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概论》考试大纲
信息安全概论复习提纲

信息平安概论复习提纲第1章绪论1、信息平安的六个属性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非否认性、真实性、可控性〔前三者为经典CIA模型〕机密性:能够确保敏感或机密数据的传输和存储不遭受未授权的浏览,甚至可以做到不暴露保密通信的事实。
完整性:能够保障被传输、接受或存储的数据是完整的和未被篡改的,在被篡改的情况下能够发现篡改的事实或者篡改的设置。
可用性:即在突发事件下,依然能够保障数据和效劳的正常使用。
非否认性:能够保证信息系统的操作者或信息的处理者不能否认其行为或者处理结果,这可以防止参与某次操作或通信的一方事后否认该事件曾发生过。
真实性:真实性也称可认证性,能够确保实体身份或信息、信息来源的真实性。
可控性:能够保证掌握和控制信息与信息系统的根本情况,可对信息和信息系统的使用实施可靠的授权、审计、责任认定、传播源追踪和监管等控制。
2、从多个角度看待信息平安问题个人:隐私保护、公害事件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效率保障、不正当竞争军队、军工、涉密单位:失泄密、平安保密的技术强化运营商:网络运行质量、网络带宽占用〔P2P流量控制〕、大规模平安事件〔DDOS、大规模木马病毒传播〕、新商业模式冲击〔非法VOIP、带宽私接〕地方政府机关:敏感信息泄露、失泄密、网站篡改、与地方相关的网络舆情职能机关:案件侦破、网上反恐、情报收集、社会化管理国家层面:根底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可用性、网上舆情监控与引导、失泄密问题、稳固政权、军事对抗、外交对抗、国际斗争3、威胁、脆弱点和控制(1)信息平安威胁(threat):指某人、物、事件、方法或概念等因素对某信息资源或系统的平安使用可能造成的危害。
包括信息泄露、篡改、重放、假冒、否认、非授权使用、网络与系统攻击、恶意代码、灾害故障与人为破坏。
其他分类:暴露、欺骗、打搅、占用;被动攻击、主动攻击;截取、中断、篡改、伪造。
(2)脆弱点〔Vulnerability〕,即缺陷。
(3)控制〔control〕,一些动作、装置、程序或技术,消除或减少脆弱点。
中国地质大学863《信息安全》考试大纲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信息安全》863考试大纲(0812Z1 信息安全)本《信息安全》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信息安全类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信息安全基础是信息安全及相关学科的重要学科基础。
要求考生对信息安全及相关学科的基本概念有较系统了解,考查学生理解和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原理、技术及最新研究成果,解决信息安全方面的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并具备进行信息安全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试卷结构、题型比例如下:名词解释、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与简答题:约40%简答题:约30%论证题与论述题:约30%二考试内容、1、密码学基础理论(1)密码学基本概念(2)密码学复杂性理论基础(3)Shannon保密系统和认证系统的信息理论(4)对称密钥密码体制(流密码、分组密码)(5)公钥密码体制(6)密钥管理2、认证理论与技术(1)散列算法(2)数字签名(3)身份鉴别(4)访问控制3、网络安全(1)网络安全基本理论(2)IP安全协议(3)Web安全性(4)电子邮件系统安全性(5)安全扫描技术(6)代理服务器技术(7)入侵检测与攻击分析威胁和防范4、信息安全标准与安全风险评估(1)可信计算机系统评估准则(2)国内外主要安全标准及测评体系(3)安全风险评估和灾难恢复5、系统安全与安全体系(1)防火墙技术及应用(2)操作系统安全(3)计算机病毒及防治(4)数据库安全(5)安全体系设计(6)信息安全管理三参考书目、1.《密码编码学与网络安全——原理与实践》(第五版) Stallings 张焕国(译)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2年;2.《信息安全技术概论》 冯登国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年;3.《信息安全技术基础和安全策略》,薛质等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
01-信息安全考试大纲

