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成本和弹性成本
管理会计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1.管理会计:是指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实现最佳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以现代企业经营活动及其价值表现为对象,通过对财务等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实现对经济过程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责任考核评价等职能的一个会计分支。
4M2.成本性态:又称成本习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成本总额与特定业务量之间的依存关系。
3.相关范围:是指不会改变或破坏特定成本项目固有特征的时间和业务量的变动范围电大4.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相关范围内,其总额不随业务量发生任何数额变化的那部分成本5.变动成本:是指在一定相关范围内,其总额随业务量成正比例变化的那部分成本6.混合成本:指介于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之间,其总额既随业务量变动又不成正比例的那部分成本7.成本性态分析:指在明确各种成本的性态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最终将全部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大类,并建立相应成本函数模型的过程。
8.高低点法:是根据一定时期内的最高点和最低点业务量的相应成本关系,来推算固定成本总额和单位变动成本的一种成本性态分析方法9.期间成本:指那些不随产品实体的流动而流动而是随企业生产经营持续期间的长短而增减,其效益随期间的推移而消逝,不能弟延到下期去的成本,它的归属期只有一个,即在发生的当期全额列入当期利润表,作为当期收入的抵减项目,而不列入存货成本电视大学资料10.(1)变动成本法:是指在组织常规的成本计算过程中,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前提条件,只将变动生产成本作为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而将固定生产成本及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并按贡献式损益确定程序计量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2)完全成本法:是指在组织常规的成本计算过程中,以成本按其经济用途分类为前提条件,将全部生产成本作为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只将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并按传统式损益确定程序计量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11.本量利分析:它是在变动成本法的基础上,以数量化的会计模型与图形来揭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销售量、销售单价、销售收入、利润等变量之间的内在规律性联系,为会计预测、决策和规划提供必要财务信息的一种技术方法。
管理会计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1.管理会计:是指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强化企业部经营管理,实现最佳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以现代企业经营活动及其价值表现为对象,通过对财务等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实现对经济过程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责任考核评价等职能的一个会计分支。
4M2.成本性态:又称成本习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成本总额与特定业务量之间的依存关系。
3.相关围:是指不会改变或破坏特定成本项目固有特征的时间和业务量的变动围电大4.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相关围,其总额不随业务量发生任何数额变化的那部分成本5.变动成本:是指在一定相关围,其总额随业务量成正比例变化的那部分成本6.混合成本:指介于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之间,其总额既随业务量变动又不成正比例的那部分成本7.成本性态分析:指在明确各种成本的性态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最终将全部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大类,并建立相应成本函数模型的过程。
8.高低点法:是根据一定时期的最高点和最低点业务量的相应成本关系,来推算固定成本总额和单位变动成本的一种成本性态分析方法9.期间成本:指那些不随产品实体的流动而流动而是随企业生产经营持续期间的长短而增减,其效益随期间的推移而消逝,不能弟延到下期去的成本,它的归属期只有一个,即在发生的当期全额列入当期利润表,作为当期收入的抵减项目,而不列入存货成本电视大学资料10.(1)变动成本法:是指在组织常规的成本计算过程中,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前提条件,只将变动生产成本作为产品成本的构成容,而将固定生产成本及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并按贡献式损益确定程序计量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2)完全成本法:是指在组织常规的成本计算过程中,以成本按其经济用途分类为前提条件,将全部生产成本作为产品成本的构成容,只将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并按传统式损益确定程序计量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11.本量利分析:它是在变动成本法的基础上,以数量化的会计模型与图形来揭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销售量、销售单价、销售收入、利润等变量之间的在规律性联系,为会计预测、决策和规划提供必要财务信息的一种技术方法。
什么是标准成本

什么是标准成本
标准成本是指在特定的生产量和条件下,所需的成本水平。
它
是根据实际发生的成本和实际生产的数量来计算的,是一个用于评
估企业成本控制和管理的重要工具。
首先,标准成本是由标准成本制定的。
标准成本制定是根据企
业的生产特点、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通过
研究和分析确定的。
标准成本制定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原材料、
人工、制造费用等方面的成本,并且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修订和
更新,以保证标准成本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其次,标准成本的核算是通过对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比较,来评估企业的成本控制和管理水平。
在生产过程中,企业可以根据
标准成本对各项成本进行预算和控制,及时发现和纠正成本偏差,
以确保生产成本的合理性和可控性。
通过标准成本的核算,企业可
以及时了解生产成本的情况,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此外,标准成本还可以用于企业的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
通过
对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比较,可以评估企业的绩效水平,为企业
的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提供依据。
对于成本控制和管理水平较好的
部门或个人,可以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激励,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总之,标准成本是企业成本管理和控制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企业建立合理的成本预算和控制体系,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因此,企业应该重视标准成本的制定和核算工作,不断完善和提高标准成本管理水平,以适应市场需求和企业发展的需要。
管理会计名词解释、简答与计算(绝对的重点)

