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诗三首

合集下载

5年级古诗三首上册

5年级古诗三首上册

五年上册三首古诗1.《示儿》——陆游原文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解释•“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 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

人一旦死去,就本来知道万事万物都和自己没有关系了。

这句诗体现了诗人对生死的豁达态度。

•“但悲不见九州同”:“但” 是只是的意思,“九州同” 指全国统一。

只是让诗人感到悲伤的是,没有亲眼看到国家的统一。

这一句表达了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他将国家的命运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王师北定中原日”:“王师” 指朝廷的军队。

诗人期望朝廷的军队向北进军,收复中原失地。

这展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他相信宋朝的军队能够收复失地,实现国家的统一。

•“家祭无忘告乃翁”:“家祭” 是家中祭祀祖先的仪式。

“乃翁” 是你的父亲,这里是诗人指自己。

诗人叮嘱家人,在祭祀的时候不要忘记把收复中原的好消息告诉他,即使自己已经死去,依然心系国家的命运,这种爱国情感深沉而真挚。

2.《题临安邸》——林升原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解释•“山外青山楼外楼”:描绘了临安(杭州)的自然风光和繁华的建筑。

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展现出当时南宋都城的繁华和壮丽。

•“西湖歌舞几时休”:“西湖” 是临安著名的风景区。

诗人面对西湖边不断的歌舞享乐发出质问,这种歌舞升平的生活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表达了诗人对南宋统治者沉迷于享乐,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慨。

•“暖风熏得游人醉”:“暖风” 既指自然界的春风,也暗喻当时社会上的奢靡之风。

这种风气让那些达官贵人(游人)沉醉其中,不能自拔。

•“直把杭州作汴州”:“汴州” 是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这里象征着中原地区。

诗人批判南宋统治者在杭州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简直把杭州当作了北宋的都城汴州,忘记了旧都沦陷、国土尚未收复的耻辱,辛辣地讽刺了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

3.《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原文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诗意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诗意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诗意【第一首】《望庐山瀑布》1、日照香炉生紫烟,2、遥看瀑布挂前川,3、飞流直下三千尺,4、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望庐山瀑布》原著名为《锦瑟》,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全诗中笼统描绘了浙西崇山峻岭,庐山绝艳壮丽的景色,真实地反映出写实主义派诗人的雅观大气,充分突出了自然风光的伟大美。

诗人望着瀑布飞流而下,有“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比喻,以此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无限热爱以及对它的景色的迷恋情怀。

在这里,不难感受到诗人诗句里面的迷恋深情,他望着青山绿水的庐山,给人以极大的安宁感和宁静感,而他惊叹于瀑布山间飞流而下的奇景,更为庐山峻岭增添了一分神秘感。

【第二首】《琵琶行》1、主人下马客在船,2、举酒欲饮无管弦。

3、醉不成欢惨将别,4、别时茫茫江浸月。

作者是宋代诗人苏轼,全诗描写的是爱情的悲剧,也让人在哀怨中痛惜芸芸众生。

在这里,描写的是一副凄美的情景,也隐喻了宋朝士大夫包玉刚与织女孟姜女的离别故事。

诗中“别时茫茫江浸月”,正是织女在江边遗情时心灰意冷的放空自若。

诗中提到“主人下马客在船”,主人似乎表示要离去,而“举酒欲饮无管弦”却表明了客人的态度,即他坚持情到永久,复旧不复,而他最终还是被主人的冷漠所迫,只好洒洒眼泪,唏嘘泊船,上的苦海未归。

【第三首】《登鹳雀楼》1、白日依山尽,2、黄河入海流。

3、欲穷千里目,4、更上一层楼。

诗中,作者王之涣描绘了赏景的景象,形象描摹了夜幕低垂,映衬出群山环绕、江河绵延,令诗人大开眼界,心旷神怡。

从“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来看,诗人充满了挥之不去的惆怅之情,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看,可以看到诗人心旷神怡之余,还有追求美好、超越自我的渴望,充分体现了诗人的风趣好文的精神。

这首诗的最终深刻体现在它的结尾,诗人在观赏高山大河,深情凝视着苍茫天空,仿佛向自己这首诗许了一个诺言:一步也不停步,持续追求下去,一步也不落后,不断前行,一步也不缩短,始终保持着勇于挑战自我定力不屈的精神。

五年级上古诗三首笔记

五年级上古诗三首笔记

五年级上古诗三首笔记
《古诗三首》是五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的笔记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古诗。

一、导入新课
1、提问:你们读过哪些古诗?你们知道哪些诗人?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三首古诗,你们会发现每首诗都有自己的故事,每首诗都
藏着自己的秘密。

