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包括健康的心态、坚忍不拔的毅力、科学的态度、丰富的知识等。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其中物质的决定作用为第一位,意识的能
动作用在其之后。
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产生于物质之后。
首先我们生活于物质世界之中,意识是
它长期发展的产物,其次意识也离不开自
己的物质基础——人脑,最后如果意识离
开了物质世界,人脑不会自行产生。
二、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第一,意识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
本质以及规律。
第二、客观事物受意识的反作用,假如意识能客观反映事物,则它可以指导人
们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客观事物也
会因此得到发展。
三、物质的决定作用为第一位,意识的能
动作用在其之后,两者不能为并列关系,但也不能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
物质与意识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决定意识,二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⑴物质决定意识。
这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第一,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科学发展证明,在意识产生以前,物质世界早已存在,而意识只是在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出现以后才产生的,不是从来就有的。
第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没有人脑就不可能产生意识。
意识对人脑这一高度发达、高度完善的物质器官的依赖,反映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第三,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人脑固然是产生意识的器官,但人脑并不能自行产生意识,这是因为仅有一个健全的人脑,如果不参加社会实践,完全脱离物质世界,就不能产生意识。
⑵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首先表现为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它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其次,更突出地表现为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这就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有两种情形: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推动人们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⑶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不能等量齐观。
物质决定意识是二者关系中最重要的方面,是基础,是第一位的,只有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才能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要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基础之上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能动作用无论如何巨大,它都是处于第二位的,而不能成为决定作用,始终要受到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物质和意识的含义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关于“物质”的性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关于“物质”的地位:辨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它指的是物质和意识之间既存在密切关联又存在独立性的辩证关系。
首先,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
物质是我们感知和认识的对象,它是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中,并受到客观规律支配的。
物质通过自身的发展和变化,推动着社会历史的进程。
意识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对物质世界的反映和认识。
它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是人类对客观事物进行思维和认识的能力。
意识通过感知、思维、判断和推理等过程来认识和掌握物质世界。
物质和意识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物质是意识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物质条件的改变会引起意识形态的变化,而意识的改变也可以对物质世界产生反作用。
同时,物质和意识又有相对独立性。
物质世界的发展是物质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而意识的发展则受到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的制约。
意识不能脱离物质基础而存在,但它又能通过社会实践和社会变革的推动来发展。
总之,物质和意识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体。
它们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举例说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举例说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可以通过以下例子说明:
1. 瓶子与水:在瓶子里加满水后,瓶子成为容器,可以装载和承载水分。
水分代表意识,而瓶子则代表物质。
意识需要一个物质的载体来存在和表现,就像水需要瓶子来容纳和展示自己。
没有物质,意识就无法体现和存在。
2. 大脑与思维:大脑是人体的物质基础,思维代表意识活动。
大脑作为器官提供了思维所需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人的思维活动是基于大脑的神经元之间的电化学信号传递,没有大脑这个物质基础,意识的思维活动就无法进行。
3. 电脑与软件:电脑是物质硬件,而软件则是意识的表现。
电脑的硬件提供了运转的物质基础,而软件则是通过电脑这个平台表现出来的各种功能和操作。
没有电脑这个物质基础,软件的存在和运行就无从谈起。
综上所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可以看作是意识需要物质的载体和基础来存在和活动的关系。
物质提供了意识体现和表现的场所和条件,而意识则赋予物质以使其有目的和意义的能力。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从意识起源来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方面,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另一方面,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从意识本质来看,意识是人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因此,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还总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以及怎样反映,从而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
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人的整个实践过程,就是围绕意识活动所构建的目标和蓝图来进行的。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和选择建构,在思维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理想世界。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使之一步步变为客观现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哲学的基本问题 世界万事万物归结起来: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人类一切活动归纳起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世界上的这两大类现象和人类的这两大类活动,都不 能不涉及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两者的 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
同时也就必然成为哲学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 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 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 系问题。” ---恩格斯1886年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 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既非旗动,亦非风动,仁者心动。 旗动! 风动!
