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学案及参考答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学案(含答案)
____。
⑵ B 国 人 口 再 生 产 类 型 属 于 ____ 型 , 若 干 年 后 该 国 面 临 的 主 要 问 题 是
____________。
⑶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
已接近__
____。
⑷请你为两国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A 国:
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
能容纳的 规模和
规模的大小。
、
所
人口容量特点有三:
性、
性、
性。如果某地的人口数量
与
相当,表明人口与其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基本协调。一个国家或地
区的人口控制目标应该低于
,并以此作为人口控制的最终警
戒线。
二、补充知识
1.保持合理容量的措施:
⑴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第 7 页 共 197 页
⑵保护环境、资源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学案
⑶ 提高科技水平。
人口的合理容量尽管是个“虚数”,但它对指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战略
和人口政策有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战略。它只能定性说明。
2.世界人口问题:
人口 、 资源 、 环境是人类目前面临的三大问题。
这些问题当中尤其以人口问题最为突出。因此,人类必须要有计划地生育,
7.人口数量和世界人口现状: ⑴“世界 60 亿人口日”(1999/10/12);中国 13 亿人口(2005/1/6)。 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有 11 个(亚洲有 6 个):中国,印度,美国,俄罗斯,印尼,巴西, 日本,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日利亚和墨西哥。 ⑵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的现状: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较快,发达国家 人口增长较慢。 ⑶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情况及原因分析:非洲、拉丁美洲、亚洲经济发展比 较落后,人口增长比较快; 欧洲、北美洲、大洋州经济比较发达,人口增长比较慢。 8.中国人口的增长情况及人口政策: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5章第1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本章概述·明要求〔课标导航〕1.运用资料,描述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解释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2.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举措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
3.说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拓展蓝色经济空间的重要意义。
4.运用资料,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核心素养〕通过学习本章内容,能够结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问题,明确其产生的原因、寻求解决措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结合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理解区域环境问题的差异及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综合思维)。
能结合相关背景资料,分析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海洋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主要意义(地理实践力)。
〔学法点拨〕本章包括三节内容。
第一节,从环境问题发生的机理展开,重点讲述了环境问题的成因和表现,学习时多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对于环境问题的表现,可以用比较的方法理解不同地区的环境问题,同时注意区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第二节,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入手,重点掌握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发展绿色经济”“提倡可持续消费”等难以把握的概念,要充分结合我国的“科学发展观”“低碳经济”等理论,深入理解。
第三节,“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学习时要结合我国国情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深入理解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地理背景和具体措施。
在分析主体功能区的确立时,要根据区域的不同特点具体分析;在分析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时,要根据区域的不同特点,分析区域适合发展的产业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对于拓展海洋蓝色经济空间以及维护海洋权益的学习,要明确海洋对人类发展的意义以及我国海洋国情的特点,根据海洋国情的特点,分析今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措施及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性。
〔生涯规划〕项目专业或高校(排名不分先后)与本章知识相关的专业环境工程类、海洋科学类与本章知识相关的知名高校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课程标准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5.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案学习目标1.结合人类社会与环境相关模式图,分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2.通过分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掌握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3.举例说明环境问题的表现和类型。
4.举例说明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
