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手法

合集下载

通感的修辞手法

通感的修辞手法

通感的修辞手法
通感又叫移觉,是修辞手法的一种,指用描述某一感觉的词来描述另一种感觉。

通感与比喻常连在一起使用,例:微风过去,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

通感和比喻兼用,主体为“通感”,副体为“比喻”。

通感与拟人也连在一起运用,例:夜晚的彩灯亮,这边红、那边绿,这边明、那边暗,整个城市奏响了一曲欢腾的乐曲。

此句中表示颜色的红、绿和表示光线的明、暗互通,形成通感与拟人也连在一起的修辞。

通感手法

通感手法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 吹笛 唐代: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 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 五月落梅花。
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 而李白也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之以“附逆” 的罪名流放夜郎。所以诗人引贾谊为同调。“一为迁客 去长沙”,就是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 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也含有他的自我辩白之意。但政治 上的打击,并没有使诗人忘怀国事。在流放途中,他不 禁“西望长安”,这里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国运的关 切和对朝廷的眷恋。然而,长安万里迢迢,对迁谪之人 来说十分遥远,充满了隔膜。望而不见,诗人不免感到 惆怅。听到黄鹤楼上吹奏《梅花落》的笛声,他感到格 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
1
2 3
张权说的话听起来像蜜糖一样甜!
班主任的教导就像晴天霹雳一般,是 我心神俱惊!
王海杰放了一个非常绿的屁~
4
秦老师笑得很甜!
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 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 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用一“闹”字,夸张地 描绘出红杏花盛开怒放, 绚丽鲜艳,热烈如火, 运用通感,唤起人们的 无限联想,将生机蓬勃 的烂漫春光描绘得淋漓 尽致。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我有直接说出自己的羁 旅之愁,而是触物起兴,借杨花之随风漂荡、不能自 主,比拟自己往来赴任,离别家园。化虚为实,把羁 旅愁思溶化在具体的形象之中,读来情感突出,诗意 盎然。另外,诗人不仅将自己的转徙生涯和飘荡的杨 花作比,而且还要比出程度高低。“我比杨花更飘荡, 杨花只是一春忙。”结构上递进一层,使离情旅愁得 到有力反衬,更显深切感人。
石柔,宋朝人, 他一生远离故 土,辗转仕途, 曾任密州教授。

通感和病句的区别和联系

通感和病句的区别和联系

通感和病句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现象,它们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它们都涉及到语言的表达和理解。

通感是一种修辞手法,它指的是在描述某一感官经验时,用其他感官的词语来表达,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听到那首歌,我仿佛看到了春天的景象”,这里就使用了通感手法,将听觉与视觉联系起来。

通感是一种富有表现力的修辞方式,能够让语言更加丰富多彩。

病句则是语法上有错误、不合逻辑或表达不清的句子。

例如,“我喜欢唱歌和游泳,也爱打球和羽毛球”,这句话存在语义上的矛盾,即“也爱打球和羽毛球”与前一句重复表达了喜爱打球的意思,因此是病句。

病句会给人带来理解上的困扰,影响语言的沟通和表达。

尽管通感和病句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它们在语言运用中都需要注意。

使用通感可以让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但也要注意不要过度使用,以免造成读者的困扰。

同时,要避免出现病句,确保语言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通感修辞手法的几种常见类型

通感修辞手法的几种常见类型

通感修辞手法的几种常见类型一、听声类形,即以视觉写听觉“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曲如折,止如槀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

”(礼记·乐记》)这几句大意是:那些善于唱歌的人,歌声昂扬,如用力举物;歌声低沉,如物体坠落;歌声婉曲,犹如树枝弯折;歌声停止,好像枯木挺拔;直而折曲的歌声,方正如矩;委婉的歌声,圆曲如规,联贯起来正如一串珍珠。

歌声本来诉诸于人的听觉,但是却给人很多视觉感受:歌声高亢如用力举物,歌声下滑如物件下坠,歌声婉转如树木弯折,而歌声停止则如枯木兀立……所有这些,都是由听觉到视觉的迁移,听到的仿佛看到的一样,这便是听声类形。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山关。

”(高适《塞上听吹笛》)在明月当空的草原之夜,有人吹起《梅花落》的曲子,那阵阵悠扬的笛声,竟化成了落满关山的朵朵梅花。

在这里,诗人把听觉美的特征表现为与之相通的视觉美的特征,创造了梅花飘洒似的笛声这一通感形象。

“歌声/象煞黑天上的星星/越听越灿烂”(臧克家《春鸟》)属于听觉艺术的“歌声”,本是缺乏具体形象感的东西,而诗人却将其转化为属于视觉范畴的星星,且能“听”出“灿烂”来。

