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观.

合集下载

人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五篇范文

人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五篇范文

人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五篇范文只有坚强有力的人才能有一种真正的温柔,那些表面温和的人有的通常只是软弱,而这种软弱易变得尖酸刻薄。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领导讲话稿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领导讲话稿范文】一总结__年的人事、人才工作,安排部署2014年的工作任务,很有必要、也很重要。

刚才,春跃同志对我区2014年的人事工作进行了认真总结,对今年的工作做了安排部署,讲的很全面,也很具体,我完全同意,希望大家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2014年,全区各级人事部门,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加快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此,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向与会的各位同志、及全区人事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地感谢和亲切的慰问!对评选产生的10名河东区第三届“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河东区10名“文明服务示范岗”先进典型,表示诚挚的祝贺!2014年,是扎实推进我区“三步走”目标、加快“三个基地”建设的关键一年。

做好今年的人事、人才工作,努力为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对于确保我区“三步走”第二步目标开好局、高起步、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就进一步做好今年的人事、人才工作,强调三点意见:一、认清形势,把握大局,进一步增强做好人事人才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2014年,我们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

做好今年的人事人才工作,难度更大,要求更高,任务更重。

我们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创新发展人事人才工作,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是,从创新发展人事人才工作提出的新任务看。

立昌书记在市委八届七次全会上强调,要加快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大力培养人才;创造良好环境,加快引进人才;发挥一技之长,大胆使用人才,尽快改变尖子人才少、高级技工少的状况,把劳动力成本优势转化为劳动力素质优势。

深刻认识树立科学人才观的重大意义

深刻认识树立科学人才观的重大意义

作者:中国社科院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姜辉执笔深刻认识树立科学人才观的重大意义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人才竞争的客观需要。

当今世界,国家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浪潮不断高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逐渐下降,各种自然物质资源在生产过程中的消耗比重不断减少,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逐渐上升为社会的主导产业。

技术密集、智力密集产业的比重显著上升。

知识与人才已经成为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支点。

人才作为知识的创造者、承担者、传播者、使用者,正在成为制约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

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随着全球范围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同经济、科技的竞争能力紧密相连,而人才正日益成为核心的竞争力。

人才资源的开发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谁占据了这个制高点,谁就能够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因此,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应对国际人才激烈竞争的必然选择。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客观需要。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小康大业,人才为本。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即要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开放的关键阶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人才和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才工作逐步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人事管理机制和制度。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一、前言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大改革之一,其目的在于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本文将从基本理念、目标、特点和实施情况四个方面对我国新课程改革进行探讨。

二、基本理念1.以人为本新课程改革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了“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原则。

2.科学发展观新课程改革强调科学发展观,即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教育中注重平衡各方面需求,避免片面追求短期效益而损害长远利益。

3.多元化教育体系新课程改革倡导多元化教育体系,注重培养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人才。

这种理念符合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差异化要求。

4.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提倡素质教育,即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品德、智力、体魄、美育和劳动教育等方面的素质,强调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

5.适应时代需求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紧跟社会进步的步伐,注重培养具有现代化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三、目标1.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新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是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这种人才不仅具备优秀的知识水平,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观念。

2.促进个性化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差异化需求。

通过因材施教、多样化教学等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3.提高创新能力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创新能力,即注重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形成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新课程改革要求形成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注重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注重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培养具有现代化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四、特点1.多样化教育体系新课程改革倡导多样化教育体系,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多个层次。

这种特点符合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差异化要求。

2.因材施教新课程改革强调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差异化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精选多篇)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精选多篇)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精选多篇)第一篇: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人才工作,落实好人才强国战略,这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抓紧抓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要从当代世界和中国深刻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根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树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科学人才观,克服在人才问题上的各种不合时宜的观念。

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最大优势,人才开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人类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则决定着对物质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

要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使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才优势。

这对我们这样一个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要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每一个人的发展创造了广阔天地。