岗位技术资格考试大纲(信息系统安全)一.考试范围主要涉及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平台、防火墙、流量监控系统、入侵监测系统、入侵防御系统、协议分析系统、网络防病毒系统、漏洞扫描系统、补丁管理系统、邮件防病毒等信息安全软硬件平台的运行维护等内容,并能够制定和发布病毒预警监测和信息安全通报。
二.技能要求(1)熟悉各类主流安全设备的工作原理,熟练操作各类安全设备的安装、配置、优化及故障排除;(2)熟悉各安全系统的工作原理,熟练操作各类安全系统的安装、配置、优化、排障,熟悉各项安全检查的方式方法,内容涵盖物理环境、网络安全、主机、应用、数据及信息安全管理方面;(3)熟悉制定专项应急预案,能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4)掌握信息安全相关规章制度三.考试知识点3.1信息安全基础(1)信息安全概论;(2)密码学基本原理;(3)常见黑客攻击及安全防御手段。
3.2物理安全(1)机房安全防护要求(防灾保护、门禁系统、物理备份、操作规程)。
3.3网络安全(1)网络安全基本概念、安全协议及安全体系结构;(2)网络安全规划与设计;(3)网络通信设备安全配置与管理;(4)VPN基本原理和实现机制;(5)防火墙基本原理,分类,部署体系结构,配置、管理与维护;(6)IDS/IPS基本原理与应用;(7)漏洞扫描工具基本原理与应用;(8)常见网络攻击与防护,包括ARP欺骗、DDOS、IP欺骗、会话劫持等;(9)IMS信息运维综合监管平台;(10)ISS外网安全监测系统;(11)信息网逻辑强隔离装置;(12)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平台。
3.4主机安全(1)身份认证技术及原理;(2)访问控制技术及原理;(3)UNIX/Linux、Windows操作系统安全机制的分析与配置;(4)计算机病毒基本原理;(5)恶意代码的识别、清除与防范;(6)操作系统入侵技术及防范;(7)操作系统安全审计;(8)桌面终端管理系统;(9)存储安全与安全U盘。
3.5应用安全(1)数据库安全;(2)Web服务中间件安全;(3)FTP、E-mail、Web等网络应用的安全分析与处理;(4)按需求应用Proxy技术;(5)按需求实现互联网安全应用;(6)身份鉴别、访问控制、安全审计、通信完整性与保密性、软件容错等等级保护要求。
信息安全自学考试大纲-天津教育招生考试院

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课程名称: 信息安全课程代码:7172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信息安全》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软件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和与信息安全有关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
本课程主要讲述信息安全的理论及应用,包括密码学的基本理论及应用、网络攻击及防护、WEB安全威胁及防范、计算机病毒的防范以及电子商务的安全。
本大纲是根据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软件工程专业(独立本科段)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编写的,立足于培养将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于本领域、本行业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大纲内容尽可能简明实用,便于教师操作和学生掌握。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考试,使学生对信息安全方面的知识有全面的了解,并能将信息安全方面的知识和技术运用于实践中。
课程的基本要求包括:1、了解计算机安全的基本概念以及相关的标准;2、掌握计算机病毒的基本结构和防治的基本办法;3、了解密码学的基本概念及古典密码学的加密与分析方法、shannon密码学理论和序列密码的基本概念;4、掌握现代加密方法,包括DES、Rijndael、RSA等算法;5、掌握密码技术在信息安全中的应用;6、掌握网络安全技术、网络系统安全策略与设计、网络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安全、虚拟专用网安全及防火墙技术等;7、了解Web面临的安全威胁和防范技术及电子商务安全等。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信息安全涉及多学科知识,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先行学习本专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并应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系统、高等数学方面的知识。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绪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及网络信息安全的标准,对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及研究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信息安全基本概念(重点)识记:信息安全基本概念、信息安全面临的威胁、网络信息安全特征与保护技术、网络信息安全与保密学。
信息安全与保密概论自考大纲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课程名称:信息安全与保密概论课程代码:7131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一)课程性质和特点《信息安全与保密概论》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计算机技术与应用”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课。
本课程主要介绍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网络安全技术,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密码学基本理论与应用、身份认证、网络安全协议、防火墙技术与入侵检测、网络攻击与防御、操作系统安全等。
设置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系统学习,使应考者能够在已有的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信息安全原理和技术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了解,并能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为将来的软件开发与应用打下基础。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本课程的目标与基本要求如下:(1)了解信息安全的内涵和重要性,理解计算机系统的脆弱性、面临的主要威胁、信息安全的目标与信息安全防范体系、信息安全的级别分类,了解信息安全相关法律法规。
(2)掌握密码学的基本概念,这包括密码体制的构成、密码体制的分类、密码分析,掌握几种典型的古典密码的原理。
(3)掌握分组密码的设计原理,分组密码的一般结构,重点掌握数据加密标准DES的结构原理,了解其安全性,了解其它常见的几种分组密码的结构原理,了解高级加密标准AES的结构和设计原理和安全性,掌握分组密码的工作模式,掌握序列密码的基本原理。
(4)掌握公钥密码体制的基本原理,掌握RSA公钥算法过程与安全性,了解其它一些常见的公钥算法,掌握对称密码体制与公钥密码体制的优缺点,并会在实际应用中将这两种密码体制结合使用。
(5)掌握消息鉴别技术的原理、方法,掌握数字签名的原理,了解RSA数字签名体制、数字签名标准DSS。
(6)掌握信息安全中的身份认证的原理与方法,掌握常用的采用用户ID与口令的身份认证,了解Kerberos 身份验证协议的原理与应用、掌握数字证书与公开密钥基础设施PKI的原理和应用,了解其他一些身份识别技术。
(7)掌握防火墙的基本概念、分类、体系结构,了解防火墙的局限性和发展趋势。
信息安全复习重点.docx

