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当代建筑与思潮
当代建筑思潮
现代建筑思潮建筑1002 赵雷20100621093学习了现代建筑思潮这门课程,我对建筑的发展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通过课堂上老师的讲解,课下又看了建筑革命的书籍,再结合网上的一些资料,我总结了对着门课程的概要和自己的理解。
在西方近代建筑的前期,建筑仍沿着传统的路子延续着,流行着体现为罗马复兴和希腊复兴的新古典主义和以哥特复兴为特征的浪漫主义,还有融各种传统样式于一身的折衷主义等。
总之,都是在传统样式的基础上企图加以创新的努力。
结果却是并没有创造出一种属于自己时代的新局面。
这种趋势甚至延续到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上半叶,不但在欧洲流行,也传到了美国,以及西方列强的各殖民地和中国的租界区。
但在19世纪中叶到近代结束以前的近代建筑晚期,也就是现代建筑的萌芽期,一部分建筑采用了新材料、新设备。
新结构方式和新施工方法,人们的建筑观念也开始更新,不在古人那里讨生活。
这一趋势从欧洲开始,几乎同时也在处于迅速发展的态势之中,以芝加哥学派为代表的美国流行。
关于建筑艺术的各种探索随之展开,终于迎来了一战以后以“现代主义建筑”为主流的一次伟大革命。
但是,如果说以“合理主义”、“理性主义”和“国际式”为代称的“现代主义”建筑的着眼点,还更多的是从物质层面对传统进行革命,来不及在精神层面进行更多努力的话,那么,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人们所谓“国际式”和缺乏人情味又产生了不满,迎来了当代建筑以“后现代主义”为标志的有一次发展。
但“后现代主义”理论中的负面因素也被进一步放大了,形成了一股实际建造的并不多而经过炒作声势却不小的各种各样的“先锋派”。
然而,现代主义的核心精神至今并没有消失,自身也在向着精神性的充实方向继续发展着。
可以预料,如果我们不把“现代主义”特指为开始期的一种模式而是一个动态过程,至少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现代主义”将不会消灭,只会发展。
建筑的革命在我看来分为:近代建筑是建筑革命的前夜,主要包括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折衷主义;现代建筑是理性的宣言;当代建筑是情感的呼唤。
现代建筑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建筑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新亮点。
站在高楼大厦之间,我深感现代建筑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
在此,我想分享一下自己对现代建筑的感悟心得。
一、现代建筑的独特魅力1. 独特的造型现代建筑以其独特的造型,打破了传统建筑的束缚,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
从简约的现代主义到充满未来感的摩天大楼,每一座建筑都彰显着设计师的创意和才华。
例如,纽约的帝国大厦、悉尼歌剧院、上海东方明珠等,都是现代建筑的代表作。
2. 空间利用的创新现代建筑在空间利用上具有很高的创新性。
设计师们巧妙地运用空间,将建筑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创造出舒适、宜人的生活空间。
例如,采用大面积玻璃幕墙的建筑,既保证了采光,又提升了建筑的通透感。
3. 高效的能源利用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现代建筑在能源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使得建筑在满足人类居住需求的同时,也关注到了环境保护。
二、现代建筑的深刻内涵1. 科技与艺术的融合现代建筑是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在建筑设计中,设计师们巧妙地将科技元素融入建筑,使得建筑更具现代感。
同时,现代建筑在艺术表现上追求创新,为人类创造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2.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现代建筑在追求美观的同时,也关注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使得人们能够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感受到自然的气息。
例如,城市公园、绿色屋顶等,都是现代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3. 社会责任的担当现代建筑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承担着社会责任。
例如,建筑物的抗震、防火、节能等方面,都是现代建筑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的体现。
此外,现代建筑在提供优质居住环境的同时,也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现代建筑的未来展望1. 智能化发展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建筑将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未来,建筑将具备自感知、自学习、自适应等功能,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
中国近现代建筑读后感
中国近现代建筑读后感中国近现代建筑啊,就像是一部部凝固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
读完相关的资料后,那感受就像打开了一个装满奇珍异宝的大箱子,眼花缭乱又惊喜不断。
咱先说说近代建筑吧。
