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人教版必修2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电子课本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物质的
性质与变化电子课本
概述:
该电子课本是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讲授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知识。
本文档将简要介绍该电子课本的内容和目标,以及一些使用建议。
内容和目标:
该电子课本旨在帮助高中化学学生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物质的性质:介绍物质的分类、性质和性质与物质结构之间的关系;
2.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讲解物质的元素、化合物和化学式等基本概念;
3. 物质的变化:探讨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
4. 物质守恒与计算:教授物质守恒定律及其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使用建议:
为更好地研究和理解该电子课本的内容,建议学生采取以下几
个策略:
1. 阅读前预:在阅读每一章节之前,先浏览章节标题和主要内容,对将要研究的知识进行预;
2. 系统研究:按照教材的顺序逐章阅读,理解每个概念和原理
的内在联系;
3. 独立思考: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发散思维,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实践应用:通过实验和实际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将学到的知
识应用到实践中,加深理解。
总结: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电子课本
是一本综合介绍物质性质与变化的教材。
通过系统学习和实践应用,学生可以获得对物质的理解和化学知识的掌握。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2 2.2.1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合作探究】 (1)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说明的是分子的立体构型吗? 提示:不是。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说明的是价层电子对的立体构型,而分子的立 体构型指的是成键电子对的立体构型,不包括孤电子对。 (2)价层电子对的立体构型与分子的立体构型一定一致吗? 提示:不一定。当中心原子无孤电子对时,两者的构型一致,中心原子有孤电子对 时,两者的构型不一致。
【解析】中心原子上孤电子对数及粒子的立体构型如下表。
ABn
AB2 AB3 AB4 AB2 AB3 AB2
中心原子 孤电子对数
0
1 2
分子或离子
CS2 CH2O、BF3
NH+4
SO2 PCl3、H3O+
H2S
分子或离子 的立体构型
直线形 平面三角形 正四面体形
V形 三角锥形
V形
答案:
微粒立体构型 直线形 V形
(2)中心原子含孤电子对的分子。 中心原子若有孤电子对,孤电子对也要占据中心原子的空间,并与成键电子对互 相排斥。则VSEPR模型与分子的立体构型不一致。 推测分子的立体模型必须略去VSEPR模型中的孤电子对。
【自主探索】 (1)BF3分子的立体构型为_平__面__三__角__形__,NF3分子的立体构型为_三__角__锥__形__。 (2)已知H2O、NH3、CH4三种分子中,键角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H4>NH3>H2O,请分析 可能的原因是_C_H_4_分__子__中__的__碳__原__子__没__有__孤__电__子__对__,_N_H_3_分__子__中__氮__原__子__上__有__1_对__孤_ __电__子__对__,_H_2_O_分__子__中__氧__原__子__上__有__2_对__孤__电__子__对__,_对__成__键__电__子__对_的__排__斥__作__用__增__大__,_
新课程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第一课时)
新课程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第一课时)新课程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第一课时)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程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以下我从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说教材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化学能与电能属于化学原理范畴,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对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本质的拓展和应用。
初中化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在选修模块④将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
本节课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奠定必要的基础。
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三维目标的确定和依据(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并掌握原电池原理。
②通过实验提高学生设计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原电池概念,理解和掌握原电池原理。
②通过化学史实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原电池的发明、发展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态度。
②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愉悦,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重点、难点的确立重点:原电池的反应原理、构成条件。
难点:原电池的原理和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二、说教法1、实验探究法本节在学习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理时,实验探究过程可以表示为:实验探究法的选择意在落实新课改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理念。
2、指导发现式本节课从科学史的引入到实验探究,再到归纳整理得出结论。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活动都是在教师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和指导之下完成的,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尽可能排除失败和无效学习。
本节课中原电池中的微观粒子(电子和离子)的运动状况作为难点,我借助两种手段来突破。
一是利用灵敏电流计判断电子的运动方向,二是借助电脑动画模拟演示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运动情况。
最新高中化学新人教版必修2《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ppt课件ppt课件
1、政治文明 2、人权保障 3、市场经济 4、国际责任 5、科技进步 6、传统文化
高中化学新人教版必修2《最 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ppt课件
生活中的有机物
温故而知新:
一、有机物
什么叫有机物?它有哪些组成元素?
1、定义: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为有机物。
( 但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 碳的金属化合物等看作无机物。)
一. 甲烷的组成和结构
甲烷的分子式: CH4
H HC H
【思考讨论】
1、为什么气体颜色会变浅甚至褪去、有油滴出现? 2 、为什么量筒中的液面上升?
3 、甲烷和氯气反应会有哪些键发生断裂和形成?
4、二氯甲烷有几种?
