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程纲要
完整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完整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一、课程目标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地理知识和研究方法为目标的一门学科。
其主要目标是:1、掌握地理知识和基本概念。
2、认识地球的内部和外部结构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了解世界各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不同自然地貌的形成。
3、了解人类在地球上的分布和活动,掌握城市和农村人口的分布和生活方式,认识人类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应对策略。
4、理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一定的实证研究方法,培养实际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5、了解地球和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具备一定的地理人文素质,能够积极参与地球环境和社会问题的解决。
二、课程内容1、自然地理环境(1)地球内部和地表形态:了解地球内部岩石圈和地球外部的水、气层等及其形成和变化;认识地球表面的各种地貌类型和形成原因。
(2)气候变化:掌握气候的基本概念,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3)自然灾害:认识各种自然灾害的类型和影响,了解预防和救援措施。
2、人类地理环境(1)人口与城市:了解全球人口的分布,掌握城市和农村人口的规模和分布,了解城市化进程和城市问题。
(2)资源与环境:了解自然资源的种类、分布和开发,认识环境问题的类型和影响。
3、经济地理环境(1)国际贸易:了解国际贸易的发展与趋势,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
(2)产业结构:了解全球各地的产业结构和发展趋势,认识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和手段。
(3)环境保护:掌握环境保护的目的、意义和策略,了解环境保护的实施和效果。
三、课程要求1、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理知识和基本概念,了解自然地理环境和各种地貌形态的形成;了解人类地理环境和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了解国际贸易、产业结构和环境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运用地图和计算机等工具进行科学研究。
2、思维能力和方法具备批判性和分析性思维,具备较强的推理能力和判断能力,能够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备保护地球生态和环境的意识,具备国际视野和责任感,具备全球公民的意识和素质。
高中地理课程大纲
高中地理课程大纲第一章:自然地理1. 地理学的定义与范畴-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地理学的主要分支领域2. 大地构造与板块理论- 大地构造学的基本概念- 板块理论与地壳运动3. 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的三个内部圈层- 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与性质4. 地球的外部构造- 地表形态与地形类型- 地表和大气相互关系的地理过程5. 地球的水文- 水圈的组成和分布- 水的循环与水资源问题第二章:人文地理1. 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 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 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地理过程2. 人口地理- 人口的组成与分布特征- 人口问题与人口调控3. 城市地理- 城市化的原因和过程- 城市规模和空间结构4. 农业地理- 不同类型农业的特点与分布- 农业现代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5. 工业与交通地理- 工业发展的地理特点与分布- 交通运输的地理意义和作用第三章:地理技术与方法1. 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的定义和组成结构- GIS在地理研究和应用中的作用2. 遥感技术- 遥感的基本原理和分类- 遥感技术在地理研究中的应用3. 地图与地图制图- 地图的种类和要素- 地理信息的表达与传播第四章:地理与可持续发展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目标- 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与实践2. 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 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影响- 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3. 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 区域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措施-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案例分析总结:通过学习地理课程,学生将掌握地球自然与人文地理领域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理解地球环境和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关系。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观察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最终达到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高中毕业生的目标。
高中地理课程纲要3.3
巩义二中地理课程纲要(必修3第三单元)设计者:高二地理组罗永利课程名称:《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课程类型:必修课学习材料:高中地理必修3第三单元(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一次印刷)适用年级:高二第一学期授课时间:课文4课时讲评随堂练习:1课时单元综合训练:1课时一、课程目标:课程标准: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学习目标:了解:1.能源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2.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和能源综合利用的具体措施与发展方向。
3.田纳西河不同时期的开发措施和后果。
掌握:1.山西资源开发条件2.山西资源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方法与手段3.流域和水系的概念,流域的基本特点。
4.田纳西河开发的自然背景和流域综合开发的意义。
应用:应用区域分析的方法分析区域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与治理措施。
二、内容安排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2课时)1.展示山西煤炭资源相关图片,学生学习教材文字内容,俩者结合,讨论41页思考题,分析总结山西煤炭开发的优势因素。
2. 活动讨论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的措施,及能源综合利用的措施,锻炼学生思考问题全面性与问题表达的规范。
3.结合登封实际,分析煤炭发展存在问题,经济问题与环境问题,讨论分析,总结规范语言。
第二节流域的综合开发(2课时)引导学生了流域的含义,然后自然地过渡到田纳西河的开发问题,然后以田纳西河地区为例,分析流域开发中问题的表现,成因及治理措施。
