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投资论文

合集下载

我国国际投资的环境监管问题研究论文

我国国际投资的环境监管问题研究论文

我国国际投资的环境监管问题研究论文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持续增长,环境污染日益加重,人们对自然的破坏力已远超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对环境问题的解决已经迫在眉睫。

至此,在国家的重视和领导下,开始了以政府为主体的环境监测、环境监督、环境管理等多项工作,其目的在于对已发生的环境问题进行治理;对正在进行的对环境有破坏性的活动进行监督;对未来有可能发生的环境问题加以预防。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我国国际投资的环境监管问题研究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我国国际投资的环境监管问题研究全文如下: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正处于经济生产方式转型时期,在国家投资过程中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通过分析我国国际投资影响环境的相关问题,从环境监督法律角度深入分析并提出国际投资所导致的环境污染的对策。

关键词:国际投资,环境污染;环境监管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性的问题,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已经作为国际社会重要的发展目标。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国际投资为在全球的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国际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东道国的经济发展,还对东道国的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一、我国的国际投资情况国际投资理论创始人约翰?邓宁将一国的投资发展状态分为三个阶段:吸引外资为主、对外投资为辅的初级不平衡阶段;国际双向投资相平衡的中级平衡阶段,或者对外投资大于吸收外资的较高层次的不平衡阶段;对外投资和吸收外资相匹配的高级平衡阶段。

中国的改革开放以来,吸引了大量外资并且获得巨大成功。

邓小平提出“引进来”的战略,通过设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方式吸引外商来华投资,进一步吸引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人才、管理方式等。

通过“引进来”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带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我国企业各方面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已经历了以吸引外资为主、对外投资为辅的初级不平衡阶段,现在进入的是双向投资相平衡的中级平衡阶段。

产业投资基金论文国际经验论文:国外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研究及启示

产业投资基金论文国际经验论文:国外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研究及启示

产业投资基金论文国际经验论文:国外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研究及启示摘要产业投资基金是将金融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向融合的现代金融投资方式,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重要工具。

在我国,产业投资基金兴起时间较晚,借鉴国外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经验,有助于快速建立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特点的产业投资基金发展体系。

关键词产业投资基金国际经验政策建议一、国外产业投资基金的兴起国外私募股权基金产生的根源在于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深化,资本与产业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发生变化。

最初的私募股权基金产生于华尔街的犹太商人,其利用少量的自有资金和银行借款,投资价值被低估的企业,进入企业经营过程后,再利用自身强大的人脉和关系网络对企业发展进行改造和创新,待企业经营业绩大幅提高之后出售,从而获得丰厚的资本回报。

由于私募股权基金的资金运行的私密性较高、受金融监管的程度较低,大量的金融资本与实体产业相结合必将带来高额的盈利,所以私募股权基金从产生之初就受到金融界和实业界的广泛关注。

随着私募股权基金运作和存在形式的演变,目前已经形成公司型基金、信托性基金和有限合伙型基金三种主要组织模式。

其中,有限合伙制实现了权、责、利相匹配的原则,成为了当前国外私募股权基金最主要的形式。

有限合伙制中有限合伙人出资较多,但不参与经营,普通合伙人出资较少,但参与日常管理和经营。

双方通过有效的委托—代理模式,形成有效的出资和监管制度。

现阶段,私募股权基金已经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金融和产业发展相结合的重要形式。

从私募股权基金兴起的历史可以看出,早期的私募股权基金更加类似于风险投资基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私募股权基金与风险投资基金被当作是同义词。

现在欧洲很多国家依然将私募股权基金与风险投资完全等同。

美国(nvca)认为,创业投资基金投资范围限于中小公司的初创期和扩张期融资,私募股权基金则涵盖所有为企业提供长期股权资本的私募基金,所以私募股权基金应该包括创业投资基金。

跨国并购论文六篇

跨国并购论文六篇

跨国并购论文六篇跨国并购论文范文2跨国并购论文范文6(一)实行先合作后排挤的方式。

跨国公司先与我国一些企业特殊是一些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合资建厂,跨国公司供应管理,技术以及资金方面的支持,而中方往往出让自己的优良资产。

建立合资企业以后,跨国公司利用各种手段阻挠合资企业的进展,致使合资企业长期处于亏损的状态。

跨国公司相比于国内企业的一大优势就是其资本的国际化带来的资金充分。

中方资金来源单一,在跨国公司的这种策略下往往被拖垮,最终不得不退出合资企业。

跨国公司通过增资控股等方式掌握整个合资企业之后,利用其强大的资本以及丰富的管理阅历使整个企业在短期内扭亏为盈。

相反,中方企业在退出合资企业丢失企业的掌握权的同时还丢掉了本方企业以往有竞争力的产品的市场。

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西北轴承厂。

在与德国公司合资时,拿出了铁路轴承这一自己的优质资产,结果以后几年渐渐被德方拖垮丢掉了合资企业的掌握权。

德方掌握合资企业的经营权后快速实现盈利,不但掌握了整个合资企业还抢占了铁路轴承的市场占有率。

(二)利用一些地方政府将招商引资作为政绩考核的指标急于吸引外资的心态廉价并购当地的一些企业或提出各种有利于自己抢占市场占有率的条件,挤压当地企业的生存空间。

一些地方政府特殊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制定了各种优待政策来吸引跨国公司投资,对外资不区分善意还是恶意,甚至不惜代价地吸引外资,为恶意并购供应了难得的机遇。