那时候西方列强的入侵,就像一阵狂风,把西方的建筑风格也给刮到了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像上海的外滩,那些建筑就像是一群穿着洋装的绅士,站在黄浦江畔。
什么哥特式的尖顶、巴洛克式的华丽装饰,都一股脑地出现在眼前。
看着那些建筑,我就感觉像是穿越到了旧上海的十里洋场,灯红酒绿的,洋人们在里面穿梭,商人们在谈着大买卖。
不过这背后也是满满的心酸啊,这是中国近代遭受列强侵略的一个写照。
但从建筑艺术的角度看,这些建筑又像是文化交融的混血儿,有着别样的魅力。
然后再到现代建筑,那可真是让人热血沸腾。
新中国成立之后,咱们国家就像是一个充满干劲的小伙子,在建筑领域开始大展拳脚。
北京的人民大会堂就是个超级明星建筑。
那宏大的规模,庄严的气势,就像一个巨人稳稳地站在那里。
每次看到人民大会堂的照片或者是走在它附近,我就会想,这是中国人自己的骄傲啊。
它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对称美和现代建筑的实用性,是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一个重要标志。
还有那些城市里不断崛起的高楼大厦,它们像一个个巨人在比赛谁长得更高。
玻璃幕墙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就像给城市穿上了一件件炫酷的铠甲。
现代建筑讲究功能、效率和环保,这和以前大不一样。
比如那些绿色建筑,在楼顶上种满了花草树木,远远看去就像一个个小森林长在房子上,既美观又环保,感觉就像是建筑在跟大自然玩一场和谐共生的游戏。
不过现代建筑也有一些小尴尬。
有时候在城市里走着走着,会发现有些建筑长得都差不多,就像多胞胎一样。
缺乏个性,好像是照着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这可能是追求速度和效率的时候,不小心弄丢了一些独特性吧。
总的来说,中国近现代建筑就像一场精彩的大戏。
从近代的被动接受西方风格,到现代的主动创新,走出自己的路,这里面有苦难、有辉煌、有探索、有成就。
2024年现代建筑理论读后感
2024年现代建筑理论读后感《2024年现代建筑理论》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建筑学在不断前进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作为一名对建筑艺术有着极高兴趣的学生,我迫不及待地阅读了这本书,并对其中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通过学习这本书,我对现代建筑的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未来建筑的发展有了全新的思考。
首先,在阅读本书过程中,我被书中对于现代建筑的理论和原则的深入分析所吸引。
现代建筑以其独特的形式、创新的建筑材料和先进的技术手段,为人们提供了更加舒适和高效的生活环境。
而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对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影响因素以及设计原则的解读,使我对现代建筑的本质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例如,作者提到了现代建筑注重与环境的融合和可持续发展,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了建筑师在设计中要考虑到多个方面的因素,而不仅仅是满足功能需求。
其次,在阅读本书过程中,我被书中对于现代建筑的案例研究所启发。
书中列举了众多的现代建筑案例,这些案例不仅有着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创新的建筑形式,更是对于现代建筑理论的一次次的实践和验证。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研究,我不仅了解到了这些建筑背后的设计思想和实现方法,还深刻体会到了建筑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
例如,作者介绍了一座位于北欧的现代建筑项目,该建筑通过利用太阳能和地热能,实现了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
这个案例让我认识到,现代建筑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更是要追求与环境的和谐共存。
最后,在阅读本书过程中,我对未来建筑发展的前景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建筑行业也在不断创新和变革。
现代建筑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先进的技术手段,为人们提供了更加美观、舒适和环保的生活空间。
而未来的建筑发展将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可持续发展和智能化。
例如,我希望未来的建筑可以通过智能化技术实现更加高效和方便的生活方式,同时也能更好地融入周围的自然环境。
我相信,在未来的建筑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更多前沿的设计理念和创新的建筑形式。
走向新建筑读后感
走向新建筑读后感
当我翻开《走向新建筑》这本书的时候,我立刻被它的深度和广度所吸引。
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建筑的赞美和颂扬,更是对现代建筑思潮的深度解析和批判。
我从中获得了许多启示,对建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我被作者对现代建筑的热爱和尊重所感动。
他以一种批判性的眼光看待现代建筑,认为现代建筑是社会变革的产物,是工业时代的象征。
他强调了现代建筑所代表的民主、自由、平等和民主的社会价值观,以及现代建筑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其次,我对作者对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的对比分析印象深刻。