结论: 1、甲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 2、生成氯化氢极易溶于水,气体体积减 小,压强减小。 3、碳氢键断裂、氯氯键断裂 4、二氯甲烷只有一种
(3)甲烷的取代反应 有机化学重要反应类型之一
主讲老师:彭磊
中国地质大学远程教学
31
3.1 刑事诉讼法的宗旨
3.1.1 美国、日本刑事诉讼法的宗旨:
1、确定案件事实真相; 2、正当而迅速地处理案件,避免不必要的费用和延缓; 3、实现公正司法; 4、维护公共福利,保障基本人权。
中国地质大学远程教学
32
3.1.2 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宗旨:
1、保证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正确应用法律, 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
2、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积极同犯罪行为做斗争。 3、维护社会主义法制,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
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 顺利进行。
中国地质大学远程教学
34
3.3 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发展方向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目录.doc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目录.doc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目录第一章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第1节化学反应的概念1.1 化学反应的定义1.2 化学反应的产物1.3 化学反应的宏观表现第2节化学方程式2.1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2.2 化学反应的条件2.3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2.4 化学方程式的实际意义第二章酸、碱和盐第1节酸和碱1.1 酸和碱的基本概念1.2 酸碱指示剂1.3 酸、碱和中性溶液的判断第2节盐2.1 盐的概念2.2 盐的制备与性质2.3 盐的应用第三章化学平衡和化学动力学第1节化学平衡1.1 化学平衡的概念1.2 平衡常数1.3 影响平衡的因素第2节化学动力学2.1 化学反应速率2.2 反应机理2.3 反应的速率常数第四章化学反应的热学过程第1节热能转化和热力学1.1 热能的转化1.2 热力学1.3 化学反应的热力学基础第2节化学反应的热力学计算2.1 热力学定律2.2 热力学计算2.3 热力学图第五章化学制品和工业生产第1节化学合成与分解1.1 化学合成的概念1.2 化学反应的分解第2节化学工业的基本概念2.1 化学工业的概念2.2 化学工业的分类2.3 化学工业的发展历程第3节化学制品3.1 塑料制品3.2 合成纤维3.3 人工合成橡胶3.4 化妆品3.5 日用化学制品第六章电化学和电解过程第1节电化学和氧化还原反应1.1 电化学基本概念1.2 氧化还原反应1.3 电化学反应的实际应用第2节电解过程2.1 电解基本概念2.2 电解过程的实际应用第七章元素的性质和周期律第1节元素的性质1.1 元素的基本概念1.2 元素的性质1.3 元素的同位素第2节周期律2.1 周期律的概念2.2 周期律的基本规律2.3 周期律的实际意义第八章化学分析和化学计量第1节化学分析的方法和步骤1.1 化学分析的基本概念1.2 化学分析的方法1.3 化学分析的步骤第2节化学计量2.1 化学计量的基本概念2.2 元素的化学计量2.3 化合物的化学计量以上就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目录》的全文。
2021年高中化学人教版(新教材)必修第二册课件:第5章 第1节 第2课时 硫酸、酸酸根离子的检验
过滤
——→
滤液
加入适量盐酸 蒸发
——→ ——→
纯净的 NaCl晶体
返回导航
第五章 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
化学(必修·第二册 )
课堂素能探究
返回导航
第五章 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
化学(必修·第二册 )
知识点
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问题探究
1.过量的铜与一定量的浓硫酸反应时,硫酸能否全部参加反应? 提示:不能。Cu是不活泼金属,只能与浓硫酸反应,与稀硫酸不反 应,在过量Cu与一定量浓硫酸反应时,随着反应的进行,硫酸的浓度逐 渐减小,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浓硫酸将变为稀硫酸,反应停止, H2SO4不可能全部参加反应。
B.由于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故可用来与蔗糖反应做“黑面包”实
验
C.稀硫酸与铁、铝反应,浓硫酸在常温下不与铁、铝反应
D.浓硫酸与Cu的反应中有少量黑色固体生成,可能是CuO
返回导航
第五章 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
化学(必修·第二册 )
解析:在浓硫酸中,硫元素被还原,体现其氧化性,当稀硫酸与金 属反应时,氢被还原,体现其氧化性,A项错;浓硫酸具有脱水性,能 使蔗糖炭化,B项错;常温下,浓硫酸与铁、铝发生钝化反应,表面生 成致密氧化膜,C项错;浓硫酸与铜反应时,可能生成黑色的CuO,D 项正确。
②强氧化性的表现
化学(必修·第二册 )
致密的氧化膜
铁质或铝质 Cu+2H2SO4(浓)═△══CuSO4+SO2↑+2H2O
C+2H2SO4(浓) ═△══CO2↑+2SO2↑+2H2O
返回导航
第五章 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
二、SO24-的检验 1.实验探究
实验 操作
化学(必修·第二册 )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课件-乙烯
1934 年甘恩(Gane)才首先证明植物组织确实能产生乙烯。随着气相色 谱技术的应用,使乙烯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成 果,并证明在高等植物的各个部位都能产生乙烯,1966 年乙烯被正式 确定为植物激素。
[素材二] 乙烯在工业方面的应用 (1)乙烯涉及很多方面,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基本原料,主要用于生 产聚乙烯、氯乙烯及聚氯乙烯,乙苯、苯乙烯及聚苯乙烯以及乙丙橡 胶等。
2.下列关于乙烯分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乙烯分子中所有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 B.CH3CH===CH2 分子中所有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 C.乙烯分子中碳氢键之间的夹角为 120° D.碳碳双键是乙烯的官能团
B [CH3CH===CH2 的空间结构为 多为 7 个。]
,共面原子最
3.下列关于乙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乙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及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的原理相 同 B.工业上利用乙烯水化法制乙醇,是发生了取代反应 C.水果运输中为延长果实成熟期,常在车厢里放置浸泡过酸性 KMnO4 溶液的硅藻土 D.乙烯在空气中燃烧,火焰明亮并带有浓烟
(2)在有机合成方面,广泛用于合成乙醇、环氧乙烷及乙二醇、乙 醛、乙酸、丙醛、丙酸及其衍生物等多种基本有机合成原料;经卤化, 可制氯代乙烯、氯代乙烷、溴代乙烷;经齐聚可制 α-烯烃,进而生产 高级醇、烷基苯等。
