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

合集下载

中药药理学重点

中药药理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P1)1.中药药理学是在中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科学。

2.中药药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以及机体对中药的药动学过程;阐明中药药性、中药药效、中药配伍和单味药、方剂、中成药应用的科学内涵,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指导临床科学合理地应用中药;评价中药产生毒性的物质基础、作用机制和增效减毒原理,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发现创新中药,科学评价中药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中药新药开发奠定基础;揭示中药药理学的科学内涵,推动中药现代化、国际化、产业化,推进中西医结合,为中医药学、医药学和生命科学的进步做出贡献。

第二章中药药性(P6)1.多数寒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呈现抑制性作用多数温热药则具有中枢兴奋作用温热药对内分泌系统具有兴奋效应,寒凉药具有抑制性作用,主要通过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及下丘脑-垂体-性腺内分泌轴而实现。

2.辛挥发油甘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酸有机酸、鞣质苦生物碱、苷类咸无机盐第三章中药药效学(P33)1.中药药效学的基本特点:多样性、选择性、复杂性、非线性、双向性2.影响中药药效的因素:(1)药物因素:①品种(正品大黄(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的结合性蒽苷含量高,泻下作用明显;而非正品大黄(华山大黄、天山大黄)结合性蒽苷含量较低,泻下作用差)②产地(四川的黄连、川贝母、川芎)③采收季节(花类药材多在含苞欲放或开放时采收,如金银花、辛夷、丁香、槐米等皆在花蕾时采收)④炮制(生大黄为泻下作用,酒炙后则突出其活血作用,炒炭后则表现为止泻作用)⑤贮藏(刺五加在日照、高温的条件下贮藏6个月,其所含的丁香苷几乎完全损失)⑥剂型和制剂工艺(枳实或青皮煎剂口服,未见升高血压记载,但制成注射剂静脉注射却具有强大的升压作用)⑦剂量(人参小剂量对多数动物心脏有兴奋作用,大剂量则呈抑制作用)⑧配伍(相须和相使配伍,在药效上发挥增效协同,相畏和相杀配伍能减低和消除毒性)(2)机体因素:①生理因素:❶体质(阴虚质患者应慎用人参、附子等温燥之物,阳虚质者慎用苦寒之品)❷年龄(老年人体质多虚弱,祛邪攻泻之品不宜多用)❸性别(经期使用峻泻药、活血化瘀药等,可导致月经过多或出血不止)❹个体差异和种族差异(穿心莲对发热动物模型具有显著退热作用,但临床退热作用不明显)❺肠道菌群(番泻叶苷在肠道经肠道菌群作用后,转化为苷元,吸收加快,从而形成泻下作用)②病理因素(营养不良者体内蛋白质合成减少,使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降低,血中游离型药物增多,肝脏微粒体酶活性降低,药物代谢缓慢。