这种盲目吸引外资导致的结果是地方企业的进展受到了极大地限制,一些国企趁机被外资以廉价收购,导致国有资产严峻流失。

而一些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外资的舍命打压下难逃破产倒闭的命运。

杭州齿轮厂在与外资整体合资时双方由于控股权的争夺使得谈判一度陷入僵局,此时,外资威逼称“假如不控股,就不来杭州投资”,最终,在地方政府以及其它各方面的压力下,外资如愿以偿,胜利控股。

合资后,杭州齿轮厂的商标被外资禁止使用,其优势产品和研发力气以及大量技术成果也尽归外资全部。

国际投资风险论文

国际投资风险论文

国际投资风险论文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投资风险是当今世界各国所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因此,如何防范国际投资风险显得尤为重要。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国际投资风险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国际投资风险论文篇1试论我国国际直接投资的风险及防范[摘要]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国际直接投资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从引入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入手,分析我国目前国际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风险;进而从不同角度提出了防范风险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 国际直接投资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国际直接投资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使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

但国际直接投资也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宏观经济运行的不稳定性和风险性等。

因此,如何利用好国际直接投资、减少国际直接投资风险、提高国际直接投资的成功率,就成了一个值得重视和研究的课题。

在这一背景下研究我国国际直接投资风险及防范对策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际直接投资概述国际直接投资,是现代的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方式之一。

又称外国直接投资或对外直接投资,是指一国或地区的居民和经济实体作为投资人在另一国家或地区直接投资企业进行经营,以对该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有效的发言权为核心、以拥有持续利益为目的,实现最终目标和直接目标高度统一的一种长期投资活动。

按照国际直接投资的定义,国际直接投资直接参与经营管理,目标是获得被投资企业的控制权,以获得持续利益。

从子公司与母公司的生产经营方向是否一致看,国际直接投资可分为:(1)横向型投资;(2)垂直型投资;(3)混合型投资三种类型。

从投资者是否新投资创办企业的角度即投资方式的不同,可分为:(1)创办新企业;(2)控制外国企业股权。

从投资者对外投资的参与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合资企业、合作企业、独资企业三种形式。

二、中国国际直接投资风险分析国际直接投资风险是指在一定环境和期限内客观存在的,导致投资企业在海外市场上生产经营管理等一系列过程中发生损失的不确定性。

影响国际投资法发展新近因素[论文]

影响国际投资法发展新近因素[论文]

浅析影响国际投资法发展的新近因素摘要国际投资法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国际投资的迅猛发展深刻影响了国际投资法的发展,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阐述了国际投资对国际投资法发展的影响: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全球化趋势对国际投资法的影响;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wto的发展对国际投资法的影响;第三部分则阐述了可持续发展对国际投资法的影响。

关键词全球化国际投资法 wto 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df521 文献标识码:a1全球化趋势对国际投资法的影响全球化一般是指一个全球在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各个方面变得越来越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过程①。

全球化是当今国际社会最主要的一种潮流,每个国家,无论是否自愿,都被席卷入这一潮流之中。

全球化在不同的文明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全球化进程②。

当前正的全球化浪潮有如下特点:(1)跨国公司高度发展,空前活跃,成为全球化最重要的推动力之一。

(2)全球性和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的数量和实力大大增强。

(3)“经济的非国家化”迅猛增加③。

(4)生命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全球迎来了“新经济”的曙光。

新经济的产品制造模式由过去劳动密集型和能源密集型的工业产品转向知识密集型的高科技产品。

(5)全球化浪潮“以跨国公司和文化碰撞为基点,以后现代主义与后殖民主义为契机,而形成经济“一体化”与政治“多元化”并存的格局”。

④随着全球化浪潮,也带来了法律全球化⑤的契机,而全球化必然对法律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全球化每发展一步,都需要法律规则来调整其经济水平,所以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国际层面都需要不断制定新的法律规则。

而这些新规则新制度必然与传统的法律理念和制度发生冲撞。

其次,一国与外国进行经济交往时,特别在加入wto 这一类全球性组织,其有关经济、贸易的法律(包括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等)就必须与国际通行之规则接轨,倘若国内法规则与这些共同的规则冲突,一国就需要对其法律进行相应的修改。