信息安全概论期末复习提纲试从密码哈希函数、密钥交换、数字签名和证书等几方面论述加密技术在信息安全方面 的应用。
(1)密码哈希函数(2)密钥交换公钥加密体制可以在两个主体建立加密通道以前,安全地交换相应的对称会话密钥。
假设s 和R (发送者和接受者)想得到一个共享的对称密钥,假定S 和R 都已经拥有了用于普通加密算法 的公钥,S 和]R 的私钥、公钥分别为kpRiv s 、kpuB s 和kpRiv R 、kpuB R , S 任意选出一个对称密 «■» MM钥K 想把它安全地发给R 并且让R 确认该密钥是S 所发则S 可以发送E (kpuB_R ,E(k P Riv_s,K )) 给R 。
(3)数字签名数字签名是扌旨用户用自己的私钥对原始数据的哈希摘要逬行加密所得的数据。
信息接收者使 用信息发送者的公钥对附在原始信息后的数字签名进行解密后获得哈希摘要,并通过与自己用收 到的原始数据产生的哈希哈希摘要对照,便可确信原始信息是否被篡改。
这样就保证了数据传输 的不可否认性。
(4 )证书数字证书是各类实体(持卡人/个人、商户/企业、网关/银行等)在网上进行信息交流及商务活 动的身份证明,在电子交易的各个环节,交易的各方都需验证对方证书的有效性,从而解决相互 间的信任问题。
证书是一个经证书认证中心(CA )数字签名的包含公开密钥拥有者信息以及公开 密钥的文件。
从证书的用途来看,数字证书可分为签名证书和加密证书。
签名证书主要用于对用户信息进 行签名,以保证信息的不可否认性;加密证书主要用于对用户传送信息进行加密,以保证信息的 真实性和完整性。
简单的说,数字证书是一段包含用户身份信息、用户公钥信息以及身份验证机构数字签名的o 认证中心(CA )的数字签名可以确保证书信息的真实性。
2、消息认证有哪些方式?试分析其实现过程。
3、常见的古典密码(替换密码、置换密码)以及现代密码的原理与实现过程。
《信息安全概论》复习资料

《信息安全概论》课程期末复习资料《信息安全概论》课程讲稿章节目录:第1章信息安全概述1.1 信息安全的理解1.2 信息安全威胁1.3 互联网的安全性1.4 信息安全体系结构第2章密码学基础2.1 密码学基础知识2.2 古典替换密码2.3 对称密钥密码2.4 公开密钥密码2.5 消息认证第3章物理安全3.1 概述3.2 设备安全防护3.3 防信息泄露3.4 物理隔离3.5 容错与容灾第4章身份认证4.1 概述4.2 认证协议4.3 公钥基础设施PKI第5章访问控制5.1概述5.2 访问控制模型5.3 Windows系统的安全管理第6章网络威胁6.1概述6.2 计算机病毒6.3 网络入侵6.4 诱骗类攻击第7章网络防御7.1 概述7.2 防火墙7.3 入侵检测系统7.4 网络防御的新技术第8章内容安全8.1 概述8.2 版权保护8.2 内容监管第9章信息安全管理9.1 概述9.2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9.3 信息安全标准9.4 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及道德规范一、客观部分:(一)、选择部分1、(D)A.通信安全B.信息安全C.信息保障D.物理安全★考核知识点: 信息安全的发展阶段,参见讲稿章节:1-1(教材P2)附1.1.1(考核知识点解释):目前,信息安全领域流行的观点是:信息安全的发展大致分为通信安全、信息安全和保息保障三个阶段,即保密、保护和保障发展阶段。
2、通过对系统进行长期监听,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诸如通信频度、通信流量等参数的变化进行研究,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和规律,这种信息安全威胁称为(B)A.窃听B.业务流分析C.重放D.业务欺骗★考核知识点: 信息安全威胁,参见讲稿章节:1-2(教材P4)附1.1.2(考核知识点解释):窃听是指在信息传输中,利用各种可能的合法或非法手段窃取信息资源。
业务流分析是指通过对系统进行长期监听,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诸如通信频度、通信流量等参数的变化进行研究,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和规律。
国家信息安全考试大纲