名词解释成本性态:成本变动与业务量之间的依存关系贡献毛益:指产品的销售收入扣除变动成本之后的金额目标利润:指企业在一定时间内争取达到的利润目标,反映着一定时间财务、经营状况的好坏和经济效益高低的预期经营目标。
安全边际:是根据实际或预计的销售业务量与保本业务量的差量确定的定量指标。
付现成本:那些由于未来某项决策所引起的需要在将来动用现金支付的成本。
机会成本: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弹性预算:是指以预算期间可能发生的多种业务量水平为基础,分别确定与之相应的费用数额而编制的、能适应多种业务量水平的费用预算。
标准成本控制:以制定的标准成本为基础,将实际发生的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对比,揭示成本差异形成的原因和责任,采取相应措施,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
相关收入:指由某特定决策方案直接引起的、能对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的、在决策中必须予以充分考虑的未来收入。
项目计算期:指投资项目从投资建设开始到最终清理结束整个过程的全部时间,包括建设期和运营期(具体又包括投产期和达产期)保本分析:是研究当企业恰好处于保本状态时本量利关系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
敏感性分析:指从众多不确定性因素中找出对投资项目经济效益指标有重要影响的敏感性因素,并分析、测算其对项目经济效益指标的影响程度和敏感性程度,进而判断项目承受风险能力的一种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简答管理会计的职能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规划经营目标,控制经济过程,考核评价经营业绩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会计主体不同,具体工作目标不同,基本职能不同,工作依据不同,方法其程序不同,信息特征不同,体系的完善程度不同,观念取向不同。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区别变动成本法将制造成本按性态分为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制造费用,完全成本法则将制造费用全部记入产品成本;存货成本的构成内容不同,变动成本法下,无论库存产品还是在产品,其成本只包括变动性制造费用。
而完全成本法不仅包括变动性制造费用,还有固定性制造费用;各期损益的不同,产销越均衡,两种成本计算方法下所计算的损益相差越小反之越大。
产品成本管理流程

产品成本管理流程一、成本核算1.确定核算对象:首先确定要核算的产品或服务的范围,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2.收集成本数据:收集生产所需的全部成本数据,包括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等。
3.分配成本:将收集到的成本数据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分配,直接成本直接分配到产品上,间接成本通过适当的分配基数分配到产品上。
4.计算产品成本:根据已经分配的成本数据,计算出每个产品的成本。
通常包括生产成本、销售成本和管理费用等。
5.实施成本核算:对核算结果进行检查和审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成本控制1.设定成本标准:基于历史数据和行业平均水平,设定产品成本的标准。
标准成本是参照存在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根据产品特性、规模、市场竞争等因素制定的。
2.监控成本变动:定期监控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异,分析出现差异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调整。
3.成本控制措施:针对成本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不断加强管理,完善制度,提高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水平。
4.审计成本控制:通过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对成本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定期进行成本控制效果的评价。
三、成本分析1.分析成本构成:对产品成本中各个部分进行详细分析,找出影响产品成本的主要因素。
2.成本弹性分析:对产品成本的弹性进行评估,分析各项成本对产品成本的影响程度,找出成本弹性较大的部分,进行成本优化和控制。
3.提高成本效益:通过成本分析,找出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企业降本增效。
4.制定成本计划:根据成本分析的结果,制定下一阶段的成本控制和管理计划,确保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能够持续改进和完善。
以上就是产品成本管理的流程,企业需要通过强化成本核算、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等环节,不断提升产品成本管理的水平,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
只有管理好产品成本,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标准成本

3.
标准成本系统
1.制定单位产品标准成本 2.根据实际产量和成本标准计算产品的标准成本 3.汇总计算实际成本 4.计算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
· 标准成本系统是为了克服 实
际成本计算系统的缺点,尤其是 不能提供有助于成本控制的确切 信息的缺点而研究出来的一种会 计信息系统和成本控制系统。
5.分析成本差异的发生原因,如果将标准成本纳 入账簿体系,还要进行标准成本及其成本差异 的账务处理
·如果一个企业有不同等级的工资标准,可以采取类似制定直接材料标准成本的方法加以确定。
直接人工标准成本=
单位产品生产中第i级直接人工的标准工时
i 1
n
×第i级直接人工的小时工资率
直接人工标准成本
标准成本
价格工资率 每月总工时 每月工资总额 4000 3600 10000 12600
第一车间
第二车间
材料甲(3.3×1.07)
材料乙(2.0×4.28) 单位产品标准成本
8.56 12.9
4.
标准成本的制定
(三)直接人工标准成本 ·直接人工的用量标准是单位产品的标准工时; ·直接人工的价格标准是指标准工资率,它可以是预定的也可以是正常的。
·单位产品直接人工标准成本的制定公式为,
直接人工标准成本=单位产品的标准工时×小时工资率
2.
标准成本的种类
(二)标准成本按其使用期,可以分为现行标准成本和基本标准成本。 · 现行标准成本(current standard cost):是指根据其使用期间应该发生的价格、效率和生产经营 能力利用程度等预计的标准成本。 · 可以用来对存货和销货成本进行计价,还可以用于直接评价工作效率和成本控制的有效性。 · 基本标准成本(basic standard cost):是指处于生产的基本条件下的标准成本,也称“固定标 准成本”、“静态标准成本”。 · 所谓生产的基本条件是指产品的结构、原材料价格、劳动力价格、生产设备能力、技术水平 等。市场供求关系、生产设备能力利用程度等不属于生产基本条件,因此这类要素发生变化 时不会影响到基本标准成本。 · 在经营环境较为稳定的情况下,基本标准成本接近于真实成本,但由于忽略了各个时期的具 体差异,容易出现较大的偏差,因此通常不单独使用。
常用的费用计划编制方法

