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线统计图

合集下载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讲义第七章 折线统计图 人教新课标版(含解析)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讲义第七章 折线统计图 人教新课标版(含解析)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同步复习与测试讲义第七章折线统计图【知识点归纳总结】1. 单式折线统计图1.折线统计图: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数量,用折线的上升或下降表示数量的多少和增减变化.容易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2.折现统计图制作步骤:(1)标题:根据统计表所反映的内容,在正上方写上统计图的名称;(2)画出横、纵轴:先画纵轴,后画横轴,横、纵轴都要有单位,按纸面的大小来确定用一定单位表示一定的数量;(3)描点、连线:根据数量的多少,在纵、横轴的恰当位置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序连接起来.【经典例题】例1:如图,电车从A站经过B站到达C站,然后返回.去时B站停车,而返回时不停,去时的车速为每小时48千米,返回时的车速是每小时72千米.分析:从统计图中可知电车从A站到达B站用了4分钟,并在B站休息了1分钟,从B站到达C站用了5分钟,所以电车从A站到达C站共行驶了4+5=9(分钟),根据“速度×时间=路程”求出从A站到C站的距离;电车在C站休息了3分钟,从第13分钟开始行驶到第19分钟返回A站,根据“速度=路程÷时间”即可得出答案.解:48×(4+5)÷(19-13),=48×9÷6,=72(千米);答:汽车从C站返回A站的速度是每小时行72千米.故答案为:72.点评:此题首先根据问题从图中找出所需要的信息,然后根据数量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和“速度=路程÷时间”即可作出解答.2. 复式折线统计图1.定义: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用线段把各点顺次连接起来.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项目的具体数量,又能清楚地反映事物变化的情况.2.折线图特点:易于显示数据的变化的规律和趋势.可以用来作股市的跌涨和统计气温.3.作用:复式折线统计图一般用于两者之间比较,主要作用还是看两者之间的工作进度和增长.折线统计图分单式或复式.复式的折线统计图有图例,用不同颜色或形状的线条区别开来.4.区别:与单式折线统计图相差最大的是多了一条线,和第二个单位,但仍然能看出他的上升趋势.【经典例题】例1:哥哥和弟弟周末分别骑车去森林动物园游玩,下面的图象表示他们骑车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请根据哥哥、弟弟行程图填空.①哥哥骑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②弟弟骑车每分钟行0.3千米.分析:此题是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根据成正比例的意义可知,行驶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关系;通过观察统计图可得出弟弟行驶的路程为30千米,时间为3:40-2:00=100分钟,根据速度=路程÷时间即可解决问题.解:因为路程=速度×时间,所以哥哥骑车行驶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3:40-2:00=100(分钟),30÷100=0.3(千米);答:哥哥骑车行驶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弟弟骑车每分钟行0.3千米.故答案为:正;0.3.点评:此题考查了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成正比例的意义.【同步测试】单元同步测试题一.选择题(共8小题)1.如图是张璐某一周内每天30秒跳绳成绩.如图中能表示张璐这一周内每天30秒跳绳平均成绩的虚线是()A.①B.②C.③D.④2.如图是小明每天上学走的路程统计图,那么他从家到学校需要走()千米.A.5B.2.5C.103.甲和乙在一次赛跑中,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那么下列结论正确的个数为()①甲比乙先出发②甲比乙先到终点③甲速是乙速的2倍④甲、乙所行路程一样多A.1B.2C.3D.44.小明和小英一起上学.小明觉得要迟到了,就跑步上学,跑累了,便走着到学校;小英开始走着,后来也跑了起来,直到校门口赶上了小明.下列4幅图象,()幅描述了小英的行为.A.B.C.D.5.某日,淘气家的室内气温如图所示,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14时起,室温开始逐渐走低B.相邻的两个室温数据的取得间隔5小时C.当天室内平均气温在7℃与21℃之间6.如图所示的图象表示斑马和长颈鹿的奔跑情况,下面的说法不符合这个图象的是()A.斑马奔跑的路程与奔跑的时间成比例B.长颈鹿25分钟跑了20千米C.长颈鹿比斑马跑得快D.斑马跑12千米用了10分钟7.如图是吴先生国庆节开车从深圳回老家F市的过程.下面说法,错误的是()A.F市距离深圳640kmB.9:00﹣10:00车速最快C.14:00﹣15:00行驶了60kmD.开车4小时后体息了20分钟8.“龟兔赛跑”中,骄傲的兔子自认为遥遥领先就在途中睡了一觉,醒来时才发现乌龟快到终点了,于是急忙追赶,但为时已晚,最终乌龟先到了终点…下列各图与故事情节相符的是()A.B.C.二.填空题(共6小题)9.如图是一辆汽车与一列火车的行程图表,根据图示回答问题.(1)汽车的速度是每分钟千米;(2)火车停站时间是分钟;(3)火车停站后的速度比汽车每分钟快千米;(4)汽车比火车早到分钟.10.如图是航模小组制作的甲、乙两架飞机在一次飞行中时间和高度的记录.(1)乙飞机飞行了s,比甲飞机少飞行了s.(2)从图上看,起飞后第s两架飞机的高度相差2m,起飞后第s两架飞机的高度相差最大.(3)从起飞后第15s至第20s,甲飞机的飞行状态是,乙飞机的飞行状态是.11.观察如图回答问题:(1)这是一幅统计图.(2)2月份甲站比乙站多供立方米的水.(3)月份两站的供水量是一样的;月份两站供水量相差最多.(4)乙站1~5月份平均每月供水立方米.12.菊花牌感冒冲剂零售价为20元,两次降价后分别为18元和15元.用下面两幅图来表示药价的变动情况.(1)你觉得哪一幅统计图更能突出价格下降的幅度?.A.A B.B(2)如果在两次降价中,感冒冲剂类药品的平均下降幅度为30%,菊花牌感冒冲剂的降幅相对来说是不是很大?.A.是B.不是13.根据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小明家4个月水费统计图(1)小明家这4个月平均水费是元.(2)A月的水费比C月少%.(3)如果把平均水费记作0元,那么高出平均水费15元记作元,低于平均水费5元记作元.14.看图并解答问题.如图是小强和小刚两位同学参加800米赛跑的折线统计图.(1)前400米,跑得快一些的是,比赛途中在米处两人并列.(2)跑完800米,先到达终点的是,比另一位同学少用了秒.(3)小刚前2分钟平均每分钟跑米.三.判断题(共5小题)15.如图图是小林同学放学骑车回家的速度与时间关系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小林前3分钟与后3分钟骑车的平均速度和所走的距离相同..(判断对错)16.任意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都可以合成一个复式折线统计图.(判断对错)17.复式条形统计图不仅反映数量的变化趋势,而且便于对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进行比较.(判断对错)18.折线统计图便于直观了解数据的大小及不同数据的差异.(判断对错)19.折线统计图既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也可以表示数量的增减情况..(判断对错)四.操作题(共1小题)20.如图是某便利店两种品牌的纯牛奶1﹣6月销售情况统计表.月份123456销量甲202535405055乙151820161210请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并回答问题:(1)你了解到哪些信息?(2)如果你是便利店经理,下月你准备怎样进货?为什么?五.应用题(共4小题)21.小华骑自行车到6千米远的森林公园去游玩,请根据下面的统计图回答问题.(1)小华几时到达森林公园,途中休息了几分.(2)小华在森林公园玩了几分.(3)返回时用了几分.22.下面是莱商场去年上半年服装和鞋帽销售额统计表.(单位:万元)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服装171012141816鞋帽131214111214(1)根据统计表完成下面的统计图.(2)比较服装和鞋帽销售情况,用一句话加以总结.23.下面是某市一中和二中篮球队的五场比赛得分情况统计图.(1)两个学校的篮球队第二场比赛时成绩相差多少分?(2)哪场比赛两个学校的篮球队成绩相差最大?24.某商场2018年凉鞋的销售情况如图所示.(1)第一季度共销售双.(2)7月份的销售量是5月份的倍.(3)图中月份凉鞋的销售量最高,原因是什么?(4)这是一幅不完整的折线统计图.请你根据生活实际,完成这幅折线统计图.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8小题)1.【分析】根据平均数的意义可知:一组数的平均数应该比这组数中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所以①和④不对.