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鳢诺卡氏菌病的诊治(一)

合集下载

鱼诺卡氏菌病的病因症状及防治

鱼诺卡氏菌病的病因症状及防治

起 的 疖疮 ,剖开 疖 疮 流 出 白色 稍带 红 色 的 脓
液 ,内脏器官 如心脏 、脾脏 、肾脏 及鳔处 也有 白色 结节或 于鳃丝基部 形成乳 白色大结节 ,引 起 鳃循环 障碍后鳃丝呈 苍 白色 。感染 口诺 卡 氏
由于没 有乌鱼和 加州鲈对 各种抗菌 素药物
的药物代 谢动 力学资料 ,所 以 ,难 以确定准确 的用药 剂量和制 定科学 的给 药程序 。现在我 国 渔用 抗 菌素 药物 连续 使用 时 间为 3 天一 5 天 ,实 践证 明这 样 的用药 程序难 以彻底治愈 诺卡 氏菌 病 的。
节。
重 。该 病 的特 点 是潜 伏 期 长 ,其 病情 发 展 缓 慢 ,但是发 病率 和死亡率都较 高 。 自然发病率
可达到 l 5 %一 3 0 %,严 重的达 到6 0 %以上 。养殖
乌鱼 、加 州鲈 患诺卡 氏菌病 后的死亡 率可高达
8 0 %以上 。因此 ,一旦 发现 养殖 鱼类有 诺卡 氏
病鱼有 时 出现拖 底症状 ,造 成鱼体腹部 和
尾部受 损溃烂 ,无 法吃食 ,瘦死 严重 ,解 剖可
菌病发生 ,应及 时治疗 ,治疗越 早 ,感 染数量 越少 ,治 愈率越 高 ,给养殖 生产所造 成的经济 损失也就会越小 。
鱼诺卡 氏菌病 的症状
发现各 脏器均存在 白点 ,肝肠 出现 白点一般认 为是 诺卡 氏菌病 ,发病 后期 主要症状表现 为鱼
C HO NGQ I NG F I S HE RY
鱼诺卡氏菌病的病 因症状及防治
鱼诺 卡 氏菌病的流行与危害
结节病变 ,初期容 易于分枝杆菌 ( 鱼结核 病 )
鱼诺卡 氏菌病是一种 传染病 ,是一种 典型 危 害严重 的慢 性细菌病 ,多发于 海水鱼和 淡水

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乌鳢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也是人们喜爱的食材之一。

养殖乌鳢也面临着各种疾病的威胁,因此及时诊断和防治乌鳢的病害对于养殖业是非常重要的。

乌鳢主要病害主要分为细菌性病害、寄生虫病害和病毒性病害三类,下面我们将重点介绍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方法。

一、细菌性病害1. 病因:细菌性病害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常见的致病菌有假单胞菌、养殖水产中的常见细菌罗德文氏氏菌等。

2. 诊断:细菌性病害的患鱼会出现食欲减退、浮头、腹胀、游泳不灵活等症状,严重的话甚至会死亡。

诊断可以通过将患鱼分离出来进行细菌培养检查,确诊后也可根据症状和病情特点来进行诊断。

3. 防治:预防细菌性病害的关键在于加强饲养管理,保持饲池水质清洁。

一旦发生细菌性病害,应立即对患鱼进行隔离治疗,并避免交叉感染。

治疗可选用抗生素类药物,也可选择疗法,以减轻病情。

二、寄生虫病害1. 病因:乌鳢常见的寄生虫主要有钩虫、鳃蟌、虱子、线虫等。

2. 诊断:患鱼出现瘙痒、相互擦挂、食欲减退、呼吸急促等症状时,可怀疑为寄生虫病害。

确诊可通过对患鱼进行鱼体刮片检查或者鱼体内部解剖检查。

3. 防治:为了预防寄生虫病害,需要定期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处理,并保持水质清洁。

对于发生寄生虫病害的鱼群,可以选择使用驱虫药物或者浸泡浴液的方式进行治疗。

三、病毒性病害1. 病因:乌鳢病毒性病害主要由乌鳢疱疹病毒引起,该病毒易感染乌鳢,并在高温条件下特别活跃。

2. 诊断:乌鳢感染病毒性病害时会出现贫血、水肿、体重减轻、呼吸急促等症状,严重时会死亡。

确诊可以通过病理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检测。

对于乌鳢的主要病害,预防胜于治疗。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水质清洁是关键。

一旦发生病害,及时诊断和处理是至关重要的。

希望通过今天的介绍,大家能对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有更深入的了解。

乌鱼烂身、诺卡氏菌病并发防治一例

乌鱼烂身、诺卡氏菌病并发防治一例
直伴 药投喂病 鱼并定期 消毒 。连续 五六天 阴雨
之 后 ,病 情 急剧 恶 化 ,开 始发 现 大 量 烂 身 乌
鱼 ,而且 每天死鱼 量 由之前 的一两 条上升至七 八条 。划船 打捞 时 ,在水浅 的池 底可见沉 底的
死鱼 。
4 月底连 续 阴雨低 温 之后 ,在 乌鱼 养殖 基
有 白色或 淡黄色 结节 ,直径0 . 1 — 0 . 2 c m。此 时 患病成鱼 吃食 已大不如 以前 ,严 重一点 的 ,开 始停 止 吃食 。从4 月初 开 始 的一个 月 内 ,每 天 陆续有 少量乌鱼死 亡 。死鱼腹 部膨胀 ,解 剖可
见腹 内有少量透 明或黄色液体 ,肾 、肝 、脾等
乌鱼烂身、 诺卡 氏菌病 并发防治 一例
程辉辉 张国高 王讯 母元 强
( 西南大学荣 昌校 区水产 系,重庆 荣昌 4 0 2 4 6 0 )
摘 要 :近年来 西南地 区鸟鱼养 殖正在兴起 ,乌鱼 需求量逐 步加 大。而鸟鱼养 殖过程 中 ,病 害的频繁暴发 ,常给养 殖户带来 巨大的经济损 失。特别是 对于烂 身这 类 目前 尚无有 效疫苗和彻 底 治愈 治疗手段 的疾病 ,广大养殖 户更应提 高警 惕 ,切 实抓好 鱼病 防治工作 。本 文对重庆 市某鸟鱼 养 殖基地发 生的乌 鱼烂身 、诺卡 氏菌病并发 的处置情 况进行探 讨 ,以期为广 大养殖户提供参 考和
3 一 高温季 节加强水 质调控
高温季 节 ,加 大换 水频 率 ,以减小 高温 时
上下层水体 温差较 大引起的鱼体 外层粘液保 护 膜 破坏而 导致烫伤 鱼身的危 害 。鱼体外层粘 液
3烂身诺卡 氏菌病 并发的防治建议
对于乌 鱼诺卡 氏菌病 的防治 ,目前 尚无特 别 有 效 的检 测 手 段 和 防 治药 物 。 因此 针 对 此