常用的费用计划编制方法1. 预算法预算法是企业最常用的一种费用计划编制方法。
它通过预测和规划未来一定期间内的收入和支出,制定详细的预算计划。
预算法的主要步骤包括:制定预算编制的时间范围,通常是年度预算或季度预算;收集和分析历史数据,包括上一期的财务报表和实际支出情况;然后,制定各部门的预算目标和限额,确保各项支出在可控范围内;制定预算执行和监控机制,定期评估预算执行情况,及时调整预算计划。
预算法的优点在于能够为企业提供明确的财务目标和支出限制,帮助企业有效管理资源和成本。
预算法也存在着对市场变化反应较慢和实施过程繁琐的缺点。
2. 标准成本法标准成本法是一种以设定标准成本为基础的费用计划编制方法。
企业通过分析和设定标准成本,然后根据实际发生的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比较,从而评估生产和经营效率。
标准成本法的主要步骤包括:确定标准成本,包括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制定标准成本控制程序,确保标准成本的有效执行;分析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
标准成本法的优点在于能够帮助企业及时发现和解决成本超支的问题,提高成本控制的精度和效率。
标准成本法也存在着设定标准成本可能过于理想化和忽略非标准因素的缺点。
3. 活动基础成本法活动基础成本法是一种根据活动成本驱动因素来分配成本的费用计划编制方法。
它通过识别和评估企业活动的成本驱动因素,然后将成本分配给不同的活动或成本对象。
活动基础成本法的主要步骤包括:识别和分类企业的各项活动,如生产活动、分销活动等;分析各项活动的成本驱动因素,如产量、工时等;根据成本驱动因素分配和分摊相关成本到各个活动或成本对象上;制定和实施成本管理措施,确保成本分配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活动基础成本法的优点在于能够更精确地评估各项活动的成本和效益,帮助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和管理决策。
活动基础成本法的实施过程较为复杂,需要较高的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
4. 弹性成本法弹性成本法是一种根据生产或销售量的变化而调整费用计划的编制方法。
什么是标准成本

什么是标准成本标准成本是指在一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下,按照一定的标准工艺和标准成本数据计算出的产品单位成本。
标准成本是企业进行成本管理和控制的重要工具,通过与实际成本的比较,可以发现生产过程中的浪费和不合理之处,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成本降低和效率提升。
首先,标准成本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生产能力确定的,它包括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等。
这些成本是根据企业的生产工艺和生产能力确定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可比性。
通过标准成本的设定,企业可以根据预定的生产计划和产量水平,合理地安排生产资源和成本支出,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其次,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的比较是标准成本管理的核心。
通过对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生产过程中的浪费和不合理之处,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成本降低和效率提升。
例如,如果实际材料成本高于标准成本,可以通过加强原材料的采购管理和使用控制,减少材料的浪费和损耗;如果实际人工成本高于标准成本,可以通过提高员工的劳动效率和技术水平,减少人工成本的支出。
另外,标准成本还可以作为企业内部考核和激励的依据。
通过设定合理的标准成本,可以激励员工积极参与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达到降低成本和提高利润的目的。
同时,标准成本也可以作为企业内部各部门和生产线的绩效评价指标,促进企业内部各方面的协调和合作。
总之,标准成本是企业进行成本管理和控制的重要工具,通过与实际成本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生产过程中的浪费和不合理之处,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成本降低和效率提升。
同时,标准成本还可以作为企业内部考核和激励的依据,促进企业内部各部门和生产线的协调和合作。
因此,企业应该重视标准成本的设定和管理,不断优化和完善标准成本体系,提高成本管理和控制的水平,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优势。
成本会计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总论1.成本是一个典型的价值范畴。
2.成本的经济实质是: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和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表现。
即: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耗费的资金的总和。
3.狭义成本(理论成本):是指商品制造过程中所发生的、以价值表现的各种耗费,也称“商品制造成本”。
或:成本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已经耗费的、用货币表现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和相当于工资的劳动者为自己创造的价值的总和。
4.马克思所说的“补偿价值”,就是商品的成本价格,同时也是商品成本。
5.广义成本:除狭义成本外,还包括管理生产和从事经营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耗费。
6.美国会计学会(AAA)对成本的定义是:成本是指为达到特定目的而发生或应发生的价值牺牲,它可用货币单位加以衡量。
7.美国会计师协对成本的定义是:成本是指获取货物或劳务而支付的现金或转移其他资产、发行股票、提供劳务或发生负债,而以货币衡量的数额。
8.《日本成本计算标准》对成本的定义:成本的实质是经营者为获得一定的经营成本而消耗的物质资料和劳务的价值。
9.成本的作用:成本是补偿生产耗费的尺度;成本是总和反映企业工作质量的重要经济指标成本是制定商品价格的基础成本是企业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10.成本是划分生产经营耗费和企业纯收入的依据。
11.最早的成本会计起源于英国。
12.成本会计的发展:1)早期成本会计阶段(1880年—1920年):一:建立了材料核算和管理办法二:建立了工时记录和人工成本计算方法三:确立了简洁费用的分配方法四:利用分批成本计算法和分布成本计算法计算产品成本五:出现了专门的成本会计组织。
2)近代成本会计阶段(1921年—1945年)一:标准成本制度的实施;二:预算制度的完善;三:成本会计的应用范围更广泛。
3)现代成本会计阶段(1946年以后)一是开展成本预测与决策;二是实行目标成本管理;三是实施责任成本;四是推行质量成本;五是施行作业成本管理;六是提出战略成本管理。
解读标准成本法的程序及材料分析的理论基础

