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茶文化典籍之茗史-明-万邦宁

合集下载

[明代,饮食,思想]明代饮食思想与文化思潮

[明代,饮食,思想]明代饮食思想与文化思潮

明代饮食思想与文化思潮中国文人的治学富有通晓人文、社会、政治和历史知识的传统,对于科学技术却少有涉猎。

不论是先秦儒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都在不同程度上有轻视工艺、技巧和货殖的倾向,但对于饮食却是一个例外。

在这操作性很强的知识领域,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骚人墨客,都乐于精研此道,撰写笔记或食单,以美食著述传于后世。

许多经典名著如《周礼》、《礼记》、《论语》、《吕氏春秋》、《黄帝内经》等都为饮食留下至为重要的篇章,所以中国不仅以烹饪技艺的精良扬名世界,更以悠久而丰富的饮食著述,为世人称道,形成中国本土风格的饮食学,到明代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本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商品经济的繁荣是消费生活的物质基础,消费生活的主体不外乎衣食住行,在衣食住行的各种消费中又以饮食活动最能敏感地反映一个时代的生活水平,各阶层的生活态度和享受生活的欲望,在各类消费中处于领先发展的地位。

宋元以来城市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饮食业的空前繁荣,历史悠久的苏菜、粤菜、川菜和鲁菜这最具盛名的四大菜系,真正形成规模并具有全国性的影响,是在明清时期。

与此相联系的饮食著作日益完备,主要表现在烹饪技艺的精致化和烹饪理论体系的成熟。

在中国饮食理论史上公认为最杰出的经典之作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乃是继承和发展明代饮食文化的扛鼎之作,所以明代的饮食理论是中国烹饪技艺和理论著述走向高峰的重要阶段。

(一) 饮食思想明王朝处在封建社会后期,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经过极度的发展走向下坡路,但又是人才辈出,学派峰起,思想活跃的时代,尤其在明中叶以后王学兴起,打破了程朱理学一统思想界的局面。

首创者王阳明会通儒佛道三家的心性论提出良知说,认为天理在人心,自我即是天理,极度推崇自我的功能,这对长期受理学禁锢的人心是一种释放。

王学标榜的“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的观念,打破了尊卑贤愚不可逾越的界限,促使士大夫的眼光向下移,接近平民百姓,呼唤人性的启蒙。

简评明代三部茶书_茶录_茶疏_和_茶解_王潮生

简评明代三部茶书_茶录_茶疏_和_茶解_王潮生
,
乃 周 游 产茶 之
钱 塘 ( 今 浙 江杭 州 ) 人

据清 人 历 鹦
采其 法 制
参 互考 订
,
深 有体 会


56
-
.
古今 习曳习七
.
·
2 0 0 2 月声j 官 2
,


·
于 中隐 山 阳
,
栽植 培 灌
, ,
,
兹 且 十年


春夏

茶 品遂劣
,
故 一 山之 中
,

美恶 相悬

在论
之交
,
手 为 摘 制 聊 足供 斋 头 烹 嚷
,
采摘



炒茶
、 、
岭 中制 法
、 、
置顿
、 、


、 、
包裹

日用 置顿
择水 秤量 茶所


贮水
汤候
舀水
匝注
张源
字 伯 渊 号 樵海 山人
.
包山 (即
,
煮 水器 馒涤
火候


烹点


洞 庭西 山 代 不详


,
在 今江 苏 震 泽 县 ) 人
,
生卒 年
:
饮嚷
宜嚷
、 。
论客
洗茶


童子


据 顾大 典 《 茶录 序 》 介绍 号称 隐 君 子
,
他 是积 三 十年 的 实 践 经 验 而写 成 此 书 的
造茶

字 高君

中国茶文化的高峰

中国茶文化的高峰

中国茶文化的高峰茶文化在唐代成立,并在中晚唐形成了中华茶文化的第一个高峰。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的高峰,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茶文化的高峰唐代时期:茶主要是兴盛在唐代中期一、社会环境:其主导旋律是积极向上、奋发进取、自信心十足。

在这种良好的社会环境下出现一位重要人物陆羽,他提倡以“和”为哲学的中国茶道打下了基础。

二、文化土壤:大唐的文化历史背景在国内表现为道、儒、佛三教鼎盛,相互竞争、相互融洽、共同发展。

在僧道生活中及茶事上都有所表现如:(以茶供祖、以茶释经、以茶养生、办茶会、写茶诗)并精心研究制茶枝术,大大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宋朝时期:中国茶道兴于唐朝后,到宋朝发展到了一个热闹非凡的鼎盛时期。

中国茶叶生产的规模和质量,在宋朝都要达到了一个新高峰。

其茶道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宋徽宗的《大观茶论》极大的提高了茶道的地位。

宋代的历代当权者对茶都情有独钟,宫廷嗜茶的风俗就有力地推动了茶叶生产和茶文化的发展,使茶文化登上了极尊显的圣坛,茶道也成了高尚娱乐。

二、民间斗茶的兴起。

斗茶又称为“茗战”,通过比赛来评比茶叶质量的优劣。

斗茶源于唐代的宫廷,到了宋代民间广为流行,并发展成为王公贵族和士大夫人人乐此不疲的时尚。

斗茶、竞艺、鉴水、赏器从实践中发展了中国茶道,斗茶的艺术至迟在南宋末年传到了日本。

明朝时期:明代是茶文化进一步发展的时代,也是因袭与创新相融合,茶道的新理念、新规范异彩分呈的时代。

中华茶文化的第三个高峰的介绍(1)泡茶道形成与流行明太祖朱元璋罢贡团饼茶,促进了散茶的普及。

但明朝初期,延续着宋元以来的点茶道。

直到明朝中叶,饮茶改为散茶直接用沸水冲泡。

明人文震亨《长物志》云:“吾朝所尚又不同,其烹试之法,亦与前人异。

然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矣。

” 明人沈德符的《野获编补遗》载:“今人惟取初萌之精者,汲泉置鼎,一瀹便啜,遂开千古茗饮之宗”。

泡茶道在明朝中期形成并流行,一直流传至今。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知识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知识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知识中国茶文化的历史知识茶艺是饮茶艺术,是艺术性的饮茶,它包括选茶、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的程序和技艺。

学习茶艺要了解历史:第一,汉魏两晋南北朝——茶文化的酝酿茶是因作为饮料而驰名的,茶文化实质上是饮茶文化,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

