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考点

合集下载

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

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

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教育综合知识是教师招聘考试以及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重要内容,涵盖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新课程改革等多个方面。

对于考生来说,掌握这些必背考点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梳理一下教育综合知识中的重要考点。

一、教育学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2、教育的功能教育的功能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个体发展功能包括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社会发展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人口功能。

3、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

4、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包括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和分支型学制。

5、课程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课程的类型包括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等。

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是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6、教学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教学原则包括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

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实验法等。

7、德育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性、反复性、逐步提高的过程。

新课标知识点总结(共3篇)

新课标知识点总结(共3篇)

新课标知识点总结第1篇①任何学科以一定的知识的正当形式,能有效地教给处于任何发展时期的任何儿童。

②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③学习过程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

④教学原则:动机原则。

动机类型:好奇内驱力、胜任内驱力和互惠内驱力。

结构原则,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来呈现。

类型:动作性表征、映像性表征、符号性表征。

程序原则:强化原则,及时反馈。

⑤发现学习的四个作用:提高智能的潜力;外部奖赏向内部动机转移;学会将来做出发现的最优策略;帮助学生的信息保持和检索。

⑥发现学习的四个特点:强调学习的过程,强调直觉思维,强调内部动机,强调信息的组织和提取。

新课标知识点总结第2篇安德森等的《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将“知识”分为四种类型。

①事实性知识。

有“术语知识”和“具体细节和要素的知识”两个亚类。

②概念性知识。

结构化的知识形式,包括“分类和类型的知识”“原理和通则的知识”和“理论、模型和结构的知识”。

③程序性知识。

关于“如何做某事”的知识,指做某事的方法、探究的方法。

④元认知知识。

关于一般认知的知识以及关于自我认知的意识和知识。

从学科教学的角度,前两类相当于学科的内容知识,后两类是过程技能。

知识类型与认知方式大致是对应的。

比如事实性知识,主要是“知道”,记住并能回忆;概念性知识则需“理解”,表现为能够解释、举例、分类、总结、推断、比较、说明等。

事实性知识包括“术语知识”和“具体细节和要素的知识”,是相互分离的,孤立的,信息片段形式的知识。

以往的基础教育主要在教这种类型的知识,强调“知识的覆盖面”,用“知道”“记住”的方法。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则恶化为“死记硬背”的“题海战术”。

09.课标基本框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文本框架10.课标中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三者关系这三个部分缺一不可、内在关联。

“内容要求”指向“学什么”——强调在结构中的、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防止知识虚化。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重要考点八:新课程改革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重要考点八:新课程改革

【考点1】我国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经历了8次重大改革,历次改革之间有着密切的历史联系。

1949—1952年的第一次课程改革。

这一时期的课改呈现的特点是:强调中央集权,全国统一,致使课程结构单一,只设必修课,不设选修课;注意根据中小学培养目标来考虑学科设置;课程内容方面,注意科学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结合;模仿前苏联的痕迹明显,某些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中国实际。

1953—1957年的第二次课程改革。

根据教学计划,教育部于1956年颁发了建国以来全国第一套比较齐全的教学大纲: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修订草案)。

1957—1963年的第三次课程改革。

这一时期的课改出现了新的动向:重视学科与育人的作用;首次提出设置选修课;实行了国定制与审定制相结合的教科书制度;重视地方教材、乡土教材的编写。

1964—1976年的第四次课程改革。

全国进入混乱状态,全国没有了统一的教育方针,没有了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有的只是各地自编的生活式教材,生活、社会、革命构成了全部的课程。

1978—1980年的第五次课程改革。

以1978年1月教育部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为起点,开始了课程领域内的拨乱反正。

1981—1985年的第六次课程改革。

1981年教育部根据邓小平“要办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的指示精神,颁发《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并修订颁发五年制小学和中学教学计划。

1986—1996年的第七次课程改革。

这一时期的课改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在课程行政管理体制上开始打破“集权制”的绝对支配地位,确立了“一纲多本”的课程改革方略;在课程目标、内容、组织、结构等方面大胆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敢于突破以往课程改革中的诸多禁区。

