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禀赋与疾病的相关性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形成和发展是由于人体内部产生了某种病邪,导致机体阴阳失衡,气血运行受阻,从而引发了各种疾病。
为了有效地治疗疾病,中医学强调对疾病的病因和病机进行准确的分析。
下面将从病因和病机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病因分析中医学中,病因分为外因和内因两类。
外因主要包括六淫和七情,而内因则与人体的先天禀赋、后天生活习惯及疾病的发展阶段有关。
1. 外因病因分析外因病因主要包括六淫和七情。
六淫指的是风、寒、暑、湿、燥、火,它们是自然界存在的具有病邪作用的因素。
七情主要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些七种情志会影响人体的精神状态,进而引发疾病。
以风邪为例,风邪是一种外来的致病因素,其特点是具有迅猛、变化无常的特点。
当人体遭受寒风侵袭时,容易导致风病的发生,表现为头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2. 内因病因分析内因病因与个体的先天禀赋、后天生活习惯及疾病的发展阶段有关。
先天禀赋主要指的是个体的遗传因素,包括先天体质弱、体质特点等。
后天生活习惯则指的是个体的饮食、作息等生活方式,不良的生活习惯容易导致疾病的产生和发展。
疾病的发展阶段主要指的是疾病发生后的演变过程,如从表浅到深、从表到里等。
以饮食习惯为例,过量摄入辛辣、油腻的食物容易导致胃火旺盛,引发疾病,如胃火上炎、消化不良等。
二、病机分析病机是指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
中医学强调疾病的病机是由于病邪侵袭而引发了阴阳失衡、气血运行受阻等异常变化。
病机分析主要包括病变的部位、病变的性质、病程的发展等。
通过病机分析,可以帮助中医医生准确判断疾病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以寒邪侵袭为例,寒邪具有寒凝、收引的特点,容易导致气血运行受限,引发疼痛等症状。
在病机分析中,通过判断寒邪的病变部位和性质,中医医生可以选用温补、祛寒的方法进行治疗。
三、中医病因病机分析在临床中的应用中医病因病机分析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通过准确地分析病因和病机,中医医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有效性。
中医看待马凡氏综合征
中医看待马凡氏综合征中医看待马凡氏综合征马凡氏综合征,也称为马凡综合征、马方综合征或者马方氏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特征为患者面部和躯干中部的皮肤松弛,智力低下以及骨骼发育异常。
中医学将其归类于“先天性病”,并且认为该病主要与先天禀赋和先天元气有关。
在中医理论中,马凡氏综合征被称为“马方综合征”或“马方氏综合征”,并且有一套完整的中医治疗体系。
本文将探讨中医对马凡氏综合征的看法以及中医治疗该病的方法。
首先,中医认为马凡氏综合征是一种先天性疾病,与患者的先天禀赋有关。
中医强调先天禀赋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认为每个人出生时都会有一定的体质特征,这种体质特征会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对疾病的抵抗力。
因此,中医治疗马凡氏综合征时会注重调理患者的体质,以促进其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健康。
其次,中医认为马凡氏综合征主要是由于先天元气不足所致。
中医将人体的能量和生命活动归结为元气的运行和调节,而马凡氏综合征患者的元气相对不足,导致其面部和躯干中部的皮肤松弛,智力低下以及骨骼发育异常。
因此,中医治疗马凡氏综合征的重点是调节和补充患者的元气,以提高其身体的功能和抵抗力。
中医对马凡氏综合征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
其中,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的核心和基础,通过选取合适的药物,调配成中药方剂,以改善患者的气血运行和营养供应,进而促进身体的发育和恢复。
针灸是中医经络学的重要疗法,通过在特定的经络穴位上刺激,调节患者的气血运行和元气,以改善面部和躯干的皮肤松弛状况。
此外,推拿也是中医治疗马凡氏综合征的一种方法,通过按摩和揉捏,刺激患者的穴位和经络,促进气血运行,提高体质和免疫力。
在中医治疗马凡氏综合征过程中,中医师还会给予患者针对性的饮食和调养建议。
根据中医理论,饮食是维持身体健康和恢复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和病情,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提供营养均衡的食物,以促进身体的发育和健康。
同时,中医师还会建议患者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疲劳,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
中医体质学说知识点总结
中医体质学说知识点总结1. 体质的概念体质是中医对个体生理特点和素质倾向的总称。
个体的体质是由遗传、先天禀赋、后天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
体质不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疾病易感性等方面也有所不同。
中医体质包括整体体质、脏腑体质和气血津液体质三个方面。
2. 体质与疾病中医认为个体体质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密切相关。
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体质中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和病程,对于个体化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此,中医治疗中常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3. 体质与生活方式个体的体质特点也会影响其生活方式的选择。
比如体质较虚弱的人应该有规律作息,避免劳累过度,注意饮食营养等;而偏热体质的人适宜多参加户外活动,注意情绪调节等。
4. 体质与中医调理中医体质学说也在指导中医调理方面有所应用。
中医调理包括药物治疗、针灸、艾灸、按摩、运动疗法等多种手段,针对不同体质的个体可能选择不同的调理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5. 具体的体质分类根据中医体质学说,个体的体质可分为平和体质、气虚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特禀体质等多个类型,每种体质都有其特定的素质特点、易发疾病和调理方法。
6. 平和体质平和体质是中医理想的体质状态,包括气血旺盛、脏腑功能协调、生理功能正常等特点。
平和体质的人一般比较健康,患病率较低。
平和体质的人应该注意保持生活的平衡,避免过度劳累及不良生活习惯。
7. 气虚体质气虚体质是指气血功能失调,气虚,常见疲乏无力、容易出汗、眩晕等症状。
气虚体质的人应该多进行一些气血调理的方法,如艾灸、适度的运动等。
8. 阴虚体质阴虚体质是指阴虚火旺,常见烦躁热症、盗汗、口干口渴等,适宜选择滋阴清热的调理方法。
9. 阳虚体质阳虚体质是指阳气不足,常见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等症状,适宜选择温补阳气的调理方法。
10. 痰湿体质痰湿体质是指体内湿气过重,常见痰喘、口苦、消化不良等症状,适宜选择化湿祛痰的调理方法。
中医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概况
1 9 4 4・
2 0 0 3 , 4 1 ( 5 ) : 7 3 7— 7 4 2 .