你们准备好了吗?那我们开始吧!
二、学习《枫桥夜泊》
1、出示《枫桥夜泊》这首诗,请学生自由读。

2、请学生说说诗中的哪些词不理解,并在全班讨论。

3、请学生试着说说诗的意思。

4、教师播放音乐,学生听音乐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情景。

5、学生表演读。

6、小组合作,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每组选一个代表进行交流。

7、播放歌曲《涛声依旧》,学生听后交流感受。

并背诵这首诗。

三、学习《长相思》
1、学生自由读词,读完后同桌交流不理解的词。

2、全班交流不理解的词。

3、学生试着说词的意思。

4、学生再读词,思考: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5、学生交流想象的画面和感受。

背诵这首词。

四、学习《泊船瓜洲》
1、学生自由读诗,读完后小组讨论不理解的词。

2、全班交流不理解的词。

3、学生试着说诗的意思。

4、学生再读诗,思考: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背诵这首诗。

五、小结内容及写作方法。

六、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白居易的《暮江吟》和苏轼的《题西林壁》。

并搜集描写春天的古诗。

全班交流。

5 古诗三首_生字词学习

5 古诗三首_生字词学习

拼 音
结 构
部 首
词 语
句 子
chóu
心部 上下结构
发愁 忧愁
高考在即,她正发愁孩子考不上理想 的学校。
拼 音
结 构
部 首
词 语
句 子
mián
目部 左右结构
冬眠 睡眠
蛇是一种需要冬眠的动物。
拼 音
结 构
部 首
词 语
句 子

艹部 上下结构
复苏 苏州
春天到了,万物复苏,到处一片生 机勃勃的景象。
拼 音
结 构
部 首
词 语
句 子

艹部 上下结构
菊花 秋菊
秋天到了,公园里开满了菊句 子
shâ
人部 上下结构
宿舍 校舍
开学了,我们把宿舍收拾得干干净净。
拼 音
结 构
部 首
词 语
句 子
biàn
辶部 半包围结构
遍布 遍地
春天到了,山上遍地都是野花,十分 漂亮。
拼 音
结 构
拼 音
结 构
部 首
词 语
句 子

土部 上下结构
寺庙 寺院
树林里有一座寺庙。
第五课
会认字: 拼 音
古诗三首

luó
shuāng
螺 霜
会写字: 拼 音

biàn jiàn pián sū sì

shâ

shuáng s#
舍 遍 渐 偏
chóu mián

愁 眠 苏 寺
部 首
词 语
句 子
jiàn
氵部 左中右结构
渐渐 逐渐
秋天到了,天气渐渐变凉了。

5 古诗三首_教案

5 古诗三首_教案

语文(S)教学设计教 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课 文:5古诗三首板 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课古诗教学主要想体现课堂的扎实有效,教师传授学习方法,由“扶”到“放”地引导学生分三步学习古诗。

力求体现以下两点:一、 让语文课堂回归“纯棉”时代,“纯棉”的东西是“纯净自然的,温柔贴心的,素朴简洁的”。

在整堂课中,突出古诗教学的真实、扎实、丰实。

在课堂上,无需繁多的花样,通过朗读、解句、漫谈、想象、拓展,师生之间言来语去,平平常常。

二、古诗教学要显现其本色力求用简单明了的教学显现古诗的本色——“以言造像,立象尽意”。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会认“畔、御、侯”等3个字,会写“畔、莺、啼、御、暮、隔、数”等7个字。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

教学难点:利用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1. 生词卡片。

2. 课件。

3. 搜集诗人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把今天的学习内容讲给父母听,看谁讲得最棒。

六、板书设计江畔独步寻花花 欣欣向荣蝴蝶 翩翩起舞 生机勃勃 黄莺 放声歌唱第二课时一、激趣导入春色是美好的,人们希望自己的生活也如春光一样,安静美好。

杜甫借花、蝶、莺来歌颂春。

一起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我们再走入春天的长安城去看看寒食节的景象吧。

二、学习古诗《寒食》(一)学习生字词,会读诗。

借助拼音自学“御、暮”两个汉字。

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暮、幕”,从而理解“日暮”的意思。

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

师生评议。

(二)知诗人,解诗题。

介绍课前搜集有关寒食节的资料。

每年四月清明节的前一天。

因为介之推是被火烧死的,大家在这天都不忍心举火,宁愿吞吃冷食,所以,这天叫“寒食节”。

(三)解词连句知大意。

自由读诗,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把不懂的词句作标记。

5古诗三首

5古诗三首

课题四年级第二单元第 5 课《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3.能解释诗中重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1.PPT 课件2.学生自学生字词,熟读古诗。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课件出示洞庭湖图片。