中药学《中药药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中药学《中药药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中药学《中药药理学》复习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中药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是()A、提取分离中药有效成分B、确定中药品种C、研究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D、研究中药作用机制2、产生中药药理作用双向性的主要因素不包括()A、剂量B、化学成分C、机体状态D、实验方法3、温热药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正确的是()A、抗惊厥B、中枢兴奋作用C、解热D、镇静4、酸味药所含鞣质的主要药理作用是()A、镇静B、镇咳、祛痰C、利尿消肿D、止泻、止血5、最能体现解表药发散表邪的药理作用是()A、利尿B、抗菌、抗病毒C、发汗D、解热镇痛6、下列哪项不是柴胡的主要作用()A、解热B、抗炎C、利胆D、抗心律失常7、麻黄中最显著的利尿成分是()A、麻黄碱B、D-伪麻黄碱C、麻黄挥发油D、甲基麻黄碱8、下列哪项不是清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A、发汗B、抗菌C、抗炎D、抗毒素9、治疗糖尿病可选择的清热药是()A、黄芩B、黄连C、苦参D、金银花10、因含大量脂肪油而产生弱的泻下作用的药物是()A、大黄B、芒硝C、火麻仁D、芫花11、属于刺激性泻下作用的药物()A、大黄B、枳实C、火麻仁D、芒硝12、具有正性肌力作用的清热药是()A、金银花B、穿心莲C、黄连D、板蓝根13、属于峻下逐水药的是()A、大黄B、芒硝C、火麻仁D、芫花14、芒硝泻下作用的有效成分是()A、硫酸镁B、硫酸钠C、氯化钠D、氯化镁15、秦艽保肝、利胆作用的有效成分是()A、龙胆苦苷B、挥发油C、秦艽多糖D、蛋白成分16、芳香化湿药的药理作用多与所含挥发油有关,因此入药()A、需久煎B、需先煎C、不宜久煎D、不宜混煎17、下列哪项是研究药物抗炎作用的实验方法()A、抑制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的实验B、抑制小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的实验C、对抗组胺引起豚鼠离体气管痉挛性收缩的实验D、降低干酵母引起大鼠发热作用的实验18、关于雷公藤的不良反应的叙述错误的是()A、对机体多个器官和系统均呈现毒副作用B、毒性较大C、多数病人出现过敏反应D、神经系统可见头晕、乏力、嗜睡等19、关于芳香化湿方药的主要药理作用,描述错误的是()A、调整胃肠运动B、抗肿瘤C、抗溃疡D、抗病原微生物20、茯苓促进机体免疫功能的有效成分是()A、钾盐B、茯苓多糖C、卵磷脂D、茯苓酸21、茵陈可用于治疗()A、梅尼埃病B、黄疸C、精神分裂症D、肿瘤22、与温里药“助阳气”功效有关的药理作用是()A、镇痛B、抗心律失常C、平喘D、强心、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23、下列哪项不是附子的主要药理作用()A、抗休克B、强心C、抗心律失常D、兴奋子宫24、下列哪项不是理气药的主要药理作用()A、对胃肠平滑肌的双向调节B、对支气管平滑肌的双向调节C、对子宫平滑肌的双向调节D、对消化液分泌呈双向调节25、山楂含有的消化酶是()A、胃蛋白酶B、胰酶C、脂肪酶D、淀粉酶26、临床上可用于回乳的药物是()A、山楂B、神曲C、麦芽D、鸡内金27、三七“祛瘀生新”功效与下列哪项药理作用有关()A、止血B、抑制血小板聚集C、镇痛D、促进骨髓造血功能28、三七的止血成分是()A、人参皂苷B、三七氨酸C、三七总黄酮D、三七皂苷29、下列不属于三七不良反应的是()A、出血B、胃肠道不适C、呼吸抑制D、房室传导阻滞30、延胡索生物碱中止痛作用最强的是()A、延胡索甲素B、延胡索乙素C、延胡索丙素D、延胡索丁素1、中药作用的多效性是由()决定的。

2024版《中药药理学》

2024版《中药药理学》

加强与国际医药界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药 的国际化进程,提高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的竞 争力。
THANKS
感谢观看
中药药理学的学科特点
01
02
03
04
整体性
中药药理学强调从整体角度研 究中药与机体的相互作用,注
重中药复方的研究。
多层次性
中药药理学研究涉及分子、细 胞、器官和系统等多个层次。
多靶点性
中药往往具有多成分、多靶点 的作用特点,中药药理学研究 需要揭示其复杂的作用网络。
实践性
中药药理学研究紧密结合临床 实际,注重解决中药临床应用
中药药理学的挑战
成分复杂性
中药通常包含多种活性成分,其相互作用和 药效机制复杂,给研究带来挑战。
药效评价困难
由于中药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特点,传统 的药效评价方法难以全面反映其疗效。
质量控制标准不统一
中药的质量控制标准尚不完善,不同批次、 不同产地的中药材质量差异较大。
国际认可度低
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的认可度较低,限制了其 国际化进程。
祛湿药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祛风湿药
如独活、威灵仙等,具有祛风湿、止 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腰 膝酸痛等。
利水渗湿药
如茯苓、泽泻等,具有利水渗湿、健 脾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 利等水湿内停证。
补益药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补气药
如人参、黄芪等,具有补气升阳、益 卫固表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气虚乏力、 食少便溏等气虚证。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确定与验证
确定药效物质基础
01
通过综合研究复方的化学成分、药效学、药代动力学等方面的
信息,确定复方中的主要药效物质基础。
验证药效物质基础