解读标准成本法的程序及材料分析的理论基础准则成本法的程序是:首先要为产品制定标准,根据产品成本的构成项目,分别制定材料标准,人工标准,变动性制造费用标准和固定性制造费用标准。
其次,组织厂工厂按照标准进行加工生产。
然后成功进行实际成本的归集。
在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差异分析。
最后成功进行标准成本法下会计处理。
在材料分析中将材料差异分解为数量差异和价格差异。
数量差异就是胶粘剂用量形成的差异,价格差异是原料标准单价和实际单价导致的差异。
为了说明标准成本法差异分析内容及原料差异形成见下图:图1 标准成本法差异构成图根据标准价格计算原理,差异等于实际费用与标准费用之间的相当于差额,即差异=实际成本-标准成本。
总差异又可以进一步溶解为数量差异和价格差异,对于原料来说,数量差异=(实际消耗量-标准用量)×单价标准;价格差异=(实际单价-单价标准)×实际材料消耗量。
采用的分析方法是因素统计分析分析法。
那么如何理解标准成本呢?标准成本法应用标准的理解是一个关键问题。
为了加深对于标准成本的理解见下面的生产成本资料1。
资料1某化工企业某月份计划生产100件产品,实际生产量为110件,根据5年草拟来的平均成本制定民营企业该产品的成本标准为100元。
本月份实际总成本为11110元。
资料整理如下表1:表1 产量及成本表总差异=实际-计划=(实际成本-弹性成本)+(弹性成本-计划成本)=(c-b)+(b-a)=弹性差异+静态差异。
总差异:11 110-10 000=1 110,其中b-a静态差异=1000,c-b=弹性差异=110;总差异=1 000+110。
标准成本法实际上就是分析弹性差异的一种方法。
实际用量下实际成本与实际用量下标准成本之间的差异。
根据上面的公式,弹性差异=实际成本-弹性成本,也可以理解为实际成本-标准成本。
为了分析方便,下面所有的弹性差异,即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异均以差异替代。
成本会计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总论1.成本是一个典型的价值范畴。
2.成本的经济实质是: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和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表现。
即: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耗费的资金的总和。
3.狭义成本(理论成本):是指商品制造过程中所发生的、以价值表现的各种耗费,也称“商品制造成本”。
或:成本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已经耗费的、用货币表现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和相当于工资的劳动者为自己创造的价值的总和。
4.马克思所说的“补偿价值”,就是商品的成本价格,同时也是商品成本。
5.广义成本:除狭义成本外,还包括管理生产和从事经营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耗费。
6.美国会计学会(AAA)对成本的定义是:成本是指为达到特定目的而发生或应发生的价值牺牲,它可用货币单位加以衡量。
7.美国会计师协对成本的定义是:成本是指获取货物或劳务而支付的现金或转移其他资产、发行股票、提供劳务或发生负债,而以货币衡量的数额。
8.《日本成本计算标准》对成本的定义:成本的实质是经营者为获得一定的经营成本而消耗的物质资料和劳务的价值。
9.成本的作用:✓成本是补偿生产耗费的尺度;✓成本是总和反映企业工作质量的重要经济指标✓成本是制定商品价格的基础✓成本是企业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10.成本是划分生产经营耗费和企业纯收入的依据。
11.最早的成本会计起源于英国。
12.成本会计的发展:1)早期成本会计阶段(1880年—1920年):一:建立了材料核算和管理办法二:建立了工时记录和人工成本计算方法三:确立了简洁费用的分配方法四:利用分批成本计算法和分布成本计算法计算产品成本五:出现了专门的成本会计组织。
2)近代成本会计阶段(1921年—1945年)一:标准成本制度的实施;二:预算制度的完善;三:成本会计的应用范围更广泛。
3)现代成本会计阶段(1946年以后)一是开展成本预测与决策;二是实行目标成本管理;三是实施责任成本;四是推行质量成本;五是施行作业成本管理;六是提出战略成本管理。
成本核算方法计算公式

成本核算方法计算公式成本核算是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关系到企业的经营成果和经济效益。
而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成本控制和经营决策。
因此,了解成本核算方法的计算公式对于企业管理者和财务人员来说至关重要。
一、直接成本核算方法。
直接成本是指可以直接与产品或服务相关联的成本,如原材料、直接人工等。
直接成本核算方法的计算公式为:直接成本 = 原材料成本 + 直接人工成本。
二、间接成本核算方法。
间接成本是指无法直接与产品或服务相关联的成本,如生产设备折旧、厂房租金等。
间接成本核算方法的计算公式为:间接成本 = 生产总成本直接成本。
三、全成本核算方法。
全成本是指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总和,也就是产品或服务的全部成本。
全成本核算方法的计算公式为:全成本 = 直接成本 + 间接成本。
四、标准成本核算方法。
标准成本是指根据生产实际情况和成本预算确定的成本标准。
标准成本核算方法的计算公式为:标准成本 = 标准原材料单价×实际用量 + 标准直接人工单价×实际工时 + 标准制造费用率×实际产量。
五、活动成本核算方法。
活动成本是指根据产品或服务的活动特点进行核算的成本,它可以更准确地反映产品或服务的实际成本。
活动成本核算方法的计算公式为:活动成本 = 活动成本驱动因素×活动成本驱动因素数量。
六、差别成本核算方法。
差别成本是指不同决策方案之间的成本差异,它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做出更合理的经营决策。
差别成本核算方法的计算公式为:差别成本 = 选择方案A成本选择方案B成本。
七、边际成本核算方法。
边际成本是指增加一单位产品或服务所增加的成本,它可以帮助企业确定最优产量和定价策略。
边际成本核算方法的计算公式为:边际成本 = 总成本变化 / 产量变化。
八、成本弹性核算方法。
成本弹性是指成本随着产量或销量变化的程度,它可以帮助企业了解成本的变化规律,从而做出更科学的经营决策。
标准成本和弹性成本

