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诗意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诗意](https://img.taocdn.com/s3/m/89383d96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10.png)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诗意【第一首】《望庐山瀑布》1、日照香炉生紫烟,2、遥看瀑布挂前川,3、飞流直下三千尺,4、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望庐山瀑布》原著名为《锦瑟》,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全诗中笼统描绘了浙西崇山峻岭,庐山绝艳壮丽的景色,真实地反映出写实主义派诗人的雅观大气,充分突出了自然风光的伟大美。
诗人望着瀑布飞流而下,有“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比喻,以此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无限热爱以及对它的景色的迷恋情怀。
在这里,不难感受到诗人诗句里面的迷恋深情,他望着青山绿水的庐山,给人以极大的安宁感和宁静感,而他惊叹于瀑布山间飞流而下的奇景,更为庐山峻岭增添了一分神秘感。
【第二首】《琵琶行》1、主人下马客在船,2、举酒欲饮无管弦。
3、醉不成欢惨将别,4、别时茫茫江浸月。
作者是宋代诗人苏轼,全诗描写的是爱情的悲剧,也让人在哀怨中痛惜芸芸众生。
在这里,描写的是一副凄美的情景,也隐喻了宋朝士大夫包玉刚与织女孟姜女的离别故事。
诗中“别时茫茫江浸月”,正是织女在江边遗情时心灰意冷的放空自若。
诗中提到“主人下马客在船”,主人似乎表示要离去,而“举酒欲饮无管弦”却表明了客人的态度,即他坚持情到永久,复旧不复,而他最终还是被主人的冷漠所迫,只好洒洒眼泪,唏嘘泊船,上的苦海未归。
【第三首】《登鹳雀楼》1、白日依山尽,2、黄河入海流。
3、欲穷千里目,4、更上一层楼。
诗中,作者王之涣描绘了赏景的景象,形象描摹了夜幕低垂,映衬出群山环绕、江河绵延,令诗人大开眼界,心旷神怡。
从“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来看,诗人充满了挥之不去的惆怅之情,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看,可以看到诗人心旷神怡之余,还有追求美好、超越自我的渴望,充分体现了诗人的风趣好文的精神。
这首诗的最终深刻体现在它的结尾,诗人在观赏高山大河,深情凝视着苍茫天空,仿佛向自己这首诗许了一个诺言:一步也不停步,持续追求下去,一步也不落后,不断前行,一步也不缩短,始终保持着勇于挑战自我定力不屈的精神。
语文五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一课古诗三首翻译笔记
![语文五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一课古诗三首翻译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77396bcb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22.png)
语文五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一课古诗三首翻译
笔记
课本上给出了古诗三首:《题西林壁》、《赋得古原草送别》、《登鹳雀楼》。
下面是我为你翻译的诗词笔记,希望能够帮到你:《题西林壁》是一首唐代文人王之涣所作的七言律诗,通过描写篱落外的景物来表达作者对人事物流转的思考。
这首诗写的是西林寺的围墙。
首句直接把读者拉到诗人的心境之中,通过描绘墙外的景物,抒发了对时光流转、人事易散的感慨。
第三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通过对鸟儿和云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的孤独压抑之情。
全诗表达的是人事如梦、时光流转的哲思。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一首唐代文人白居易所作的律诗,描绘了离别的伤感和对友人的祝福,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首句通过对草原的描绘,展现出辽阔无垠的草原景象。
接下来的几句则表达了离别之难和难以舍弃的感慨。
最后几句则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思念之情。
全诗抒发了离别之苦和对友人的祝福。
《登鹳雀楼》是一首唐代文人王之涣所作的七言律诗,描绘了诗人登高俯瞰景色所引发的感慨和对江山变迁的思考。
这首诗通过描绘登高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人世变迁和兵戈纷争的关注。
诗中描述了江山沉浮和人事如梦的哲思,反映出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思考。
以上是对《题西林壁》、《赋得古原草送别》、《登鹳雀楼》这三首诗的简要翻译和解读。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4857adac453610661ed9f4fd.png)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知识点我会写:昼:昼夜白昼极昼昼夜不息耘:耘田耕耘春耕夏耘桑:桑树蚕桑桑叶沧桑沧海桑田晓:拂晓破晓报晓知晓揭晓多音字:解:jiě解释jiè押解xiè浑身解数供:gòng供品gōng提供形近字:昼(昼夜)尽(尽头)耘(耕耘)耕(耕地)晓(报晓)浇(浇水)问题归纳:1、三首诗中的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第一首诗中的孩子勤劳、天真;第二首诗中的孩子天真可爱,自得其乐;第三首诗中的儿童悠闲自在、无忧无虑。
2、这三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相同之处:都写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不同之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的是繁忙的劳动场面引出儿童学种瓜的可爱场景。
《稚子弄冰》从稚子的心理出发,重点描写“脱冰作戏”。
《村晚》先写乡村晚景,再写牧童,构成了乡村晚景图。
课外积累:描写儿童天真可爱的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课后习题答案:二、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一个“学”字使儿童天真的形象跃然纸上。
不仅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他们耳濡目染大人们的勤劳,从小就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场景: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
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的桑树底下学种瓜,那一本正经的样子,真是太有趣了!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诗意: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脱下,用彩丝穿起来,提在手中当钲来敲。
前两句诗主要对稚子进行了动作描写,“脱”“穿”等动词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动作。
场景:清晨,孩子们小心翼翼地从铜盆里取出冻好的冰块,用彩色丝线穿上,提在手中,当作银钲来敲打。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https://img.taocdn.com/s3/m/7a2fdd7f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1b.png)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