在此,感觉的相互挪移,不仅刺激着人的听觉神经,而且使人的视觉神经也同时活跃起来,赋予“歌声”以最大的可感系数,形象地表现了“歌声”的音色美。

二、听声类声,即以听觉写听觉“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白居易《琵琶行》)在这里,急雨声、私语声、珠落玉盘声、莺语声、幽咽泉声、银瓶破裂声、刀枪相击声、裂帛声用来描绘琵琶声,是以声类声。

这里并未产生感觉的迁移,仍然用声音写声音,渲染烘托了一场精妙绝伦的琵琶演奏。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李贺《李凭箜篌引》)“玉碎凤凰叫”,是以声类声,但也可以唤起形象。

表现手法分析第五讲通感修辞及作用

表现手法分析第五讲通感修辞及作用
通感:又叫“移觉”,就是借联想引 起感觉转移, 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 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 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 移用来表示乙感觉, “以感觉写感 觉”。
例: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 塘月色》)
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 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春》 ) 香气似乎是浅紫色的。 (《紫藤萝瀑 布》)
作用:Biblioteka 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 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 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 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

通感的修辞手法的句子

通感的修辞手法的句子

通感的修辞手法的句子通感的修辞手法是一种通过感官刺激来表达情感和意义的修辞手法。

它是一种在文学作品中广泛运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对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官的描绘,来唤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和联想。

通感的修辞手法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感染力。

在文学作品中,通感的修辞手法常常被用来描绘景物、人物、情感和氛围。

通过对不同感官的描绘,可以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比如,在描写自然景物时,通过对颜色、光线、气味、声音和触感的描绘,可以使读者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和神奇。

在描写人物时,通过对人物外貌、言行举止、声音和气味的描绘,可以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

在描写情感和氛围时,通过对情感的色彩、声音、气味、味道和触感的描绘,可以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情感的真实和氛围的厚重。

通感的修辞手法不仅在文学作品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同时也在其他艺术形式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比如,在绘画艺术中,通过对色彩、光影、线条和形状的运用,可以使画面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感染力。

在音乐艺术中,通过对音色、音高、音量和节奏的运用,可以使音乐更加动人、激昂,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感染力。

在舞蹈艺术中,通过对舞姿、动作、节奏和情感的表现,可以使舞蹈更加优美、动人,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感染力。

总之,通感的修辞手法是一种在文学作品和其他艺术形式中广泛运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对感官的刺激来表达情感和意义。

它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感染力。

因此,在创作文学作品和其他艺术作品时,我们可以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使作品更加具有艺术感染力和感染力。

浅谈文学作品中的通感手法-通感手法

浅谈文学作品中的通感手法-通感手法

如丝如缕的荷花散发的“清香〞,唤起人们内心微妙的情感,使两种作用 《水浒传》中的精彩片段《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又只一拳,太阳上正
不同的感官知觉,在心理反应上得到了自然的沟通,让馨香与妙音齐飞, 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钵儿、铙儿,一齐作响。〞奇
直入心脾,到达醉人的艺术效果。“塘中的月色并不匀称,但光与影有着 妙地从听觉器官设喻,“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形容各种声响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浅谈文学作品中的通感手法|通感手法
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叉,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 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心情。同样韩愈在《听颖师弹琴》中这
样写到:“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诗人听着琴声,好象观
通感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翻开文学巨著,不必说一卷 察在宽阔无垠的天地之间,浮云和柳絮悠悠扬扬地随处漂浮,这是听觉沟
有嚼头:这里词作家奇妙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将视觉体验化为听觉 穷。还有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
感受,既生动,又能强化意义的表达,掷地有声,令人回味无穷。
气好像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覆盖着我。〞写的是紫藤萝“淡淡〞
状物写景类的散文运用通感的范例当数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微 的花香,要赞颂的却是它那“紫色〞的生命张力,因为紫藤萝瀑布从上到
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诗人巧借笛声来渲染愁情,由笛声想到梅
第1页共3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铿锵玫瑰》,颂扬了中国女足运动员坚韧拼搏的精神,让很多歌迷为之倾 “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用视