(3)同时乙烯也是空气污染物之一,工业区乙烯含量可达到 1 ppm(百万分之一),能够生成甲醛和一氧化碳,危害人类健康。
A.甲烷(CH4)
B.一溴甲烷(CH3Br)
C.乙烯(CH2===CH2)
D.CH3—CH===CH—CH3
D [甲烷是正四面体结构,在一个平面上最多含有 3 个原子;一 溴甲烷分子是甲烷分子中的 1 个氢原子被溴原子取代产生的,在一个 平面上最多有 3 个原子;乙烯分子是平面分子,分子中 6 个原子在同 一个平面上;2 个甲基取代乙烯分子中的 2 个氢原子,甲基中的碳原 子以及该碳原子上的 1 个氢原子与乙烯面共平面,最多有 8 个原子在 同一个平面内,D 正确。]
高中化学(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课后习题:蛋白质 油脂(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蛋白质油脂合格考达标练1.(原创题)下列关于蛋白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蛋白质遇到浓NaOH溶液、浓硫酸能发生变性B.蛋白质在人体内发生一系列水解,最终生成氨基酸C.大多数酶的成分是蛋白质,温度越高,其催化活性越高D.鸡蛋清溶液中加入浓Na2SO4溶液、CuSO4溶液均析出沉淀,但原理不同,A正确;蛋白质在人体内发生水解,最终生成氨基酸,B正确;大多数酶的成分是蛋白质,温度太高时,蛋白质会发生变性,从而失去催化活性,C错误;鸡蛋清溶液中加入浓Na2SO4溶液、CuSO4溶液均析出沉淀,前者发生盐析,后者发生变性,D正确。
2.(2021浙江宁波北仑中学高一期末)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向淀粉的水解液中滴加碘水,溶液变蓝,说明淀粉可能未水解B.氨基酸种类很多,任何一种氨基酸至少含有两个官能团C.重金属盐能使蛋白质分子变性,所以吞“钡餐”(主要成分是硫酸钡)会引起中毒D.常温下呈液态的油脂可以催化加氢转变为固态的脂肪,溶液变蓝,说明溶液中含有淀粉,淀粉未水解或水解不完全,A正确;氨基酸种类很多,任何一种氨基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B正确;重金属离子能使蛋白质分子变性,硫酸钡难溶于胃液,吞“钡餐”(主要成分是硫酸钡)不会引起中毒,C错误;常温下,呈液态的油脂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可以催化加氢转变为固态的脂肪,D正确。
3.(原创题)甘氨酸和苯丙氨酸是两种重要的氨基酸,其结构简式如下:下列有关两种氨基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都是天然高分子B.所含官能团均为—COOH和—NH2C.都能与NaOH溶液、稀盐酸发生反应D.都能发生聚合反应生成多肽或蛋白质,A错误;氨基酸所含的两种重要官能团为—COOH和—NH2,前者表现酸性,后者表现碱性,故都能与NaOH溶液、稀盐酸发生反应,B、C均正确;氨基酸含有—COOH和—NH2,可发生聚合反应生成多肽,进而构成蛋白质,D正确。
4.(2021浙江温州十校高一期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淀粉、蛋白质和油脂都能发生水解反应B.猪油、奶油、花生油、大豆油都属于油脂C.利用植物秸秆等生物质中的纤维素可以生产酒精,用作燃料D.向鸡蛋清的水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可能产生沉淀,加水后沉淀又会溶解,最终可得到葡萄糖,葡萄糖在酒化酶作用下转化为乙醇,作为燃料使用,C正确;AgNO3是重金属盐,鸡蛋清的水溶液是蛋白质溶液,向其中加入AgNO3溶液,蛋白质发生变性产生沉淀,加水后沉淀不能溶解,D错误。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化学第七章有机化合物3.3官能团与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 通过教学软件模拟有机化学反应,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反应过程。
(3)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如在线课程、学术论文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 推荐学生观看有机化学相关的在线课程,加深对官能团与有机化合物知识的理解。
- 学生能够运用官能团知识进行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结构推断及反应类型的判断,具备了一定的有机化学应用能力。
4. 团队协作与交流:
- 学生在分组讨论、实验活动中,学会了与他人合作、沟通交流,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 学生在讨论中,能够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观点,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团队精神。
5. 环保意识: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化学 第七章 有机化合物 3.3 官能团与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化学第七章有机化合物3.3节,本节课将深入探讨官能团与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 官能团的定义、分类及性质,重点掌握羟基、羰基、羧基、卤素原子等常见官能团。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合作完成任务,提高其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能力。
5.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有机化合物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环境影响,提高其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1)官能团的定义、分类及性质: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掌握官能团的种类、性质及其对有机化合物的影响。
② 官能团对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 官能团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 重点知识点:官能团对有机化合物溶解性、沸点、酸碱性等性质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课后习题答案
⼈教版⾼中化学必修⼆全册课后习题答案△△2 2 2 2 3P11⼈教版化学必修⼆全册课后习题答案:1.1;1;Cs ;Li ;7; 1;F ;F 。
2.C3.C 4.A 5.(1)6Li 7Li ; (2)14C14N ;(3)23Na24Mg 。
6.7.8.略 9.3367 11124Li+O 2 点燃 2Li O 10.(1)甲C ⼆ IVA ;⼄ O ⼆ VIA ;丙Na 三 IA ;丁 Al 三 IIIA(2)甲与⼄:C+O 2 点燃 CO 2⼄与丙:4Na+O 2=2Na 2O 或者 2Na+ONa O⼄与丁:4Al+3O 2Al O。
11.12.略P191.减⼩;减弱;增强;Na ;NaOH ;Al (OH )3;HClO 4。
2.B3.C 4.(1)⾦属性 K ﹥Na (2)⾦属性 Al ﹥B (3)⾮⾦属性 Cl ﹥P(4)⾮⾦属性 Cl ﹥S6. 略 7.(1)钡⽐铍剧烈;(2)钡应该⽤煤油液封后密封保存。
8.(1)X :碳元素 Y :氧元素 Z :钠元素 W :铝元素;(2)画出其原⼦结构⽰意图,电⼦层数等于周期数,最外层电⼦数=族序数;22 3 (3) C+O 2点燃 CO24Na+O =2Na O 或者 2Na+ONa O24Al+3O 22Al O 。
22 29. 锗、锡、铅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依次同⼀主族从上到下的位置,最外层电⼦数相同⽽电⼦层数逐渐增⼤,原⼦半径逐渐增⼤,所以⾦属的活泼性依次增强,所以被氧化越来越易,碱性越来越强。
