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经济部分
第一讲 经济常识
第一讲经济常识总揽知识体系:1商品、货币、价值规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两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主体部分(企业、产业、个人)——公民的基本经济生活(劳动者、纳税人、储蓄者、消费者)考点清单知识点——商品、货币、价值规律【考点1】商品及其基本属性1. 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反映着一定的社会关系。
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但商品一定是劳动产品。
2. 商品的基本属性(1)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永恒的范畴.反映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2)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值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历史的范畴,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3)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①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
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就不会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②使用价值与价值义是不同的、对同一商品生产者或消费者来说,同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可兼得:(4)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交换价值是指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的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决定交换价值的不是使用价值,不是供求关系.而是价值。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考点2】商品的价值量1.商品与价值量的决定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问决定的.而是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社会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可以用单位时间生产的使用价值数量或者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劳动生产率和价值量的关系: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经济常识知识点归纳
引言概述:经济常识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涉及到我们的日常消费、投资、创业等方方面面。
通过了解和掌握一些经济常识,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理财规划,判断经济形势,预测市场走向等。
本文将对经济常识进行归纳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经济相关的知识。
正文内容:一、货币与通货膨胀1. 货币的本质及发展: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本质,货币的发展历程及货币形式的演变。
2. 通货膨胀的原因与影响:通货膨胀的定义与产生原因,以及通货膨胀对经济和个人的影响。
3. 控制通货膨胀的手段:央行通过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包括调整利率、货币供应量控制等方法。
二、供求关系与市场1. 供求关系的基本原理:供求关系是市场经济的基础,了解供求关系的基本原理对于预测市场变动具有重要意义。
2. 市场与价格的关系:市场的基础是价格,了解价格形成的基本规律以及价格对市场的影响有助于我们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
3. 市场的分类与特点:市场根据交易对象和交易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每种市场都有其特点与规律。
三、国民经济与产业结构1. 国民经济的构成:国民经济包括五个方面的组成部分,即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和储蓄。
2. 产业结构的意义与调整:产业结构是指一个经济体所拥有的各个行业在总产出中的比重。
了解产业结构的意义以及如何调整产业结构对于推动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3. 产业结构调整的方法与策略:通过调整政策、加大投入、优化资源配置等多种方法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
四、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1. 经济增长的因素与模式: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包括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技术进步等,同时经济增长也有不同的模式,如需求驱动、供给驱动等。
2. 经济周期的定义与特征: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间内起伏波动的循环,了解经济周期的定义及其特征对于识别市场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3. 对策与防范经济周期波动:由于经济周期的波动对个人和企业都会带来一定影响,因此对策与防范经济周期波动成为重要的问题。
经济学常识(很全很给力)
1.经济学基本常识2.两种互补商品之间的价格与需求成反方向变动。
3.两种替代商品之间的价格与需求成同方向变动。
4.需求定理是说明商品本身价格与其需求是反方向变动关系的理论。
5.替代效应使价格上升的商品需求量减少。
6.需求是指不同价格水平时的不同需求量的总称。
7.供给和需求决定均衡价格。
8.均衡价格决定的条件是供给=需求。
9.需求变动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10.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11.价格调节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2.价格机制能自发地调节经济。
13.支持价格一定高于均衡价格。
14.限制价格一定低于均衡价格。
15.需求弹性的弹性系数应该为负值,但一般取其绝对值。
16.需求曲线的斜率并不是弹性系数。
17.总收益是价格和销售量的乘积。
18.对于富有弹性的商品,其价格与总收益成反方向变动。
19.对于缺乏弹性的商品,其价格与总收益成同方向变动。
20.基数效应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
21.序数效用论采用的是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22.边际的含义是因变量的增加量。
23.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的根源在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24.消费者剩余只是一种心理感觉。
生活必需品的消费者剩余大。
25.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就是边际替代率。
26.边际替代率递减实际上是用无差异曲线的形式来表述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27.边际替代率作为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决定了无差异曲线的形状。
28.需求定理是由消费者行为决定的。
29.就某一消费者而言,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不同的商品组合提供的满足程度和顺序相同。
30.在四个生产要素中,经济学家特别强调企业家才能。
31.平均产量或总产量达到最大时,并不一定利润最大。
32.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齐次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收益不变的性质。
33.等常量线在形状上与无差异曲线相似,但它代表的是产量。
34.边际技术替代率是等产量线的斜率。
35.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四种。
经济常识
一、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通货”就是指流通中的纸币。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就是指流通中的纸币数量过多或过少。