要按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切实实行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政策措施,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和环境,把每一个人的潜能和价值都充分发挥出来。

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

要树立有较高知识水平、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和有丰富实践经验与一技之长的实用人才都是人才的观念,努力形成谁勤于学习、勇于投身时代创业的伟大实践,谁就能获得发挥聪明才智的机遇,就能成为对国家、对人民、对民族有用之才的社会氛围,创造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

科学教育评价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

科学教育评价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

科学教育评价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1. 引言1.1 科学教育评价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科学教育评价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这是当前教育领域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

以往的教育评价更多地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能力、特长和个性发展。

这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整体发展并不利,容易导致学生面临着种种心理压力和学业困扰。

在当今社会,倡导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评价是非常必要的。

“以人为本”是指在教育评价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尊重和关爱每一个学生,促进其全面发展。

这种评价理念要求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要更加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不仅仅是追求分数的高低。

只有让学生在平等、尊重和关爱的环境中成长,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科学教育评价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需要从教育制度、评价标准和教师素质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只有做到这一点,教育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科学教育的重要性科学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石,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

科学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领他们认识和探索世界,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论。

通过科学教育,学生能够建立起科学知识体系,掌握科学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科学教育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引导他们进行科学探究和实验实践。

科学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对自然、社会和科技现象的深刻理解,激发他们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兴趣,为他们未来的科研和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科学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只有通过科学教育,学生才能全面发展,培养出具有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的人才,为社会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科学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必须加以重视和推广。

谈谈你对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理解

谈谈你对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理解

谈谈你对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理解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和时代发展要求提出的一种发展思想,以人为本是其核心理念之一。

以人为本的理解就是把人民的利益、需求和幸福作为发展的根本目标,将人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通过科学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全面自由和发展。

首先,以人为本意味着关注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

科学发展观强调从人民群众的实际出发,以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为根本目标,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和选择。

这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广泛调查研究,了解人民的真实需求,为人民提供优质的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

其次,以人为本强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倡导全面发展,即既要关注经济发展,也要关注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这就需要在经济发展中注重人的素质提高、人才培养、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入。

同时,还要关注人的精神需求,推动文化、科技、艺术等各个领域的发展,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境界。

再次,以人为本需要建立人民主体地位的体制机制。

科学发展观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要求建立和完善能够确保人民参与决策、管理社会事务的体制机制,实现人民的民主权利。

这包括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依法治国,加强社会组织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最后,以人为本需要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科学发展观认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要求在发展过程中注重解决贫富差距、城乡差距、教育公平、医疗资源公平等问题,保障人民的平等权利和机会。

这需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强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工作。

总之,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是在发展中关注人民群众利益、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思想。

只有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才能实现可持续、平衡和协调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 育人以德

以人为本 育人以德

以人为本育人以德人类是社会的主体,人的发展是社会的目标。

以人为本、育人以德成为一种价值观和教育理念。

所谓以人为本,是指将人的利益和尊严放在首位,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目标;育人以德,则是指以道德修养为根本,以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己任。

这种理念和教育观念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之一,而今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更应该重视和践行这一理念,为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而育人以德,意味着教育者要以德为先,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

道德是一个人基本的行为准则和处世方式,是对人的行为准则的规范,是人们社会公认的符合人们共同利益、社会共同理性认同的合理有效的行为规范。

在一个人德行高尚、修养深厚时,他的行为就不但表现出对自己和他人负责,而且有可能也表现出对整个社会的责任。

德育,不仅仅是塑造学生行为规范,更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公民意识等等。

只有在德育教育深入人心之时,育人以德的理念才得以实现。

育人以德,需要教育者具备高尚的品德修养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教育者不仅仅应具备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更需要注重个人品格的修养。

只有教育者自身具备高尚的品德和行为范例,才能够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育者还需要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善于启发学生的智慧和潜能,引导学生面对挑战,勇于创新,敢于担当。

在教师的引领和激励下,学生才能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成为有理想、有信念、有担当的新时代人才。