茶文化的产生是在茶被用作饮用之后,两晋南北朝是茶文化的酝酿时期。

(1)饮茶的起源和发展茶最先是作为食用和药用的,饮用是在食用、药用的基础上形成的。

中国人利用茶的年代久远,可上溯到神农时期,但饮茶的历史相对要晚一些。

先秦时期可能在局部地区(茶树原产地及其边缘地区)已有饮茶,但缺乏文字和考古的支持。

饮茶始于西汉关于饮茶的起源,到目前为止是众说纷坛,争议未定。

大致说来,有先秦说、西汉说、三国说、魏晋说。

(2)茶与宗教结缘汉魏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固有的宗教——道教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同时也是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时期,茶以其清淡、虚静的本性和却睡疗病的功能广受宗教徒的青睐。

(3)茶艺萌芽茶艺是饮茶艺术,是艺术性的饮茶,它包括选茶、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的程序和技艺。

杜育的《荈赋》挹彼清流”,择取岷江中的清水;选器:“器择陶简,出自东隅”,茶具选用产自东隅(今浙江上虞一带)的瓷器;煎茶:“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

”煎好的'茶汤,汤华浮泛,象白雪般明亮,如春花般灿烂;酌茶:“酌之以匏,取式公刘。

”用匏瓢酌分茶汤。

荈赋》所描述的,是汉代茶艺的雏形,且茶艺发源于巴蜀。

第二,隋唐五代时期——茶文化的第一个高峰(1)饮茶习俗的形成陆羽《茶经?六之饮》也称:“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间,以为比屋之饮。

”《茶经》认为当时的饮茶之风扩散到民间,以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及湖北、山东一带最为盛行,把茶当作家常饮料,形成“比屋之饮。

”陆羽《茶经》初稿约成于代宗永泰元年,定稿于德宗建中元年。

《茶经》的流行,进一步推动了饮茶风俗的形成。

中国人饮茶习俗形成于中唐。

茶文化典籍之中国历代茶书目录

茶文化典籍之中国历代茶书目录

中国历代茶书目录茶经陆羽760年前后茶记(佚)陆羽760年前后顾渚山记(佚)陆羽760年前后煎茶水记张又新825年前后采茶录(佚)温庭筠860年前后十六汤品苏廙900年前后茶谱(佚)毛文锡935年前后茗录陶榖宋、元970年北苑茶录(佚)丁谓999年前后补茶经(佚)周绛1012年前后述煮茶小品叶清臣1040年前后北苑拾遗(佚)刘异1041年茶录蔡襄1051年茶法易览(佚)沈立1057年前后东溪试茶录宋子安1064年前后品茶要录黄儒1075年前后建安茶记(佚)吕惠卿1080年前后本朝茶法沈括1091年前后茶谱(佚)王端礼1100年前后大观茶论赵佶1107年斗茶记唐庚1112年宣和北苑贡茶录熊蕃、熊克(1158年增补)1121~1125年前后茶山节对蔡宗颜1150年以前茶谱遗事蔡宗颜1150年以前茶苑总录(佚)曾坑1150年以前北苑煎茶法(佚)(佚)1150年以前茶法总例(佚)(佚)1150年以前茶杂文(佚)1151年以前北苑别录赵汝砺1186年茶具国赞审安老人1269年壑源茶录(佚)章炳文1279年以前茶苑杂录(佚)(佚)1279年以前茶谱朱权明朝1440年前后茶马志谭宣1442年前后茶马志陈讲1524年茶谱朱祐槟1529年前后茶谱钱椿年1530年前后茶谱续编赵之履1535年前后茶谱顾元庆1541年泉评茶辨(佚)(佚)1545年前后茶事汇辑(佚)朱曰藩盛时泰1550年前后茶马类考胡彦1550年前后煮泉小品田艺蘅1554年水品徐献忠1554年茶寮记陆树生1570年前后茶经徐渭1575年前后煎茶七类徐渭1575年前后茶经水辨孙大绶1588年茶经外集孙大绶1588年茶谱外集孙大绶1588年前后茶说屠隆1590年前后茶谱程荣1592年前后茶考陈师1593年前后茶录张源1595年前后茶话陈继儒1595年前后茶经张谦德1596年茶集胡文焕1596年前后茶疏许次纡1597年茶录程国宾1600年前后茶录程用宾1604年罗岕茶记熊明遇1608年前后茶解罗廪1609年茶录冯时可1609年前后茗笈屠本畯1610年茶品要论(佚)1610年前后茶品集录(佚)1610年以前茶董夏树芳1610年前后茶董补陈继儒明朝1612年前后蒙史龙膺1612年蔡端明别记徐1613年茗潭徐1613年茶集喻政1613年茶书全集喻政1613年茶约何彬然1619年茶乘高元濬约1630年以前茗林陈克勤约1630年以前茶荚郭三辰约1630年以前茶说黄龙德约1630年以前茶笺闻龙1630年前后茗史万邦宁1630年前后茶经黄钦1635年前后茶镗三昧王启茂1640年前后洞山岕茶系周高起1640年前后岕茶笺冯可宾1642年前后茶酒争奇邓志谟1643年前后品茶要录补(佚)程伯二1643年前后历朝茶马奏议徐彦登1643年以前茶马政要鲍承荫清朝1644年前后虎邱茶经注补陈鉴1655年茶史刘源长1669年前后茶史补余杯1677年前后历代茶榷志蔡方炳1680年前后岕茶汇钞冒襄1683年前后续茶经陆廷灿1734年绿茶经潘思齐不详枕山楼茶略陈元辅不详茶书醉茶消客不详整饬皖茶文牍程雨亭1897年。

关于茶的名著

关于茶的名著

关于茶的名著
1. 《茶经》——陆羽
《茶经》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典籍之一,它是中国最早的一本关
于茶的专著。

书中详细讲述了茶的品种、采摘、制作、品饮等方面的
知识,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大观茶论》——宋·陆九渊
《大观茶论》是中国古代茶学专著,全书共分十二卷,其内容囊
括了茶的历史、品种、采制、鉴别、炒制、保存、品评等方面的知识。