二、宏观调控1.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性(1)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可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单纯的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两极分化。
(2)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2.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平衡国际收支、增加就业。
(1)促进经济增长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这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所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
我国经济发展能否保持一个较快的速度,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它关系到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家的长治久安。
但是,为避免和防止大的经济波动起伏,经济增长速度又不能过快,因此要坚持适度原则。
(2)增加就业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目标,它一般是指一切生产要素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与生产的状态,但由于测量各种经济资源的利用程度非常困难,因此,经济学家通常以失业情况作为衡量充分就业与否的尺度。
十六大报告将就业问题明确纳入到了宏观调控的目标体系中,但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并没有将我国的就业目标定为西方经济学所谓的“充分就业”,而是将就业目标定为“增加就业”。
(3)稳定物价稳定物价是通货稳定、经济增长、比例协调的综合反映。
为实现物价相对稳定,国家必须把财政赤字、通货增长量、总供需差额限制在一定限度之内,努力避免通货膨胀。
同时,也要防止以物价持续下跌为特征的通货紧缩。
价格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它是一个宏观经济概念,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表示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
绝大多数国家采用消费价格指数。
我国目前采用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
(4)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国各种国际往来的收入和支出的基本平衡。
经济常识知识点整理
经济常识知识点整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济现象无处不在,了解一些基本的经济常识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做出明智的决策以及规划个人财务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就为大家整理一些常见的经济常识知识点。
一、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经济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当市场上某种商品的供应量大于需求量时,价格往往会下降;反之,当需求量大于供应量时,价格通常会上涨。
例如,如果某个季节水果大丰收,供应增加,价格可能会相对降低,消费者能以更实惠的价格购买到水果。
而如果某种热门电子产品供不应求,那么其价格可能会被抬高,甚至出现抢购的现象。
二、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通货膨胀意味着整体物价水平持续上升,货币的购买力下降。
这可能是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成本推动(如原材料价格上涨)或需求拉动(消费需求过旺)等原因引起的。
而通货紧缩则是物价普遍持续下降,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和失业率上升。
适度的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发展,但过高的通货膨胀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压力,比如生活成本增加、储蓄贬值等。
通货紧缩虽然能使货币更值钱,但会抑制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不利。
三、利率利率是借款的成本,也是储蓄的收益。
当央行提高利率时,借款成本增加,会抑制消费和投资,有助于控制通货膨胀;同时,储蓄的收益增加,人们可能更愿意把钱存进银行。
相反,降低利率则会刺激消费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但可能会引发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
对于个人来说,了解利率的变化可以帮助我们决定是选择储蓄还是投资,以及选择何种投资方式。
四、汇率汇率是一种货币兑换另一种货币的比率。
汇率的变动会影响国际贸易和投资。
如果本国货币升值,进口商品会变得相对便宜,有利于消费者,但对本国出口企业不利,因为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相对升高,竞争力下降。
反之,本国货币贬值,出口商品价格更具竞争力,有利于出口企业,但进口商品价格上涨,消费者购买进口商品的成本增加。
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主要通过政府的支出和税收来调节经济。
政府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可以刺激经济增长;减少支出或增加税收,则可以抑制经济过热。
经济常识(常识部分)
1.西方经济学理论简介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从17世纪中期开始到19世纪70年代为止——包括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李嘉图、西尼尔、穆勒、马尔萨斯,法国经济学家萨伊。
这一阶段以亚当·斯密为代表,其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被称为经济学上的第一次革命,建立了以自由主义为中心的经济学体系,这标志着经济学的诞生。
古典经济学代表性的教科书是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应用》,这一教科书流行了20年。
新古典经济学——从19世纪的“边际革命”开始到20世纪30年代为止——包括英国经济学家杰文史、马歇尔、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
瓦尔拉斯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提出被称为经济学上的第二次革命,标志着新古典经济学的开始。
马歇尔在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是其代表性的教科书。
现代经济学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包括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琼·罗宾逊、斯拉伐,以及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弗里德曼和卢卡斯。
其中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标志着现代经济学的产生,该书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马克思的《资本论》被人们称为改变世界历史的四大著作;而萨缪尔森的1948年开始发行《经济学》至今已出第十六版,是一本很好的现代经济学教科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19世纪中叶创立的,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有其客观必然性。
第一,18世纪末19世纪中叶,英、法、德等国的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确立。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它本身固有的矛盾日益暴露,为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本质及其发展趋势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第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发展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已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革命实践呼唤着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指导。