育人以德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现代社会,物质生活丰富,但是精神生活却贫乏。

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学生处于一个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很容易迷失自我,偏离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

育人以德要从学生的思想觉醒和道德素养培养两方面入手。

在学生的成长教育过程中,我们应当通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学生勇于担当、忠诚友爱、正义文明、诚实守信等一系列道德标准。

还需要注重学生的思想觉醒,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科学的人才观

科学的人才观

第一,关于什么是人才。这涉及人才的基本属性,是人才观的根本问题。科学人才观认为,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积极贡献的,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人才的这个定义,突出了人才的群众性及其劳动的创造性,打破了剥削阶级社会亲亲贵贵和英雄史观等传统观念,打破了唯学历、唯职称、唯资历、唯身份的唯心论人才观,划清了人才与非人才的根本区别,是识人标准、选人视野、用人价值的重大创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才观和群众观,有利于鼓励人人都做贡献,人人都可以成才。
第二,关于人才标准。在几千年的中国人才思想发展史上,曾经提出过各种各样的人才评价标准。有的重德,有的重智;有的强调内在素质,主张以德为先,德才兼优;有的强调尚能、尚功,主张能与功的统一。科学人才观汲取其中有益的营养,提出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在坚持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主要标准的同时,强调党政人才的评价重在群众认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的鲜明的标准,坚持了民主、法制、公开、公平的原则,体现了实践是检验人才标准的原则,划清了与传统人才观的区别和界线。
科学人才观由科学和人才观两个概念组成。科学是指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人才观就是对人才问题的各种各样的看法、观点。科学与人才观的结合,构成了全面的马克思主义的人才观。科学人才观,既是人才观,也是方法论,具体是指对人才的含义、标准、价值及其成长、使用、管理规律的根本看法,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在人才问题上的根本表现,它将直接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科学人才观的提出,为我们正确处理人才工作中各种各样的关系、矛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和具体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科学人才观的内涵和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

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

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来源:发布日期:2001-4-25 浏览次数:449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现代大学最根本的社会职能,但现代大学除了增减高级专门人才这项最根本的社会职能以外,还有两项重要的社会职能,即发展科学和直接为社会服务。

因此,办现代大学,不仅要有一个教育理念,还要有一个办学理念。

在目前新形势下,对于一个现代大学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具有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注重学术,服务社会,改革创新。

”一、“以人为本”是现代大学的教育哲学观现代大学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所以,现代大学最重要的办学理念,就是“以人为本”。

1.“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时应当树立的一种哲学观。

以“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为指导,在教育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就是把增减社会所要求的、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人”放在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

所以,“以人为本”的教育工作中既是一种价值观,也是一种方法论。

它有以下几层意思:教育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社会”和“人”都是需要教育的主体;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延续和发展,但教育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延续和发展是通过增减社会所要求的“人”来实现的,因此,培养社会所要求的“人”,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培养社会所要求的人,必须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把学生增减成为富有主体精神和创造力的人”。

2.确立以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宗旨的教育观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基本内涵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品德”,在人的综合素质中居于首要位置,主要包括自然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其实质是一种人文精神,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己的基本关系,核心是健全的人格;二是“学识”,是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根本,主要指学问和见识,学问是人们对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的深刻理解,见识则是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力、独到的见解和对未来的预见;三是“才能”,是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核心,它并不仅是一般的专门能力,其核心是一种综合智能,主要包括自学能力(运用中文、外文和上网获取知识的能力)、选择能力(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博采众长的能力)、思维能力(分析与综合、逻辑与形象、继承与创新思维能力)、研究能力(探索未知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表达能力(文字、口头和上网表达能力);四是“体质”,在人的综合素质中居于基础的地位,其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是“健全的体魄”,二是“健康的心理”。