乌鳢疾病的防治大全

乌鳢疾病的防治大全

乌鳢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一、烂皮病1.病鱼症状发病初期,乌鳢(黑鱼)体表的一些部位出现出血点,随着病情的加重,出血点处鳞片逐渐脱落,皮肤溃烂,露出红色肌肉,并伴有血液和脓性渗出物。

严重时,溃烂部位露出骨刺,甚至烂穿腹壁,可见内脏器官。

2.流行特点此病每年从4月中下旬开始轻度发生,5—6两月出现高峰期。

至7月中旬流行逐渐减少。

门诊发现,各种规格的乌鳢(黑鱼) 都会发生此病。

发病初期,病情较慢,发病率少于20%。

但若任其流行,不采取果断的防治措施,此病会大量蔓延,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达80%左右。

3.发病原因此病大多是乌鳢(黑鱼)体表受机械创伤及寄生虫叮咬致伤,伤口感染水中荧光杆菌而发病。

4.防治方法(1)乌鳢(黑鱼)专养池,每隔10—15天用25毫克/升石灰和1 毫克/升漂白粉交眷进行全池泼洒消毒。

(2)发病乌鳢(黑鱼)池,先杀虫后灭菌消炎。

具体治疗方法是:先用0.5毫克/升晶体敌百虫杀虫,隔两天后用1毫克/升漂白粉灭菌。

同时每100公斤乌鳢(黑鱼)用呋喃唑酮4克制成药饵投喂,每天1次,连喂5天为1个疗程,疗效显著。

出血性败血症1.病鱼症状患病乌鳢(黑鱼)鳞片松散,甚至部分脱落。

胸鳍基部充血发红,下颌到肛门的腹部同样充血发炎。

靠近鳃盖后缘的体壁两侧有垂直鱼体侧线的出血条纹。

有些病鱼还伴有眼眶充血和肌肉充血现象。

严重时腹部肿胀。

解剖检查,体腔内积有无色腹水,肠道中空无食物并伴有充血现象。

肝脏瘀血成紫色。

2.流行特点此病旺发于7—8月高温期,发病急,传染快,死亡多,常呈暴死现象,是危害乌鳢(黑鱼)较严重的疾病之一。

3.发病原因投喂霉烂变质饲料,食台残饵末消除,导致水质恶化,致使水体大量滋生费氏枸椽酸杆菌等革兰氏阴性杆菌侵入鱼体而发病。

4.防治方法(1)乌鳢(黑鱼)专养池每隔10—15天交替用25毫克/升生石灰和1毫克/升漂白粉全池泼洒消毒,杀灭致病菌,可有效预防此病发生。

(2)发病乌鳢(黑鱼)专养池,用呋喃唑酮药饵投喂,每100公斤乌鳢(黑鱼)用呋喃唑酮4克,制成药饵投喂,每天1次。

乌鳢常见病害的特点及防治措施

乌鳢常见病害的特点及防治措施

乌鳢常见病害的特点及防治措施来源:《海洋与渔业》杂志六月刊广东省海洋与渔业技术推广总站姜志勇/ 文乌鳢,隶属于鲈形目醴科醴属,又称黑鱼、乌鱼、财鱼、生鱼、黑醴头等. 在自然环境里,生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都很强。

但随着乌鳢集约化养殖的发展,其病害也逐渐增多,于放养密度大,投饵率高等原因,使得养殖水域水质恶化、鱼体抵抗力下降从而产生各种疾病,带来较大经济损失,成为制约乌鳢养殖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就近几年乌鳢常见病害的特点及防治技术进行分析,以期为乌鳢的病害防控和研究提供参考。

常见的寄生虫病1.车轮虫病病害特点:主要危害乌鳢的鱼苗鱼种阶段。

一年四季都可发生,而以4~7 月较流行,适宜温度20~28℃。

池小、水浅、水质不良、饵料不足、放养过密、连续下雨等情况易于发病。

患病鱼离群独游,鱼体消瘦,粘液增多,鱼体大部分或全身呈白色,游动缓慢,鱼苗可呈“白头白嘴”症状,呼吸困难而死。

镜检病鱼鳃丝、体表或鳍条可见大量的车轮虫。

防治措施:(1)每亩用125~150 千克生石灰彻底清塘,杀死虫卵和幼虫;(2)水深每米每亩用苦楝树叶30kg 煮水全池泼洒;(3)用0.6g/m3 硫酸铜全池泼洒;(4) 7~8 月份高温季节可以用低剂量的硫酸铜泼洒,连泼2 天。

2.小瓜虫病病害特点:该病流行于春秋季,水温15~28℃较为流行,对乌鳢的年龄无严格选择性。

小瓜虫病借助于胞囊及幼虫传播,刚孵出的幼虫侵袭力较强,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弱。