再次,全球化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而这种负面效应必然需要相应法律进行规制。

金融毕业论文 外国证券投资给我国经济带来的风险及对策分析

金融毕业论文 外国证券投资给我国经济带来的风险及对策分析

外国证券投资给我国经济带来的风险及对策分析专业名称学生姓名学号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深化,发达国家相继取消了外汇管制并于20世纪90年代初实现了资本项目下可自由兑换。

与此同时,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加快了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开放的步伐,逐渐开放了本国的资本项目。

这极大地方便了资本的流入和流出,开辟了资本跨境流动的新时代。

一方面,资本跨境流动的速度和规模快速上升;另一方面,资本跨境流动的形式和结构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在私人资本的融资渠道上,以国际证券投资方式为代表的国际间接融资在规模上超过了国际直接投资,国际资本流动呈现出证券化的趋势。

国际证券投资的流入对东道国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将产生何种影响,如何在纷繁复杂的投资环境下应对外国证券投资带来的风险,将是随着全球经济发展不断需要深化了解并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外国证券投资,风险分析,利用外资对策ABSTRACTWith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deeping of finance liberalization, developed countries have cancelled the foreign exchange control one after another and in the early 1990s have realized to exchange freely under the capital project. Meanwhile, many developing countries also sped up the pace of finance liberalization and financial openness, opened countries capital project gradually, which causes that the capital inflows and flows out conveniently and opens up a new era of cross-border capital flows. On the one hand, the speed and the scale of the cross-border capital flows rise fast. On the other hand, the forms and the structure of cross-border capital flows are also having the huge change. On private capital financing channel, international portfolio investment has surpassed the 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scale, the international capital flows shows the trend of securitization.What impact will be on the host countries especially developing countries by international portfolio investment flows and how to make use of foreign capital in the complicated investment environment will be the problem which we need to deepen understanding and solve with the global economy development.KEY WORDS:foreign portfolio investment, risk analysis, utilization strategy of foreign capital国内外文献综述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的定义,外国投资一般分为三种类型:即外国直接投资(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外国证券投资(FPI,Foreign Portfolio investment)、外国其他投资(FOI,Foreign Other Investment)。

跨国银行投资分析论文

跨国银行投资分析论文

跨国银行投资分析论文跨国银行投资是指银行在多个国家进行投资活动,涉及到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一定的风险与机会。

本论文将从跨国银行投资的市场背景、投资策略、风险管理、成功案例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市场背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发展程度的增加,跨国银行的垄断地位逐渐形成,国际金融市场的活跃程度不断提高,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之一。

对于跨国银行而言,投资国外市场是扩大市场份额、降低风险、提高盈利的重要手段。

同时,跨国银行的投资也可以为目标国家带来外汇储备、资本、技术、管理经验等资源。

然而,跨国银行的投资也存在许多挑战和风险。

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日益复杂化和风险加大,跨国银行的投资决策也愈发困难和复杂。

如何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控制风险,实现盈利,是跨国银行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二、投资策略在跨国银行的投资策略中,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投资方向:根据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背景等,选择合适的投资方向,以确保投资回报。

2. 投资周期:跨国银行应根据投资项目的周期和预期回报,合理安排投资周期。

3. 投资方式:跨国银行可以通过股权投资、债券投资和直接投资等方式进行投资。

不同的投资方式有不同的优势和限制,应根据投资目的和市场情况选择适合的方式。

4. 投资规模:跨国银行应在合理范围内选择投资规模,避免过度投资和风险过高。

三、风险管理跨国银行的投资涉及到多方面的风险,如汇率风险、政治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

因此,在投资前,跨国银行应进行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以下是一些风险管理措施:1. 多元化投资:跨国银行应分散投资风险,通过在不同城市、不同行业和不同投资方式上分布投资风险。

2. 汇率风险管理:跨国银行可以采用遥期外汇合约或货币互换等方式,降低汇率风险。

3. 政治风险管理:通过了解目标国家的政治环境、法律法规,及时了解政治风险,并采取有效的战略应对。

4. 信用风险管理:跨国银行应选择信用评级高的借款人、投资项目和投资工具。

国际投资学论文

国际投资学论文

从“达娃之争”看消灭式合资国际合资经营企业具有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共负盈亏,有较充分的经营权等特征。

二者投资在总投资所镇比例直接关系着生产经营的控制程度,这也正是我国规定合资经营企业中外方投资比例不能过低的原因。

同时,合营各方按照一定比例分担企业的风险,承担权利义务和责任。

共同经营,即指合资经营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的人数及组成由双方协定,合营各方在一定水平上分担企业的经营管理责任。

另外,合资企业在东道国境内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东道国政府不得干预其活动。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国并购已成为国际投资的主流趋势。

而在对我国的外国直接投资中,外资并购大约占10%,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制造业、批发零售业等领域。

1996年,娃哈哈集团与法国达能公司、香港百富勤公司共同成立合资企业,其中娃哈哈集团占49%的股份,另两家外资企业共同拥有51%的股份。

然而没有想到的是,达能不久便收购了百富勤公司的股份,一跃成为中国娃哈哈集团的控股股东。

当时,达能公司就提出将“娃哈哈”商标转让给其所控制的公司,但遭到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的拒绝。