准确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

准确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
1 以科技 创新 为导 向 ,设 置 《 造 学 专 家讲 座 》 和 . 创 四 、以创 新基 地 为依 托 ,构 建课外 科技创 新 《 电工 程案例解 析》 公选课 。( 机 ( 创造学 专 家讲座 主 要讲授创新 、创新思维 、创造原理 和创新方法 等内容 , 及 实践 活 动体 系 使学生 了解 科技创新 方法 的基本 原理 和一般 规律 ,从 为 了使学 生 充分利用 课外 时间 ,我们构建 了内容 而培养学生 的科技创新能力 。( 电工程案例解析 》 以 丰富 、层 次多样 的课外科 技创新 及实 践活动 体系 ,包 ( 机 机 电系统方 案设计 为研究 对象 ,结合 工程实 际 ,培 养 括 :学 生会 的社 团活动 、学 院组 织 的技能培 训和技 能 学生理 解机 电系统 、分析 机 电系统 、综 合机 械与 自动 竞赛 、开放 实验 室的实验 助理 活动 、教学助理 活动 和 化系统 的 能 力。 科研 助 理活动 等 。这 些层 次多样 、 内容 丰富 、工程针 2. 以尽早接 触工程 实际 为 目的 ,设置跨年 级模 式 对性强 、课 内外相 结合 、角色多 样的课 外科 技创新及 的专业综合 实践环 节。本科生在基础课程 基本结束 后 , 实践活 动体 系保证 了不 同层 次学 生 的个 性化需 求 ,提 已经具 备 了进 行 专业设计 的初步 知识基 础 ,经过适 当 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值得一提 的是 ,我院从 2 0 02 的培训 和 专业 方 向引导 ,可 以为 后续的 专业 技能培 养 年开始 就实行 了招 收在校 学生作 为教师 课题组 科研助 奠定 良好的基础 。专业 综 合实践是 把大 四学生 与大三 理 的培 养模式 ,参加 科研助 理活 动 已成 为培养学 生实 学 生跨 年级组合 在一 起 ,由一位具 有指导 毕业设 计 资 践 和创 新能力 的一个 主要 方面 。通 过科研 助理培 养模 格 的教 师 同步指 导 ,由大三学 生辅 助大 四学生 完成 毕 式 的实施 ,形成 了课 内与课 外相结 合 、理 论与 实践相 业设计 ,大 四学 生 指导 大 三学 生完 成部 分设 计 工作 。 结 合 、基础训练 与创 新竞 赛相结合 等层 次多样 的个性 在一个学期内 ,充分营造一种互相学 习、共同探讨 、优 化创 新 实践体 系 ,这 种体 系的构建 是我 院创新型 人才 势互补 、教学相 长的研 究式 实践氛 围 。通 过 同步 解决 培养 的 重要基础 保证 。 工 程 问题 ,学 习相互 沟通 、相 互协 作的技 巧 ,使 大三 北华 大学大 学生 机 电集 成技 术科技创 新实践 基地 学 生系 统了解课 题立 项 、方 案论证 、方案 设计 、参数 是一 个 师生互动 ,以项 目流程管理 为核心 ,以 自主性 计 算 、详细设计 、课题 总结 、答辩 等环节 的主 要 内容 实践 、研 究性学 习为 主要 形式的 创新实践环 境 。经过 及环 节之 间的 关系 ,从 而为 今后的 毕业设 计及综 合运 几年 的运 行及不 断优 化 ,基地 的规 模不 断扩大 ,可 同 用 所学知 识解决 工程实 际 问题 积累 经验 ,提 高学 生 的 时容纳 第一梯 队科研 助理 l 0余 人 、第二梯 队科研 助 3 工程 实践能力 ,并为 下一 步的专业课程学 习确立方 向。 理 5 0余人。随着功能的不断完善 ,它所发挥 的作用也 0 5. 以适 应社会需求 为 目标 ,设 置专业方向 强化环 越 来越 大 ,已成 为大学 生 科技创 新及实践 能力培 养 的 节。大四学生 已经具备了本专业的初步知识结 构,但对 依托基 地 、大学 生个性 化培养 的平 台 、师 资资源 及学 如何进行准确定位 、确立发展 目标 ,进而顺利就业还缺 科整合 的桥 梁与纽带 、青 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基地 、 乏系统 规 划。专 业方 向强化为大 四学 生提供 了一 个顺 大学 生创新 与素 质拓展 学分 的认定 机构 、特色人 才培 利就 业 的平 台 。在 实 习期间 由具 有就 业指导 经验 的教 养模 式 的试 验基地 、科 技成 果的孵 化基地 。