作者认为,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有着根本的区别。
传统建筑强调的是形式和装饰,而现代建筑则更加强调功能和实用性。
这种对比分析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现代建筑的特点和价值。
此外,我也被作者对未来建筑的展望所吸引。
他认为,未来的建筑应该是对现代建筑的批判和超越,应该更加注重人类的需求和环境的问题。
他提出了一些具有前瞻性的理念,如“让自然回归城市”,“让建筑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等,这些理念让我对未来的建筑充满了期待。
总的来说,《走向新建筑》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它不仅让我对现代建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对未来建筑有了更多的期待。
我相信这本书会对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论中国当代建筑文化格局与设计思潮
论中国当代建筑文化格局与设计思潮摘要:如今,人们看到了中国当代建筑的超越和潮流。
带着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的疑问开展本次研究,了解当代建筑文化格局和设计思潮的特色,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字:变化潮流特色影响发展趋势Abstract: nowadays, people see the transcendence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in China and trend. With why can appear such a situation in the research of doubt, understand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culture pattern and design trend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life and the future trend of development.Key word: change trend characteristics influence development trend第一章当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第一节当代中国建筑的四个阶段说到中国建筑的发展,却曾有过一段曲折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最初的阶段是50年代中期以前,以当时被称作“民族形式”的创作方式为主导,由于处于战争时期的那时人们都满腔心怀爱国的热情,“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对爱国建筑师所起的激励作用密不可分。
但民族形式建筑的昂贵,很快就引起了注意和改正,所以建筑又来到了简约化时代的第二阶段。
那就是从50年代中至60年代中,对第一阶段的纠正很多是缺乏理论深度,所以出现了以节约成本为首要的现象,因此放弃了对建筑文化的追求,以至许多建筑格局比较平庸。
进而人们开始追求艺术,但人们的政治意识强烈的情况下随即就出现了庸俗艺术论时期,那就是中国建筑进入文化大革命时代的第三阶段。
当代中国建筑美学思潮
当代中国建筑美学思潮一、本文概述《当代中国建筑美学思潮》一文旨在深入探讨和研究当代中国建筑美学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以及未来趋势。
本文将对当代中国建筑美学的多元化、全球化、地域性、创新性等关键议题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以揭示当代中国建筑美学思潮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文章首先将对当代中国建筑美学的历史背景进行回顾,指出其在全球化、城市化、科技进步等多元因素的影响下,如何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美学体系。
接着,文章将重点分析当代中国建筑美学的核心特征,包括建筑设计的理念创新、技术革新、文化传承以及环境友好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文章还将探讨当代中国建筑美学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文章将总结当代中国建筑美学的独特价值和世界意义,为推动中国建筑美学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当代中国建筑美学思潮的形成与演变中国建筑美学思潮的形成与演变,离不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建筑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之相伴的是建筑美学观念的多元化和深度化。
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的现代建筑理论与设计理念开始涌入中国,对中国传统的建筑美学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这一时期,建筑师们开始尝试将西方的现代建筑理念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相结合,探索出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美学。
这种美学思潮强调建筑的现代性,同时也注重保留和传承中国传统的建筑元素和理念。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加速,中国建筑美学思潮进一步演变。
一方面,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中国建筑师开始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借鉴国际先进的建筑理念和技术,使得中国当代建筑在形式和功能上更加多样化和创新。