养殖密度大,水质差的池塘容易发生,无特异宿主,病原为多子小瓜虫,寄生于皮肤、鳍条、鳃等部位。

病鱼体表和鳃上布满白色点状的虫体和包囊,肉眼可见,故又称白点病。

鱼体消瘦发黑,严重感染时,病鱼头部,身上,鳍条等处有许多小白点状包囊,并伴有大量粘液,似有一层薄膜,表皮糜烂、脱落。

病鱼在水中反应迟钝,游动缓慢,浮游于水面,不时与固体物摩擦,最后呼吸困难而死亡。

防治措施: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据介绍在疾病早期可以采用下列任一种方法进行治疗,有一定效果:亚甲基蓝0.3~0.5mg/L 全池泼洒,每3~4 天1 次,连用3 次;福尔马林15~25mg/L 全塘泼洒,隔天1 次,连用3 次;全池遍洒敌瓜虫,每立方米水体放5 克药。

乌鳢诺卡氏菌病的诊治

乌鳢诺卡氏菌病的诊治

乌鳢诺卡氏菌病的诊治摘要近年来,由于国内乌鳢高密度大规模养殖,导致乌鳢诺卡氏菌病的频繁发生,根据乌鳢诺卡氏菌病的病原、流行特点及诊断方法,总结了实际工作中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供养殖者参考。

关键词乌鳢诺卡氏菌;病原;流行特点;诊断;治疗乌鳢,俗称黑鱼、生鱼,隶属鲈形目鳢科,是我国广泛分布的肉食性淡水经济鱼类。

随着市场需求的日益扩大,人工养殖已从少量混养发展到大规模集中饲养,人工养殖乌鳢饵料有冰鲜、活鱼和饲料等。

随着苗种和饵料问题的解决,国内乌鳢高密度养殖病害增多,尤其是近年来乌鳢诺卡氏菌病高发。

乌鳢诺卡氏菌病目前在全国多个养殖区域发病,已在安徽蚌埠、江西樟树发现该病。

近两年,在浙江杭州及绍兴一带,频现一种养殖乌鳢大规模死亡的暴发性疾病[1]。

患病对象以2龄鱼为主,流行季节在6―8月。

平均发病率35%,发病死亡率高达100%,经济损失严重,现已证实乌鳢大规模死亡系鲕鱼诺卡氏菌引起。

因鱼病防治人员不认识该病、使用药物不当,导致诺卡氏菌病病害危险损失严重。

1诺卡氏菌病病原诺卡氏菌属于放线菌目,诺卡氏菌科,是一类革兰氏阳性丝状杆菌,广泛分布在土壤、活性污泥、水、动植物和人的组织中,以腐生为主,尤其在腐烂的冰鲜中多,因此投喂冰鲜的养殖品种多发[2]。

鱼类诺卡氏菌病病原体包括2种诺卡氏菌,即当初分离自淡水鱼类的星状诺卡氏菌和分离自海水鱼类的�诺卡氏菌。

淡水乌鳢诺卡氏菌病病原是星状诺卡氏菌。

诺卡氏菌在海水中的含量不高。

该病菌是人和动物的条件致病菌,当养殖动物在自然情况下由于养殖密度过高、养殖区域水质恶化等环境胁迫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以及乌鳢经过多代人工繁育造成种质退化;加上流行季节水温适宜病原菌繁殖,致使诺卡氏菌可通过水体或者饵料侵入机体引起致病。

该菌感染方式是从鱼体损伤部位、消化道或通过鳃进鱼体感染。

在水产动物中,首例报道诺卡氏菌病的是虹彩脂鱼,以后陆续发生在虹鳟、五条�、斑鳢、红鲑鱼、太平洋牡蛎、大口鲈和海鲈等水产养殖动物中报道,诺卡氏菌曾是日本鲫鱼养殖中最主要的病原菌之一,也是太平洋牡蛎养殖的主要病原菌之一[3]。

黑鱼乌鳢诺卡氏菌病的防治技术

黑鱼乌鳢诺卡氏菌病的防治技术

乌鳢诺卡氏菌病对症治疗一、症状及流行季节病鱼上浮水面,反应迟钝,食欲下降,眼球突出,鳍基部和腹部有少量出血,腹部肿大。

解剖发现腹腔内有积水,肾脏和肝脏上有一颗颗乳白色的突起,直径大小在1一3毫米。

流行季节较长,从4月至11月均有发生,发病高峰在6一9月,水温28一32℃,发病池水质恶化,饲料为海水冰鲜鱼,发病呈慢性型。

二、药物防治及效果首先大量换水,将池水的3/4排出,加入新水。

再用三氯异氰脲酸0.3克/米3全池泼洒,隔天一次,连用两次。

同时用罗红霉素拌饲投喂,用量为每千克鱼体每天用0.1克,连续服用5一7天;并加以维生素C护肝,用量为1%的预混料每天每千克鱼体用0.2克。

饲料中添加的药物先和蛋清混合,成浆糊状,再粘在饲料鱼表面稍干后投喂。

用药前三天死鱼数量并未减少,从第四天开始死鱼数量逐渐下降,到第七天死色基本停止。

其中朱雪虎养殖户,养殖面积27亩,发病池2只,面积4亩,放养量5600尾/亩,发病日期分别为7月22日和7月29日,发病时鱼体规格为0.3千克/尾。

开始发病时,每天死亡10一30尾,至7月26日开始用药,共死亡176尾。

用药一星期后停止死亡。

濮建明、姚建松养殖户相同症状病害的治疗也取得相同的效果,药物的治愈率达87.6%。

三、结论和存在问题1、根据试验和治疗结果发现,乌鳢诺卡氏菌病为一种传染性慢进程鱼病,并且用罗红霉素加上护肝药物是可以治疗的。

试验区在2007年3一10月间,乌鳢鰤鱼诺卡氏菌病发病率26.2%,治愈率82.5%。

2、发病原因(1)养殖密度:高密度养殖以及品种性状的退化是导致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发病池塘普遍存在放养密度过大的现象,一般放养密度都在5000一8000尾/亩,且养殖户都是采用自繁自用的方法。