第三,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思想材料,或者说构成了理论来源。
经济常识知识汇总
经济常识知识汇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济活动无处不在。
了解一些基本的经济常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经济常识的世界。
一、货币与通货膨胀货币是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元素。
它作为交换媒介,方便了商品和服务的交易。
我们日常使用的人民币、美元、欧元等都是货币。
通货膨胀则是指货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导致货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简单来说,就是钱变得不值钱了。
通货膨胀会对经济和我们的生活产生诸多影响。
比如,它会降低人们的购买力,让同样的钱能买到的东西变少。
对于那些依靠固定收入生活的人,如退休人员,通货膨胀可能会导致生活水平下降。
二、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
当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供应量大于需求量时,价格往往会下降;反之,如果供应量小于需求量,价格则会上升。
以苹果手机为例,如果市场上供应的苹果手机数量过多,而消费者的需求没有相应增加,那么商家可能会降低价格来促进销售。
反之,如果新推出的苹果手机备受欢迎,但供应有限,价格就可能会上涨。
供求关系不仅影响商品价格,还会影响生产决策。
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企业会增加生产以获取更多利润;而当供过于求时,企业可能会减少生产,避免库存积压。
三、市场结构常见的市场结构有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中,有大量的卖家和买家,产品同质化程度高,卖家和买家对价格的影响力都很小。
农产品市场通常接近完全竞争市场。
垄断竞争市场中,既有竞争因素又有垄断因素。
企业可以通过产品差异化来吸引消费者,但市场上仍有众多的竞争对手。
比如服装市场。
寡头垄断市场由少数几家大型企业控制着大部分市场份额。
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度较高,决策会相互影响。
比如石油市场。
完全垄断市场只有一个卖家,没有直接的竞争对手,能够控制价格和产量。
例如某些地区的电力供应。
四、宏观经济指标GDP(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的重要指标。
【常识篇】经济常识
经济常识(一)宏观经济理论1、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2、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本世纪头二十年要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并且将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3、宏观调控的三大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4、宏观调控的三大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1)根据财政政策调节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中的不同功能,可以将财政政策划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中性财政政策。
(2)现阶段,中国的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
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两种(货币没有中性货币政策)。
(3)收入政策是一种政府行为,其目的是为了降低物价的上涨速度。
5、期货分为商品期货和金融期货。
(1)商品期货交易的对象是具有实物形态的商品,eg.农产品、金属(2)金融期货没有实际的标的资产。
金融期货的主要品种:外汇期货(货币期货)、利率期货、股指期货、国债期货。
(二)微观经济理论1、市场主体:任何市场主体均以在满足社会需要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2、市场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通过竞争,获得更多市场资源,实现企业的优胜劣汰,进而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3、市场竞争类型:(1)完全竞争。
(2)不完全竞争。
包括: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寡头垄断。
4、市场竞争战略:高质量竞争战略、低成本竞争战略、差异优势竞争战略、集中优势竞争战略5、收入分配: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是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产权明确、竞争经济、法治经济、开放型经济。
2、市场经济的功能:资源配置、市场导向、利益刺激、不断创新3、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4、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保障制度的核心)、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和安置(四)对外开放1、对外开放新格局:1)创办经济特区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3)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区4)开放沿海及内陆河沿边城市。
经济常识归纳总结
经济常识归纳总结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对我们每个人都至关重要。
了解一些经济常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和市场运作,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本文将对一些基础的经济常识进行归纳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经济。
一、供需关系供需关系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原理之一。
供给是指商品或服务的提供量,需求是指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的需求量。
供需关系决定了一个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和数量。
当需求高于供给时,价格会上涨;而当供给高于需求时,价格会下降。
供需关系的理解对于个人和企业在市场中的参与非常重要。
二、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的政策,旨在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以影响经济的总体状况。
货币政策的执行通常通过调整利率、购买政府债券和调整银行准备金等方式来实现。
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中央银行可以影响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率和就业水平等因素。
三、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增加导致物价水平普遍上涨的现象。
当经济中的需求超过供给时,物价会上涨。
通货膨胀对经济有一定的影响,如降低购买力、增加生活成本等。
政府和中央银行通常通过调整货币政策来管理通货膨胀。
四、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是指参与生产的各种资源,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
这些资源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劳动力是生产过程中的人力资源,土地提供生产场地和自然资源,资本是指用于生产的设备和资金,企业家才能是指创业者的创造力和组织能力。
五、GDPGDP(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活动总量的指标。
GDP表示一国在一定时间内所生产出的总价值。
它包括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等因素。
GDP的增长通常被认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经常被用来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
六、贸易贸易是指商品和服务在国家或地区之间的交换活动。
贸易可以分为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
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之间的商品和服务交换,而国内贸易是指同一国家内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换。