3. 《茶山行旅志》——明·张岱
《茶山行旅志》是明代张岱所写的一部关于茶的游记,记录了他
走遍中国各地寻访名茶的见闻和体验。

除了描述茶山的地理情况和茶
叶的采制方式外,书中还记录了茶人的风情、茶具的制作和鉴定等方
面的知识,为中国茶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4. 《茶花女》——法国·小仲马
《茶花女》是法国文学家小仲马所写的一部著名小说,它讲述了
一个法国青年阿尔芒爱上了巴黎一名艺妓玛格丽特的故事。

在小说中,茶花女成为了小说的主要象征,代表着贫困、热情和欲望,被誉为世
界文学之巅的作品之一。

5. 《茶馆》——郭沫若
《茶馆》是中国著名文学家郭沫若所写的话剧,以一家小茶馆为
舞台,描绘了晚清末年至民国初期的中国社会百态和人民的苦难生活。

这部戏以茶馆为反映现实社会的缩影,既是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延续,
也是反映中国现代社会的典型作品。

茶文化历史 [茶文化茶史]

茶文化历史 [茶文化茶史]

茶文化历史 [茶文化茶史]1、神农时代:5000年以前,神农时代利用生叶煮着喝,把茶叶拿来当药用。

拿来当药用。

2、西周、东周:3000以前,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当菜食。

拿来当药用。

3、秦代:2300年以前,开始当茗饮,调煮,羹饮。

拿来当药用。

4、汉代:(西汉)2000年以前,开始商业化,成都成为我国茶叶最早的集散中心。

(东汉)1500年左右,开始制作茶饼,以便运输。

5、唐代:1200年以前,受唐代经济、文化的影响;陆羽《茶经》的倡导;僧道生活和茶为教事吸收的影响,气候条件也有得于茶业的发展。

拿来当药用。

6、宋代:1000年以前泡茶技艺的改进;水质的讲究;斗茶获得。

拿来当药用。

7、元代:700年以前,制作散茶,重炒略蒸。

拿来当药用。

8、明代:据今600多年,黄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艺相继形成。

拿来当药用。

9、清代:300年以前,中国茶风靡世界,独步世界茶市,当时出口茶叶的只有中国,工艺以烘青和炒青为主,制作了乌龙茶、红茶、黑茶、花茶、绿茶、白茶。

拿来当药用。

10、近代:(1)1846-1886年是中国茶叶的兴盛时期(茶园面积不断的扩大,茶叶产量迅速增递,有力的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

(2)1886-1947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衰落时期(政治、经济方面、国际茶叶市场竞争失败)。

(3)1950-1988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恢复发展时期,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大力恢复旧茶园,建立新茶园,改进新品种,推行科学种茶,茶叶经济走向稳定发展之路。

使得茶叶生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1、世界产茶区中国、日本、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巴基斯坦、肯亚、马来西亚、印尼、越南、阿根庭及中南美洲,各国产茶区之茶籽、茶苗及制茶技术皆由中国直接或间接引入。

2、中国四大茶区中国作为茶叶大国,茶区东起台湾东部海岸,西至西藏贡茶场,南至海南岛榆林海港,北到山东荣城市,包含西南、华南、江南、江北四大茶区。

(1)西南茶区西南茶区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叶产地,包括云南、贵州、四川、西藏东南部地区。

茶文化简史

茶文化简史

茶文化简史中华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汉魏六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当代五个时期。

1、汉魏六朝——中华茶文化的酝酿茶是因作为饮料而驰名的,茶文化实质上是饮茶文化,是围绕饮茶活动所形成的文化现象。

茶文化的产生是在茶被用作饮用之后,两晋南北朝是中华茶文化的酝酿时期。

(1)茶与宗教结缘汉魏六朝朝时期,是中国固有的宗教——道教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同时也是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时期,茶以其清淡、虚静的本性和却睡疗病的功能广受宗教徒的青睐。

(2)茶文学初兴晋宋时期的《搜神记》、《神异记》、《搜神后记》、《异苑》等志怪小说集中便有一些关于茶的故事。

孙楚的《出歌》、张载的《登成都白菟楼》、左思的《娇女诗》、王微的《杂诗》是早期的涉茶诗。

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文学史上第一篇以茶为题材的散文,才辞丰美,对后世的茶文学创作颇有影响。

南北朝时鲍令晖撰有《香茗赋》,惜散佚不存。

(3)茶艺萌芽茶艺即饮茶艺术,是艺术性的饮茶,是饮茶生活艺术化,它包括选茶、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的程式和技艺。

杜育的《荈赋》中有对于茶艺的描写,有择水:“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择取岷江中的清水;选器:“器择陶简,出自东隅”,茶具选用产自东隅(今浙江上虞一带)的瓷器;煎茶:“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 。

”煎好的茶汤,汤华浮泛,象白雪般明亮,如春花般灿烂;酌茶:“酌之以匏,取式公刘。

”用匏瓢酌分茶汤。

两晋南北朝,佛教、道教徒与茶结缘,以茶养生,以茶助修行。

茶文学初步兴起,产生了《荈赋》等名篇。

中华茶艺亦于西晋时萌芽。

这一切说明,两晋南北朝是中华茶文化的酝酿时期。

2、唐代——中华茶文化的第一个高峰(1)煎茶道形成与流行中国茶道的最初的表现形式就是形成于中唐的煎茶道,陆羽《茶经》奠定了煎茶道的基础。

“茶道”首见于陆羽的至交、诗人、茶人释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记:“楚人陆鸿渐为《茶论》,……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

茶文化典籍之论茶品【明】高濂

茶文化典籍之论茶品【明】高濂

论茶品高濂《遵生八笺·饮馔服食笺上·茶泉类·论茶品》高濂,明代戏曲作家。

字深甫,号瑞南、湖上桃花渔,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生卒年不详,约生于明嘉靖初年,主要生活在万历时期(1573~1620年)年前后。