J o u r n a l o fC l i n i c a l a n d E x p e r i me n t a l Me d i c i n e V o 1 . 1 2, N o . 2 3 D e c . 2 0 1 3 p e r s i s t e n t S T—s e g me n t e l e v a t i o n [ J ] .I n t J C a r d i o l , 2 0 1 2 , 1 5 8 ( 1 ) : e 5
2山 东中 医药大学 附属 医院周 围血 管科 山 东 济 南 2 5 0 0 1 1 )
【 关键词 】 中医体质 疾病 相 关性
最早记载 中医体质 的中医古籍 《 内经》 中曾提到 1 某种 疾病 的体 质分布 特点研 究
“ 是 人者 , 素 肾气胜 . . . …・ , 质壮 , 秋冬夺 所用 ” 中的素质 , 1 . 1 疾病 的体 质 分布 特 点 具 有显 著 差 异 性 , 表 现 为 某
1 . 2 疾病 的体 质 分布 特 点 , 表 现 为 以 几种 体 质 类型 分 因肥 瘦 之别 , 而发 为“ 热中” 、 “寒 中” 两种性 质截然 相反 布为 主 林 谦等 调查 高血压 病患 者 的体质 , 发 现燥 红 的病证 , 说明了体质与疾病性质的相关性。体质与治疗 质 、 腻滞 质所 占比率 最 高 , 分别 占 3 5 . 8 6 %、 3 1 . 2 7 %; 朱 亦相关 , 如《 灵枢 ・ 通天》 云: “ 视人之五态乃治之 , 盛者 燕波等 调查高血压病患者 7 7 8 2例 , 发现主要体质 因 泻之, 虚 者补 之 ” , 即指要 明辨 五 态人 的类 型 , 根 据 不 同 素是 痰湿 质 、 气 虚 质 和 阴 虚 质 。袁 婉 丽 等 ¨ 观 察 2 4 6 体 质 的人进行 适宜 的治疗 。 例 2型糖尿 病患 者 , 发 现痰 湿质 、 阴虚质 、 血瘀 质 占的 比 近代关于中医体质的研究 日 渐增多 , 主要集 中在体 率分别 是 4 6 . 1 3 %、 3 6 . 1 8 %、 1 5 . 1 1 % 。张 云 云 等 调 质可分性 、 体病相关性等方面的研究。对体质分类的研 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1 6 8 例, 发现阴虚质 、 气虚质、 痰湿 究结果不尽相同, 如 匡调元_ 1 提出将体质分为正常质 、 质为常见 的体质类 型。潘朝锌等 调查冠心病患者 , 腻滞质 、 晦涩质、 迟冷质、 燥红质、 倦 白光质 6 种 。何裕 发 现瘀血 质 、 痰 湿质 多见 于冠脉 血栓形 成组 。 民等 J 贝 0 利用模糊聚类方法将体质分为 6类即强壮 型、 1 . 3 疾病 的体质 分布 特点 可 因病情 、 年龄、 嗜好、 分期、 偏寒 型 、 虚弱 型 、 偏湿型 、 偏热型 、 瘀 迟 型 。王 琦 将 体 并发 症等 不 同而 异 刘 瑶 等 发 现 慢 性 高原 病 患者 的 质 分为 平 和质 、 阳虚 质 、 气 虚质、 痰湿质、 阴虚质、 瘀 血 病情程 度与 中医体 质类 型存 在 明显相 关性 。高俊杰 质、 湿 热质 、 特禀质 、 气 郁 质 9种 类 型 , 其 中除 了平 和 质 等 1 调查发现冠心病患者失调紧张体质的冠脉病变程 外, 其它体质均为偏 颇体质。研究患病人 群的体质状 度 比协调 质重 。心 血 管危 险 因 素分 析 , 年龄偏大 、 有 吸 况、 体质和发病及发病后 的病理变化 , 是近年来体质研 烟史的高血压患者 中腻滞质体质 比率明显高于其他体 究的主要方式 。研究体质与疾病的发生 、 发展等方面的 质类型 J 。孙文武 发现糖尿病肾病患者Ⅳ期病例中 相关性 , 将会 为疾病 的预防、 治疗提供新 的理论 依据。 阳虚质 多见 ; V期病 例 多见瘀 血 质 ; 有 研 究 发现 本文重点从某种疾病的体质分布特点、 体质与客观指标 气虚 质 、 糖尿 病足 患者术 后 再 狭 窄最 常见 4种 体 质 , 即血 瘀 质 、 的相 关性 研究 、 体质 与证 候 的相 关性 研究 等 方 面就 体质 痰 湿质 、 湿热质 、 阳虚质 ¨ 。 与疾 病 的相关 性作 一综 述 。 2 某种 疾病 中体 质 与客观 指标 相关 性 的研究
中医怎样认识疾病
中医怎样认识疾病疾病是人体内的一种异常状态,是人体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体系,它对于疾病的认识有着独特的观点和方法。
下面将从中医学角度探讨中医如何认识疾病。
一、疾病的起因中医认为,疾病的起因主要与人体的禀赋和外界的致病因素有关。
中医认为,人体禀赋有先天体质和后天体质之分。
先天体质是指个体在受精卵形成之初就具备的遗传特征,后天体质则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习惯、饮食、环境等方面所形成的。
外界致病因素主要包括六淫、七情和脏腑功能失调等。
六淫指的是风、寒、暑、湿、燥和火,七情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恐和惊。
脏腑功能失调是指机体内部臟腑功能失调,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疾病。
二、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医将疾病的发展过程划分为表里两个阶段。
表是指人体表面,里是指人体内部,二者互相为表里关系。
疾病从表现在人体表面的外部症状开始,然后逐渐发展到内脏和经脉等更深层次。
中医师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脉象以及诊断方法等,判断疾病的发展过程和病情。
三、疾病的辨证施治中医倡导辨证施治,即根据疾病的症状和脉象,诊断疾病的类型和所属脏腑,然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的辨证施治包括辨证和施治两个环节。
辨证是通过观察、问诊、闻、切等方法,了解疾病的特征和发展过程。
施治是根据辨证结果,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包括草药治疗、针灸、推拿等。
四、疾病的预防和养生中医强调疾病的预防和养生,即通过调整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的生活习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中医认为,合理的饮食结构、充足的睡眠、适当的锻炼等都对身体有益。
此外,中医养生还包括保持身心平衡、避免七情过极等方面。
五、中西医结合的现代认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学研究的进展,中西医结合的现代认识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
中医的传统理论和方法与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相结合,可以更准确地认识疾病,提供更科学、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总结起来,中医通过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对疾病的认识有着独到的见解。