师: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2.板书课题(《望洞庭》刘禹锡);齐读课题。

3.创设情境。

请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学习诗文(一)交代学习古诗的方法——“五读法”。

(二)运用“五读法”读古诗。

1.一读读通,咬准音。

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ng磨m$2.二读读懂,知大意。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诗人月夜遥望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3.三读读精,解词义。

①指名读第一、二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②根据书后注释练说诗意。

③重点理解“潭面无风镜未磨”。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④读第三、四句(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⑤根据注释说意思。

⑥重点理解“白银盘”“一青螺”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

4.四读读会,悟意境。

配乐读古诗,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5.五读会读,有感情。

(进行配乐朗读。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前往观光旅游的人很多。

我们将来要有机会,可以去看看洞庭湖,好好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练习作业设计想象《洞庭湖》中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湖面镜未磨银盘热爱之情君山青螺相关知识链接洞庭湖介绍: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 长江南岸, 为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古称“云梦泽”。

跨湘鄂两省,它北连长江、南接湘、资、沅、酆(fēng)四水,号称“八百里洞庭...现水面被分割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三部分。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ppt课件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ppt课件
34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35
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舟过安仁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牧童悠扬的笛声。
9
诗歌理解
归来饱饭黄昏后,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不脱蓑衣卧月明。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 中的明月。
10
诗歌理解
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 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看出 来的?
可爱、调皮、疲倦。
一个“弄”,一个“卧”。
11
诗歌小结
第五课 古诗词三首
1
字音认读
篙 (gāo) (竹篙) 棹 (zhào) (棹竿) 媪 (ǎo) (翁媪) 剥
(bāo) (剥开)
2
牧蓑遮 醉媚锄剥
3
4
作者简介
吕岩,字洞宾, 唐代京兆人。咸通举 进士,曾两为县令。 值黄巢起义,携家入 终南山学道,不知所 终。是传说中的逍遥 大仙。
5
课文朗读
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6
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7
听读古诗,感受古诗意境美。
8
诗歌理解
草铺横野六七里,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 里都是草地。

五年级《古诗三首》

五年级《古诗三首》

五年级《古诗三首》五年级的《古诗三首》分别包括《枫桥夜泊》、《长相思》和《泊船瓜洲》。

以下是这三首诗的原文、翻译和赏析:1.《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深秋的夜色中,月亮落下,寒鸦啼叫,满地白霜,江边的枫树摇曳着,渔船上的灯火映照着,使愁绪难眠。

在姑苏城外那寒山古寺里,半夜时分敲响了清脆的钟声,悠悠地飘到了客船上。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时所作,描绘了枫桥夜泊时的景象。

诗中使用了富有深秋特色的景物,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等,营造出一种空灵、寂寥、忧愁的氛围。

通过这些景物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旅途中的孤寂和愁思。

诗的后两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则通过描写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和钟声,进一步强调了诗人身在他乡的孤独和愁绪。

整首诗语言简洁流畅,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诗歌才华。

2.《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译文: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路向榆关那边行进。

入夜时分,已是深夜千帐灯火。

风雪交加,一直未停,这种声音吵得人难以入眠。

我的故乡可没有这种声音啊!赏析:这是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诗人通过描绘旅途中的山水、风雪等景物,表现了旅途的艰辛和孤独。

同时,“夜深千帐灯”和“故园无此声”等句子的描写,突出了诗人身在他乡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3.《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译文: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也只隔着几座山。

春风又吹绿了江南岸边,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赏析:这是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诗人通过描绘京口和瓜洲之间的距离以及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景象,表现了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整首诗语言简洁流畅,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四年级语文古诗三首[9篇]

四年级语文古诗三首[9篇]

四年级语文古诗三首[9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四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的资料9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第1篇5.《古诗三首》江畔独步寻花寒食泊船瓜洲(唐.杜甫)(唐.韩翃)(宋.王安石)黄四娘家花满蹊,春城无处不飞花,京口瓜洲一水间,千朵万朵压枝低。

寒食东风御柳斜。

钟山只隔数重山。

留连戏蝶时时舞,日暮汉宫传蜡烛,春风又绿江南岸,自在娇莺恰恰啼。

轻烟散入五侯家。

明月何时照我还?【重点词语】:江畔娇莺啼叫御柳日暮隔离数字【词语解释】:江畔:江边。

御柳:皇家花园中的柳树。

还:回。

【中心思想】《江畔独步寻花》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

这首诗写了在黄四娘家赏花时的场面和感触,表现出一派春光烂漫的景象。

诗中“千朵万朵压枝低”一句体现出花很多。

描绘的是一幅万紫千红、繁花似锦的春景图,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的思想感情。

《寒食》的作者是唐代诗人韩翃。

这是一首政治讽刺的诗。

这首诗讽刺了唐肃宗、代宗时期的宦官专权。

“寒食”是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清明节前的一两天,按风俗这天禁火。

描绘了寒食节的景象,由白天写到了夜晚,重点写夜晚,以汉喻今,流露出诗人对现实的不满。

《泊船瓜洲》作者宋朝诗人王安石描写了诗人停船瓜洲时遥望家乡,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第2篇古诗三首一、默写三首古诗。