掌握“通感”的修辞手法教学设计和反思

掌握“通感”的修辞手法教学设计和反思
三、通感的作用
使用通感修辞法,通过词语的移用,沟通人们的不同感觉,可以启迪人们的感觉联想,强化人们的心理感受,体味余韵。
三、通感的常见类型
(一)、由听觉移到视觉
所谓眼见为实,视觉是最直观也是传达性最强的感受。我们见到的东西往往更为真切,用视觉描绘将会达到深刻的体验。
女子们朗朗的笑声,像水上的波纹,在工地的上空荡漾开去。(钢焰《绿叶赞》)
二、从《荷塘月色》中学习通感的修辞手法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此处运用通感将嗅觉移为听觉,写出荷香的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飘渺、沁人心脾等特点,使意境变得更加优美。
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此处运用通感,由视觉转为听觉,月的光华和阴影,朦胧婆娑,相互映衬,以小提琴演奏的“名曲”的旋律来形容它们的和谐声响,来表现月光树影组合的协调,给人一种悠扬、优美的感觉,同时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将读者带到一种美好的幻景。
一、什么是“通感”?
通感即移觉,是一种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的形式沟通起来的特殊修辞方法。
钱钟书先生说过:“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线……”是“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高一
课题名称
掌握“通感”的修辞手法
难点名称
“通感”的修辞手法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容易和比喻混淆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学生不易理解通感,容易把这个修辞手法当成比喻
难点教学方法

什么是通感的修辞手法

什么是通感的修辞手法

什么是通感的修辞手法所谓“通感”,是“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钱钟书语)。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就是指感觉器官的互换。

即把各种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沟通起来,用甲感觉去描写乙感觉,这种修辞手法叫“通感”。

它往往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

请看:1.“微风过处,送来屡屡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此处将嗅觉移植为听觉,“屡屡清香”与“渺茫的歌声”,虽然前者是从嗅觉的角度描述的,后者是从听觉的角度摩声的。

但是,二者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缥缈,沁人心脾等。

因此,作者通过联想与想象借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隐隐约约,清幽淡雅来表现荷香的若有若无,清幽淡雅,不仅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且创造出一个美好的意境。

又如: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朱自清《荷塘月色》)这是视觉移植为听觉,月的光华和阴影,朦胧婆娑,相互映衬,以小提琴演奏的“名曲”的旋律来形容它们的和谐声响,来表现月光树影组合的协调,给人一种悠扬、优美,很近肉内的感觉,同时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将读者带到一种美好的幻景。

有人认为“通感”就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其实不然。

“通感”与“比喻”两种辞格的不同点在于:通感,即感觉的转移;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用具体的事物比抽象的事物,用大家熟知的事物比大家陌生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比深奥的道理。

其修辞效果:或通俗易懂或生动形象。

如朱自清写静态荷花,连用了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分别描绘出月下荷塘荷花的静态美。

“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写出月光洒向满池荷花荷叶上的露珠,发出晶莹剔透的闪光;“刚出浴的美人”,给人以想象,如果把开放的荷花姑娘的脸庞,那么,翩翩翻动的荷叶就是姑娘们身着的裙裾,给人以荷花妖艳却不染纤尘的美质。

初中课文中通感例子

初中课文中通感例子

初中课文中通感例子初中课文中的通感修辞手法:揭示感官之间的神秘联系一、引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同的感官体验相互交织,构建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通感,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巧妙地捕捉并表达了这种感官交融的现象。

在初中的语文教材中,通感修辞的例子屡见不鲜,这些生动的描绘不仅提升了语言的艺术性,还引发了我们对于感官世界的深入思考。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例子,以期引发读者对于通感修辞手法的兴趣和欣赏。

二、通感修辞手法的魅力通感修辞,又称为“感觉移借”,是一种在文学创作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通过通感,作者能够将一种感官的体验描绘成另一种感官的体验,从而拓宽了表达的维度,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三、初中课文中的通感修辞例子1.《荷塘月色》中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在这个例子中,作者朱自清将荷花的清香比作远处高楼上的歌声,使嗅觉和听觉相互交融。

通过通感的手法,荷花的清香变得如歌声般渺茫而美妙,增强了读者的感官体验。

2.《故乡》中的“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

”在这里,作者鲁迅将视觉与触觉相交融,将眼神比作利剑,生动地描绘出人物内心的疑惑和警觉。

通过通感修辞,使读者对人物的情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3.《大明宫词》中的“你的笑容如阳光般洒落在我的心里。

”这一句中,作者将触觉与视觉相结合,将笑容带来的温暖感觉比作阳光的洒落,表现出了情感交流的深刻和温暖。

四、结论通过对初中课文中通感修辞手法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发现这种修辞手法具有强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它能够突破传统的感觉界限,通过不同感官之间的交融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