另一方面,随着国内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美学也开始更加注重与城市环境的和谐共生,强调建筑的可持续性和生态性。
当代中国建筑美学思潮还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国人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尊重,建筑师们开始将更多的传统元素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中,形成了一种既具有现代感又不失传统韵味的建筑美学。
2024年走向新建筑读后感范文
2024年走向新建筑读后感范文《走向新建筑》是一本关于建筑发展与设计理念的畅销书,作者通过对现代建筑实践与理论的系统总结和深入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考与观点。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洞察力,引领了当代建筑设计的新趋势,为我们提供了对未来建筑发展的启示与思考。
《走向新建筑》一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建筑创新的回顾与总结”、“材料科技与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居住空间的未来”。
在第一部分中,作者回顾了过去几十年来建筑设计的发展历程,总结了一系列成功的创新案例,包括建筑技术、结构设计和建筑风格等方面的创新。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建筑设计已经从简单的功能性追求开始,逐渐转向了更多元化和艺术化的方向。
第二部分是关于“材料科技与可持续发展”的讨论。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指出材料科技的进步为建筑设计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新材料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建筑的结构和表面形式,还使建筑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和气候条件。
作者还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在建筑设计中应更加注重能源利用、资源循环和环境保护等问题。
这一部分的内容对于未来建筑设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引起了我对新材料和可持续发展的深入思考。
最后一部分是关于“人类居住空间的未来”的展望。
作者认为建筑设计的目标应该是为人们打造一个健康、宜居和美好的居住环境。
在作者看来,人们对于居住空间的需求不仅仅是简单的满足物质需求,还包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因此,建筑师应该关注人的需求,注重人文关怀与情感体验。
这一部分的内容引发了我对于建筑与人的关系的思考,建筑不仅仅是建筑师的艺术创作,更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
《走向新建筑》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
首先,建筑设计应该更加多元化和艺术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传统的建筑设计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因此,建筑师应该不断地进行创新,追求更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设计。
其次,关注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建筑设计的重要课题。
谈当代建筑思潮
谈当代建筑思潮摘要:近20年来,随着全球一体化和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许多国际著名建筑大师的作品成为中国建筑师和青年学子模仿的对象。
正确借鉴西方当代建筑思潮中的积极因素,有赖于对西方当代建筑思潮的源流、发展方向及其积极因素的深刻认识。
关键词:当代建筑思潮当代建筑理论的进展德国哲学家黑格尔(Hegel)阐述“艺术美的类型”时,就依据形式和内容相对关系不同,将艺术类型划分为浪漫型艺术(形式<内容)、古典型艺术(形式=内容)与象征型艺术(形式>内容)3种类型。
作为艺术的主要类型,建筑形式和内容也具有如此关系,这在现代建筑理论中表述为“形式追随激情”、“形式追随功能”与“形式追随表达”等理念。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理念提出受到时代背景的需要,彼此排斥,但实际情况应是:三者分别从不同的侧面阐述了不同建筑类型的涵义,即情感、功能与象征。
1.1内容>形式:情感范式。
在情感范式中,形式是服从内容,即服务于情感的表达。
情感范式要求在建筑设计中以情感为导向和目标进行创作。
建筑创作与艺术类似,情感在两者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托尔斯泰所说:“艺术……的要义在于:一个人自觉的通过某些外在的符号,把亲身感受到的一些情感移交给旁人,使旁人受到这些情感的感染,也感受到那些情感。
”这也适用于情感范式,在该范式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类型中,设计好坏取决于该建筑是否充分与真挚地传达出人类情感,是否使观者受到了这些情感感染,感受到这些情感。
此处,情感分为三个逻辑层面,即个人情感、历史情感和自然情感。
1.1.1 个人情感的归属。
情感的第一个层面是个人情感,其对应的建筑类型有住宅、地域民居、古镇与老街等,以住宅最为典型。
住宅是“市民将自身的情感投射到自己的场所之上。