以人为本加强创新人才培养

以人为本加强创新人才培养

以人为本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摘要推进学校教育跨越式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应熟知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点,掌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途径,以加快培养新型人才。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创造思维创新意识创造教育培养途径创新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

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在高新技术与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如何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大力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实现我们全民族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在教育和培养人才时,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新精神,树立“人才是最重要的战斗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观念,培养出新时期创新型人才。

创新人才就是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就是能够以其本身所具有的创造性的活动,创造出新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人。

创新人才推崇创新目标,发挥创新潜力,释放创新激情;具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和独特的知识结构等创新思维能力;具有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创新技能。

创新人才应具有以下特点:(一)具有创造思维这是创新人才应具有的核心特点。

创造思维是智能发展的高级形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须从创造性思维培养入手,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

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独特性、精致性。

学生随着知识和技术、经验和阅历的不断汲取和积淀,想象、思维能力都逐渐丰富和提高。

(二)具有创新意识学生对事物和知识充满好奇和创新的动机,喜欢刺激,安于现有的状态,愿意以其特有的热情、精力投身于创新事物的开发和创造;用敏锐的视角发现新事物,用真挚的诚意去创造新事物;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发挥自己的年龄特长,并且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综合起来去创造。

因此,创新意识是成为创新人才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三)具有创新情感创造思维中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才强企——以中石油川庆钻探工程公司为例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才强企——以中石油川庆钻探工程公司为例

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综合围力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竞争.要想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掌握主动,就必须具有能够实施正确战略、策略的高素质人才.中石油J I I庆钻探T程公司作为国有重要骨十企业.要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巾发挥主力军作用.在紧要荚头、关键时刻发挥顶梁柱作用.就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人才T作会议精神.把人才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培养和造就大批优秀人才.为建设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牢同树立四大理念.努力取得三大成效。

牢阔树立“人才成就企业.企业造就人才”的核心人才理念.把切实抓好人才队伍建设.普遍提高员T.素质和能力.作为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点和突破口.牢同树立以人为本.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Z H A N L U∈G U I H U A1人力资源战略规划I在推进人力战略管理上取得成效。

坚持人才工作服务人才、服务决策、服务公司发展的理念.在推进服务人才、决策、发展上取得成效。

坚持持续对人才进行深度开发和整合的理念,在推进持续组织重构、优化结构、注重培训、提高素质、能力上取得成效。

积极推进人才丁作创新实践.在公司范嗣形成人人可以成才、人人努力成才的共识.营造一个崇尚技术、尊重科学、尊莺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和谐氛围.促进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把科学发展观、科学人才观贯穿人才工作的始终。

二、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贯彻落实八个坚持.确保选准人才。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树立正确德才观:坚持注重实绩的原则,丁作中要全面、客观、真实、科学地识别和评价干部取得的实绩.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忠诚至上.用忠诚事业、忠诚企业、靠得住的人才:坚持责任为重。

用敢负责的人才:坚持务实为要.用肯实干的人才;坚持五湖四海,用宽阔的视野选人用人.注重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优秀人才充实到各级机关:坚持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制度.用科学的办法选人用人.提高选人用人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坚持廉洁为贵.用严以律己的人才;坚持强化监督。

“以人为本”的大学教育理念及其现实意义

“以人为本”的大学教育理念及其现实意义

“以人为本”的大学教育理念及其现实意义摘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和平与发展是一切事业永恒的主题,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邓小平同志曾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