贸易的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国家间的相互依赖。
经济常识知识汇总
经济常识知识汇总经济是社会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环,了解经济常识对于每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对一些经济常识进行汇总,帮助读者加深对经济领域的理解。
一、供需关系供需关系是经济学中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概念之一。
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决定了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和数量。
当供给大于需求时,市场上会出现过剩,价格会下降。
而当需求大于供给时,市场上会出现短缺,价格会上涨。
通过调节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市场可以自动调整价格和数量。
二、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是指市场中存在的不同竞争形式。
常见的市场结构包括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和完全竞争。
垄断是指某个公司或个人对市场上的产品或服务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可以通过操纵价格和数量来获得利润。
寡头垄断是指市场上只有几个主要的供应商,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
垄断竞争是指市场上存在许多小型公司,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化竞争。
完全竞争是指市场上存在许多小型公司,它们之间没有差异化,价格和数量由市场供求决定。
三、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在一段时间内的增长。
经济增长通常由劳动力、产出和资本三个要素共同推动。
增加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技术水平、增加投资和创新等都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非常重要,它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稳定。
四、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过多,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通常,当物价上涨超过一定幅度时,就称之为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会导致货币贬值,造成人民购买力下降。
另外,通货膨胀还会影响资源配置、社会经济稳定等方面。
五、货币和货币政策货币是一种经济交换媒介,它简化了商品交换过程。
货币通常由政府发行,并具有法定支付能力。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利率和流动性等手段来控制经济运行的一种政策。
货币政策对于调节经济周期、控制通货膨胀等具有重要作用。
六、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指各国之间经济联系的加深和扩展。
全球化使得商品、资本、技术和劳动力能够更加自由地流动,促进了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
30个经济学常识
30个经济学常识:1. 供求法则:市场上商品价格由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决定。
2. 机会成本:放弃一项选择以选择另一项的成本。
3. 边际效用递减:随着消费的增加,每一单位的额外满足感递减。
4. 弹性:衡量需求或供给对价格或收入变化的敏感程度。
5. 货币乘数:由货币供应的增加引起的总体经济活动的倍数效应。
6. 边际成本:生产或消费一个额外单位的成本。
7. 边际收益:生产或消费一个额外单位所带来的额外收益。
8. 劳动力市场:供给劳动力的人口与企业需求劳动力的相互作用。
9. 财政政策: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和支出来影响经济活动。
10.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货币供应来调控经济。
11. 通货膨胀: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
12. 失业率:劳动力中无法找到工作的比例。
13. 弗里德曼提出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的权衡:经济长期内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权衡关系。
14. 相对优势: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上的效率高于其他商品。
15. 比较优势:一个国家相对于其他国家在多个商品上都有相对优势。
16. 市场失灵:市场不能有效分配资源的情况。
17. 边际税率:每额外一单位收入被征税的比例。
18. 生产可能性曲线:展示一个经济体在资源利用上的潜在最大产出。
19. 货币供应: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创造的货币总量。
20. 机会成本:选择一种行动可能放弃的最好的替代选择。
21. 市场结构:市场中买家和卖家的数量、产品的差异和信息的可获取性。
22. 需求弹性:量化需求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
23. 金本位制度:货币的价值与一定数量的黄金挂钩。
24. 投资组合:分散投资以降低风险。
25. 完全竞争市场:市场上有许多买家和卖家,产品是标准化的,买家和卖家都有充分信息。
26. 垄断:市场上只有一个卖家。
27. 边际生产力递减:增加一种生产要素,其他生产要素不变的情况下,产出的边际增量递减。
28. 货币汇率:两种货币之间的相对价值。
29. 资源分配效率:经济体利用资源以实现最大产出。
常识必备—经济类的常识
经济类的常识必背知识点: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有这样的现象,当你特别想吃某个东西的时候,比如冰激凌或是方便面,你是第一口最满足,还是最后一口最满足?当然是最后一口,而且你会发现随着吃得越多,你的满足感会越来越低。
因此,我们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数量的增加,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是递减的,我们把这种现象叫作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2.边际报酬递减这是从生产者角度出发的,比如你是一个服装厂的老板,为了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率,你不断招人,当你的人数从10-20-30-50增长时,你的收益慢慢增加,但是当人数过多时100人时,由于人数过多,人员之间的推诿或是浪费,这样的话生产效益会开始减少。
因此,我们把其他条件不变,随着一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连续增加,它所带来的产量的增量先是增多,达到最大值后开始减少的现象,叫做边际报酬递减,或是边际产量递减。
3.牧童经济这个经济学名词比较贴近我们的生活,大家想一想小孩放牧的话有什么特点?是不是一般都是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而且只管自己家的羊群现在吃饱了就可以了,不管之后带来的影响。
由于没有考虑到长远的发展,长此以往的话,就会造就牧场的承载能力远远低于放牧的羊群数量,对于环境一定会有很大的消极影响。
4.机会成本是指企业为从事某项经营活动而放弃另一项经营活动的机会,或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另一种收入。
另一项经营活动应取得的收益或另一种收入即为正在从事的经营活动的机会成本。
通过对机会成本的分析,要求企业在经营中正确选择经营项目,其依据是实际收益必须大于机会成本,从而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佳配置。
5.垄断一般分为卖方垄断和买方垄断。
卖方垄断指唯一的卖者在一个或多个市场,通过一个或多个阶段,面对竞争性的消费者;买者垄断(Monopsony)则恰恰相反。
理论推断垄断者在市场上,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需求,调节价格与产量,但至今为止没有确切案例提供支持。
垄断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出现于资本主义社会,是竞争的对立物,又是竞争发展的必然结果。
经济学常识汇总
经济学常识汇总
1. 供求关系
- 供求关系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
供给指的是市场上的商品或服务的供应量,需求则是指消费者对这些商品或服务的需求量。
- 当供大于求时,价格通常会下降,而当需求大于供应时,价格通常会上涨。
- 在市场经济中,通过供求关系的变动,市场参与者可以决定价格和产量的调整。
2. 劳动分工
- 劳动分工指的是把生产过程分解为不同的任务或专门的工作岗位,以提高生产效率。