是知识由浅入深,有现象到本质,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以学生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讨论教材中的问题及材料,总结流域开发过程早期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和后期综合开发。
2.选择我们所在的地区一条河流比如黄河,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图片,合作探究其存在的生态问题解解决措施,并以文字资料显示在作业上,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世界大型水利工程类似问题举例分析。
高中地理必修二课程纲要
《高中地理必修二》课程纲要课程名称:地理课程类型:必修教材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4月第3版适用年级:高一年级授课节数:60课时背景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的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
这也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课程教育的使命。
高中地理必修二侧重于研究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为解释各种人文事物的时空分布及制定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理论依据。
本教材对于生活活动方面,选择了这个时代最为显而易见同时也和人类关系非常密切的人口、城市等内容为切入口,以点带面的研究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深刻影响,使学生对地域文化有一个较为整体的认识。
为了丰富地域文化的内容,教师也可自己增加建筑、语言等背景知识予以强化。
本教材对于生产活动方面,以三大类产业为支架,重点研究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一般规律,论证人类生产活动的合理性,为促进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高一年级下册的学生,基于自身对生活中常见的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领域的观察和感性认识,较为容易进入情景、分析案例,再结合上册对自然地理规律的认识,进行探究和思考,总结归纳出人与自然相处的一般规律,但要将规律上升为具有正确环境观和发展观的思维品格,还需要借助以区域为背景的、多个不同类型的具体案例的分析(必修三)来逐渐养成。
目标1、通过人口相关数据与图表信息的分析,总结人口增长、人口迁移的规律和原因;初步预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可能面临的人口问题,提出应对措施;评价人口分布的合理性;区分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说出我国制定人口政策的依据。
2、通过具体的城市空间结构、区域城市结构体系、城市化等案例的分析,论证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性,总结出城市规划的一般原则;说出不同等级城市在区域的作用和定位;提出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方法,归纳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制定解决方案。
高一地理(必修一)课程纲要
高一地理(必修一)课程纲要【课程名称】高中地理必修一【课程类型】必修课程【教学材料】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学时数】36课时【授课教师】蔡永【授课对象】高一年级【课程目标】1.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3.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4.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
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5.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6.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判情趣。
【课程内容】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2课时)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2课时)第三节地球的运动(5课时)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1课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2课时)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3课时)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2课时)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1课时)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2课时)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2课时)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2课时)第四章他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2课时)第二节山地的形成(2课时)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2课时)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牲与差异牲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课时)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2课时)【课程实施建议】1.教学方式:读书指导法、讲授法——较简单易懂,识记了解的基础知识演示法——较抽象的知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演示课堂讨论法——发散思维较强、较开放的知识试验法——自主探究性较强的内容2.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3.课时安排必修1课程共分五单元,各单元课时分配如下:4.课外拓展性练习课后练习主要是任课教师精编精选试题,分基础部分和提高部分。
【最新】高中地理《必修三》模块课程纲要
【最新】地理《必修三》模块课程纲要高中地理《必修三》模块在高二上学期开设,课程总课程26学时,学生修完全部课程,经考核合格后,获得2学分。
一、模块课程目标(一)核心知识目标:1、了解区域的含义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4、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5、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和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产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保护治理措施。
6、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7、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8、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9、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10、结合实例,了解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11、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在定位导航中的作用。
12、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资料在城市管路中的功能。