学习要点1.通过分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掌握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2.举例说明环境问题的表现和类型。
学习过程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类对环境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会产生不同的环境效应;(2)(①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③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⑤⑥⑦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环境问题产生的机制(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教材适用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第一节人口分布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含答案)
新教材适用高中地理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第一节人口分布学习目标1.运用世界、国家或地区等图表资料,描述不同地区人口分布的特点。
2.利用资料或图表,说明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3.树立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观点,形成正确的人口观。
核心素养1.运用世界人口分布的图表资料,描述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明确世界人口分布的区域差异,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核心素养。
2.结合实例,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3.了解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胡焕庸线”,描述中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原因,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
本节要点1.人口分布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开发时间长短等因素的制约。
2.一般而言,气候适宜、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等地区,人口较为稠密。
3.自然环境条件适宜的地区,可能因为人文条件的不同,人口数量也会存在显著差异。
知识点一世界的人口分布自主梳理·探新知世界人口的分布1.人口分布的特点:_很不均匀__。
2.世界人口分布(1)从全球来看:近90%的人口居住在_北半球__,尤其在_北纬20°~60°__地带。
(2)从海拔来看: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_500__m以下的低平地区。
(3)从距海洋远近来看:近60%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200 km以内的_沿海__地区。
3.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_东亚__、南亚、欧洲西部和_北美东部__。
合作探究·释疑难问|题|探|究2023年3月26日,世界人口时钟显示,全球人口总数超过80.86亿人。
从大陆分布来看,亚洲人口总数约46.42亿人,约占全球总人口数的59%;非洲人口总数约13.52亿人,欧洲人口总数约7.45亿人,北美洲人口总数约6.03亿人,南美洲人口总数约4.42亿人,大洋洲人口总数约0.43亿人。
下图为世界人口(2014年)的分布图。
根据以上材料,探究下列问题:(1)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地区及成因是什么?提示:主要地区:北半球中低纬度平原地带及沿海地区。
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学案及参考答案
⾼中地理必修⼆全套学案及参考答案参考答案第⼀节⼈⼝的数量变化达标训练1. B 2. B 3. B 4. C 5. B 6. C 7. C 8. D 9. A 10.B 11.(1)发达发展中(2)现代型过渡型(3)⼤⼩(4) 都不好A类国家⼈⼝增长缓慢,劳动⼒资源不⾜,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兵源不⾜;社会负担重;B类国家⼈⼝增长太快,影响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民⽣活⽔平的提⾼;社会失业⼈⼝太多等(5)适当⿎励⼈⼝增长,适当移民控制⼈⼝数量,提⾼⼈⼝素质能⼒提升:1.B2.A3.C4.B5. B 6.A 7. B8.变慢,90亿9。
弱, 15亿, 零10。
图丁,⽼龄化11.⾮⾮经济发展与医疗卫⽣⽔平的提⾼过度型⾼出⽣率、低死亡率、⾼⾃然增长率12.欧欧社会经济、⽂化教育、⽣育观念等13.⾮经济、⽣活及医疗卫⽣⽔平仍偏低14.欧⼈⼝⽼龄化第⼆节⼈⼝的空间变化五、达标训练1.D 2。
D 3。
B 4,A 5。
C 6。
C 7。
B 8。
A 9。
C10。
D11.(1)京津唐;沪宁杭;珠三⾓;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医疗、教育、居住条件好;(2)矿产资源丰富;(3)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思想和⽂化等的联系,缓解⼈地⽭盾。
六、能⼒提升1.B 2。
D 3。
A 4。
A 5。
A 6。
D 7。
B8.(1)②③④①⑤是否跨越国界(2)⾃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个⼈对⽣活或职业的追求(3)由农村到城市由中西部到东部(4)③④9.(1)略(2)流动⼈⼝⼤量增加(3)从农村到城市从中西部到东部(4)①农村劳动⼒⼤量剩余②国家政策允许农民进⼊城镇落户③城乡和地区间收⼊差距是根本原因第三节⼈⼝的合理容量五、达标训练1.AD 2.BC 3.AD 4.AD 5. C 6. D 7. D 8. C 9. C 10. A11 (1)7 22.6 (2)不断增长不断减少(3)环境承载⼒受到压⼒过⼤,农⽥⽣态系统有遭到破坏,失去平衡的危险(4)把“实⾏计划⽣育”作为⼀项基本国策六、能⼒提升1、A2、A3、C4、B5、C6、D7.(1)C D B (2)不断提⾼地域(3)1998 2050(4)⼈⼝增长过快⼈⼝过多⼈⼝⽼龄化⼀⽅⾯要解决青少年的⽣活,学习,就业等问题,另⼀⽅⾯还要负担⽼⼈的赡养,加重国家,⼈民的社会经济负担8.(1)资源(2)科技发展⽔平环境⼈⼝容量(3)⽣活和⽂化消费⽔平(4)环境⼈⼝容量悲观乐观悲观与乐观(略)第⼆章城市与城市化第⼀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五.达标训练1、C2、B3、C4、D5、C6、C7、A8、B9、D 10、C11、(1)地形河流(2)河流(河⾕)化学⼯业区钢铁、电⼒⼯业区该市夏季盛⾏东南风,冬季盛⾏西北风,其污染⼯业应布局在与盛⾏风向垂直的郊外;化学⼯业属重污染⼯业,布局在西南⽐较合理,钢铁、电⼒⼯业也是重污染⼯业,冬季会造成居民区上空的⼤⽓遭污染。
【打包下载】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学案(共19套)专题含答案