五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三首古诗包括《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忆江南》、《牧童》),下面是这些古诗的内容和简单介绍:
1. 《浪淘沙(其一)》:这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一首诗,用夸张和生动的比喻描绘黄河雄伟的形象,抒发了作者的豪迈气概和奋发精神,同时表明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忆江南》: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词,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表现了作者对江南的深深怀念和无限向往。
3. 《牧童》:这是唐代诗人吕岩的一首诗,描写了一个放牛的孩子的自在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远离喧嚣、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向往。
这些古诗都是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有很大帮助。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意思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ea95b9b3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c1.png)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意思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意思篇1三首古诗都是写的作者童年时候的事情,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所作的一首田园诗,是其所创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中的一首,诗人抓住村庄男女的劳动的场面进行描写,男的外出劳作,女的在家忙碌,就连那小孩也深受家长勤劳品质的影响,学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真实地再现了夏日乡村农忙时的质朴生活,那生活充溢辛劳,也充溢恬适,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劳动人民的赞扬。
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
《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七言绝句。
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村晚》是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咬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一、教学效果(一)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根据七言绝句押韵和断句的特点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味。
(二)在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描述的画面,感受诗歌的美好意境,诵出诗人的美好情怀。
(三)迁移拓展阅读,引导学生主动积累。
二、教学收获教学《四时田园杂兴》诗句时,其一,我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一边读,一边充实画面的物象,丰满图画的内容,感受田园劳动的繁忙与快乐,感受桑阴下学种瓜孩子的俏皮可爱,从而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
其二,反复地“想象——朗读——感受——朗读”,融合起来,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感受,在感受中诵读。
并且我适时予以点拨,如抓住“昼”和“夜”感受农民的勤快,抓住“各当家”联想农民是多么繁忙啊!这样,田园生活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宁静安详的生活画面就呈现出来了。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https://img.taocdn.com/s3/m/60217c9f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7f.png)
1. 《牧童》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这首诗描绘了牧童在广阔的原野上放牧,吹笛嬉戏,饱餐之后躺在月光下悠然自得的情景。
2. 《舟过安仁》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这首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两个小童收起竹篙,停下船桨,张开了伞,诗人由此产生了疑问,并进行了猜测:这两个小童大概是想借助风的力量,让船前进吧!表达了诗人对孩童的喜爱和赞赏之情。
3.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
五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三首
![五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三首](https://img.taocdn.com/s3/m/938e0a98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08.png)
五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三首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五年级下册语文书中有许多优美的古诗,其中有一些让人回味无穷的古诗更是深受学生喜爱。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就来分享一些五年级下册语文书中的古诗,希望能够让更多的读者感受到古诗的魅力。
第一首古诗是《悯农》。
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通过对农民辛勤劳作的描写,展现了农民的艰辛和勤劳。
诗中写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古诗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对农民的敬佩之情,让人们更加珍惜粮食和劳动的辛苦。
第二首古诗是《登鹳雀楼》。
这首古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所作,描写了登高远眺的场景。
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古诗通过对大自然壮美景色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远方的向往和探索精神,启发了读者去追求更高的境界。
第三首古诗是《春晓》。
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描绘了春天清晨的美好景象。
诗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古诗通过对春天清晨景象的生动描写,展现了孟浩然对春天的热爱和向往,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勃勃。
以上是关于五年级下册语文书中的三首古诗的简要介绍,希望通过这些古诗的分享,能够让更多的读者感受到古诗的魅力和韵味。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传承和弘扬古诗之美。