张璐跳绳的个数大部分在②的上面,所以②的值应该偏低.由此解答即可.【解答】解:由图可知,④比张璐所跳个数都多,所以不对;①比张璐所跳个数都少,所以也不对;张璐所跳个数大部分在②的上方,所以②的值偏小一下,②错.所以应该选C.答:图中能表示张璐这一周内每天30秒跳绳平均成绩的虚线是③.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应用,关键运用平均数的意义做题.2.【分析】观察图可知,小明离的路程越来越多,走到5千米的地方路程不再增加,也就是到了学校,然后在学校里面待了一段时间,然后回家,离家的距离越来越少,由此求解.【解答】解:观察图可知,小明离的路程越来越多,走到5千米的地方路程不再增加,也就是到了学校所以他从家到学校需要走5千米.故选:A.【点评】解决本题关键是理解图中折线表示的含义,得出结论.3.【分析】根据图示可知,甲乙是同时出发的,所以①错;因为甲到达终点用时t1,乙到达终点用时2t1,(由题意知t1≠0),所以甲比乙先到终点,乙用时是甲的2倍,所以甲的速度是乙的2倍,所以②、③对;有图示可知,甲乙所行路程一样多,所以④对.由此判断.【解答】解:根据图示可知,甲乙是同时出发的,所以①错;因为甲到达终点用时t1,乙到达终点用时2t1,(由题意知t1≠0),所以甲比乙先到终点,乙用时是甲的2倍,所以甲的速度是乙的2倍,所以②、③对;有图示可知,甲乙所行路程一样多,所以④对.答:正确的结论有3个.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复式折线统计图,关键根据统计图找对解决问题的条件,解决问题.4.【分析】小英先走后跑,也就是速度由慢到快,因此,选项D描述了小英的行为.【解答】解:小英先走后跑,也就是速度由慢到快,选项D描述了小英的行为.故选:D.【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分析折线统计图的能力.5.【分析】A.通过观察折线统计图可知:7时到14时室温逐渐升高,14时起室温逐渐降低.B.通过观察折线统计图可知:相邻两个室温数据的取得时间是4小时.C.当天室内最低气温是7°C,最高气温是21°C.据此解答即可.【解答】解:A.7时到14时室温逐渐升高,14时起室温逐渐降低.因此,14时起,室温开始逐渐走低.说法正确.B.相邻两个室温数据的取得时间是4小时.因此,相邻的两个室温数据的取得间隔5小时.说法错误.C.当天室内最低气温是7°C,最高气温是21°C.因此,当天室内平均气温在7℃与21℃之间,说法正确.故选:B.【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作用,并且能够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6.【分析】根据图象对各选项进行依次分析、进而得出结论.【解答】解:A、因为12÷10=1.2千米,24÷20=1.2千米,…,即斑马奔跑的路程÷奔跑的时间=斑马速度(一定),所以奔跑的路程与奔跑的时间成正比例;B、由图象可知:长颈鹿25分钟跑了20千米;C、由图象可知:斑马比长颈鹿跑的快,所以C选项长颈鹿比斑马跑得快,说法错误;D、由图象可知:斑马跑12千米用了10分钟;故选:C.【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根据统计图获取信息的能力,能够根据图象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能力.7.【分析】由图可以看出:F市离深圳是640千米.7:00~8:00行驶了75千米,时速75÷1=75千米/时;8:00~9:00行驶了180﹣75=105千米,时速105÷1=105千米/时;9:00~10:00行驶了300﹣180=120千米,时速为120÷1=120千米/时;10:00~11:00行驶了410﹣300=110千米,时速为110÷1=110千米/时;11:00~12:00路程没有变化,时速为0,即休息了1个小时;12:00~13:00行驶了500﹣410=90千米,时速为90÷1=90千米/时;13:00~14:00行驶了580﹣500=80千米,时速为80÷1=80千米/时;14:00~15:00行驶了640﹣580=60千米,时速为60÷1=60千米/时.再通过比较即可确定哪个时段速度最快;开车4小时后休息的时间.【解答】解:如图各时间段行驶的路程、速度计算如下:7:00~8:00行驶了75千米,时速75÷1=75千米/时;8:00~9:00行驶了180﹣75=105千米,时速105÷1=105千米/时;9:00~10:00行驶了300﹣180=120千米,时速为120÷1=120千米/时;10:00~11:00行驶了410﹣300=110千米,时速为110÷1=110千米/时;11:00~12:00路程没有变化,时速为0,即休息了1个小时;12:00~13:00行驶了500﹣410=90千米,时速为90÷1=90千米/时;13:00~14:00行驶了580﹣500=80千米,时速为80÷1=80千米/时;14:00~15:00行驶了640﹣580=60千米,时速为60÷1=60千米/时.F市距离深圳640km,先项A正确9:00﹣10:00车速最快,选项B正确14:00﹣15:00行驶了60km,选项C正确开车4小时后体息了1小时,选项D不正确故选:D.【点评】此题是考查如何从拆线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并根据所获取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8.【分析】乌龟是匀速行走的,图象为线段.兔子是:跑﹣停﹣急跑,图象由三条折线组成;最后比乌龟晚到,即到终点花的时间多.【解答】C解:匀速行走的是乌龟,兔子在比赛中间睡觉;后来兔子急追,路程又开始变化,排除A;兔子输了,兔子用的时间应多于乌龟所用的时间,排除B.故选:C.【点评】首先应理解函数图象的横轴和纵轴表示的量,再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函数图象.二.填空题(共6小题)9.【分析】(1)根据统计图可知:汽车出发时的时间是7:55,行驶到15千米时的时间是8:20,用路程除以时间等于速度解答即可;(2)用火车开出的时刻减去到站的时刻就是火车停站的时间;(3)先求出火车停站后的时速,再减去汽车的时速即可;(4)用火车到站的时刻减去汽车到站的时刻就是汽车比火车早到的时间.【解答】解:(1)8:20﹣7:55=25分钟15÷25=0.6(千米)答:汽车的速度是每分钟0.6千米.(2)8时10分﹣8时=10分钟答:火车停站时间是10分钟.(3)8时25分﹣8时10分=15(分钟)(15﹣5)÷15=(千米)﹣0.6=(千米)答:火车停站后的速度比汽车每分钟快千米.(4)8时25分﹣8时20分=5分钟答:汽车比火车早到5分钟故答案为:0.6,10,,5.【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根据统计图,分析数量关系解答问题的能力.10.【分析】(1)首先要明确,虚线表示甲飞机的飞行,实线表示乙飞机的飞行.由折线统计图可知,甲飞机飞行了40秒,乙飞机飞行了35秒,乙飞机比甲飞机少飞行:40﹣35=5(s).(2)由统计图可知,横轴表示飞行时间,纵轴表示飞行高度.观察可知起飞后第55秒,两折线相差2格,说明此时两架飞机的高度相差2米,起飞后大约30秒两折线离的最远,说明此时两架飞机的高度相差最大.(3)从起飞后第15s至第20s,虚线呈上升趋势,所以甲飞机的飞行状态是上升;实线呈平衡趋势,所以乙飞机的飞行状态是平衡.【解答】解:(1)乙飞机飞行了40秒,比飞机少飞行了5秒.(2)从图上看,起飞后第5秒两架飞机高度相差2米,起飞后大约30秒两架飞机的高度相差最大.(3)从起飞后第15s至第20s,甲飞机的飞行状态是上升,乙飞机的飞行状态是平衡.故答案为:(1)40,35;(2)15,30;(3)上升,平衡.【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观察分析统计图,并能依据统计图中的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11.【分析】(1)由图可知这是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2)由图知,2月份甲站供水40立方米,乙站供应20立方米,则甲站比乙站多:40﹣20=20(立方米).(3)两条折线在3月份重合,所以,3月份两站的供水量一样多;1月份两条折线距离最远,所以,1月份两站供水量相差最多.(4)求乙站这5个月的平均供水量为:(10+20+50+70+80)÷5=46(立方米).【解答】解:(1)这是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2)40﹣20=20(立方米)答:2月份甲站比乙站多供20立方米的水.(3)3月份两站的供水量是一样的;1月份两站供水量相差最多.(4)(10+20+50+70+80)÷5=230÷5=46(立方米)答:乙站1~5月份平均每月供水46立方米.故答案为:复式折线;20;3;1;46.【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应用,关键根据统计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条件.12.【分析】(1)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图B的折线下降幅度更明显,所以选B.(2)根据平均降价幅度进行计算:20×(1﹣30%)=14(元),15>14,所以降价幅度很大.所以选A.【解答】解:(1)答:我觉得图B统计图更能突出价格下降的幅度.(2)20×(1﹣30%)=14(元)15>14答:菊花牌感冒冲剂的降幅相对来说是很大.故答案为:B;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单式折线统计图,关键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做题.13.【分析】(1)根据平均数的求法,用4个月的总水费除以4即得四个月的平均水费.