中医对骨关节疾病的认识
中医对骨关节疾病的认识骨关节疾病是指骨骼和关节组织发生异常变化,导致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
中医认为,骨关节疾病主要是因为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塞、湿气内停等病理变化所导致的。
下面将从中医的角度来探讨骨关节疾病的认识。
一、骨关节疾病的病因病机中医认为,骨关节疾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先天禀赋、后天环境、年龄、体质等。
其中,气血运行不畅是骨关节疾病的重要病因。
中医将气血运行不畅的病机称为“痹证”。
痹证是指由于寒湿、瘀血、气滞等因素导致气血运行受阻,引发骨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
二、骨关节疾病的中医诊断中医诊断骨关节疾病主要依靠望、闻、问、切四诊方法。
望诊主要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等,判断病情的轻重和病机的变化。
闻诊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等来判断体内病理变化。
问诊则是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病情的发展、疼痛的程度和部位等。
切诊主要是通过按摩患者的腧穴和经络,观察患者的反应,判断气血运行是否通畅。
三、骨关节疾病的中医治疗中医治疗骨关节疾病主要采用中药治疗和针灸疗法。
中药治疗以活血化瘀、祛风除湿为主要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桂枝、川芎、红花等,这些中药可以促进气血运行,消除湿气和瘀血,从而缓解疼痛和肿胀。
针灸疗法则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运行,改善病理变化,以达到治疗骨关节疾病的目的。
四、骨关节疾病的中医预防中医认为,预防骨关节疾病应从日常生活和饮食习惯入手。
首先,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受湿;其次,要适当运动,保持关节的灵活性和活动能力;另外,要合理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减少湿气的生成。
总结起来,中医对于骨关节疾病的认识是基于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塞、湿气内停等病理变化的观点。
中医诊断主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方法,治疗主要采用中药和针灸疗法。
预防骨关节疾病则要从日常生活和饮食习惯入手,保持适当的运动和合理的饮食。
通过中医的综合治疗和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骨关节疾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从中医学看基因决定论
从中医学看基因决定论“同一粒种子,为什么在甲地能够发芽而在乙地却不能发芽呢?这似乎只能说明,种子本身没有问题!”裘沛然先生在其《人学散墨》一书中如是说。
其本意并不是谈论遗传,但笔者读到这句话时,却想到了基因在疾病发生中所占的地位。
基因好比种子,种子是否发芽——即基因是否被激活发病,取决于甲地或乙地的土壤是否适合种子发芽,而并不取决于“种子本身”。
基因不能决定人是否生病中医学的禀赋、体质、先天等概念就已经蕴含了基因的内容。
禀赋分禀赋残缺、禀赋不足和禀赋不耐等。
禀赋残缺,多可寻找到固定基因,而更常见到的禀赋不足的疾病,却未必能在基因上得到反映。
禀赋不耐,与基因相关但并不一定由基因决定,指对外界各种因素,如饮食、植物等有不同于常人的反应。
如“人有禀性畏漆,但见漆便中其毒,亦有性自耐者,终日烧煮竟不为害也”(《诸病源候论·漆疮候》),需要注意的是“禀赋不耐并非出生就显现,也不一定终生不变,每一个体对各种因素的易感性和耐受性可随年龄、环境而改变”。
中医学用禀赋、体质、先天等概念,可以准确地反映遗传的疾病易感性,并且有一整套成熟地指导临床的治疗体系与之相应。
禀赋等中医概念可以包含基因所要表达的内容,而基因却只能表达禀赋的一部分内容。
基因决定论,从中医角度说,就是先天决定论。
《健康报》的一篇文章指明“人身处不同的成长环境,体内的基因会不定期地发生表观遗传学的变化”。
这说明基因对于人体的作用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能实现的基因检测是不可能动态监测这些变化的),也即基因并不能决定人体是否生病、是否健康。
这与中医学中先天可以影响后天,却不能决定后天相仿。
基因能够决定的是遗传的疾病易感性,疾病易感性并不是说一定会得病。
基因治疗不容乐观把基因看作是一枚种子,有很多人便心生幻想,是否可以把种子挖掉,这样便可以高枕无忧,绝对不会得某病了呢?这实质是一种误解。
除了很少的单基因遗传疾病外,大多数常见病、多发病,如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肿瘤等都是多基因疾病。
中医体质与原发性痛经的相关性分析
中医体质与原发性痛经的相关性分析中医学历来重视人的体质状态,在防病治病上,从具体的人出发,权衡干预措施,体现以人为本、因人制宜的思想。
中医学认为体质是指人体的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
本文将主要探讨中医体质与原发性痛经的相关性。
标签:中医体质;原发性;痛经痛经是指女性在月经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小腹及腰部疼痛。
痛经的原因很多,有原发性的,即从月经初潮起即有痛经症状,但是妇科检查没有什么病症;还有继发性的,即由于盆腔炎或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原因引起的痛经,对于继发性的痛经一定要治疗相关的疾病。
痛经多半和寒凉、血淤有关。
因寒致淤,比如月经期间淋雨、涉水、游泳、受寒、吃冷饮等;或本身血液淤滞,导致行经不畅,子宫强烈收缩而疼痛[1]。
女性的情感比较细腻,对外界的人与事相当敏感,很容易心情不好或情绪郁闷。
长时间沉浸在这样的情绪中,很容易气滞,气滞又会使血液流通不畅,进而形成血淤。
这种情况的痛经,大多都伴有急躁、焦虑等情绪问题。
1原发性痛经的中医病因在中医妇科临床中,原发性痛经属“室女痛经”的范畴。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由于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其原因有:①先天禀赋不足、冲任气血不充,或气血不足、冲任失调,或肝肾不足、精血亏少,均可致胞官失于濡养温熙而痛经。
②肾气不足,虚寒内生,或经期前后胃寒饮冷,致使经血凝涩而痛经。
③情志不调,肝气郁滞,气机失畅,以致经血瘀阻而痛经。
