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襦裙的制作

合集下载

汉服服制解说

汉服服制解说

汉服服制解说汉族,古称华夏族,汉民族的传统服饰,简称汉服,自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延绵至今已有四千多年。

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装之一。

《左传》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说明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衣冠上国,礼仪之邦。

女子:一、交领襦裙:是汉服女装的基本款式,上着衣,下着裙,腰部由腰带系扎。

二、对襟襦裙:对襟襦裙是唐宋时期女子喜好穿着的款式,由交领襦裙变化而来,两襟相对,尽显女子风韵,其裙轻盈妩媚,艳丽动人,风姿翩翩。

三、齐胸襦裙:于隋唐时期流行,腰系较高,裙系腋下,显得下肢修长,婀娜多姿,行动时如流水行云,给人俏丽动人之感。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褛露华浓。

五、袄裙:袄裙上衣交领右衽,至腋下束带,袄有长短之分,两边开衩,有中缝,配以百褶裙或马面褶裙。

袄裙影响了朝鲜宫廷及中国其他民族的服装款式,韩服便由袄裙演化而来。

六、曲裾:女子深衣,多为曲裾,先秦两汉时最为流行,衣身由下至上弯去缠绕,既能衬托出女性优美的身材,又显得端庄大方,多作为礼服。

根据衣裾的长短,又分为长曲裾和短曲裾。

男子:一、短打:是汉服中最基本最古老的款式,源于上衣下裳的古制,它是劳动人民最日常的穿着,简约方便而又不是传统,二、直裰:又称直身,是宋明时代读书人常穿的款式,男子穿着直裰,显得十分儒雅,直裰上下通裁,两侧开衩,方便行动。

腰间可系宫绦或带钩,也可不系。

三、直裾:是深衣的主要款式,从汉代开始流行。

直裾下裳为十二片,代表一年十二个月。

四、圆领袍:隋唐最为流行,繁荣昌盛的隋唐,突破了传统,出现了这种服制。

汉服飘逸流畅,端庄典雅,同时还承载着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基本道德和礼仪,是汉文化的缩影。

汉服追求天人合一,由内而外的美丽。

我们如今复兴汉服,不是复古,而是一次追寻,追寻汉服的美丽,追寻失落的文明,追寻曾经的盛世,在如今世界的大舞台上,我们希望古老的华夏文明能够重新焕发出独特的光芒,因为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襦裙制作——汉服制作资料文档

襦裙制作——汉服制作资料文档

上襦的裁剪尺寸
齐胸襦裙由上襦和下裙组成。

我们先看看上襦。

因为束在裙内,所以上襦一般不做很长,免得面料堆积起来慵肿。

再看一下,下裙。

这裏下裙是由前后两个裙片组成,在腋下开衩,留下15到20CM左右长度的衩位。

下裙的裙前片。

这裏细说一下,假设用布幅60CM宽的,用四片拼成一片240CM宽的裙片,然后收折收至腰头55CM宽。

这样的摆度是非常大的了。

如果想出纺缍形的效果,只要裙长能拖地,并且面料够软够垂,当然,你的胸部够大能够撑起来的话,纺缍状的效果就出来了。

裙的后片
注意一下裙后片的做法与前片差不多。

只是腰头的大小不同。

因为人体是有曲线的。

前片的胸部把布料顶起,会占去一部分长度,所以后片相应的减少一点尺寸,这样穿起来前后片的下摆就能够持平。

完成后的效果
对了,前后片的差别还在於腰带和系带的长短。

后片的系带系於胸前,所以尽量细点。

前片的腰带绕过身后,再与胸前头交缠,所以长度尽量长一点,我一般做到一米五到两米左右。

以上数据仅供参考。

描述:襦裙-
图片:00016.jpg
描述:汉服袄裙(儒裙)裁剪图-
图片:1.jpg
描述:汉服袄裙(儒裙)裁剪图-
图片:2.jpg
描述:汉服袄裙(儒裙)裁剪图-
图片:3.jpg
描述:汉服袄裙(儒裙)裁剪图-
图片:d44adcdc5d7edfde77c63845.jpg。

中华传统文化之汉服PPT课件

中华传统文化之汉服PPT课件

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抖音等, 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展示汉服魅力,吸 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参与。
体验式活动
国际交流与合作
举办汉服文化节、汉服体验馆等活动,让更 多人亲身感受汉服的魅力,加深对中华传统 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将汉服文化推 向世界舞台,与不同文化进行碰撞与融合, 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02
CATALOGUE
汉服种类与风格
襦裙、曲裾等常见款式介绍
襦裙
上衣下裳的形制,上衣紧身,下裳为长裙,通常搭 配腰带或丝绦。襦裙流行于汉朝,是女性日常穿着 的主要服饰之一。
直裰
一种上下连裳的深衣,多用作士人、官员家居时的 便服。宋代以后,多用于僧道。
曲裾
深衣的一种,后片衣襟接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 角,经过背后再绕至前襟,然后腰部缚以大带,可 遮住三角衽片的末梢。曲裾流行于先秦至汉代。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 束腰,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
等,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
汉服的基本款式有九种,包括深 衣、襦裙、袄裙、直裰、飞鱼服、 曲裾、直裾、圆领袍衫和褙子等。
起源与历史背景
汉服起源于黄帝时期,历经数千 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服饰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汉服逐渐 融入了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 文化元素,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
1
2
在汉服的实际穿着和搭配上还需进一步实践和学 习。
3
对汉服在现代社会的推广和应用方面还需加强思 考。
对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汉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随着中华文化的全球化传播,汉服作为文化符 号将受到更多关注。
在传承经典的同时,汉服的设计将融入更多现 代元素,实现创新发展。