- 亚当·斯密是分工概念的主要提倡者之一,他认为人们通过分工可以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从而提高产出。
- 分工还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创新,因为专门化的劳动者可以不断改进和发展他们的技能和知识。
3. 边际效用
-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或购买每个单位商品或服务中所获得的额外满足程度。
- 持续消费相同商品或服务时,边际效用通常会递减。
换句话说,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每个额外单位的效用会变得越来越小。
- 消费者通常会在边际效用为零或负值时停止消费,因为这意味着进一步消费不再带来满足感。
4. 机会成本
- 机会成本指的是进行某项活动所放弃的最好的替代选择的成本。
-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选择某项活动就意味着无法同时选择其他活动。
因此,进行某项活动时,所放弃的替代选择就是机会成本。
- 计算机会成本可以帮助人们在做出决策时权衡利弊,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选项。
以上是经济学中的一些基本常识,理解这些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经济现象,并作出明智的决策。
经济常识
1、现代企业制度一般采用:公司制2、影响社会总供求形成的最根本的因素是:物质生产的发展规模和水平3、据《经济学家》杂志刊登,1995年全球保险费用首次超过2万亿美元。
《经济学家》指出,私人保险费用支出最多的国家往往是最富有的。
在这些国家,购买保险是一种大众化的投资手段。
其主要原因是:经济实力是保险业的坚实后盾,现代保险业日益发达4、企业兼并:既可以跨地区、跨所有制,也可以跨行业5、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是: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逐步走向规范化6、存款储蓄有多种形式,其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吸收社会闲散资金的有效形式是:活期存款7、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许多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变化,积极开发和研制新产品,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但也有一些企业因商品滞销而减产甚至停产。
这说明: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8、对股票价格的认识,说法正确的是:股票价格是可以变动的9、我国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和优势,主要是通过:对经济发展的控制力和其市场竞争力体现出来10、世界市场,也叫国际市场,它主要指的是:各国之间的科学技术联系3一、世界市场1、基本含义和主要类型(识记)2、当代世界市场的特点:国际贸易方式的多样化、商品结构的复杂化、区域集团化趋势的加强、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市场竞争的激烈化。
(1)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含义(2)按照加工程度,商品可分为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3)区域集团化本身是世界市场的一个特点,成立区域集团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和扩大集团内部市场,增强经济实力,加强集团同外部世界的竞争。
(由于采取“内外有别”和“联合对外”的贸易政策,有效地提高了集团内部商品的竞争力。
二、世界性的金融与贸易组织1、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现状和作用(识记)(1)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含义:(英文缩写WTO),是一个专门协调国际贸易关系的国际经济组织,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
重要原则:非歧视原则(识记并理解)作用:1)世界贸易组织作为专门协调国际贸易关系的国际经济组织,大大幅度降低世界各地进口关税水平,在促进了国际贸易发展方面起重要作用。
经济常识基本
经济常识基本经济学是探讨人类生产、分配和消费等方面现象和规律的一门学科,是指导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掌握一些经济常识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职业发展都非常重要,本文将介绍一些基本的经济常识。
一、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
供给是指在市场上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的数量,表示卖方愿意出售的商品或服务数量。
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数量,表示买方希望购买的数量。
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决定了商品的价格和销量。
当需求高于供给时,价格通常会上涨;当供给高于需求时,价格则会下降。
二、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一种货币购买力持续下降的现象。
通货膨胀意味着同样的货币数量购买的商品和服务越来越少。
当通货膨胀率高于上涨的工资水平时,人们的生活质量将下降。
通货膨胀通常是由于货币供应过多、需求增加或者生产成本上升等因素引起的。
三、GDPGDP指的是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
它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有生产的货物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GDP的增长通常意味着一个国家的经济繁荣,而GDP的下降则表示经济放缓或衰退。
政府和企业通常会将GDP作为制定经济政策和业务发展计划的重要参考。
四、贸易逆差和贸易顺差贸易逆差和贸易顺差是指一个国家进口和出口之间的差额。
当一个国家的进口超过出口时,就会出现贸易逆差;当一个国家的出口超过进口时,就会出现贸易顺差。
贸易逆差意味着一个国家向其他国家付出更多的资金,而贸易顺差则表示一个国家从其他国家获得更多的资金。
贸易逆差和贸易顺差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关系都有重要影响。
五、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指用人单位和求职者之间进行劳动力购买和销售的地方。
供应劳动力的一方是失业者或者正在寻找工作的人,需求劳动力的一方是用人单位。
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了劳动力的薪资水平。
当劳动力供应过剩时,薪资通常会下降;当劳动力需求超过供应时,薪资则会上涨。
六、市场竞争市场竞争是指多个公司在同一市场上为吸引顾客而展开的竞争活动。
(财务知识)经济常识汇总最全版
(财务知识)经济常识汇总最全版经济常识汇总最全版经济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了解一些基本的财务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个人财务,理解经济运行的规律。
本文将为您总结一些常见的经济常识,供您参考。
一、货币和金融货币是经济活动的媒介,它可以用来购买商品和服务。
货币的功能包括价值尺度、交换媒介和价值储藏。
现代社会主要采用法定货币,如人民币、美元等。
金融是指通过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对资金进行调配和管理的过程。
金融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等。
金融机构有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等。
二、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
主要有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是指经济活动主要由市场机制来调节和决定,个体和企业可以自由买卖商品和劳务。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价格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
计划经济体制是指经济活动主要由政府计划和调度,包括国有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
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可以通过计划来调节和分配资源。
三、经济增长和发展经济增长是指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总量的增加。
经济发展是指国民经济要素的结构优化、生产力水平提高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