13、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自然环境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形成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
2、自然环境是存在差异的,从而形成在区域整治时因地制宜的观点。
3、树立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三)能力目标:1、运用地图、图表资料的能力。
2、案例分析的能力。
3、分析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
4、培养根据环境问题找原因,找解决措施的能力。
二、模块课程内容课程标准及考试大纲要求细目表三、模块课程实施本模块课程参考课时数26课时,每周安排2课时,本模块教学任务用13周时间完成,第13周进行复习和模块结业考试。
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纲要(校本建设)
③家长、社会等评价:学生所具有的与本课程相关的能力在家庭、社会等实践活动中有所体现,家长和社会可以对学校给予反馈。
(2)游记类文章选择。最好选择当代或近现代的作家作品,不一定只选择名家名作,另外要注重文章的思想性。
3、授课方法
以教师讲解为主,也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在教学环节上有所安排,并在课堂上创设一种轻松的交流氛围,使得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坦诚地进行交流。这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口语表达的能力。
(2)外国:纽约(美国)、巴黎(法国)、威尼斯(意大利)、维也纳(奥地利)、雅典(希腊)、东京(日本)、里约热内卢(巴西)、约翰内斯堡(南非)等。
2、授课内容
(1)该城市的地理、历史概况。
(2)该城市的文化(文学、绘画、建筑、音乐、体育等)。
(3)该城市的风土人情(名胜、节日、礼仪等)。
(4)对城市的评价。
(5)对游记文章中精彩段落的赏析。
3、授课方法
(1)教师讲授(以游记文章为依托,从文章的视角进入所介绍的城市)。
(2)相关图片、视频的展示(城市风貌、有特色的建筑、优美的自然风光、当地人活动的场景、电影片段或音乐作品等)。
(3)师生互动(学生可以对教师的讲授作补充,师生之间交换对该城市的印象)。
(4)学生讲解(谈谈对自己家乡的印象)。
校本选修课程纲要
主讲教师
郭琳
授课对象
高一
课程名称
城市印象
课程类型
人文素养类
课程目标
1、学生可从历史、文化、风情等方面了解不同城市所特有的魅力。
2、增加学生对于游记类文章的阅读兴趣。
高中地理必修一 课程纲要
课程纲要课程名称: 高中地理必修一设计者:适用年级:高一教学时数:36课程类型:必修课学生/资源背景分析1、高一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2、充分利用教学用具,制作图表、示意图、多媒体课件、地图册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
课程目标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能够1.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掌握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以地理思维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3. 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
提出探究方案,能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
4.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判情趣。
5. 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习主题/活动安排地理课一周两节,一节课45分钟,总共约为36课时,可弹性调整(周次,课次)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12课时)第1课地球的宇宙环境(1.1)(讲授,对话)(1)天体系统和可见宇宙。
(2)掌握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分为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
第2课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2)(讲授,对话合作讨论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特点、意义。
(2)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3)了解对地球的影响。
重点为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第3课地球的运动(1.3)(讲授,对话运用示意图展示地球公转和自转)(1)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2)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第4课地球的运动2(1.3)(讲授,对话用ppt或动态图演示黄赤交角,地转偏向力的原理)(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地方时、地转偏向力(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第5课地球的运动3(1.3)(讲授,对话制作昼夜长短变化演示仪)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1)某时刻全球的情况;2)某地全年的情况;3)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4)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高中地理课程纲要
高中地理课程纲要一、引言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根据高中地理课程的特点和要求,提出一份高中地理课程纲要,旨在明确课程目标、内容安排和教学方法,为高中地理教育提供指导和参考。
二、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提高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
培养学生的地域意识、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地图阅读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地调查和实践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跨学科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课程内容根据高中地理学科的基本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课程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地球与地理基础知识地球的结构与属性地球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自然地理大气环境与气候变化水资源与水循环土地资源与利用生物多样性与生态保护人文地理人口与城市发展农业与农村发展工业与城市发展区域发展与全球化地理技术和实践地图与地图技术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实地调查与地理实践活动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以下是常用的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通过提问和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与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课堂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和学生展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