(2)养殖水质:水质恶化也是导致发病的一个主要因素。

因为乌鳢养殖投喂的是冰鲜鱼,加上后期投喂量很大,所以水质一般3一5天就开始恶化,但由于乌鳢比较耐低氧,所以养殖户一般要隔7一10天换水一次,故养殖池水严重恶化,导致致病菌大量滋生,且鱼体抵抗力下降。

诺卡氏套餐使用心得——治疗加州鲈、乌鳢、大黄鱼烂身、内脏白点病

诺卡氏套餐使用心得——治疗加州鲈、乌鳢、大黄鱼烂身、内脏白点病
病菌容 易感染鱼体 ,引起 愈后不 良,影响治疗 效果 。 () 2使用消毒剂不 当或消毒剂使用量不足 () 3 水体底部不消毒 使用不适 当的 消毒剂 ;或本 来只使用l 的消毒 剂消毒3 亩 亩水体 。 池塘超过17 . 米水深,因为水体 自 然分层的因素,建议使用 “ 聚维酮碘溶液”的基础上 ,使用
“ 诺卡氏套餐 ”套餐只是一个 内服产品,不能代替调水 产 品:①有蓝 藻的池塘 要处理 蓝藻 ;② p 高的池塘调节 p H H 值 ;③水质不好 的池塘要调水 ,水质发浑的池塘要净水等;
④ 有 猪 粪进 入 的池 塘 需 要 控 制 进 入 池塘 猪 粪 的量 ;尽 量把 猪
() 2 按鱼体重计算更加合理 ,10 千克鱼使用 1 20 袋诺卡 氏 套餐。 () 3 一定要把处方 中的产 品全部一起投喂 ,缺 一不可。
2 喂料 时 间不 当 .


诺卡氏套餐的介绍
“ 诺卡 氏套餐 ”是我公司开发的专业 治疗诺卡 氏菌病的 内服 药产 品,该病主要表现为加州鲈 、乌鳢 、大黄鱼烂身 、
内脏 白点 。
中国南方养殖区,下午2 点左右,表层水温 实测有3 ℃, 4 部分养殖户在加州鲈发病的情况 下,继续在此短时间投 喂。 鱼发病严 重加上高温应激,更易导致死亡 。高温季节,下午
@ 精博专j 诺 卡 氏 套 餐 使 用 心 得 I i 兰
一 一
治疗加州鲈 、乌鳢 、大黄鱼烂身、内脏 白点病
王 玉群 骆豫 江 张 华 杨土金
广州 精博生物技术有限 协办 公司
咨 询 热 线 : 0 0 8 6 12 8 6 0 7 2 1178 1155
( 广州精 博生物技 术有 限公 司 5 3 5 0 8) l 后 ,不要突然增料 。

白甲乌鳢诺卡氏菌病的防治一例

白甲乌鳢诺卡氏菌病的防治一例

湖 南省水产科 学研 究所 何 志刚
邮编 4 1 0 1 5 3
在 鱼病控 制住 之后 ,不要突 然盲 目加 大投 喂量 ,
湖 南坤源生物科技有限公 司氏菌是一类 以腐 生为主的革 兰 氏阳性 丝状 杆菌 ,土壤 、水中均有广泛分布 。因为 该病早期 发现 和诊断率 比较低 ,没有一定专业 知识情 况下较难被 发现 ,所 以经常会给养 殖户带来极大 的经
殖 ,从而养殖密度过高 ,池塘水质 恶化 ,导致鱼体整 体抵抗 力下降 。此时环境 中的致病菌通过鱼体 体表创 伤 、鳃或 消化道进 入体 内而繁殖 ,再加上 管理疏漏 , 从 而 导致不 断 蔓延 。池 塘养 殖 白乌鱼 发病 的病 程较
邮编
牟春 艳 索 豪
4 0 2 4 6 0
以每天 l 0 ~1 5 千 克 的速 度 饲 料 慢 慢 增 加 ,定 期 护 肝 、排毒的 “ 内服 ”一定要跟上 ,从 而才 能从根本上
预 防此类疾病 的再次发生 。
头来适得其反 ,鱼本 来体质就差 ,在药物刺 激下越来
越 严重 。果断停料 ,恢复肝胆增强体质 ,选 择优质蛋 白饲料 ,才能逐步解 决问题 。
病 鱼 开始 或侧 游 于 水 中或 上浮 水面 ,反应 迟 钝
( 图见彩 中插 2 ) ,食 欲下 降 ,体色 变深 ,腹 部肿 大 、 肛 门红肿 ,有时体 表会有 少量 红点 出现 ( 图见彩 中插 2 ) 。随着 病情 加 重 ,部 分鱼 体 表 出现创 伤 ,溃 烂 出
血 ,解剖发现 肿大的腹腔 内有 少量透 明或灰黄色 的腹
水 ,且在肝 、脾 、肾等 内脏组织 中有 明显的乳 白色或 淡黄色结节 出现 ,直径 0 . 1 ~0 . 3 厘米 ,大者可达 0 . 5 厘 米 以上 ( 图见彩 中插 2 ) 。 二、 白乌鱼诺卡 氏菌病 的病 原菌

