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延安,我把你追寻》说课稿+优质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延安,我把你追寻》说课稿+优质教案

24 《延安,我把你追寻》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诗的一、二两节写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

第一节用了两个比喻来描写这种追寻:追寻延安就像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

第二节用最有代表性的几个事物来描写延安。

第三、四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

五、六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

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是本课的主要表达特点。

选编这首诗,主要是引导学生把握诗歌内容,接受延安精神的熏陶。

二、说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查找相关资料,帮助理解诗歌内容。

3.能领会诗中多次提到的“追寻”,是在追寻什么,受到延安精神的教育,感受语言的熏陶。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查找相关资料,帮助理解诗歌内容;能领会诗中多次提到的“追寻”,是在追寻什么,受到延安精神的教育,感受语言的熏陶是教学的重点,能领会诗中多次提到的“追寻”,是在追寻什么,受到延安精神的教育,感受语言的熏陶也是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结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本课设计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情境、朗读品味、形象感知、领会重点词句,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延安精神,体会作者对延安精神追寻的热切。

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

采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分小组探究学习,查找资料、结合史料体会情感、感情朗读、讲解汇报。

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读懂诗歌内容,受到精神教育。

四、说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

以激情的文字导入,简单介绍延安的革命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着板书课题,让学生读题质疑。

以三个问题:为什么追寻?追寻什么?怎样追寻?提挈全文,初步建立诗歌的层次。

学生交流对延安的了解,补充简介延安,让学生加深对延安革命圣地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四年级语文上册24课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24课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24课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24课教案1学习目标1.能流利正确地朗读课文。

2.能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教育学生给予比被给予更快乐。

一、情境导入1.今天,我带来几件小礼物,奖给昨天家庭作业做的好的同学。

给学生发礼物,请获奖者谈一谈此时的心情。

2.教师小结,得到是快乐的,其实给予更快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给予是快乐的》。

希望同学们大胆地提出问题,学完课文将根据大家的提问,评选最佳问题和最佳提问人。

二、感知发现1.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2.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评价问题的质量。

(估计学生会提出:谁给予谁?在怎样的情况下给予的?给予了什么?)从好的问题中小结发现的方法,即针对课题提问时,要抓住关键词“给予”进行思考。

3.学生选择好的问题朗读思考。

4.交流,请学生回答。

(随机板书)新车坐车、停车承诺保罗的哥哥保罗、保罗小男孩、小男孩弟弟坐车、观光给予是快乐的保罗小男孩及其弟弟、小男孩保罗5.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板书简要地复述课文的内容。

三、感悟发现1.教师引导:哪一个给予最珍贵?2.学生朗读思考,并在小组合作中讨论。

3.交流。

指名发言。

引导学生展开争论,在思维的碰撞中进一步理解课文。

4.由于给予,圣诞前夜,保罗、小男孩、小男孩的弟弟都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各有什么难忘?3.学生朗读思考,并在小组合作中讨论。

4.交流,各组派代表发言。

要帮助学生打开思维,根据三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丰富、合理的想象。

四、鉴赏发现1.朗读课文思考:你认为课文在选材、描绘等方面有哪些优点值得我们学习?2.讨论并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可能会提出:人物的语言描述的具体。

以此为锲机,引导学生体会说话的语气,并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

)五、质疑问难1.学习中遇到哪些不懂的问题?2.学生质疑,共同讨论解决。

同时评价问题的质量。

从好的问题中小结发现的方法,即不能一有疑就问,应在深入思考后,的确无法解决问题才可以提问,问题要有助于对课文的深入思考。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4课《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4课《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我国著名诗人贺敬之。

本课以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延安精神的追寻和怀念。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感悟延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感悟延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抽象词语,如“信念”、“理想”、“奋斗”等。

2. 感悟延安精神,将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延安的美丽风光和革命历史,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延安精神的感悟。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延安,我把你追寻》2. 课文结构:描绘延安美景——表达追寻信念——感悟延安精神3. 重点词语:信念、理想、奋斗4.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抽象词语,感悟延安精神七、作业设计1. 朗读课文,熟记生字新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延安精神的感悟。

3. 搜集有关延安的历史资料,进行深入了解。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延安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使他们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不断提升。