望洞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朝的_____________枫桥夜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朝的_____________菊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朝的_____________二、先解释重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五上古诗三首

五上古诗三首

五上古诗三首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①示儿:给儿子看。

②元:同“原”,本来。

③但:只是。

④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中国。

⑤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⑥乃翁:你们的父亲。

诗意:本来就知道,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

唯独放不下,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

宋朝的军队平定中原那一天,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告诉你的父亲。

02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注释:①临安:南宋都城,即今浙江杭州。

②邸:旅店。

③熏:吹,用于温暖馥郁的风。

④直:简直。

⑤汴州:北宋都城汴粱,即今河南开封诗意: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03己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①己亥杂诗:《己亥杂诗》是龚自珍在己年(1839年)写的一组诗,共315首。

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

②生气:指朝气蓬勃的局面。

③恃:依靠。

④万马齐喑: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

比喻人们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

喑,沉默。

诗意:要是这么大的中国重新朝气蓬勃,靠的是像疾风迅雷般的改革。

像万马齐喑一样的局面,毕竟让人心痛。

我奉劝皇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五、问题归纳1. 想象“九州不同”时社会是什么样的?想象到“九州不同”时土地荒芜,老百姓拖儿带女背井离乡,房屋倒塌,路边常常有饿死的人的尸骨;入侵者骑着高头大马。

耀武扬威,随意挥动着鞭子抽向正在做苦力的人身上,可是他们不敢怒也不敢言......2. 《示儿》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最能表达感情的是哪一句?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渴望尽早收复中原统一祖国领土的迫切心情,最能表达感情的是“家祭无忘告乃翁”。

语文五上第12课《古诗三首》知识点

语文五上第12课《古诗三首》知识点

语文五上第12课《古诗三首》知识点示儿[宋] 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①[示儿]给儿子看。

这首诗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

②[元]同“原”,本来。

③[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中国。

④[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⑤[乃翁]你们的父亲。

题临安邸[宋] 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注释①[临安]南宋都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②[邸]旅店。

③[汴州]北宋都城汴梁,即今河南省开封市。

己亥杂诗[清] 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注释①[己亥杂诗]《己亥杂诗》是龚自珍在己亥年(1839年) 写的一组诗,共315首。

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

②[生气]指朝气蓬勃的局面。

③[恃]依靠。

④[万马齐喑]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

比喻人们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

喑:沉默。

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作者简介:陆游:(1125一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杰出的爱国诗人。

陆游二十岁就定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

三十岁参加礼部考试,名列第一,因“喜论恢复”而遭投降派秦桧打击,被除掉了名字。

但他毫不消沉,回乡后仍攻读兵书,刻苦习武,准备抗金卫国。

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诗中,始终贯串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

注释:①示儿:给儿子看。

②元:同“原”,本来。

③但:只是。

④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中国。

⑤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⑥乃翁:你们的父亲。

诗意:本来就知道,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

唯独放不下,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

宋朝的军队平定中原那一天,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告诉你的父亲。

鉴赏:① 人死之后万事皆空,诗人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唯一悲愤的就是山河破碎,不能亲眼看到祖国统一。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5古诗三首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5古诗三首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5古诗三首春晓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春天的早晨,阳光刚刚升起,我还在沉睡中,没有意识到天已亮。

但是,到处都能听到鸟儿的歌声。

夜间的风雨声在夜深人静时递进入人们的耳朵,告诉人们大自然的力量。

花儿凋落了,这真是多少花儿凋零了呢?这一切都发生在春天的早晨。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阳光照在山上,把山的尽头照得雪白一片。

黄河的水奔腾而过,流入茫茫大海。

想要看尽千里风光,只有再登高一些,去看看更远处的事物。

于是,我登上了鹳雀楼,希望从那里能看到更广阔的风景。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从古原上,长满青草,依依不舍地和我告别。

一年的时间,草木的生长枯萎交替。

纵使野火烧尽了一片草木,但春风一来,新的绿草又会生长出来。

这三首古诗,描绘了四季的变化和大自然的力量。

我们应该珍惜每个季节带来的美好时光,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四年级上册语文5古诗三首