10. 略。
11.7 个电⼦层,最外层电⼦数为 6;第七周期,第 VIA族;⾦属元素。
P241.略 2.C 3.D 4.D5. 共价键是原⼦之间通过共⽤电⼦对形成的作⽤⼒,形成时没有电⼦的得失,只可能有电⼦对的偏移。
离⼦键是阴阳离⼦之间的静电⼒的作⽤,形成时可能有电⼦的得失。
6. 稀有⽓体中每个原⼦的和歪点⼦排布都达到了稳定结构。
7. 略 8.以极性键结合的有 NH 3、CH 4、SO 2;以⾮极性键结合的有 F 2 和 O 2。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全册)
表示原子组成的一种方法
X 质量数 —— A
核电荷数 —— Z
——元素符号
(核内质子数)
请看下列表示
a——代表质量数; b——代表质子数既核
核外电子
Z个
3、阳离子 aWm+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a-m
书
阴离子 bYn-: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b+n
设
二.核素、同位素
计
1、定义:
核素:人们把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原子)互为同位素。
【回答】
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中的最小粒子
3、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那么,原子核的内部结构又是怎样的?电子
在核外空间的运动状态又是怎样的呢?
【板书】一、原子结构
1、 原子核的构成
【投影】原子结构示意图
一.原子结构
1. 原子核的构成 核电荷数(Z) == 核内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原子序数 2、质量数
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
知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近似原子量
识
原子核
质子 Z 个
结
构
中子 (A-Z)个
与 板
பைடு நூலகம்
原子 AZX
教案
课题: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 1 页 共 127 页
授课班级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教案-元素周期律 (第1课时)
元素週期律教學目標1、瞭解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2、培養學學生分析問題,總結歸納的能力。
重點難點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教學過程[引言]我們已學習了元素週期表的結構,那麼這張表又有何意義呢?我們能否從其中總結出元素的某些性質規律,以方便我們應用,解決新的問題呢?這就是我們本節課所要研究的內容。
[板書] 第二節元素週期律[教師]元素的性質是由組成該元素的原子結構決定的,因此我們討論性質之前,必須先來熟悉一下原子的結構。
[展示]電子層模型示意圖[講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原子核相對於原子很小,即在原子內部,原子核外,有一個偌大的空間供電子運動。
如果核外只有一個電子,運動情況比較簡單。
對於多電子原子來講,電子運動時是否會在原子內打架呢?它們有沒有一定的組織性和紀律性呢?下麵我們就來學習有關知識。
[板書]一、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講解]科學研究證明,電子的能量是不相同的,它們分別在能量不同區域內運動。
我們把不同的區域簡化為不連續的殼層,也稱作電子層,分別用n=1、2、3、4、5、6、7來表示從內到外的電子層,並分別用符號K、L、M、N、O、P、Q來表示。
通常,能量高的電子在離核較遠的區域運動,能量低的電子在離核較近的區域運動。
這就相當於物理學中的萬有引力,離引力中心越近,能量越低;越遠,能量越高。
[講解並板書]1、電子層的劃分電子層(n) 1、2、3、4、5、6、7電子層符號 K、L、M、N、O、P、Q離核距離近遠能量高低低高[設疑]由於原子中的電子是處於原子核的引力場中,電子總是盡可能的從內層排起當一層充滿後在填充下一層。
那麼,每個電子層最多可以排布多少個電子呢?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有沒有可以遵循的規律呢?[思考]下麵請大家分析課本12頁表1-2,根據原子光譜和理論分析得出的核電荷數為1-20的元素原子核外電子層排布,看能不能總結出某些規律。
[學學生活動][講解並板書]2、核外電子的排布規律(1)各電子層最多容納的電子數是2n2個(n表示電子層)(2)最外層電子數不超過8個(K層是最外層時,最多不超過2個);次外層電子數目不超過18個,倒數第三層不超過32個。
教师版-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化学必修2《原电池部分》期末复习题类型总结
绝密★启用前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化学必修2《原电池部分》期末复习题类型总结第一部分选择题【类型一】原电池的工作原理1.如图是化学课外活动小组设计的用化学电源使LED灯发光的装置示意图。
下列有关该装置的说法正确的是()A.铜片为负极,其附近的溶液变蓝,溶液中有Cu2+产生B.如果将锌片换成铁片,电路中的电流方向将改变C.其能量转化的形式主要是“化学能→电能→光能”D.如果将稀硫酸换成柠檬汁,LED灯将不会发光【答案】C【解析】锌片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铜片作正极,发生还原反应,铜片上有气泡产生,故A错误;如果将锌片换成铁片,铁片依然作负极,电路中的电流方向不会发生改变,故B错误;其能量转化的形式主要是“化学能→电能→光能”,故C正确;如果将稀硫酸换成柠檬汁,由于柠檬汁中含有柠檬酸,溶液呈酸性,LED灯也会发光,故D错误。
2.如图是以稀硫酸为电解质溶液的原电池装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锌片上有气泡产生B.锌片为负极,铜片发生氧化反应C.电解质溶液中的H+向铜极移动D.电子流动方向:锌极→导线→铜极→电解质溶液→锌极【答案】C【解析】锌比铜活泼、形成原电池反应时,锌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方程式为Zn-2e-===Zn2+,铜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方程式为2H++2e-===H2↑,由此可以知道,电子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正极,电子不能进入电解质溶液中;原电池中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综上所述,只有C项正确。
3.下列关于原电池的叙述,正确的是()A.构成原电池的正极和负极材料必须是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B.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C.在原电池中,电子流出的一极是负极,该电极被还原D.原电池放电时,电流的方向是从负极到正极【答案】B【解析】构成原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可以是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也可以是导电的非金属(如石墨棒)和金属,A错误;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B正确;在原电池中,负极上发生失去电子的氧化反应,正极上发生得到电子的还原反应,所以电子从负极沿导线流向正极,C错误;原电池放电时,电子从负极沿导线流向正极,则电流的方向是从正极到负极,D错误。
高中化学(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课后习题:化学品的合理使用(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化学品的合理使用合格考达标练1.在蔬菜生长过程中,常喷洒农药防治病虫害。