第24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第24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的短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描绘自然景象”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创作中的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此外,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有时会出现偏离主题的现象。为了引导学生们更好地围绕主题展开讨论,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讨论过程中的引导和启发,确保讨论内容紧扣主题。
总之,今天的教学让我认识到,在教授古典诗词时,既要关注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也要重视朗读和创作能力的培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改进教学方法,让诗歌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朗读:正:掌握诗中的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义,了解杜甫的创作背景。
-诗歌赏析:识别诗中的修辞手法,体会诗人通过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创作实践:模仿诗歌写作手法,创作一首描绘自然景象的短诗。
举例:
-在朗读环节,重点指导学生如何通过语调、停顿等技巧表达诗人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朗读、解析、创作等环节,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3.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了解杜甫及其诗歌在历史背景下的意义,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5.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内涵,形成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习惯。
-在理解环节,强调对生字词的掌握,如“萧瑟”表示凄凉、冷落的意境。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延安,我把你追寻》精品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延安,我把你追寻》精品教案

24*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通过学习这首诗,联系相关资料,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3.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点: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这首诗,联系相关资料,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了解背景1.检查自学,导入新课。

(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有关延安的内容。

)2.介绍作者,揭示课题。

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我们共同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全诗。

(也可以播放录音)2.学生初读全诗。

(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扫除朗读障碍,把诗句读准、读通。

)3.组内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通过学生之间的资料交流,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4.再读全诗,质疑。

5.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三、理解诗句,突破难点1.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诗句内容。

(组内交流时,要求组长把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上记号。

)2.集体交流,教师点拨。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

“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延安精神。

“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意思是说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伟大的延安精神。

3.揭示课题,感悟中心。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理解、感悟这首诗所抒发的追寻延安的迫切心情。

(1)诗的第二小节中所讲到的几个地方分别代表了当年延安的哪些精神?(2)第三小节中“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指什么?第四小节中“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又指什么?(3)你怎样理解“追寻延安”?四、指导朗读,引起共鸣在学生理解了诗的内容、感悟到全诗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采用指读、组内互读、班内朗读比赛等形式,在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使学生与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受到感染。

五、总结1.教师小结: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这首诗,联系自己搜集的相关资料,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2.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什么是延安精神?【教学难点】如何发扬延安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将带领大家穿越时空的隧道,去追寻那段激动人心的革命岁月,请大家把书翻看到第一单元第4课,(齐读课题)《延安,我把你追寻》板书课题。

1.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延安、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延安什么呢?)2.(出示第1张课件)简介延安。

(延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

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记载了中国革命的历史,凝聚了共产党人的精神。

)延安记载了中国革命的历史,宁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那么追寻延安不名思议就是追寻延安精神,那么延安精神具体指什么?请同学们翻开课文整体感知一下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出示第2张课件:课文语音范读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范读自由地朗读课文,仔细品味诗中的思想感情,读时注意某些字词的正确读音。

二、学习字词,整体感知:4.出示第3张课件(重点词语,指名朗读)翩翩归来茁壮成长满目琳琅毫不犹豫灿烂辉煌脊梁镢头5.全诗围绕“追寻延安精神”,可以分为三部分,分别是(课件出示)出示第4张课件:第一部分追寻“延安精神”第二部分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第三部分“延安精神”的重要性请同学们按照课件出示的这三部分再次阅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指名分段)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第一部分(1--2节)自读第一节,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三、学习第一部分(课件出示)出示第5张课件6.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延安精神的追寻。

作者追寻延安精神,就像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像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同学们齐读第一节,谁能用像()在追寻()造句。

四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第24课《延安,我把你追寻》名师教学教案01

四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第24课《延安,我把你追寻》名师教学教案01

24*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目标】1.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和词串,体会诗歌压韵的特点。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了解诗歌的主要故事和人物,领会延安精神的内含和现代意义。

3.通过品读诗歌,发现诗歌创作特点,学习运用排比等手法,创作诗歌。

【设计理念】《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一首现代诗,全诗以“追寻”为线索,追忆、歌颂了延安精神,警示人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延安精神仍是我们重要的精神支柱,需要继续传承和发扬。