(2)把C月的水费看作单位“1”,求A月的水费比C月少百分之几,就是求A月比C月少的占C月的百分之几,列式计算得:(94﹣27)÷94≈71.3%.(3)根据题意,结合正负数的意义,表示水费即可.【解答】解:(1)(27+62+94+85)÷4=268÷4=67(元)答:小明家这4个月平均水费是67元.(2)(94﹣27)÷94=67÷94≈71.3%答:A月的水费比C月少71.3%.(3)如果把平均水费记作0元,那么高出平均水费15元记作+15元,低于平均水费5元记作﹣5元.故答案为:67;71.3;+15;﹣5.【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单式折线统计图,关键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解决问题.14.【分析】(1)由表示小强、小刚跑的路程与时间的拆线可以看出,前400米小刚的比小强跑得快一些;到500米时小强追上了小刚,二人并列.(2)跑完800米,小强先到达终点,用时4.5分钟,小刚后到达终点,用时6分钟.小强比小刚少用6﹣4.5=1.5分钟,再乘进率60化秒.(3)小刚前2分钟跑了400米,根据“速度=路程÷时间”即可求出小刚前2分钟平均每分钟跑的米数.【解答】解:(1)答:前400米,跑得快一些的是小刚,比赛途中在500米处两人并列.(2)6﹣4.5=1.5(分)1.5分=90秒答:跑完800米,先到达终点的是小强,比另一位同学少用了90秒.(3)400÷2=200(米)答:小刚前2分钟平均每分钟跑200米.故答案为:小刚,500,小强,90,200.【点评】此题是考查如何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并根据所获取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三.判断题(共5小题)15.【分析】由图意可知,小林放学时后3分钟走的路程大于前3分钟走的路程,据此解答即可.【解答】解:小林放学时后3分钟走的路程大于前3分钟走的路程,所以本题错误.故答案为:×.【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够看懂函数图象,根据图意进行分析.16.【分析】折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用线段把各点顺次连接起来;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项目的具体数量,又能清楚地反映事物变化的情况;易于显示数据的变化的规律和趋势;由此依次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结论.【解答】解:任何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都能分成多幅单式折线统计图,但是任意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不一定合成一个复式折线统计图,所以本题说法错误;故答案为:×.【点评】明确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此题的关键.17.【分析】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可知:折线统计图易于显示数据的变化的规律和趋势,所以复式折线统计图既可以反映数量的变化趋势,又可以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解答】解: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可知:折线统计图易于显示数据的变化的规律和趋势.所以复式折线统计图既可以反映数量的变化趋势,又可以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所以原题说法是正确的.故答案为:√.【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18.【分析】条形统计图能很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仅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扇形统计图能反映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由此根据情况选择即可.【解答】解:根据统计图的特点可知:折线统计图便于直观了解数据的大小及不同数据的差异,所以本题说法正确;故答案为:√.【点评】此题应根据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各自的特点进行解答.19.【分析】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进行解答即可.【解答】解: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可知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既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也可以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趋势.因此,折线统计图既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也可以表示数量的增减情况.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故答案为:√.【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和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并且能够根据它的特点和作用,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四.操作题(共1小题)20.【分析】首先根据数据描出各点,再顺次连接即可.(1)了解到甲品牌的销售量越来越多,乙品牌的销售量越来越少.(2)如果是便利店经理,下月准备多进一些甲品牌的纯牛奶,因为甲品牌的销售量越来越多.【解答】解:画图如下,(1)了解到甲品牌的销售量越来越多,乙品牌的销售量越来越少.(2)如果是便利店经理,下月准备多进一些甲品牌的纯牛奶,因为甲品牌的销售量越来越多.【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统计图表的填补,以及从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要熟练掌握.五.应用题(共4小题)21.【分析】观察折线统计图,可知:(1)小华2时到达森林公园,途中休息了1﹣1=小时=20分;(2)小华在森林公园玩了2﹣2=小时=30分;(2)返回时用了3﹣2=小时=30分,据此解答.【解答】解:(1)1﹣1=(小时)小时=20分答:小华2时到达森林公园,途中休息了20分.(2)2﹣2=(小时)小时=30分答:小华在森林公园玩了30分.(3)3﹣2=(小时)小时=30分答:返回时用了30分.【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从统计图中获取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再根据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时间进行解答.22.【分析】(1)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表即可.(2)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分析服装和鞋帽的销售情况即可.【解答】解:(1)统计图如下:(2)根据折线统计图可知:服装的销售量变化幅度较大;鞋帽的变化较小.【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复式折线统计图,关键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23.【分析】(1)由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看出:第二场比赛中,一中得48份,二中得53分,用二中所得的分数减一中所得的分数.(2)第一由复式折线统计图即可看出,第四场表示一中、二中分数的占之间的距离最大,说明此场比赛两个学校的篮球队成绩相差最大.【解答】解:(1)53﹣48=5(分)答:两个学校的篮球队第二场比赛时成绩相差5分.(2)第四场比赛两个学校的篮球队成绩相差最大.【点评】此题是考查如何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并根据所获取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24.【分析】(1)1、2、3月份各月凉鞋的销售双数已知,三者相加就是第一季度共销售凉鞋的双数.(2)用7月份销售凉鞋的双数除以5月份销售凉鞋的双数.(3)由统计图即可看出,7月份凉鞋的销售量最高.原因:我国处于北半球北温带,7月份气温最高.(4)8月份开始气温开始下降,凉鞋的销售量也会明显减少,要少于6月份的销售量,9、10月份更低,111月份开始估计停止销售.据此即可完成这幅统计图(答案不唯一).【解答】解:(1)20+30+50=100(双)答:第一季度共销售100双.(2)500÷200=5答:7月份的销售量是5月份的5倍.(3)图中7月份凉鞋的销售量最高.原因:7月份气温最高.(4)完成这幅折线统计图:故答案为:100,5,7.【点评】此题是考查如何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并根据所获取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折线统计图》评课稿优秀6篇