所以在中医临床上,原发性痛经可辨证分为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血虚弱、肝肾亏损等类型。
原发性痛经,又可根据疼痛发生的时间和性质,辨其寒热虚实。
一般讲,以经前、经期疼痛者属实,月经过后疼痛者属虚;痛时拒按属实,喜按属虚;得热痛减属寒,得热痛剧为热;痛甚于胀、血块排出疼痛减轻者为血瘀;胀甚于痛,为气滞;绞痛、冷痛属寒,刺痛属热;绵绵作痛或隐痛为虚[2]。
中医体质之特禀体质(过敏体质)
中医体质之特禀体质(过敏体质)由于先天不足或遗传所造成的特殊体质。
成因:先天禀赋不足、遗传等,或环境、药物因素所致。
形体特征:无特殊或有畸形,或有先天生理缺陷。
心理特征:因禀质特异情况而不同。
常见表现:药物、花粉食物等,可有过敏症状。
对遗传疾病有先天性、家族性特征;胎传。
疾病为母体影响胎儿个体生长发育及相关疾病特征。
适应能力:适应能力差,如过敏体质对季节适应能力差,或易引发宿疾。
患病倾向:过敏体质者易药物过敏,易患花粉症。
寻麻疹,过敏性哮喘等。
遗传疾病如血友病、先天愚型及中医所称“五迟”、“五软”等。
养生法则养生重点:益气固表,扶正祛邪,活血驱风。
重点脏腑:肺﹑脾﹑肝。
《黄帝内经·素问》说:“金木水火土运行之数,寒暑燥湿风火临御之化,则天道可见,民气可调,阴阳卷舒,近而无惑”。
正常人体内都有一套生理的保护性免疫反应系统,当外来物质侵入人体时,人体就会通过免疫淋巴细胞可产生免疫球蛋白,将入侵物中和或消化掉。
目前全球有22%的人群患有过敏性疾病。
过敏体质,免疫反应灵敏度超出了应有的程度和范围,通常会将一些对人体不会产生伤害的外来物质,视作入侵者并对其进行中和或消化,这样就会伤害到机体的某些正常功能,从而引发局部甚至全身性的过敏性反应。
过敏体质表现特征“过敏体质”的人可发生各种不同的过敏反应及过敏性疾病,如有的患湿疹、荨麻疹、有的患过敏性哮喘,过敏反应如花粉过敏、动物皮毛过敏、病原微生物过敏、鱼虾过敏、某些药物过敏、过敏性紫癜、皮疹等。
有的则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可发生药物性皮炎,甚至剥脱性皮炎。
但是偶尔对某种已知因素发生高反应性,不能称作“过敏体质”。
过敏体质常见的食物过敏症状过敏体质人群常见的食物过敏症状如下:呼吸系统出现鼻炎、气喘、咳嗽症状;眼睛瘙痒或红肿;皮肤出现风块疹、湿疹、血管水肿、红斑、瘙痒现象;消化系统则可能产生腹痛、恶心、呕吐、腹泻、消化道出血、口咽部瘙痒有异物感等不适。
特禀质名词解释
特禀质名词解释
特禀质是中医体质学中的概念,指的是一类特殊禀赋的体质,包括先天性、遗传性的生理缺陷与疾病,以及过敏反应等。
特禀体质的人往往具有家族史,或者在出生时就有生理缺陷。
中医认为,特禀体质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和禀赋遗传等因素造成的一种特殊体质。
特禀质的人通常具有下列特点:
1. 肤质较差,容易出现过敏反应,如皮肤红疹、瘙痒、鼻炎等。
2. 呼吸系统容易过敏,容易出现哮喘、咳嗽等症状。
3. 消化系统较为敏感,容易出现腹泻、便秘、消化不良等症状。
4. 免疫系统存在问题,容易感染疾病,如感冒、咳嗽、扁桃体炎等。
5. 精神状态不稳定,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症状。
针对特禀质人群的体质特点,中医提出了相应的调理方法。
例如,对于肤质较差的人,可以选用滋阴养血、润肤止痒的药物和食物,如当归、白芍、熟地黄等。
对于呼吸系统容易过敏的人,可以选用宣肺化痰、祛风散寒的药物和食物,如桂枝、羌活、白芷等。
对于消化系统敏感的人,可以选用健脾益气、消食导滞的药物和食物,如黄芪、党参、山楂等。
对于免疫系统存在问题的人,可以选用增强免疫力、益气固表的药物和食物,如太子参、黄芪、山药等。
特禀质是中医体质学中的概念,指的是一类特殊禀赋的体质,包括先天性、遗传性的生理缺陷与疾病,以及过敏反应等。
特禀体质的人往往具有家族史,或者在出生时就有生理缺陷。
针对特禀质人群的体质特点,中医提出了相应的调理方法。
病因病机学说揭示中医对疾病发生发展的独特认识
病因病机学说揭示中医对疾病发生发展的独特认识中医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医学体系,有着独特的病因病机学说,用于揭示疾病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通过深入研究,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不仅有外在的原因,还有内在的机制。
本文将就病因病机学说揭示中医对疾病发生发展的独特认识进行论述。
一、病因学说中医学中的病因学说包括了多种因素,这些因素可分为外因和内因两大类。
外因主要指人体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所致的病因,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等。
内因则是指人体内部的因素,包括先天禀赋、机体失藏等。
在中医学中,强调了病因的多端性和综合性。
中医认为,人体与外界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疾病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单一因素所致。
因此,对于治疗疾病,中医注重辨证施治,通过辨别病因,找到恰当的治疗方法。
二、病机学说病机学说是中医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
中医认为,外因侵袭导致的疾病进一步需要内因的共同作用才能发展。
病机学说主要涉及到了疾病的发展过程以及病因所致的机体变化。
根据病机学说,中医将疾病的发展过程分为不同的阶段。
例如,初始阶段,机体对病因的抵抗能力较强,此时症状较轻,若能及时干预,往往可以避免疾病的进一步恶化。
另外,中医也强调病因所致的机体变化,例如气机紊乱、阴阳失调等。
三、中医对疾病发生发展的认识基于病因病机学说,中医对疾病发生发展有着独特的认识。
首先,中医强调了病因与机体反应之间的关系。
中医不仅注重分析病因,还注重分析机体对病因的反应。
中医认为,同样的病因在不同的机体中可能有不同的反应,因此,对于每个患者来说,中医都需要根据病因和机体反应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其次,中医强调了治疗疾病不仅要治标,更要治本。
中医认为,治标是通过调节病机来消除症状,而治本则是通过调整机体内部平衡来达到康复的目的。
中医通过诊断得出这两方面的信息,并通过针灸、中药、推拿等疗法来实施治疗,以全面调整机体的功能状态。
中医对免疫系统的调理
中医对免疫系统的调理免疫系统是人体内一套复杂而精密的防御系统,其功能是识别和抵御入侵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和异物,以保护身体健康。
中医作为一门古老而独特的医学体系,在免疫系统的调理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和疗效。
本文将介绍中医对免疫系统的调理方法和策略,以探讨其在预防和治疗免疫相关疾病方面的价值。