乌鳢诺卡氏菌病的诊治

乌鳢诺卡氏菌病的诊治
捞 的鱼 种 的发 病 率也 比人 工繁 殖 获得 的鱼 种 的发病 率 高 。
3 诊 断
3 %, 病死 亡 率 高达 10 经 济损 失 严 重 , 已证 实 乌鳢 5 发 0 %, 现 大规 模 死 亡 系鲕 鱼 诺 卡 氏 菌 引起 。 因鱼 病 防 治 人 员 不认 识 该病 、 用 药物 不 当 , 使 导致 诺卡 氏 菌病 病 害危 险损 失严 重 。
现 代农 业科技
21 第 1 0 0年 3期
动物 科学
乌鳢诺 卡氏菌病 的诊治
王家沛
( 徽 省 肥 西 县 动 物 防 疫 监 督 所 第 三 分 所 , 徽 肥 西 2 14 ) 安 安 3 2 1
摘要 近年来, 由于 国 内乌 鳢 高 密度 大规 模 养 殖 , 致 乌鳢 诺 卡 氏 菌病 的频 繁发 生 . 据 乌鳢 诺 卡 氏 菌病 的病 原 、 导 根 流行 特 点及诊 断方 法。 总结 了 实际工作 中的预 防和 治 疗 方法 , 养 殖 者参 考 。 供 关键 词 乌 鳢 诺卡 氏 茵 ; 原 ; 病 流行 特点 ; 断 ; 诊 治疗 中 图 分 类 号 ¥ 4 .2 文 献 标 识 码 B 91 9 4 文 章 编 号 10 — 7 9 2 1 )3 0 8 一 1 0 7 5 3 (0 0 1 — 3 7 O
亡 率都 较 高 : 喂 量很 大 、 投 生长 速 度 很 快 的 养殖 池 , 容 易 更
出现该 病 。 是投 喂 饲料 多 的乌 鳢 池塘 越 容 易发 病 , 病 后 越 发
投 喂 饲料 多 的 鱼越 容 易死 亡 ; 境 变化 后 尤 其在 雨 后 , 开 环 鱼 始 发 生暴 发 式死 亡 , 类似 于 鱼 类急 性 中毒 似 的死 亡 ; 外 捕 野

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乌鳢,隶属于鲈行目鳢科鳢属,又称黑鱼、乌鱼、才鱼、生鱼、黑鳢头等,在中国各大水系、俄罗斯和朝鲜地区有自然分布,乌鳢具有营养价值高、生长迅速、生命力强等优点,一直很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属淡水鱼中较高档的水产品,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品种。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乌鳢的生物学特性、生活习性、生理生化特性、高产养殖技术、核型以及一些基因的克隆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对乌鳢的病害及其防治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乌鳢在自然环境里,生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都很强。

但随着乌鳢集约化养殖的发展,其病害也逐渐增多,成为制约乌鳢养殖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笔者就国内外近几年乌鳢病害方面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以期为乌鳢的病害研究提供参考。

1寄生虫病已报道的乌鳢寄生虫病原主要有尾孢虫、小瓜虫、车轮虫、粘孢子虫、嗜子宫线虫。

1.1尾孢虫病林国材报道尾孢虫主要危害乌鳢和斑鳢的鱼种、成鱼,寄生于鱼体的皮肤、鳃、脊柱下等部位,流行季节主要是5~8月,在酸性水质中易暴发。

被感染乌鳢主要症状为:体色比正常乌鳢灰暗,花纹不明显,体表被覆一层灰色泥土,游动迟缓,见人及飞鸟反应迟缓,离群独游,投食时不抢食,吃食量减少,更有个别乌鳢零星死亡,严重时成批死亡。

预防方法:彻底清塘,杀灭孢子;鱼种浸泡消毒,杀死裂殖孢子;经常换注清水,保持水质清新;定期向塘内施石灰、漂白粉、面碱等,保持水体呈弱碱性,阻止孢子寄生和裂殖;定期投喂药饵鱼,可有效防止乌鳢体内孢囊的形成。

治疗方案:如果因喂养不善和预防失当出现大批死亡,采用外治和内治同时进行,可制止死亡,恢复正常吃食。

外泼杀虫药,连续3d每天1次,首次加量,常用药有敌百虫、阿维菌素、伊维菌素等;内服药饵鱼虾,常用药有盐酸氯吡嗪钠、阿苯达唑、阿维菌素等。

1.2小瓜虫病钱龙等报道,当鱼苗陆续达到4~7cm规格的阶段时,容易发生不同程度的小瓜虫病,少数鱼开始死亡。

多数病鱼表现极不安,集群上下翻滚,或在池底、池边磨擦,或窜出水面、摄食减弱。

一例乌鳢诺卡氏菌病的诊治

一例乌鳢诺卡氏菌病的诊治
期无症状或症状不 明显 ,但病 情持续时问长 ,发病率 和死 亡率都较 高 ,危 害是灾难性 的 。该病 潜伏 期长 , 从 鱼类感 染至 发病 死亡 需要 1 5  ̄2 0 天 ,死 亡率 也较 高 ;水温 在 1 5  ̄3 0 o C时流行 , 以水 温在 2 5  ̄2 8 ℃时 发病最为严重 ,发病高峰期为 5 —9 月。 由于该 病 的潜 伏 时 间长 ,发 生死 亡 时 已感染 多
池塘及鱼苗未做好彻底 的消毒工 作是引发该病 的 个 因素 ,尤其往年发过病 的池塘 ,往往病 菌隐匿在
淤泥 中,一旦条件合适 即可大量感染 ;养殖 密度过大 也是 该病 诱发 因素 ,密 度大 ,乌鳢活 动 空 间相 对 较 小,乌鳢 的机体抵抗力 降低 ;购进鱼种 由于检 疫不完 善 ,有可能带入病菌 ,在条件合适 时病菌繁 殖感染健 康鱼类;养殖水质恶化 ,病菌大量繁殖 ,乌鳢机 体稍 有损伤 ,病菌即可大量感染 ;投 喂量很 大、生长速 度
j 茎 旦 塑旦 夔
按1 米水 深每亩 使用 2 5 0 克,其净 水开 胃诱食可 以诱使南美 白对虾摄食 。在每
4 0 千 克饲料 里添加安 多福 ( 5 % 低 毒型聚 维 酮 碘 溶 液) 5 0 0 毫 升和复合多维 5 0 0 克,拌料均匀后 ,在傍 晚一餐按 正常摄食量投 喂。每 天一 次,连续投喂 4 ~5 天 。第二天使 用底 爽安 ( 主要
即 王 亩 国 冒
2 0 1 3 年7 月,笔 者进行技术推广 服务时 ,遇 到一 例 乌鳢诺卡 氏菌病 源自经 过一个疗程 的治疗 ,治愈了该
』 旦 塑旦 夔
病 ,为养殖户 降低 了损 失,现将该病 的治疗情 况介绍
如下,供参考 。