”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对老屋的描述很好诠释出这一点:“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当代中国建筑思潮
对中国现代建筑思潮的一些看法摘要: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让人回味;现代建筑以其新颖、简洁,让人耳目一新;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给我们带来全新的感受,但在现代建筑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国家涌现出了一些新的建筑思潮。
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的分析,以及对在现代建筑发展过程中与传统建筑产生的矛盾的剖析,加以实例,论证了传统建筑思想与现代的建筑思潮的和谐统一发展的可行性。
对于建筑来讲,随着时间的变迁,“过去”与“现在”只是一种暂时的稳定。
创造现在,同时也在创造传统。
在传统建筑中我们回味她的富丽和稳重,在现代建筑中我们欣赏她的时尚和张扬,在传统与现代建筑的交汇融合中感受她的和谐之美。
世界文明古国、巍然屹立在东亚大陆的伟大国家——中国,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占世界总数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五十六个民族和超过三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
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华文明之树中特别美丽的一枝,作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与西方建筑和伊斯兰建筑并列,自豪地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
传统建筑是历史和文明的见证,是前人智慧与经验的结晶,是我们人类的文化遗产。
在中国传统建筑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她始终保持了自身的独特性格。
发生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确实改变了中国太多事情,其中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有冲击或者说是根本性的改变。
作为社会经济、文化甚至是政治的载体之一——建筑也没能幸免。
建筑已成为人类改天换地、征服自然的一种物质手段,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世界似乎一下变得更加色彩缤纷。
各种建筑理念、建筑流派、建筑样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令人目不暇接。
趁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伴着建筑业突飞猛进的势头,不论大中小城市,到处涌现出布满着“西方气质”的一幢幢现代化办公楼、商业中心,以及一片片住宅小区。
这其中虽然不乏成功优秀之作,但存在的问题也是有目共睹的。
故当代中国建筑思潮陷入了一定的困境,这主要表现在(一)传统文化包袱沉重。
对现代建筑的认识与感想
对现代建筑的认识与感想现代建筑是指在当代社会背景下,以新的设计理念、材料和技术为基础所建造的建筑。
现代建筑通常追求与时代和自然环境的和谐,注重功能性、实用性和美学价值的统一。
现代建筑注重功能性。
与传统建筑相比,现代建筑更加关注建筑的使用功能,强调建筑内部空间的合理布局和流线设计。
现代建筑在规划和设计阶段就考虑到了人们的实际需求,力求提供舒适、便利、高效的使用体验。
例如,现代办公楼通常采用开放式办公区域,以促进员工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现代住宅注重私密性和生活品质,注重采光、通风和空间的合理利用。
现代建筑追求实用性。
现代社会对建筑的要求不仅仅是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还要求建筑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和需求。
现代建筑以其灵活的设计和结构,能够适应多样化的用途和空间需求。
例如,一栋现代商业建筑可以根据不同的租户需求进行空间的划分和改造,以适应不同行业的经营模式和空间需求。
这种实用性使得现代建筑更加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可以为城市的变化提供更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现代建筑注重美学价值的体现。
现代建筑追求简洁、大胆、富有创意的设计风格,以突破传统建筑的束缚,展现建筑师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现代建筑的外观通常采用现代材料和技术,以提供更多的设计可能性。
例如,现代建筑常采用钢结构和玻璃幕墙,使建筑的形态更加灵动和透明。
同时,现代建筑也注重与周围环境的融合,以创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效果。
例如,一些现代建筑采用绿色屋顶和立面绿化,以减少热岛效应和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
总的来说,现代建筑是一种注重功能性、实用性和美学价值的建筑形式。
现代建筑通过运用新的设计理念、材料和技术,以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需求和追求,为我们创造了更加舒适、便利和美观的建筑环境。
现代建筑的发展不仅仅是建筑技术的进步,更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变革的体现。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宜居环境的不断追求,现代建筑将继续发展和演变,为我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空间。