愿我们能够在阅读古诗的过程中,感悟人生的哲理,体会诗意人生的真谛。
第二篇示例:五年级下册语文书中古诗的学习是学生诗词鉴赏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情感表达和哲理思考,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五年级下册语文书中的三首古诗,分别为《满江红·怒髮衝冠》、《渔歌子·晴川历历汉阳树》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首》。
首先是《满江红·怒髮衝冠》,作者是岳飞。
在这首诗中,岳飞以雄壮有力的笔调,表达了抗金忧国的壮志豪情。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诗文、注释及译文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诗文、注释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bcf3c064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27.png)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包括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杨万里的《稚子弄冰》及雷震的《村晚》三首宋诗。
诗歌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生机盎然、丰富多彩的农家生活。
下边整理分享这三首诗歌的原文、注释及译文。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释】1.耘田:除草。
2.绩麻:把麻搓成线。
3.各当家:每人担任一定的工作。
4.未解:不懂。
5.供:从事,参加。
6.傍:靠近。
【译文】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
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稚子弄冰宋·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注释】1.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2.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3.钲: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4.磬(qìng):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以悬挂在墙上。
⑤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非现在的玻璃(玻璃出现的较晚)。
【译文】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取出来,系上绳子当作银钲提在手中。
每当轻轻敲打它的时候,冰块就能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让人沉醉。
忽然,又是一声水玉破碎落地的声音,原来是自己一不小心用力过大,竟然把它敲碎了。
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注释】1.陂(bēi):池塘。
2.衔:口里含着。
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3.浸:淹没。
4.寒漪(yī):水上波纹。
5.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6.腔:曲调。
7.信口:随口。
8.归去:回去。
9.池塘:堤岸。
【译文】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的乐曲。
五年级下册一古诗三首的课堂笔记
![五年级下册一古诗三首的课堂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548d5cb5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3b.png)
五年级下册一古诗三首的课堂笔记一、字词解释1. 青海长云暗雪山- “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 “长云”:层层浓云。
- “暗雪山”:使雪山晦暗无光。
这里的“暗”是个使动用法,就是让雪山变得暗下来。
想象一下啊,那浓厚的云层就像一块大灰布,把雪山都给遮得暗暗的,就好像给雪山戴了个大灰帽子,看起来可压抑了呢。
2. 孤城遥望玉门关- “孤城”:孤零零的城池,这里指玉门关外的某个军事据点。
- “遥望”:远远地望着。
这个孤城啊,远远地望着玉门关。
就像一个离家的孩子,眼巴巴地望着家的方向。
玉门关可是当时很重要的关隘哦。
3. 黄沙百战穿金甲- “黄沙”:沙漠里的沙子,这里指代战场环境很恶劣,到处都是黄沙飞舞。
- “百战”:多次战斗。
打了好多好多仗啊,数都数不清了。
- “穿金甲”:磨穿了铠甲。
铠甲都被磨穿了,这得打多少仗啊,战士们得多辛苦。
就像我们的衣服穿久了会破,他们的铠甲在战场上不停地被刀剑、沙子摩擦,最后都破了,可见战斗的激烈程度。
4. 不破楼兰终不还- “破”:攻破。
- “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战士们心里想啊,要是不把敌人打败,就绝不回家。
这决心就像铁打的一样,超级坚定呢。
二、诗句赏析1. 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诗人一上来就描绘了一幅很宏大又很苍凉的画面。
青海湖上空那长长的云,把雪山都弄得暗暗的,然后在这个背景下,有一座孤城,远远地望着玉门关。
这就像在给我们展示一幅地图一样,先把大的环境给我们画出来。
这两句诗啊,让我们感受到了边疆的那种辽阔和孤寂。
你看,那雪山、那长云、那孤城,多孤单啊,就像一个人站在大沙漠里,周围啥都没有,只有远处的一点希望(玉门关)。
2. 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两句就特别有力量。
前面说战场上黄沙漫天,战士们打了那么多仗,铠甲都磨穿了,这是在描述战士们经历的艰难困苦。
然后突然来一句“不破楼兰终不还”,一下子就把战士们的那种英勇无畏、坚定的决心给表现出来了。
五下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笔记
![五下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f8c3dfa2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cc.png)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与知识点总结归纳古诗一:《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作者:范成大,南宋诗人。
内容解析:诗意: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农村四季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其中,“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通过色彩对比,生动地勾勒出了初夏时节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而“日长篱落无人问,惟有蜻蜓蛱蝶飞”则通过动态描写,展现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和谐。
词汇积累: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蜻蜓蛱蝶等。
知识点总结:诗歌风格:范成大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语言质朴,富有生活气息。
意象运用:诗人运用丰富的意象,如“梅子金黄”、“麦花雪白”等,营造出鲜明生动的画面感。
情感表达:通过对田园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古诗二:《宿新市徐公店》作者:杨万里,南宋诗人。