【历史知识点】汉服的三种形制

【历史知识点】汉服的三种形制

【历史知识点】汉服的三种形制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

第一种是“上衣下裳”相连在一起的“深衣”制。

上下连裳制最典型的就是深衣。

因为它上下相连,“被体深遂”,称之为深衣。

包括直裾深衣、曲裾深衣、袍、直裰、褙子、长衫等,这类属于长衣类。

深衣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上衣和下裳分开裁剪,在腰部相连,形成整体。

上下连裳,在裁剪上就是分别裁好上衣和下裙,然后再缝缀在一起,最后衣服还是一体的样式。

衣服缝成一体是为了方便,但上下分裁则是为了遵循古制传统。

深衣男女均可穿。

即被用作礼服,又可日常穿着,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服饰。

它也是君主百官及士人燕居时服装,燕居指非正式场合,属于休闲类服饰。

深衣普及率很高,流传的时间有三千多年,从先秦到明代末年,并逐渐形成了深衣制。

第二种是“上衣下裳”分开的“深衣”制,包括冕服、玄端等,是君主百官参加祭祀等隆重仪式的正式礼服。

顾名思义是分为上身穿的和下身穿的衣物。

华夏服饰自古以来,崇尚上衣下裳,并规定“衣正色,裳间色”,也就是说,上衣是颜色端正而且纯一,下裳则色彩相交错。

这种方式好比是“天玄地黄”,因为天是清轻之气上升而成,所以用纯色,地是重浊之气下降而成,所以用间色。

第三种为“襦裙”制,主要有齐胸襦裙、齐腰襦裙、对襟襦裙等,实际上也属于上衣下裳制,但是,这种方式没有很多的礼仪规定,一般是用于常服的。

襦裙也是上下分裁的服制最大的反映。

“三面梳头,两截穿衣”成了传统女子的服饰特点的描述。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汉服制作教程

汉服制作教程

汉服就是中国汉民族的民族服饰。

其由来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连绵几千年,华夏人民(汉族)一直不改服饰的基本特征,这一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被称为汉服。

汉服的影响十分深远,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韩国、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

曲裾就是华夏衣冠体系中深衣的一种。

深衣根据衣裾绕襟与否可分为直裾与曲裾。

曲裾深衣后片衣襟接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经过背后再绕至前襟,然后腰部缚以大带,可遮住三角衽片的末梢。

这一状况可能就就是古籍资料提到的“续衽钩边”。

“衽”就是衣襟。

“续衽”就就是将衣襟接长。

“钩边”应该就是形容绕襟的样式。

曲裾出现,与汉族衣冠最初没有连裆的罩裤有关,下摆有了这样几重保护就符合理并合礼得多,因此,曲裾深衣在未发明袴的先秦至汉代较为流行。

开始男女均可穿着。

男子曲裾的下摆比较宽大,以便于行走;而女子的则稍显紧窄,从出土的战国、汉代壁画与俑人来瞧,很多女子曲裾下摆都呈现出“喇叭花”的样式。

慢慢地,男子曲裾越来越少,曲裾作为女子衣装保留的时间相对长一些。

直到东汉末至魏晋,女子深衣式微,襦裙始兴,曲裾深衣自然也几乎销声匿迹。

后来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大行其道的女服则就是襦裙。

襦裙由短上衣加长裙组成,即上襦下裙式,套装。

襦裙从有实物考证的战国时期开始,终于明末清初的“剃发易服”,就是汉族传统服装最基本的形式。

其间2000多年,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

襦裙就是就是我国服饰史上最早也就是最基本的服装形制之一但今天瞧来,曲裾深衣有着别样的风韵,就是汉服中最能体现女子婀娜优雅的装束——不论就是下摆宽敞的曲裾,还就是楚风浓郁的汉代鱼尾式“三绕膝”。

介绍两种曲裾汉服图纸的设计方法以及裁剪注意。

第一种方法就是比较符合古制的裁剪方式,就就是上衣与绕曲分开裁剪的分体裁剪方式。

此种裁剪方式要求面料幅宽够宽。

倘若受幅宽限制,并且不在乎多缝合几道缝的话,可以采用拼接式裁剪。

襦裙的基本型裁法

襦裙的基本型裁法

这里贴的是襦裙的基本型裁法,其中襦为合身型的交领短襦,宽度以人的胸围大小为基准,长度仅过腰部而未及臀(如果是长度到臀部或超过臀部的,下摆需加宽而成圆弧形,就不是图(1)中的方形下摆了。

当然也可以继续采用这种剪裁法,但宽度须以臀围大小为基准,这样当襦束在裙内后,上身就会有太多多余的布量),裙为围合式半截长裙。

一、襦的裁法交领襦的常见裁法有两种。

因为交领的缘故,前襟会重叠一部份的布,一片布很难满足前襟布量的要求,因此,这两种常见的裁法都是由两片布来组成一件襦。

一种是后中破开法(如图(1)所示),两片布的缝合线在后背正中。

古画中常见人的衣服后背正中有一道明显的线,当是采用了这种裁剪方法;另一种是前襟补量法,即两片布的缝合线在右前襟,这种剪裁法的优点是缝合部位被左襟所掩盖,衣服表面看不出来。

这两种方法之外还有一种是通过调整肩袖部斜度来满足前襟重叠部位所需布量的剪裁方法,只需要一片布即够,不需要另外再裁开来,但因为我不是很了解这种方法,也就不详说了。

下面要介绍的是后中补量法(这是我经常用的方法,因为我觉得这种方法要更传统一些)。

步骤一:开剪前首先要掌握以下几个数据:胸围、肩袖长、背长、衣长、袖缘宽、领边宽、袖口止口、衣服下摆止口等。

胸围:指衣服的胸围而非人体的胸围。

它等于人体的净胸围+衣服松量。

把软尺水平状通过乳峰点的位置测得人体的净胸围(注意软尺要松紧适度),衣服松量由自己喜好决定,一般来说,松量4CM~6CM为紧身型(适合要求比较紧身的中衣或单穿的襦),8-10CM为合体型(可单穿或里面再加一两件衣服),14CM以上算是宽松型,但这是对一般厚度的布料而言的,如果是比较厚的冬天布料或者里面准备做夹棉,还要在各型的基础上视面料的厚度而加大松量。