整首诗节奏明快压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

在语言表达上,诗歌运用了比喻、排比、对比、反问等手法,使得诗歌的爱国情感饱满,读起来铿锵有力。

本课为略读课文,在教学过程中,需采用“以学为本”的理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可以让学生课前充分预习,结合资料理解“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通过合作探究,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及背后蕴含的精神,从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诗歌铿锵有力,富含爱国情感,教学中可让学生回忆学过的诗歌,对比发现,抓住排比这一特色,给学生一定的事件、人物为抓手,引导学生创作排比诗句。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和词串,体会诗歌压韵的特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了解诗歌的主要故事和人物,领会延安精神的内含和现代意义。

难点:通过品读诗歌,发现诗歌创作特点,学习运用排比等手法,创作诗歌。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板块一质疑激趣,初识延安1.重温导入,质疑“追寻”(1)重温单元所学,营造“追寻”意境我们曾跟随李清照追寻“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人生理想;曾聆听周恩来追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曾目睹梅兰芳追寻“蓄须明志”的民族气节,这节课我们将沿着追寻的脚步,来到革命圣地——延安。

(2)展示延安图片,质疑“追寻延安”质疑入题:当时的延安贫穷落后,为什么却又许多有志青年趋之若鹜地奔赴这里?延安到底有什么魅力?1.疏通字词,发现诗韵。

(1)设置疑思,发现诗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一. 教材分析《延安我把你追寻》是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的一篇课文。

课文通过作者对延安的追寻,表达了对延安精神的敬仰和对革命先烈的缅怀。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语句,以及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但是,对于一些深层次的含义和情感,可能还需要引导和启发。

学生对于革命历史和延安精神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需要进一步的加深和拓展。

在表达和朗读方面,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要因材施教,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潜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生能够理解延安精神的重要性和价值,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产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佩之情,对延安精神的尊崇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延安精神的重要性和价值,以及课文中的优美语句。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的情感,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2.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课文中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3.朗读教学法: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技巧。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朗读示范。

2.相关图片和资料:用于创设情境和辅助教学。

3.教学课件:用于呈现课文内容和教学环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相关图片和资料,创设延安的情境,引导学生对延安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追寻延安,延安对于中国历史的重要性。

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给予是快乐的》教案及反思

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给予是快乐的》教案及反思

第24课《给予是快乐的》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男孩的心愿,体会“给予是快乐的”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男孩的心愿,体会“给予是快乐的”的意思。

课前准备1.词语卡片。

2.收集有关“无私奉献,爱心无价”的故事或成语。

教学方法:自学指导法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愿望,都可以体现对别人的爱。

我们今天要认识一位小男孩,他对腿有残疾的弟弟百般关怀,令人感动。

(板书课题)2.看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问题?二、出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可以查查字典或借助注音。

2.前后四位同学组成四人学习小组,按段落轮流读课文,互相纠正读不好的地方。

3.反复读读以下词语:圣诞礼物饶有兴趣闪亮羡慕宽裕惊叹不由自主显然神气湿润喜悦4.说说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三、精读课文,探究情感1.自由读课文,想想你对课文哪部分内容特别感兴趣,或感受特别深刻,在书上作些批注。

2.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探究以下问题:A.小男孩喜欢保罗的圣诞礼物吗?从课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b.保罗的想法一错再错,你能说说他的两次错分别是错在哪里吗?c.小男孩最大的心愿是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句子感受到的?表达了小男孩怎样的思想感情?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提问:你怎么理解“给予真是令人快乐的”?请结合具体的生活事例来说明。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感悟人物的内心活动。

四、拓展阅读,感悟主题1.轻声朗读《给,永远比拿愉快》,说说短文讲了什么事?2.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的理解。

3.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无私奉献,爱心无价”的故事或格言名句。

板书设计:略教学反思《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保罗在圣诞节前夜偶遇一个小男孩子,在产生了两次误会后,看到了小男孩那金子般的心灵,从而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这样一个道理。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以《延安,我把你追寻》为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此篇文章,让学生了解延安的历史背景,感受延安的风土人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历史的尊重意识。

同时,通过此篇文章的学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延安,我把你追寻》的相关背景知识,理解文章大意。

2.能够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背诵部分篇章。

3.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文章内容,表达对延安的理解和感受。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想象力,创作相关延安主题的内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1. 理解文章内容,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子。

2. 背诵部分篇章,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1. 深入理解文章中所包含的爱国情怀、历史感和对延安的认知。