实验和实地调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活动和实地调查,让学生亲自感受和观察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地理信息和数据,提供直观的图像和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信息技术应用: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进行数据分析和地理模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
五、评估方式在评估方面,应采用多种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地理学习的情况和能力。
高中地理必修2课程纲要
学科思想
• 以“人地关系”为主线 人地关系” •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课程元素
• • • • • • • • • • •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 一、内容安排 对课标重点、 二、对课标重点、难点的解读分析 三、内容调整与改进 ◆课程实施 一.课程资源 二.实施手段 三.学习方法 四.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课程评价 一、学分认定的评价指标及成绩来源 二、学分认定及结果处理
• 对课标重点、 二、对课标重点、难点的解读分析 • (一)人口与城市 • (二)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 1.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 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 2. 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 2.“分析工业区位因素 分析工业区位因素, 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 3. 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 3.“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 环境的影响” 环境的影响” • 4. 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 4.“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 主要方式” 主要方式” • 5. 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 5.“结合实例 结合实例, 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课程实施
• 一.课程资源 • 1.教材: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形成校本习材,并 教材: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形成校本习材, 根据生情适当增减和调速。教学内容不受教材限制, 根据生情适当增减和调速。教学内容不受教材限制, 可以打破章节的顺序,重新整合, 可以打破章节的顺序,重新整合,但要注意衔接的 合理性。 合理性。 • 2.学案:依据课程标准及纲要编制学案,以供学生 2.学案 依据课程标准及纲要编制学案, 学案: 课前、课中及课后使用。集体教研, 课前、课中及课后使用。集体教研,制定出以学为 主的 • 个性化的学案设计。精选以思维训练为主的案例, 个性化的学案设计。精选以思维训练为主的案例, 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 3.练习:依托学案,兼顾学情,布置分层习题以促 3.练习:依托学案,兼顾学情, 练习 进学习目标的达成。 进学习目标的达成。 • 4.其它资源:网络;期刊;文献;博物馆等。 4.其它资源 网络;期刊;文献;博物馆等。 其它资源:
2024年中学地理必修课程大纲
2024年中学地理必修课程大纲一、课程简介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与人文现象的学科,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地球和人类社会的认知能力,提供地理思维和地理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 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地球结构、地球运动、地球与宇宙关系等。
2. 理解自然地理现象: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现象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理解人文地理现象:人口、城市、交通等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4. 培养地理思维: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5. 增强地理实践能力:通过实地考察、地理信息系统等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应用能力。
三、课程内容1. 地理基本概念与技能- 地球的结构与性质- 地图与地图阅读技巧-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2. 自然地理- 海洋与大气- 陆地形成与变化- 气候与气象- 水资源与管理- 生态环境与保护3. 人文地理- 人口与人口迁移- 城市化与城市规划- 农业与农村发展- 工业与经济地理- 交通与运输4. 地理实践- 实地考察与调研-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案例- 地球观测与遥感技术- 地理实验与数据分析四、教学方法1. 授课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
2.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数据收集和分析,培养实践操作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促进交流与合作。
4. 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技术提供丰富的视听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概念。
5.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地理活动,进行独立学习和研究。
五、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实验报告等。
2. 作业与考试:定期布置作业,进行考试测试学生的掌握情况。
3. 实践操作:实地考察、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等实践活动的报告和评估。
六、教材与参考资料教材:根据课程内容编写的:《中学地理基础知识》、《自然地理学概论》、《人文地理学概论》等。
参考资料:包括地理科普读物、地理学术期刊、相关研究报告和国内外地理信息数据等。
地理课程纲要
地理课程纲要Shanghai United intl school协和双语⾼级中学美国⾼中课程地理课程⼤纲⼀、课程总体介绍与教学基本⽬标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倡导学⽣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培养学⽣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获取新知识的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以及交流合作的能⼒,落实上海⼆期课改的三维⽬标。
⾼中地理课程遵循《全⽇制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同时结合本校区⽣源情况,对教材选篇以及教学重点进⾏了梳理,以适应学⽣在地理学习上的需求。
⾼中⼗年级每年平均教学课时数为38(45分钟⼀课时)。
在初中地理部分教学的基础上,完成⾼中部地理课程的学⽣将取得较为全⾯的地理素养,在“了解”、“理解”、“应⽤”、“模仿”、“独⽴操作”、“迁移”、“经历”、“反映”、“领悟”等⽅⾯进⾏系统的学习与训练,以达到国家课程标准。
与此同时,结合本校区学⽣国际化的教学环境以及其升学意向,特强调⼈⽂浸润⽬标,旨通过学习进⼀步加深对⼈⽂地理的认识,并通过⽂化差异⽐较深化了解。
根据《课程标准》,此地理课程将教学重点⽴⾜于提⾼学⽣进⾏积极探索能⼒的培养,引导学⽣主动参与、亲⾝实践、独⽴思考、合作探究等,具体项⽬为:1、了解区域地理,包括乡⼟地理、本国地理和部分世界地理;了解有关⾃然和社会环境诸要素的知识;认识种种⾃然—空间和社会结构;掌握基本地图知识。