《折线统计图》评课稿优秀6篇

《折线统计图》评课稿优秀6篇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如下是美丽的小编帮大家收集整理的《折线统计图》评课稿优秀6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折线统计图》评课稿篇一折线统计图是小学阶段统计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之后进行教学的,但是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两种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处,虽然从两种统计图中,人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信息。

但是条形统计图的较大特点是:它可以清晰地呈现不同类别中统计量的数量,不同的类别之间没有次序关系,即使改变不同类别在条形统计图中的次序,也不改变其本质。

条形统计图适用于不同类别中统计量大小的比较。

而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清晰呈现数量的多少,还清晰地表现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它关键在于描述时间或次序关系及统计量数量的变化情况,并用来预测。

它的横轴通常是依时间或次序的先后排列的,若改变其顺序则往往会失去原来的意义。

折线统计图适用于表示随着时间或次序逐渐变化的统计量。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

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时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

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一想法,我觉得如果选择学生身边熟知的例子,他们会更乐于接受。

因此我就把教材中的例题进行了处理,选取了学校体育比赛中的踢毽子比赛,聪聪和明明两位同学的训练成绩。

另一方面两位同学的统计图有利于新课中对比预测,用一个事例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

且出示两位同学的条形统计图后,出示一位学生跳绳成绩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猜一猜,这一环节不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认识了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这一特点,在相应的条形统计图中同样可以体现,只是它更清楚而已。