如果不方便量,可以参考现代成人女子的净胸围尺寸:S型76CM,M型82CM,L型88CM,XL型96CM。

肩袖长:从脖子后隆起的那块颈椎(也称后颈点)量至手臂上你所想要做到的袖子位置上。

襦裙的名词解释

襦裙的名词解释

襦裙的名词解释襦裙是一种传统的中国女性服装。

它通常由上衣和裙子两部分组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汉朝时期。

襦裙的设计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女性的曲线美和柔美。

襦裙的上衣部分袖子短,贴身修身,可以将上半身的线条展现得尽善尽美。

它的领口有多种样式,有圆领、方领、V领等。

上衣所使用的面料也多种多样,包括丝绸、棉布、绉缎等等。

一般来说,襦裙的上衣会采用繁复的花纹和刺绣来装饰,以展现出繁复而精美的手工艺。

襦裙的下半身是裙子,裙子有多种长度可以选择,如及地长、膝上长、齐脚踝长等。

不同长度的裙子适合不同场合的穿着,体现了襦裙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襦裙的裙子可以是一层或者多层,层层叠加,给人以梦幻般的感觉。

裙子往往是在腰部以细腰带或者系带固定,突显女性的腰线,使得女性身形更加修长。

襦裙的特点是突出女性的柔美与婉约,追求曲线美的展现。

它所体现的设计思路是“紧上宽下”,上衣修身,下裙宽松舒展。

这种设计理念以及所采用的材料使穿上襦裙的女性赋予了如画般的仙气,犹如一幅韵味迷人的画卷。

襦裙的发展与演变可以追溯到今天的汉服文化。

汉服运动的兴起,使得襦裙重新走入时尚舞台,并受到一些时尚达人的青睐。

不仅在中国,襦裙的影响力也逐渐渗透到国际时装界。

世界各地的时装设计师开始将襦裙元素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中,使得襦裙成为了一种国际化的时尚符号。

襦裙的名词解释并不仅仅局限于服装领域。

在古代文学中,襦裙也常常被用作形容女性美丽动人的诗句。

比如,唐代名诗人杜牧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中写道:“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襦裙遮画扇,绿沉沉白带垂。

”通过描写襦裙和环境,作者巧妙地表达了女性的婀娜多姿和春天的美好。

在当代社会,襦裙也经常出现在各种场合。

无论是婚礼、晚宴还是舞会,襦裙都可以让女性焕发自信和优雅。

随着时尚的发展,襦裙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设计,更多的时尚元素被加入其中,使得襦裙适应了现代女性的审美和需求。

总之,襦裙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国女性服装,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襦裙的基本介绍大全

襦裙的基本介绍大全

襦裙的基本介绍大全襦裙出现在战国时期,兴起于魏晋南北朝。

襦裙属于汉服的一种,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合称襦裙,是典型的“上衣下裳”衣制。

上衣叫做“襦”,长度较短,一般长不过膝,下身则叫“裙”。

可见,“襦裙”其实是两种衣物的合称。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襦裙的基本介绍,希望你喜欢。

襦裙简介襦裙是汉族服饰史上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装形制之一,从有实物考证的战国时期开始,终于明末清初的“ 剃发易服”,是汉族传统服装最基本的形式。

其间2000多年,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

一般认为襦裙出现在战国时期。

因为汉代流行深衣,襦裙逐渐减少。

这个时期的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

1957年在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中发现了襦裙实物,襦以浅蓝色绢为面,中纳丝棉,袖端接一段白色丝绢。

裙子也纳有丝棉,质料用黄绢。

这一时期的襦裙一般上装窄袖右衽,矩形交领;下裙以素绢四幅连接合并,上窄下宽,腰间施褶裥,裙腰系绢带。

襦裙的传承历史战国时期上襦下裙的女服样式,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

两汉时期到了汉代,由于深衣的普遍流行,穿这种服式的妇女逐渐减少。

据此,有人认为汉代根本不存在这种服饰,只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才重新兴起。

其实,汉代妇女并没有摒弃这种服饰,在汉乐府诗中就有不少描写。

这个时期的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

襦裙是中国妇女服装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

自战国直至明朝,前后二千多年,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

魏晋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襦裙继承了汉朝的旧制,主要还是上襦下裙。

上襦多用对襟(类似现代的开衫),领子和袖子喜好添施彩绣,袖口或窄或宽;腰间用一围裳称其为“抱腰”,外束丝带;下裙面料比汉代更加丰富多彩。

随着佛教的兴起,莲花、忍冬等纹饰大量出现在服装上,女裙讲究材质、色泽、花纹鲜艳华丽,素白无花的裙子也受到欢迎。

魏晋时期裙腰日高,上衣日短,衣袖日窄;后来又走向另一极端,衣袖加阔到二三尺。

史上最全汉服裁剪制图 都在这了(收藏吧)

史上最全汉服裁剪制图 都在这了(收藏吧)

史上最全'汉服'裁剪制图都在这了(收藏吧)导读:罩衫、冠服、玄端、曲裾、襕衫道袍、袄裙、文官一品公服、蟒袍、一品公服、团龙袍、史上最全汉服裁制图,都在这了,收藏吧!来源|人人网用户ID:汉服妹纸汉服文化是反映儒家礼典服制的文化总和,贯穿西周到明朝的儒家书史体系最重要的是通过对汉服裁剪图的理解,切身的感受到汉服的文化意味!上图为明代立领,下图为明代罩衫,作为番外篇,未编入《图集》,仅作示意;相册前面的韩服示意和汉服人物绘画也未编入正式图集。