【打包下载】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学案(共19套)专题含答案单元活动 学用地理统计图学习目标:1.结合人口统计图,学会解读各类地理统计图表,尝试进行图文转化。
(重点)2.能够熟练准确地提取、运用地理统计图表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
(重难点)一、学用常见的人口统计图1.常见类型:柱状图、曲线图、扇形图和饼状图等。
2.优点:使枯燥的数据变得直观、生动,便于分析和比较各种地理事物“量”的变化及相互关系。
3.要求⎩⎪⎨⎪⎧会阅读地理统计图学会根据地理数据,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会运用图表中的信息,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二、探究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1.人口年龄构成:表示各年龄组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
2.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1)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年龄、性别构成的统计图。
(2)表示方法①将总人口按性别分成两栏,再按一定的年龄段分组。
②纵轴表示各年龄组。
③横轴分别表示各年龄组中男、女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3)主要作用3.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1)第一、二次人口普查时,人口类型为增长型。
(2)第三、四次人口普查时,人口类型为稳定型。
三、解读复杂的统计图1.三角形统计图:有三个坐标轴,从中能读出三个数值,三个读数之和为100%。
2.四个坐标轴的统计图:有两个横轴、两个纵轴,能读出四个数值。
(1)饼状图往往反映的是不同地理事物的绝对数值。
( )(2)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下窄上宽,肯定是发达国家。
( )(3)年轻型和年老型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反映出的主要人口问题不同。
( )(4)在三角形统计图的判读中,读出的数值为绝对量。
( )(5)下列四幅图中,未来几年人口红利增长较快的是( )提示:(1)×饼状图反映的是同一地理事物内部局部与整体的比例关系。
(2)×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塔身下窄上宽,并非一定是发达国家,也可能是发展中国家政府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已得到落实的结果。
(3)√年轻型反映出的是少年儿童所占的比重较大,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过大的问题;而年老型反映出的是人口老龄化严重的问题。
(人教版2023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学案
(人教版2023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学案单元一:人口与城市1. 研究目标:- 能够理解人口与城市的关系,掌握基本概念和术语;- 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影响和挑战;- 掌握中国城市化的现状和特点;- 分析城市人口分布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 研究重点:- 城市化的定义和过程;- 中国城市化的现状和特点。
3. 研究内容:- 人口与城市的关系;- 城市化与农村人口流动;- 城市化过程中的影响和挑战;- 中国城市化的现状和特点;- 城市人口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分析。
4. 研究建议:- 阅读课本相关内容,理解基本概念和术语;- 注意城市化的过程、影响和挑战,思考其中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分析中国城市化的现状和特点,了解不同地区的差异;- 总结城市人口分布的规律和影响因素,形成自己的观点。
5. 研究评价:- 完成课后题,检验对研究目标的掌握程度;- 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完成一篇研究笔记,总结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单元二:地理与可持续发展1. 研究目标:- 理解地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分析环境问题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了解和评价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和成就。
2. 研究重点:-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环境问题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努力和成就。
3. 研究内容:- 地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环境问题及其影响;-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努力和成就。
4. 研究建议:- 研究课本内容,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注意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影响,思考解决办法;- 了解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和成就,分析其优势和不足;- 关注新闻和研究报告,了解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形势。
5. 研究评价:- 完成课后练,检验对研究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分析一种环境问题的影响和解决办法;- 编写一篇关于中国可持续发展努力和成就的报告,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2020高中地理中图必修第二册学案:第二章 第三节 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第三节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01、预习准备区精心准备夯实基础一、城镇化的概念1.概念:城镇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01非农业人口、乡村地域转化为□02城镇地域、03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农业活动转化为□2.表现(1)人口的集中过程。
(2)乡村向城镇的转化过程。
(3)经济结构的变化过程。