2. 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展开想象和创作。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展示延安的风土人情,引导学生了解《延安,我把你追寻》的背景。

二、学习篇章1.教师朗读文章,让学生跟读,并解释生词和难句。

2.学生课文默写,巩固学习成果。

三、讨论与思考1.引导学生讨论文章中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对延安的理解。

2.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感想和想法。

四、创作1.分组或个人活动,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所学知识和想象力,创作关于延安的内容。

2.学生展示作品,并相互评价。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包括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参与度等。

2.作业评价:考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

六、拓展延伸1.带领学生到历史馆、博物馆等实地参观,加深对延安的感受。

2.邀请家长或长辈分享关于延安的故事和经历。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延安,我把你追寻》这篇文章,激发学生对历史和国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人教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4《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课教案

人教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4《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课教案

人教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4《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人教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作者追寻延安精神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延安的怀念和对延安精神的赞美。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语句,以及感悟延安精神。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但是,对于一些较为深刻的情感和抽象的概念,如延安精神,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可能对延安这个地名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材料帮助他们建立直观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延安的怀念和对延安精神的赞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

2.难点:体会作者情感,理解延安精神,以及如何将这种精神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延安的图片、视频等材料,帮助学生建立对延安的直观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情感教学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延安精神。

3.实践教学法:通过写作、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的延安精神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延安的图片、视频等材料。

2.学具:准备学生的学习用品,如课本、练习本、文具等。

3.场地:安排一个宽敞、明亮的教室,以便学生进行学习和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延安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延安这个地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延安的历史背景,为学生进入课文学习做好铺垫。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4课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2021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4课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2021

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4课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内容:本课为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4课《延安,我把你追寻》,选自毛泽东的诗歌《七律·长征》。

本课主要教学学生对这首诗歌的理解、背诵、默写,以及通过诗歌学习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默写《延安,我把你追寻》这首诗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诗歌学习长征精神,引导学生了解长征历史,感受革命先辈的英勇顽强,传承红色基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如“延、安、寻、追”等。

2. 诗歌所蕴含的长征精神的传承。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延安,我把你追寻》诗歌文本、PPT课件、长征相关图片及视频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毛泽东及长征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主题。

2. 诗歌学习: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讲解生僻字词,分析诗歌结构及意义。

3. 长征精神传承: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讲述长征故事,引导学生感受革命先辈的英勇顽强,传承长征精神。

4. 诗歌背诵与默写:学生分组进行诗歌背诵与默写,教师巡回指导。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长征精神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1. 课题:《延安,我把你追寻》2. 诗歌结构:起、承、转、合3. 长征精神:英勇顽强、团结互助、艰苦奋斗、信仰坚定作业设计:1. 背诵并默写《延安,我把你追寻》。

2. 结合诗歌内容及长征精神,写一篇心得体会。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延安,我把你追寻》这首诗歌,让学生了解长征历史,感受革命先辈的英勇顽强,传承红色基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诗歌为载体,引导学生关注长征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在诗歌学习中,教师注重讲解生僻字词,分析诗歌结构及意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延安,我把你追寻》这篇课文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理解文章中的人物情感和思想。

3.培养学生对延安的文化和历史的兴趣。

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中的主要情节。

2.分析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变化。

3.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进行讨论和互动。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的延安精神和人物情感。

2.分析延安在历史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相关教学资料。

2.准备课堂互动游戏和讨论题目。

3.准备相应的课堂教学用具和PPT演示文档。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延安在历史上的地位和重要性。

2.让学生谈谈对延安的印象和了解。

第二步:学习课文1.学生跟读《延安,我把你追寻》这篇课文,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2.学生分组讨论文中的关键内容和人物情感。

第三步:分析课文1.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人物情感和思想发展。

2.学生通过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课文。

第四步:课堂互动1.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互相学习。

第五步:课堂总结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

2.学生回答问题,检验对课文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回家复习课文内容,并写一篇感想或小结。

2.提倡学生积极思考延安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主要是通过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来引导学生了解延安的历史和文化,培养学生对国家的热爱和感恩之情,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维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想引导,让学生从课文中汲取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八、教学延伸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与延安相关的纪录片或音频,加深学生对延安历史的了解。