国家信息安全考试大纲国家信息安全技术水平考试(NCSE)一级教学大纲简介NCSE(一级)内容及其对应的考试是为了考核认证一个网络安全专业人员的基本技能。
这些技能包括:主机安全配置,*作系统安全,TCP/IP的高级知识,网络应用的安全、病毒防范与分析等。
范围和比例与NCSE(一级)对应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6个方面(但不仅限于以下内容),各部分内容比例如下表所示。
信息安全基本理论网络应用的安全病毒分析与防范主机安全配置IP 和数据包结构NCSE(一级)教学内容将会每年更新,以确保培训内容为当前普遍运用,及具前沿性的知识。
每年的重大变更,相关机构都将发布这些调整。
培训与教学目的1.掌握主机及客户端信息安全理论技术; 2.灵活运用客户端(个人节点、桌面等)信息安全知识与技能配置单一节点; 3.掌握TCP/IP协议栈分析方法及数据封包、解包原则,分析预警网络应用数据;4.理解信息安全领域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原则; 5.了解安全风险的概念性模型,树立系统安全、网络安全、物理安全、人事安全、*作安全、不可抗力安全的综合大安全观念。
教学重点客户端安全,包括系统、网络接口、邮件、病毒、单节点预警系统、单节点数据过滤系统等的配置与维护。
教学难点 TCP/IP 协议栈分析,信息安全理论和安全风险的概念性模型。
说明:所有知识点及教学内容讲解均按照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四个级别加以列举。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基本安全知识和技能的信息安全应用型人才,能够解决日常程序性工作中所遇到的信息安全问题。
培训对象小型网络系统管理人员,各行政、企事业单位普通员工前备知识与技能1.掌握安装和维护各种常用小型局域网的物理设备的方法; 2.理解TCP/IP协议簇,能够配置各种常用小型局域网的TCP/IP参数; 3.熟悉Windows 2000*作系统的安装、配置和维护; 4.了解至少一种Linux系统的发行版本; 5.推荐参加NCSE一级培训者应具备国家网络技术水平考试(NCNE)一级认证的知识技能水平或同等学力。
《信息安全工程师考试大纲》

《信息安全工程师考试大纲》《信息安全工程师考试大纲》第一篇信息安全工程师考试是国家一级职业技能认证考试,也是我国信息安全领域的重要考试之一。
信息安全工程师是负责企事业单位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的专业人员,承担着保护信息资产、防止信息泄露和攻击的重要责任。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信息安全工程师考试大纲》。
该考试大纲主要包括七个部分,分别是:一、信息安全技术基础;二、信息安全管理;三、信息安全保障;四、密码学与应用;五、网络与系统安全;六、应用技术安全;七、系统与应用安全评估。
在信息安全技术基础方面,考生需要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安全和编程语言安全等。
信息安全管理方面,要了解信息安全管理的基本概念、风险管理、安全策略与规划等内容。
信息安全保障方面,要熟悉安全审计与日志管理、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反病毒技术等。
密码学与应用是考试大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考生需要了解密码学的基本原理、分组密码与流密码、数字签名与认证、安全协议等。
在网络与系统安全方面,要熟悉网络安全技术、网络攻防与渗透测试、安全维护与修复等知识。
应用技术安全包括Web安全、移动设备安全、云计算安全等内容。
系统与应用安全评估则是考生需要掌握评估方法与流程、安全测试和分析、安全漏洞利用等知识。
综上所述,信息安全工程师考试大纲涵盖了信息安全领域的各个方面,包括技术基础、管理、保障、密码学、网络与系统安全、应用技术安全以及安全评估。
考生通过学习考试大纲中的内容,可以全面提升自己在信息安全领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为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
《信息安全工程师考试大纲》第二篇信息安全工程师考试大纲是为了规范信息安全工程师考试内容和要求而制定的。
通过严格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备考,可以提高考生的通过率,并从根本上提高我国信息安全领域专业人才的质量。
考试大纲的制定充分考虑了信息安全工程师的工作职责和技术要求,保证了考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信息安全概论复习纲要