通过对通感修辞的掌握和运用,我们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提升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对通感修辞的欣赏和理解,我们也可以更好地领略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类似通感的现象。

例如,当我们听到某段悲伤的音乐时,可能会感到心里酸酸的;当我们闻到某种香气时,可能会回忆起某个温馨的场景。

古诗中的通感

古诗中的通感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

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


疑有碧桃千树花。
[注释] 笙是一种由多根簧管组成的乐器,其形参差如凤 翼,其声清亮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
“凤吹声如隔彩霞”

首句“凤吹声如隔彩霞”就似乎 由此作想,说笙曲似从天降,极言其 超凡入神。将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印 象,给读者的感觉更生动具体。 它不是说声如彩霞,而是说声自彩 霞之上来;不是摹状乐声,而是设想 奏乐的环境,间接烘托出笙乐的明丽 新鲜。

“疑有碧桃千树花 ”

以花为意象描写音乐,与前“隔彩霞”呼应, 这里的“碧桃”是天上碧桃,是王母桃花。灼 灼其华,竟至千树之多,是十分繁复绚丽的景 象。它意味着那奇妙的、非人间的音乐,宜乎 如此奇妙的、非人间的灵境。它同时又象征着 那笙声的明媚、热烈、欢快。 而一个“疑”字,写出如幻如真的感觉,使 意象给人以飘渺的感受而不过于质实。 它用视觉形象写听觉感受,把五官感觉错综 运用,而又避免对音乐本身正面形容,单就奏 乐的环境作“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幻想,从而 间接有力地表现出笙乐的美妙。在“通感”运 用上算得是独具一格的。

通感的类型:
风随柳转声皆绿,麦受尘欺色易黄

——严遂成《满城道中》
雨过树头云气湿,风来花底鸟声香

——贾唯孝《登螺峰四顾亭》 ——黎简《春游寄正夫》 ——柳宗元《渔翁》
鸟抛软语丸丸落,雨翼新风泛泛凉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

——李白《酬殷明佐见赠》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什么是通感的修辞手法

什么是通感的修辞手法

什么是通感的修辞手法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什么是通感的修辞手法所谓“通感”,是“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钱钟书语)。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就是指感觉器官的互换。

即把各种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沟通起来,用甲感觉去描写乙感觉,这种修辞手法叫“通感”。

它往往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

请看:1.“微风过处,送来屡屡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此处将嗅觉移植为听觉,“屡屡清香”与“渺茫的歌声”,虽然前者是从嗅觉的角度描述的,后者是从听觉的角度摩声的。

但是,二者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缥缈,沁人心脾等。

因此,作者通过联想与想象借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隐隐约约,清幽淡雅来表现荷香的若有若无,清幽淡雅,不仅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且创造出一个美好的意境。

又如: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朱自清《荷塘月色》)这是视觉移植为听觉,月的光华和阴影,朦胧婆娑,相互映衬,以小提琴演奏的“名曲”的旋律来形容它们的和谐声响,来表现月光树影组合的协调,给人一种悠扬、优美,很近肉内的感觉,同时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将读者带到一种美好的幻景。

有人认为“通感”就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其实不然。

“通感”与“比喻”两种辞格的不同点在于:通感,即感觉的转移;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用具体的事物比抽象的事物,用大家熟知的事物比大家陌生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比深奥的道理。

其修辞效果:或通俗易懂或生动形象。

如朱自清写静态荷花,连用了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分别描绘出月下荷塘荷花的静态美。

“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写出月光洒向满池荷花荷叶上的露珠,发出晶莹剔透的闪光;“刚出浴的美人”,给人以想象,如果把开放的荷花姑娘的脸庞,那么,翩翩翻动的荷叶就是姑娘们身着的裙裾,给人以荷花妖艳却不染纤尘的美质。

通感修辞手法

通感修辞手法
❖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 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
(钱钟书语)
二、通感的运用: 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充分发挥
想象力,用心把握揣摩特定环境 下特定感觉1. 天仿佛听见了这句话,半空里轰轰隆隆 一声回 答,像天宫的地板上(滚 )着几十面铜鼓。
2. 雷声轰隆隆地响着从天边(滚)来,又轰隆隆 地响着向天边(滚)去。
例3: 那明星的闷声沉钝里含着浑浊,一大半像鼻子里哼出来的, 又腻又粘,又软懒无力,跟鼻子的主产品鼻涕具有同样的 品性。
把 转化为
,形象反映出歌声听起来不舒
服的感觉,幽默嘲讽的意味表露无遗。
通感的艺术效果:
形象生动 化虚为实 表情充分 新鲜奇特
艺术效果的产生:
一、通感的特点: ❖不同感觉之间的沟通、转移;
通感
“通感”定义是什么?
明确: 简单地说是视觉、听觉、触觉、嗅觉、
味觉彼此打通互相交织。