在新阶段,新形势下我国以科教兴国为战略目标,加大人才强国战略,提高人才素质,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将科学发展观渗透到高校,促进大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教育学生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全面自由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将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高校校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自由的发展,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必要性“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人,离开了“人”和人的发展,教育的现代化就失去其根本意义。

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一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

[1]所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达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顾明远先生教育思想体系中一以贯之的一条重要思想。

“人”在顾先生的教育思想中一直处于核心位置,是一切教育活动的终极价值所系。

[2]在“以人为本”这一思想线索下,顾先生还把人的个性发展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认为教育应当促进人的个性发展,而不是磨灭人的个性,把人变成统一规格的工具。

他还用是否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来作为区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重要标准之一。

他说:“素质教育是一种重视个性发展的教育。

‘应试教育’是用考试一种模式来铸造学生,而素质教育则是重视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 [3]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首先必须“以人为本”,重视个人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尊重人的个性发展。

以德育人 以人为本

以德育人 以人为本

以德育人以人为本以德育人,以人为本,是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重要内涵之一。

它强调了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等全面素质,以及以人为本,即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

这种教育理念贯穿于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史,凝聚了中华民族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在当今社会,以德育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以德育人,实质上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

道德是人类社会相互交往和合作的基本准则,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

一个人的道德素养决定了他的行为举止和处世态度,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以德育人,要求教育者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的熏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品格。

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学生才能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秉持着正确的价值取向,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繁荣昌盛做出积极的贡献。

以人为本,则是教育理念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优秀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必须以人为本,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本身是一项人的工程,其目的是要使被教育者获得全面的发展,培养其高尚的品格和创造性的思维,使之成为有用的人才。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了对学生个体的尊重和关爱,注重挖掘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个性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设计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发展平台,实现其全面发展。

以德育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教育的要求已经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魅力和综合素质。

以德育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加符合当今社会对教育的发展趋势和需求。

现代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以德育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能够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更全面、更丰富的培养,使他们在今后的发展中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加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促进企业的人才培养

加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促进企业的人才培养

加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促进企业的人才培养摘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是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它以员工的需求和发展为出发点,构建了一个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模式。

这种思想认为,员工是公司最重要的资源,只有通过有效的培养和管理,才能充分释放员工的潜能,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本文将围绕加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探讨如何促进企业的人才培养。

关键词:人才培养,以人为本,企业管理,竞争力正文:一、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的意义在当今的经济形势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逐渐兴起,必将成为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首先反映了人本主义的精神,强调对员工的关注和关心。

其次,它对提高员工的生产效率和工作质量有重要作用。

最后,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能够促进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增强企业的发展动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加强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1.构建人性化的管理制度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可以深刻改变传统的指令式管理方式,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

在管理制度的构建中,要注重强化员工的参与感和归属感,让员工充分感受到公司的关心和支持。

2.加强员工的培训和技能提升员工的培训和技能提升是加强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只有让员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才能适应公司在不同阶段的需求。

因此,企业要加强培训计划的制定和落实,确保每一个员工都有获得成长的机会。

3.鼓励员工创新和创造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模式要求员工能够主动适应企业发展的变化,并提出改善方案。

因此,企业要积极鼓励员工的创新和创造,并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激励,以便更好地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三、结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是一种有益于企业发展的管理理念,可以帮助企业提高员工的生产效率和工作质量,增强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在企业实践中,应该加强对该管理思想的重视和实践,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效应。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是目前企业所追求的理念之一,也是现今企业竞争中的一种重要管理模式。