信息安全概论复习纲要信息安全的特性: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不可否认性名词解释1、CIA三元组:信息安全通常强调所谓CIA三元组,实际上是信息安全的三个最基本的目标,即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2、物理安全:物理安全主要是指通过物理隔离实现网络安全。
物理安全又叫实体安全,是保护计算机设备、设施(网络及通信线路)免遭地震、水灾、有害气体和其他环境事故(如电磁污染等)破坏的措施和过程。
3、物理隔离:所谓“物理隔离”是指内部网不直接或间接地连接公共网。
物理安全的目的是保护路由器、工作站、网络服务器等硬件实体和通信链路免受自然灾害、人为破坏和搭线窃听攻击。
只有使内部网和公共网物理隔离,才能真正保证党政机关的内部信息网络不受来自互联网的黑客攻击。
此外,物理隔离也为政府内部网划定了明确的安全边界,使得网络的可控性增强,便于内部管理。
4、网络嗅探:网络嗅探是指利用计算机的网络接口截获其它计算机的数据报文的一种手段。
5、拒绝服务攻击:拒绝服务攻击是一种最悠久也是最常见的攻击形式,也称业务否决攻击。
严格来说,拒绝服务攻击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攻击方式,而是攻击所表现出来的结果最终使得目标系统因遭受某种程度的破坏而不能继续提供正常的服务,甚至导致物理上的瘫痪或崩溃。
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单一的手段,也可以是多种方式的组合利用,其结果都是一样的,即使合法用户无法访问到所需的信息。
6、防火墙:防火墙指的是由一个软件和硬件设备组合而成,在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之间构造的安全保护屏障,从而保护内部网络免受外部非法用户的侵入。
简单地说,防火墙是位于两个或多个网络之间,执行访问控制策略的一个或一组系统,是一类防范措施的总称。
7、云安全:云安全[1](Cloud security ),《著云台》的分析师团队结合云发展的理论总结认为,是指基于云计算[2]商业模式应用的安全软件,硬件,用户,机构,安全云平台的总称。
“云安全”是“云计算”技术的重要分支,已经在反病毒领域当中获得了广泛应用。
《信息安全概论》复习大纲

信息安全概述复习大纲第一章信息网络安全基本概念理解并识记:1.信息安全五性保密性:当数据离开一个特定系统,例如网络中的服务器,就会暴露在不可信的环境中。
保密性服务就是通过加密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确保其处于不可信环境中也不会泄露。
【嗅探者:—在网络环境中,对数据保密性构成最大威胁的是嗅探者。
嗅探者会在通信信道中安装嗅探器,检查所有流经该信道的数据流量。
而加密算法是对付嗅探器的最好手段。
加密算法:—加密通过一个加密算法和一个密钥对数据进行处理,数据处理前称为明文,处理后称为密文。
—加密算法分为对称和非对称两种,对称加密算法中加密方与解密方有相同的密钥,在算法过程中,加密与解密共用一个相同密钥;而非对称加密算法有两个密钥:一个可公开的公钥和一个需要妥善保管的密钥,通信过程中,发送方使用接收方发布的公钥进行加密,加密后只有接收方的密钥才可以进行解密。
】完整性:用于保护数据免受非授权的修改,因为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会处于很多不可信的环境,其中存在一些攻击者试图对数据进行恶意修改。
【Hash算法:—Hash算法是保护数据完整性的最好方法,Hash算法对输入消息进行相应处理并输出一段代码,称为该信息的消息摘要。
—Hash函数具有单向性,所以在发送方发送信息之前会附上一段消息摘要,用于保护其完整性。
】可用性:用于保证合法用户对信息和资源的使用不会被不正当地拒绝。
【拒绝服务攻击】可控性:对网络中的资源进行标识,通过身份标识达到对用户进行认证的目的。
一般系统会通过使用“用户所知”或“用户所有”来对用户进行标识,从而验证用户是否是其声称的身份。
【视网膜:用户的眼睛对准一个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以记录用户的视网膜信息,根据该信息可以准确标识用户身份;物理位置:系统初始设置一个入口,只要求规定的位置的请求才可以进入。
在网络环境中,可以检查被认证的客户端的IP地址来进行认证。
】不可否认性:用于追溯信息或服务的源头。
【数字签名技术:通过数字签名,使其信息具有不可替代性,而信息的不可替代性可以导致两种结果;在认证过程中,双方通信的数据可以不被恶意的第三方肆意更改;在认证过程中,信息具有高认证性,并且不会被发送方否认。
国家信息安全考试大纲

保护范围:个人信 息的收集、使用、 存储、传输、删除 等环节
法律责任:违反法 律规定,将承担民 事、行政、刑事责 任
监管机构:国家互 联网信息办公室、 公安部等
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
知识产权的定义和范围
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和法律责任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知识产权的保护方式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知识产权的申请和维护流程
防火墙的类型: 数据包过滤防火 墙、代理防火墙、 状态检查防火墙 等
防火墙的工作原 理:通过分析网 络流量,阻止不 符合安全策略的 数据包通过
防火墙的应用场 景:企业网络、 数据中心、家庭 网络等
入侵检测与防御技术
入侵检测技术: 通过分析网络流 量、系统日志等 数据,发现潜在 的安全威胁
入侵防御技术: 通过防火墙、入 侵检测系统等设 备,阻止恶意攻 击进入网络
隐私保护:确保用户个人信 息的安全性,防止泄露和滥
用
法律法规:遵守相关法律法 规,确保电子商务活动的合
法性和合规性
电子政务安全
电子政务的安全威胁和挑战
电子政务的定义和重要性
电子政务的安全防护措施
电子政务的安全管理策略和 实践
工业控制系统安全
工业控制系统的重 要性:工业控制系 统是现代工业生产 的核心,其安全关 系到整个工业体系 的稳定运行。
大数据安全
大数据安全定义:大数据安全是指在大数据环境下,对数据的收集、存储、处理、传输 和应用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数据安全、隐私和合规性。
大数据安全威胁:包括数据泄露、数据篡改、数据滥用、数据丢失等。
大数据安全技术:包括数据加密、数据脱敏、数据隔离、数据审计、数据备份等。
大数据安全实践:包括制定大数据安全策略、建立大数据安全体系、加强大数据安全培 训等。
信息安全概论复习资料