四年级上册语文5古诗三首
• 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 皓月当空 波光粼粼、银光闪闪、
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 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唐代诗人,被白 居易称作“诗豪”。他的 许多作品,立意新颖,思 想深刻;七言绝句受到民 歌的启发,写得明快清新, 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 长江南岸, 为中国 第二大淡水湖,古称“云梦泽” 。 号称“八 百里洞庭...现水面被分割为东洞庭湖、南洞 庭湖、西洞庭湖三部分。
洞庭湖
君山
白银‖盘里/ 一青螺。
菊花
菊花
读一读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
认识下列生字
cóng shè lí
秋丛 舍 篱
shè shě 宿舍 舍不得
围绕
秋丛绕舍似陶家,
一丛一丛的秋菊 房屋
像陶渊明的家一样。
晋朝大诗人, 他喜爱菊花。
遍绕篱边日渐斜
我停车不走是 因为喜爱傍晚时分的枫树林,
经过风霜的枫叶,比二__月__春__光__里__的__鲜__花__还__要红红艳艳。
/ // /
/ // / / // / / // /
“枫”是季节;“桥”是地点; “夜”是时间;“泊”是时间。
枫桥夜泊
作者简介:
張继, 唐朝襄州人 (今湖北省襄 樊), 公元七五三年考上进士, 做 过监城判官和祠部员外郎等官职。 他所写的诗不事雕饰, 富有自然美, 以 “枫桥夜泊” 一诗闻名中外。
太阳渐渐地偏西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这两个“绕”
字有什么不 同?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再
你能用现代汉语 中的“不是…… 而是……”的句 式说出这两句诗 的意思吗?

5年级上册古诗三首12课课堂笔记

5年级上册古诗三首12课课堂笔记

5年级上册古诗三首12课课堂笔记1. 原文。

-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 字词解释。

- “示儿”:给儿子们看。

- “元知”:本来知道。

这里的“元”同“原”。

- “万事空”:什么都不存在了。

诗人陆游知道自己快要死了,觉得世间的一切都和自己没有关系了。

- “但悲”:只是悲伤。

- “九州同”:国家统一。

古代中国分为九州,这里指代全国。

陆游一心盼望国家统一。

-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 “北定”:向北平定,收复北方失地。

-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 “家祭”:家中祭祀祖先。

- “无忘”:不要忘记。

- “乃翁”:你们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3. 赏析。

- 陆游这老头啊,都快死了,他心里明白呢,死了就啥都没了,就像我们玩游戏,一旦游戏结束,那些装备啊、金币啊都没意义了。

可是他心里有个大疙瘩,就是看不到国家统一。

他心心念念的就是南宋的军队啥时候能打到北方,把被金人抢走的地盘都收回来。

他还叮嘱儿子们,等南宋军队收复中原的时候,在家里祭祀的时候可别忘了告诉他这个好消息。

你看这老爷子,到死都惦记着国家大事,爱国之心那是杠杠的。

1. 原文。

-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2. 字词解释。

- “临安”:南宋的都城,现在的浙江杭州。

- “邸”:旅店。

- “休”:停止。

- “暖风”:这里不仅指自然界的春风,还指当时社会上那种纸醉金迷的风气。

- “熏”:吹,用于温暖馥郁的风。

- “游人”:这里指那些在杭州游玩、享乐的南宋贵族。

- “直”:简直。

- “汴州”:北宋的都城,现在的河南开封。

3. 赏析。

- 你看啊,诗人林升站在临安的旅店往外看,那景色可真美啊,山一座连着一座,楼也是一座挨着一座。

可是呢,西湖边上那些人啊,唱歌跳舞就没个停的时候。

那暖烘烘的风啊,把那些贵族们吹得晕乎乎的,就像喝醉了酒一样。

他们啊,光顾着在杭州享乐了,都把杭州当成了北宋的都城汴州。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三首》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三首》
精品PPT
课后作业
1.背诵两首古诗,明天课堂默写,请 大家回去认真背诵;
2.背诵两首古诗的大意和小结; 3.在“词语本”上认真抄写古诗; 4.在作业本上工整抄写课后生字。
精品PPT
精品PPT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词 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 所以也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 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 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 当做词牌。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他们 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怪不得没有下雨他们也张开伞呢,
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 使风让船前进啊精!品PPT
•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 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 了什么? “张、使风”表现出两个孩子的淘 气、可爱和天真。
精品PPT
茅檐低小,精溪品PP上T 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精品,PPT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精品中PPT 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精品溪PPT 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 ·村居
[宋]辛弃疾
茅低檐小,溪上青青草。醉里 相吴媚音好,白 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 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精品PPT
m牧ù 童
(唐)吕岩
读 准
pū 草铺横野六七里,
字 音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suō
不脱蓑衣精品卧PPT 月明。
读 草铺/横野/六七里,
出 笛弄/晚风/三四声。
节 奏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精品PPT
草铺横野精品六PPT 七里,
笛弄晚风精品三PPT 四声。