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乌鳢(学名:Muraenesox cinereus)是一种重要的海洋鱼类,具有高蛋白、低脂肪、易消化的特点,在市场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然而,乌鳢在养殖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害的影响,这不仅会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还会对乌鳢的生长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本文将详细介绍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方法。

一、乌鳢细菌性病害1.病因乌鳢细菌性病害是由多种细菌引起的疾病,其中以革兰氏阴性细菌为主要病原,如弧菌、假单胞菌、诺卡氏菌等。

这些细菌能够通过水体、污染的饲料或器具等途径引起乌鳢感染。

2.临床表现乌鳢患细菌性病害后,会出现食欲减退、鱼体发黑、粘液分泌、呼吸急促等症状,严重者会死亡。

3.诊断方法通过观察鱼体症状、分泌物样本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等,可以确定乌鳢是否患有细菌性病害。

4.防治方法(1)合理投喂:需要对乌鳢的饲料进行消毒处理,保证鱼的营养和健康的同时还能有效减少细菌繁殖。

(2)水体管理:保持水质清洁,避免水体污染,定期更换水以保持良好的生长环境。

(3)药物治疗:可选用青霉素、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药物进行治疗。

乌鳢真菌性病害是由多种真菌引起的疾病,如霉菌、酵母菌等。

这些真菌会在养殖环境中繁殖,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使乌鳢感染病害。

(1)合理饲养:养殖水体应保持清洁,合理投喂饲料,避免过度投喂或喂养不当引起的镶着。

(2)调节水质:加强换水和通风,降低水温和盐度,调节养殖环境。

三、乌鳢寄生虫病害乌鳢寄生虫病害是由多种外寄生虫和内寄生虫引起的疾病,如华支睾吸虫、扇蚴、鲽小鳃虫等。

这些寄生虫会通过水体、饲料或器具途径传播,使乌鳢感染。

乌鳢受到寄生虫感染后,会出现腹部膨胀、体表颜色变深、呼吸急促、食欲降低等症状,特别是内寄生虫感染会对乌鳢生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1)定期检测:乌鳢养殖过程中,需要定期进行虫卵检测,以及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处理。

(3)药物治疗:可选用多种治疗寄生虫病害的药物,如多维注射液、阿维菌素等。

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乌鳢是一种普遍分布在亚洲的淡水鱼类,其主要病害包括传染性贫血病、出血性败血
症等。

由于这些疾病对乌鳢的健康和养殖产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对于乌鳢主要病害的诊
断和防治方法至关重要。

本文将着重介绍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方法,以帮助养殖者
更好地管理和保护乌鳢的健康。

一、传染性贫血病
传染性贫血病是一种由传染性嗜中性粒细胞委陵菌引起的乌鳢疾病。

其临床症状包括
贫血、厌食、体重下降等。

为了诊断传染性贫血病,可进行病理检查、细菌培养、PCR检
测等。

治疗方面,要采取药物治疗、加强饲养管理等措施,同时注意加强养殖环境的卫生
管理,避免交叉感染。

三、环孢子虫感染症
环孢子虫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可引起乌鳢感染病害。

其病症包括腹部肿胀、强迫性
吞咽动作等。

诊断方面,可以进行粪便检查、组织切片检查等。

预防和控制方面,可采取
药物治疗、加强饲养管理、维持适宜的水质和环境等。

四、鳞片病
鳞片病是由硫化力菌引起的一种乌鳢疾病,主要症状包括鳞片溃烂、白色粘膜袋等。

诊断方面,可以进行组织检查、细菌培养等。

治疗方面,常采用药物治疗、保持适宜的水
质和环境等。

乌鳢的主要病害诊断和防治无疑对保护乌鳢的健康和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至关
重要的作用。

通过及时的病害诊断和科学的防治措施能够有效降低病死率和减少经济损失,提高乌鳢的养殖效益。

也需要养殖者加强饲养管理、保持良好的水质和环境、注重乌鳢的
健康和免疫能力提高等,从根本上减少乌鳢的病害发生。

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乌鳢(学名:Mystus mysticetus)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常见于中国南方的江河湖泊中。

在乌鳢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病害问题,对于这些病害问题,我们需要及时进行诊断和防治,以保证养殖乌鳢的健康和产量。

一、病害的诊断1. 水质问题:对于养殖乌鳢来说,水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水质不合格会直接影响到乌鳢的免疫力,容易引发各种病害。

首先需要对养殖水质进行全面检测,包括水温、PH值、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等指标,判断水质是否符合乌鳢的生长需求。

2. 寄生虫病害:乌鳢常见的寄生虫病害包括鳃腔寄生虫病和肠道寄生虫病。

对于鳃腔寄生虫病,可以通过对患病乌鳢的鳃腔进行观察,并进行鳃腔拭子或鳃腔切片检查,如果发现寄生虫,则需要及时进行治疗。

对于肠道寄生虫病,可以通过乌鳢粪便的检查来判断是否存在寄生虫,一旦发现寄生虫,需要及时进行驱虫治疗。

3. 眼睛病害:乌鳢的眼睛常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导致眼疾病害。

可以通过观察乌鳢的眼睛是否出现疼痛、红肿、溃烂等症状,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可能是眼部感染病害,需要及时进行处理。

4. 肝脏病害:肝脏是乌鳢体内重要的代谢器官,对于乌鳢来说,肝脏病害是一个常见的健康问题。

肝脏病害通常会表现为乌鳢食欲不振、体色发黄、腹部水肿等症状,需要及时对症处理。

二、病害的防治1. 加强日常管理:在日常养殖管理中,要加强对水质的监测和调控,保证水质合格,减少病害的发生。

要注意定期更换养殖水,防止水质变质。

2. 提高养殖水质:可以通过加氧、通风、循环过滤等措施来改善养殖水质,提高水中氧气含量和清洁度,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滋生。