将玄端和曲裾的修改如下,修改玄端上衣下摆的形状,以及两件礼服的束腰。

将明制婚礼冠服的修改如下,增加男装补子,增长女装大衫的长度。

▼马面裙▼对襟襦和褙子▼袄裙▼团龙袍▼ 一品公服将蟒袍的袍料方案改为如图,这样更合理,可留出布料接口。

另外可以解释类似的十字形图案的服饰为什么非常费布料。

▲ 蟒袍展开▲ 蟒袍明代汉服(上图)与近代韩服(下图)之间的区别。

▲文官一品公服▲明:道袍、袄裙▲宋:襕衫、褙子▲唐:圆领衫、齐胸襦裙▲ 汉:玄端,曲裾▲汉服元素与现代时装结合——男款制服。

▲汉服元素与现代服装的结合——女式办公制服,相当于银行、保险公司、公务员等穿的制服,请忽略我设计后的违和感。

▲汉服元素与现代时装结合——通用学士服,直接套用去掉外摆的盘领袍,简单大气实用。

▲汉服元素与现代时装结合——男款校服,圆领右衽设计▲汉服元素与现代服装的结合——女式校服▲明制婚礼冠服▲中衣中裤▲ 交领袄裙▲ 袄裙透视▲ 袄裙展开▲ 袄裙细化分解▲ 交领襦裙▲ 对襟襦裙▲ 盘领袄▲ 半臂▲ 两种对襟半臂▲ 斜对襟褙子▲ 直对襟褙子▲ 齐胸襦裙▲ 裋褐▲深衣▲ 道袍(暗摆)▲ 直裰(分衩)▲ 直身(明摆)▲ 便服、常服、礼服袖长示意▲ Word里的排版截图▲ 曳撒▲ 圆领袄▲《图集》里的配图示例之马面裙,非裁剪图,只做形制说明▲ 大袄配马面▲ 女式盘领▲曲裾▲ 盘领官袍▲ 襕衫。

最全汉服汇总,图文详解(女装篇)

最全汉服汇总,图文详解(女装篇)

最全汉服汇总,图⽂详解(⼥装篇)⼀、襦裙类:襦,即短上⾐,按款式分类,有对襟(亦称直领)、交领(亦称斜襟)、坦领(亦称U领)等;裙,即下裙,通常为⼀⽚式合围裙,按制作⽅式分类,分为褶裙、⽚裙等。