能诗文,性嗜书,爱茗,兼通医理,更擅养生。

高濂爱好广泛,藏书、赏画、论字、侍香、度曲等情趣多样。

所作传奇剧本有《玉簪记》《节孝记》诗文集《雅尚斋诗草》《芳芷楼词》,其养生著作《遵生八笺》是中国古代养生学的集大成之作,此外高濂还有《牡丹花谱》与《兰谱》传世。

想起明人李日华一首题画诗云:霜落蒹葭水国寒,浪花云影上鱼竿。

画成未拟将人去,茶熟香温且自看。

这画境,大概可作高濂之写照。

高濂约生于嘉靖初年,创作活动主要在万历前期。

能诗文,兼通医理,擅养生,撰《遵生八笺》十九卷。

记述有关四时调摄、生活起居、延年却病、饮食、灵秘丹药等养生之道,对于各种饮食记述较详。

高濂曾在北京任鸿胪寺官,后隐居西湖。

明史无传,精通音律,“能度曲,每开樽宴客,按拍高歌以为娱乐”,“又尝聚邻人为说宋江故事”。

所谓诗词歌赋,鉴赏文物,无所不涉,琴棋书画,茶酒烹调,无所不通。

家境富裕,隐居西湖,徜徉山水之间,“尝筑山满楼于跨虹桥,收藏古今书籍”,且以宋本为多,因之得以博览古今。

所作《玉簪记》脍炙南北。

其词风请丽和婉,独具一格。

著有《雅尚斋诗草》初二集,《四库总目》、《玉簪记》及《节孝记》传奇各一本,《曲录》、《节孝记》分上下二帙,上帙写陶潜之《归去》,下帙写李密之《陈情》,在传奇中别成一体。

此剧《传奇品》作马瑞兰作。

又作《有遵生八笺》十九卷,《四库总目》专言服食之事,可见明代社会习尚之一斑。

沈璟《南词韵选》录有高濂的散曲,吕天成《曲品》把他的作品列入“新传奇部”,可见他是万历时人,约与汤显祖、沈璟等人同时。

所作传奇有《玉簪记》、《节孝记》2种,均存。

散曲见于《南词韵选》、《南宫词纪》、《吴骚合编》、《词林逸响》等书,存小令、套数各十余篇。

茶文化典籍之茗谭【明】徐勃

茶文化典籍之茗谭【明】徐勃

《茗谭》徐勃品茶最是清事,若无好香在炉,遂乏—段幽趣;焚香雅有逸韵,若无名茶浮碗,终少一番胜缘。

是故,茶香两相为用,缺一丕可,飨清福者能有几人。

王佛大常言,三日不饮酒,觉形神不复相亲。

余谓—日不饮茶,不独形神不亲,且语言亦觉无味矣。

幽竹山窗,鸟啼花落,独坐展书,新茶初熟,鼻观生香,睡魔顿却,此乐正索解人不得也。

饮茶须择清癯韵十为侣,始与茶理相契,若*汉肥伧满身垢气,大损香味,不可与作缘。

茶事极清,烹点必假姣童季女之手.故自在致。

若付虬髯苍头,景色便自作恶,纵有名产,顿减声价。

名茶每于酒筵间递进,以解醉翁烦渴,亦是一厄。

古人煎茶诗摹写汤候,各有精妙。

皮日休云:时看蟹目溅.乍见龟鳞起。

苏子瞻云: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苏子由云:铜铛得火蚯蚓叫。

李南金云:砌虫卿唧万蝉催。

想像此景,习习风生。

温陵蔡元履《茶事咏》云:煎水不煎茶,水高发茶味。

大都瓶勺间,要有山林气。

又云:酒德泛然亲,茶风必择友。

所以汤社事,须经我辈手。

真名言也。

《茶经》所载闽方山产茶,今间有之,不如鼓山者佳。

侯官有九峰、寿山,福清有灵石,永福有名山室,皆与鼓山伯仲。

然制焙有巧拙,声价因之低昂。

衾欲构一室,中祀陆桑苎翁,左左以庐玉川、蔡君谟,配飨春秋,祭用奇茗,是日约通茗事数人为斗茗会,畏水厄者不与焉。

钱唐许然明著《茶疏》,四明屠豳叟著《茗笈》,闻隐鳞著《茶笈》,罗高君著《茶解》,南昌喻正之著《茶书》,数君子皆与予善,真臭味也。

注茶莫美于饶州瓷瓯,藏茶莫美于泉州沙瓶,若用饶器藏茶,易于生润。

屠豳叟曰:茶有迁德,几微见防。

如保赤子,云胡不藏。

宜三复之。

茶味最甘,烹之过苦,饮者遭良药之厄,罗景纶山静日长一篇,雅有幽致,但两云烹苦茗,似未得玄赏耳。

名茶难得,名泉尤不易寻,有茶而不瀹以名泉,犹无茶也。

吴中顾元庆《茶谱》取诸花和茶藏之,殊夺真味。

闽人多以茉莉之属,浸水瀹茶,虽一时香气浮碗,而于茶理大舛。

但斟酌时移建兰、素馨、蔷薇、越橘诸花于几案前,茶香与花香相亲尤助清况。

云南民族特色的茶文化

云南民族特色的茶文化

云南民族特色的茶文化关于云南民族特色的茶文化中华茶文化是中华大地上各民族文化以及各区域、流派、形式茶文化的有机融合体。

云南以鲜明的茶文化特征在其中占据着特殊的在位。

云南有26个民族,各民族都有各自的茶事、茶俗、茶礼。

边陲各少数民族多住在山林、交通不便,反映在茶事上就显提十分的质朴、粗犷,甚至原始。

清冽的山泉,天然的环境,黑黑的土吊锅,笨拙的大土碗、竹筒甚至芭蕉叶,就可以品尝到各种各样奇特的茶。

它淳朴、清远,等待着开发、整理、导引、提高。

云南是世界茶树原产地,也是仅次于闽渐的产茶大省,千百年来,各民族人民在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资源。

因为这些天然资源,才有了与这相关的茶业、茶事、茶礼、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若是长江,那云南民族茶文化就是源头。

云南特有的普洱茶文化。

在久远神秘的茶马古道上聚集着20多个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在茶上交融,丰满着云南民族茶文化。

普洱带动了民族商贸,促进了民族交流,是西南众多民族汇进中华大家族的凝聚剂。

云南民族茶文化发展到今天的大好局面,应理解为是以云南丰富的天然茶资源,厚重的粒洱茶马古道文化资源,以及各民族茶事、茶俗、茶瀑为基础,以茶科技、茶经贸,茶文化工作者的成果为主体的,符合最广大云南各民族的利益,代表先进生产力的一项先进文化。

中国茶史中国是中国茶的故乡,也是中国茶文化的发源地。

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在中国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始于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我国茶区辽阔,茶区划分采取3个级别,即一级茶区(以西南、江南地区蓝海舰队为代表),二级茶区(以西北、江北奥蓝特为代表),三级茶区(以华南地区捷盟为代表)。