建筑 读后感
建筑读后感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化表达,承载着人类的历史、情感和思想。
它不仅是人类生活的空间,更是一种对美、对生活的追求。
通过对建筑的观察和思考,我们可以感受到建筑所传达的力量和魅力。
首先,建筑给人们带来的是视觉上的享受。
无论是古代的宫殿、庙宇,还是现代的摩天大楼、艺术馆,每一座建筑都有着独特的外观和风格。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文化下,建筑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和风貌。
古希腊的多立克柱式、古罗马的拱门、中国的斗拱,都展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建筑技术。
而现代建筑更是各具特色,有的以简约现代的线条和玻璃幕墙为主,有的融合了传统文化元素,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建筑的外观不仅是对美的追求,更是对当时社会、文化和技术的反映,它让人们在视觉上得到满足,感受到美的力量。
其次,建筑给人们带来的是空间上的体验。
建筑不仅是一个外在的形态,更是一个内在的空间。
在建筑内部,人们可以感受到不同的空间氛围和情感体验。
古代的宫殿、教堂常常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现代的购物中心、艺术馆则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
建筑的空间设计不仅考虑到功能和实用性,更注重人们的感受和体验。
通过建筑的设计,人们可以感受到不同的情感体验,如宁静、喜悦、震撼等,这种空间上的体验让人们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最后,建筑给人们带来的是文化上的启发。
建筑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文化下,建筑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古代的建筑常常融合了宗教、哲学、政治等多种文化元素,展现出当时社会的思想和信仰。
而现代的建筑也常常融合了当地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展现出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通过对建筑的观察和思考,人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的特点和魅力,从而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增进对世界的理解和尊重。
总之,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化表达,给人们带来了视觉、空间和文化上的享受和启发。
通过对建筑的观察和思考,人们可以感受到建筑所传达的力量和魅力,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美好的事物。
对建筑的认识与感悟
对建筑的认识与感悟建筑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既是人类居住和工作的场所,也是展现时代风貌和审美价值的载体。
在我看来,建筑不仅仅是一种物理空间的存在,更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和一种生活哲学的体现。
首先,建筑是一门艺术。
在古代,人们在建筑中渴求着恢弘壮丽的气势来表现国家的威严和统治者的权力。
例如中国的故宫、法国的凡尔赛宫等,它们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实现人们的居住需求,更是为了打造出一种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和氛围。
而在现代,建筑不再追求宏伟和压倒一切,而是更加注重与自然的融合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例如法国的艺术馆、巴黎塞纳河畔的透明马拉维尔竞技场等,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建造方式成为了世界建筑史上的杰作。
建筑是一门综合艺术,建筑师需要在设计中融入绘画、雕塑、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从而创造出独一无二的建筑作品。
其次,建筑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记忆。
每个人都会对一些建筑产生情感共鸣,例如故乡的老房子、曾经上学的教室等。
这些建筑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个记忆的载体。
当人们经过这些建筑时,会不由自主地回忆起曾经的往事和与之相关的人和事。
建筑还承载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例如罗浮宫、圣彼得大教堂等,它们的存在让人们感受到了人类对于理想和信仰的追求。
建筑作为一种物质存在,通过空间布局、外观设计等方面呈现出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了人们生活中无法缺少的一部分。
再次,建筑是一种生活哲学的体现。
建筑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居住和工作需求,更是为了创造一个宜居、舒适和美丽的环境。
建筑的设计需要考虑到人类的需求和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例如绿色建筑的概念提出了建筑与自然的融合,通过植被的种植、太阳能的利用等方式来减少能源的消耗,提高生活质量。
建筑的设计还需要考虑到人们的情感体验和行为习惯。
例如购物中心的设计追求购物体验的完美和人流的引导,办公楼的设计追求员工舒适度的提高和合作效率的提升。