据研究,用碱性溶液或清水浸泡,可使残留在蔬菜上的农药的毒性降低。
因此,买来的蔬菜在食用前最好用稀碱水或清水浸泡一段时间。
浸泡蔬菜时应加入适量()A.纯碱B.白酒C.白糖D.食醋(Na2CO3)溶液呈碱性,则可选用纯碱溶液浸泡蔬菜。
2.(2021广东梅州高一期末)下列食品添加剂的功能类别对应错误的是()A.抗坏血酸——抗氧化剂B.亚硝酸钠——调味剂C.碘酸钾——营养强化剂D.柠檬黄——着色剂3.某地筹建中的“生态农业科技园区”,不仅是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和推广基地,也将是一个观光休闲的生态农业园区。
在一些生产思路上你认为不妥当的是()A.将农家肥与化肥综合施用,以提高增产效益B.对大棚中的植物施加适量的CO2,以促进其光合作用C.种植、养殖、制沼气相结合,既可改善环境又可提高农畜牧业的产量D.将硝酸铵和熟石灰混合使用,在给作物提供营养元素的同时,又能降低土壤的酸性,生成NH3逸出,损失肥效。
4.(2021广东东莞高一期末)化学与生产、生活、医药密切相关。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石油的分馏和煤的气化、液化均属于物理变化B.可以用氢氟酸浸蚀玻璃生产磨砂玻璃C.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预防某些疾病,没有副作用D.亚硝酸钠、山梨酸钾、三聚氰胺均可用作食品添加剂,煤的气化、液化均为化学变化,A错误;玻璃中含有SiO2,可与氢氟酸反应生成SiF4气体,B正确;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会产生副作用,不能滥用药物,C错误;三聚氰胺有毒性,不能作食品添加剂,D错误。
等级考提升练5.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解热镇痛药,其结构简式为,根据其结构推断,其不可能有的性质为()A.该物质可以与氢气发生加成B.该物质能发生酯化反应C.该物质可水解生成水杨酸D.该物质极易溶于水和有机溶剂,它含有苯环、羧基和酯基,苯环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羧基能与醇发生酯化反应,酯基能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生成水杨酸。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 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精品教学课件(共275页)
2.化石燃料利用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两方面问题 (1)一是其短期内不__可__再__生__,储量有限; (2)二是煤和石油产品燃烧排放的粉尘、_S_O_2_、__N_O__x_、__C_O__等是大 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3.在燃料利用过程中,节能的主要环节 (1)燃料燃烧阶段——可通过改进锅炉的炉型和燃料空气比、清理 积灰等方法提高燃料的_燃__烧__效__率_; (2)能量利用阶段——可通过使用节能灯,改进电动机的材料和结 构,以及发电厂、钢铁厂余热与城市供热联产等措施促进能源循环利 用,有效提高能源利__用__率__。
[答案] (1)镁片上有大量气泡产生;镁片逐渐溶解;烧杯中的饱 和石灰水变浑浊 (2)Mg 与 HCl 反应生成 H2,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体系温度升高,Ca(OH)2 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饱和石灰 水中的 Ca(OH)2 析出而使溶液变浑浊 (3)Mg+2H+===Mg2++H2↑
(4)小于
(3)吸热反应均需要加热才能发生。
()
(4)化石燃料储量有限,燃烧时又产生污染,故尽可能减少化石燃
料的使用。
()
[答案] (1)√ (2)× (3)× (4)√
2.下列反应是吸热反应的是( )
A.硫的燃烧
B.水的分解
C.物的氧化变质
D.中和反应
[答案] B
3.如图所示,某化学兴趣小组把试管放入盛有 25 ℃的饱和石灰 水的烧杯中,在试管中放入几小块镁片,再向试管中滴入 5 mL 稀盐 酸。试回答下列问题:
值为多少? 提示:放出能量。数值为 2×431 kJ=862 kJ。 3.1 mol H2 与 1 mol Cl2 生成 2 mol HCl 气体,能量有什么变化?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课件-化学反应的速率
[提示]
N2(g) + 3H2(g)
n(始) 2 mol
4 mol
Δn
0.5 mol 1.5 mol
10 min 时 1.5 mol 2.5 mol
2NH3(g) 0 1 mol 1 mol
所以 v(N2)=2 L0×.51m0oml in=0.025 mol/(L·min) v(H2)=2 L1×.51m0oml in=0.075 mol/(L·min) v(NH3)=2 L×1 m10olmin=0.05 mol/(L·min) v(N2)∶v(H2)∶v(NH3)=1∶3∶2。
关键 能力 核 心 突 破
化学反应速率的有关计算——“三段式”
在一定条件下,向 2 L 密闭容器中充入 2 mol N2 和 4 mol H2 发生 反应 N2(g)+3H2(g) 2NH3(g),10 min 时测定生成 NH3 1 mol,则 用 N2、H2、NH3 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分别为多少?三者之比为多少?
(4)压强 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是通过改变气体的浓度来实现的,故一 般意义上的增大压强是指压缩气体的体积。 ①对无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改变压强时,化学反应速率基本不 变。 如 MgO+2HCl===MgCl2+H2O。
②对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可简化理解 为
物质浓度改度→反应速率改变 压强改变→物质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 a.恒容时:增大压强―引―起→体积缩小―引―起→反应速率增大。 b.气体反应体系中充入惰性气体(不参与反应)时对反应速率的影 响
0.45 mol·L-1·min-1。则此反应在不同条件下进行最快的是( )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②
D [各物质其反应速率单位相同时,用各反应速率除去化学计量 数,比值大的反应速率大。
化学人教版高中必修二(2019年新编)-第七章第三节乙醇与乙酸-乙醇教案
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乙醇山西省榆次第一中学校李博融【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1.教学目标(1)通过总结乙醇在日常生活与工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辩证看待化学对人类的影响,形成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与生活的意识,培养正确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2)通过对乙醇分子组成、结构和性质的探究,建立官能团等立体结构模型,能够运用结构模型解释性质,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基本观念。
(3)形成“(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学习有机物的认知模型,掌握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
2.评价目标(1)通过球棍模型分析乙醇分子的断键情况,提升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