缺少图,大家可在文档留白处补全。
祝大家取得好成绩第1章概述1.信息:钟义信在《信息科学原理》总定义为: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状态变化的方式。
2.和信息相关的概念:信息不同于消息,消息是信息的外壳,信息则是消息的内核。
也可以说:消息是信息的笼统概念,信息则是消息的精确概念。
信息不同于数据,数据是记录信息的一种形式,同样的信息也可以用文字或图像来表述。
信息不同于情报,情报通常是指秘密的、专门的、新颖的一种一类信息,可以说所有的情报都是信息,但不能说所有的信息都是情报。
信息不同于知识,知识是由信息抽象出来的产物,是一种具有普遍和概括性的信息,是信息的一个特殊的子集。
3.信息的性质:普遍性(客观性)、无限性、相对性、传递性、变换性、有序性、动态性、时效性、转化性、共享性、层次性、相对性、可伪性4.从信息的性质出发可将信息分为:语法信息、语义信息、语用信息。
5.信息技术最主要的技术特征3C:computer(计算机)、communication(通信)、control(控制)6.信息安全的基本属性: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不可否认性、可控性7.一个完整的信息安全系统至少包含3类措施:技术方面的安全措施,管理方面的安全措施、相应的政策法律。
第2章信息保密技术1.替代:又称代换,明文中的每个元素被映射为另一个元素。
置换:明文中的元素被重新排列,不丢失信息。
2.单表代换密码的著名移位密码:凯撒密码(*P24例题)3.对称密码体制:如果一个加密系统的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相同,或虽然不同,但是由其中的任意一个可以很容易的推导出另一个,即密钥是双方共享的,则该系统所采用的就是对称密码体制。
公钥密码体制:即非对称密码体制,一个加密系统的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是不一样的,或者说不能由一个推导出另一个。
其中一个称为公钥用于加密,是公开的,另一个称为私钥用于解密,是保密的。
4.RSA公钥密码算法(1)公钥(2)私钥(3)加密交换(4)解密交换5.电子信封技术对称密码:加、解密速度快,但密钥分发比较困难非对称密码:加、解密速度快,但密钥分发问题易于解决第三章1.认证的目的:验证信息的发送者是合法的,而不是冒充的,即实体认证,包括信源、信宿的认证和识别;验证消息的完整性,验证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是否被篡改、重放或延迟等。
《信息安全技术》考试大纲.doc

《信息安全技术》考试大纲一、总体要求掌握密码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技术,掌握网络安全的基本原理、知识体系结构以及保证网络安全的各种方法和技术二、内容与比例第1章到第6章60分绪论5分第7章到第12章20分第13章到第15章15分绪论1、掌握脆弱性、威胁、风险的概念2、了解风险管理的一般过程3^掌握信息安全的三要素4、了解计算机安全评估标准第一章传统密码术1、掌握替代密码、变换密码、乘积密码的概念和典型的算法第二章数据加密标准1、掌握AES算法第三章公开密钥体制1、掌握RSA算法2、掌握ECC加密体质第四章消息摘要和数字签名1、掌握单向散列函数的定义2、了解SHA算法3、掌握数字签名的概念4、掌握数字签名标准DSA第五章数字证书1、掌握数字证书的定义2、了解数字证书的创建、导出、签发、验证和撤销的过程第六章密钥管理1、掌握密钥的生存周期的概念2、掌握不同的类型的密钥的不同的产生方法3^ 掌握Diffie-Hellman 算法4^ 了解Kerberos中的密钥交换第七章Linux下的缓冲区溢出攻击原理1、了解缓冲区溢出产生的原因2、掌握Linux缓冲区溢出攻击的原理3、了解Linux缓冲区溢出攻击的防护方法第八章Windows的缓冲区溢出攻击原理1、了解Windows缓冲区溢出攻击的防护方法第九章Windows下Shellcode的编写1、了解Windows下Shellcode的编写方法第十章拒绝服务式攻击与木马1、掌握拒绝服务式攻击的主要类型和防护方法2、了解木马的原理和防护方法第十一章PE文件型病毒原理与防治1、了解PE文件的结构2、掌握PE文件上添加代码的原理3、了解PE文件病毒的防护方法第十二章Rootkit1、T M rootkit 的原理第十三章SSL(Secure Sockets Layer)协议(2 学时)1、掌握SSLV3.0体系结构2、了解记录层和握手协议层的实现过程3、了解用java语言实现简单的基于SSL的客户-服务器程序第十四章SSH(Secure Shell)协议1、掌握SSH体系结构2、了解Open SSH第十五章防火墙1、了解防火墙的基本原理三、题型及分值1.选择题:30%2.简答题:20%3.论述与分析题:20%4.计算与证明题:30%。
信息安全考试提纲.doc