2、深刻理解并学会分析各种错综复杂、呈动态变化的联系,如⾃然系统、⼈⽂系统内部及它们之间各要素和过程间的联系及相互作⽤;认识各个等级区域间,尤其是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重要的⼈⼝和环境的关系。
3、具备地理调查、分析和表达所需要的各种技能,如阅读、解释、填绘和运⽤常见的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野外定向、独⽴⼯作的能⼒,获取和处理各种地理信息的能⼒等。
4、认识当今世界⾯临的重要问题,如⼈⼝和资源问题、各种环境问题、城市化所引发的问题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物供给和发展问题等。
高中地理课程纲要1
高中地理课程纲要地理必修(1)适用年级:高一年级时间安排:2007—2008学年第1学段每周节数:4授课教师:高一备课组课程材料:中国地图出版社普通高中实验教材地理(1)课程类型:必修第一:课程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
2、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以地理思维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供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所需的有用地理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二:课程内容一、内容安排二、对课标重点、难点的解读分析(一)宇宙中的地球1.“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
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
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可以运用太阳系各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和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从各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方面来说明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对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不仅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分析,还要从恒星际空间条件分析,从而说明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2.“简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两个方面。
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丰富的光热资源;它经过光合作用使植物产生大量氧气;它是气候形成的基本因素;它又是风能、水能与生物能等能量之源泉。
太阳活动会扰动地球磁场而产生“磁暴”现象;它会扰乱地球电离层而中断无线电短波通讯;它还能引起地球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3.“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
高中地理大纲(史上最全的)
高中地理考纲第一部分自然地理和地图1.宇宙中的地球:(1)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地球的宇宙环境。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日地关系;太阳系概况;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3)地球: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轴;两极;经线;本初子午线;经度;赤道;纬线;纬度;经纬网及其意义。
东、西半球的划分;南、北半球的划分;高、中、低纬的划分;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时区的划分;日界线;国际标准时间;北京时间;区时的应用。
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黄赤交角;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4)宇宙探测:宇宙探测的意义;宇宙探测的现状。
2.大气:(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的组成;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对流层大气的热状况和大气的运动:大气的受热过程;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
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
(3)大气降水:降水的时间变化;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
(4)天气、气候与人类:锋面、低压、高压、锋面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光、热、水、风等气候资源及其利用。
寒潮、台风、暴雨、大风等气象灾害的危害及防御。
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5)气压、气温、降水等值线图、柱状图等图形语言的解读和应用。
3.海洋:(1)海水的性质和运动:海洋表层平均盐度、温度的分布和变化规律;洋流及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海洋开发:洋资源的主要类型及其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
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
中国邻近海域,主要渔场和海洋水产,主要盐场。
(3)海洋环境保护:要的海洋环境问题。
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
4.陆地:(1)陆地的组成要素和地壳变动主要造岩矿物。
《高中地理选修5》课程纲要
《高中地理选修5》课程纲要《高中地理选修五》课程纲要课程目标:高中地理选修五课程类型:选修课程教学材料: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高中地理选修五》授课时间:20—25课时授课教师:郑州市第十四中学高二地理备课组叶秀云老师高娜老师授课对象:郑州市第十四中学(3)——(8)班课程目标:1.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①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②结合实例,简述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③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④运用地图,说明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2.我国的主要自然带①运用地图,指出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②简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机制③分析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的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④列举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带来的主要危害3.自然灾害与环境①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②结合实例,说明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4.防灾与减灾①举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②以一两种自然灾害为例,列举适当的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③举例说出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④展望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课程内容: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地理选修五》课程内容进行教学。