《中药药理学》课件

《中药药理学》课件
《中药药理学精选》ppt课 件
目录
• 中药药理学概述 • 中药药理学的理论基础 •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展 • 中药药理学面临的挑战与展望
01
中药药理学概述
中药药理学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 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旨在探讨中 药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的一门学科。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中药药效的特异性
02
中药的药效往往针对特定病理过程,验证其疗效及其机制具有
挑战性。
中药安全性评估的难度
03
由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其安全性评估相对困难。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创新与发展方向
多学科交叉研究
结合生物学、化学、药理学等多 学科,深入研究中药的作用机制

现代技术应用
利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技术 ,深入挖掘中药的药效成分和作用 机制。
临床试验的优化
完善临床试验设计和方法,提高中 药药理学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中药标准的制定与完善
制定和完善中药的质量标准,确保中药的稳定性和 安全性。
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加强
加强与国际药理学界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中药的国 际认可和应用。
中药临床价值的挖掘
深入研究中药在常见病和重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 值,提高其在全球医疗保健体系中的地位。
未来研究方向
进一步深入研究中药抗炎药理 作用的分子机制,探索中药与 炎症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以 及中药抗炎的协同作用和耐药 性机制,为开发新型抗炎药物 提供理论支持。
中药神经保护药理研究进展
01 02 03
中药神经保护药理研究概述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总结一、中药药理学基础知识1.中药的定义:中药是以天然药材为原料,按照一定的制剂方法制成的药物。

中药具有较长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药药效:中药药效是指中药对人体产生的生理和药理作用。

中药的药效主要包括调节阴阳、益气健脾、祛瘀止血、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温里散寒、敛肺止咳等作用。

3.中药的药用部位:中药的药用部位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根茎、根皮、茎叶、茎皮、花、果、种子、仙人掌、地上菜、果皮、果肉、根茎等。

4.中药制剂:中药制剂是指通过一定的制剂方法将中药进行加工和炮制制成的药物。

常见的中药制剂包括煎剂、散剂、丸剂、颗粒剂、口服液、外用贴剂、膏剂、注射剂等。

5.中药对人体的影响:中药对人体的影响主要包括生理作用和药理作用两个方面。

生理作用是指中药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如益气健脾、温里散寒等作用;药理作用是指中药对人体病理功能的影响,如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等作用。

6.中药的贮存和使用:中药在贮存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防潮、防曝晒、防潮湿等,以免影响中药的药效。

7.中药的毒性与副作用:一些中药具有一定的毒性和副作用,如砒霜、雄黄、硫磺等,需要在合理范围内使用,以免对人体造成伤害。

二、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1.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对象:中药药理学主要研究中药药物对人体生理和病理功能的影响。

2.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两种。

实验研究主要通过体外和体内试验来研究中药药物对特定生理活动的影响;临床研究则主要通过药理试验和临床观察来研究中药的药效和作用机制。

3.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药药物的药理特性、作用机制、毒副作用、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4.中药药理学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学研究的深入,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将更加深入细致,不断揭示中药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价值,为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中药药理学》第一章绪论授课教案

《中药药理学》第一章绪论授课教案

《中药药理学》第一章绪论讲课教课设计讲课章节第一章绪论讲课学时2讲解方多媒体教课条多媒体法件教课目的:1.经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中药药理学的学科性质、学习目的和发展简史;2.理解和掌握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学科任务。

教课重点、难点:1.重点: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2.难点: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教课重点:第一节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1.观点2.研究内容3.学科任务4.学科性质5.学习目的第二节中药药理学发展简史1.中国古代对药物作用研究的探究2.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简况思虑题 / 作业:1.中药药理学的观点。

2.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3.中药药理学的学科任务。

教课小结: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一、观点中药药理学( 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互相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中药机体中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用于防治疾病的天然药材;机体:人体、动物体和病原体。

二、研究内容研究中药与机体之间互相作用及作用规律,是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包含以下两个方面:1、中药对机体的作用——即中药中药药效学(中药效应动力学):是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揭露中药药理作用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