声音的好听被写为可品尝的味道,从 而增强了表达效果,这里用的就是通感。
例2: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
北平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这“秋”,这古都的“秋味”。
不说“饱览秋色”而说“饱尝秋味”用味觉代替视觉, 感情更浓更重,充满亲切感。

修辞手法通感的例句

修辞手法通感的例句

修辞手法通感的例句
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式。

通感的例子: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似的。

2、春风仿佛是一种生命的动力,它可以唤醒万物,也可以成为人的力量。

3、他说的话听起来象蜜糖一样甜。

4、紫藤萝的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5、我听见了她那闪闪烁烁的笑声。

6、远处隐约飘来阵阵香味,似有似无,如有悠扬的乐声,时断时续。

7、天上的星星越聚越多,闪闪亮亮的,特别闹。

8、夜晚的彩灯亮,这边红、那边绿,这边明、那边暗,整个城市奏响了一曲欢腾的乐曲。

9、那些芦苇高高低低地晃动着,如同鼓点有节奏的击打。

10、紫藤萝瀑布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11、月夜,清冷的月光铺满一地,淡淡的光辉似乎带有一种清冷的香味,而且可以感觉到那质地还是相当的光滑。

12、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13、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4、春天是美丽的,是五颜六色的,又是五彩斑斓的,你们也喜欢春天吗?田里开满了黄澄澄的油菜花,微风吹过,像一片黄色的海洋。

15、她的声音犹如棉花糖一样甘甜,犹如婴儿的棉肚兜一样柔软。

知识点——修辞手法(其他)-通感

知识点——修辞手法(其他)-通感

修辞手法(其他)——通感
【典型例题】
1.“微风过处,送来屡屡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 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此处将嗅觉移植 为听觉,“屡屡清香”与“渺茫的歌声”,虽然前者 是从嗅觉的角度描述的,后者是从听觉的角度摩声的。 但是,二者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 有若无,清淡缥缈,沁人心脾等。因此,作者通过联 想与想象借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隐隐约约,清幽 淡雅来表现荷香的若有若无,清幽淡雅,不仅揭示了 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且创造出一个美好的意境。
修辞手法(其他)——通感
【知识点解析】
三、通感与比喻的区别及联系 有人认为“通感”就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其实不然。“通 感”与“比喻”两种辞格的不同点在于: 通感,即感觉的转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用具体的事物比 抽象的事物,用大家熟知的事物比大家陌生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 比深奥的道理。其修辞效果:或通俗易懂或生动形象。如朱自清写 静态荷花,连用了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 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分别描绘出月下荷塘荷花的 静态美。“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写出月光洒向满池 荷花荷叶上的露珠,发出晶莹剔透的闪光;“刚出浴的美人”,给 人以想象,如果把开放的荷花姑娘的脸庞,那么,翩翩翻动的荷叶 就是姑娘们身着的裙裾,给人以荷花妖艳却不染纤尘的美质。
修辞手法(其他)——通感
【知识点解析】
2.通感还有曲喻的作用。曲喻是由一个比喻转到另一种感 觉。韩愈《和水部张员外宣政衙赐百官樱桃诗》:“香随翠笼 擎初到,色映银盘写未停。”樱桃是红的,说它香,是视觉通 于嗅觉。但樱桃并不香,这个香是从它象红花,由红花唤起的 香。 又韩愈《南山》诗:“或竦若惊雊(雉鸣)”,“或背若相恶, 或向若相佑”,这就把眼中所看到的石头,由竦立象雉,由雉 引出雉鸣来,即曲喻,也即视觉通于“惊雊”的听觉。有的石 头相“背”或相“向”,由相背或相向引出“相恶”或“相佑” 来,是曲喻,也即视觉通于“相恶”“相佑”的感觉。石头不 会发声或相恶相佑,通过通感,打通了视觉与听觉感觉的界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我比杨花更 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 对于杨柳形象的刻画,既有动态的描写,也有静态的描绘。 上句“弄”字刻画出杨柳的动态,在飘荡的春风里袅娜摇曳 的形状宛然眼前;下句“满”字看似描写静态,而在这静态 中包含着过去飞落、现在仍在飞落、数日内还要继续飞落这 整个过程的动态感。角度多变,刻画生动形象。“轻黄”一 词,更巧用通感手法,颜色本无轻重,却能在人们心中有轻 重感。浓重的颜色会使人感到沉重。而杨花的黄色淡到若有 若无时,便使人有“轻飘飘”的感觉。用触觉来写视觉感受, 突出杨花随风飘荡不能自主的无奈。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我比杨花更飘荡, 杨花只是一春忙。