也可以通过摄影展或手工制作展示,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延安的魅力和文化底蕴。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延安,我把你追寻》这篇课文,同时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能力。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24.延安我把你追寻》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本课以追寻延安精神为主题,通过描绘延安的自然风光和革命历史,表达了对延安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本课是学生学习延安精神,了解革命历史,培养爱国情感的重要素材。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但是,对于延安精神这样的抽象概念,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对于革命历史的了解程度不同,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差异化处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延安的自然风光和革命历史。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延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对革命历史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延安的自然风光和革命历史。

2.难点:对于延安精神这样的抽象概念的理解,以及对于革命历史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手段,营造延安的历史氛围,引导学生感受延安精神。

2.互动教学法:通过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教学法:通过课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乐、视频等。

2.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计划。

3.课文:准备好课文文本,以便学生阅读。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延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延安的自然风光。

然后,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延安的精神氛围。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逐段理解课文,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课文中的关键信息。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第24课的字词:称赞
2、理解生活中的热忱互助的美德,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做人有礼貌,乐于助人的习惯。

2、培养学生能够感恩他人的善良,学会称赞他人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认识感恩他人、称赞自我的重要性。

2、形成友爱、关爱、帮助他人的良好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会称赞他人,以及鼓励学生形成良好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
(一)热身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唱歌、跳舞等优美动感的形式,让学生排解疲劳,进入学习状态。

2、让学生回顾上课内容,引出本节课的新课内容“称赞”。

(二)活动
1、让学生看完一段有关母爱的文字,引出自发情感,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恩和称赞;
2、分小组讨论,提出表示感激、感谢的对话;
3、画出小熊家人的快乐图,显示出每个成员对他人的尊重;
4、同学之间进行称赞比赛,学会表现出一种真诚、积极的态度;
(三)师生互动
1、让学生讨论“有哪些情况是需要称赞的?”,发表自己的看法;
2、师生互访,了解大家的表达情感的方式;
(四)练习练习
1、让学生独立操练句子主语后的表示感恩和称赞的短语;
2、让学生阅读一段小故事,分析读者中称赞他人的行为,进行自主练习;
(五)把握全节学习
1、总结一句话来归纳本节学习:感恩他人、称赞自我,才能收获到温暖的心灵;
2、布置回家作业,鼓励学生回家巩固学习知识。

四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教案第24课《延安,我把你追寻》

四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教案第24课《延安,我把你追寻》

24*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目标1.认识“延、昔”等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懂得诗歌表达的意思,了解延安和延安精神。

3.能借助资料,理解不懂的诗句。

教学重点1.理解诗中的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及延安精神的内涵。

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美。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写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的原因。

2.理解延安精神的当代价值。

教学策略认写字词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有7个。

提醒学生注意“笋”是平舌音,“炕”是后鼻音。

字形方面,引导学生通过熟字带生字的方法来识记,如“惜—昔”“抗—炕”“但—旦”;“昔、旦”也可以借助语境,结合词语“昔日”“一旦”识记。

朗读指导这首现代诗全诗押韵,多处采用了工整的句式,声韵铿锵,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

教学时应将朗读诗歌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适当突出每小节第二、四句末尾的一个字,读出诗歌的声韵美。

还要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并注意使用恰当的语速和语调。

如第1小节,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燕子春归,小树在雨露和太阳下拔节的情景,用稍慢的语速,较平的语调试着朗读;读“翩翩归来、茁壮成长、雨露、太阳”这四个词时,语气加重,稍作强调。

阅读理解先让学生带着学习提示的问题自己读,自己寻找答案。

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作者追寻的是延安精神,为什么要写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

教师适当点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难懂的词句,懂得诗歌表达的意思。

另外,让学生找找诗歌第3、4节中形成对比的事物,引导学生明白,今天的发展变化是建立在过去的基础上的,是延安精神的持续作用,我们不应该忘却延安精神,从而理解延安精神的当代价值。

积累运用积累诗歌中句式工整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了解延安精神,理解延安精神的当代价值,不忘却延安精神。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搜集整理诗歌的写作背景。

2.准备关于南泥湾的歌曲和延安的相关图片。

3.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预习生字新词,读通诗歌。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4 人类的老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4 人类的老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4 人类的老师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的内容,弄懂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