5年级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5年级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5年级古诗三首课堂笔记1. 原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 字词解释。

- “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 “长云”:层层浓云。

-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

- “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 “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 “穿”:磨破。

- “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 “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3. 解析与赏析。

- 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诗人描绘了一幅壮阔又苍凉的边塞景象。

你看啊,青海湖上空的阴云把雪山都遮得暗暗的,一座孤城和玉门关遥遥相望。

这就像是一个超级大的舞台背景,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遥远的边塞。

这画面里有压抑的感觉,阴云密布,雪山暗淡,孤城显得那么孤独无助,就像一个小小的棋子放在这大大的边疆棋盘上。

- 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可就霸气了。

战士们在黄沙漫天的战场上打了无数次仗,连身上的铠甲都磨破了。

但是呢,他们的决心超级坚定,不把敌人打败就绝不回家。

这里的“黄沙百战”让我们能想象到战斗的频繁和艰苦,那可不是打一次两次,是成百次啊。

而“穿金甲”更是夸张地表现出战斗的时间之长,程度之激烈。

战士们就像一群超级英雄,怀着满腔热血,一定要把敌人消灭干净才肯罢休。

1. 原文。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 字词解释。

- “三万里河”:指黄河。

“三万里”形容它的长。

- “五千仞岳”:指西岳华山。

“五千仞”形容它的高。

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 “摩天”:迫近高天,形容极高。

- “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的汉族人民。

- “胡尘”:指金人入侵中原,也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

- “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3. 解析与赏析。

- 前两句“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这老头可真会写啊。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的注释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的注释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的注释标题: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注释详解文档内容:一、《元日》——王安石【原文】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解析】1. 元日:即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也称新年。

2. 爆竹声中一岁除:在辞旧迎新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过去。

此句描绘了新年到来时热闹欢腾的场景。

3. 春风送暖入屠苏:春风带着暖意吹拂大地,人们欢饮屠苏酒以庆祝新年。

屠苏酒是古代的一种药酒,据说有驱邪避病的功效,新年饮用寓意吉祥安康。

4. 千门万户曈曈日:太阳初升,阳光普照千家万户,形容新春的朝气与生机。

“曈曈”形容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样子。

5. 总把新桃换旧符:家家户户都将旧的桃符(古人用以祈福辟邪的木板,上刻神像或写有祝语)换成新的,象征着辞旧迎新,期待新的一年里生活更加美好。

二、《清明》——杜牧【原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解析】1.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每年4月4日或5日,同时也是我国传统的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2. 雨纷纷:形容清明时节雨水连绵不断。

3. 路上行人欲断魂:行走在清明扫墓的路上的人们心情沉重,仿佛魂魄都要离体,表现出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怀念之情。

4. 借问酒家何处有:旅人在悲痛之余,寻觅一个可以稍作休息并借酒消愁的地方。

5. 牧童遥指杏花村:放牛的孩童远远地指向一个开满杏花的小村落,那里可能就有可供歇脚的酒家。

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解析】1.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人有登高赏菊、佩茱萸以避灾求福的习俗。

2. 异乡、异客:身处他乡,自感孤独陌生。

3. 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当遇到节日,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就格外强烈。

4. 遥知兄弟登高处:远方的诗人知道此时他的兄弟们正在家乡进行登高活动。

5. 遍插茱萸少一人:他们佩戴茱萸时,却少了诗人自己,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及不能与亲人共度佳节的遗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古诗三首泊船瓜洲一、导入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这首诗《泊船瓜洲》。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释词语,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三、运用方法,学习古诗(一)知诗人,解诗题1、你们知道王安石吗?(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2、你是怎么理解这个题目的?(诗人把船停泊在瓜洲这个地方)(二)释词语,明诗意1、自学。

2、汇报学习情况。

3、引导学生了解京口、瓜洲、钟山三地的位置关系。

4、指导朗读一、二句。

生读: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师解说:“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这是诗人在瓜洲遥望家乡时所见所想。

他看到的是跟瓜洲一水相隔的京口,想到再过几重山就是钟山。

而钟山,就是诗人的家乡。

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谓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

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产生的巨大反差,正好说明了诗人人在途中,人向远方,却心系家乡。