3.世界城镇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初期阶段→中期阶段→成熟阶段二、世界不同地区城镇化特点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特点发达国家1950年后先快后慢,现在速度放缓、已经进入成熟期发展中国家1950年后先慢后快,现在快速发展2.部分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特点欧美发达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初步实现了城镇化,现在城镇人口比重已□01很高;目前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已逐渐□02减慢或趋于稳定,甚至出现了“□03逆城市化”日本20世纪50~60年代,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
目前城镇化率已超过□0490%,空间上高度集中在□05东京、大阪和名古屋三大都市圈非洲长期处于较□06低的经济水平;部分国家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镇人口膨胀,就业岗位□07不足、导致贫民集聚亚洲东南部城镇化基本特点是人口□08急剧膨胀,但在经济、社会和制度等多方面还是有□09乡村的特点。
部分国家普遍存在就业岗位不足、基础设施落后、公共设施匮乏和生活环境□10恶化等问题突出中国目前城镇化□11快速发展,城镇数量和规模还不能满足现实需求,城镇化发展的空间□12依然很大1.判断正误。
(1)城镇化过程中,乡村人口必然减少。
(×)(2)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类型逐渐发生变化。
(√)(3)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水平普遍较低。
(×)(4)大城镇发展迅速和中小城镇发展缓慢是当今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特点。
(√) 2.下列国家中,处于城镇化后期阶段的是()A.中国B.印度C.美国D.埃及答案 C解析美国为发达国家,处于城镇化后期阶段;中国、印度和埃及为发展中国家,处于城镇化中期阶段。
地理必修二导学案第一章(答案)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一.自主学习二.师生互学 活动1:(1)人口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死亡率(2)A:“高-高-低”模式 B:“高-较高-较低”模式 C:“高-低-高”模式 D “低-低-低”模式 原始型、传统型、过渡型、现代型(3)A 阶段特点: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极其缓慢;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
B 阶段特点: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人口自然增长率;原因:生产力水平、医疗水平有所提高,人口有所增长。
C 阶段特点: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迅速;原因:社会生产力提高,医疗卫生事业进步,粮食增产,人口死亡率下降。
D 阶段特点: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
原因:社会生产力水平高,医疗卫生进步,文化教育水平高,生育观念变化,出生率下降。
(4)经济基础、生物学规律、上层建筑等 活动2:(1)(2)49年到57年全国解放,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较快。
58年—61年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等原因,农业基础破坏严重,粮食严重不足,死亡率很高,人口增长慢,出现负增长。
60年代政策调整,农业开始恢复,人口增长较快。
70年代以来,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人口增长减慢。
80年代,生育高峰周期影响,人口增长略有回升。
90年代,人口增长缓慢,人口增长由“高-低-高”模式向“低-低-低”模式过渡。
(3)现阶段我国的人口增长特征:自然增长率低,人口老龄化,人口基数大,净增人口多。
措施: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欧洲的人口增长特征: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有出现零增长和负增长,人口老龄化严重。
措施:鼓励生育,人口入迁。
三.目标自检 1.C 2.D 3.C 4.A 5.(1)30 A C (2)A (3)见图:(4)人口出生率高 自然增长快 少年儿童比重65岁及以上人口(﹪)515岁及以下人口(﹪)-0.50年)大 加大资源、环境、教育、就业等压力(任答三点即可)(5)弥补劳动力不足、提高城市竞争力、活跃市场、加强多元文化交流(任答两点即可); 加大了教育压力、住房压力、交通压力、加重了环境负担、加大了社会治安压力(任答两点即可)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一.自主学习二.师生互学 活动1:(1)A B 区域环境承载力较大。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学案-第一节-人口分布-含解析
本章概述明要求〔课标导航〕1.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容量。
〔核心素养〕通过学习本章内容,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其他地理工具,收集和呈现人口分布、人口迁移、人口容量等人文地理数据及图表(地理实践力)。
描述人口分布、人口迁移等人文地理事物的空间现象及其变化,说明影响人口分布、人口迁移、人口容量的因素,解释不同区域、不同因素对人口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的影响(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形成判断人口与资源环境问题关系的初步意识(人地协调观)。
〔学法点拨〕本章包括三节内容,第一、二节主要运用相关资料和典型案例,介绍了人口分布、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在学习这两节时,可采用两种不同方法:一是比较法,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影响因素不同:二是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我国的人口分布、民工潮、民工荒、移民就业等现实问题,分析英影响因素。
第三节,注意对比区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主要掌握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项目专业或髙校(排名不分先后)与本章知识相关的专业社会学类专业与本章知识相关的知名高校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淸华大学、上海大学、武汉大学Yl ZHANG第一章人口第一节人口分布•自主梳理探新知一、世界人口的分布1.人口分布的特点:很不均匀。
2.世界人口分布(1)从全球来看:近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尤其在北纬20。
〜60°地带。
(2)从海拔来看: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 m以下的低平地区。