慧能
客观唯心主义
把精神看作是先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独立于物质世界之 外的客观精神,并把这种客观精神称作“理念”、“宇 宙精神”或“绝对观念”等,代表人物是黑格尔。
绝对 观念
朱熹
黑格尔
(2)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
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 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 界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 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 法和根本观点。
世 界 观
哲学
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遵 循的根本方法。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 就必然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方法论体现了世界观,它是一定的世界 观在人们活动中的落实。二者关系用图示意 如下: 决定 体现
世 界 观
方 法 论
(1)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
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
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根据对这一
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
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流派。
唯物主义
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 原,坚持物质第一性;精 神是物质的产物或表现。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如:西方最早的古代朴 素唯物主义者泰勒斯 “水”是万物的始基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1)机械性
拉美特里
人是机器
人和自然并无本质 的区别。人似钟表, 人 心脏即发条,神经 乃游丝,关节似齿 关节 轮,生命是肢体各 心脏 部分的和谐运动。
钟 齿轮 发条 游丝
神经
(2)形而上学性
如盲人摸象。
片面,孤立, 静止地看问 题。
(3)不彻底性
自然观
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 学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 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5、马克思主义做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不仅正确区分了物质与意识 的关系,认为意识是由物质产生的。而且认为人 类能够认识世界、发现世界的规律,这个世界是 辩证发展的。这样,马克思主义就做到了唯物主 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主要指的是西方哲学史 上15-19世纪存在的唯物主义学说,其代表人物 是:
霍布斯 (Thomas Hobbes, 1588-1679)
狄德罗 (Denis Diderot, 1713-1784)
霍尔巴赫 (Paul einrich Dietrich Holbach, 1723-1789)
费尔巴哈
不可知论
认为物质和意识不具有同一性, 否认思维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 可能性。
"不可知论"一词是英国生物学家、休谟主义者 T.H.赫胥黎在1869年提出的。在他那里--不可知 论者是指对基督教神学教条表示怀疑--但又拒绝 无神论--从而主张把上帝是否存在这一类问题搁 置起来的人。
休谟的“不可知论” 休谟认为,感觉是我们唯一知 道的东西,他同时认为没有理 由断定感觉是对外界物质对象 的反映。他说:“人心中从来 没有什么别的东西,只有感觉, 而且人心也不能经验到这些感 觉与物象之间的联系。因此, 外界物是否存在?外界物又是 怎样的?这些问题我们都是不 知道的。”休谟拒绝回答事物 是否客观存在的问题。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从古到今,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 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把握,经历了一个从 朴素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认识过 程。
讨论:
物质是什么?物质概念的内涵到底 包括哪些内容?物质和物质形态、 结构具有怎样的关系?
1、物质观的历史发展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飞鸟之景, 未尝动也。
公孙龙
4、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 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 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 是历史唯心主义。
根据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社 会历史观可划分为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
物质=构成实物的具体形态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物质=实物的微观结构单元
(3)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物质=各种实物的抽象反映
如:西方最早的古代朴 素唯物主义者泰勒斯 “水”是万物的始基
只有站得高的人,才会有从高处掉进 泥坑的权利与自由。
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火”是万物的本原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划分
可以认识:可知论(所有的唯物主义 和彻底的唯心主义)
不可以认识:不可知论(少数,如休
谟,康德)
思维
?
可知否
存在
可知论
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主 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认为在世界上 不存在永远不能被认识的东西。
凡以知, 物之理也; 可以知,人 之性也。
荀 子
唯物主义可知论
自然界是一 本不隐藏自己的 大书,只要我们 去读它,我们就 可以认识它。
狄德罗 (Denis Diderot, 1713-1784)
霍尔巴赫 (Paul einrich Dietrich Holbach, 1723-1789)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 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关于物质是世界本原 的思想,吸取了近代自然科学的成果,是从自 然科学基础上产生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在许多 细节方面更加清晰准确了。不过它同样受到自 然科学本身发展状况的限制,存在着机械性、 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等的本原。 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物质是精神 的产物或表现。
主观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把客观世界看成是人的主观意识(人的感觉、经 验、意志)的产物,代表人物是贝克莱。
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 物是感觉的复合, 存在就是被感知 贝克莱
陆九渊
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两大特征:事物的普遍联系、事物的永恒发 展
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 否定之否定规律
五大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 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 四大辩证思维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 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
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把握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 原理,着重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 理、实践观点、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本章结构
世界本质
唯 物
物质
普遍联系 永恒发展
辩 证
对立统一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石,根本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践 观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重点 1. 哲学基本问题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2.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3.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 义。 概念 世界观、哲学、哲学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唯心 主义 、辩证法、形而上学
小结
唯物主义
世界“是什么” 世界观的 基本问题 世界“怎么样” 物质意识 关系问题 形而上学 何为第一性 有无同一性 辩 证 法 唯心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 本问题( ) A .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 .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 .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 A .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 .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 .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 .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只有我的感觉经验是实在 的,至于在我的感觉经验 之外有没有客观实在,是 一个永远不可能解决的问 题。
夸 大 感 觉 的 局 限 性
(3)在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上 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
辩证法
坚持用联系的、发 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 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 物的内部矛盾。 主张用孤立的、静 止的 观点看问题,否认 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
(1)概念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内容
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 世界的本原;
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3、哲学的基本派别
(1)根据对世界本质的回答分为:唯物主义与唯 心主义。 (2)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分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回答,即思 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客观存在,可把不同的哲学划 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根据对第二个问题的肯定回答,我们可以延 伸出另外一个问题:世界是怎样存在的,根据对 这个问题的回答,分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火”是万物的本原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中 国 的 朴 素 唯 物 论
火
土
五行说
相生 相克
木 水
金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中 国 的 朴 素 唯 物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