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弄懂文中在三个主要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课时一课时1人类的“老师”2 科学家们研究了蝙蝠(biān fú)❶夜间飞行的秘密,从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

可以说蝙蝠是人类的“老师”。

3[①为什么说“蝙蝠是人类的老师”?]其实,自然界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何止蝙蝠一种![句导读:这句话说明了自然界里各种动植物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生存的本领,都能给人类带来很多启示和益处。

]4[②“何止”说明了什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述自然界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不止蝙蝠一种。

人类自古就想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

5[句导读:不是平铺直叙地说“人类想飞上蓝天”,而是“像鸟儿一样”,写出了人对鸟儿的羡慕,人类想飞是因为见到鸟儿能飞而触发了飞翔的梦想。

]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❷,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

[③从时间上看出了什么?]三十年以后,由于飞机的速度不断提高,经常发生机翼因剧烈6抖动而破碎的现象,造成机毁人亡的1知识点详解☜2❶蝙蝠:哺乳动物,头部和躯干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间有胶质的膜,夜间在空中飞行,吃蚊、蛾等昆虫。

3①因为雷达的发明是从蝙蝠的飞行中得到的启示。

4②说明了“老师”之多。

在这里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很自然地过渡到下面具体分述的内容。

5❷原理: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理论或科学道理。

③等待的时间很漫长。

6④一方面说明研究时间长,为解决这个难题费尽周折。

另一方面说明人类进行科学研究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止。

⑤克服了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现象。

对蜻蜓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付出了全部的精力进行科学研究。

一个人握住一个鸡蛋使劲捏,无论怎样用力也不能把鸡蛋捏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给予是快乐的》
学习目标:
1.能流利正确地朗读课文
2.能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教育学生给予比被给予更快乐
学习重难点:教育学生给予比被给予更快乐
教学设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今天,我带来几件小礼物,奖给昨天家庭作业做的好的同学。

给学生发礼物,请获奖者谈一谈此时的心情。

2、教师小结,得到是快乐的,其实给予更快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给予是快乐的》。

希望同学们大胆地提出问题,学完课文将根据大家的提问,评选最佳问题和最佳提问人。

二、感知发现
1、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评价问题的质量。

(估计学生会提出:谁给予谁?在怎样的情况下给予的?给予了什么?)从好的问题中小结发现的方法,即针对课题提问时,要抓住关键词“给予”进行思考。

3、学生选择好的问题朗读思考。

4、交流,请学生回答。

(随机板书)
新车坐车、停车承诺
保罗的哥哥保罗、保罗小男孩、小男孩弟弟
坐车、观光给予是快乐的
保罗小男孩及其弟弟、小男孩保罗
5、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板书简要地复述课文的内容。

三、感悟发现
1、教师引导:哪一个给予最珍贵?
2、学生朗读思考,并在小组合作中讨论。

3、交流。

指名发言。

引导学生展开争论,在思维的碰撞中进一步理解课文。

4、由于给予,圣诞前夜,保罗、小男孩、小男孩的弟弟都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各有什么难忘?
5、学生朗读思考,并在小组合作中讨论。

6、交流,各组派代表发言。

要帮助学生打开思维,根据三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丰富、合理的想象。

四、鉴赏发现
1、朗读课文思考:你认为课文在选材、描绘等方面有哪些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2、讨论并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可能会提出:人物的语言描述的具体。

以此为锲机,引导学生体会说话的语气,并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


五、质疑问难
1、学习中遇到哪些不懂的问题?
2、学生质疑,共同讨论解决。

同时评价问题的质量。

从好的问题中小结发现的方法,即不能一有疑就问,应在深入思考后,的确无法解决问题才可以提问,问题要有助于对课文的深入思考。

六、总结表彰
1、请学生谈一谈学习的收获可包括对课文的理解、提问的方法等。

(学生可能会提出:我知道了给予是快乐的。

以此引导学生填空:保罗的哥哥因为
而感到快乐,小男孩因为而感到快乐,保罗因为而感到快乐,我也曾因为而感到快乐。

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进一步受到助人为乐的教育。


2、师生共同评选最佳问题、最佳提问人,赠送小礼品,颁发荣誉证书。

七、实践活动
本课故事性强,人物角色鲜明,对话较多。

让学生把课文改写成剧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排练,再组织汇报表演,评选最佳小演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