(2)通过解释乙醇性质,发展学生“结构决定性质”观念。
【教学重点】乙醇的分子结构、乙醇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建立乙醇的立体结构模型【教学方法】1、PBL(Problem-Based Learning,问题导向式学习):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2、生活化教学:观看资料、总结身边的事例,了解乙醇的物理、化学性质。
通过学习乙醇的应用,感受化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3、实验探究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实验结果→分析讨论→实验结论。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4、多媒体教学法:观看flash动画,对宏观现象进行微观解释,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基本观念。
【教学用具】实验试剂:钠、乙醇、铜丝实验仪器及用品:试管、试管夹、注射器针头、橡皮塞、坩埚钳、玻璃片、小刀、镊子、滤纸、酒精灯、火柴、手帕、球棍模型【教学流程】教学环节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导入新课物理性质取代反应氧化反应课堂小结展示资料观看、思考点拨指导创设问题情境点拨指导分组实验探究结合生产生活小结知识分组实验探究归纳学习方法组成结构写乙醇结构式组装乙醇结构实验总结创设问题情境形成基本观念【教学过程】[趣味实验]“烧不坏的手帕”实验步骤:①手帕放在盛有无色液体的烧杯中浸泡②将手帕平铺开,点燃[S观察]观察实验现象:①手帕”剧烈燃烧②火焰熄灭,手帕完好无损[过渡]这种“神奇的无色液体”是谁呢?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乙醇。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化学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教案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一、本章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必修模块的有机化学具有双重功能,即要满足公民基本科学素养的要求,提供有机化学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识,使学生从熟悉的有机化合物入手,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内容和方法,认识到有机化学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和说明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物质用途;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的学生,打好最基本的知识基础、帮助他们了解有机化学的概况和主要研究方法,激发他们深入学习的欲望。
二、本章内部结构关系1、本单元结构关系烃(甲烷、乙烯、苯)→烃的衍生物(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
教材基本采用了从生活实际或者探究实验入手,研究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再上升到从结构的角度去深化认识,体现结构决定性质的观点。
2、知识点及要求了解甲烷、乙烯、苯的主要化学性质及化工生产中的作用,了解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重点认识典型的化学反应(取代、加成)的他点。
通过对典型有机物分子结构的认识,体会分子结构的特点对性质的影响在有机化学中的重要性。
结合生活经验和化学实验,加深认识一些物质对于人类日常生活,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通过对集中典型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学习,感受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的区别和联系,初步学会研究有机物的思维方式和思路,形成对有机化学的学习兴趣。
三、本章相关内容的新旧对比分析从新教材的篇幅内容上看,精简了以下内容烷烃的命名烯烃的性质。
乙烯的实验室制法、乙炔的性质。
乙醇的消去反应、苯酚的性质。
乙醛和甲醛的性质。
蛋白质的盐析和变性。
对蔗糖、麦芽糖和油脂的结构要求降低了要求。
对淀粉、纤维素、油脂的水解降低了要求。
对高分子合成材料只做了简单的介绍。
增加了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的专题介绍四、本章课时安排及教学重难点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教学重点:(第一课时)甲烷的结构特点和甲烷的取代反应;(第二课时)同分异构体和同系物。
【知识点提纲】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全册各章节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
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全册知识点汇总第五章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 - 2 - 第一节硫及其化合物.......................................................................................................... - 2 - 第1课时硫和二氧化硫.............................................................................................. - 2 - 第2课时硫酸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 6 - 第3课时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 - 11 - 微专题1常见漂白剂的归类分析............................................................................. - 13 - 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 - 13 - 第1课时氮气与氮的氧化物.................................................................................... - 13 - 第2课时氨和铵盐.................................................................................................... - 16 - 第3课时硝酸酸雨及防治.................................................................................... - 20 - 微专题2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 - 24 - 第三节无机非金属材料.................................................................................................... - 25 - 微专题3常见无机物间的相互转化......................................................................... - 29 - 实验活动4用化学沉淀法去除粗盐中的杂质离子......................................................... - 30 - 实验活动5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 - 31 - 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 32 -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 32 - 第1课时化学反应与热能........................................................................................ - 32 - 第2课时化学反应与电能........................................................................................ - 36 - 第二节化学反应的速率与限度........................................................................................ - 40 - 第1课时化学反应的速率........................................................................................ - 40 - 第2课时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 - 45 - 微专题4控制变量法探究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 50 - 微专题5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的图像分析............................................................. - 51 - 实验活动6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 53 - 实验活动7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 55 - 第七章有机化合物 ..................................................................................................................... - 57 - 第一节认识有机化合物.................................................................................................... - 57 - 第1课时碳原子的成键特点与烷烃的结构............................................................ - 57 - 第2课时烷烃的性质................................................................................................ - 63 - 微专题6烷烃的同分异构体及其取代物种类......................................................... - 66 - 第二节乙烯与有机高分子材料........................................................................................ - 69 - 第1课时乙烯............................................................................................................ - 69 - 第2课时烃有机高分子材料................................................................................ - 72 - 微专题7烃燃烧的有关计算..................................................................................... - 77 - 第三节乙醇与乙酸............................................................................................................ - 79 - 第1课时乙醇............................................................................................................ - 79 - 第2课时乙酸官能团与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 82 - 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 - 88 - 第1课时糖类............................................................................................................ - 88 - 第2课时蛋白质油脂............................................................................................ - 93 - 微专题8常见有机反应类型的判断......................................................................... - 99 -实验活动8 搭建球棍模型认识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特点 ....................................... - 100 - 实验活动9 乙醇、乙酸的主要性质 ............................................................................... - 103 -第八章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 - 107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 - 107 -第1课时 金属矿物与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 - 107 - 第2课时 煤、石油和天然气的综合利用 .............................................................. - 111 -第二节 化学品的合理使用 .............................................................................................. - 114 -第三节 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 .......................................................................................... - 118 -第五章 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第一节 硫及其化合物第1课时 硫和二氧化硫一、硫1.硫元素的位置、结构与性质(1)硫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三周期、第ⅥA 族,硫原子的最外电子层有6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2个电子,形成-2价硫的化合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人教版必修2·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系列
专题三 石油的开发与利用 2010.4.14
北京101中学 张俊华
【引入】
播放视频:让人欣喜让人忧的石油——石油与战争
【问题】石油为什么会引发战争?