内容解析:诗意: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春日田园风光图。
诗人通过“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的描写,展现了农村春天的景象;而“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则通过儿童的嬉戏场景,为春天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词汇积累: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等。
知识点总结:观察细致:诗人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十分细致,如“篱落疏疏一径深”中的“篱落疏疏”,表现了农村的朴素与宁静。
情感饱满:通过描写儿童的嬉戏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和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描写手法:诗人运用白描手法,简洁明了地勾勒出春日田园的美景,给人以清新自然之感。
古诗三:《清平乐·村居》作者:辛弃疾,南宋词人。
内容解析:词意:这首词以朴素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农村生活的画卷。
词人通过“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的描写,展现了农村环境的清幽与宁静;而“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则通过对话场景,展现了农村生活的和谐与温馨。
整首词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情怀。
词汇积累: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等。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cc14703d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6a.png)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导语】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边塞诗,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样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期,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
以下是作者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浏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参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眺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_________①[参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形和战士的生活。
②[玉门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③[楼兰]西城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少数民族政权。
【译文】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云雾,遮得连绵雪山一片暗淡,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
黄沙万里,频繁的斗争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将敌人打败誓不返回故乡。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交。
注释_________①[安西]唐代安西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邻近。
②[渭城]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在今陕西西安西北,位于渭水北岸。
③[浥]湿润,沾湿。
④[阳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南。
【译文】渭城清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分外清新。
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出了阳关西路再也没有老友人。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_________①[将晓]快要天亮。
②[三万里河]指黄河。
“三万里”形容它很长。
③[五千仞岳]指华山。
“五千仞”形容它很高。
④[摩天]碰到天。
⑤[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⑥[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
⑦[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译文】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意思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384e59af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fa.png)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意思
三首古诗词意思解析:
古诗词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通过古诗词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
解我国传统文化。
以下是三首古诗词的意思:
1.《登鹳雀楼》
此诗为唐朝诗人王之涣所作。
诗人登上了一座高楼,俯瞰群山,感慨
万千。
首先,诗人用“百战”来描绘当时的战争氛围,而后以自己“三百
余竿”的高度和太行山脉遥遥相对,来反衬士兵的战争经历和战争给人
带来的疲惫和无力感。
诗人在繁华的城市中虽感到无处放心,但在登
上鹳雀楼后,身临山水之间,却不再有政务之忧,感叹世界之大,一
统江山归于平静,咏叹英雄都早已草木萧疏。
2.《赋得古原草送别》
此诗为唐朝诗人白居易所作。
诗人在此诗中写道,在马嵬坡的古原草
色中,白居易与友人离别,留下悲哀之情。
在古原草箱中,草色青翠,如此美好的景色,竟让人无法言语,因为这里面还隐含着别离的伤感,让白居易意乱情迷。
白居易写下我们的离别,既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也是为了在这个流浪的时代里,留下珍贵的思念。
3.《静夜思》
此诗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
诗人在独自一人的夜晚,借着对月亮的依依相思之情,思考自己与身边的事物。
诗人借着夜色,写下今宵的思念,但也淡定地看到自己的生命渐渐地消逝。
李白将自己此时的思想、感情、感慨,整合为一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凝练而不流转的,让后人感叹三言两语,传神绘意。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0634f967b14e852459fb579f.png)
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
高耸入云的特点。让我们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
3.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从“又”字中体会到老百姓的什么感 受?