六年级数学折线统计图(PPT)5-4

六年级数学折线统计图(PPT)5-4
研究而查阅有关资料:~书|作者写这本书,~了几十种书刊。②在处理事物时借鉴、利用有关材料:仅供~|~兄弟单位的经验|制定这些规章时~了群 众的意见。③参看?。 【参考书】名学习某种课程或研究某项问题时用来参考的书籍。 【参考系】名为确定物体的位置和描述其
中国代表团历届奥运会金牌获奖奥运会获16枚金牌; 26届奥运会获16枚金牌; 27届奥运会获28枚金牌; 28届奥运会获32枚金牌。
统计表 统计图
如油菜薹、芥菜薹。②二年生草本植物,叶宽卵形或椭圆形,花柔嫩,是常见蔬菜。也叫菜心。 【菜系】名不同地区菜肴烹调在理论、方式、风味等方面具 有独特风格的体系。 【菜心】ī名菜薹?。 【菜羊】名专供宰杀食用的羊。 【菜肴】名经过烹调供下饭下酒的鱼、肉、蛋品、蔬菜等。 【菜油】名用油菜子 榨的油。也叫菜子油,有的地;听雪电影网/ ;区叫清油。 【菜园】名种蔬菜的园子。也叫菜园子。 【菜子】名①(~儿)蔬菜的种子。 ②专指油菜子。 【菜子油】名菜油。 【寀】〈书〉同“采”()。 【蔡】①周朝国名,在今河南上蔡西南,后来迁到新蔡一带。②名姓。 【蔡】〈书〉大 龟:蓍~(占卜)。 【縩】*(縩)见页〖綷縩〗。 【参】(參)①加入;参加:~军|~赛。②参考:~看|~阅。 【参】(參)①进见;谒见:~ 谒|~拜。②动封建时代指弹劾:~劾|~他一本(“本”指奏章)。 【参】(參)探究并领会(道理、意义等):~破|~透。 【参拜】动以一定的礼节 进见敬重的人或瞻仰敬重的人的遗像、陵墓等:大礼~|~孔庙。 【参半】动各占一半:疑信~。 【参变量】名参数。 【参禅】动佛教徒静坐冥想领会佛 理叫参禅:~悟道。 【参订】动参校订正:这部书由张先生编次,王先生~。 【参访】动参观访问:~团。 【参股】∥动入股:投资~。 【参观】动实地 观察(工作成绩、事业、设施、名胜古迹等):~团|~游览|~工厂|谢绝~。 【参合】〈书〉动参考并综合:~其要|本书~了有关资料写成。 【参劾】 〈书〉动君主时代指向朝廷检举官员的过失或罪行。 【参加】动①加入某种组织或某种活动:~工会|~会议|~选举|~绿化劳动。②提出(意见):这 件事儿,请你也~点儿意见。 【参见】动参看?。 【参见】动以一定礼节进见;谒见:~师父。 【参建】动参与建造;参加建设:这项工程有十几个单位~。 【参校】动①为别人所著的书做校订的工作。②一部书有两种或几种本子,拿一种做底本,参考其他本子,加以校订。 【参军】∥动参加军队。 【参看】动 ①读一篇文章时参考另一篇:那篇报告写得很好,可以~。②文章注释和辞书释义用语,指示读者看了此处后再看其他有关部分。 【参考】动①为了学习或

《折线统计图》说课稿(精选5篇)

《折线统计图》说课稿(精选5篇)

《折线统计图》说课稿《折线统计图》说课稿(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折线统计图》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折线统计图》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折线统计图》这一单元是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学生的统计知识在这一课后将再一次得到发展。

而本节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认识折线统计图,并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点。

2、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推测。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索折线统计图特点与作用的过程,感受从"具体"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本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认识折线统计图并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的特点。

教学的难点则放在:能够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

教学关键: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三、说教学理念本节课,我确立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设计理念。

基于这一理念,本节我精心选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提供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分析数据、解读数据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说教法学法教法: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本节课的教学以自主探究为主线,我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小组合作、组织交流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五年级数学下《折线统计图》笔记

五年级数学下《折线统计图》笔记

五年级数学下《折线统计图》笔记
一、折线统计图的概念
折线统计图是一种用线段的升降来表示指标的连续变化,并以此来反映数据动态变化的统计图。

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能够显示数据的变化趋势和变化规律的图形。

2.易于显示每组数据相对于总数的大小。

三、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步骤
1.确定数据:确定要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数据。

2.确定横轴和纵轴:根据数据确定横轴和纵轴,通常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数
据。

3.绘制线段:根据数据在坐标系中绘制线段。

4.标注数据:在线段上标注相应的数据。

5.添加标题:在图上添加标题和必要的说明。

四、折线统计图的应用
1.表示某一事物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2.比较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的变化情况。

3.分析数据的规律和趋势。

五、注意事项
1.在绘制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线段的连接点要准确,线段的斜率要适当,以避
免出现过于夸张或歪曲的图形。

2.在标注数据时,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清晰度,以便更好地理解图形所表达的
含义。

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的种类与用途
种类
根据数据的特点和需要,折线统计图可以分为简单折线图、分组折线图、堆叠折 线图、面积折线图等。
用途
折线统计图通常用于表示和比较连续数据的变化趋势,分析时间序列数据的长期 趋势、季节性变化等特点,以及探索类别变量上的关联关系等。
02
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数据准备
收集数据
从可靠来源获取需要的数据,确保数据具有代表性。
整理数据
对数据进行清洗、排序和分组,以备绘制图表。
选用合适的软件
Microsoft Excel
01
适合制作简单折线图,操作方便,易于学习。
Origin
02
适合科学数据分析,支持多种图形绘制。
GraphPad Prism
03
专为生物统计学设计,绘制出的折线图专业美观。
输入数据
打开软件
打开所选软件,并选择创建新图表。
导入数据
将数据导入到软件中,通常是将数据复制并粘贴到指定区域。
调整格式
根据需要对数据进行格式调整,如设置数据标签、颜色等。
生成图表
选择折线图
在软件中选择折线图模板,并调整图表 的参数和样式。
添加标题和图例
为图表添加标题和图例,以明确表示图 表的主题和数据。
调整布局
根据需要调整图表的布局和元素,使其 更加美观易读。
医学领域
疾病发病率分析
医生可以通过折线图观察某种疾病的发病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以便制定出 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方案。
药物疗效对比
在临床试验中,可以使用折线图来比较不同药物治疗效果的差异,为医生提 供参考。
气候领域
气温变化趋势
通过绘制气温折线图,气象学家可以研究全球气温变化的趋势,以评估气候变化 的影响。