一、中医免疫学观念的基础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免疫系统源于先天之本,主要表现为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两个方面。
先天免疫是个体先天所具备的免疫功能,决定了个体对病原微生物的敏感性和抵抗能力。
后天免疫则是个体通过外界环境、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等影响养成和改善的免疫功能。
二、中医调理免疫系统的方法1. 食疗调理中医强调养生食疗,注重通过饮食来调理免疫系统。
中医认为,食物具有疗效,不同食材具有不同的养生功效。
例如,枸杞、黄花菜和玉米等食物被视为具有免疫调理功效,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中医还推崇“辛甘发表,和为贵”的原则,鼓励人们多摄入辛辣食物、甘甜食物和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以助于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
2. 草药治疗中草药是中医调理免疫系统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医将草药分为补气、活血、清热、化湿、滋阴、祛风等不同功效的药物,通过中药的药性和药效来调理免疫系统。
例如,人参、黄芪和党参等药材常被应用于改善人体免疫机能,促进免疫细胞的产生和活性。
3. 针灸调理针灸作为中医的特色疗法之一,也被广泛应用于免疫系统的调理。
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上刺激的方式,针灸可以调节和平衡人体的免疫功能。
例如,通过刺激“足三里”、“关元”等穴位,能够增强免疫系统的活性,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4. 气功调理气功作为中国传统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具有对免疫系统的调理作用。
气功通过调整呼吸、舒缓情绪和锻炼身体等方式来调节机体的能量平衡,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例如,“八段锦”和“五禽戏”等气功练习都被广泛认为是对免疫系统有益的调理方法。
三、中医调理免疫系统的实际应用1. 增强免疫力中医调理免疫系统的首要目标是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以提高抵抗力和抗病能力。
中医认为的疾病根源内外因素
中医认为的疾病根源内外因素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系,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与人体的内外因素密切相关。
中医学中的根源内外因素理论是对疾病发生原因的一种独特解释,本文将就中医学中的根源内外因素进行介绍。
一、内因素中医学中的内因素主要指体内的病因,包括了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因素。
其中,先天禀赋主要指遗传因素,是人体在受孕时就天生具备的免疫力、体质、五脏六腑功能等。
先天禀赋的差异往往决定了个体在遭受外界环境侵害时的抵抗力和适应性。
后天获得的因素主要包括饮食、生活习惯、工作环境等。
中医学将后天获得的因素称为“后天之本”,强调了后天环境对人体健康的重要影响。
二、外因素中医学中的外因素主要指人体受到的外界环境因素,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自然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地理环境、季节等,而社会环境因素则包括了人际关系、社会压力、心理因素等。
中医学认为,外因可引起人体内部阴阳平衡的破坏,导致人体的气血运行紊乱,从而引发疾病的发生。
三、根源中医学中的根源是指疾病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它是内因和外因的综合体现。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是由于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
根源是疾病的基础,也是治疗疾病的关键。
中医学强调了全面观察患者的体质、气色、舌苔、脉象等,通过综合分析这些因素来确定疾病的根源,为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四、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中医学中,治疗疾病的方法主要包括调理阴阳、平衡气血、清热解毒、养阴补肾等。
中医师通过草药、针灸、推拿等方法来调理人体的气血运行,恢复健康状态。
中医学注重整体观察和辨证论治,强调因病施治,通过针对不同病症和病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五、中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渐得到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和应用。
在现代医学中,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被运用于疾病的防治、康复和保健中。
中医药对于一些慢性病的治疗有着独特的效果,而且中医药的安全性和绿色疗法的特点也得到了广泛认可。
中医病因学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
中医病因学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疾病是人类健康的威胁,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病因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深入研究疾病发生的根源。
本文将介绍中医病因学的基本理论以及其对疾病发生原因的认识。
一、中医病因学的基本理论中医病因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原因的理论体系,它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外邪入侵、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累过度、先天禀赋和七情六欲。
这些因素被认为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中医病因学通过研究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对病因进行分析和归纳,为治疗疾病提供依据。