襦裙⼜分为齐腰襦裙、⾼腰襦裙、齐胸襦裙等。

搭配半臂穿着⼜称半臂襦裙。

可搭配披帛。

袖型不限于窄袖,亦有直袖、宽袖、⼴袖等。

襦裙的特点在于上⾐短,下裙长,裙束于腰以上,以显⾝材修长。

裙带⽤布带或宫绦,不⽤宽腰带或腰封。

1.交领襦裙2.对襟襦裙3.坦领襦裙4.齐胸襦裙实际上⾼腰襦裙和齐胸襦裙也存在着⼀些区别。

⾼腰襦裙的束带位置在胸以下腰以上。

齐胸襦裙束带位置则是在胸以上。

齐胸襦裙最早见于南北朝,经历了隋、唐、五代才淡出历史舞台,⼤约有1000年的历史。

唐代之前出⼟的陶俑,或绘画,多见有背带的款式,发展到唐代,才呈现出我们现在认知中的齐胸襦裙。

附⼀:半臂半臂多配合襦裙穿着,现代出现了单穿半臂作为汉元素的穿法。

1、对襟半臂2、交领半臂3、坦领半臂附⼆:⼤袖衫附三:褙⼦附四:圆领袍(唐制)圆领袍,⾄少在汉朝初年就出现的⼀种汉族服饰,早期作为内⾐存在。

魏晋南北朝后,开始作为正装穿着于外,流⾏于隋唐⾄明末。

唐代流⾏男装⼥穿,其中最常见的⼀种款式就是圆领袍。

唐圆领有别于后世之处,在于领⼦较紧窄,⾐长、袖宽尺⼨不拘,前襟直下,以布扣固定。

唐⼥圆领多颜⾊鲜艳,下配条纹裤,腰配⾰带。

圆领袍的翻领穿法:附五:短褐这⾥的“短”不是长短的意思。

“短”“竖”“裋”三字同⾳,都读作“shù”。

“短”通“ 裋”,“竖”是竖裁的意思,就是通裁的上⾐。

⼜称裋褐。

裋褐为上⾐下裤的形制,上⾐为交领⾐,长度⼀般在臀部,裤为直筒裤。

此款本为男装,适⽤于居家劳动,现代发展为男⼥通⽤。

⼆、深⾐制深⾐制不同于上⾐下裳分开的形制,是上下缝合的。

通常穿于襦裙外,⾥⾯需要中⾐、裤、裙为衬。

深⾐以宽袍⼤袖居多,祭服等礼服都属于深⾐类。

1、曲裾袍曲裾袍是深⾐的⼀种,后⽚⾐襟接长,加长后的⾐襟形成三⾓。

唐朝汉服形制

唐朝汉服形制

唐朝汉服形制
唐制汉服的形制有:
1.齐胸襦裙
齐胸襦裙是对隋唐五代时期特有的一种女子裙装的称呼。

一般穿法为一件对襟衫衣搭配一条下裙,或者一件交领上襦搭配下裙,即成为齐胸襦裙。

齐胸衫裙是汉民族传统服饰的的一种,汉晋以来裙子的裙腰束于腰上,而隋唐五代时期裙子的裙腰束得更高,很多都在胸上一些服装史上多称之为高腰衫裙。

2.齐腰襦裙
齐腰襦裙为襦裙的一类,属于汉服。

裙腰与腰部平齐,故名。

齐腰襦裙的上襦可为交领或直领(对襟)。

同高腰襦裙相比,齐腰襦裙更为常见。

按上襦分,可分为交领齐腰襦裙、直领齐腰襦裙(对襟齐腰襦裙)。

按穿着对象分,可分为女式齐腰襦裙、男式齐腰襦裙。

3.半臂坦领
坦领,又称U领,汉服半臂中的一种,是从魏、晋以来上襦发展出的一种短外衣。

由于胡文化在当时的唐代各阶层间的广泛
流行,使得唐代女性穿小袖衣成为一种风尚。

流行于隋代宫廷内,先为宫中内官、女史所服,唐代传至民间,历久不衰。

4.圆领袍
圆领袍,唐宋时称为“上领”、明朝则称为“团领”、“盘领”或“圆领”,是中国古代传统服饰常见款式之一。

溯其由传人以至兴盛,由军用以至民服,历史悠长,变化复杂,圆领亦称团领,实为无领型领式。

衣领形似圆形,内覆硬衬,领口钉有纽扣。

圆领袍是圆领子的窄袖袍,据引《唐书-舆服志》记载,天子的常服有穿赤黄袍杉,戴折上巾,系九环带,穿六合靴。

襦裙名词解释

襦裙名词解释

襦裙名词解释襦裙是中国传统服饰中常见的一种服装。

它是由一条连身衫与一条半裙拼接而成,领口上把两件衣物系住,一般情况下,它具有挥洒的飘逸,一虚一实,分量轻薄的特点。

在更多的历史上,它可以作为礼服或者休闲假期着装来使用,因此,它的穿着的范围很广。

除此之外,襦裙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是中国传统服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襦裙一词源于一般称谓“襦”,古代穿衣表达意思,“襦”本意为紧贴肩上的衣物,指袖口处贴身的衣服。

襦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清朝末年,女士们在慈禧太后的支持下,改穿了一种“襦裙”,这种服装被称为“襦裙”,它把襦被分为两件衣服,从脖子到腰部形成一条裙子,这种服装的改革代表了清朝女性服饰的一个新的变革,从而把中国传统襦裙作为中国独特服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襦裙一般由粗布或棉质材料制作,有时也会用人字纹或其他布料缝制,也有时会用一些软绸、棉缎或其他柔软的材质来制作,使其光泽细腻,这种衣服具有流畅和轻松的穿着感受。

襦裙的前襟部分有时会用软绸或其他柔软材料来制作,前襟点缀了一些跳蛾、刺绣或珍珠饰品,以表现传统的女性魅力和气质。

而在襦裙的底部则有一个“滚边”,它的形状是半圆形,既有装饰性又能更好地保护衣服部分,使其穿着更舒适。

襦裙也有着不同的分类。

清代皇室襦裙多为黑紫色,另一种同样常见的是淡蓝色,这种服装可以代表中国传统的婚礼服装,而普通人的襦裙则更加多样,从黑红色的礼服到浅绿的休闲着装,都是不同的选择。

襦裙正在逐渐走入中国传统服装文化的流行中,它不仅是传统服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中国文化传承的历史见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精神,在中华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襦裙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它给人以安宁、活泼、浪漫、优雅的艺术感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大财富,也是中国传统服装文化的精髓。

襦裙名词解释

襦裙名词解释

襦裙名词解释襦裙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服饰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中国春秋时期,一直流传至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襦裙历经漫长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受到大众的喜爱。

襦裙服装主要由裙子、上衣、外套组成,以缝纫方式结合在一起。

裙子一般采用棉布或其它面料制作,里面搭配一些毛衣或绒衣。

上衣一般采用棉布和棉质绉布制作,外套则选择棉布或乔其绸等轻薄面料制作。

这些服装按照中国传统服装的风格进行制作,有意地保留了古代服饰的风格特征。

襦裙的设计风格也很丰富,一些襦裙的设计上运用了各种花纹,有时还配以饰物,使其更加精美。

不过,有些襦裙以简约、素雅的设计彰显传统服饰的韵味。

襦裙也有着一定的文化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襦裙被广泛用于妇女服装。

传统服装的设计往往体现出一种礼仪意识,以及严厉的道德要求。

传统的襦裙设计,几乎可以代表女性的地位。

此外,襦裙也可以用于男性服装。

襦裙在清朝时期,也被用于男性的衣装,但男性的襦裙更加简单,采用的面料也与女性服装有一定的不同。

而随着清朝的灭亡,襦裙也逐渐消失了。

襦裙也有着深厚的宗教意义。

传统的襦裙,往往作为佛教和道教仪式的标志,是佛法护身符之一。

当然,由于襦裙是中国传统服饰,也有古代婚俗中的使用,是新娘必备之物。

襦裙作为中国传统服装的经典之作,历经了无数次变化,仍然受到大众的喜爱,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总的来说,襦裙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服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多样的设计风格,拥有丰富的文化价值,仍然受到大众的喜爱。

基于此,在今天的社会风尚中,这种传统服饰仍然受到人们的推崇,被认为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汉服结构工艺流程