(3)从距海洋远近来看:近60%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200 km以内的沿海地区。
3.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东亚、南亚、欧洲四部和北美东部。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一)自然因素1.气候因素: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较为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区。
2.地形因素: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易于开发,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
3.水源因素:一般来说,河流、湖泊沿岸供水方便,具有交通、水产养殖等方而的优势,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人口较密集。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章乡村和城镇章末整合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地理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章末整合提升网络构建·统全局专题突破·提素养专题一城镇的合理规划1.城镇功能区的合理布置在合理布置功能区时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在合理协调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之间的关系时,应注意以下问题(分析如下图):2.工业较集中的大中城镇,工业布置的基本原则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可有组织地布置在城区;用地规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可布置在城镇边缘或近郊区;对于有严重污染、一时难以治理的大型企业,如钢铁厂、发电厂,宜布置在远离城镇的郊区,并考虑盛行风向的影响。
典型企业布局遵循以下原则:企业具体要求或污染一般布局原则钢铁厂、发电厂、水泥厂固体废弃物污染、大气污染布局在远离居住区的盛行风向的下风向地带,尽可能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水污染布局在流经居住区河流的下游纺织厂、仪表厂、机床厂噪声污染可布局在城区或近郊交通便利区自来水厂需要清洁水源布局在河流上游高新技术开发区需要高科技人才布局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附近商贸中心要求客流量大布局在城镇几何中心或交通中心仓库用地多,交通方便布局在港口、码头、车站附近奶牛场、蛋鸡场靠近市场布局在近郊、交通便利地区┃┃典例展示■例题1下图是某城镇土地利用简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城镇商业区一般分为批发和零售两种类型。
①②两地分别属于零售商业区和批发商业区,其主要考虑的区位因素分别是①靠近消费市场;②租金低、交通便利。
(2)图示绿化带的作用是消除噪声,吸收污染物,美化环境。
(3)图中D处地块是该城镇后备城镇用地。
有人建议规划为工业用地,有人提出作为住宅用地,你赞成哪一种,请给出合理解释。
(4)该城镇最早的火电厂在E处,后来搬迁到F处。
早期火电厂布局在E处可能的原因是靠近煤矿区,节省运费;早期城镇规模小,污染物对城区的影响小,后来搬迁到F处的原因是什么?[答案](3)赞成工业用地。
该地块位于郊区,地租较低;处于城镇环路与主干道交叉口附近,交通便利,可以布置无污染,占地少,对环境要求较高的企业,如电子工业等。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学案: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三节 人口迁移 含解析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三节人口迁移(1课时)【课标要求】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明确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
正确理解人口迁移的含义,培养学生从全球角度思考人口迁移问题.2、掌握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3、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探究能力【自学导引】【图表解读】阅读教材P16页图1-9填写下列表格迁出地迁入地迁移的原因中国、印度等地东南亚、美洲、大洋洲、非洲等自然灾害、战争、生活贫困需要到海外谋生欧美洲、地理大发【活动点拨】活动一:课本第17页参考答案:问题1:①外出度假、旅游,上街购物,没有变更居住地;②张成高中毕业考取大学去异地读书,涉及定居地较长时间的改变;③王艳从甲县A中学转到B中学读书,虽有短时间离开原来居住地的依据,但未变更定居地,所以都不属于人口迁移,④聚居在叙利亚难民营的伊拉克难民,因跨越了行政区域界线,因此属于人口迁移。
问题2:①北宋末年中原人民大规模南迁,②19世纪俄国向西伯利亚流放犯人属国内人口迁移,③明清时期广东、福建等省的人民移居东南亚,④在我国工作的外籍工人都属于国际人口迁移.活动二:课本第19页(1)由乡村流向城市,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2)是由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
活动三:课本第21页⑴世界人口迁出国多为发展中国家,世界人口迁入国多为发达国家⑵发达国家经济、文化水平高,但人口增长慢,劳动力较为短缺;而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较低,人口增长快,有大量劳动力过剩【课堂探究】1。
人口迁移与人口的空间移动的区别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它是影响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之一.人间空间移动包括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两种形式,人口流动是指人口在短时间移动后立刻返回居住地的现象,例如:每天往返于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勤人口;外出旅游、度假疗养等;游牧民族的迁徙;季节工的季节性移动;有两个或以上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间的流动等。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二节城镇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地理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第二节城镇化必备知识·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一、城镇化的意义1.概念:乡村人口向________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2.标志: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________、城镇建设用地规模________。