1. 外邪入侵:指外界的病原微生物、病毒、寄生虫等通过皮肤、呼吸道、肠道等途径进入人体,引发疾病的过程。
中医认为,外邪入侵是导致感冒、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原因。
2. 情志失调:情志是中医病因学中的一种重要因素。
中医认为,情志失调可以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影响脏腑功能,引发疾病。
例如,长期的愤怒、忧虑等负面情绪会增加心脏负荷,导致心律失常等心脏疾病。
3. 饮食不节:中医认为,不良的饮食习惯是导致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例如,暴饮暴食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导致胃肠道疾病的发生。
4. 劳累过度:长时间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会使机体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引发疾病。
中医强调合理休息和劳逸结合的重要性,避免劳累过度。
5. 先天禀赋:中医病因学认为,个体的先天禀赋也是导致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同的体质具有不同的易感性和抗病能力,因此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需要考虑体质因素。
6. 七情六欲:人类的七情六欲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以及饮食、财欲、色欲、睡欲、运动欲。
中医病因学认为,七情六欲过度或失控会导致脏腑功能紊乱,从而引发疾病。
二、中医病因学对疾病发生原因的认识中医病因学强调疾病是多因素复杂作用的结果,疾病的发生是由于内外环境的相互作用、机体禀赋和六淫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通过病因学的研究,中医医生能够准确判断疾病的发生原因,进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中医内科学如何诊治遗传性疾病的症状
中医内科学如何诊治遗传性疾病的症状在医学的广袤领域中,遗传性疾病一直是一个充满挑战和谜团的课题。
中医内科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诊治遗传性疾病的症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方法。
中医内科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气血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对于遗传性疾病,虽然其发病根源可能在于遗传基因的异常,但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人体内部的失衡和失调同样起着重要作用。
从病因病机的角度来看,中医认为遗传性疾病的发生多与先天禀赋不足、肾之精气亏虚有关。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生殖发育。
若父母之精不足或有缺陷,子女在孕育之初便可能存在先天之不足,导致机体脏腑功能虚弱,正气不足,易受外邪侵袭,从而引发疾病。
此外,气血的亏虚、经络的阻滞、脏腑功能的失调等也可能在遗传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诊断方面,中医内科学注重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来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
望诊主要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苔等;闻诊包括听声音、嗅气味;问诊则详细了解患者的症状、病史、家族史等;切诊通过触摸脉象和按压身体部位来判断病情。
对于遗传性疾病患者,中医医生会特别关注其体质特征、面色、脉象的特点以及家族中类似疾病的情况。
例如,若患者面色苍白、气短乏力、脉象细弱,可能提示气血不足;若舌苔厚腻、脉象滑数,可能存在痰湿内阻。
中医治疗遗传性疾病的症状,强调辨证论治。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征,辨别其所属的证型,然后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饮食调理等。
中药治疗是中医内科学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
根据辨证结果,选用合适的中药方剂进行调理。
比如,对于肾之精气亏虚者,常用补肾填精的药物,如熟地、山药、枸杞、菟丝子等;对于气血不足者,常使用益气养血的方剂,如归脾汤、八珍汤等;对于痰湿内阻者,则使用化痰祛湿的药物,如陈皮、半夏、茯苓等。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治疗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调理,以逐步改善患者的体质和症状。
中医如何从体质辨识预防心血管疾病
中医如何从体质辨识预防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是当今社会中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居高不下。
中医在预防心血管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其中体质辨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通过对个体体质的准确判断,可以制定针对性的预防策略,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中医认为,体质是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
体质的形成与先天遗传、后天环境、饮食起居、情志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不同的体质类型在心血管疾病的易感性、发病倾向和预后方面存在差异。
常见的体质类型包括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
平和质是一种健康的体质状态,身体各项机能较为平衡,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相对较低。
而其他体质类型则可能存在一定的偏颇,需要特别关注。
气虚质的人往往元气不足,表现为疲乏、气短、自汗等。
这类人群心肺功能相对较弱,容易出现心慌、胸闷等症状。
在预防心血管疾病方面,应注重补气,可适当多食用一些具有补气作用的食物,如山药、大枣、鸡肉等。