思乡之情跃然纸上。

看谁能读出诗人思乡之情切。

(比较读、自己读、齐读等)5、重点理解:又绿、何时6、指导朗读三、四句。

生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师解说:(诗句点明了诗人离乡的时间,正是草长莺飞的春天。

看到春天满目的新绿,想到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自己离开了家乡,什么时候能再回来呢?这一思乡的愁绪像春天的草一样,很快地滋生、蔓延起来,当春风绿了江南两岸的时候,诗人的心里也长满了乡愁。

诗人的思乡情从离开家乡的时候就开始了,刚刚离开,就已经想着回来,更见其情之浓烈。

诗句中提到了明月,一是因为诗人夜宿瓜洲,一是月亮蕴涵着团圆之意。

)请同学们试读出诗人的无奈之情。

(找小伙伴互相评价读,个别读,齐读)7、试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师解说:(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中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

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三、通过背景,悟诗情:作者的家乡近在咫尺,思想之情切,为什么不能回家乡?师解说:(诗人写作此诗时,已是五十五岁的老人了。

是当朝的宰相,亲自策划了新法变革,几年来,围绕着新法旧法,朝廷上的派系斗争,致使新法的推行十分艰难。

在经历了两次因推行新法而罢相的坎坷遭遇之后,心力交瘁,对从政产生了强烈的厌倦感。

回到家乡后,不问朝政,过上了舒适的隐居生活。

后来朝廷重新启用他主持新法变革,但王安石对朝政已心灰意冷,又不得不去赴任,所以心情悲苦,忧郁,伤感。

在这样的际遇心境下写下了《泊船瓜洲》,诗人还远没有到达京城,家乡还未从视线中消失,内心里就已真诚地发出了回家乡的念头,这思乡之情还不深切真挚吗?今日明月送我而走,他日明月“何时”送我而还?仕途险恶,吉凶难测,那“何时”二字是诗人发自肺腑的一声沉重叹息,蕴含了诗人对险恶仕途的担忧,对施行新法前途的顾虑。

诗意忧思深切,格调也十分苍凉,是如闻其声的一声喟然长叹,是诗人抑郁消沉心态的真实自然的流露。

此时诗人“泊船瓜洲”,回首南望,那熟悉而亲切的“京口”仅一水相间,“钟山”也只隔数重山,真是近在咫尺。

但空间距离上的近,却反衬了诗人心理距离上的远。

因为家乡虽如此之近,但可望而不可及,看近实远。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距离还会越来越大,更何况这一去又不知何时才能回来,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到这家乡的山山水水,甚至他可能还会更为悲观地想到,将来还能不能再回到自己的家乡。

诗人在这里运用了以近写远的艺术手法,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的伤感心情,展现了诗人心灵深处的巨大的失落感、孤独感。

其实,一水长江,数重大山,相间相隔的空间上的距离也是很大的,诗人反以近写之,也是为了强调诗人对家乡的强烈依恋,是恋恋不舍的思乡爱乡眷乡之情的自然流露,又何来轻松愉快的喜悦心情呢?)四、指导朗读,读出诗人的无奈之情。

五、背诵《泊船瓜洲》。

板书设计:泊船瓜洲宋·王安石又绿思念故乡何时秋思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背诵《静夜思》,引出“思乡”这一主主题。

作者:李白(唐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A、诗中是什么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呢?(明月)B、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唐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在这首诗中又是什么勾起了作者思乡之情?(佳节:重阳节)2、引入课题。

A、板书“秋思”,解题,(在秋天思念家乡)B、简介“文人悲秋”,在古代诗人的笔下,秋天最令人思乡的季节。

春天去了,夏天走了,代表生命的绿色也没有了。

秋风萧萧,落叶纷纷,使人平添了无数惆怅。

身在异乡的游子常常会生出思乡的情思。

C.介绍作者:张籍,唐代诗人。

他出身贫苦,常年过着四处奔波、漂泊异乡的生活。

在唐朝安史之乱时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离家十年的诗人身陷洛阳城,却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全,急切地盼望得到家人的信息,正在此时他在洛阳城里遇到了故人,并托他捎信给家人。

在此情此境下,写下了这首诗——《秋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由读课文,利用书上的注释了解诗的大意。

2、同桌交流诗句意思。

3、生再齐读古诗,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4.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师解说:(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引起了我对家乡的思念,催我写了一封家书,想把我的万重心意告诉家人。