如人参的补气(人身皂苷)、大黄的泻下(大黄蒽苷)等。

历代本草对每味中药的性味、归经、主治、用法、用量、配伍、禁忌及有毒无毒等,都有大批阐述,这是几千年中医药工作者临床实践的结晶,也是中药药理研究的出发点。

中药药效研究是成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对中药作用及作用机理的再认识。

麻黄平喘的作用机理 :①促使去甲肾上腺素(NA)、肾上腺素( Adr)等递质的开释;②高升细胞内cAMP,废弛光滑肌(支气管光滑肌的功能受cAMP和 cGMP的调理, cAMP高升或 cAMP/cGMP的比值高升,能够使支气管光滑肌细胞膜稳固,进而使细胞内 Ca2+减少,支气管光滑肌废弛);③喜悦α受体(黏膜的小血管缩短),减少黏膜水肿;④克制过敏介质( 5-HT、组胺等)的开释(肥大细胞), 5-HT、组胺均能喜悦支气管光滑肌。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总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 中药药理学(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TCM)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 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中药:是按照中医理论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天然药材。 机体:人体、动物体、微生物体。
临床应用 1.风寒感冒、胸闷咳喘 用麻黄汤、麻杏石甘汤地等。 2.支气管哮喘 麻黄碱口服或喷雾吸入。 3.鼻塞 0.5%-1%麻黄碱滴鼻。 4.低血压 皮下、肌注预防低血压。 5.缓解寻麻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 不良反应 左旋麻黄碱可使前列腺肥大者排尿困难、失 眠等。过量(治疗量5~10倍)可引起中枢和心血管中毒。 去甲基麻黄碱中枢兴奋、欣快、食欲抑制。精神病、心脏病 、孕妇避免使用。麻黄碱不得与咖啡因合用。
第二节 机体因素 一、生理因素 年龄:婴幼儿,肝肾功能不全。老人,肝肾功能衰退。 性别:性激素,妊娠、哺乳、月经三期的生理不同。 体质:营养状态,特异体制(高敏、耐受、过敏体)。 精神:乐观者提高抗病能力,悲观者难奏效。 二、病理因素 病理影响药效。肝肾功能,肠内微生物影响药代。
第三节 环境因素 地理条件、气候、饮食、起居不同、昼夜节律性、激素 分泌、神经活动等。
(3)利尿 利尿成分为D-麻黄碱,口服弱,静注明显, 过量反而减弱。机理:①扩张肾血管增加过滤率;②抑制肾小 管对Na+重吸收。
(4)抗炎、抗过敏 对急、慢性炎症均有抑制作用,可被 酚妥拉明和心得安阻断,说明与α、β有关。除抑制过敏介质 释放外还有抗补体作用。
(5)镇咳、祛痰 镇咳为可达因1/20,有效成分为萜品烯 醇。挥发油为祛痰有效成分。

中药药理学名词解释

中药药理学名词解释

中药药理学名词解释
一、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对机体作用规律及作用机制的科学,主要探究中药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中所发挥的药理效应及其变化规律。

二、中药药理学的特点:
中药药理学具有多学科交叉性、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等特点。

它涉及到中医学、中药学、药理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需要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来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机制。

三、中药药理学的任务:
中药药理学的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中药的作用机制及其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2.探究中药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及慢性疾病方面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发掘和整理传统中药方剂及单味药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为新药研发提供思路;
4.研究中药在体外实验及动物模型上的药理作用,为新药研发提供实验依据。

四、中药药理学的应用:
中药药理学在临床用药、新药研发、药品质量控制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中药药理学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各种中药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

同时,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成果也为新药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五、中药药理学的未来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类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中药药理学将会在未来的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未来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将更加深入,涉及的领域也将更加广泛。

同时,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中药药理学的研究也将更加精准和智能化。

《中药药理学》课程标准

《中药药理学》课程标准

《中药药理学》课程标准课程编号:适用专业:中药学培养层次:三年制大专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修课方式:必修课教学时数:54学时(42理论:12实验)总学分数:3学分开设学期:第四学期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1.课程简介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药理和机体(包括正常机体、病理机体和病原体)相互作用及规律的一门学科。

本课程结合中医药现代研究的成果,重点介绍中药药理作用产生的机制及其物质基础,是中药药理中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2.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本课程的前修课程是药理学和中药药理学。

药理学是介绍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药理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药理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这两门课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和揭示中药药理功效产生的药理学基础,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药药理的药理作用和现代应用。