同时,要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进行一些温和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以增强心肺功能。
阳虚质的人阳气不足,畏寒怕冷,手足不温。
他们的血液循环相对较差,心血管系统容易受到影响。
预防心血管疾病,阳虚质的人应注意保暖,尤其是在寒冷的季节。
饮食上可多吃一些温阳的食物,如羊肉、核桃、韭菜等。
还可以通过艾灸、泡脚等方法来提升阳气,促进血液循环。
阴虚质的人阴液亏少,口燥咽干,手足心热。
他们往往容易出现心烦、失眠等症状,长期的阴虚状态可能会影响心血管的正常功能。
对于阴虚质的人群,应多吃一些滋阴的食物,如银耳、百合、枸杞等。
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选择一些不太剧烈的运动,如瑜伽、气功等。
痰湿质的人形体肥胖,腹部肥满松软,口中黏腻。
这类体质的人多伴有血脂异常、血糖升高等问题,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
《2024年先天运气禀赋与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研究》范文
《先天运气禀赋与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改变,糖尿病逐渐成为影响公众健康的全球性问题。
而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DPVD)是糖尿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与血管病变紧密相关,常伴随糖、脂质等代谢紊乱症状。
近年的研究逐渐从后天生活习惯和病理生理机制转向探索与先天因素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关于先天运气禀赋(一种中医学说中的概念)与DPVD的相关性。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先天运气禀赋与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相关性,以期为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二、背景与理论框架在中医理论中,先天运气禀赋指的是个体出生时所携带的生理和病理特征,包括五脏六腑的平衡状态及个体对疾病的易感程度。
而糖尿病及其周围血管病变的发生,除了与后天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有关外,个体的先天禀赋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基于中医的“天人合一”思想,即人的生理状态与自然环境、气候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回顾、临床观察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通过回顾近十年来关于糖尿病及其周围血管病变的文献,分析先天运气禀赋在其中的影响。
其次,进行临床观察,收集糖尿病患者资料,分析其先天运气禀赋的特点与DPVD发病之间的关系。
最后,通过统计学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四、结果与分析1. 文献回顾结果:通过文献回顾发现,多数研究认为先天禀赋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影响,尤其是与血管病变的关系更为密切。
2. 临床观察结果:在临床观察中,发现具有某种先天运气禀赋特征的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DPVD。
例如,具有寒性体质的患者在患病后更容易出现血管收缩、血液循环不畅等问题。
3. 数据分析结果: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先天运气禀赋与DPVD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
具体表现为某些特定的先天禀赋特征是DPVD发生的危险因素。
五、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先天运气禀赋与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中医免疫学说
中医免疫学说
中医免疫学说认为,机体的免疫力与人体的先天禀赋、气血、精神、营养等因素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调整身体的气血、精神状态,加强肝、肾、脾、肺等脏器功能,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
中医免疫学说中,强调“扶正祛邪”,即通过调节涵盖生理、病理、气血、精神等方面的因素来提高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
中医药治疗一些慢性免疫调节性疾病,通过中药的触媒作用和生物活性效应调节机体的内环境,从而达到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此外,中医免疫学说中也关注到情感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人的情绪状态会影响机体免疫功能,过度的焦虑、忧愁、愤怒会损害免疫功能,而喜悦、心情舒畅则能促进免疫功能的提升。
因此,保持心情愉快、积极乐观的态度也是提高免疫力的关键之一。
总之,中医免疫学说认为,养生、调节情绪和药物治疗相结合,应对不同的免疫疾病,是提高人体免疫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禀赋与疾病的相关性
中医的禀赋学说与现代分子生物学一样,均是探讨人体先天体质的理论。
是人体在遗传信息的基础上及胎孕期间内外环境的影响下,形成具有规律性、特殊易感性、相似性、终生性、重复性、可预测性的特点。
受父母基质、胎育保养和天地万物的影响,与疾病易感性、发病的倾向及转归等密不可分。
因此,补先天、治未病及胎教胎养等方法,对于疾病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标签:中医禀赋疾病
中医禀赋来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妊娠胎养及宇宙自然,《素问遗篇·刺法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而正气即禀赋,故在与疾病的关系中,禀赋是基础,决定了个体疾病的易感性、病变类型、倾向及转归。
因此,掌握个人的禀赋特点,对人类疾病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 父母基质与疾病的关系
从古至今,各家中医学者关于禀赋学说的认识颇多,最早可追溯到《黄帝内经》,其中《灵枢·天年》指出:人之所以生,是“以母为基,以父为楯”,由于“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为成人”的结果。