《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
特点
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晰地显示出数据的变化趋势和规律,特别是对于具有时间 关联性的数据更为适用。
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01
02
03
显示数据变化趋势
折线统计图能够清晰地展 示数据的趋势和走向,帮 助人们了解数据的长期变 化规律。
对比不同数据
通过将不同数据点连接成 线,可以直观地对比不同 数据之间的差异和相似性 。
案例三:销售数据的比较分析
• 总结词:折线统计图可以用于比较不同产品或不同销售渠道的销售数据,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产品的销售 情况和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
• 详细描述:在企业经营中,销售数据的比较分析对于制定营销策略和优化产品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将不 同产品或不同销售渠道的销售数据以折线统计图的形式展示,可以清晰地比较它们之间的销售情况和趋势 。例如,通过比较不同产品的销售额数据,可以看出哪些产品销售情况较好,哪些产品销售情况较差,从 而帮助企业更好地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和优化产品。同时,折线统计图还可以用于比较不同时间段内的销 售数据,了解产品销售的季节性和趋势性变化情况。这些变化情况对于企业制定长期营销策略和预测未来 的销售趋势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折线统计图》
2023-11-05
目录
• 折线统计图概述 • 折线统计图的制作 • 折线统计图的应用场景 • 折线统计图的解读与分析 • 折线统计图的优化与改进建议 • 折线统计图案例研究
01
折线统计图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折线统计图是一种用线段连接各数据点的图表形式,通常用于显示时间序列 数据。
设置图表元素
添加标题、轴标签、图例等必要的图表元 素。
格式化图表元素
调整图表布局
根据需要调整图表的布局,使 其看起来清晰易读。

人教版《折线统计图》(完美版)PPT课件3(2024版)

人教版《折线统计图》(完美版)PPT课件3(2024版)

——
出生人口
——
死亡人口
7.0 6.5
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你能说说 上海出生人口数、死亡人口数的
6.0
变化趋势?
5.5
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年份
人口数/万人
11.0 10.5 10.0 9.5 9.0 8.5 8.0 7.5
结构及特点。 第2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
2001-2010年上海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统计图 观察比较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二者有什么不同点?
2.理解图例的作用,掌握复式折线统计 每年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小组合作调查一项你们感兴趣的事例,用统计表、统计图将统计的结果呈现出来,并说一说你能从数据中发现什么。 每年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结合全国2001—2010年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统计表,你能发现什么共同的规律吗?
小组合作调查一项你们感兴趣的事例,用统计表、统计图将统计的结果呈现出来,并说一说你能从数据中发现什么。 每年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判断和合理的推理。
单的分析、比较、判断和合理的推理。
导入新知
同学们,复式折线统计图与 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区别?它 自身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带着这 些疑问我们继续今天的学习。
合作探究
人口数/万人
11.0 10.5 10.0 9.5 9.0 8.5 8.0 7.5
2001-2010年上海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统计图
——
出生人口
——
死亡人口
7.0 6.5 6.0 5.5

《折线统计图》课件

《折线统计图》课件
主菜单
再见!
某病人的体温变化情况统计图
单位:摄氏度
2012年5月
41
40 39
39.5
39
38 37
38
38
36
35
37.5 37
37.2 36.8
0
6 12 18 0
4月7日
6 12 18
4月8日
0 单位:时
1、护士每隔 6小时给病人量一次体温。 2、他的体温在4月 7日 时6 至 时12里下降的最快, 在 月 日4 时至8 时12里比较2稳4 定。 3、从体温看,这个病人的病情是在恶化还是 在好转?
年份
(1)从( 2009 )年到(2010 )年移动电话数量增长的幅度最大。 (2)移动电话的数量是怎样变化的?你能分析一下原因吗?
移动电话的数量始终呈递增趋势。原因是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三、自主练习
4.下面是2005~2012年A省小学在校生人数情况统计图。
人数(万)
1100
1050
1000 950
前3周,由于小彬刚开始锻炼,成绩没有明显地提高。但随着时间 的推移,从第4周开始所用时间呈递减趋势,成绩也越来越好,到第7 周,小彬跑1500米,只用6.3分钟。
三、画和分析折线统计图
③回答问题:
主菜单
四、小结与作业
1.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关于统计的知识? 2.作业 教材第100页的第1题、第2题。
50
(4)标数。
三、画和分析折线统计图
2.分析折线统计图
(1)陈东 岁到 岁 时长得最快,长了 厘 米。
(2)陈东身高115厘米 时 岁。
(3)陈东5岁半时身高
大约是
厘米。
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折线统计图》优质课件4

《折线统计图》优质课件4

100
(102+105+92+90+110+111)
50
3、六年级平均每人每天丢弃纸团比五年级多多 少个?一样多
0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15
练一练 小玲把室内气温的变化化成下面的统计图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星期天,小莉从家乘车去西湖公园玩了2小时之后又乘车回家,下面哪个图描述了上面的叙述( )
从 ___年开始,家家有一部智能手机.
(2)从 ___年至 ____年,五(1)班学生家庭智能于机的拥有量增长得最快,增长了 ___部.
(3)2015年五(1)班学生家庭智能手机的拥有量是台式电脑的几分之几?
根据下面的统计图回答问题.
(1)两个城市分别在哪个月降水量最多?哪个月降水量最少?
(2)降水量的多少对生活有什么影响?
从 ___年开始,家家有一部智能手机.
(2)从 ___年至 ____年,五(1)班学生家庭智能于机的拥有量增长得最快,增长了 ___部.
(3)2015年五(1)班学生家庭智能手机的拥有量是台式电脑的几分之几?
A.从0时到3时,行驶了30千米
2、这一天从8:00到16:00的气温从总体上说是如何变化的?先上升后下降
12
练一练
下面是红星厂2008年上半年的产量统计图
1、这是一幅( 折线 )统计图 2、横轴表示( 月份 ),竖轴表示(产量) 3、纵轴一格表示( 5)吨 4、(四)月份的产量最高,是( 25)吨; (一)月份的产量最低,是(10)吨 5、(一)月份到(四)月份的产量呈(上升 )趋势;(四)月份到(六)月份的产量呈 (下降)趋势。
13
练一练