1.动态分析典型软件:Softlce2.软件序列号概念:P2943.“壳”的概念:所谓“壳”,就是用专门的工具和方法,在应用程序中加入一-段如同保护层的代码,使源程序代码失去本來的面目,从而防止程序被非法修改和编译。
(P307)第一早1•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的关系?2.研究层次:应用安全亠系统安全・>网络安全亠安全协议・>安全的密码算法3•基本要求:CIA (Confidentiality保密性Integrity完整性Availability可用性):评价信息安全的三个要素。
4.信息保障的核心思想:PDRR (Protect保护Detect检测React响应Restore恢复)5.攻击技术:网络监听网络扫描网络入侵网络后门网络隐身防御技术:操作系统的安全配置加密技术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6.我国评价标准:用户自主保护级(C1)->系统审计保护级〉安全标记保护级(B1)->结构化保护级(关键部分:非关键部分)(B2)->访问验证保护级(A)C2 级别:Unix Novell 3.x windows NT/2000/2003第二章1、古典加密方法(1)代替密码(2)换位密码(3)对称加密体制2、对称加密体制特点(1)采用的解密算法就是加密算法的逆运算,或者解密算法与加密算法完全相同。
(2)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相同,或者加密密钥能从解密密钥中推算出来,反过来也成立。
3、分组密码的安全强度取决于分组密码算法,而序列密码的安全强度去、取决于伪随机序列的好坏。
4、Rijdael算法是一种分组密码体制,所以(高级加密标准)AES是一种分组密码体制。
5、DES经过16轮加密。
6、AES算法的每一轮变换由4种不同变换组合而成:S盒变换、行位移变换、列混合变换、圈密码加法变换。
7、公开密钥体制:RSA算法。
8、对称加密体制与公开密钥体制的比较P52-53.第三章1、数字签名的原理P64;2、典型的数字签名标准DSS:利用了安全散列函数(SHA)DSA(数字签名算法):DSA的安全性主要依赖于有限域上离散对数问题求解的困难性。
信息安全概论复习提纲

《信息安全概论》复习提纲第一章引言1、根据网络安全的定义,网络安全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属性:(1)机密性。
保证信息与信息系统不被非授权的用户、实体或过程所获取与使用。
(2)完整性。
信息在存储或传输时不被修改、破坏,或不发生信息包丢失、乱序等。
(3)可用性。
信息与信息系统可被授权实体正常访问的特性,即授权实体当需要时能够存取所需信息。
(4)可控性。
对信息的存储于传播具有完全的控制能力,可以控制信息的流向和行为方式。
(5)真实性。
也就是可靠性,指信息的可用度,包括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发送人的身份证实等方面,它也是信息安全性的基本要素。
其中,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通常被认为是网络安全的三个基本属性。
2、OSI安全体系结构主要关注安全攻击、安全机制和安全服务。
可以简短地定义如下:(1)安全攻击:任何危及企业信息系统安全的活动。
(2)安全机制:用来检测、阻止攻击或者从攻击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的过程,或实现该过程的设备。
(3)安全服务:加强数据处理系统和信息传输的安全性的一种处理过程或通信服务。
其目的在于利用一种或多种安全机制进行反攻击。
3、被动攻击试图收集、利用系统的信息但不影响系统的正常访问,数据的合法用户对这种活动一般不会觉察到。
主动攻击则是攻击者访问他所需信息的故意行为,一般会改变系统资源或影响系统运作。
4、ISO 7498-2定义了五大类可选的安全服务鉴别:对等实体鉴别和数据源鉴别访问控制:防止对网络资源的非授权访问数据保密:保护数据以防止信息泄露等数据完整:保证接收的消息未经复制、篡改、插入、重排。
对付主动攻击不可否认:防止通信某方的抵赖行为5、ISO 7498-2定义的8种安全机制加密机制数字签名机制访问控制机制数据完整性机制鉴别交换机制通信业务填充机制路由控制机制公证机制第二章对称密码学1、密码学的模型及图示。
密文)(1m E c k =3、古典密码学充分体现了现代密码学的两大基本思想:置换和代换。
华东师大《信息系统安全概论》期末考纲