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要素包括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
人力资本是指人力资源的素质和数量,技术进步是指新技术的应用和创新,资本积累是指资本的投资和积累。
四、税收和财政政策税收是国家从居民和企业收取的一种财政收入,主要用于国家的运行和公共事业的发展。
税收可以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如个人所得税、消费税等。
财政政策是指国家通过调整财政收支和利率等手段来控制经济运行的一种政策。
财政政策可以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用来应对不同的经济形势。
五、国际贸易和全球化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之间进行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通过国际贸易可以使各国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和优势,实现互利共赢。
全球化是指各国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相互依存和交流。
国际贸易有利于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经济的发展,但也存在贸易摩擦和不平等的问题。
经济常识知识点整理
经济常识知识点整理1. 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供给是指生产者或者供应者愿意出售的特定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需求是指消费者或者需求方愿意购买的特定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决定了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和数量。
2. 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通过市场供求关系的调节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增长的方式。
市场机制的基本原理是自由竞争和私人财产权的保护。
市场价格通过供求关系的调节来反映市场上的商品或服务的价值,进而引导资源的流动和分配。
3.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由于做出某种选择而放弃的最高价值的替代品或机会。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做一种选择就意味着放弃其他的选择。
因此,机会成本考虑了每种选择的权衡和取舍。
4. 边际效应边际效应是指每增加或减少一单位投入所带来的额外收益或额外成本。
在经济学中,人们基于边际效应做出决策。
当额外的投入所带来的收益递减时,人们会停止投入;而当额外的投入所带来的成本递增时,人们会选择停止行动。
5.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相对于经济总产出(GDP)的增长,导致物价水平普遍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会降低货币的购买力,从而影响人们的消费和投资决策。
6. 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个特定时间周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总体活动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国际间比较和经济发展趋势分析的基础。
7. 外汇市场外汇市场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货币交换的市场。
在外汇市场中,各种货币的汇率会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而波动。
外汇市场的波动对国际贸易和国内经济都有重要影响。
8. 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是指用于长期投资和融资的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等。
资本市场的发展和运行对于企业的生产和创新活动,以及国家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9. 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实际产出(GDP)的长期持续增加。
经济增长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技术创新和资本积累等因素实现。
经济常识部分
经济常识部分----- 【第一课】商品货币价值规律1.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劳动产品。
商品_________和商品________2.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1)含义: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____________________。
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类劳动,__________________属性。
(2)关系: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二者相互排斥,商品生产者的目的是为了商品的________,但必须出让商品的_____________;消费者的目的是为了商品的___________,但必须让渡商品的___________。
另一方面,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___________________。
3.商品价值量。
品价值总量(总价)。
如一天生产5张课桌,每张课桌100元,其中单价是________元,总价是__________元。
⑵关系: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______________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______________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___________比。
4.货币的产生、本质、(1)产生:货币的产生经历了简单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货币的过程,货币产生的标志..是一般等价物固定在__________________上。
(2)_________________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__。
5. 货币的职能:货币的职能是货币____________的体现。
货币有价值尺度、______________手段、_______________手段、_________________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经济常识知识汇总
经济常识知识汇总经济是人们在满足无限需求与有限资源之间做出选择的科学。
在现代社会中,了解一些基本的经济常识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对经济知识做一个简要的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经济学。
1.供需关系供需关系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供给表示市场上出售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需求表示市场上买家愿意购买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需关系决定了市场价格的形成。
当供大于需时,价格通常下跌;当需大于供时,价格通常上涨。
通过了解供需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资源配置和市场预测。
2.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指的是市场中的竞争程度和市场参与者的数量。
常见的市场结构包括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和完全竞争。
在垄断市场中,只有一个供应商控制着整个市场,价格通常较高;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存在大量的供应商和需求者,价格通常较低。
了解不同市场结构的特点有助于我们判断市场行为和预测市场发展趋势。
3.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过多,导致物价上涨的现象。
通货紧缩则是指货币供应量不足,导致物价下降的现象。
通货膨胀可以减少债务实际负担,但也降低了货币的购买力;通货紧缩则会增加债务实际负担,但提高了货币的购买力。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对经济发展都有一定影响,了解其原因和影响可以帮助我们做出合理的投资和消费决策。
4.生产成本与效率生产成本是指生产商品或提供服务所需的资源费用。
成本包括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设备成本等。