标准成本和弹性成本成本是通过精确的调查、分析与技术测定而制定的,用来评价实际成本、衡量工作效率的一种预计成本.排除了不该发生的浪费。
标准成本体现企业的目标和要求,主要用于衡量产品制造过程的工作效率和控制出版、控制成本,也可用于存货和销售成本的计价。
有两种含义:成本标准=单位产品标准成本=单位产品标准消耗量×标准单价标准成本=实际产量×单位产品标准成本标准成本按所根据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分为理想标准成本和正常标准成本。
理想标准成本是在最优的生产条件下,利用现有规模和设备能达到的最低成本。
是理论上的业绩标准、生产要素的理想价格和可能实现的最高生产能力的利用水平。
理想的业绩标准是指生产过程中毫无技术浪费时的生产要素消耗量,最熟练的工人全力以赴工作、不存在废品损失和停工时间等条件下可能实现的最优业绩。
最高生产能力的利用水平是指理论上可能达到的设备利用程度,只扣除不可避免的机器修理、改换品种、调整设备的时间,而不考虑产品销路不畅、生产技术故障造成的损失.这种标准是“工厂的极乐世界”,很难成为现实,即使出现也不可能持久。
它的主要用途是提供一个完美无缺的目标,揭示成本下降的潜力,不能作为考核的依据.正常标准成本是在效率良好的条件下,根据下期一般应该发生的生产要素消耗量、预计价格和预计生产经营能力利用程度制定出的标准成本。
把难以避免的损耗和低效率等情况也计算在内,使之切实可行.从数量上看,它大于理想标准成本,但又小于历史平均水平,实施以后实际成本可能是逆差,是要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的一种标准,因而可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正常标准成本的特点:A。
客观性和科学性;B。
现实性;C。
激励性;D.稳定性标准成本按其适用期,分为现行标准成本和基本标准成本。
成本决定因素变化时,需要按变化了的情况加以修订现行标准成本。
基本标准成本是指一经制定,只要生产的基本条件无重大变化,就不予变动的一种标准成本.重大变化是指产品的物理结构的变化,重要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的变化,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的变化等。
会计学管理会计知识点汇总

会计学管理会计知识点汇总管理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企业的决策制定、规划与控制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对管理会计相关知识点的汇总。
一、成本性态分析成本性态是指成本总额与业务量之间的依存关系。
按照成本性态,成本可以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
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不受业务量增减变动影响而保持不变的成本,如厂房租金、设备折旧等。
变动成本则是在一定业务量范围内,成本总额随业务量的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的成本,比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
混合成本兼具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特征,常见的混合成本分解方法有高低点法、散布图法和回归分析法。
二、本量利分析本量利分析是研究成本、业务量和利润之间关系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
保本点是企业达到收支平衡,利润为零的业务量。
通过计算保本点,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在何种业务量水平下能够实现盈亏平衡。
本量利分析中的相关公式包括:利润=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保本销售量=固定成本÷(单价单位变动成本)保利销售量=(固定成本+目标利润)÷(单价单位变动成本)三、经营预测经营预测是根据历史资料和现在的信息,运用一定的科学预测方法,对未来经济活动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和发展趋势作出科学的预计和推测。
销售预测是经营预测的起点,常用的销售预测方法有定性预测法(如推销员判断法、专家判断法等)和定量预测法(如趋势预测分析法、因果预测分析法等)。
成本预测是根据企业未来的发展目标和现实条件,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未来成本水平及其发展趋势所进行的推测与估算。
利润预测则是在销售预测和成本预测的基础上,对企业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利润水平进行预计和测算。
四、短期经营决策短期经营决策是指企业在一年内或者一个经营周期内,为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取得最佳经济效益而进行的决策。
短期经营决策的相关成本包括增量成本、机会成本、专属成本等,无关成本包括沉没成本、共同成本等。
常见的短期经营决策类型包括生产决策(如是否生产、生产何种产品、生产多少等)、定价决策(如产品定价策略)、存货决策(如经济订货量的确定)等。
成本按其核算的目标分类为

成本按其核算的目标分类为成本按其核算的目标分类成本核算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目的是对企业的各项成本进行合理的核算和控制。
根据成本核算的目标,可以将成本分为以下几类:1. 实际成本:实际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成本,包括原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制造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
实际成本是核算和管理的基础,通过对实际成本的核算和控制,能够帮助企业了解各项成本的发生情况,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2. 预算成本:预算成本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按照预算数额核算的成本。
预算成本是根据企业的预算计划进行核算,通过对预算成本的核算和分析,可以了解企业的预算执行情况,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控制。
3. 标准成本:标准成本是指以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为基础,建立的一个标准,用于核算和控制企业的成本。
标准成本是根据最佳的生产工艺和管理方法确定的,通过对标准成本的核算和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找出差距,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4. 弹性成本:弹性成本是指与产量和销售量相关的变动成本,也称为变动成本。
弹性成本是根据产量和销售量的波动情况进行核算,通过对弹性成本的核算和分析,可以帮助企业了解成本的灵活性,从而决定生产和销售的策略。
5. 固定成本:固定成本是指与产量和销售量无关的固定支出,也称为恒定性成本。
固定成本是不随产量和销售量的波动而变化的,通过对固定成本的核算和分析,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其基本经营费用的构成和分配,从而进行合理的成本控制。
6. 可控成本:可控成本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可以通过自身管理和决策来进行控制的成本。
可控成本是通过对企业各项成本进行分类和分析,确定其责任归属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以达到成本控制的目标。
综上所述,成本按其核算的目标分类可以分为实际成本、预算成本、标准成本、弹性成本、固定成本和可控成本。
不同的核算目标和分类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管理需要,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并结合管理实践,通过对成本的合理核算和控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成本预算分析