3.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________________。
4.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城镇化与工业化密切相关,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水平,体现其工业化程度和社会__________水平。
[特别提示] 图示法理解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5.城镇化的意义【知识链接】我国城市的等级划分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
其中指出,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划分为五类:超大城市——城市人口1 000万以上;特大城市——城市人口500万~1 000万;大城市——城市人口100万~500万;中等城市——城市人口50万~100万:小城市——城市人口50万以下。
此外,遍布于我国广大地区的县城、建制镇、工矿区,虽然人口未能达到设市建制的标准,但是由于非农业人口比例较大,工商业比较集中,也属于城市范畴的一种城镇型居民点。
【学法指导】城镇化的内涵和标志二、世界城镇化进程三、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1.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当城镇________和生活排放的污染物超出一定的限度,城镇环境质量就会________。
(2)主要的城镇环境问题:________污染、水污染、______污染和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
2.社会问题(1)社会问题出现的原因:城镇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加上缺乏合理的城市规划与管理,城市的基础设施远远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2)主要的社会问题:________、住房紧张等现象。
3.城镇化问题的区域差异(1)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城镇化________发展阶段,各类城镇化问题相对较多。
地理必修二 学案达标题及单元检测 参考答案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1.D 2.B 3.B 4.B 5.C 6.C 7.A 8.A 9.C 10.D11.(1)1960 三年自然灾害 (2)严格实施计划生育政策 (3)绘图略(提示: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图表分析能力、绘图能力以及学科间知识的渗透。
根据图中“三率”的数据可认识到:建国初期人口增长模式是“传统型”;1960年“三率”出现反常现象,出生率骤降,死亡率骤升,致使自然增长率极低,这是因为死亡率不仅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也明显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12.(1)人口自然增长率越大,预期寿命将越短(2)肯尼亚或沙特(提示:根据图可知,人口自然增长率与预期寿命的关系大体在日本、世界与布基纳法索三者的连线上下波动,而肯尼亚或沙特却远离这条直线。
)(3)1.9%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1.A 2.B 3.D 4.A(提示:观察图例,从图中可以看到,人口流动的趋势是由小城镇到中等城市,由中等城市到大城市。
这说明该国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大量向城市流动。
) 5.D 6.B(提示:人口迁移往往跨越行政界线,考察的区域越大,人口迁移的规模越小。
如果在全球范围内,人口数量的变化只取决于人口的自然增长。
)7.C(提示:“孔雀”是指科技人员、知识分子。
) 8.B9.(1)沿海内陆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地支援内陆、边疆地区的建设 (2)京津唐(或京津) 长江三角洲(或沪宁杭) 珠江三角洲(或广东) 经济发展较快,就业机会多,工资较高 (3)缓解人口压力或人地矛盾,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增加了收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4)人口迁移在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等很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0.(1)山东地处东部沿海地带,区位优势多。
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战略部署的影响下首先得益,农村生产力极大地得到解放,农村经济大幅度增长。
(2)说明经济因素是主要的,是经常起作用的因素,经济越发展,人口在地区间的迁移就越明显地受经济条件的制约,从宏观来看,经济布局的改变也会造成大量的人口迁移。
新教材适用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五章走向人地协调__可持续发展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含答案)
新教材适用高中地理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第二节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学习目标1.结合资料,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原则。
2.了解必须协调人地关系才能持续发展的道理。
3.运用材料,能够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核心素养1.通过观看视频或查阅资料,运用综合思维,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2.结合实践和运用资料,说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并运用综合思维分析采取这些途径的主要原因,树立人地协调观。
本节要点1.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
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可持续发展系统。
2.消除贫困、发展绿色经济、提倡可持续消费已成为人类的共识,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践行。
知识点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自主梳理·探新知1.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_后代人__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2.内涵:_生态__持续发展、_经济__持续发展、_社会__持续发展。
3.遵循的原则:_公平性__原则、持续性原则、_共同性__原则。
合作探究·释疑难问题探究下图为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