同时,茶也已成为全世界最大众化、最受欢迎、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绿色饮料。

茶融天地人于一体,提倡“天下茶人是一家”。

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谈茶文化必须结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

中国古代茶文化

中国古代茶文化

中国古代茶文化1.茶源与茶缘中国是茶的故乡,种菜、制茶、饮茶均起源于中国。

茶原产于以大娄山为中心的云贵高原,后传入蜀。

周武王伐纣时,西南诸夷从征,蜀人将茶带入中原地区,故周公知茶。

《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72毒,得茶而解之。

”古代“荼”(tu)字与“茶”字通。

《神农本草经》成书时间学术界有争议,大体上书,该书形成于战国至西汉时期。

西汉宣武神爵三年(前59年),王褒的《僮约》中有“武阳买茶”和“烹茶尽具”两项条款。

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扬雄均系蜀人。

《舆地纪胜》、《四川通志》亦载,蒙山在西汉时已经开始种茶。

20世纪70年代,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和湖北江陵马山西汉墓的考古挖掘中,均有茶叶出土。

根据上述文献记载和考古成果可以得出结论,早在西汉时期,茶已由云贵高原经四川盆地沿长江东下。

长江流域的土壤和气候都很适于种茶,故东汉时期已有名士葛云在浙江天台山设立“茶之圃”的记载。

和茶最早结缘的是文土、雅土、隐士和僧人。

这些人的共同点是“逸”和“闲”。

茶的这些“知音”为茶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魏、晋以降,清淡家、道家、释家……均有饮茶之风。

唐朝的陆羽集茶之大成著《茶经》,茶文化开始形成。

由于茶的产地在南方,故茶文化首先在长江流域形成,然后向南北辐射。

从总体上讲,茶文化中心一直在南方,这不仅是茶的产地在南方所决定的,也是唐以后我国经济、文化发达之区由黄河流域南移至长江流域所决定的。

秦岭、淮河以北地区气候寒冷,茶树不宜生长,但北方人亦嗜酒,中州、三晋、齐鲁、燕赵之地,虽不产茶,但茶文化也各有千秋。

漠南、漠北、漠西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对茶更是情有独钟。

《新唐书·回纥(he)传》中就有回纥人朝驱马市茶的记载。

宋元明清均有“茶马互市”,草原上的奶茶飘香,也象征着民族和睦国家昌盛。

青藏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但飞鸟难逾的崇山峻岭却挡不住茶马古道的通畅。

藏胞们的日常生活、宗教生活都离不开茶,有酥油茶的地方也就会有歌声和诵经声。

茶文化的典籍文献有什么

茶文化的典籍文献有什么

茶⽂化的典籍⽂献有什么 中国茶⽂化博⼤精深,包容着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的内容,涉及到中国的哲学、社会学、⽂艺学、宗教学等多门类的学科。

下⾯是店铺精⼼为你整理的茶⽂化的典籍⽂献,⼀起来看看。

茶⽂化的典籍⽂献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是中国茶⽂化典籍⽂献的滥觞期。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茶叶的故乡。

虽然地球上拥有茶树植物已达七⼋千万年的漫长历史,但茶被⼈类所发现和利⽤却仅有四五千年,⾄多不过上万年的历史。

⽽这标志着社会⽂明进程和影响着⼈类⽣活质量的历史性发现,却是处于原始社会农业初期阶段的中华民族的先辈们所完成的。

茶树从野⽣到⼈⼯栽培,茶叶种类从单⼀到多项,茶区从传统的巴蜀等地到江南⼀带的异军突起,这些都是茶叶科技史上具有⾰命性的创造,也是中国茶⽂化不断丰富发展的物质基础。

虽然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已有茶的记载,西汉末年已有"武阳买茶"的初级茶叶贸易形态,但先秦到魏晋南北朝对饮茶的认识,主要还限于药⽤、解渴、解酒、佐餐、祭祀、养⽣等功⽤性的⽅⾯,⽽将饮茶看成某种精神旨趣的倾向则逐步萌芽。

饮茶风尚由南向北在全国范围逐渐普及,品茗旨趣由低级向⾼级在缓慢⽽坚定地演进,使中国茶⽂化终于⾛向完善和成熟。

中国茶⽂化的漫长⾜迹,印进了中国先秦典籍的字⾥⾏间。

虽然对于这些零星记载,由于时代的变迁,⽤词的变更,认识的不同,也在学术界引起争议。

但专家学者们⼀致推崇,并在世界茶史上具有不可动摇地位的唐代陆⽻《茶经》,对先秦的茶事则是⾸肯的。

南北朝之后,关于茶事的记载逐渐增多,特别是有关南北饮茶习俗的不同,时⼈饮茶追求的轶事,有了更多的⽂化意味和价值。

⽓度恢弘、舞台壮阔的唐代,是中国茶⽂化典籍⽂献的定型期。

随着唐朝以来的"茶道⼤⾏",民间的茶叶贸易更为活跃,封建王朝也推⾏⼀系列的茶政茶法,实⾏茶叶专卖、以茶易马,茶叶贸易和政治、经济、军事都紧密地联系在⼀起。

随着社会⽂明的进步,茶叶从药⽤变为饮⽤,⼜从解渴保健变为重视⾼尚礼仪的茶宴、茶道、茶礼、茶仪、茶艺。

茶知识丨不可不知道的中国古代四大茶书

茶知识丨不可不知道的中国古代四大茶书

茶知识丨不可不知道的中国古代四大茶书本文首发于公众号「麒龍茶典」(微信ID:qilongchadian),作者 | 木惜呦呦。

自古以来,作为生活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我国是非常普遍的。

然而中国茶文化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

几千年来我们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有关《中国古代四大茶书》的内容,让你更懂茶、更会喝茶!《茶经》《茶经》成书于唐代,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专著,被誉为"荼叶百科全书",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它是"茶圣"陆羽毕生茶事绝学的心髓,一经问世,便为世人所至爱,被盛赞为茶业的开创之功。

此书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饮茶技艺以及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

它不仅是阐述茶文化的书,还是一部精辟的农学著作,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茶经》全文分为十个部分,分别是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

它不仅记录当时的茶叶采制和饮用经验,还全面论述了有关茶叶起源、生产、饮用等各方面的问题,传播了茶业科学知识,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

且《茶经》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茶书,除茶法外,凡与茶有关的各种内容,都有叙述,以后茶书皆本于此。