1996至今第八次课程改革。

这次改革不是对课程内容的简单调整,不是新旧教材的替换,而是一次以课程为核心的波及整个教育领域乃至全社会的系统改革,是一场课程文化的革新,是教育观念与价值的转变,涉及课程的理念、目标、方法、管理、评价等方面。

第八次课程改革必考知识点

第八次课程改革必考知识点

第八次课程改革一、理念、任务、思想、目标、特点(一)理念1、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二)任务1、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

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

3、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思想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四)目标1、新课程改革总体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1)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2)是要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3)是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是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5)是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6)是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7)是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8)是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9)是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的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片中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和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必看考点最新版(二)_1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必看考点最新版(二)_1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 》必看考点最新版(二)1、简答题考试的时候,我很紧张,不过一想到考完后就可以玩电脑了,一下子有了动力。

我认真地做卷子,考试结束后,老师把卷子发下来分析试卷,一看自己得了 72 分,及格了,有进步,心里很高兴,感觉还不错。

可老师分析试卷的时候,我和同桌说了几句话,老师走过来让我不要太兴奋,说别看得了 72 分,是第 48 名,还是全班倒数。

我的头立即低了下去,我考得再好也考不过人家,我总是失败,哎!请运用新课改的相关评价要求及特点评析老师的做法。

参考答案:【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新课程评价方式的理解。

【参考答案】新课改提倡发展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而不是筛选与甄别式的评价,强调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强调评价方式从客观冷静到人性关怀;从单一的评价标准到多元个性的评价标准,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评价目的从辅助知识学习到全面育人。

在案例中,教师仍固守传统的评价方式,从评价主体看,只重视自己的评价,忽视学生的评价;从评价内容来看,只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忽视学习过程的评价;从评价标准来看,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评价;评价的过程过于客观冷静,而没有人性关怀,是很典型的筛选与甄别式的评价,而非发展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

评价的结果只会片面地促进知识的学习,而不是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应该重视学习评价对学生学习的激励效应,改观现有的评价方式,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态度的评价,及时肯定学生所取得的进步,帮助学生培养对学习的兴趣与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单选题现代学习方式主要有_____。

①自主学习②合作学习③探究学习④经验学习A : ①②③B : ②③④C : ①②④D : ①②③④参考答案: A本题解释:【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现代学习方式的掌握。

【参考答案】A【名师点睛】现代学习方式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三个方面。

新课改案例分析及常考点归纳

新课改案例分析及常考点归纳

四、真题回顾第一类:提问明确到新课改具体知识点【真题一:2017年安徽中学】材料一:科技的发展让不少孩子从一出生就与互联网相伴,他们常常看到自己的父母使用手机、电脑在网上购物、交流、娱乐和学习,身边有些同学也成了“低头族”。

借助网络的便利,以往难以完成的任务,一些很难克服的困难,如今只需要简单操作便可解决。

有许多企业还针对孩子们的学习需要,开发出先进的学习系统和工具,进行在线教育,诸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程”、“MOOC课程”等的出现不仅为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甚至可以将课堂搬回家。

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已经给新时期的学校教育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材料二:据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2016年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增多,52%的教师感到教学压力增大;有30%的教师认为“教学思维仍然是传统的”,还有20%认为“教育信息化技能亟待提升”,这让自己备感压力。

问题:(1)分析网络时代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2)在“互联网+教育”时代,教师如何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

【技巧解析】本题的命题特点是紧密联系当前互联网发展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影响,考察的较灵活,且第一问已经明确指出用新课改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知识点来作答,考生在答题时首先要明确新课改的三种学习方式,把新课改提倡的三种学习方式答上,然后要结合材料分析具体是怎么体现学习方式的变化,把知识点用序列号写在前面,后面用材料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1)网络时代中学生的学习方式表现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①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得更具有主动性,由于网络媒体更加有趣,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②学生的学习更具有独立性,可以自己独立的进行学习,不再过分地依赖于教师,可以借助一些网络资源及网络学习系统及工具,诸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程”、“MOOC课程”等;③学生的学习更具有独特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带有个人自身的个性特征,可以进行个性化的学习。

新课程改革考点归纳(全)

新课程改革考点归纳(全)