捎信人即将出发,我又担心还有什么事情没写进去,又拆开了封上的信封,赶快再添上几句,说不尽的心事,无奈时间短暂太匆匆。

)三、知意境,明诗意。

1.师解说:这是乡愁诗。

通过叙述写信前后的心情,表达乡愁之深。

第一句交代“作家书”的原因(“见秋风”),秋风本不可见,但可看到秋景,因悲秋而思乡。

洛阳繁华,但诗人不见繁华,只见秋风,因为这里不属于他,还因为思乡而不见繁华。

以下三句是描写作书前、作书后的心理活动。

作书前是“意万重”,作书后是“复恐说不尽”。

“临发开封”这个细节把“复恐说不尽”的心态表现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

2.生自由朗读背诵。

四、拓展1、“匆匆”谁在匆匆?引导学生说一说,师解说:可能是“行人”,也可能是诗人,其实也许两个都是。

因为匆匆才“又开封”。

如果有足够的时间,他还会“说不尽”吗?2.这只是一封信吗?它是一个游子对家乡无比思念的心。

这是一个游子说不完、道不尽的思念之情。

3.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在这封信里给家人说什么?(音乐)写信。

(提示:报平安,说健康,谈工作,说朋友,问候家人......)4. 生读所写,5. 学生再次朗读背诵。

作业: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将《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秋风瑟瑟,秋意浓浓。

放眼望去,大地一片枯黄。

花谢了,草枯了,大雁南飞了,老槐树那茂盛的绿叶,也化作片片蝴蝶,飘飘悠悠地往下落。

是呀,又到了落叶归根、全家团聚的时间了,可是……诗人心头泛起一阵酸楚,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我那魂牵梦绕的故乡啊?故乡的亲人啊,你们一切都可安好?诗人提笔要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

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完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

)板书:秋思〔宋〕张籍见秋风意万重说不尽叙事抒情又开封长相思(一)导入1.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美好的感情。

正如唐代诗人杜甫所说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出示)2.今天我们先学习《5、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词:《长相思》阅读课文的时候,要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并想想作者的感情是通过哪些景物或者事情表达出来的。

3.解题。

质疑。

(1)“相思”什么意思?(思念)(2)“长相思”就是什么意思?(读题)(3)这首词是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陪同康熙皇帝出征山海关,祭祀长白山的途中写的。

(4)看到这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相思谁?为什么相思?怎样相思?为什么长相思?)(你们提的问题都很有探究价值,我们一起走进词中探索吧)(二)初读《长相思》作者:纳兰性德(清代)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自由读,多读几遍,读到字正腔圆为止。

2.提醒读音的词语,结合理解:聒【guō】,释义:声音吵闹,使人厌烦:~耳。

~噪。

~~(话多的样子,如“~~不停”)。

更,【gēng】,要读平声?另一个读音是什么?怎么组词?(打更,更好)3.指名读全文,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停顿节奏才能把词读有板有眼,注意上下阙的停顿。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4.齐读。

过渡:同学们可真会读书,要是了解了词的内容,老师相信大家会读得更投入,更有韵味。

(回顾质疑的问题)(三)读懂《长相思》师: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释,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

学生:默读《长相思》。

1.师:相思谁?从哪里知道?2.师:作者为什么会思念故乡和亲人呢?生:作者远离家乡。

3.师:作者的身在何方?从哪里知道?4.师小结:他身在山海关、高山上、岸边、船上、帐篷里。

他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悬崖绝壁,经过了荒山野岭,经过了险滩急流,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

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5.师:想象行军队伍在征途中可能遇到什么困难?从词中你知道什么?生:“风一更,雪一更”知道天气恶劣。

(过渡:同学们,作者在行军途中历经千辛万苦,尝尽了酸甜苦辣,作者怎能不想自己的故乡,不想自己的亲人呢?他怎样想呢?怎样相思呢?6.作者怎样相思?想到怎样?(睡不着,心碎了),题目中哪个字体现了?这就是相思前要加一个“长”的原因了。

7.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想故园。

这是一种什么感受?8.师:身在征途,心想故园。

我们可以想象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

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4.想象词的意境。

9.师:听着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作者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画面,仿佛看到了他抬头仰望孤独沉思的画面。

看,在这风雪交加的的夜晚,他来到帐篷外,他在看什么?想什么呢?(指导看图)10.想象作者故园的情景。

师:让我们展开想象,把作者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提示:作者在故园白天可能和朋友做什么?晚上可能和家人做什么呢?)生:读自己写的文字。

师:多么温馨,多么快乐,多么美好的生活呀!但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没有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

在这里没有故园的宁静,没有家乡的温暖,在这里有的只是——长相思(生读)师:在这里,没有与志趣相投朋友骑着骏马到野外打猎的舒畅的笑声,在这里有的只是——长相思(生读)师:在这里没有在暖暖的灯光下与家人一起聊天的温馨,没有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在这里有的只是——长相思(生读)师: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