成本预算分析1. 简介成本预算分析是指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各项成本进行系统、全面的预测和分析,以便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本文将从成本预算分析的基本概念、重要性以及步骤和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
2. 成本预算分析的基本概念成本预算分析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是指企业根据经济活动的性质和特点,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成本预测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安排、控制和分配各项成本的过程。
3. 成本预算分析的重要性成本预算分析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有助于企业掌握成本的变化趋势,提前做好准备;其次,它能够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使决策更加准确和可靠;再次,它可以发现成本控制中的问题和风险,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最后,它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4. 成本预算分析的步骤和方法成本预算分析的步骤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预算期限:根据企业的需求和实际情况确定成本预算的期限,一般为一年。
(2)收集信息:收集与成本相关的信息,包括历史数据、调查数据等。
(3)制定预算目标:明确成本预算的目标,包括成本的总体控制目标和各项成本的分配目标。
(4)编制预算计划:根据预算目标和收集的信息,制定详细的成本预算计划。
(5)审核和分析:对成本预算计划进行审核和分析,确定是否合理和可行。
(6)实施和监控:根据预算计划,按时执行,并及时监控和反馈成本的情况。
(7)评估和调整:根据实际情况,定期评估和调整成本预算计划,使其更加科学和有效。
5. 成本预算分析的具体方法在进行成本预算分析时,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具体方法:(1)历史成本法:根据历史成本数据,预测未来成本的变化趋势,进行成本预算分析。
(2)比例成本法:根据成本与营业额的比例关系,预测未来的成本水平。
(3)标准成本法:根据产品的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之间的差异,进行成本预算分析。
(4)弹性成本法:通过分析成本的弹性和敏感性,预测成本的变化情况,进行成本预算分析。
弹性边际成本(成本)

弹性边际成本-----德国弹性边际成本法(GPK)GPK英文名为Flexible Standard Costing 即弹性标准成本法或弹性边际成本法。
弹性是指以各个成本中心的产出为标准划分固定与变动成本,进而制定弹性预算。
标准是指基本生产部门先确定计划的服务质量,然后辅助部门据此制定预算弹性边际成本(GPK)产生的背景弹性边际成本(GPK)基本思想方法弹性边际成本(GPK)基本框架弹性边际成本(GPK) 流程结构弹性边际成本(GPK)与作业成本的简单对比一. 弹性边际成本(GPK)产生背景虽然作业成本法以其成本核算的精确性和科学性得到理论界的肯定和支持。
然而,由于其核算过程相对复杂,加上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专业组织为之制定相关准则,因而实施起来较为困难。
德国的弹性边际成本法(GPK)是较作业成本法的一种更为复杂精细的成本核算方法。
它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德国汽车工程师Hans Georfe和成本会计学者Wolfgang kilger提出。
随后一些学者不断致力于弹性边际成本(GPK)的完善与推广,并通过咨询公司推广到许多企业,现在被2000多家德语国家的大企业所采用,经过了长时间的演进,它的具体方法已经成熟。
二. 弹性边际成本(GPK)基本思想方法1、广设成本中心。
弹性边际成本法下的德国企业广设成本中心,一个公司可以有200多个甚至1000多个成本中心。
弹性边际成本(GPK)对成本中心进行细分,使一个中心的成本只有一个成本动因。
弹性边际成本对成本中心所下的定义和传统成本法不完全相同。
在弹性边际成本(GPK)下,成本中心既可以是基本成本中心也可以是辅助成本中心,成本费用必须是可分离的,产出具有重复性,一个成本中心只有一个负责人,但一个负责人可以接受几个成本中心的报告,而且成本中心应设计得易于管理,成本/技术/资源类型/作业等必须相类似,成本分配动因必须是可计量的,而且是能进行计划的。
在弹性边际成本(GPK)下,要使每一个中心围绕着一项作业而活动。
汽车成本核算方法

汽车成本核算方法汽车成本核算是指对汽车生产、运营和维护过程中涉及的各种费用进行明确、详细的核算和分析,以便企业对成本进行控制和管理的一种方法。
汽车成本核算的目标是使企业能够准确了解汽车生产和运营活动的成本构成和变动情况,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一、汽车成本核算方法的基本原则:1. 成本的全面性原则。
即对所有相关的直接和间接费用进行核算和分析,确保了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成本的分配性原则。
即按照成本产生的因素进行合理的分配,以反映不同成本因素对成本的影响程度,提高成本核算的公平性。
3. 成本的时效性原则。
即按照成本产生的时间顺序进行核算,以便及时分析成本变动情况,为企业决策提供实时的成本信息。
二、汽车成本核算的方法:1. 直接成本法:即将与特定汽车相关的直接成本进行核算和分析,例如汽车的原材料、零部件、人工工资等费用。
这种方法比较简单直观,但只考虑了直接成本,未能全面反映汽车生产和运营过程中的所有费用。
2. 部门成本法:即按照企业内不同部门的划分,对各个部门的成本进行核算和分析。
这种方法能够更加具体地了解不同部门的成本变化情况,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有针对性的成本信息。
3. 过程成本法:即按照汽车生产和销售的不同过程,对各个过程涉及的成本进行核算和分析。
例如设计、工艺、采购、生产、销售等过程,能够更加详细地了解成本分布情况,从而更好地控制和管理成本。
4. 弹性成本法:即将与汽车生产和运营过程中的变动费用进行核算和分析,以反映不同产品和生产规模下的成本变化情况。
这种方法能够对企业的成本弹性进行评估,为企业的产品定价和生产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5. 标准成本法:即按照企业内部设定的标准成本进行核算和分析,以比较实际成本和标准成本之间的差异,从而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这种方法能够提高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6. 差异分析法:即将不同期间或不同成本对象之间的差异进行核算和分析,以找出成本变动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成本控制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