汉服结构工艺流程

汉服结构工艺流程汉服是中国古代的传统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造型美感。

汉服的结构工艺流程主要包括裁剪、缝制、装饰、补饰等环节。

下面将以制作汉服中的代表性衣裳之一——襦裙为例,介绍汉服的结构工艺流程。

首先,制作汉服的第一步是裁剪。

裁剪是确定汉服的尺寸和形状的重要环节。

裁剪在纸样上测量出各个部分的尺寸,然后根据纸样将布料裁剪成相应的形状。

襦裙通常由上下两部分构成,上部是襟、袖子和领口,下部是裙身,所以需要分别裁剪这两个部分。

接下来是缝制。

缝制是将裁剪好的布料按照设计要求拼缝起来的过程。

在汉服的制作中,使用的缝纫技巧主要是手工针线缝制。

这种缝纫技巧要求缝纫技师有熟练的手工技巧和精细的耐心。

缝制襦裙时,需要将上下两部分的布料从襟部开始缝合起来,然后逐渐向下缝制裙摆,最后完成整个襦裙的缝制。

缝制完成后,就进入了装饰的环节。

汉服的装饰是汉族服饰的独特特点之一,装饰的方式多种多样。

常见的装饰方式有绣花、刺绣、描金、锦绣等。

在襦裙上常见的装饰有胸前的绣花、裙身的描金等。

这些装饰不仅能让汉服更加美观,还能突出汉服的文化特色。

最后是补饰的环节。

补饰是将汉服的细节进行填充和修饰的过程。

在襦裙上,常见的补饰有腰带、衣领、纽扣等。

腰带的用途是固定襦裙的位置,增加束腰效果;衣领则是起到装饰和舒适的作用;纽扣则是固定襦裙前襟的一种方式。

综上所述,汉服的结构工艺流程包括裁剪、缝制、装饰和补饰。

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工匠的精心制作和细致处理,才能制作出一件完美的汉服。

汉服的制作工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服饰的独特魅力和精湛工艺。

在今天社会的发展中,对于汉服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让汉服的魅力得以延续和发扬。

襦裙的制作——汉服制作资料文档

襦裙的制作——汉服制作资料文档

汉服制作方法襦裙简易裁法未必正确襦为合身型的交领短襦,宽度以人的胸围大小为基准,长度仅过腰部而未及臀裙为围合式半截长裙。

一、襦的裁法交领襦的常见裁法有两种。

因为交领的缘故,前襟会重叠一部份的布,一片布很难满足前襟布量的要求,因此,这两种常见的裁法都是由两片布来组成一件襦。

一种是后中破开法(如图所示)另一种是前襟补量法,即两片布的缝合线在右前襟,这种剪裁法的优点是缝合部位被左襟所掩盖,衣服表面看不出来。

以下是后中破开法步骤一:开剪前首先要掌握以下几个数据:胸围、肩袖长、背长、衣长、袖缘宽、领边宽、袖口止口、衣服下摆止口等。

胸围:指衣服的胸围而非人体的胸围。

它等于人体的净胸围+衣服松量。

把软尺水平状通过乳峰点的位置测得人体的净胸围(注意软尺要松紧适度),衣服松量由自己喜好决定,一般来说,松量4CM~6CM为紧身型(适合要求比较紧身的中衣或单穿的襦),8-10CM为合体型(可单穿或里面再加一两件衣服),14CM以上算是宽松型,但这是对一般厚度的布料而言的,如果是比较厚的冬天布料或者里面准备做夹棉,还要在各型的基础上视面料的厚度而加大松量。

如果不方便量,可以参考现代成人女子的净胸围尺寸:S型76CM,M型82CM,L型88CM,XL型96CM。

肩袖长:后颈点(脖子后隆起的那块颈椎)量至袖口位置。

肩袖长里面还包含袖缘的宽度。

长袖可量到手指尖(如果考虑到汉服袖长回肘的说法,可以做得更长一些),短袖除非想做半臂,否则建议最短只做到小臂中部,因为汉女服的讲究是不露手,现代虽然可放宽些标准,但太短了也不雅观。

现代参考尺寸(只到小臂与手掌的交界处):S型59CM,M型61.5~63.5CM,L型63~64CM,XL型64.5CM。

背长:从后颈点到腰部最细处。

现代参考尺寸:S型36.5~37.5CM,M型38~39.5CM,L型38~40CM,XL型39CM。

衣长:从后颈点量到腰部以下,不要到臀部最宽的地方,也可以用背长加,一般背长加上5~14CM。

汉服 襦裙

汉服 襦裙

汉服:襦裙《春秋左传》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也是举世闻名的衣冠上国,礼仪之邦。

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种深受女子喜爱的汉服样式:襦裙。

襦裙历史悠久,从有实物考证的战国时期开始,兴盛于唐代,其多变的风格与绚丽的纹样令人惊叹。

到了元明时代,襦裙逐渐不再流行了,终于明末清初的“剃发易服”。

其间2000多年,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上衣下裳样式,由短上衣加长裙组成,上衣叫做“襦”,长度较短,一般盖过腰部,下身为曳地长裙。

襦在内,裙在外,腰间用长长的绸带系扎。

有时还会垂下一根以丝带编成的宫绦,在中间串上一快玉佩或玉环压住裙幅,以免长裙被风吹起有失雅观。

双臂间通常还搭有一条披帛。

同时根据襦裙的颜色,在头上搭配一些相应的发饰。

飘逸而不失典雅。

《汉乐府》诗曰:“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就是对襦裙的描写。

襦裙按上襦领子的式样不同,可分为交领襦裙和直领襦裙。

交领就是衣襟右掩,即交领右衽。

(左衽为异族或死者的样式,方向不可以相反)隋唐五代之际,出现了对襟之襦,即直领襦裙。

穿时衣襟微开,不用扣带,里面露出内衣。

直领则多配以诃子或抹胸。

按是否夹里的区别,将襦裙分为单襦和复襦:单襦近于衫;复襦则近于袄,即絮有絮绵的短袄。

按裙腰的高低,可分为中腰襦裙(同齐腰襦裙)、高腰襦裙和齐胸襦裙。

中腰襦裙的裙腰与腰部平齐。

而高腰襦裙的际线(也就是束带位置)是在胸部以下,腰部以上,介于胸下与腰上之间。

而齐胸襦裙的际线是在胸部以上。

汉文化可谓博大精深,汉服又是华夏族的传统民族服饰。

她不是时间的象征,而是族群的象征。

我们彼此间称为同袍,我们从事着一项民间运动:汉服复兴。

我希望当有人问我们什麽是汉服时,我们可以自信地介绍我们民族的霓裳。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唐代齐胸襦裙课程设计