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遗民苦盼,年复一年,但路远山遥,他们哪
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得干干净净! 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苦盼望, 实 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
课文主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
1[将晓]快要天亮。
2[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它很长。
3[五千仞岳]指华山。“五千仞”形容它很高。
4[摩天]碰到天。
5[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6[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暴政。
涕:ti(鼻涕、涕泪、痛苦鼻涕)
巫:wu(巫婆、巫师、巫峡)
蓟:ji(蓟北、山蓟、蓟县)
襄:xiang(襄阳、襄办、襄理)
多音字
裳:chang(裳裳者华)、shang(衣裳)
遗:yi(遗民)、wei(遗赠)
问题归纳
1.《从军行》前两句描写了一幅什么画面?后两句中我们体会到将士的什么感 情?
(1)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青海湖上的天空,长云遮蔽,湖北 面绵延着的雪山隐约可见,翻过雪山,就是河西走廊荒漠中的孤城,再往西,就 可以看到玉门关。
7[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译文】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 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745480c0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d6.png)
【导语】《古诗三⾸》写了⼉童⾃在快乐的⽣活状态,天真活泼的⼉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家有帮助。
【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第⼀课《古诗三⾸》课⽂原⽂ 四时⽥园杂兴(其三⼗⼀) [宋]范成⼤ 昼出耘⽥夜绩⿇, 村庄⼉⼥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
注释 _________ ①[耘⽥]在⽥间锄草。
②[绩⿇]把⿇搓成线。
③[解]理解,懂得。
④[供]从事。
⑤[傍]靠近。
⑥[阴]树荫。
稚⼦弄冰 [宋]杨万⾥ 稚⼦⾦盆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磬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注释 _________ ①[稚⼦]幼⼩的孩⼦。
②[⾦盐脱晓冰]早晨从⾦属盆⾥把冰取出来。
③[钮]⼀种⾦属打击乐器。
④[磐}⼀种⽤⽟或⽯制成的打击乐器。
⑤[玻璃]⼀种天然⽟⽯,也叫⽔⽟,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满陂, ⼭衔落⽇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背, 短笛⽆腔信⼝吹。
注释 _________ ①[陂]池岸。
②[满]⽔中的波纹。
③[腔]曲调。
④[信⼝]随⼝。
【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第⼀课《古诗三⾸》知识点 我会写: 昼:昼夜 ⽩昼 极昼 昼夜不息 耘:耘⽥ 耕耘 春耕夏耘 桑:桑树 蚕桑 桑叶 沧桑 沧海桑⽥ 晓:拂晓 破晓 报晓 知晓 揭晓 多⾳字: 解:jiě解释 jiè押解 xiè浑⾝解数 供:gòng供品 gōng提供 形近字: 昼(昼夜) 尽(尽头) 耘(耕耘) 耕(耕地) 晓(报晓) 浇(浇⽔) 问题归纳: 1、三⾸诗中的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第⼀⾸诗中的孩⼦勤劳、天真;第⼆⾸诗中的孩⼦天真可爱,⾃得其乐;第三⾸诗中的⼉童悠闲⾃在、⽆忧⽆虑。
2、这三⾸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都写⼉童⾃在快乐的⽣活状态,天真活泼的⼉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不同之处: 《四时⽥园杂兴》(其三⼗⼀)描写的是繁忙的劳动场⾯引出⼉童学种⽠的可爱场景。
古诗三首五年级下册课堂笔记
![古诗三首五年级下册课堂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72757d77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0c.png)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课堂笔记一、《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1.作者简介-范成大,字至能,号称石湖居士。
南宋诗人。
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
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2.诗句解析-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诗意: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
-赏析: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乡村里男耕女织、日夜忙碌的劳动生活场景。
“昼”和“夜”形成时间上的对比,突出了农民的勤劳。
-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赏析:这两句描写了儿童模仿大人劳作的情景,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和勤劳好学。
“也傍桑阴学种瓜”充满了童趣。
3.主题思想-这首诗描写了乡村农民男耕女织以及儿童学种瓜的情景,展现了农村生活的忙碌和充实,流露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赞美之情。
二、《稚子弄冰》1.作者简介-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
南宋诗人。
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
2.诗句解析-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诗意: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用彩线穿起来当钲来敲。
-赏析:这两句描写了小孩子玩冰的场景,“脱”字形象地写出了孩子取冰的动作,“彩丝穿取”则表现出孩子的聪明伶俐和对冰的喜爱。