没有石油我们的飞机不飞啦,汽车不跑啦!……..——燃料 石油还能为我们提供什么?
【讲解】石油不仅是一种能源,还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面对石油不可再生的现实,石油也是一种战略资源。
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石油进口和消费国。
提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石油——燃料; 石油——塑料。
任务1:从原料到产品?你想知道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
原料的成分? 产品的成分?
获得的方法和依据? 反应的条件?
如何提高原料利用率?
生产过程中,是否污染环境?
环节1——从石油中炼制轻质燃料油(汽油、煤油、柴油)
石 油
轮胎
水杯
衣服
眼镜
墙漆
锅
大棚
任务2:从石油中如何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轻质燃料油?
学生的思考过程——
石油的成分?汽油等轻质燃料的成分?获得的方法和依据?
【资料卡片1】
1、石油的成分
组成元素:主要是C、H;同时含有少量的S、O、N元素
化合物种类: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多数是烷基苯)。
组成的混合物。
在石油中一般不含烯烃。
状态:大部分是液态烃,溶有少量的气态烃和固态烃。
【资料卡片2】
2、汽油、煤油、柴油等轻质燃料油:
烃的沸点高低主要取决于什么?——烃的相对分子质量(碳原子的个数)
3、提炼的方法和依据:液体混合物,沸点不同,采用的方法是——蒸馏
4、实验室石油的分馏装置和工业的分馏装置的对比:
环节1-
今天,你的角色:石油——塑料制品的探秘者,分析一下我们如何更好地利用石油。
【分析】实验室的蒸馏和工业的分馏塔
环节2:石油(重油——石蜡油——乙烯)
任务3:重油如何处理?(弃之?合理利用?怎么用?) 学生分析:
重油是什么? • 含碳20以上的烃的混合物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另外含有部分的(约0.1~4%)的
硫黄及微量的无机化合物。
重油的性质?
分子量大,沸点高,黏度高.不适合直接做燃料,比热在10,000~11,000kcal/kg 左右。
重油在石油中的含量(75%)------轻质燃油供不应求(汽油、煤油、柴油)占石
油总产量的25% 怎么利用重油?
• 化学手段:多碳变成少碳——大分子变成小分子
怎么让长碳链变短碳链?-------断化学键
实验:感知石蜡油加热分解的实验:
注意事项:
(1)在A 处加高锰酸钾(aq)5~8滴,小心不要将溶液和石蜡混和;
(2)在右端胶头里塞上浸有高锰酸钾溶液的棉花防污染; (3)小心加热,冷热液体不要混合;
(4)仔细观察到明显现象时,停止加热;
A
加热的位置
(5)实验结束时,将热的管放在石棉网上
【实验分析】
1、 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看:溶液褪色——烯烃
闻:汽油或柴油的味道
2、 实验原理:
以十六烷烃为例,你来分析一下原理? C 8H 18 + C 8H 16
C 8H 8 C 4H 10 + C 4H 8
辛烷 丁烷 丁烯
C 6H 14 CH 4 + CH 2=CH 2 + CH 3CH=CH 2 + 其它
【讲解】)通过这种高温分解——裂化、裂解,我们不但获得了一些优质的轻质燃油,同时获得了各种烯烃——重要的化工的原料。
在裂解气中,乙烯是的含量是最高的,因此,乙烯的产量作为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
环节3——以基本的化工原料(如:乙烯)合成塑料 【学生活动】学生手拉手模拟乙烯加聚的过程:
6个同学模拟乙烯加聚:分成三组,每两个人双手拉器代表双键,打开一只手代表断键,相邻每组之间拉起手代表聚合。
——各种产品
nCH 2=CH 2
【过渡】从石油化工厂出来的产品,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和生产的圈子。
【学生活动】——头脑风暴
在你的家庭中,选定一个区域,写出你认为是石油化工的物品的名字。
厨房组: 卧室组: 客厅组: 卫生间组:
单体 C 16H 34
烷烃
烯烃
十六烷烃
700~900℃
15% 40% 20% 25%
石油
橡胶
塑料
合成纤维
树脂
墙漆
【小结】以石油为原料通过化学反应获得性能优异的高分子材料——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这使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发展进程中前进了一大步。
环节4——垃圾资源化
触目惊心的白色污染
任务4:将废塑料回收再利用有哪些方法?
——原子的利用率为100%(原子经济)。
——资源的循环使用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自然资源的
开发利用——环境保
护——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我们要齐心地发展化学技术,合理地利用资源,做好资源的循环使用,推动人类不断进步。
因此,社会更好地发展,我们必须更好地发展化学!
【总结】资源综合利用——
•原料-产品线:
•物质组成线:
•流程中技术方法线:
•原料的利用率:
•对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