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礼仪称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礼仪称谓

三禮:儒家經典《周禮》、《儀禮》、《禮記》的合稱。是考察儒家思想與戰國前制度器物的重要典籍。參見“周禮”、“儀禮”、“禮記”。

周禮:儒家經典三禮之一。是關於先秦職官與各種典章制度的書,漢初名《周官》。改稱《周禮》,約始於西漢末的劉歆。《周禮》屬古文經學。其作者、成書年代及真偽,自漢以來,就眾說紛紜。經清代以來學者的仔細研究,近人定為戰國時代的作品。《周禮》分《天官塚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六篇。其中《冬官》一篇,在漢初已佚,補以《考工記》。《考工記》也是先秦作品。《周禮》為考求古代的各種制度必備的書,對後世影響很大,最顯著的,如王莽改制、宇文泰改革官職、王安石變法,都以《周禮》為理論根據。《周禮》有漢鄭玄注和唐賈公彥疏。清孫詒讓作《周禮正義》八十六卷,是研究此書的佳本。

儀禮:儒家經典三禮之一。《史記.孔子世家》和《漢書.儒林傳》都說它是孔子採集周代殘留的禮而編成的書。原名《禮》,漢人以其所講為士所必習的禮節。稱之為《士禮》或《禮經》。到晉代,以所講為具體儀節,不是禮的意義,才稱之為《儀禮》。全書共十七篇,內容包括冠、婚、喪、祭、射、鄉、朝聘等方面的基本儀節,為歷代王朝制定禮制的重要依據。其中的《喪服篇》,更是一篇極為特殊的歷史文獻,它的關於“五服”制度的規定和親親、尊尊、長長、男女有別的精神,對後世的影響十分深遠。參見《禮記》。

禮記:儒家經典三禮之一,又名《小戴禮記》,原是解說《儀禮》的資料彙編。這種解說出於孔子弟子及其後學之手,到西漢有兩種輯本。戴德的輯本共八十五篇,現存三十九篇;戴聖的輯本有四十九篇。前者稱《大戴禮記》;後者稱《小戴禮記》。近代學者認為,今本《禮記》不完全是戴聖輯本的原貌。漢鄭玄給《禮記》做注,使它擺脫從屬於《儀禮》的地位而獨立城書。唐時《禮記》已被列為“大

經”。到明朝,五經中的《禮》,已不是《儀禮》而是《禮記》。兩者的消長,其根本原因是《禮記》中的要言精義比起《儀禮》中的繁文縟節更有利於維護封建統治。今本《禮記》內容比較龐雜,有專記某項禮節的,如《奔喪》、《投壺》等篇;有專為說明《儀禮》的,如《冠義》、《昏義》等篇;有記所謂孔子的言論的,如《坊記》、《儒行》等篇。它反映了古代社會的倫理觀念、宗法制度、階級關係和儒家各派的思想等等。現在通行的本子是由鄭玄作注、孔穎達作疏的《十三經注疏》本。

五禮:古代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嘉禮的合稱。其說源于《周禮.大宗伯》。吉禮即祭祀之禮。古認為祭祀是“國之大事”,故列為五禮之首。祭祀對象有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風師雨師、社稷、五祀、五嶽、山林川澤以及四方百物等。凶禮不單指喪葬,也包括對天災人禍(如饑饉、水旱、戰敗、寇亂等)的哀悼。賓禮,指天子對諸侯的接見、各諸侯之間的聘問和會盟等等。軍禮,主要是指戰事和各諸侯可以擁有的兵力的規定。此外,田獵、建造城邑、劃定疆界等事也屬軍禮。嘉禮內容比較複雜,有飲食之禮、婚冠之禮、賓射之禮、饗燕之禮、脤膰之禮和賀慶之禮等。

九禮:古代的九處拜禮。據《周禮.春官.大祝》,它們是: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肅拜。前四種為正拜,即常用之拜。後五種依附於四種正拜。

頓首:九拜之一。即叩頭。古人席地而坐,姿勢和跪差不多,行頓首拜時,取跪姿,先拱手下至於地,然後引頭至地,就立即舉起。因為頭觸地的時間很短,只是略作停頓,所以叫頓首。《周禮.春官.大祝》注:“頓首拜,頭叩地也。”疏:“頓首者,為空首之時,引頭至地,首頓地即舉,故名頓首。”頓首是平輩之間的拜禮。李陵《答蘇武書》末尾稱“李陵頓首”,丘遲《與陳伯之書》末尾稱“丘遲頓首”,是其例。

稽首:九拜之一。用於臣子對君父。行禮方法與頓首同,區別在於要使頭在地上停留一段較長的時間。《周禮.春官.太祝》疏:“稽是稽留之義,頭至地多時,則為稽首也。稽首,拜中最重,臣拜