通过建筑的设计和规划,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都可以得到提升。
浅议当代中国建筑思潮中的时代精神建筑表达思潮
浅议当代中国建筑思潮中的时代精神建筑表达思潮关键:建筑思潮实践设计向发展历程时代精神建筑思潮的演变史穿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的发历程和丰富内容,正确认识当代国建筑思潮的产生背景审视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的展历程和丰富内容,通过批判的总和理性反思,从总体上把握当代中建筑思潮发展的轨迹,为正总结当代中国建筑的验和教训提供参考,为二十世纪中国建筑的未来发展提供鉴,无疑具有深刻的理论义和重大现实意义。
建筑是什么?筑学是什么?什么是好的建,优秀的建筑评价标准什么?对这些问题的关和解答,其实从未停止过换句话说,人们认识建筑、解建筑、评价建筑、设计建筑所持的态度多年来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或者说人们对于建筑本性不断地化着的审思正式我们所要考察的种并不显扬却无法回避的筑思潮---基于本的建筑探索,正是的涌动变化才牵引出中国半个世纪种建筑思潮的纷纷出场。
当代中国建筑思发展的历程1.11979-1986年初期震荡放后中国建筑论坛是从“社会主义容,民族形式”的讨论开始的开放以后,中国最早引进的仍然20世纪20年代50年代两次进入中国却途夭折的现代建筑,代建筑的引进所产生的荡仍然是强烈的。
一面市觉察到中国建筑落后而生的紧迫感,另一面是对西方建筑文所产生的民族意识。
学界,一方面是强调建筑的现代,另一方面有试图赋予“民族形”以新生、1.21986年-1990年文反思文反思的主题之一,就对外来建筑文化引进的思考,包含着“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思想对以后现代建筑理论为代的国外理论和经验的介绍,也对引进国外建筑理论的教训和反思文化反思的主题之二,是对继承传建筑文化的反思,其中既有对民族形式”话题的延续,也有越简单的要不要“族形式”的争论,文化机制的深层次的反,还包括了对民居建筑考察以及其中所蕴的地方智慧的关注。
文化反的主题之三,是中外筑文化的比较。
文化反主题之四,是关于中国建筑路的思考。
1.31990年-1994年多元探索多元探索阶段,中建筑界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建学术界关心的话题范围明显扩展尤其是对设计方法层的文章明显增多,表明筑界开始超越应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的争论和考,而是关心如何做的问题对外来文化的引进,也不再局限在格、流派,而是更关系计方法论的介绍。
探讨现代建筑的心得体会
探讨现代建筑的心得体会现代建筑是当代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产物,它以前所未有的创新、理念与技术为基础,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建筑风貌。
作为一名建筑爱好者,我对现代建筑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心得体会。
首先,现代建筑强调功能与美学的结合。
与传统建筑相比,现代建筑更加注重建筑物的功能性,将人们的使用需求放在首位。
同时,现代建筑也注重通过建筑的外观、形式和空间布局来呈现美感。
例如,建筑师在设计摩天大楼时,会考虑到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也追求建筑体量的协调与比例的美感,使得建筑物在功能和外观上达到完美的平衡。
其次,现代建筑追求环境友好与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日益增加,现代建筑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到设计中。
例如,建筑师采用环保材料、进行能源节约设计,通过优化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同时,现代建筑也注重与周围环境的融合,通过设计绿化空间、利用天然采光等方式,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另外,现代建筑在空间规划上更加灵活多变。
与传统建筑相比,现代建筑更加注重空间的流畅性和灵活性。
建筑师通过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如玻璃幕墙、开敞式空间设计等,打破传统建筑的界限,创造出开放、通透的室内外空间。
这种灵活多变的空间规划也更能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需求,提供更加舒适和适应性强的使用环境。
此外,现代建筑的创新性与多样性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现代建筑将各种新材料、新技术融入设计中,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例如,流线型的建筑造型、透明的玻璃幕墙、简洁的线条设计等,都是现代建筑常见的特征。
同时,现代建筑也鼓励建筑师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断突破传统的束缚,为建筑界带来新的面貌。
综上所述,现代建筑以其独特的创新性、环境友好性和多样性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建筑体验。
作为一名建筑爱好者,我对现代建筑的探索和了解使我深感建筑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通过学习与欣赏现代建筑,我不仅扩展了自己的审美观,也对建筑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现代建筑读后感
现代建筑读后感读完关于现代建筑的那些事儿,我就像被打开了一个新的脑洞,满脑子都是奇奇怪怪又超级酷炫的建筑模样。
现代建筑啊,就像是一群叛逆又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在城市这块大画布上肆意挥洒创意。