唐代齐胸襦裙课程设计

唐代齐胸襦裙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唐代齐胸襦裙的历史背景、款式特点及其在唐代服饰文化中的地位;2. 学生掌握齐胸襦裙的基本结构、穿着方法以及相关的配饰;3. 学生了解唐代服饰色彩、图案的象征意义及其在当时社会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唐代齐胸襦裙的款式特点,并进行创意设计;2.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齐胸襦裙的制作技巧,提高动手能力;3. 学生学会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对唐代服饰文化进行研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 学生通过学习唐代齐胸襦裙,培养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提高审美素养;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尊重他人意见,学会分享和交流。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历史与社会学科相关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程,旨在通过学生对唐代齐胸襦裙的学习,深入了解唐代服饰文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善于观察和思考,动手能力强,但需要引导和激发。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唐代服饰文化概述- 了解唐代历史背景,探讨服饰文化的发展;- 分析唐代服饰在当时的地位及影响。

2. 齐胸襦裙的款式特点- 学习齐胸襦裙的构成、穿着方式及其特点;- 比较不同阶层、场合下的齐胸襦裙差异。

3. 齐胸襦裙的制作技巧- 掌握齐胸襦裙的制作流程和技巧;- 学习相关配饰的制作方法。

4. 唐代服饰色彩与图案- 分析唐代服饰色彩、图案的象征意义;- 探讨其在当时社会的影响。

5. 创意设计与实践- 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齐胸襦裙的创意设计;- 实际操作,体验制作过程,提高动手能力。

6. 研究与交流- 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对唐代服饰文化进行研究;- 分享学习心得,开展团队合作与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服制作方法
襦裙简易裁法
未必正确
襦为合身型的交领短襦,宽度以人的胸围大小为基准,长度仅过腰部而未及臀
裙为围合式半截长裙。

一、襦的裁法
交领襦的常见裁法有两种。

因为交领的缘故,前襟会重叠一部份的布,一片布很难满足前襟布量的要求,因此,这两种常见的裁法都是由两片布来组成一件襦。

一种是后中破开法(如图所示)
另一种是前襟补量法,即两片布的缝合线在右前襟,这种剪裁法的优点是缝合部位被左襟所掩盖,衣服表面看不出来。

以下是后中破开法
步骤一:开剪前首先要掌握以下几个数据:胸围、肩袖长、背长、衣长、袖缘宽、领边宽、袖口止口、衣服下摆止口等。

胸围:
指衣服的胸围而非人体的胸围。

它等于人体的净胸围+衣服松量。

把软尺水平状通过乳峰点的位置测得人体的净胸围(注意软尺要松紧适度),衣服松量由自己喜好决定,一般来说,松量4CM~6CM为紧身型(适合要求比较紧身的中衣或单穿的襦),8-10CM为合体型(可单穿或里面再加一两件衣服),14CM以上算是宽松型,但这是对一般厚度的布料而言的,如果是比较厚的冬天布料或者里面准备做夹棉,还要在各型的基础上视面料的厚度而加大松量。

如果不方便量,可以参考现代成人女子的净胸围尺寸:S型76CM,M型82CM,L 型88CM,XL型96CM。

肩袖长:
后颈点(脖子后隆起的那块颈椎)量至袖口位置。

肩袖长里面还包含袖缘的宽度。

长袖可量到手指尖(如果考虑到汉服袖长回肘的说法,可以做得更长一些),短袖除非想做半臂,否则建议最短只做到小臂中部,因为汉女服的讲究是不露手,现代虽然可放宽些标准,但太短了也不雅观。

现代参考尺寸(只到小臂与手掌的交界处):S型59CM,M型61.5~63.5CM,L型63~64CM,XL型64.5CM。

背长:
从后颈点到腰部最细处。

现代参考尺寸:S型36.5~37.5CM,M型38~39.5CM,L型38~40CM,XL型39CM。

衣长:
从后颈点量到腰部以下,不要到臀部最宽的地方,也可以用背长加,一般背长加上5~14CM。

袖缘宽:
随个人喜好自定。

一般来说,窄袖可无缘,大袖须有缘,中袖则有无缘自定。

领边宽:
随个人喜好自定。

宽窄比例要与人的脸型与身材配合,不可太夸张。

如瘦小的人则不宜做太宽的领边。

袖口止口:
止口(又叫缝份)是用于接合布料的量。

如果有袖缘,止口1CM即可,如果无袖缘,那么要留2~3CM。

下摆止口:
2~3CM。

步骤二:开格,剪出一块方形的布料或纸样(图(2))。

开格的大小为:长=1/4胸围+肩袖长-袖缘宽+袖口止口;宽=(衣长+下摆止口)×2
开格后在布料(纸样)上画出以下几条辅助线,辅助线的位置
说明:
肩袖线:是襦前后部分的中分线(或者说对折线)
1/4胸围线:这条线可确定后背正中的位置
1/2胸围线:这条线确定衣服的宽度
背长线:确定腰的位置
胸围线:这条线通过胸部但并非通过乳峰点,可表示袖窿(袖子与衣身的交界线)深度的位置,距肩袖线的垂直距离为:净胸围/6+7CM
背长线
肩袖线
1/4胸围线1/2胸围线
步骤三:画出衣身与袖子下方的线、后中线、领口线、左前襟线(图(3))。

袖窿(袖子与衣身的交界线):袖子下方的线与衣身的交界处宜在胸围线与背长线之间,如果在胸围线之上,则袖窿过窄,如在背长线之下,则袖窿过宽。

这条线决定袖子的形状,图中仅为示范,至于是窄袖还是大袖、琵琶袖、直袖,由个人选取的款式决定这条线的画法。

后中线:后背正中的线。

领口线:(如图)AB长度=后领横+(领边宽-N)+M,其中后领横=1/4颈围=净胸围/20+2.9CM;M为领边离脖子的宽度,M越大领口越大;N的大小为0CM~领缘的宽度,在M为0的前提下,它决定着领边的角度,理论上,当N为0时,领边刚好到颈侧,当N等于领边的宽度时,领边则立起来包住颈部。