后来,双方签订商标权使用合同,规定“不应许可除娃哈哈与达能建立的合资公司以外的任何其他方使用商标”,这也就是说,法国达能公司通过合资的方式,控制了“娃哈哈”商标。

以此为筹码,达能要求强行收购娃哈哈集团其他非合资公司。

不难发现,娃哈哈中了达能10年前就设好的“消灭式合资”的圈套。

许多中国的老百姓也一眼看出,达能收购娃哈哈等知名品牌,目的在于垄断中国饮料行业。

近年来合资企业纷纷独资和谋求控股的案例可谓不胜枚举,宝洁,西门子,联合利华等一批早已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巨头纷纷通过国权回购或增资扩股方式走上独资之路。

当前,国际市场竞争已经超越了产品竞争阶段,进入了品牌竞争时代。

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我国企业品牌竞争力仍相对薄弱。

(毕业论文)近十年中国对外投资变化分析.doc

(毕业论文)近十年中国对外投资变化分析.doc

近十年中国对外投资变化分析自1978年改革开放,此三十年来我国对外投资经历了由小到大,从无到有的艰难发展过程。

然而,我国对外投资取得的成就在于近十年的发展。

本文通过对近十年中国对外投资存量及流量数据的分析以及对相关产业的投资比例变化进行探讨,进而对我国近十年投资变化进行研究。

关键词:对外投资;存量及流量数据;投资产业;变化0前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并没有太长历史,新中国建国以来与外界联系并不紧密,只有到1978年以后,中国的对外投资冰真正意义上开始。

其中,对外投资理论出现大多是以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投资为背景研究的,包括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巴克莱和卡森的内部化理论,以及円本著名经济学家小岛清对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研宄。

2001年,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在中国GDP规模不断扩大和外汇储备高速增长的背景下,中国政府提出了“走出去”战略,鼓励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中国入世更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创造了条件。

在加入WT0后,中国对外投资持续、稳定增长。

一方面加入WT0 为中国企业迈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经济秩序接轨创造了高效、透明的国际环境;另一方面,随着中国企业的成长壮大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中国企业开始逐步将“边际”产业对外转移,将“上游”产业引入国内,进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

然而,长时间的游离于国际社会之外,中国的对外投资并非一帆风顺。

我国对外投资起步较晚。

1998年,我国政府正式提出“走出去” 战略,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

2000年10刀,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最终明确了“走出去”战略的实施[1]。

由于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使得我国对外投资在2003年前相对有些放缓,所以我们分析时从2003年开始:(图1)年份以上是对各大洲的投资存景对比分析,下面对流景数据分析 (图2):600500400300200100图2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图18001600140()1200100080()60040()200北美洲2003 2004 2005 20062007 200820091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年份1.中国对外投资概况1.1投资数额从图1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对外投资中亚洲占据主要地位。

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与我国的应对策略

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与我国的应对策略

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与我国的应对策略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与我国的应对策略姓名:梁艳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国际贸易学指导教师:刘崇仪 20020401 论文摘要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国际资本的跨国流动日趋活跃。

国际投资,特别是国际直接投资,在不断自由化和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中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成为世界经济中极其活跃的组成部分。

国际直接投资的规模、流向和结构的迅速变化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产业结构调整、企业国际竞争力乃至一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引进和利用外资一直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和重要战略之一。

实施这一战略,使我国在较短时间内解决了经济建设中资金不足及技术、管理水平落后等问题,进出口规模和经济增长速度令世人瞩目。

据对外经贸部门最新统计,截止2001年6月底,全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项目376318个,协议外资金额7101.28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3693.15亿美元。

但近几年,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一直呈徘徊和下滑态势,利用外资结构调整缓慢,经济效益滑坡,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力相应减弱。

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下,如何调整我国引进外资政策,与wTO规则相衔接,优化外商直接投资结构,提高外资利用效益,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合理引进外资只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对外直接投资。

宏观层面上,我国在资金、技术、管理和营销等方面并不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

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方面实力不断增强,某些行业的某些企业确实具备了跨国投资的比较或绝对优势,如首钢、中化、中信等公司在海外的跨国投资就非常成功。

但必须承认这是低水平上的快速发展,无论在经营方向、市场战略、经营成本还是投资规模以及资产结构方面,与国际跨国公司相比仍有天壤之别。

过去我们主要开放市场、吸收外资、引进技术并提高产业梯次,今后理应借助已取得的成就主动出击,;采取灵活机动的方式实行跨国经营。

国际投资方面论文

国际投资方面论文

国际投资方面论文随着经济区域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国际投资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国际投资方面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国际投资方面论文篇1论国际投资的法律保护摘要:国际投资是资本输出的主要形式,国家鼓励对外投资企业赚取外汇,吸引外资在本国投资推动了本国经济发展。