-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诗意: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般穿越树林,突然冰落在地上发出玻璃一样的碎裂声。
-赏析:这两句进一步描写孩子玩冰的声音,“敲成玉磬穿林响”形容声音清脆悦耳,“忽作玻璃碎地声”则写出了冰碎时的意外和孩子的失望。
3.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写稚子玩冰的场景,表现了儿童的天真可爱和自得其乐,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三、《村晚》1.作者简介-雷震,南宋诗人,生平不详。
2.诗句解析-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原文及译文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338f94a3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39.png)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原文及译文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包括两首唐诗和一首宋诗。
下边按教材顺序整理分享这三首诗歌的原文及译文。
从军行
[唐]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译文】
三万里黄河向东奔流直到大海,五千仞华山高耸如云上接青天。
敌人铁蹄下的遗民欲哭已无泪,瞩目南望盼望官军收失地,失望了一年又一年。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剑外忽闻传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
忽然间从剑门外传来朝廷收复蓟北的好消息,我刚听到这个喜讯的时候激动难耐,热泪就洒满了衣裳。
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忧伤,我胡乱的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
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应当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方舟从巴峡动下,穿越巫峡顺流而下,一过襄阳就径直奔向洛阳。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的注释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的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e95449b2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55.png)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的注释标题: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注释详解文档内容:一、《元日》——王安石【原文】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解析】1. 元日:即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也称新年。
2. 爆竹声中一岁除:在辞旧迎新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过去。
此句描绘了新年到来时热闹欢腾的场景。
3. 春风送暖入屠苏:春风带着暖意吹拂大地,人们欢饮屠苏酒以庆祝新年。
屠苏酒是古代的一种药酒,据说有驱邪避病的功效,新年饮用寓意吉祥安康。
4. 千门万户曈曈日:太阳初升,阳光普照千家万户,形容新春的朝气与生机。
“曈曈”形容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样子。
5. 总把新桃换旧符:家家户户都将旧的桃符(古人用以祈福辟邪的木板,上刻神像或写有祝语)换成新的,象征着辞旧迎新,期待新的一年里生活更加美好。
二、《清明》——杜牧【原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解析】1.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每年4月4日或5日,同时也是我国传统的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2. 雨纷纷:形容清明时节雨水连绵不断。
3. 路上行人欲断魂:行走在清明扫墓的路上的人们心情沉重,仿佛魂魄都要离体,表现出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怀念之情。
4. 借问酒家何处有:旅人在悲痛之余,寻觅一个可以稍作休息并借酒消愁的地方。
5. 牧童遥指杏花村:放牛的孩童远远地指向一个开满杏花的小村落,那里可能就有可供歇脚的酒家。
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解析】1.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人有登高赏菊、佩茱萸以避灾求福的习俗。
2. 异乡、异客:身处他乡,自感孤独陌生。
3. 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当遇到节日,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就格外强烈。
4. 遥知兄弟登高处:远方的诗人知道此时他的兄弟们正在家乡进行登高活动。
5. 遍插茱萸少一人:他们佩戴茱萸时,却少了诗人自己,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及不能与亲人共度佳节的遗憾。
五年级下册古诗3首
![五年级下册古诗3首](https://img.taocdn.com/s3/m/816067f4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bc.png)
五年级下册古诗3首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解析:你看啊,第一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就像一幅超级壮阔又有点压抑的画。
青海湖上空的云啊,长得都快把雪山都给遮暗了。
那感觉就像老天爷在这个地方拉上了一块大灰布。
“孤城遥望玉门关”呢,一座孤零零的城,远远地看着玉门关。
这个孤城就像一个被遗忘在边疆的小不点,在那干巴巴地望着玉门关的方向,可孤单啦。
再看“黄沙百战穿金甲”,这黄沙漫天的战场上,战士们打了好多好多仗啊。
那铠甲都被磨穿了,这得打多少仗啊,就像你天天穿同一双鞋跑步,跑个几百次,鞋肯定也破了呗。
最后一句“不破楼兰终不还”,可就太有气魄了。
战士们就想啊,不把敌人打败,就不回家。
这决心,简直就像我们下定决心要考一百分,不考到就不罢休一样。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赏析:开头这“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那是相当的霸气。