以人为本指导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以人为本指导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育. 贯彻 以人 为本 的科 学发展观将是 眼科 学教 学改革的指导性方针 和教 育的本 质所在 。
【 关键词 】 眼科学
教 学方法
人 才培养
[ 文章编 号]0 5 0 9 20 )1 0 6 1 10 —0 1 (0 6 1 —06 —0 [ 中图分 类号 ] 9 .2 R17 3 [ 文献标识码 ] A 这是 更高一层 的思维方式 。 随着政府近年强调培养新一代 创新人 才必须是 德智体 美全 用一种或数种治疗 方案。唯美思维 : 人与 自然都 是一种 和谐 的整 体。生病 的 时候打 破 了 面发展 的科学发展观 , 并进 一步在高 等教育 界推广新 的概念 , 即 笔者认为 , 教育的人性化 , 教育 界 已形 成共 识 。它 是 以人文 主义 思想 为依 原来的部分平衡 , 但是在其系统 还存在 自然和谐之 美 , 医生要 做 不能 去干扰 和破 坏原 有 的美 。故在 据, 坚持 以受教 育者 为 中心 , 度 的重视 人格 及其 尊严 , 不忽 做 的是调整不和谐 的地 方 , 高 并 即用最少 的药 , 给病人带来 最少 的 略受教育者 的兴趣及其个体所 具备 的积极 向上 的愿 望。将实施 治疗眼疾 的时候有一个理念 , 教 育的模式 和方法都 能促进 受教育者 的主动性 创造性 和个体 的
高职工凝聚力 。

3 5 在机制上 力求创新 .
以人 为 本 指 导 创 新 型 人 才 的 培 养
胡群英 黎健菁 麦庆怡 广 州 医学院 第一 附属 医院 眼科教研 室 ( 东 广 州 5 0 2 ) 广 1 1 0
【 摘要 】 结合我院眼科教学 实践 中制约培养创新人 才的 因素 , 新形 势下促使人 才培养 的新观 念和可行性 , 讨论 强调人 性 个体化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观
――学习十七大报告心得体会
党的十七大报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了战略部署,也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报告强调“中西医并重”的卫生方针,“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作为一名中医工作者,倍受鼓舞,感到中医药事业目前正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亦认识自身所肩负的历史重任,我们应以此为契机,加倍努力,用实际行动进一步做好中医教育工作,为促进人类的健康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胡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出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对于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科学谋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为一名从事中医针灸教育的高校人员,我体会应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观,通过对21世纪针灸人才需求的前瞻性思考,立足于“三个面向”,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进一步明确针灸人才的培养方向,为21世纪铸造知识结构完善的高质量针灸人才。

面向新世纪经济、科技、社会和人类卫生保健事业发展的要求,如何培养和造就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创造未来的新世纪人才,这是当今医学界乃至整个社会都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

针灸学是祖国医学宝库中一支瑰丽的奇葩,它将如何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在21世纪中大放异彩,这也是立志献身于针灸事业的同仁们深刻思考的一个重大命题。

第二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决议提出“为21世纪重新设计医生”,这就需要我们的针灸教育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进行前瞻性研
究,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

就此我谈点个人的粗浅认识,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21世纪针灸人才需求的思考
以“三个面向”为基点,21世纪针灸人才的需求大体可从三方面考虑。

(一)面向社会――医疗保健的需求
医疗保健需求是构成医生知识结构的基本依据之一。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21世纪人民生活大为提高,在解决了温饱进入小康之后,健康便成为人们第一需要,医疗保健需求日益增高,概念不断更新,人们已不满足于单纯
的机体疾病的治疗,21世纪的卫生需求将由本世纪的重治轻防型向预防-保健-治疗-康复一体化转变,并由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

此外,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疾病谱的改变,将使医学面对众多难题。

针灸医学以其适应范围广、疗效迅捷、强身健体效著、安全、无副作用等独特优势必将在疾病预防、康复保健中发挥更重要、更广泛的作用。

故面向社会,需要大批针灸实用人才为人们的医疗保健服务。

(二)面向未来――医学发展的需求
21世纪是高科技向医学广泛渗透的时代,并已形成诸多交叉学科。

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现代医学深入到分子水平,医生对疾病的防治手段进入到更加微观、更加本质的层次,分子生物学将继续在医学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这就对医生的科学素质与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针灸医者必须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智能结构,要能用更加先进和科学的知识及手段从事医学职业实践。