了解生产成本有助于企业制定合理的定价策略和了解竞争对手的优势。
效率则是指在给定的资源下,实现最大产出的程度。
通过提高生产效率,企业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了解生产成本和效率对企业经营和管理至关重要。
5.全球贸易与比较优势全球贸易促进了不同国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或提供某种服务上相对于其他国家具有更高效率的能力。
通过充分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国家之间可以进行互补贸易,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了解全球贸易和比较优势有助于我们把握国际经济形势,拓展经济合作机会。
常识经济篇
常识之经济篇一、国民经济核算对国民经济活动的度量,有两个全然指标:一个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属于生产概念;另一个是国民生产总值GNP,属于收进概念。
1.国内生产总值〔GDP〕GDP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国国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及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2.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人口在一定时期内收进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
3.国民收进〔NI〕国民收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全部收进的总和,包括工资、利润、利息和租金。
4.个人可支配收进〔PDI〕个人可支配收进是指个人收进减往个人所得税及其他税负后的余额,加上政府和社会对个人的救济补助〔转移支付〕二、总需求与总需求总需求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对最终产品和劳务情愿购置并有支付能力的总需求量。
总需求也是意愿量加能够量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出口需求四局部组成。
总需求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社会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量,它是一个国家全部企业情愿而且能够提供总产出的量。
它一方面受到总需求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受到自身需求能力的制约,在不考虑前者的情况下,后者构成了总需求的最大限制。
总需求与总需求的均衡即:总需求=总需求即: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消费+储蓄+政府收进+进口进一步能够改为:〔储蓄-投资〕=〔出口-进口〕+〔政府支出-政府收进〕即:储蓄投资差额=进出口差额+政府收支差额显然,维持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需求均衡,不仅要维持商品市场均衡,还必须维持货币市场均衡、生产要素市场均衡和国际收支平衡。
三、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通货〞确实是根基指流通中的纸币。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确实是根基指流通中的纸币数量过多或过少。
四、汇率汇率又称汇价,汇率是指一国货币用另一国货币表示的价格,或以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国货币的比率。
汇率表示的是两个国家货币之间的互换关系。
世界上的汇率制度要紧有固定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度以及盯住汇率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人民币升值使中国消费者能够买到价格便宜的进口商品;
②人民币升值使企业进口商品可节省一笔费用;
③人民币升值使中国老百姓手中的财富更加值钱。
人民币升值的弊:
①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商品价格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减弱,出口贸易更加困难,加大国内就业压力;
②人民币升值使外商在中国市场的实际购买力受到损失,影响外来投资;
2.适用时期:经济衰退时。
3.具体做法:增加政府支出和转移支付;增加政府补贴;降低税率,减少税收。
具体过程:政府支出增加,会使总需求与国民收入增加,消费水平提高。增加政府的转移支付,减少税收,会使可支配收入增加进而消费水平提高,消费水平的提高通过乘数作用使得国民收入成倍增加。
4.影响:不同的财政政策会影响到总需求中不同的部分,也就是影响不同的经济部门,从而影响到不同的人。例如:增加政府军事购买,有利于军工部门;减少个人所得税有利于一般公众;增加转移支付有利于穷人;而投资补贴有利于厂商。
(2)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2.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
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平衡国际收支、增加就业。
(1)促进经济增长
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这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所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我国经济发展能否保持一个较快的速度,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它关系到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家的长治久安。但是,为避免和防止大的经济波动起伏,经济增长速度又不能过快,因此要坚持适度原则。
(3)稳定物价
稳定物价是通货稳定、经济增长、比例协调的综合反映。为实现物价相对稳定,国家必须把财政赤字、通货增长量、总供需差额限制在一定限度之内,努力避免通货膨胀。同时,也要防止以物价持续下跌为特征的通货紧缩。
价格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它是一个宏观经济概念,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表示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绝大多数国家采用消费价格指数。我国目前采用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
收入分配的公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太过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维护公平有助于协调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有助于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七、宏观调控
1.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性
(1)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可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单纯的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两极分化。
对策
可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
可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和扩张的货币政策
备注
1通货膨胀导致物价上涨;物价上涨有多种情况、多种原因,所以物价上涨不一定是通货膨胀;2通货膨胀是宏观上的卖方市场;但卖方市场有宏观、微观之分,所以卖方市场不一定就是通货膨胀。
1通货紧缩导致物价下跌;物价下跌有多种情况、多种原因,所以物价下跌不一定是通货紧缩;2通货紧缩是宏观上的买方市场;但买方市场有宏观、微观之分,所以买方市场不一定就是通货紧缩。
八、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指政府通过控制财政收入或支出来调节总需求,从而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政策。它与货币政策一起被统称为需求管理政策。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是政府支出和税收。
(一)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1.定义:当社会总支出水平过低,人们的有效需求不足,经济进入衰退,失业率提高时,按照凯恩斯的理论,需要增加社会的总支出。这种政府主动增加总需求的政策即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
含义
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