三万里长的黄河啊,奔腾着就往大海里去了,五千仞高的山啊,都快顶到天上去了。
诗人这么写,就是想告诉大家,咱这大好河山多壮观啊。
可是呢,后面“遗民泪尽胡尘里”就很惨了。
那些被敌人统治的老百姓啊,眼泪都流干了。
在敌人的欺负下,天天哭啊哭,就像小孩子被抢了心爱的玩具,哭个不停。
“南望王师又一年”,他们眼巴巴地望着南方,盼着自己国家的军队来解救他们。
盼了一年又一年,就像我们盼着过年拿红包,可是年老是不过来,那种盼望又失望的感觉,可难受了。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解析:“剑外忽传收蓟北”,在剑门关外啊,突然听到说蓟北被收复了。
就好比你在外面突然听到自己考试考了一百分一样,很意外。
“初闻涕泪满衣裳”,刚一听到这个消息,眼泪鼻涕就把衣服都弄湿了。
这是高兴到极点了,就像你中了超级大奖,激动得都控制不住自己。
“却看妻子愁何在”,再回头看看老婆孩子,以前的忧愁都没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古诗三首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稚子弄冰》这首诗写冬天孩子们的一场嬉戏:一块大冰被穿上彩线,当作钲来敲打,声音倒也清越嘹亮。
忽然冰锣敲碎落地,发出水玉破碎的声音。
诗写得清新明快,稚子的嬉乐与失望,宛然在目。
《村晚》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
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
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便的吹奏。
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用“√”画出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1.昼.
出耘田夜绩麻。
(zhòu zòu) 2.彩丝穿取当银钲.。
(zēng zhēng) 3.草满池塘水满陂.。
(bēi pō)
二、按要求完成填空。
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这句话出自( )代诗人( )所作的一首田园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这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 )、( )、( )、
()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
本诗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中的一个场景。
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这句话出自()代诗人()所作的七言绝句《稚子弄冰》。
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的场景。
3.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这句话出自()代诗人()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村晚》。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似被山含住的红红()以及放牛回家的()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
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和()之情。
三、根据意思写出诗句。
1.儿童不明白怎么耕田织布,但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2.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水玉破碎的声音。
3.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回家去,他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思维创新大拓展
四、请发挥想象,把《四时田园杂兴》改写成一篇短文(自由发挥)
参考答案:
一、1.(zhòu) 2.(zhēng) 3.(bēi)
二、1.这句话出自南宋诗人范成大所作的一首田园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这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
本诗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2.这句话出自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七言绝句《稚子弄冰》。
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
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3.这句话出自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村晚》。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含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2.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3.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四、例文:
改写《四时田园杂兴》
在炎热的夏天,农村到处是一番繁忙的景象。
早晨,男人们一大早就起来了,扛着锄头向农田走去。
到了农田,男人们弯下腰,低垂着头汗流满面,卖力地干着农活。
看着那些绿油油的禾苗,想着到了秋天的时候,这里将会变成一块金灿灿的田地,他们脸上不禁露出了灿烂的微笑,心里也甜滋滋的。
到了夜晚,夜深人静,男人们都呼呼大睡了,可是,女人们可没有闲着,她们把椅子搬到院子里,在忽明忽暗的油灯下,搓着麻线,织着布……有时她们累了,就揉揉惺忪的眼睛,有时她们想睡了,就懒洋洋的伸个懒腰,有时头疼,就按按太阳穴……
小孩子虽然不理解大人们从事的耕田、织布的农活,但是他们看见大人们一天到晚忙碌着,也在村口的桑树树阴下吵着要学种瓜呢!
瞧,一大早,一群小孩带着水桶、肥料、锄头来到桑树底下,他们讨论了一会儿,开始分配工作。
紧张的劳动开始了,妞妞松土,东东播种,红红施肥,牛牛洒水,苗苗埋土……一切都在井然有序地进行着,不一会儿功夫就结束了劳动。
他们虽然有的一身泥巴,有的一身的汗水,有的头上挂着几片树叶,有的腰间夹着几根树枝,一个个大花脸,一个个狼狈相,但想到到了秋天,一定会收获到劳动的果实,心里乐开了花。
这种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被范成大看见了,于是,他感叹农村繁忙季节的劳动场面,赞叹大人们的勤劳能干和孩子的天真可爱,不禁诗兴大发,提笔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耘织,也傍桑阴学种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