4.课程作用《中药药理学》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药药理学专业(本科段)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培养中药药理学专业的应考者系统地学习中药药理学的基本知识、各类常用中药药理的主要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了解中药药理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操作,为培养中药药理学科技人才打下一定的基础。

它是沟通中西医、联系中西药、跨越医学和药学、衔接基础与临床的桥梁性课程,对中医药学术创新、临床疗效提高和中药药理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设计思路1.课程设计理念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掌握必需的中药药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力;具备团结协作、沟通交流的社会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使学生真正成为能适应中药药理产业化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本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学精神、协作精神的培养。

主张以研究性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方法开展自主学习,使学生不仅学到必备的专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泻下药药理作用
问题:中医临床常用攻里通下法治疗急腹症(急性肠梗阻、 问题:中医临床常用攻里通下法治疗急腹症(急性肠梗阻、急性阑 尾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等) 如大承气汤, 尾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等),如大承气汤,其药理依据 何在? 何在? 攻里通下作用:增加肠蠕动→胃肠推进功能↑→ ↑→促进肠套叠还 ★ 攻里通下作用 : 增加肠蠕动→胃肠推进功能 ↑→ 促进肠套叠还 纳,肠扭转恢复; 肠扭转恢复; 清热解毒作用:抗菌、抗炎、解热、利胆、改善循环↑→ ↑→抑 ★ 清热解毒作用:抗菌、抗炎、解热、利胆、改善循环↑→抑 制实验性脓肿形成→促进炎症吸收,减少肠粘连。 制实验性脓肿形成→促进炎症吸收,减少肠粘连。
大黄泻下作用
●有效成分 结合型蒽苷,以番泻苷A 结合型蒽苷,以番泻苷A最强 问题: 问题: 要充分发挥致泻方剂中大黄的泻下作用, ★ 要充分发挥致泻方剂中大黄的泻下作用, 大黄要用生品不用制 品? 大黄后下或轻煎? ★ 大黄后下或轻煎? 其最佳煎煮时间为10 15min 10~ min? ★ 其最佳煎煮时间为10~15min?
大黄
●功用 消积导滞、泻火凉血、活血祛瘀、 消积导滞、泻火凉血、活血祛瘀、利胆退黄 ●主要成分
★ 蒽醌衍生物 (2~5%) 结合型蒽苷(大部分) 结合型蒽苷(大部分) 蒽醌苷 双蒽酮苷:番泻苷 、 、 、 、 、 双蒽酮苷:番泻苷A、B、C、D、E、F 游离苷元(少数) 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 游离苷元(少数) 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芦荟黄素 ★尿毒症成因 氮质血症、 慢性肾功能不全时→肾脏代谢产物的能力降低→尿素, 慢性肾功能不全时→肾脏代谢产物的能力降低→尿素,肌酐等含 氮物质在体内蓄积→高氮质血症→进一步发展为尿毒症。 氮物质在体内蓄积→高氮质血症→进一步发展为尿毒症。 大黄:降低血中尿素氮和肌酐含量并加速期排出。 大黄:降低血中尿素氮和肌酐含量并加速期排出。 ●机理 泻下作用使肠道吸收氨基酸减少; ★ 泻下作用使肠道吸收氨基酸减少;
大黄泻下作用思考题