一,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应有怎样的教育意识?1.确定课程意识,由课程的执行者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课程设计,目标,开发,创新,评价意识)2.具有反思意识,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创新思维的培育者.3.树立资源意识,由"个体劳动者"转变为"大教育"的合作者,有效开发利用资源.二,新的课程环境下,教师的角色有那些转变? 1.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转变成课程的建构者.2.由教学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3.由裁判学生成绩的"法官",变成学生成长的促进者.三,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那些要求?1.从师生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学生人生的引路人).2.从教研关系看,教师是教育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4.从学校与社区关系看,教师是社区教育的合作者,共建者.四,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行为会发生那些变化?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2.在对待教学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教学前,中,后三个阶段)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关系上,强调合作.(同事及家长等)五,新课程要求教师怎样给自己定位? 1,文化的传播者, 2,潜能的开发者, 3,学习的促进者,4,发展的伴随者, 5,教育的探究者.六,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所引起的变化?1.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角色;2,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 3,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 4,掌握新技能,学习新技术; 5,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

新课程与学生一,新课程倡导怎样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发展中的人,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身心发展有规律); 2,学生是独特的人(完整的人,有独特性,与成人有巨大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独立的人,学习的主体,责权的主体).新课程下的课程一,新课程在课程结构上有哪些重大调整? 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义务教育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分科课程为主。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笔记重点与考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笔记重点与考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笔记重点与考点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重点与考点《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一、新课程改革1.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2.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1)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研究和发展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2)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4)在处理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时强调合作。

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观(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研究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研究"。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向“重结论重过程”转变。

(4)教学从“关注主体”向“关注人”转变。

第二,后进生的教育(1)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培养和激发研究动机。

(3)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心和集体荣誉感。

(4)根据后进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5)持之以恒对后进生进行教育。

三、班级突发事件1.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1)教育原则(2)客观性原则(3)有效性原则(4)可接受原则(5)冷处理原则2.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方法(1)沉着冷静面对(2)机智果断应对(3)公平民主处理(4)善于总结引导1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重点与考点四、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判断,随机应变地及时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1.道德素养教师的道德品质体现在对事业、对学生、对集体、对自己的态度上。

新课程改革生物学科考点分析word版实验: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新课程改革生物学科考点分析word版实验: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实验: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JI CHU SHU LI基础梳理1.实验原理(1)叶绿体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不需要染色,制片后直接观察。

(2)线粒体呈无色,有短棒状、圆球状、线形、哑铃形等,用健那绿染液染成蓝绿色后制片观察。

2.实验步骤(1)观察叶绿体 制作藓类叶片临时装片⎩⎪⎨⎪⎧ ①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②用镊子取一片藓类的小叶,或取菠菜叶稍带些叶肉的下表皮,放入水滴中③盖上盖玻片↓↓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2)观察线粒体 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①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健那绿染液②用消毒牙签刮自己漱净的口腔内侧壁后涂抹于染液中③盖上盖玻片↓↓高倍显微镜下观察⎩⎪⎨⎪⎧线粒体被染成蓝绿色细胞质接近无色SI WEI BIAN XI思维辨析易错整合,判断正误。

(1)只用菠菜的表皮细胞即可观察到叶绿体( × )(2)用健那绿染完口腔上皮细胞后,上皮细胞即死亡( × )(3)常用藓类小叶作为观察叶绿体的材料,是因为叶片薄、叶绿体多( ×)YAN SHEN TAN JIU 延伸探究1.选菠菜叶作为观察叶绿体的材料,为什么要撕取带少许叶肉的下表皮?[提示]叶绿体主要分布在叶肉细胞中,叶表皮处无叶绿体,接近下表皮处为海绵组织,细胞排列疏松,易撕取。

2.观察叶绿体时,临时装片中的材料要随时保持有水状态的原因是什么?[提示]保持有水状态以保证叶绿体的正常形态,并能悬浮在细胞质基质中,否则细胞失水收缩,将影响对叶绿体形态的观察。