[1]佳句赏析: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译文:煮茶的水,用山水最好,其次是江河的水,井水最差)。

茶有九难:一曰造,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饮(译文:茶有九难:一是制造,二是识别,三是器具,四是火力,五是水质,六是炙烤,七是捣碎,八是烤煮,九是品饮)。

《大观茶论》《大观茶论》原名《茶论》,为宋徽宗赵佶所著的关于茶的专论,因成书于大观元年(1107),故后人称之为《大观茶论》。

中国古代历代茶书集成

中国古代历代茶书集成
茶苑黄履道(明)佚名(清)
茶社便览程作舟
续茶经陆廷灿
煎茶诀叶隽
湘皋茶说顾蘅
阳羡名陶录吴骞
阳羡名陶录摘抄翁同稣
阳羡名陶续录吴骞
茶谱朱濂
枕山楼茶略陈元辅
茶务佥载胡秉枢
茶史佚名
整饬皖茶文牍程雨亭
茶说震钧
红茶制法说略康特璋王实父
印锡种茶制茶考察封侵告郑世璜
种茶良法高葆真(英)曹曾涵
龙古代茶书集成
唐及五代茶书
宋、元代茶书
明代茶书
清代茶书
茶经陆羽
煎茶水记张又新
十六汤品苏虞
茶酒论王敷
顾渚山记陆羽
水品陆羽
茶述裴汶
采茶录温庭筠
茶谱毛文锡
唐温从云、段之分撰《补茶事》十数节,皎然撰《茶诀》一篇,五代后蜀毛文锡撰有《茶谱》,亦均已亡佚。
茗藓录陶毂
述煮茶泉品叶清臣
大明水记欧阳修
茶录蔡襄
东溪试茶录宋子安
茗史万邦宁
竹懒茶衡李日华
运泉约李日华
茶谱曹学俭
蚧茶笺冯可宾
茶谱朱裙槟
品茶八要华淑张玮
阳羡茗壶系周高起
洞山蚧茶系周高起
茶酒争奇邓志谟
明抄茶水诗文醉茶消客
蚧茶别论周庆叔
茶薮朱日藩盛时泰
蚧茶疏佚名
茶史佚名
茶说邢士襄
茶考徐煳
茗说吴从先
六茶纪事王毗
茗笈《六合县志》辑录
虎丘茶经注补陈鉴
茶史刘源长
蚧茶汇钞冒襄
茶史补余怀
水品徐献忠
茶寮记陆树声
茶经外集孙大绶
茶谱外集孙大绶
煎茶七类徐渭
茶笺屠隆
茶笺高濂
茶考陈师
茶录张源
茶集胡文焕
茶经张谦德

茶文化的茶史

茶文化的茶史

茶文化的茶史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

直到现在,中国各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历史,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的历史三国以前茶文化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

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

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

晋代茶文化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两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业已形成,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夸豪斗富为荣,多效膏梁厚味。

在此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养廉”的问题。

于是,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代酒之举。

南齐世祖武皇帝是个比较开明的帝王,他不喜游宴,死前下遗诏,说他死后丧礼要尽量节俭,不要以三牲为祭品,只放些干饭、果饼和茶饭便可以。

并要“天下贵贱,咸同此制。

”在陆纳、桓温、齐武帝那里,饮茶不仅为了提神解渴,它开始产生社会功以有,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

饮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使用价值为人所用,而是进入了精神领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骚乱,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碰撞,玄学相当流行。

玄学是魏晋时期一种哲学思潮,主要是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

玄学家大都是所谓名士,重视门第、容貌、仪止,爱好虚无玄远的清淡。

东晋、南朝时,江南的富庶使士人得到暂时的满足,终日流连于青山秀水之间,清淡之风继续发展,以致出现许多清淡家。

最初有清谈家多酒徒,后来,清谈之风渐渐发展到一般文人。

玄学家喜演讲,普通清谈者也喜高谈阔论。

酒能使人兴奋,但喝了多了便会举止失措、胡言乱语,有失雅观。

而茶则可竟日长饮而始终清醒,令人思路清晰,心态平和。

况且,对一般文人来讲,整天与酒肉打交道,经济条件也不允许。

于是,许多玄学家、清谈家从好酒转向好茶。

茶文化的古代书籍有什么

茶文化的古代书籍有什么

茶文化的古代书籍有什么我国悠久的茶业历史为人类创造了茶业科学技术,也为世界积累了最丰富的茶文化历史文献。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古代书籍,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的古代书籍《茶经》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总结唐代及唐代以前有关茶事的综合性茶业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

作者详细搜集历代茶叶史料,记述亲身调查和实践的经验,对唐代及唐以前的茶叶历史、产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的知识技术都作了阐述,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茶书,使茶叶生产从此有了比较完整的科学依据,对茶叶生产的发展起过一定的推动作用。