exit(1); }
fd = open("file", O_WRONLY); // Actually writing over /etc/passwd write(fd, buffer, sizeof(buffer)); Attacker // // // After the access check symlink("/etc/passwd", "file"); // Before the open, "file" points to the password database // //
5. 缓冲区漏洞,“检查时刻到使用时刻(TOCTTOU)”漏洞 缓冲区溢出: for(i=0;i<=9;i++) sample[i]='A'; sample[i]='B';
“检查时刻到使用时刻”错误(TOCTTOU) time-of-check-to-time-of-use 实例:
A simple example is as follows: Consider a Web application that allows a user to edit pages, and also allows administrators to lock pages to prevent editing. A user requests to edit a page, getting a form which can be used to alter its content. Before the user submits the form, an administrator locks the page, which should prevent editing. However, since editing has already begun, when the user submits the form, those edits (which have already been made) are accepted. When the user began editing, the appropriate authorization was checked, and the user was indeed allowed to edit. However, the authorization was used later, at a time when edits should no longer have been allowed.
信息安全概论考试大纲

《信息安全概论》考试大纲
(一)信息安全概述
1、信息安全、网络安全概念、信息安全特征;
2、信息安全的威胁;
3、主要安全措施;
4、信息安全的一般模型;
5、信息安全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单钥密码体制
1、传统密码、序列密码、分组密码;
2、Feistel密码结构;
3、数据加密标准(DES)。
(三)公钥密码体制
1、数论基础;
2、计算复杂度;
3、RSA算法。
(四)密钥管理
1、单钥加密体制的密钥分配;
2、公钥加密体制的密钥管理。
(五)消息认证
1、消息认证基本概念;
2、进行消息认证的方式。
(六)数字签字
1、数字签字的含义和过程;
2、数字签字体制;
3、数字签字标准DSS。
(七)网络的安全与保密
1、网络安全的威胁;
2、网络安全服务;
3、网络安全对策;
4、网络通信中的一般加密方式。
(八)身份认证技术
1、身份认证概念;
2、Kerberos认证系统。
(九)协议安全
1、Web的安全要求;
2、安全套接字层。
(十)防火墙技术
1、基本知识;
2、防火墙设计的准则;
3、包过滤防火墙;
4、应用层网关、线路层网关;
5、构建防火墙系统。
参考教材:《信息安全概论》,段云所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9
月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安全概论》考试大纲
一、信息安全概述
1、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
2、熟悉信息安全的威胁;
3、掌握信息安全技术体系;
4、掌握信息安全模型。
二、密码技术
1、掌握古典密码;
2、掌握序列密码的特点及代表算法;
3、掌握分组密码的特点及代表算法;
4、掌握公钥密码的特点、代表算法、用途;
5、了解杂凑函数的特点;
6、熟悉消息认证码与分组密码的关系;
7、掌握密钥管理的方式。
三、标识与认证技术
1、掌握标识;
2、熟悉口令与挑战-响应技术;
3、掌握在线认证服务技术;
4、掌握公钥认证技术;
5、掌握PKI技术。
四、授权与访问控制技术
1、熟悉授权和访问控制策略的概念;
2、掌握自主访问控制;
3、掌握强制访问控制;
4、了解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
五、信息隐藏技术
1、掌握隐藏信息的基本方法;
2、掌握数字水印;
3、了解数字隐写。
六、网络与系统攻击技术
1、掌握网络与系统攻击技术的主要类型;
2、掌握拒绝服务攻击的基本原理;
3、掌握缓冲区溢出攻击的原理。
七、网络与系统安全防护与应急响应技术
1、掌握防火墙技术原理;
2、掌握入侵检测技术原理;
3、了解应急响应技术。
八、安全审计与责任认定技术
1、掌握审计系统;
2、掌握事件分析与追踪;
3、掌握数字取证;
4、熟悉数字指纹与追踪码。
九、主机系统安全技术
1、了解操作系统安全技术;
2、了解数据库安全技术;
3、掌握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安全技术的异同点;
4、熟悉可信计算技术的相关基本概念。
十、网络安全技术
1、掌握OSI 安全体系结构;
2、熟悉SSL/TLS协议及主要解决的问题;
3、熟悉IPSec 协议及主要解决的问题。
十一、恶意代码检测与防范技术
1、熟悉常见的恶意代码;
2、掌握恶意代码的机理。
十二、内容安全及信息安全测评技术
1、熟悉内容安全的概念及其常见技术;
2、掌握评估准则及其主要模型与方法。
十三、信息安全管理技术
1、了解信息安全规划;
2、掌握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3、熟悉物理安全保障措施;
4、掌握信息安全等级保护;
5、熟悉ISO信息安全管理标准;
6、掌握信息安全法规。
参考书目:
《信息安全技术概论》,冯登国、赵险峰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年4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