3. 合理饲养:在乌鳢的饲养中,要合理搭配饲料,保证乌鳢的全面营养需求,提高免疫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4. 栽种水草:在乌鳢的养殖池塘中,可以适当栽种一些水草,可以起到净化水质和提高氧气含量的作用,减少病害的发生。

5. 疫苗预防:对于常见的病害,可以根据养殖环境和乌鳢饲养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预防,提高乌鳢的免疫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乌鳢诺卡氏菌病的防治

乌鳢诺卡氏菌病的防治

乌鳢诺卡氏菌病的防治作者:徐君辉来源:《湖南农业》 2012年第7期沅江市琼湖路109号信箱(413100) 徐君辉1.流行该病流行季节较长,从4月~11月均有发生,发病高峰期6月~9月,水温在28℃~32℃,发病呈慢性型。

上年发病鱼池,第2年开食后1个星期左右,就有该病发生。

2.症状病鱼上浮水面,反应迟钝,食欲下降。

外部症状:起初病鱼体表、鳍基部和腹部有少量出血,部分鱼眼球突出,最后腹部肿大。

解剖病鱼,初期靠脊椎处有一颗乳白色的突起,紧接着肝脏充血,有大肿瘤块及血块,后期有腹水,肿瘤充满胸腹。

3.病因其病原为(鱼师)鱼诺卡氏菌。

引起该病的主要原因为:①未做好清塘及苗种消毒工作;②购进鱼种时,带入病原;③养殖密度过大,池塘水质恶化;④投喂量过大,生长速度很快的乌鳢养殖池,更容易出现乌鳢诺卡氏菌病。

4.预防①放养前清除池塘过多的淤泥并用生石灰彻底消毒;②不从疫区进苗,苗种入池前用常规方法进行药浴消毒;③降低放养密度,每667平方米放养量控制在3000尾~5000尾;④对水源水进行沉淀、消毒等,定期施用生石灰及微生物制剂改善水体;⑤控制投喂量,定期在饲料中添加多种维生素;⑥疾病流行季节前做好药物消毒工作。

5.治疗对发病池先大量换水,将池水的3/4排出,加入新水。

然后每立方米水体用三氯异氰尿酸0.3克对水全池泼洒,隔天1次,连用2次。

同时,用利福平拌饵料鱼投喂,每100公斤饵料鱼加利福平0.1公斤,并添加适量维生素及护肝药物。

具体方法:药物先用干面粉拌均匀,等冰冻鱼软化后掺入冰冻鱼中并拌匀;投喂时,饵料鱼用桶一次性倒入铒料台,不采取抛投方法,以防药物在鱼块入水过程中散失。

连续投喂三五天,可有效治疗该病。

浅谈乌鳢诺卡菌病的防治

浅谈乌鳢诺卡菌病的防治

浅谈乌鳢诺卡菌病的防治李正伟【期刊名称】《科学养鱼》【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1页(P58)【作者】李正伟【作者单位】西南大学鱼类繁育与健康养殖研究中心 402460【正文语种】中文乌鳢,俗称乌棒、乌鱼、黑鱼、蛇头鱼等,两广地区民间俗称“花鱼”,湖北称为“财鱼、才鱼”,在我国分布广泛,是一种凶猛的肉食性鱼类。

由于乌鳢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蛋白质高,口感极佳,并且具有药用价值,同时乌鳢养殖效益显著,已成为水产养殖热门之一。

但是,近年来,由于养殖规模和养殖密度的增大,导致乌鳢病害时常发生,给养殖和生产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

诺卡菌病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慢性疾病,其致病菌诺卡菌属放线菌,是一类革兰氏阳性丝状杆菌。

广泛分布在土壤、活性污泥、水、动植物和人的组织中,以腐生为主,一些菌株是人和动物共患的致病菌。

该病病程较长,难以早期发现且诊断率比较低,在发现的时候,基本属于晚期,此时已经出现乌鳢大量死亡,所以,给养殖户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

一、流行情况该病流行时间较长,从4-11月均有发生,发病高峰在6-9月,水温在28~32℃。

二、发病情况及症状2013年8-9月,在重庆市永川区某池塘养殖场的60万尾乌鳢中,因该病而死亡15万尾左右,平均发病率高达35%,死亡率30%,在发病严重的池塘中,死亡率高达60%。

患病乌鳢开始出现死亡,但死亡数量不多,所以开始并未重视,可接下来几天持续出现乌鳢死亡,并且死亡数量有增多趋势。

经观察,发现病鱼开始表现为反应迟钝,食欲减退,并浮出水面,随着病情的加重,部分鱼变为体表、鳍条基部和腹部有出血现象,肛门出现红肿外翻,部分鱼眼球突出,最后腹部肿大。

经解剖观察,肿大的腹腔内有少量透明或淡黄色液体,在肝、脾、肾等内脏组织中有乳白色或淡黄色结节出现。

直径0.1~0.2厘米(图见彩中插2)。

三、乌鳢诺卡菌病的病原菌笔者对该发病乌鳢的病灶部位(肝、脾、肾)进行取样,对该病原菌进行了分离、病原鉴定、感染试验、药敏试验等,从该发病的样本中均分离到了相似的病原菌,通过人工回归感染乌鳢,出现了相似的发病症状。

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乌鳢是一种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其肉质鲜美,深受人们喜爱。

乌鳢在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病害问题,严重影响养殖效益。

对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十分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乌鳢常见的病害,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期帮助养殖户更好地保护乌鳢养殖健康。

一、白点病
白点病是乌鳢养殖中常见的一种寄生虫病,由白点虫寄生引起。

患病的乌鳢体表会出现白点,严重时会出现鳃腔积液、鳃叶破坏等症状,严重影响鱼的正常生长和免疫力。

诊断:患病的乌鳢体表有大小不一的白色点状病斑,并且常常出现活动性差、食欲不振等症状。

防治措施:病害初期,可使用温度38-40℃的水浴法治疗。

药物防治方面,可使用多种抗寄生虫药物,如喹诺酮类、有机磷类等,有效控制白点虫的繁殖。

二、红鳞病
红鳞病是由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感染病,患病乌鳢体表出现红色鳞片,鳃盖、鳃弯部及胸鳍等处出现溃疡和脱鳞的症状,严重时可导致鱼只死亡。