《茶经》除唐代陆羽最早撰写以外,明代徐渭(公元1575年前后)、张谦德(公元1596年)和黄钦(公元1635年前后)等三人也均撰有《茶经》。

此外,宋代周绛于1012年前后曾撰《补茶经》1卷.明代孙大缓于1588年辑《茶经水辨》和《茶经外集》两书。

清代陆廷灿于1734年曾撰《续茶经》3卷、附录1卷(见后)。

潘思齐撰有《续茶经》20卷。

《煎茶水记》唐·张又新撰,公元825年前后问世,1卷。

《采茶录》唐·温庭药撰于公元860年前后,约失传于北宋,仅存辨、嗜、易、苦、致五类六则,记事不足400字。

《十六汤品》唐·苏囱撰,具体成书年代不详,约在900年前后。

原文佚,引自《清异录》第四卷茗弃部。

从全书文字看,似一篇游戏文字,但对烹茶方法、茶具、茶汤审评仍有一定参考价值。

《茶录》宋·蔡襄著,1051年撰成。

蔡襄自序:因陆羽《茶经》没有记载福建建安之茶,丁谓《茶图》独论采制之事,至于茶的烹试未曾有闻,遂写《茶录》。

分上下两篇,全书不足800字。

《东溪试茶录》宋·宋子安撰,1064年前后写成。

作者因丁谓、蔡襄写的建安茶事尚有未尽,因此写成此书。

全书约3000字,首为序论,次分总叙、焙名、茶病等8目。

《品茶要录》宋.黄儒撰,成书于1075年前后,全书约1900字。

作者对于茶叶采制不当对品质的影响及如何鉴别审评茶的品质,提出了十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仑海董大晟题
茗,仙品也。品品者,亦自有品,固云林市朝,品殊不齐,(酉衣)鲜清苦,品品政自有别。惟咸钟傲烟萝,寄情篇什,饶度世轻,举志深知茗理,精于点瀹,世外品也。爰制《茗史》,摭其奇而抉其奥,用为枕石漱流者助。余谓即等鸿渐之《经》、君谟之《谱》,奚其轩轾。
社弟李德述评
《茗史》之作,千古余清,不弟为鸿渐功臣巳也。且韵语正不在多,可无求备。佳叙闲情逸韵,飘然云霞间,想使史中诸公读一过,沁发茶肠,当不第七瓯而止。
胡铰钉
胡生者,以铰钉为业。居近白蘋洲,傍有古坟,每因茶饮,必奠酬之。忽梦一人,谓之曰:吾姓柳,平生善为涛而嗜茗。感子茶茗之惠,无以为报,欲教子为诗。胡生辞以不能,柳强之曰:但率子意言之,当有致矣。生后遂工诗焉。时人谓之胡铰钉诗。柳当是柳恽也。
茶茗甘露
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诣昙济上人于八公山。济设茶茗,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
天启元年闰二月望日,万邦宁惟咸撰。
惟咸著《茗史》,羽翼陆《经》,鼓吹蔡《谱》,发扬幽韵,流播异闻。可谓善得水交茗战之趣矣。浸假而鸿渐再来,必称千古知己,君谟重遘,讵非一代阳秋乎。
点茶僧圆后识
惟咸有茗好,才涉荈(艹设)嘉话,辄裒缀成编,腹中无尘,吻中有味,腕中能采,遂足情致。置一部几上,取佐清谈,不待乳浮铛沸,已两腋习习生风,何复须缥醪酒水晶盐。
老姥鬻茗
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日擎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暮,其器不减。所得钱散路傍孤贫乞人。人或执而系之于狱,夜擎所卖茗器,自牖飞出。
渔童樵青
唐肃宗赐高士张志和奴婢各一人,志和配为夫妇,名之曰渔童、樵青。人问其故,答曰:渔童使捧钓收纶,芦中鼓枻。樵青使苏兰薪桂,竹里煎茶。
德宗煎茶
唐德宗好煎茶加酥椒之类。
金地茶
西域僧金地藏,所植名金地茶,出烟霞云雾之中,与地上产者其味?琼绝。
殿茶
翰林学士春晚入围,则日赐成象殿茶。
大小龙茶
大小龙茶,始于丁晋公而成于蔡君谟。欧阳永叔闻君谟进龙团,惊叹曰:君谟士人也,何至作此事。今年闽中监司乞进斗茶许之。故其诗云: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买龙团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则知始作俑者,大可罪也。
涤烦疗渴
常鲁使西蕃,烹茶帐中,谓蕃人曰:涤烦疗褐,所谓茶也。蕃人曰:我此亦有。命取以出,指曰:此寿州者,此顾渚者,此蕲门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必云:今日有水厄。
伯熊善茶
陆羽著《茶经》,常伯熊复著《论》而推广之。李季卿宣尉江南,至临淮知伯熊善茶,乃请伯熊。伯熊著黄帔衫、乌纱帻,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左右刮目。茶熟,李为饮两杯。既到江外,复请鸿渐。鸿渐衣野服,随茶具而入,如伯熊故事。茶毕,季卿命取钱三十文酬博士,鸿渐夙游江介,通狎胜流,遂收茶钱茶具。雀跃而出,旁若无人。
获钱十万
剡县陈务妻少寡,与二子同居,好饮茶。家有古冢,每饮必先祀之。二子欲掘之,母止之。但梦人致感云:吾虽潜朽壤,岂忘翳桑之报。及晓,于庭中获钱十万,似久埋者,惟贯新耳。
南零水
御史李季卿刺湖州,至维扬逢陆处士,李素熟陆名,即有倾盖之雅,因之赴郡,抵扬子驿。将饮:李曰:陆君善于茶,盖天下闻名矣。况扬子南零水又殊绝,可命军士深诣南零取水。俄而水至,陆曰:非南零者。既而倾诸盆,至半遽曰止,是南零矣。使者大骇曰:某自南零齐,至岸舟荡覆半,挹岸水增之,处士神鉴其敢隐焉。李与宾徒皆大骇愕,李因问历处之水。陆曰:楚水第一,晋水最下。因命笔口授而次第之。
榷茶
张咏令崇阳,民以茶为业。公曰:茶利厚,官将榷之。命拔茶以植桑,民以为苦。其后榷茶,他县皆失业,而祟阳之桑已成。其为政知所先后如此。
七奠
桓温为扬州牧,性俭。每宴饮,唯下七莫柈茶果而已。
好慕水厄
晋时,给事中刘缟慕王肃之风,专习茗饮。彭城王谓缟曰:卿不慕王侯八珍,好苍头水厄,海上有逐臭之夫,里内有学颦之妇,卿即是也。
入山采茗
晋孝武世,宣城人秦精常人武昌山采茗,忽见一人,身长一丈,遍体生毛,率其腰至山曲丛茗处,放之便去。须臾复来,乃探怀中橘与精,甚怖。负茗而归。
赵赞典税
唐贞元赵赞典茶税,而张滂继之。长庆初,王播又增其数。大中裴休立十二条之利。
张滂请税