国家之间达成双边协议,共同保护和推动两国间的国际投资行为,有利于两国促进两国经济的交流,在两国之间形成资本和资源的取长补短。

随着各国对于国际投资的重视,区域性国际投资保护多边协议达成,成员国之间相互享有最惠国待遇,并规定了国有化过程中的赔付原则。

本文主要对国际投资的法律保护进行浅显分析。

关键词:国际投资;国际投资者待遇;法律保护关于对国际投资保护的法律,是国际投资者在被投资国家进行投资的基本权益得到保证的法律依据。

国际投资者按照国籍应该依照投资者本国政府和法律的保护和制约,而其投资行为发生在被投资国理应接受被投资国国家主权的管辖,由此也造成了基于人属国家管辖权和基于地狱的国家管辖权的冲突。

由此也引发了关于国际投资者待遇的争议。

一、国际投资者待遇问题(一)国际投资者待遇。

国际投资者待遇是国际投资者者东道主国家进行投资经营活动时享有东道主国家法律规定的义务和权利。

(二)国际投资者管辖权。

国际投资者按照人员归属管辖的原则,理当受到国际投资者国籍所在国家政府的管辖,并承担和享有其法律规定的义务与权利;按照地域归属管辖的原则,国际投资者应该接受其从事投资活动的东道主国家的管辖,并承担和享有其法律规定的义务和权利。

国际投资者的待遇标准情况分析。

基于国际投资者在东道主国家进行投资造成的国籍所在国家政府对该投资者的管辖权和东道主国家政府对其领土范围内所有人员的管辖权的冲突,目前国际上提出了三种国际投资者待遇标准,它们分别是国际标准、国民待遇标准,最惠国待遇标准。

国际标准在目前的国际上并没有正式明确的定义,而基于保护发达国家资本投资利益的国际标准虽然被发达国家推崇,但是因为的法律依据是来源于国际投资者的国籍所在国,从而造成被投资国家政府的管辖权被侵犯,并不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认可。

国际金融毕业论文

国际金融毕业论文

国际金融毕业论文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格局中,国际金融领域的动态变化对各国经济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国际金融涵盖了广泛的议题,包括汇率波动、国际资本流动、跨国金融机构的运作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的监管等。

汇率作为国际金融中的关键要素,其波动直接影响着国际贸易和投资。

当一国货币升值时,该国的出口可能受到抑制,进口增加;反之,货币贬值则可能促进出口,减少进口。

汇率的波动不仅受到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影响,如通货膨胀率、利率水平和经济增长率,还受到市场预期、政治因素以及国际资本流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国际资本流动是国际金融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追求更高的回报率和更低的风险。

大规模的资本流入可能会推动一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但也可能带来资产价格泡沫和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相反,资本的突然外流可能导致货币危机和金融动荡。

例如,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一些东南亚国家由于短期资本的大规模撤离,遭受了严重的经济衰退和金融体系的崩溃。

跨国金融机构在国际金融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通过提供跨境金融服务,促进了资金在全球范围内的有效配置。

然而,跨国金融机构的复杂业务结构和全球经营网络也带来了监管挑战。

一些跨国银行在金融危机中暴露出来的风险管理漏洞和不当行为,引发了对全球金融监管体系的深刻反思。

国际金融市场的监管是维护金融稳定的关键。

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金融衍生品等复杂金融工具的出现增加了金融市场的风险。

各国监管机构需要加强合作,建立统一的监管标准,以应对跨国金融风险。

同时,对于新兴市场国家来说,建立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提高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投资者保护水平,是吸引国际资本和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国际贸易中,国际金融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企业在进行跨境贸易时,需要面对汇率风险、贸易融资和结算等问题。

合理运用套期保值等金融工具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汇率风险,确保贸易的稳定进行。

此外,国际金融机构提供的贸易融资服务为企业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发展。

论国际投资法中的最惠国待遇原则本科学位论文

论国际投资法中的最惠国待遇原则本科学位论文

前言目前在国际投资法律制度中,常见的待遇标准主要有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公平公正待遇﹑国际最低标准和国际标准等待遇制度。

一般而言,最惠国待遇标准的主要功能在于寻求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国投资者之间在东道国的平等竞争地位,而国民待遇则是寻求外国投资者与本国投资者在东道国平等的竞争机会。

最惠国原则的独特法律结构具有一种奇妙的功能:自动减少投资限制的多变效应。

在实践中,各国普遍认为给予外国投资者之间平等待遇要比给予外国投资者与本国投资者平等待遇的困难要小得多,因为前者不排除东道国给予本国投资者以特权。

而且,在今天对国际投资还很难形成国际统一的公平合理的管理体制的条件下,投资自由化纯属是一种理想或宗旨,在现实世界里无法完全排除各国以各种理由采取的不恰当的干扰或限制,人们只能尽力减少它们。