君之拜。”《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被俘囚禁的臣子)釁鼓(以血塗戰鼓來誓師,實謂殺戮),使歸就戮于秦(釋放回國之意)。”秦晉交兵,秦將孟明戰敗被俘,晉襄公放他回國,晉襄公是國君,所以孟明在謝罪時用稽首之禮。又《宣公二年》記載晉大夫士季向晉靈公進諫:“稽首而對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這也是臣子對國君行此大禮。參見“頓首”。

空首:九拜之一。行空首禮時,身體先取跪姿,然後拱手至地,接著引頭至手。所謂“空”,就是頭並沒有真正叩到地面上,而是懸在空中。空首又叫“拜手”。《周禮.春官.大祝》疏:“空首拜,頭至手。所謂拜手是也。”古書中常說的“拜”就是“拜手”的省稱。《論語.鄉黨》:“康子饋藥,拜而受之。”古人在行稽首、頓首禮時,一般要先行拜手禮。

肅拜:九拜之最輕者。《周禮.春官.大祝》注:“肅拜,但俯下手(俯身拱手下地),今時撎(揖)是也。”疏:“肅拜者,拜中最輕,唯軍中有此肅拜。婦人亦以肅拜為正。”軍中用肅拜禮,是因為將士披甲,不便於拜,所以《禮記.曲禮上》說:“介者不拜”。《左傳.成公十六年》記晉楚交兵,晉將卻至對楚君的使者“三肅使者而退”。這個“肅”,就是指的肅拜。《朱子語類》卷九一《禮》:“問:‘古者婦人以肅拜為正,何謂肅拜?’曰:‘兩膝跪地,手至地而頭不下為肅拜。’”

再拜:拜兩次。表示禮節隆重。《論語.鄉黨》:“問人於他邦,再拜而送之。”再拜之禮,用於平輩之間。如果臣對君,再拜之外,還要行稽首禮,所以古書中常見“再拜稽首”連文。如齊晉鞌之戰,晉大夫韓厥即將俘虜齊君,行的就是“再拜稽首”之禮《左傳.成公二年》。《禮記.玉藻》:“凡獻於君,皆再拜稽首送之。”北宋初書信結尾處常用“某再拜”,本為對尊長的敬詞,後來也常用于平交之間。司馬光《書儀》有此格式。

百拜:多拜的意思。《禮記.樂記》:“一獻之禮,賓主百拜。”注:“百拜以喻多。”顧炎武《日知錄》卷二八《百拜》:“古人之

拜,如今之鞠躬,故通計一席之間,賓主交拜,近至於百。若平禮止是一拜再拜,即人臣於君,亦止再拜。禮至末世而繁,自唐以下,即有四拜。今人書狀動稱百拜何也?”又說:“今人上父母書用百拜,亦為無理。天子止于五拜,而又安得百也?明知其不然而書之,此以偽事其親也。”

拱:兩手合抱以表示敬意。《論語.微子》:“子路拱而立。”合抱,一般是左手在外,右手在內。如遇凶喪,則右手在外,左手在內。

揖:拱手為禮。今雲“作揖”。這是賓主相見時的禮節。《公羊傳.僖公二年》:“獻公揖而進之。”注:“以手通指曰揖。”《說文》段玉裁注:“凡拱其手使關曰揖。”

長揖:比拜較輕的一種敬禮,用於略尊於己者。取站姿。相見時,站立,身略俯折,兩手合抱,重心而稍下移。《史記.酈生傳》:“沛公方倨床,使兩女子洗足,而見酈生。酈生入,則長揖不拜。”《晉書.王祥傳》:“及武帝為晉王,祥與荀往謁。謂祥曰:‘相王尊重,今便當拜也。’祥曰:‘相國誠為尊貴,然是魏之宰相。吾等魏之三公,公王相去,一階而已,安有天子三司而輒拜人者!’及人,遂拜,而祥獨長揖。”

坐:古人席地而坐,姿勢是:兩膝著地,兩腳背朝下。臀部落在腳踵上。坐姿象跪,但有不同,主要是跪時身體要聳直,臀部不得落在腳踵上。

居:古代一種較為省力的坐法,即蹲踞。姿勢是腳板著地,兩膝聳起,臀部向下而不貼地,和蹲一樣,所以《說文》說:“居,蹲也。”《論語.鄉黨》:“寢不屍,居不客。”意思是睡覺不象死屍一樣直躺著,平日坐的姿勢,也不象接見客人或者自己做客人一樣,把兩膝跪在席上。

箕踞:最不恭敬的一種坐法。姿勢是:臀部貼地,兩腿張開,平放而直伸,象箕一樣。《禮記.曲禮上》:“立毋跛,坐毋箕。”箕,即指箕踞。在他人面前箕踞是對對方的極不尊重。《史記.客列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