苷元是刺激大肠运动与引起泻下的直接因素, ● 苷元是刺激大肠运动与引起泻下的直接因素 , 这与泻下有效成 分是结合型蒽苷而非苷元是否矛盾? 分是结合型蒽苷而非苷元是否矛盾? 解释二种临床用药现象: ● 解释二种临床用药现象: 大黄的泻下效果因人而异? ★ 大黄的泻下效果因人而异? 服用能抑制肠道菌群生长的抗生素(如氯霉素) ★ 服用能抑制肠道菌群生长的抗生素 ( 如氯霉素) 后再服用大 黄,其泻下作用减弱或消失? 其泻下作用减弱或消失?
大黄泻下作用机理
★ 大部分结合型蒽苷 直接到达大肠 结合型蒽苷 细菌酶 直接刺激肠粘膜 游离苷元 兴奋肠平滑肌M-R 兴奋肠平滑肌M 阻断肠壁细胞膜Na ATP酶 阻断肠壁细胞膜Na+,K+-ATP酶 ★ 小部分结合型蒽苷→在小肠被吸收→ 血流或经胆汁 →至大肠→发挥泻下作用 至大肠→ 蠕动↑ 蠕动↑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第三章
泻下药
泻 下 药 概述
● 定义 凡能引起腹泻或滑利大肠、 凡能引起腹泻或滑利大肠、促使排便的药物称 ● 功效
★ 泻下通便(治疗里实证) 泻下通便(治疗里实证)
清热泻火(治疗某些实热证) ★ 清热泻火(治疗某些实热证)
★ 逐水退肿
● 分类
泻下药药理作用
●泻下 本类药物虽成分有别, 本类药物虽成分有别,但都能通过不同的作用机理使肠蠕动增加 而致泻,均有明显的泻下作用。 而致泻,均有明显的泻下作用。 ●利尿 峻泻药大多有利尿作用。 峻泻药大多有利尿作用。 ●抗菌、抗炎 抗菌、 泻下药性味苦寒,具清热药的某些特点(抗菌、抗炎作用) 泻下药性味苦寒,具清热药的某些特点(抗菌、抗炎作用)。 ●抗肿瘤
大黄抗感染作用
有效成分:游离苷元,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酸作用较强。 ● 有效成分:游离苷元,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酸作用较强。 抗细菌:抗菌谱广,以金葡萄、 抗细菌:抗菌谱广,以金葡萄、淋球菌最敏感 抗真菌: 抗真菌:煎剂加热后较水浸剂作用弱 抗病毒:流感病毒、乙肝病毒、 抗病毒:流感病毒、乙肝病毒、单纯疮疹病毒 寄生虫:阿米巴原虫、 寄生虫:阿米巴原虫、阴道滴虫 抑菌机制: ● 抑菌机制: 抑制菌体核酸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 抑制菌体核酸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 通过抑制细胞生物氧化酶系而抑制菌体糖代谢及糖代谢中间产
物的氧化、脱氢、脱氨。 物的氧化、脱氢、脱氨。
大黄止血作用
●止血特点 作用确切;速度快;平均为2~4day;止血同时, 作用确切;速度快;平均为2~4day;止血同时,改善其它症 2~4day 状:腹胀、纳差、瘀热等。 腹胀、纳差、瘀热等。 ●有效成分 ●止血机理 使损伤的局部血管收缩; ★ 使损伤的局部血管收缩; 促进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增加血小板数量; ★ 促进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增加血小板数量; 降低抗凝血酶III活性; III活性 ★ 降低抗凝血酶III活性; 提高α 巨球蛋白含量, ★ 提高α2巨球蛋白含量,竞争性抑制纤溶酶的活性或纤溶酶原活 化素的活性,降低纤溶酶活力,增加纤维蛋白原含量。 化素的活性,降低纤溶酶活力,增加纤维蛋白原含量。 降低Cap通透性。 Cap通透性 ★ 降低Cap通透性。 儿茶素, d—儿茶素,没食与酸 儿茶素
泻下药常用实验方法
● 肠内容物推进的速度 炭未推进实验:以炭末为指示剂,测定用药后50min 50min内炭未在小 ★ 炭未推进实验:以炭末为指示剂,测定用药后50min内炭未在小 肠内推进的距离。(实验前24h,禁食不禁水) 肠内推进的距离。(实验前24h,禁食不禁水) 。(实验前24h 炭未排出时间:炭未从给予至排出体外所需时间。 ★ 炭未排出时间:炭未从给予至排出体外所需时间。 湿粪计数:测定一定时间内动物(小鼠)排出湿粪粒数。 ★ 湿粪计数:测定一定时间内动物(小鼠)排出湿粪粒数。 ● 在体肠管运动实验 在体肠管悬吊实验: ★ 在体肠管悬吊实验 : 观察用药前后肠管运动在记录装置上所引 起的曲线幅度、频率变化。 起的曲线幅度、频率变化。 肠内压测定实验:测定置肠腔内的球囊压力变化, ★ 肠内压测定实验:测定置肠腔内的球囊压力变化,观察药物对 肠运动影响。 肠运动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