折线统计图课件

折线统计图课件

对比明显
标注图例、标题、数据标签和单位等,以便 读者正确理解图表含义。
如需展示多组数据,应适当调整线条颜色、 粗细等属性,以便读者对比各组数据的趋势 和差异。
03
折线统计图的应用
用于趋势分析
总结词
通过观察数据的连续变化,可以分析数据的变化趋势。
详细描述
折线统计图通过将多组数据进行连线,可以清晰地展现数据的连续变化情况 。通过对折线的走向进行分析,可以判断数据的变化趋势。例如,通过观察 折线的上升或下降趋势,可以分析数据的增加或减少趋势。
选择图形
选择适合的折线统计图类型,如单 线图、多线图等。
设置坐标轴
设定横、纵坐标轴,确定数据标签 、刻度和单位等。
绘制线条
将数据点连接成线,使用平滑的线 条来表现数据的趋势。
绘制注意事项
数据质量
线条清晰
确保数据来源可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据清洗和处理准确无 误。
线条应粗细适中、流畅平滑,不出现断点或 交叉。
标注完整
06
折线统计图案例分析
案例一:股票价格走势折线图
总结词:金融投资
详细描述:股票价格走势折线图是金融投资领域中常见的一 种统计图,它通过观察股票价格的波动情况来分析市场行情 ,帮助投资者做出更合理的投资决策。
案例二:电商网站销售额折线图
总结词:电子商务
详细描述:电商网站销售额折线图是电子商务企业常用的统计图,它通过观察销 售额的变化趋势来评估企业的销售状况,帮助企业制定合理的销售策略。
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折线统计图能够直 观地反映数据的连 续变化和趋势
通过观察折线的起 伏和变化,可以快 速发现数据的异常 值和拐点
它适用于显示具有 时间序列或空间序 列的数据集

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说课稿

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说课稿

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说课稿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说课稿在教学工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说课稿1今天,我说课的课型是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课题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的第一课时一一《认识折线统计图》。

本课教材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新课标中对统计提出的要求,我制定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是:认知目标: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进行合理推测的能力。

情感目标:①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②通过对东营市各项资料的分析与认识,加强环保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学情分析: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分析,我制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教学重点: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教学难点: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这是我将采用的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我将其分为以下4个环节:一、情境导入,复习旧知: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的引入素材单一,以书本引例为主,缺乏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本节课前我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到了有关东营市小型汽车拥有量的数据,将它作为导入素材,不仅能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来源于我们身边,还能增加学生对东营市发展变化的了解,调动学生的兴趣。

接下来,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完成统计图表,并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是学生的完成的情况,这又是在传统教学中不可能实现的,而在多媒体环境下,教师、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先进的现代化设备将自己的智慧、成果展示给大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能激励他下面的学习。

二、通过对旧知的的复习,我们进入了下一环节:新知的学习。

有数据表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IK来自听觉,而传统教学中,知识的呈现“死板”,以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倾听为主,使学生丧失了83%的知识来源,因此,在这里我将“不动”的折线统计图,借助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功能,将它的绘制过程演示出来,利用视觉的直观性、形象性,突出折线统计图的构成一一点线及连线的起伏,为难点的突破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小学数学: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一、条形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直条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从图中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特点:
1、体现每组中的具体数据易比较数据之间的差别
2、条形统计图分为: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前者只表示1个项目的数据,后者可以同时表示多个项目的数据。

3、条形统计图中间有间隔
制作: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条,作为纵轴和横轴
2、在水平射线(横轴)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3、在纵轴上确定单位长度,并标出数量的标记和计量单位。

4、根据数据的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

并标上标题。

5、若条形太小可适当在条形内画上颜色等区分。

单线式条形统计图
复线式条形统计图
二、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制作:
1、根据统计资料整理数据。

2、先画纵轴,后画横轴,纵、横轴都要有单位,按纸面的大小来确定用一定单位表示一定的数量。

3、根据数量的多少,在纵、横轴的恰当位置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序连接起来。

《折线统计图》PPT课件

《折线统计图》PPT课件
2000
2004
2008
年份(年)
0
20
40
60
80
100
金牌数(枚)
1984
1988
1992
1996
2000
2004
2008
年份(年)
0
20
40
60
80
100
金牌数(枚)
中国
美国
在1988年以前,中国与美国在奥运会上得到的金牌数量 差距非常大;从1988年~2004年,中国与美国在奥运会上得 到的金牌数量差距在逐步缩小。
1984年---2004的奥运会中、美金牌数统计图
1984
1988
1992
1996
2000
2004
2008
年份(年)
0
20
40
60
80
100
金牌数(枚)
1984
1988
1992
1996
2000
2004
2008
年份(年)
0
20
40
60
80
100
金牌数(枚)
中国
美国
在2004年奥运会上,我国与美国的金牌数非常接近, 我估计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我国的金牌数量可能会 超过美国。
1984年---2004的奥运会中、美金牌数统计图
1984
1988
1992
1996
2000
2004
2008
年份(年)
0
20
40
60
80
100
金牌数(枚)
1984
1988
1992
1996
2000

《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Line Chart)是一种常用的数据可视化工具,用于展示随时间或其他连续变量而变化的数据趋势。

它通过连接数据点,形成一条或多条折线来表示数据的走势,能够直观地展示数据的变化规律和趋势。

结构和要素折线统计图通常由以下几个要素组成:1. 横轴和纵轴•横轴(x轴)通常代表时间或其他连续变量,以均匀分段的方式显示。

•纵轴(y轴)代表观测值或其他数值变量,以一定的刻度间隔显示。

2. 折线折线连接不同时间点或连续变量的数据点,形成一条或多条折线。

每条折线代表一个变量或者一组相关变量。

通过比较不同折线之间的走势,可以观察到变量之间的关系。

3. 数据点每个数据点代表一个具体的观测值,通常标记在折线上。

数据点的形状、颜色等属性可以用于区分不同的数据组。

4. 坐标轴和标题坐标轴用于标明横轴和纵轴的含义和刻度,通常还包括一个标题,用于概括图表的主题。

使用场景折线统计图适用于以下场景:•展示时间序列数据的变化趋势,比如股票走势图、气温变化曲线等。

•比较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多条折线的对比来观察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

•分析数据的周期性和趋势,以预测未来的变化。

绘制步骤要绘制一个折线统计图,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收集数据:确定需要展示的变量和观测值,并收集相应的数据。

2.选择合适的软件或工具: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数据可视化工具,如Excel、Tableau等。

3.输入数据并设置数据类型:将数据输入到工具中,并确保数据被正确地解释和显示。

4.设定图表样式: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和样式,如线条的颜色、粗细、数据点的形状等。

5.添加坐标轴和标题:为图表添加合适的坐标轴和标题,以便更好地传达数据的含义和主题。

6.导出和分享:将绘制好的折线统计图导出为图片或其他合适的格式,并分享给目标群体。

注意事项在绘制折线统计图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确保收集的数据准确无误,并包含所有需要展示的变量和观测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一、教学内容:折线统计图知识,是学生已经了解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单式折线统计图以及复式折线统计图,在小学里学习一些统计知识,主要是使学生对统计的意义和思想方面有个初步了解,教材加强了看懂和分析统计图的训练,并在统计图的后面都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根据图形回答几个相应的问题,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用统计的思想分析思考问题的习惯。