但是,AB长度<1/2大肩宽(大肩宽是左右肩峰点的长度,测量时要通过后颈点)。

后领深=1/3后领横。

领口线与后中线的交界处须为直角,然后画圆顺的弧线经B点到C 点。

图中C点为胸围线到背长线间的左边线上的任一点,但最高不能超过袖子下方的线与衣身的交界点,最低不宜低于背长线。

B点到C点的弧线弧度不能太大,弧度最大处离BC的直线最好不要超过1~1.5CM。

注意一整条线都要圆顺流畅。

左前襟线:在BC弧线上作垂直线到下摆线上,垂直线离最左边线的距离约为2~6CM(如果距离太大,两侧的衣缝会被拉得变形,如果太小,就不能靠衣襟的系带来调节领口的大小与衣身的松紧)。

步骤四:把布料(纸样)沿肩袖线对折,画出袖子下方与衣身的止口(1CM)(如图(4)),然后把袖子下方线与衣身线剪出来(图中阴影部分的外侧线)
步骤五:剪出衣片。

把对折的布料(纸样)打开,画出后中线、领口线与左前襟线的止口(1CM),然后沿止口线外侧剪开(如图(5)。

图中箭头表示与布料边沿平行的经纱方向。

步骤六:画出第二块衣片。

把图(5)中的布料(纸样)反过来,覆在另一块布料上,照这块衣片的形状剪出第二块衣片。

步骤七:剪出领边与袖缘(图略)。

领边的长=图(3)中领口线的长度×2,领边的宽=(做好后款式所需的宽度+止口1CM)×2。

袖缘的长=袖口长度+止口2CM,袖缘的宽=(做好后款式所需的宽度+止口1CM)×2
襦的剪裁完成。

二、裙的裁法
汉服传统的裙是围合式的裙子,裙由数幅裙片拼成,上接裙腰。

裙腰两侧有系带。

裙片的数目不固定,因为古代布幅窄,裙片的数目越多,裙围与裙摆的幅度才会越大。

汉代裙式仅四幅,唐代一般为六幅,宋代裙幅多在六幅以上,明末多用八幅、十幅。

现代的布幅宽,可以增大裙片的面积而减少裙片的数目,现代围合式裙子的裙片数一般为3~4片,但从传统的继承上来说,做汉式裙最好还是采用传统的裙片数,如6、8、10、12片等。

裙片的裁法
这里介绍的裙片裁法为剪开法(借鉴现代裁剪法,非传统方法),须做纸样,不能直接用布料裁。

步骤一:开剪前先掌握以下数据:
腰围(或上胸围/下胸围)、裙围、裙长。

腰围(或上胸围/下胸围):需要哪一个数据视基本款式而定。

裙的穿法有胸上束、胸下束、束腰。

应根据穿法的不同量出上胸围、下胸围、腰围的数据。

裙围:=腰围×1.5~2倍+褶量+裙左右侧增加的止口量(2~4CM)。

其中倍数根据个人的行走习惯和布料的重量决定,走路时步伐越大,裙围的倍数就要越大,布料的垂感越好,手感越重,裙围的倍数则可略小些,但不能小于1.5倍,否则有会有走光的危险。

褶量大小决定裙子褶裥的数量与大小,褶裥的方法有百褶、抽褶等,这里不详述。

但要注意褶的数量与大小要根据布料的厚薄与人的体型来决定,因为褶裥会增加裙上部的体积感,所以厚的布料不宜做太多太大的褶,体型比较丰满的人也要注意只做适量的褶裥(适量的褶裥可以起到掩饰
体形的作用,不过若布料较硬并且裙下摆较大能形成较多的波浪,也可不要褶裥)。

裙长:由款式决定。

但裙长下方须到脚踝处,若裙长过短,露出袜口或小腿都是不雅观的。

步骤二:开格并剪好。

开格后在纸样上画出垂直的辅助线,数量2、4条不限,最好以格子中线为准两边对称距离画辅助线。

步骤三:放摆。

沿格中的辅助线剪开,最上方留一丝连着不要剪断,然后覆在另一张较大的纸上,用大头针之类定住中间的一片,把其余几片按相同的距离展开,展开的距离越大,裙片上方的弯曲度就越大,做成的裙子裙下摆也就越大,同时下摆起的波浪度也越大。

这里也要根据布料的厚度、硬度来决定摆量的大小,布料越厚越硬,放的摆量就要适量,否则做出来裙下部的体积会过于庞大。

步骤四:沿上层放好的纸样外沿,在下层的纸上画出裙片的轮廓线。

注意裙片上方与下方的弧线都要画得圆顺,同时四个角要保持直角。

步骤五:画好裙片的止口,裙片上方、两边都是1CM,下摆处为
2~3CM,打好经纱方向线剪出来,裙片纸样的做法完成。

一般来说裙片的经线方向是与地面垂直的,也有经纱方向与地面成斜角的做法,这种做法可以形成比较柔和的波浪,但不宜用于太容易变形的布料以及会破坏花纹的布料。

步骤六:用纸样在布料上裁出所需的裙片数。

裁完后注意再用纸样对照一下,因为裙片的边是斜线,容易拉长变形,所以需要再对照一下原样,把因拉伸而长出来的部份剪掉。

步骤七:裁出裙腰。

裙腰长度=裙围-褶量-裙左右侧增加的止口量(2~4CM)+止口量(2CM)。

裙腰的宽度自定。

注意当裙腰的宽度增加到一定量时,裙腰也可像宽腰带一样,起到修正腰形的作用(最好裙腰采用比襦和裙片颜色略浅的布料)。

但裙腰的宽度不宜大于腰与人体胸前肋骨最下方之间的距离(除非特别设计的款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