重 难 精 讲1.实验材料的选取根据本实验原理,可以解决以下问题:(1)观察光照对叶绿体分布的影响。

(2)线粒体数量与细胞功能的关系。

(3)走出叶绿体、线粒体观察实验的“5”个误区①观察线粒体应选择人体或动物细胞或植物体无色部位细胞,不能选择绿色组织细胞。

②观察线粒体与叶绿体均需保持细胞活性状态。

③观察叶绿体时需保持叶片有水状态,防止失水。

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考点1 课程的含义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计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全部内容及实施过程的总和。

狭义课程也可以理解为某一学科。

考点2 影响课程变革的主要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科技革新;学生发展。

考点3 新课程改革及其背景新课程改革是指我国从1999年正式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订、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国家发展的需要——国家的相关政策和举措;教育发展的必然——教育自身存在的主要问题。

考点4 我国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我国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考点5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和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考点6 新课程结构的基本特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新课程改革必须“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既是课程结构调整的三点基本原则,也是新课程结构区别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特征。

考点7 新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突破学科为中心;改善学习方式;体现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为课程实施提供了广阔空间。

考点8 新课程中的教学观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以下的教学观:体现以人为本;强调师生交流;注重开放学习;整合课程形式;重视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发展。

考点9 新课程中的学生观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间的差异;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

考点10 新型师生关系对教师的要求树立教育民主思想,尊重学生;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加强师生建设,净化师生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20XX年特岗教师考试《新课程改革》考点练习【第一章】.doc

20XX年特岗教师考试《新课程改革》考点练习【第一章】.doc

2018年特岗教师考试《新课程改革》考点练习【第一章】1、新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等三个基本特征。

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

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提出的。

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是针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而提出的,它要求学校课程要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于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性适应于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以选择性适应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题干体现的是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

A.√B.×参考答案:对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是()。

A.自主、合作、探究B.参与、合作、活动C.讲授、练习、探究D.反思、生成、探究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主要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3、论述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参考解析:(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这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且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教学实践改进的功能。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第八次课程改革必考知识点

第八次课程改革必考知识点

第八次课程改革一、理念、任务、思想、目标、特点(一)理念1、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二)任务1、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

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

3、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思想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四)目标1、新课程改革总体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1)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2)是要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3)是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是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5)是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6)是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7)是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8)是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9)是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的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片中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和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第二章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第二章

《知识教育与能力》必背知识点第二章中学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1.“课程”一词的由来1.1在我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于唐朝,唐代课程称之为“寝庙”,寓意为伟业,含义远远超出了学校教育的范围;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提及“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这里的“课程”指功课及其进程。

1.2在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它最早把“课程”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术语;博比特于1918年出版《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的研究领域诞生,这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2.课程的概念:广义的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包括各门学科和课外活动;狭义的课程: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3.课程的类型(高频考点:单选为主、简答)4、课程理论流派(中等考频:单选、简答)5、制约课程开发的三大因素:学生、社会、及学科特征。

第二节课程组织1、课程设计:是以一定的课程观为指导,制定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过程。

(单选)3、课程目标:是指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3.1课程目标取向:✧普遍性目标取向--对课程进行总概括和原则性规范与指导的目标。

如:《大学》提出的“格物、致志、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宗旨✧行为性目标取向--期待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导向、控制、激励与评价作用,行为目标具体、明确、便于操作、评价。

对学生以训练知识、技能为主的课程内容较为合适。

如:给学生一篇文章,让他在五分钟内不靠参考书帮助,识别出它的风格。

✧生成性目标取向--在教学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他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

如:课文中提到樱花时,老师打破了原来的教学程序,让孩子去公园里赏樱花。

✧表现性目标取向--在教育情景中,每一位学生个性化的表现,是生成性目标的进一步发展。

他关注的是学生的创造精神、批判思维,适合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程安排。

如:老师要求孩子参观完博物馆之后回来谈谈各自看到的事情。

新课程改革高中地理总复习高考地理考点分析考点三时间计算与日期变更

新课程改革高中地理总复习高考地理考点分析考点三时间计算与日期变更

考点三时间计算与日期变更TU NAN DIAN突难点)1.时间计算(1)地方时的计算地方时的计算依据:地球自转,东早西晚,1度4分,东加西减,经经计较,分秒必算。