而最惠国原则正是满足了这种“最少限制”的要求。

因此,相对而言,最惠国待遇标准在国际投资法制中的应用比国民待遇制度要广泛得多,而且其适用的例外也要少得多。

在各国间签订的投资保护协定以及各国的投资法典中,国民待遇原则尚未为发展中国家普遍接受。

但是最惠国待遇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限制,并非东道国给予其他第三国投资者的待遇都会给予来自与其缔结有最惠国条款的缔约国的投资者,换句话说,它也不排除东道国在特定情况下对来自与其订立有最惠国条款的不同的投资母国的投资者间实行差别待遇,而且也不排除东道国对与其订立有最惠国条款的外国投资者之间实行差别待遇。

本文将对国际投资法中的最惠国待遇原则的主要问题,包括它的内涵、地位及适用等三方面进行探讨。

目录摘要 (1)1. 最惠国待遇概述 (1)1.1.最惠国待遇的起源与发展 (1)1.2.最惠国待遇的含义及功能 (2)1.2.1.最惠国待遇的含义 (2)1.2.2.最惠国待遇的功能 (2)2. 国际投资中最惠国待遇的内涵及地位 (3)2.1.国际投资中最惠国待遇的内涵 (3)2.1.1.国际投资中最惠国待遇的定义 (3)2.1.2.国际投资中最惠国待遇的种类 (3)2.2.最惠国待遇在国际投资中的地位 (4)3. 最惠国待遇在国际投资中适用的若干问题 (5)3.1.最惠国待遇在国际投资中适用的条件 (5)3.1.1.适用阶段 (5)3.1.2.适用对象 (6)3.1.3.其它适用条件 (7)3.2.最惠国待遇适用的例外 (9)3.2.1.一般例外 (9)3.2.2.国家间特定事项约定互惠的例外 (10)3.2.3.具体国家所实行的例外 (11)结语 (11)注释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投资学毕业论文(精心编辑10篇)

投资学毕业论文(精心编辑10篇)

投资学毕业论文(精心编辑10篇)投资学主要包括证券投资、国际投资、企业投资等几个研究领域,以效用最大化准则为指导,获得个人财富配置的最优均衡解,本篇文章就向大家介绍一些投资学毕业论文的范文,供给大家参考阅读。

投资学毕业论文精心编辑10篇之第一篇:刍议房地产投资项目的风险管理摘要:投资项目风险管理工作是房地产企业的核心工作之一,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房地产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房地产企业的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为它直接影响房地产企业的健康发展。

新时期房地产企业必须加强投资项目风险管理工作,发挥好房地产企业核心作用。

本文在房地产投资项目风险特征的基础上,从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增加企业长期经营项目投资;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三个方面入手,研究了房地产投资项目的风险管理对策,最后,又以结束语的方式总结了该管理对策的落实给房地产企业的未来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希望通过这次研究,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有效的参考,以提高房地产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房地产;投资项目;风险管理;最近几年,我国房地产企业在对项目进行投资的过程中,经常性的面临以下三大问题,分别是资金数额大、项目实施周期长、风险因素多,因此,为了确保投资项目利润的最大化,房地产企业要加大对投资项目风险的管理力度,通过采用一系列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策略,以保证房地产企业能够朝着积极、稳定、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房地产投资项目的风险特征房地产投资项目的风险,顾名思义,就是指房地产企业企业对项目进行投资的过程中,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导致其投资项目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的不同程度的变动,给房地产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通常情况下,房地产投资项目的风险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风险的相关性。

投资项目出现各种风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并且项目投资者所承担的各种风险与投资技巧和市场环境也有密切的联系[1].第二,风险的多样性。

文化因素对国际直接投资影响论文

文化因素对国际直接投资影响论文

论文化因素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影响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国际直接投资的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同时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一个突出表现趋势是国际直接投资中跨国并购的飞速增长,由此带来的文化因素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本文通过文化因素在跨国并购中所起的作用,进而探讨如何影响国际直接投资,在此基础上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和建议。

关键词:文化因素国际直接投资跨国并购文化整合一、文化因素在国际直接投资中的重要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直接投资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同时它对企业和国家的发展所产生的作用日益明显。

而在投资环境的因素中,文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截至2007年底,全球共有跨国公司7.1万家,拥有90万家海外分支机构,这些海外机构的全球销售额高达45万亿美元。

由此可见,跨国公司逐渐延伸到国际领域,由于不同的群体、区域、国家互有差别,必然会面临来自不同的文化体系的文化地域的摩擦与碰撞,将会给企业跨国并购带来一定的投资风险与经营阻碍。

因此,文化因素对跨国并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进而必须对东道国的投资环资环境作出具体的分析与评估,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这样才能在国际直接投资中占有主导地位。

二、文化因素在跨国并购中的作用跨国并购使得一个组织中两种或几种势力相当的文化不可能长期存在的,这种不稳定的状态迟早会被统一的组织或企业文化所替代。

而文化因素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使得两个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组织或企业之间找到共同点,实施统一的人事制度安排、薪酬方案设计、企业文化理念建设等。