根据以上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基础是_生态持续发展__,条件是_经济持续发展__,目的是_社会持续发展__。
(2)在该复合系统中,最核心的因素是什么?为什么?你认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变革的是什么?提示:最核心的因素是人。
因为人类管理和调控各个系统,人的调控处于该系统的核心地位。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变革人类的行为方式(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伦理观)。
(3)如果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将会出现怎样的后果?提示:环境遭到破坏,生态平衡失调,经济无法实现长久发展。
(4)对于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治理,为什么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提示:发达国家消耗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资源,排放的废弃物占世界绝大部分,对全球的环境影响最大,是世界有限资源的主要消费者和污染源,是目前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责任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答案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达标训练1. B 2. B 3. B 4. C 5. B 6. C 7. C 8. D 9. A 10.B 11.(1)发达发展中(2)现代型过渡型(3)大小(4) 都不好A类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劳动力资源不足,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兵源不足;社会负担重;B类国家人口增长太快,影响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失业人口太多等(5)适当鼓励人口增长,适当移民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能力提升:1.B2.A3.C4.B5. B 6.A 7. B8.变慢,90亿9。
弱, 15亿, 零10。
图丁,老龄化11.非非经济发展与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过度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12.欧欧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生育观念等13.非经济、生活及医疗卫生水平仍偏低14.欧人口老龄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五、达标训练1.D 2。
D 3。
B 4,A 5。
C 6。
C 7。
B 8。
A 9。
C10。
D11.(1)京津唐;沪宁杭;珠三角;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高,医疗、教育、居住条件好;(2)矿产资源丰富;(3)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等的联系,缓解人地矛盾。
六、能力提升1.B 2。
D 3。
A 4。
A 5。
A 6。
D 7。
B8.(1)②③④①⑤是否跨越国界(2)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个人对生活或职业的追求(3)由农村到城市由中西部到东部(4)③④9.(1)略(2)流动人口大量增加(3)从农村到城市从中西部到东部(4)①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②国家政策允许农民进入城镇落户③城乡和地区间收入差距是根本原因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五、达标训练1.AD 2.BC 3.AD 4.AD 5. C 6. D 7. D 8. C 9. C 10. A11 (1)7 22.6 (2)不断增长不断减少(3)环境承载力受到压力过大,农田生态系统有遭到破坏,失去平衡的危险(4)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六、能力提升1、A2、A3、C4、B5、C6、D7.(1)C D B (2)不断提高地域(3)1998 2050(4)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过多人口老龄化一方面要解决青少年的生活,学习,就业等问题,另一方面还要负担老人的赡养,加重国家,人民的社会经济负担8.(1)资源(2)科技发展水平环境人口容量(3)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4)环境人口容量悲观乐观悲观与乐观(略)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五.达标训练1、C2、B3、C4、D5、C6、C7、A8、B9、D 10、C11、(1)地形河流(2)河流(河谷)化学工业区钢铁、电力工业区该市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其污染工业应布局在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化学工业属重污染工业,布局在西南比较合理,钢铁、电力工业也是重污染工业,冬季会造成居民区上空的大气遭污染。
(3)煤炭(2分)水源(2分)(4)优化能源基地工业结构,延长生产链12、(1)商业区——D 工业区——A 居住区——C 绿地——B(2)水厂——④污水处理厂——①重型机器厂——②印刷厂——③(3)D六、能力提升1、B2、C3、B4、A5、A6、B7、答案要点:(1)生产。
对环境质量要求高。
(2)科研与教育。
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是高科技产业的依托。
(3)共用基础设施;企业间合作与交流8、(1)A—D—B线施工方便,不打隧道,减少工程量;同时,绕过市区,减少对市区的大气污染和噪音污染。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五、达标训练1.A 2.C 3.A 4.B 5.C 6.B 7. B 8. C 9. D 10 、A11 .(1)上海杭州(2)1 3 8 城镇级别高,数目少;城镇级别低,数目多(3)城镇级别高,彼此距离远;城镇级别低,彼此距离近12 .(1)合肥高安徽全省(2)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小(3)安庆市,黄山市,六安市,淮北市,淮南市等(4)县城(县级市)少低小数目多高大六、能力提升1、A2、C3、A4、D5、D6、C、7. (1) C A (2) ①C B A ②C B A8. (1) A (2)A B (3) A A (4) 小学因为小学的服务范围较中学的小第三节城市化达标训练1.B 2.B 3.AC 4.D 5.AC 6.A 7.C 8.B9. (1) 城镇面积由小到大城镇数目由少到多由孤立城镇发展为城市群(带);(2)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3) 城市化过程;(4) 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10.