防治措施:对于红鳞病,首先要确保养殖水质清洁,避免因水质污染引发病害。

药物防治方面可使用氯霉素、呋喃菌酮等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三、鱼霉病
四、鱼疮病
五、水霉病
乌鳢养殖过程中遇到各种病害是不可避免的,养殖户应加强养殖管理,定期检查乌鳢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病害。

要保持养殖水质清洁,避免因水质污染引发病害。

在药物防治方面,应根据不同的病害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避免药物滥用导致药物残留和药物抗性等问题。

希望本文所述的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方法能够帮助养殖户更好地保护乌鳢养殖健康。

乌鳢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上)

乌鳢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上)

乌鳢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上)
牛红军
【期刊名称】《科学养鱼》
【年(卷),期】2007(000)005
【摘要】一、水霉病症状:患鱼身体消瘦,摄食能力降低,鱼体发病初期,体表局部灰白色,严重时,遍布白色、棉絮状的菌丝体,有些病灶处伤口充血或溃烂,鱼体最后因衰竭而死亡。

【总页数】1页(P82)
【作者】牛红军
【作者单位】江苏镇江益生堂药业有限责任公司,212009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蛋鸭常见疾病诊断与防治措施(上) [J], 朱立军
2.肉牛主要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上) [J], 高海龙;李亚娟;关巨军
3.乌鳢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下) [J], 牛红军
4.鸭常见代谢性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上) [J], 李迎红
5.乌鳢(黑鱼)常见疾病的症状及防治(上) [J], 韩红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鳢诺卡氏菌病的诊治(一)
摘要近年来,由于国内乌鳢高密度大规模养殖,导致乌鳢诺卡氏菌病的频繁发生,根据乌鳢诺卡氏菌病的病原、流行特点及诊断方法,总结了实际工作中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供养殖者参考。

关键词乌鳢诺卡氏菌;病原;流行特点;诊断;治疗
乌鳢,俗称黑鱼、生鱼,隶属鲈形目鳢科,是我国广泛分布的肉食性淡水经济鱼类。

随着市场需求的日益扩大,人工养殖已从少量混养发展到大规模集中饲养,人工养殖乌鳢饵料有冰鲜、活鱼和饲料等。

随着苗种和饵料问题的解决,国内乌鳢高密度养殖病害增多,尤其是近年来乌鳢诺卡氏菌病高发。

乌鳢诺卡氏菌病目前在全国多个养殖区域发病,已在安徽蚌埠、江西樟树发现该病。

近两年,在浙江杭州及绍兴一带,频现一种养殖乌鳢大规模死亡的暴发性疾病1]。

患病对象以2龄鱼为主,流行季节在6—8月。

平均发病率35%,发病死亡率高达100%,经济损失严重,现已证实乌鳢大规模死亡系鲕鱼诺卡氏菌引起。

因鱼病防治人员不认识该病、使用药物不当,导致诺卡氏菌病病害危险损失严重。

1诺卡氏菌病病原
诺卡氏菌属于放线菌目,诺卡氏菌科,是一类革兰氏阳性丝状杆菌,广泛分布在土壤、活性污泥、水、动植物和人的组织中,以腐生为主,尤其在腐烂的冰鲜中多,因此投喂冰鲜的养殖品种多发2]。

鱼类诺卡氏菌病病原体包括2种诺卡氏菌,即当初分离自淡水鱼类的星状诺卡氏菌和分离自海水鱼类的鰤诺卡氏菌。

淡水乌鳢诺卡氏菌病病原是星状诺卡氏菌。

诺卡氏菌在海水中的含量不高。

该病菌是人和动物的条件致病菌,当养殖动物在自然情况下由于养殖密度过高、养殖区域水质恶化等环境胁迫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以及乌鳢经过多代人工繁育造成种质退化;加上流行季节水温适宜病原菌繁殖,致使诺卡氏菌可通过水体或者饵料侵入机体引起致病。

该菌感染方式是从鱼体损伤部位、消化道或通过鳃进鱼体感染。

在水产动物中,首例报道诺卡氏菌病的是虹彩脂鱼,以后陆续发生在虹鳟、五条鰤、斑鳢、红鲑鱼、太平洋牡蛎、大口鲈和海鲈等水产养殖动物中报道,诺卡氏菌曾是日本鲫鱼养殖中最主要的病原菌之一,也是太平洋牡蛎养殖的主要病原菌之一3]。

2流行特点
多见于投喂冰鲜的养殖品种,尤其是投喂海水冰鲜的养殖品种,如乌鳢、海鲈、小黄鱼等品种;流行区域为全国发生,浙江养殖的乌鳢大量发生,广东番禺地区养殖的乌鳢高发;诺卡氏菌生长较慢,造成病情不剧烈,在发病前期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但病情持续时间长,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危害往往是灾难性的。

因鱼病防治人员不认识该病,没有合理用药,导致发病鱼大量死亡;该病潜伏期长,从鱼类感染至发病死亡需要15~20d,要求在发病季节定期进行预防;水温在15~32℃时都可流行,以水温在25~28℃时发病最为严重,死亡率也较高;4—11月均有发生,发病高峰安徽地区为5—9月;发病前期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潜伏时间长,发生死亡时,已感染多时;病情持续时间长,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投喂量很大、生长速度很快的养殖池,更容易出现该病。

越是投喂饲料多的乌
鳢池塘越容易发病,发病后投喂饲料多的鱼越容易死亡;环境变化后尤其在雨后,鱼开始发生暴发式死亡,类似于鱼类急性中毒似的死亡;野外捕捞的鱼种的发病率也比人工繁殖获得的鱼种的发病率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