可见,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的高层次针灸人才是未来针灸事业可持续发展之需求。

(三)面向世界――国际化大趋势的需求
由于信息技术和通讯手段的进步,世界在“缩小”,国际间的交流日趋频繁。

近年来,国际医药界在寻找安全低毒有效的攻克疑难病症的实践中,越加关注针灸的特色和优势,来华求学者日益增多。

针灸医学独树一帜,可以预测伴随着人类渴望回归自然的趋势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它会更加为世界所注目,针灸作为传统医学中对外学术交流最为活跃的学科,在21世纪将进一步走向世界,向国际化发展,融入世界医学之中,为人类的健康作出贡献。

因此,既掌握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针灸人才是面向世界之需求。

综上,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对医疗保健的新概念、新要求,以及国际化大趋势,对针灸专业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多、更新、更高的标准。

二、21世纪针灸人才培养方向的思考
基于上述对21世纪人才需求的分析,本人体会针灸人才的培养应立足于以下几个方向。

(一)培养临床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医疗保健之需求
从事医疗保健事业,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临床诊疗水平是评价一名医生
最基本的指标。

针灸作为一门临床学科,实践性强,其动手能力的强化十分必要。

为了主动适应社会日益增高的医疗保健的要求,必须加速培养高层次临床应用型人才,充分发挥针灸的临床优势,冀望在疑难、危重病症的预防、治疗和康复上有新的突破,从而提高医疗保健服务质量。

在构筑培养针灸人才的知识技能时,应明确针灸的临床应用型高层次人才是在保持中医针灸传统特色基础上的中西医结合人才。

针灸是祖国医学的组成部分,坚实的中医药、针灸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本专业人才特色的体现,是针灸人才知识和技能结构的主体,这一特色和主体,正是参与社会竞争的最具实力的资本。

然而,面对生命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深入,整个社会对医学保健的质量和要求日益提高,仅掌握传统的知识和技术已明显不足。

因而我们在立足于自身特色和主体的前提下,还必须积极汲取现代医学知识和技能,使临床能力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造就一批既有传统特色,又具时代特征的新一代针灸名医。

(二)培养复合型人才,以适应针灸学科发展之需求
现代科技迅猛发展,引起医学革命,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兴起,医学研究手段、诊疗技术的现代化及医学模式的改变,必将对针灸学科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面对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针灸人才的知识结构必须进行相应完善,应基本具备中医针灸专业知识、现代医学知识、社会人文科学知识和现代科技知识四大知识模块,注重学科间的渗透、交叉,造就能够运用科学方法和手段,继承和发扬传统针灸医学的复合型高级人才,从多学科、多方位全面而系统地研究针灸学,针灸学未来的突破可能即在于此。

针灸临床医生的培养应由经验型转向研究型,善于解决医学难题,创造新理论,促进针灸医学在量的积累基础上,发生质的飞跃。

(三)培养外向型人才,以适应针灸走向世界之需求
针灸医学要进一步走向世界,就必须注重外向型人才的培养,而该类人才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完善的知识结构外,牢固掌握外语是其必备的基础之一。

外语是进行学术交流和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推动针灸国际化,与世界医学接轨的有力工具,针灸人才的外语交流水平,直接影响到针灸的发展。

因此应加强外语教学,打破行业封闭办学的格局,寻求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途径,探索与理、工、文科综合大学共同办学的路子,以提高质量,加快培养一批能胜任对外交流
与合作的高层次、外向型针灸人才,促进针灸学科更加广泛而深入地走向世界。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当今和未来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才的竞争。

针灸事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学术理论的突破性进展和临床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而其根本亦离不开人才的培养。

回顾以往,展望未来,我们应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观,并通过各种途径优化针灸人才队伍,提高整体素质,为21世纪的针灸医学铸造合格人才。

第二临床医学院董勤
2008年1月12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