(1) D A B C;(2) 已经高度城市化获得民族独立解放运动的胜利,经济迅速发展(3) 失业人口增多,住房困难,社会秩序混乱,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加剧;(4) 逆城市化农村小城镇减少能力提高:1、D2、C3、C4、A5、C6、C7.(1)C E;(2)城市内部职能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分散污染源;改善生活环境质量;推进郊区城市化;协调城市空间布局(任选2点)工厂企业用地码头、仓储用地等;(3)任举2例绿地,如延中绿地等环境功能:净化大气、调节气候、消减噪音、阻滞粉尘、美化环境、改善生态等(任选2点)污染源:来自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废弃物防治建议:对大气、水体或固体废弃物污染的防治任选一项提出两点以上建议;(4)城市人口比重增加经济基础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8、(1)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加城市数量增加(或出现城市群)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加(2).公路(3).①人口数量不断下降环境污染9或交通拥堵)地价上涨(或经济效益下降)(4)。
①城市建筑面积扩大减少了生物多样性②问世气体排放多,出现热岛现象③烟尘排放量过多,城市多雨雾天气(或城市多酸雨)④减少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或造成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污染)第三章答案第一节五.达标训练1-10 D C C D B D D C C A11.六.能力提升1-6 D D D D C D7.(1)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是:FECABD (2)强小(3)④(4)大分水岭少承压水(5)灌溉东水西调第二节五.达标训练1-10 B D D C C A C C A B11.(1)乳畜业水果和蔬菜种植业粮食生产(2)市场市场交通运输(3)依靠科技对不适宜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利用改造六.能力提升1-6A B C A D B 7(1)暖温带光照强昼夜温差大(2)国家政策、劳动力低廉(3)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不足(4)加大科技投入(5)AB第三节五.达标训练1-10B C A D B C D B D11. (1)A–大牧场放牧业B–商品谷物农业C–乳畜业(2)市场、市场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六.能力提升1-6 C B A A D D7.(1)乳牛业花卉业粮食或经济作物果园(2)小麦、玉米、棉花、苹果(3)市场的需求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农业区位选择,要综合分析各方面的信息,对市场可能的变化做出科学的预测(4)寒潮、春旱(5)水资源紧张南水北调第四章第一节答案五、达标训练1A2B3. B 4D5C 6、7B 8、C 9、B 1 0、C11、(1)水上游水质好,污染轻(2)接近市场,交通便利(3)金山石化总厂严重污染大气和水源,为保护环境,须远离市区(4)该区能源需求量大,常规能源不足,核能能量容集,地区适应性强(5)远离市区,位于与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外,紧靠市区,交通便利,技术力量雄厚(6)京沪线、沪杭线(7)安徽淮南、山西、澳大利亚、印度、巴西六、能力提高1A 2C 3A 4B 5C 6D7(1)原料丰富;能源充足;市场条件好;交通便利;技术基础好;国家政策支持(2)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下降,但依然保持优势;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3)钢铁森林(4)A(5)避免煤炭资源枯竭带来的经济衰退;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就业机会;保护生态环境第二节五、达标训练1、C2、C3、B4、A5、C6、A7、A8、D9 B 10 B11(1)A (2)C (3)A (4)全球化六、能力提高1C 2D 3C 4A 5C 6 D7(1)水电业机械工业,钢铁工业,铁矿开采工业,木材加工工业(2)钢铁工业太高(3)AB (4)基础服务设施,廉价的劳动力。
(5)近距离集聚、工业地域、充分利用资源和公共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降低运费和能耗,提高经济效益。
第三节五达标训练1D 2D 3、A 4、B 5、A 6A 7C 8、C 9、C 10 D11(1)B (2)东南太平洋海岸圣弗朗西斯科地中海斯坦福航空港航空港高速公路稳定创新创新(3)微电子工业(4)劳动力、土地、厂房(5)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增长进度比传统工业快得多,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在销售额中所占比例较多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六、能力提高1B 2 D 3 C 4 A 5 B 6 A7(1)地处长江三角洲、工业基础好;濒临我国第一大城市上海,受上海辐射影响;有人才、资金、技术等优势;水陆交通便利。
(2)邻迈港澳,依托港澳引进外资和技术;地处侨乡,借助华侨和海外华人引进外资和技术。
(3)廉价劳动力,生产成本低廉,商品价格低。
(4)重视团结协作,形成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加大科技投入,实施产业升级改造,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及时把握国际市场产品信息,积极拓宽国际市场。
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达标训练:1D 2B 3C 4A 5B 6D 7A 8D 9B 10C11(1)昆明——宜良——师宗——威舍——红果——田林——百色——平果——南宁(2)腹地深广,资源富集,潜力巨大资源经济区位(3)南宁昆明红果 0.2 苗壮(4)国民经济科学技术10(1)3 4 (2)3 3 12 (3)②(4)依次为④①②(5)④能力提升1A 2C 3A 4B 5A 6A 7BC8(1)有利条件:接近原料产地;靠近水、陆交通线(交通运输便利)。
影响:森林减少,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
对策:合理采伐和育林相结合,采取防治污染措施等。
(2)b地有利:位于几个大城市的中间(靠近几个大城市),便于旅客和货物的集散(交通便利)不利:占用大量农田和湿地。
C地有利:(通过填海兴建机场,)可以保护农田和湿地。
不利:位置偏离大城市,不利于旅客和货物的集散。
(交通不便)填海造陆,工程造价较高。
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1)有利条件:接近原料产地;靠近水、陆交通线(交通运输便利)。
影响:森林减少,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
对策:合理采伐和育林相结合,采取防治污染措施等。
(2)b地有利:位于几个大城市的中间(靠近几个大城市),便于旅客和货物的集散(交通便利)不利:占用大量农田和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