成本控制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成本控制主要是指对生产阶段产品成本的控制;广义的成本控制则强调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以及各个阶段的所有成本的控制,包括了一切降低成本的努力,是成本管理的同义词。
因此,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商业银业的成本控制应该是对成本进行的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管理与控制。
一、商业银行成本的构成商业银行的成本是指商业银行在从事业务经营活动过程中发生的与业务经营活动有关的各项支出。
由于商业银行的业务种类较多,因而其成本的构成也比较复杂,这里我们仅以金融业标准损益表列示的成本内容按照成本的性态和对盈亏影响的重要性将商业银行的成本归纳为以下几个部分:1.筹资成本。
指商业银行向社会公众以负债的形式筹集各类资金以及与金融企业之间资金往来按规定的适用利率而支付的利息。
包括存款利息支出和借款利息支出。
筹资成本是商业银行的主要成本。
2.经营管理费用。
指商业银行为组织和管理业务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种费用。
包括员工工资、电子设备运转费、保险费等经营管理费用。
3.税费支出。
包括随业务量的变动而变化的手续费支出、业务招待费、业务宣传费、营业税及附加等。
4.补偿性支出。
包括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递延资产摊销等。
5.准备金支出。
包括呆账准备金、投资风险准备金和坏账准备金支出。
6.营业外支出。
是指与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但需从商业银行实现的利润总额中扣除的支出。
经营管理费用、营业外支出属于抉择性半固定成本,这部分成本与当期业务量基本无关,但可由商业银行管理当局的短期决策行为改变其数额,比较适合采用弹性成本控制法进行控制,在成本预算时应认真决策,精打细算,在执行中要厉行节约,减少支出总额。
补偿性支出、准备金支出和税费支出是按照一定的比率摊销或计提的,理论上是一种变动成本支出,但在一定经营期间,对于某一确定的银行来说,实际又是约束性固定成本,只能从合理充分地利用其创造的生产经营能力的角度入手,提高产品的产量,相对降低其单位成本,而不能降低这部分成本的总额。
标准成本概念