例如,吉利对沃尔沃的文化整合,就属于一种跨国文化并购,而且文化的跨度还非常大。

因为,东西方文化融合本身存在着很深的鸿沟。

但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文化差异,才使得文化因素更好的控制组织或企业向着它希望的方向进行。

具体来说,跨国并购中的文化因素在整合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一)交易成本的最小化如果从交易成本理论来解释跨国公司的投资区位选择问题,那么成本最小化是跨国公司并购进行投资决策时的首要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理论研究文献综述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的空前发展引起了国际经济理论界的广泛关注。

因此,深入分析、探讨跨国公司理论的发展将对发展跨国经营起到顺水推舟的作用。

本文仅对学术界公认的和比较有影响的传统理论以及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理论的发展前沿进行引述。

但为了深入地了解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理论的发展进程,文献涉及又较为广泛,主要是国内外学者对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核心理论以及发展的研究成果,主要参考了《国际贸易》、《经济评论》等核心刊物,还查阅了大量的国外关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理论方面划时代的著作。

关键字:要素禀赋、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垄断优势、内部化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尚未从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理论中独立出来,往往以要素禀赋理论为基础来解释国际直接投资。

60年代初,美国学者海默(Stephen Hymer)率先向传统理论发出挑战,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

不久,这一理论在经济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刺激了对跨国公司的种种理论探讨。

从此,跨国公司的学术研究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

其中,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的跨国公司理论主要包括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和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等。

一、垄断优势理论(Monopolistic Advantage Theory)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先驱、美国学者海默(Hymer,1960)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首次对传统理论提出挑战。

并由其导师金德尔伯格(Charles P. Kindleberger)等学者加以完善,发展成为研究国际直接投资最早的、最有影响的理论,即垄断优势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是一种以不完全竞争为前提,依据企业特定垄断优势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是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的一种分析。

该理论认为,由于市场的不完全性,外国公司能够凭借其拥有的来自生产秘密、技术、管理以及规模经济等方面垄断优势同当地企业进行有效地竞争。

随后,金德尔伯格将市场不完全作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

正如金德尔伯格所说:“直接投资的兴旺必定是因为存在着产品和要素市场的不完全性,或是存在着造成市场分割的政府或企业对竞争的某些干预”。

他列出市场不完全的几种形式:产品市场不完全、资本和技术等要素市场不完全、规模经济和政府的关税等贸易限制措施造成的市场扭曲。

垄断优势理论突破了国际间资本流动导致对外直接投资的传统贸易理论框架,突出了知识资产和技术优势在形成跨国公司中的重要作用。

邓宁和拉格曼(Dunning & Rugman, 1960)在《在国外直接投资理论中海默论文的影响》一文中也曾指出,海默的博士论文最大的贡献在于脱离了新古典贸易和金融理论,开创了以产业组织结构理论为基础的跨国公司分析。

但沿用静态分析方法的垄断优势理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无法解释为什么拥有独占性技术优势的企业一定要对外直接投资,对于企业为什么不采取商品直接出口,或转让特许权的方式到海外扩展,垄断优势理论也没有做出解释。

垄断优势理论也没有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

在海默提出垄断优势理论之后,大量的西方学者参与到这一领域的研究中来,其中不少学者对垄断优势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较为突出的有:约翰逊(Johnson,1970)在《跨国公司的效率和福利问题》一文中提出的知识资产论,凯夫斯(Caves,1971)在《跨国公司:国外投资的产业经济学》中提出的产品特异论,尼克博格(Knickerbocker,1973)在《垄断作用与跨国公司》一文中提出的寡占反映论。

二、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The Theory of Product Life Cycle)为研究国际投资、国际贸易和国际竞争之间的关系,在波斯纳(Posner, 1961)提出的技术差距论的基础上,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维农(Vernon, 1966)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的《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一文中,以美国情况为例,首次提出了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后经威尔斯(Louis T. Wells)和赫希哲(Hirsch)等人的发展而逐步完善。

维农运用微观经济观念——产品生命周期——解释宏观的经济现象,即战后美国跨国公司的国外行为。

该理论在解释拥有特殊优势的企业为什么要直接投资方面有重要贡献。

利用Posner(1961)早期的一些研究成果,维农认为美国企业的竞争或独占优势——特别是他们创新新产品和程序的能力——取决于美国的天资和市场的结构和模式。

该理论将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3个不同阶段,即产品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

作为一种投资理论,它揭示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和基础不仅取决于企业拥有的特殊优势,而且还取决于企业在特定东道国所能获得的区位优势,而且只有这两方面优势的结合,才能使直接投资最终发生,并给投资者带来利益。

这一研究对后来折衷理论的兴起产生了重大影响。

但是由于该理论是对美国企业在特定时期对外直接投资实证研究的结果,所以其结论缺乏普遍意义,并且对当今许多国际直接投资行为也不能做出全面而科学的解释。

另外,近些年,跨国公司R&D 国际化日趋明显,跨国公司在市场经营上逐步打破了国家的界限,服务于一个统一的全球经济战略,这种新趋势的出现大大降低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适用性。