其课程内容包括: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共2课时)第二节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共5课时)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共2课时)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第一节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共2课时)第二节中国的地质灾害(共2课时)第三节中国的水文灾害(共2课时)第四节中国的气象灾害(共2课时)第五节中国的生物灾害(共2课时)第三章防灾与减灾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共2课时)第二节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共2课时)第三节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共2课时)课程实施建议(一)教学方式:1.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2.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实践、探究和研究活动3.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4.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二)学习方式:1.学生自主学习2.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三)课时安排:20-25课时(四)课外拓展性练习组织和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参与社会实践,开展参观、调查、考察、旅行等活动,邀请有关人士演讲和座谈等。
普通高级中学选修科目「应用地理」课程纲要
普通高級中學選修科目「應用地理」課程綱要壹、目標普通高級中學選修科目應用地理課程欲達成之目標如下:一、了解地表空間與區域的涵義,並能使用方法與工具來分析空間區域結構與變化。
(一)了解地表聚落所形成的空間結構,並探討在社會、人口與政策的因素作用下,其空間結構變化的歷程。
(二)了解社區總體營造、都市計劃與國土規劃的內涵,並探討在政策、文化與經濟發展的導引下,所帶動區域或地方景觀的調適與變遷。
(三)了解全球化潮流下,國際產業分工、資金與勞力的流動所形塑的區域(地方)景觀與發展概況。
(四)具備使用圖表或術語來描述地表的區域空間結構,並能積極參與意見的溝通或表達。
二、了解地表環境資源的特性,並能從生態分析觀點探究資源使用與糧食供應、疾病發生等人地關係。
(一)分析環境資源的空間分布結構,並探討資源保育的地理基礎。
(二)分析地方或全球的環境災害的成因及其空間分布,並利用地理概念探究人類調適災害的方式。
(三)分析飢荒與疾病產生的地理背景,並依此了解資源永續利用的概念。
(四)具備環境規劃的初步能力,並能利用地理資訊系統分析環境資源與災害的特性。
三、了解全球化議題下的環境與區域變遷,並建構永續台灣的鄉土情懷。
(一)了解全球化趨勢下,全球的環境與區域變遷所形成的重大議題。
(二)從台灣觀點,探究全球化體系下台灣的永續發展策略。
貳、核心能力高三課程乃在高一、二通論與區域的基礎上,提供學生進一步學習地理學科所需課程,其目的在:加深與加廣地理課程內容、將高一、二所學會的地理概念或技能應用於解決重要實際地理問題、提供大學相關領域所需要的地理專業知能。
因此高三「應用地理」在三大主軸的課程設計下,希望學生學習後能具備以下能力:一、能採用地理學研究技能,分析探討重要地理議題。
(一)地圖方面1. 能辨識各種地圖類型與其呈現方式。
2. 能具備等高線圖與各種主題圖的讀圖能力。
3. 能依需要選擇、評估和判斷各種地圖。
(二)統計數字與圖表方面1. 能了解圖表做為工具的意義,同時能由圖表資料中辨識出有意義的地理現象。
普通高级中学必修科目地球与环境课程纲要
普通高级中学必修科目地球与环境课程纲要地球与环境课程纲要是普通高中必修科目中重要的一门课程,它关系到我们的生存环境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文旨在介绍普通高级中学必修科目地球与环境课程纲要的内容和重要性。
一、课程纲要内容地球与环境课程纲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地球与宇宙课程内容包括地球的构造和组成、地球与太阳系的关系、地球的生态系统等。
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能够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重要性和地球的生态系统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2. 地球环境与资源课程内容包括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系统管理、水资源管理、土地利用、能源和矿产资源等。
学生了解地球环境和资源的状况,掌握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的方法和技术,促进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3. 自然灾害与应对课程内容包括地震、火山、洪水、飓风、干旱等各种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应对方法。
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能够了解如何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并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做好应对方案。
二、重要性1. 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地球与环境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科目,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如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等。
学习这门课程可以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创新意识。
2. 促进学生对环境的认识地球与环境课程培养了学生对环境的关心和对环境问题的认知,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非常重要。
学生了解到地球资源的有限性,认识到自身作为人类的一员应该如何去保护环境。
3. 培养学生担当社会的能力地球与环境课程还可以培养学生担当社会的能力。
学生了解到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和带来的环境问题,应该有主动积极的行动去处理这些问题,靠自觉自愿的行动去解决问题。
三、教学方法在地球与环境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 案例教学法通过真实案例的呈现,帮助学生了解到环境问题的具体情况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2.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示范,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地球与环境问题,并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
高二地理课程纲要
第十二周(4月23日—4月29日) 人教版选修五 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1.1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1课时 1.2 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 3课时 1.3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1课时
第十三周(4月30日—5月6日)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灾害 2.1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1课时 2.2 中国的地质灾害 1课时 2.3 中国的水文灾害 1课时