《灵枢.本神》曰:“生之来谓之精。
”张景岳《类经》亦云:“夫禀赋为胎元之本,精气之受于父母者是也。
”可见“精”是生命的本源,生命首先直接来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是两性生殖之精的结合产物,即属于先天禀赋的范畴,这是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而何为精?《灵枢·决气》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由此可以看出人的禀赋可高度概括为“形”和“神”两个方面,我们的常识多是从形态方面感知生存、疾病、死亡,可对于生命体验、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效果来说,很多情况下,“神”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操纵者、控制者[2]。
由于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故两性所组成的生殖之精也不同,形成的人体五脏、六腑的形态、结构、功能、质地虽相似却各不相同,因此导致了个体间禀赋的差异。
而禀赋的不同,会导致疾病的遗传易感性也不尽相同。
2 胎育保养与疾病的关系
禀赋形成于出生之前,故胎孕期间孕妇所获得的内外环境信息会对胎儿禀赋强弱产生影响。
因此,应重视孕妇在妊娠期间养成一些好的行为习惯,需饮食适宜及调养情志,避免胎儿遭受不良因素的影响,这也是防止禀赋异常的重要途径。
而具体如何进行胎育保养?中医早在很久以前对此已有研究,如《万氏妇人科确认胎养数条》云:“妇人受胎之后,最宜调饮食,淡滋味,避寒暑,常得清纯和平之气,以养其胎,则胎元完固,生子无疾。
”所以只有当母体做到饮食习惯良好、心情舒畅、劳逸结合及起居适宜后,胎儿出生后的先天禀赋才会强盛,外界邪气才不容易侵犯胎儿导致疾病。
反之,如果孕妇不注重胎养,将会导致胎儿的禀赋异常。
《诸病源候论妊娠养胎候》云:“妊娠之人,有宿挟疹,因而有娠,或有娠之时,节适乖理,致生疾病,并令腑脏衰损,气力虚羸,令胎不长。
”因此,
胎孕期间若孕妇有损伤也将会导致胎儿的禀赋不足,如妊娠期间若孕妇饮食偏嗜,长期喜吃寒凉食物,则将会使胎儿形成阳虚类型的禀赋,出生后胎儿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可能都会很容易引发脾阳虚,从而出现怕冷、体弱、便溏等现象。
因此,预防先天遗传性疾病要及早进行胎养,即从起居上要行为适宜,从饮食上宜于清淡易消化,从环境上宜于清静,以防胎病胎毒[4]。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有“治未病、防未病”的思想,根据中医先天禀赋理论的胎教胎养思想及特色护理方法防患于未然,以保障胎儿先天禀赋的充足。
3 天地万物与疾病的关系
天地万物与疾病的关系思考来源于中医学说的整体观念。
是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以气化理论为中心及以天干地支的推演方式阐明了人与宇宙自然变化的规律,很好的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整体观念”的思想。
《中藏经.人法于天地论》云:“人者,上禀天,下委地;阳以辅之,阴以佐之;天地顺则人气泰,天地逆则人气否。
”说明了人在出生时候的特点(包括身体状况、性格等)与天地、阴阳的关系密切,当风调雨顺、阴阳相合的时候,人在出生时的体质会比较强壮,反之,则会天生禀赋比较弱。
《内经.素问.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张氏类经》又云:“夫生化之道,以气为本,天地万物,莫不由之……人之有生,全赖此气。
”故出生之时的胎儿所处的环境对生命体就有很显著的影响。
如,李正富[7]等人以10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索五运六气禀赋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促进RA发生的禀赋因素从年运及司天在泉看,首要为“太土—太阴湿土在泉”,其次为“太土—厥阴风木在泉”和“少金—少阴君火在泉”。
另,王宝[8]以89例代谢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索胚胎发育期岁运与MS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胚胎发育期岁运为少木的人群更易患代谢综合征。
这些均说明胎孕期及出生时间的五运六气对禀赋的强弱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决定了个体在未来发病时禀赋不足的脏腑所在。
这对“补其不足”预防疾病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总之,个体的禀赋千差万别,受父母基质、胎育保养及天地万物因素的影响。
而禀赋的差异造成了疾病易感性的不同,虽禀赋具有稳定、不变的特征,但从分析个体的禀赋因素则可以从形成禀赋的源头找到预防疾病的方法,例如预防先天性遗传疾病要从择偶交合开始,根据计算胎儿的出生日期后受孕,妊娠期间注意胎育保养、调护等则可使先天禀赋强盛,这对于疾病的预防、诊治及转归具有深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向哲,王新志,王永炎.试论禀赋与体质的关系[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4(7):441-443
[2] 傅杰英.中医体质养生-体质是先天禀赋加后天养成[J].家庭中医药,2012,1:10-12
[3] 刘向哲,王永炎.禀赋调控与遗传性疾病的防治[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29(11):732-735
[4] 彭德忠,王米渠,黄海花,韩佩玉,梁小利,陈康,张先庚.五大医家论先天疾病及胎孕教养的中医遗传观[J].四川中医,2010,28(7):24-25
[5] 刘一玄,马师雷,张轩,付邦泽,贺娟.出生日期的客气对后天罹患疾病倾向的趋势性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14,29(4):1038-1041
[6] 汪德云.运气与临床[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00
[7] 李正富,吴德鸿,王新昌,范永升.五运六气禀赋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相关性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
[8] 王宝,李怡.老年代谢综合征与胎孕期岁运相关性初探[J].北京中医药,2013,32(3):226-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