• 通感,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 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 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 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 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 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 移,“以感觉写感觉”。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 器官间的互相沟通。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各种 官能可以沟通,不分界限,它系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 理现象,与人的社会实践的培养也分不开。在通感中,颜 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 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如 “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用现代心理学或 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些都是“通感”。 • 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 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 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 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生活中应用范围广大
• 审美是人类特有的活动。通感,就 是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使各种审美 感官,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 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 化。钱钟书先生说过,“在日常经 • 人的各种不同的感官,只能对事物 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 某些特定的属性加以认识,因此在 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 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 人们从感觉、知觉到表象的过程中, 可以不分界线……”可见,通感广 实际上也是各种感觉器官相通的过 泛的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感受之 程。人类艺术活动的“通感”实际 中,就像你看着满园的春色,会哼 起“春之歌”一样。现实生活的文 上就是人们的认识活动的一种艺术 字的印记也不可避免地打下了“通 表现形式。 感”的印记。 • 人的认识活动,一般是从感觉、知 觉、到表象,进而形成概念、判断 和推理。
关于通感的例子很多很多。如白居易《杜陵 叟》:“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 税。”德音自然不能书,诗人在此运用了通 感的修辞手法。明代贾唯孝《登螺峰四顾 亭》:“雨过树头云气湿,风来花底鸟声 香。”白居易《琵琶行》:“今夜闻君琵琶 语,如听仙乐耳暂明。”等,皆属于通感。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 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 清《荷塘月色》)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 吹笛 唐代: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 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 五月落梅花。
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 而李白也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之以“附逆” 的罪名流放夜郎。所以诗人引贾谊为同调。“一为迁客 去长沙”,就是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 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也含有他的自我辩白之意。但政治 上的打击,并没有使诗人忘怀国事。在流放途中,他不 禁“西望长安”,这里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国运的关 切和对朝廷的眷恋。然而,长安万里迢迢,对迁谪之人 来说十分遥远,充满了隔膜。望而不见,诗人不免感到 惆怅。听到黄鹤楼上吹奏《梅花落》的笛声,他感到格 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
1
2 3
张权说的话听起来像蜜糖一样甜!
班主任的教导就像晴天霹雳一般,是 我心神俱惊!
王海杰放了一个非常绿的屁~
4
秦老师笑得很甜!
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 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 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用一“闹”字,夸张地 描绘出红杏花盛开怒放, 绚丽鲜艳,热烈如火, 运用通感,唤起人们的 无限联想,将生机蓬勃 的烂漫春光描绘得淋漓 尽致。
石柔,宋朝人, 他一生远离故 土,辗转仕途, 曾任密州教授。
来时万缕弄轻黄, 去日飞球满路旁。 我比杨花更飘荡, 杨花只是一春忙。

• 对比烘托:“来时”与“去日”的对比,更突出了驻留 时间的短暂,奔波的辛劳。杨花“一春忙”与我“更飘 荡”的对比,更加显得深沉感人。 • 诗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杨花的随风飘扬,不能自 主,比喻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不得安宁。将旅愁离 情融合在具体形象之中,贴切感人。 • 诗人借残春飘荡.不能自主的杨花,抒发自己离别家园, 往来仕途而生活不得安定的感慨和自己辗转仕途的无奈 和乡思。
Hale Waihona Puke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 春忙。
为了避免抒情空洞干瘪,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羁 旅之愁,而是触物起兴,借杨花之随风漂荡、不能自 主,比拟自己往来赴任,离别家园。化虚为实,把羁 旅愁思溶化在具体的形象之中,读来情感突出,诗意 盎然。另外,诗人不仅将自己的转徙生涯和飘荡的杨 花作比,而且还要比出程度高低。“我比杨花更飘荡, 杨花只是一春忙。”结构上递进一层,使离情旅愁得 到有力反衬,更显深切感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