第三周(2月20日—2月26日) 2.5世界的居民与聚落 2.6亚洲、东亚和日本
2课时 3课时
第四周(2月27日—3月4日) 2.7东南亚 3课时 2.8南亚与印度 2课时
第五周(3月5日—3月11日) 2.8中东与埃及 2课时 2.9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3课时
第六周(3月12日—3月18日) 第一次月考
5、重点分析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链 发生和灾情严重的原因,长江中下游地 区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华北地区气象 灾害多发的原因。 6、理解并掌握当今世界主要的环境问 题及其成因、危害、应对策略。掌握生 态问题产生的根源,各种生态破坏的类 型、成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7、掌握工业、农业、交通和资源开发 等生产活动造成的污染类型、危害。了 解环境污染的治理及生态保护行动中, 国际合作与公共参与的重要意义。
【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
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 验)》的要求,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 《世界地理》和《高中地理选修五、六》 课程内容进行教学,其课程内容包括:
第一周(2月8日—2月12日) 序言课 地理课程规划整体安排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1课时 2课时
第二周(2月13日—2月19日) 2.4世界气候 5课时
第十六周(5月21日—5月27日) 月考
第十七周(5月28日—6月3日) 2.3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1课时 第三章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3.1 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 1课时 3.2 非可再生资源合开发利用对策 2课时 3.3 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1课时
【最新】高中地理《必修二》模块课程纲要
【最新】高中地理《必修二》模块课程纲要【课程名称】高中地理必修二【课程类型】必修课程【教学材料】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学时数】 32~34课时【授课对象】高一年级课程目标1、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2、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3、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4、能运用实力,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5、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6、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7、分析农业、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其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8、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9、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归纳人类所面的主要环境问题;10、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课程内容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德《高中地理必修(2)》课程呢国内容进行教学。
其课程内容包括:章节标准课时第一节人口数量的变化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2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1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1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2第三节城市化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2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2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1.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选修6)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地理
课程类型:选修
教材来源:人名教育出版社
适用年级:高中二年级
课时/学分:
设计者:
背景
“环境保护”模块是高中选修部分的第六个模块。
本模块的设计体现了“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出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以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
是高中地理课程培养学生环境观、资源观的重要内容依托,也是课标“课程性质”中地理学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具有重要作用”的具体体现。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单列“环境保护”模块既是基础教育强调提高学生的素质、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以及养成保护环境行为习惯的需要,并且也是地理学发展新趋势的体现。
本模块重点介绍了环境、资源、环境保护与环境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几乎与高中必修、选修的各个模块都有密切联系,与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也有联系。
因此,也是高考地理学科经常关注的“热点”知识。
目标
1、结合教材,说出人地关系的核心,环境及环境问题。
2、结合教材案例,说出当代生态环境产生的原因和主要特点。
3、通过教材案例分析,说出三类主要环境污染的成因、特点及防治。
4、结合教材,说出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其保护措施。
5、结合教材案例,说出自然生态环境及其保护措施及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内容
实施
1.课程资源
⑴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选修6)》,人民教育出版社
⑵课堂作业单
⑶练习册
⑷其他资源:网络资源、郑州黄河湿地等
2.学习活动
班级同学分成8个小组,完成以下活动:
⑴每个单元的问题探究:小组进行分工,通过查阅资料,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用手抄报的形式在班级分享交流本组的成果。
⑵校外实践活动:考察郑州黄河湿地
考察前制定本组实践活动方案,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收集材料,考察活动结束后撰写活动报告。
评价
学期总评成绩=过程性评价成绩+期末考试成绩
1.过程性评价(权重30%)
过程性评价由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地理校外实践活动表现和期中成绩四部分组成。
⑴课堂表现评定的构成要素(满分5分):课堂纪律、学习兴趣、课堂笔记和课堂参与。
课堂表现的评定等次:A等5分,B等3分,C等1分。
⑵作业完成情况评定构成要素:书写整洁、条理清晰、准确率高和有纠错反思等。
作业表现的评定等次:A等5分,B等3分,C等1分。
⑶地理实践活动(满分10分)
⑷期中考试成绩(满分10分):期中考试成绩×10%
2.期末考试成绩(权重70%)
期末考试成绩×70%
3.学分认定及处理结果
学期总评成绩60分及以上为合格,获得该模块2个学分,不合格者参加补考或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