维农(Vernon, 1974)在《经济行为的区位》一文中,引入国际寡占行为来修正其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产品周期重新分为“以创新为基础的寡占”、“成熟的寡占”和“老化的寡占”3个阶段。

在各个阶段中,跨国公司根据不同类型的进入壁垒来建立和维持其垄断地位,进入壁垒对跨国公司的区位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经过修正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仍没有从根本上克服上述不足和缺陷。

三、内部化理论(Internationalization Theory)20世纪70年代中期,英国学者巴克利(Peter J. Buckley)和卡森(Mark O. Casson)在合著出版的《跨国公司的未来》一书中提出了内部化理论,并由加拿大学者拉格曼(Rugman, 1981)在著作《跨国公司的内幕》中进一步加以发展。

该理论仍然以市场不完全为假设,但它强调的是市场不完全如何使企业将垄断优势保留在企业内部,并通过企业内部使用而取得优势的过程,当这一过程超越国界便会形成跨国企业。

内部化理论认为: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是导致企业内部化的根本原因。

内部化理论的出现标志着西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重要转折。

较之垄断优势理论有了很大的进步,尽管他们同样以市场不完全性作为理论起点,但内部化理论划分了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市场不完全性的区别,并把自己的理论基点放在中间产品市场不完全性上。

因此,该理论更接近国际生产过程的实际。

而且,海默与维农等人从市场结构来研究发达国家企业海外直接的动机与决定因素,而内部化理论则转向研究各国企业之间的产品交换形式、企业国际分工与生产组织形式。

内部化理论同时适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同时适用于国内、外。

但是内部化理论不能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地理方向和跨国公司的经营布局。

另外,该理论忽略了对跨国公司这一典型的国家化垄断组织行为特征的研究,应该说这是内部化理论的一个遗憾。

四、国际生产折衷理论(The 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由英国里丁大学邓宁(Dunning,1977)教授在《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和跨国企业》一文中正式提出的。

并在《国际生产与跨国企业》(Dunning,1981)的论文集中,对其折衷理论进行了系统地整理和阐述。

他认为以往的理论只能对国际直接投资做出部分的解释,而且未将投资理论与贸易理论结合起来,客观上需要一种折衷理论。

邓宁的折衷理论包容了西方经济理论中的厂商理论、区位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吸收了西方经济学中的各派思想,把国际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和非股权转让三者合为一体。

折衷理论认为,企业从事国际直接投资是由该企业自身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3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所谓OIL(Ownership-Internalization-Location)模型。

邓宁认为,这3类优势都不能单独用来解释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倾向,企业只有同时具备这3类优势时,才可能从事对外直接投资。

它并不是对以往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简单加总,而是从跨国公司国际生产的高度,讨论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这3大因素对国际直接投资的作用。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迄今较完备的、被人们最广为认同的综合性国际生产模式,被称为国际直接投资理论领域里的“通论”。

该理论不只限于讨论跨国公司国际生产的决定因素,而且力图解释跨国公司的整个国际经济活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但也有学者认为,该理论的普遍性使它失去了具体实用的价值。

五、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理论的其他流派及其发展近年来随着跨国公司对全球政治经济的影响日益扩张,国际直接投资问题已成为国际经济学领域研究的重点之一。

虽然跨国公司的理论和实践都发展迅速,但到目前为止,除了上述主流理论以外,尚未出现象垄断优势理论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那样具有理论突破性的成果,主要是运用新方法和分析工具对原有传统主流理论加以修正、检验和发展,并推动研究更贴近现实。

与此同时,更多的学者致力于新理论的尝试。

近些年,还出现了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跨国公司企业资源管理论、竞争优势发展阶段理论等。

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Kiyoshi Kojima,1978)在其著作《多国经营的日本模式》一书中提出比较优势投资理论。

该模式的核心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及边际产业依次进行;而这些产业又是东道国具有明显或潜在的比较优势的部门,如果没有外来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东道国这些优势就不能被利用。

这样,投资国对外直接投资就可以充分利用东道国的比较优势并扩大两国的贸易。

该理论只能解释美国型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行为,忽略了国际分工原则的作用。

90年代初,许多经济学家把研究的重点转向外部因素对跨国公司行为的影响方面,形成了具有加大影响的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

该理论认为,任何类型的对外直接投资的产生都是由投资直接诱发要素和间接诱发要素产生的。

发达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诱发要素起主要作用,而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更大程度上间接诱发要素起主要作用。

企业资源管理论是一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经济学界、管理学界兴起的企业理论。

与传统经济学对企业分析主要着眼于产品市场分析不同,企业资源观主要从资源而不是从产品的角度来分析企业资源定位、资源与业绩、战略选择及竞争优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