正元中,先是盐铁张滂,奏请税茶,以待水旱之阙。赋诏曰:可。是岁得铁四十万。
斛茗瘕
桓宣武有一督将,因肘行病后虚热,便能饮复茗,必一斛二斗乃饱,裁减升合,便以为大不足。后有客造之,更进五升,乃大吐。有一物出,如斗大,有口形,质缩绉,状似牛肚。客乃令置之于盆中,以斛二斗复茗浇之,此物噏之都尽而止,觉小胀,又增五升,便悉混然从口中涌出。既吐此物,病遂瘥。或问之此何病,答曰:此病名斛茗瘕。
漱茗孤吟
宋僧文莹,博学攻诗,多与达人墨士相宾主。堂前种竹数竿,畜鹤一双,遇月明风清,则倚竹调鹤,漱茗孤吟。
吾与点也
刘哗尝与刘筠饮茶,问左右云:汤滚也未。众曰:已滚。筠曰:佥曰鲧哉。晔应声曰:吾与点也。
清泉白石
倪元镇性好洁,阁前置梧石,日令人洗拭。又好饮茶,在惠山中,用核桃松子肉和真粉,成小块如石状。置茶中,名曰清泉白石茶。
茶庵
卢廷璧嗜茶成癖,号曰茶庵。尝畜元僧讵可庭茶具十事,时具衣冠拜之。
香茶
江参,字贯道,江南人。形貌清癯,嗜香茶以为生。
杀风景
唐李义府,以对花啜茶为杀风景。
阳侯难
侍中元叉为萧正德设茗,先问卿于水厄多少。正德不晓叉意,答:下官虽生水乡,立身以来,未遭阳侯之难。举座大笑。
友弟蔡起白
夫史以纪载实事,补缀缺遗。茗何以有史也,盖惟咸嗜好幽洁,尤爱煮茗,故汇集茗话,靡事不载,靡缺不补,实写自己冲襟,表前人逸韵耳。名之曰史,有以哉。昔仙人掌茶一事,述自青莲居土;发自中孚衲子,以散得传,今惟咸著史于兹鼎足矣。
社弟李桐封若甫
收茶三等
觉林院志祟,收茶三等。待客以惊雷荚,自奉以萱草带,供佛以紫茸香。盖最上以供佛,而最下以自奉也。客赴茶者,皆以油囊盛余沥而归。
漏卮
王肃初人魏,好食羊肉酪浆,常饭鲫鱼羹,渴饮茶汁。京师士子见肃一饮一斗,号为漏卮。后与高祖会,食羊肉酪粥。高祖怪问之,对曰羊是陆产之最,鱼是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羊比齐鲁大邦,鱼比邾莒小国,惟茗与酪作奴。高祖大笑,因此号茗饮为酪奴。
载茗一车
隋文帝微特,梦神人易其脑骨,自尔脑痛。忽遇一僧云,山中有茗草,煮而饮之,当愈。服之有效,由是人竞采掇。赞其略曰:穷《春秋》,演《河图》,不如载茗一车。
玩茗
茶可于口,墨可于目。蔡君谟老病不能饮,则烹而玩之。
素业
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尝欲诣纳。纳兄子俶,怪纳无所备,不敢问。乃私为具。安既至,纳所设唯茶果而已。俶遂陈盛馔,珍羞毕具。及安去,纳杖傲四十。云: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
密赐茶茗
孙皓每宴席,饮无能否,每率以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浇灌取尽。韦曜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密赐茶茗以当酒。至于宠衰,更见逼强,辄以为罪。
官焙香
黄鲁直一日以小龙团半铤,题诗赠赵元咎:曲兀蒲团听煮汤,煎成车声绕芊肠。鸡苏胡麻留渴羌,不应乱我官焙香。东坡见之曰:黄九怎得不穷。
苏蔡斗茶
苏才翁与蔡君谟斗茶,蔡用惠山泉。苏茶小劣,用竹沥水煎,遂能取胜。竹沥水,天台泉名。
品题风味
杭妓周韶有诗名,好蓄奇茗。尝与蔡君谟斗胜。品题风味,君谟屈焉。
逸人王休,居太白山下,日与僧道异人往还。每至冬时,取溪冰,敲其精莹者煮建茗,共宾客饮之。
铤子茶
显德初,大理徐恪尝以龙团铤子茶贻陶谷。茶面印文曰:玉蝉膏。又一种曰清风使。
他人煎炒
熙宁中,贾青字春乡,为福建转运使。取小龙团之精者,为密云龙。白玉食外戚里贵近,丐赐尤繁。宣仁一日慨叹曰:建州今后不得造密云龙,受他人之煎炒不得也。此语颇传播缙绅。
清香滑热
李白云:荆州玉泉寺近青溪诸山,山洞往往有乳窟。窟中多玉泉交流,其水边处处有茗草罗生,枝叶如碧玉。惟玉泉真公常采而饮之,年八十余岁,颜色如桃花,而此茗清香滑热,异于他所,所以能还童振枯,人人寿也。
仙人掌茶
李白游金陵,见宗僧中孚示以茶数十片,状如手掌,号仙人掌茶。
敲冰煮茶
灵泉供造
湖州长洲县啄木岭金沙泉,每岁造茶之所也。湖长二县,接界于此,厥土有境会亭。每茶时,二牧毕至,斯泉处沙中,居常无水。将造茶,太守具仪注,拜敕祭泉,顷之发源,其夕清溢。供御者毕,水即微减,供堂者毕,水已半之。太守造毕,水即涸矣。太守或还旂稽留,则示风雷之变,或见惊兽毒蛇木魅之类,商旅即以顾渚造之,无沾金沙者。
换茶醒酒
乐天方入关,刘禹锡正病酒。禹锡乃馈菊苗薤芦菔鲊,取乐天六斑茶二囊,炙以醒酒。
缚奴投火
陆鸿渐采越江茶,使小奴子看焙。奴失睡,茶焦烁,鸿渐怒以铁绳缚奴投火中。
都统笼
陆鸿渐尝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炙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领慕,好事者家藏一副。
三戈五卵
晏子春秋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戈、五卵、茗菜而已。
景仁茶器
司马温公偕范蜀公游嵩山,各携茶经。温公以纸为贴,蜀公盛以小黑合。温公见之惊曰:景仁乃有茶器,蜀公闻其言,遂留合于寺僧。
真茶
刘琨,字越石,与兄子南兖州刺史演书云:吾体中溃闷,常仰真茶,汝可致之。
大茗
余姚人虞洪人山采茗,遇一道土,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吾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牺之余,乞相遗也。洪因祀之,获大茗焉。
疗风
泸州有茶树,夷僚常携瓢置侧,登树采摘芽叶,必先衔于口中。其味极佳,辛而性热。彼人云饮之疗风。
益蚕
江浙间养蚕皆以盐藏其茧而缲丝,恐蚕蛾之生也。每缲毕,煎茶叶为汁,捣米粉搜之,筛于茶汁中,煮为粥。谓之洗瓯粥。聚族以啜之,谓益明年之蚕。
郑注榷法
郑注为榷茶法,诏王涯为榷茶使,益变茶法,益其税以济用度。下益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