计算时具体可分为五个步骤,每个步骤要注意所坚持的规则。

(2)区时的计算(3)与行程有关的时间计算若有一架飞机某日某时从A 地起飞,经过m 小时飞行,降落在B 地,求飞机降落时B 地的时间。

需建立如下关系图。

计算公式:降落时B 地时间=起飞时A 地时间±时差+行程时间(m) 注意:加减的原则为东加西减。

〔方法技巧〕 地方时(或区时)计算尺利用技巧:先确定东西经度和要判读的两点A 和B ,然后按照东加西减的方法计算。

口诀为:时间计算很简单,东加西减不绕弯;向东越过180°,减去一天日期变。

2.日界线(1)两条日期分界线的区别与联系(2)日期的变更特点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过0时经线日期要加一天,过国际日界线日期则要减一天。

如下图所示:①经线展开图示②极地投影图示(3)确定日期范围的方法方法一:新的一天的范围是从0时所在经线向东到180°经线,旧的一天的范围是从0时所在经线向西到180°经线。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求出0时所在经线并科学绘图。

例如,当北京时间为12时时,与北京属于同一日期的范围为60°W向东至180°(如上图所示),跨240个经度,占全球的2/3。

方法二:180°经线的地方时是几点,进入新的一天的区域所占时间就是几小时;反过来,全球进入新的一天的区域所占时间是几小时,180°经线的地方时就是几点。

例如:①当180°地方时为6时,则新的一天占全球的1/4,旧的一天占全球的3/4。

②当180°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时(即180°经线与0时经线重合时),全球为同一天。

③当180°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时(即180°经线与0时经线相对时),全球两个日期各占一半。

新课程改革知识点

新课程改革知识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一节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考点一】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了解)(一)新课程改革的内涵1.新课程改革的含义当今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是指我国从1999年正式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

2.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产生与发展(1)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于1999年正式启动,1999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拉开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序幕。

(2)2000年1月至6月通过申报和评审,成立了各学科课程标准研制组。

(3)2000年7月至2001年2月,各研制组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课程标准初稿。

(4)2001年3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9个地区向广大教育工作者和专家学者征求意见对各学科课程标准进一步做修改。

(5)2001年5月29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正式颁布。

(6)2001年6月,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7)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基本方向的确立。

涵盖中小学义务教育18门学科的国家课程标准研制完成,2001年9月1日起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期。

至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试点实验阶段,并拟用5年时间,在全国推行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2002年秋,实验范围扩大,省级实验区工作启动;义务教育新课程体系(包括三级课程管理的运行机制、评价制度等)全面进入实验阶段。

2003年秋,全国范围内起始年级使用新课程的学生数达到同年级学生的35%。

2004年秋,课程改革的工作进入全面推广阶段。

起始年级使用新课程的学生数达到同年级学生的65%~70%。

2005年秋,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的学生原则上进入新课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改重点总结
第8次课改
第8次课改
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新课改理论基础
1.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新课改具体六项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核心目标】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核心理念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教育观念的变革
教学观的转变
1、“以学习者为中心”
2、“教会学生学习”
3、“重结论更重过程”
4、“关注人”:每一位学生
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
尊重、合作、综合、开发、研究、创新
教师的角色
1.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
4.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教师行为
1、师生关系:强调尊重赞赏
2、教学关系:强调帮助引导
3、对待自我:强调反思
4、对待其他教育者的关系:强调合作
新型学生观
新型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是独特的人
3.是独立意义的人
学习方式的变革
1.自主学习
2.探究学习
3.合作学习
新课程结构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综合课程)、初中(分科、综合)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及劳动技术教育)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5、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
新课程结构特征
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课程内容改革
课程标准是教育管理、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直接依据,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具有法定性质。

课程评价改革
评价理念: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学生评价
1.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
2.关注过程性评价
3.考试只是一种方式
教师评价
1.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
2.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
3.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
4.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课程实施评价
1.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2.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的实施与发展
课程管理制度改革
新课程的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新课改课程资源
校内
教科书、教师、学生,师生本身不同的经理、生活经验、不同学历、学习方式、教学策略
校外
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家庭资源
开发利用
课程标准、教科书是基本而特殊的课程资源
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学过程是师生运用课程资源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