在绘制统计图方面,本教材降低了一定的要求吗,为学生提供了帮助,帮学生初步掌握绘制统计图的方法,并注意多安排半独立完成的习题。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会画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能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并能体会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三、教学重点:1.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掌握绘制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四、教学难点:1、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并作出预测。

2、绘制统计图的方法3、确定一个单位长度表示的数量,正确的描点4、图例的设置五、教学时数:3课题单式折线统计图【1】授课日期教学内容教科书P21~P22页例1及练一练,P25~P26练习四第1、3、4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在提供的表格中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2.让学生体会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作用,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乐于参与统计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掌握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标尺确定表示数据的点。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事先收集有关数据。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一、导入新课:1.出示例12.分析统计表。

谈话:你能从这张统计表中了解到哪些信息?3.揭示课题。

教师边出示统计图边说:为了更便于分析;后来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还将这些数据绘制成了一张统计图谈话:你知道这是一张什么统计图吗? 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预测学生能说到是折线统计图,如果学生不知遭,可由教师揭示 5 二、教学新课:1.探究特征,感悟优点。

谈话,刚才我们在统计表中了解的信息在这张折线统计图上都能找到吗?(能)那他们为什么还要将数据制成这样的折线统计图呢?原来如此,你还能从这张统计图上一目了然地看到哪些信息?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追问;你能从图上看出哪段时间身高增长得最快哪段时间身高增长得最慢吗?教师加以指导,学生可能会说到比较相差数或看折线的上升幅度。

谈话:那你认为就分析身高增长变化的情况来说,用统计表好些还是用折线统计图好些?为什么? 估计一下张小楠13岁生日时身高大约是多少厘米,说说理由。

2.联系生活举例。

你有没有在其他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教师小结折线统计图的优点:不但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3.了解结构。

谈话:既然折线统计图能反映数据的变化情况,看了图,你知道一张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应该由哪些部分组成,在制作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并相应介绍折线统计图各部分的名称,在介绍各部分名称时明确其作用以及画图时的注意点:(1)横轴:一般用于标明时间的前后,每个时间段都要平均分;(2)纵轴:标明数据,单位长度表示的数据大小要一致,一般最高数据比统计到的最高数据稍高一些(和条形统计图相同);(3)描点、连线:要找准数据,看清横轴、纵轴进行描点。

当提供的数据与纵轴上的数据没有直接对应时,要把纵轴上相应的一小段平均分后再找点;在点与点之间连线时不能漏掉或连错。

(4)标注数据:在所描的点的上边或下边写上数据,不要写在折线上。

(5)填写制表日期。

学生可能说到:容易分析张小楠身高的变化情况学生回答:身高变化情况、各时间段内身高增长幅度请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学生举例:学生应该在生活中见到过折线统计图,如病人的心电图、股票分析图等,根据学生的介绍可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印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再全班交流,20三、完成练一练统计身高。

谈话:除了刚才我们讨论的这些情况外,还有很多数据比较适合用折线统计图来统计分析。

比如我们同学的身高情况。

课前我们一起收集了自己每学期期末时的身高情况,让我们一起来试着将它也制成折线统计图,看看我们的身高增长趋势如何。

对学生意见的预设和对策:(1)每个人的身高都在增长,增长的情况各不相同,但大致的增长趋势是相同的。

(2)这份统计图和其他的统计图有明显区别,底部从0到110这一段用了折线和虚线。

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表示。

指导学生发现最低身高数据在110以上,省略0到110这段数据可以使110~145厘米之间的每一段放大,使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更明显,而且使统计图更美观。

比较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独立将自己的身高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并在小组内交流,说说自己的身高增长情况,再和小组内的同学进行比较,说说能从图上发现什么。

学生说一说:折线统计图不但和统计表一样可以反映数据的多少,并且比较易于反映几年中自己身高的变化情况:持续上升,没有下降10 四、巩固练习:练习四第1、3、4题5五、总结新课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本领? 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有什么优点?制作折线统计图时要特别注意什么?六、课堂作业:练习册配套作业。

板书设计单式折线统计图横轴纵轴描点连线标注数据填写日期课题复式折线统计图【2】授课日期教学内容教科书P23 例2、P24练一练,P25~P26练习四第2、5、6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能运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会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一、导入新课: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

(板书:折线统计图)二、学习例2 1、出示例2统计表,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2、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3.指出: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学生回答:学生根据统计表回答了解到的信息学生独立完成,将折线统计图补充完整。

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进一步讨论讨论问题。

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你有什么发现?20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一练”学生分别看图,并根据图下的问题在小组里交流。

2、完成练习四的第2、5题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3、完成练习四的第6题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再让学生根据交流的情况,进一步修改或完善所画的统计图。

引导学生看图回答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独立回答学生各自在教材上画出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

展示学生的作业,学生看图回答问题10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有哪些收获?10五、课堂作业1、阅读第27页结合“为什么气温变化正好相反?”,学生自主阅读“你知道吗?”再交流说说理由。

2、收集从今天起一星期的本地最高气温或最低气温情况,并制成折线统计图,预测本地近阶段的气温变化情况。

3、练习册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复式折线统计图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课题蒜叶的生长【3】授课日期教学内容课本第28-29页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使学生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进一步感受统计方法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价值,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会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

教学难点会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

教学准备记录表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一、谈话揭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谁来说说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蒜叶的生长。

(板书课题)指名回答。

5二、联系生活应用统计知识 1.出示28页例题图,提出问题:做菜时常用蒜叶来调味,你注意过蒜叶的生长过程吗?2.观察记录:学生交流在家记录的生长情况,完成统计图3.提出问题:(1)种在水中的蒜瓣第几天开始长出根须?(2)其他小组的蒜瓣第几天开始长出根须?4.记录蒜叶的生长。

(1)学生根据记录的从第6天开始记录的数据,填写统计表。

5.提出问题:(1)在阳光下和房间里,蒜叶的生长变化情况有什么相同点?(2)比较图中每组数据的差,说说差的变化有什么特点?(3)从实验数据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在小组里说说根须的生长变化情况。

学生观察统计图:了解各小组第3天和第6天的根须长度,分别计算出平均数。

30四、全课总结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小结所学的知识。

5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