物价水平的连续下跌
表现
需求旺盛,物价上涨,纸币贬值,经济过热
需求不足,物价下跌,纸币升值,经济衰退
本质
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流通中的纸币量过多
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流通中的纸币过少
成因
纸币发行过多;社会需求旺盛;成本上升
纸币发行过少;社会需求不足等
影响
(4)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国各种国际往来的收入和支出的基本平衡。其中重要的是外汇收支差额和偿债率、负债率要适当。这就要求将外汇收支差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在利用外资时,掌握好借、用、还这三个环节,使外债规模同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偿还能力相适应。
3.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宏观调控,主要通过利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
(3)行政手段。政府根据宏观调控目标,运用行政权力直接控制社会经济活动。行政手段具有指令性、垂直性、无偿性、时间性,也是宏观调控的必要手段。特别是遭遇重大灾害、经济危机、军事战争等紧急状态时,行政手段能够统一意志、统一行动,迅速动员社会一切力量渡过难关。由于行政手段或多或少妨碍市场的基本功能,应当尽可能减少,只在必要时采用,但不能完全没有。
适度的通货膨胀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但通货膨胀直接使纸币贬值,而居民收入水平没有提高,就会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经济秩序混乱,影响经济发展
适度的通货紧缩可以挤掉经济泡沫,抑制投资过热;通货紧缩在一定程度上对居民生活有好处,但从长远看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居民的消费心理,导致恶性价格竞争,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
(1)经济手段。经济手段具有自觉性、诱导性、间接性、灵活性,是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通常的做法是,政府运用工资、价格、利率、税率、汇率等经济杠杆,实行劳动政策、物价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外贸政策,达到劳动平衡、产品平衡、货币平衡、财政平衡、国际收支平衡以及国内外总供求平衡。
(2)法律手段。国家根据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市场经济运行法律法规,规范市场主体、市场交易和政府行为,以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法律手段具有超前性、普遍性、稳定性、强制性,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经过几百年的积累,都建立了比较健全的法律体系,使一切经济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货币政策工具
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影响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再通过政策中间目标来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商业银行按中央银行的规定,必须向中央银行交存的存款准备金与存款总额之比。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从而影响市场利率和货币供给量。
(一)货币政策的目标
宏观经济的四大目标我们已经了解,即: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物价稳定及国际收支平衡。但是,为了及时了解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需要一些可以操作的量化指标,它们是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中间环节,称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
1.利率。利率是影响社会货币供求、调节市场货币供给总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利率与货币政策目标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中央银行可随时观察利率的动向,间接调节市场利率。
③人民币升值使我国外汇储备贬值。
五、经济体制
资源配置,是指通过各种方式方法运用资源的过程。经济体制实现经济制度的方式有很多,从资源配置上看,经济体制实现经济制度的方式主要有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
我国目前的经济运行机制是混合经济体制,其含义就是指在资源配置上,我们既非采取单纯的市场机制,也非采取单纯的计划机制,而是在市场机制起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又有国家的宏观调控,计划与市场各有侧重,共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
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
弊端
计划经济体制
行政
国有制居主导地位;经济决策权高度集中;生产单位不是独立的经营实体;实行全面的价格管制
能够最大限度地动员、集中稀缺资源服务于一些明确的国家目标,满足国家紧急的和压倒一切的需要
企业没有自主权;排斥市场和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搞平均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
进一步可以改为:(储蓄-投资)=(出口-进口)+(政府支出-政府收入)
即:储蓄投资差额=进出口差额+政府收支差额
显然,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均衡,不仅要保持商品市场均衡,还必须保持货币市场均衡、生产要素市场均衡和国际收支平衡。
三、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通货”就是指流通中的纸币。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就是指流通中的纸币数量过多或过少。
总供给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社会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量,它是一个国家全部企业愿意而且能够提供总产出的量。它一方面受到总需求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受到自身供给能力的制约,在不考虑前者的情况下,后者构成了总供给的最大限制。
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即:总需求=总供给
即: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消费+储蓄+政府收入+进口
四、汇率
汇率又称汇价,汇率是指一国货币用另一国货币表示的价格,或以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汇率表示的是两个国家货币之间的互换关系。
世界上的汇率制度主要有固定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度以及盯住汇率制度。
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人民币升值的利与弊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基础货币。基础货币是指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之和,可控性较强,因为现金由中央银行直接掌握,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由中央银行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加以调节。中央银行通过对基础货币的控制,可调整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的资产结构,改变社会货币供给总量,从而影响利率、价格及整个社会经济活动。
3.货币供给量。货币供给量是各国中央银行普遍采用的一项中间目标。货币供给量的每一层次,都可由中央银行在不同程度上加以控制,货币供给量的增减变化,影响经济增长、物价稳定以及就业目标。因此,货币供给量与货币政策目标的相关性很强。
上述三种货币政策工具相比,公开市场业务比较灵活易行,是中央银行富有弹性的微调。而法定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的调整效果比较猛烈,容易导致经济振荡。因此,公开市场业务是许多国家中央银行积极推崇和经常使用的一项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市场
实现优点的三个前提:不存在垄断;市场主体完全掌握信息;市场主体都是理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