标准成本是早期管理会计的主要支柱之一。
美国工业在南北战争以后有很大的发展,许多工厂发展成为生产多种产品的大企业。
但是由于企业管理落后,劳动生产率较低,许多工厂的产量大大低于额定生产能力.为了改进管理,一些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者进行了各种试验,他们努力把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应用于生产管理,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并因此而形成了一套科学管理制度。
为了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他们首先改革了工资制度和成本计算方法,以预先设定的科学标准为基础,发展奖励计件工资制度,采用标准人工成本的概念。
在此之后,又把标准人工成本概念引申到标准材料成本和标准制造费用等。
最初的标准成本是独立于会计系统之外的一种计算工作。
1919年美国全国成本会计师协会成立,对推广标准成本曾起了很大的作用。
1920年~1930年,美国会计学界经过长期争论,才把标准成本纳入了会计系统,从此出现了真正的标准成本会计制度。
标准成本法的含义标准成本法,也称标准成本会计,是西方管理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指以预先制定的标准成本为基础,用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进行比较,核算和分析成本差异的一种产品成本计算方法,也是加强成本控制、评价经济业绩的一种成本控制制度。
它的核心是按标准成本记录和反映产品成本的形成过程和结果,并借以实现对成本的控制。
标准成本一词准确地讲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它是根据产品的标准消耗量和标准单价计算出来的。
单位产品标准成本=单位产品标准消耗量×标准单价它又被称为“成本标准”;另一种含义是指“实际产量的标准成本”,它是根据实际产品产量和成本标准计算出来的,即:标准成本=实际产量×单位产品标准成本。
标准成本是目标成本的一种目标成本是一种预计成本,是指产品、劳务、工程项目等在生产经营活动前,根据预定的目标所预先制定的成本。
这种预计成本与目标管理的方法结合起来,就称为目标成本.目标成本一般指单位成本而言,它一般有计划成本、定额成本、标准成本和估计成本等,而标准成本相对来讲是一种较科学的目标成本.计划成本是根据计划消耗定额计算的,表示计划期预定成本;定额成本是根据目前使用的定额计算的.企业应通过各项措施,有步骤地降低现行定额,以求达到计划中所规定的成本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准成本和弹性成本
成本是通过精确的调查、分析与技术测定而制定的,用来评价实际成本、衡量工作效率的一种预计成本.排除了不该发生的浪费。
标准成本体现企业的目标和要求,主要用于衡量产品制造过程的工作效率和控制出版、控制成本,也可用于存货和销售成本的计价。
有两种含义:
成本标准=单位产品标准成本=单位产品标准消耗量×标准单价
标准成本=实际产量×单位产品标准成本
标准成本按所根据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分为理想标准成本和正常标准成本。
理想标准成本是在最优的生产条件下,利用现有规模和设备能达到的最低成本。
是理论上的业绩标准、生产要素的理想价格和可能实现的最高生产能力的利用水平。
理想的业绩标准是指生产过程中毫无技术浪费时的生产要素消耗量,最熟练的工人全力以赴工作、不存在废品损失和停工时间等条件下可能实现的最优业绩。
最高生产能力的利用水平是指理论上可能达到的设备利用程度,只扣除不可避免的机器修理、改换品种、调整设备的时间,而不考虑产品销路不畅、生产技术故障造成的损失.这种标准是“工厂的极乐世界”,很难成为现实,即使出现也不可能持久。
它的主要用途是提供一个完美无缺的目标,揭示成本下降的潜力,不能作为考核的依据.
正常标准成本是在效率良好的条件下,根据下期一般应该发生的生产要素消耗量、预计价格和预计生产经营能力利用程度制定出的标准成本。
把难以避免的损耗和低效率等情况也计算在内,使之切实可行.从数量上看,它大于理想标准成本,但又小于历史平均水平,实施以后实际成本可能是逆差,是要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的一种标准,因而可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正常标准成本的特点:A。
客观性和科学性;B。
现实性;C。
激励性;D.稳定性
标准成本按其适用期,分为现行标准成本和基本标准成本。
成本决定因素变化时,需要按变化了的情况加以修订现行标准成本。
基本标准成本是指一经制定,只要生产的基本条件无重大变化,就不予变动的一种标准成本.重大变化是指产品的物理结构的变化,重要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的变化,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的变化等。
由于市场供求和生产经营能力利用程度的变化,由于工作方法改变而引起的效率变化等,不属于生产的基本条件变化,不需修订.通过基本标准成本与各期实际成本对比,可反映成本变动的趋势,但基本标准成本不宜用来直接评价工作效率和成本控制的有效性,因为其不按各期实际修订。
copyright www.sgwk。
info
标准成本的制定、直接材料的标准成本、直接材料的标准消耗量,是用统计方法、工业工程法或其他技术分析方法确定的,包括必不可少的消耗以及各种难以避免的损失。
直接材料的价格标准,是预计下一年度实际需要支付的进料单位成本,包括发票价格、运费、检验和正常损耗等成本,是取得材料的完全成本。
直接人工的标准成本
直接人工的用量标准是单位产品的标准工时。
是各个工序的汇总。
是现有生产技术条件下,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时间,包括必要的间隙和停工,如工间休息、调整设备时间、不可避免的废品耗用工时等. 直接人工的价格标准是指标准工资率。
如果是计件工资制,是预定的每件产品支付的工资除以标准工时。
如果是月工资制,需要根据月工资总额和可用工时总量来确定。
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
A.变动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
变动制造费用的数量标准通常采用单位产品直接人工工时标准,它在直接人工标准成本制定时已经确定。
有些企业采用机器工时或其他用量标准。
作为数量标准的计量单位,应尽可能与变动制造费用保持较好的线性关系。
变动制造费用的价格标准是每一工时变动制造费用的标准分配率=变动制造费用预示总数/直接人工标准总工时
变动制造费用的标准标准成本=单位产品直接人工的标准工时×每小时变动制造费用的标准分配率内容来自www。
B.固定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
如果企业采用变动成本计算,固定制造费用不计入产品成本,不需制定固定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
如果企业采用完全成本计算,则要确定.固定制造费用的用量标准与变动制造费用的用量标准相同,包括直接人工工时、机器工时、其他用量标准等,并且两者要保持一致,以便进行差异分析。
它在直接人工标准成本制定时已经确定。
固定制造费用的价格标准是其每小时的标准分配率=固定制造费用预示总数/直接人工标准总工时
固定制造费用的标准标准成本=单位产品直接人工的标准工时×每小时固定制造费用的标准分配率
将上述料工费的标准成本按产品加以汇总,就可确定有关产品完整的标准成本。
通常编制标准成本卡,反映具体构成.在生产之前送达有关人员,作为领料、派工和支出其他费用的依据。
弹性预算
是企业在不能准确预测业务量的情况下,根据本量利之间有规律的数量关系,按照一系列业务量水平编制的有伸缩性的预算。
主要用于各种间接费用预算,有些企业也用于利润预算。
特点是按一系列业务量水平编制的,从而扩大了预算的适用范围.
是按成本的不同性态分类列示的,便于在计划终了时计算“实际业务量的预算成本”(应当达到的成本水平),使预算的执行情况的评价和考核建立在更加现实和可比的基础上。
弹性成本预算的编制
基本步骤:选择业务量的计量单位;确定适用的业务量范围;逐项研究并确定各项成本和业务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计算各项预算成本,并用一定的方式来表达。
业务量的计量单位要最能代表本单位.
如手工操作为主的车间,就应选用人工工时;制造单一产品的部门,可选用实物数量;制造多产品的部门,可选用人工工时或机器工时等。
业务量范围,可在正常生产能力的70%-110%之间,或以历史上最高业务量和最低业务量为其上下限。
弹性预算的质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本性态的分析水平.
多水平法(列表法)优点:可对号入座,简便;混合成本中的阶梯成本和曲线成本,可按其性态计算填列,不必用数学方法修正为近似的直线成本。
但运用多水平法弹性预算评价和考核实际成本时,往往需要用插补法来计算,较麻烦。
公式法y=a+bx 优点:便于计算任何业务量的预算成本。
但阶梯成本和曲线成本只能用数学方法修正为近似的直线成本,以便用y=a+bx表示。
必要时还要在备注中说明不同业务量范围内采用的不同固定成本金额的单位变动成本金额。
运用、控制支出、评价和考核成本控制业绩。
目标成本
是根据可实现的销售收入扣除目标利润计算出来的成本。
是目标管理思想在成本管理中应用的产物。
目标管理的要求:初步在最高层设置目标、明确组织的任务、下属人员的目标设置、拟订目标的反复循环过程、目标成本的确定、初步测算可行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