以前的建筑总是规规矩矩的,像那种穿着老式西装,一本正经的老绅士。
可现代建筑呢,就像是穿着奇装异服的潮人,在大街小巷争奇斗艳。
就说那些造型奇特的摩天大楼吧。
它们不再是简单的直上直下的长方体,而是扭来扭去,像是在跳一种奇特的舞蹈。
我看到有的大楼中间还挖个大洞,当时就想,这是给外星人留的专用通道吗?还是说建筑师觉得大楼也得透透气,开个大窗户呢?这脑洞开得比我家的地漏都大。
还有那些用玻璃幕墙的建筑,白天的时候,阳光一照,闪闪发光的,就像一个个巨大的钻石。
这可苦了那些小鸟,估计它们一头撞上去的时候都懵圈了,心里肯定在想:“这啥玩意儿啊,蓝天白云咋突然变得这么硬呢?”到了晚上,大楼里面灯火通明,从外面看,就像一个个装满故事的魔盒,我就忍不住好奇,里面的人都在干啥呢?是在开超级炫酷的派对,还是在苦哈哈地加班呢?再看看那些公共建筑,像博物馆啊、图书馆啥的。
它们也不再是那种沉闷的大盒子。
有的博物馆的外形像一艘宇宙飞船,感觉随时都会“嗖”的一声飞向外太空,去寻找外星文明的宝藏。
图书馆也不再是那种让人一看就想打哈欠的地方,有那种造型像层层叠叠书本的图书馆,感觉一进去就像是走进了知识的迷宫,一不小心就会被知识的海洋给淹没。
不过呢,现代建筑也有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地方。
有些建筑光追求造型独特了,实用性却大打折扣。
就像有的房子外观是超级酷炫的不规则形状,可里面的房间布局那叫一个别扭,感觉就像把一个正方形硬塞进一个三角形的盒子里,住在里面的人可能每天都在和墙角的奇怪角度作斗争。
但是总体来说啊,现代建筑就像是一场疯狂的建筑派对,大家都在比谁更有创意,谁更能让这个世界变得不一样。
它让我们的城市不再单调,每一座独特的建筑都像是一个独特的音符,组合在一起就奏响了一曲充满活力和创新的城市交响曲。
现代建筑观后感
现代建筑观后感前几天我去看了一些现代建筑,那感觉就像是闯进了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未来世界,特别酷。
我先去看了那个有名的“鸟巢”,也就是国家体育场。
哇塞,当它出现在我眼前的时候,我真的被震到了。
从远处看,它就像一个巨大的鸟巢稳稳地待在那儿,那些纵横交错的钢铁结构就像是鸟儿精心编织的树枝,充满了一种原始又现代的美感。
走近了一瞧,我才发现这建筑的规模大得吓人,我站在它下面就像一只小蚂蚁站在大树下。
我忍不住伸手摸了摸那些钢铁,凉丝丝的,感觉每一根都在诉说着建筑的力量和智慧。
而且啊,这个“鸟巢”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很有特点,就好像它是一个360度无死角的超级明星。
接着我又去看了水立方。
这建筑可太神奇了,就像一个巨大的蓝色魔方,又像是装满了水泡泡的大盒子。
它的外立面是那种透明的蓝色泡泡形状的东西,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就像无数颗蓝色的宝石在眨眼睛。
我当时就在想,这设计师的脑洞也太大了吧,怎么就能想到把水的元素和建筑这么完美地结合起来呢?站在水立方前面,我都能想象到运动员们在里面像鱼儿一样欢快地游来游去的场景。
还有那种造型特别奇特的摩天大楼。
有些大楼的形状弯弯曲曲的,像一条蜿蜒的巨龙冲向天空;有些大楼则像是几个巨大的积木被随意地堆放在一起,但又有一种说不出的和谐感。
这些大楼的玻璃幕墙就像一面面巨大的镜子,反射着天空、云彩和周围的城市景色,感觉就像是把整个世界都装了进去。
我站在大楼底下往上看,脖子都仰酸了还看不到顶,感觉自己特别渺小。
这时候我就特别佩服那些建造大楼的工人师傅们,这么高的楼,他们是怎么一点点盖起来的呀?看了这些现代建筑之后,我觉得现代建筑就像是人类的梦想结晶。
以前的建筑可能更多的是为了遮风挡雨,满足基本的居住需求。
但现在的建筑,那简直就是在创造一个个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它们不仅改变了城市的面貌,让城市变得更加现代化、更加炫酷,还让我们看到了人类无限的创造力。
不过呢,这些建筑也有些小问题。
比如说有些建筑太追求奇特的造型了,可能在实用性上就会打折扣,就像有些大楼里面的空间布局特别奇怪,让人走在里面晕头转向的。
《建筑是什么:关于当今中国建筑的思考》
反思当今中国建筑——读《建筑是什么:关于当今中国建筑的思考》有感作为一名建筑生,关于建筑的书籍我看过不少,但是《建筑是什么:关于当今中国建筑的思考》是我感触最深收获最大的一本。
它并不是教授你学习建筑的技能和知识,而是传递一种思想,表达一种思考和反问。
本书的作者季元振,作为建筑圈内资深人士,对近年建筑及房地产业的业内热点问题进行评论,反思当今中国建筑界,推及房地产,指出业内存在的重重弊端,呼吁建筑师应更多地关注诸如住房、学校、医院、工厂等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而不是过分追求创意、造型的炫彩而忽视了实用功能。
当今中国民生问题还解决得不好,华丽的大型建筑带来的不菲造价更使民生问题加剧。
本书对年轻人如何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师也提出了诸多建议。
而我也从中受益良多。
本书的第三章“结构理性主义的现实意义”让我陷入沉思。
作者所强调的“结构理性主义”在现实中的意义就是“建筑上的美,是不能脱离合理的、有机能的、有作用的结构而独立”,也就是说建筑是技术与美学的结合,落实到建筑师身上就是要同时兼并工程师与艺术家的气质。
建筑大师柯布西耶所提出的的建筑三原则“经济、适用、美观”中,“美观”强调的是艺术形式上的东西,“适用”则强调科学技术上的可行,而“经济”则是这二者所协调出来的。
然而反观当今中国建筑业的现状,不禁令人担忧。
大量工程的粗制滥造已经到了不堪入目的境地。
现在我们几乎难以找到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工程实例。
大量的面子工程层出不穷,“白宫”式的政府大楼,各种奇形怪状的商业大楼等等,他们有的大兴土木,有的违反力学原理,却只图外观上的“美”。
除此之外,大量潜在的豆腐渣工程增大了人们居住心理的负担,5.12大地震中大量不合格房子的倒塌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我想,结构理性主义的建筑观对于今天的中国建筑界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那么针对目前中国这种鱼龙混杂,缺乏创新的建筑局面,我们应该如何改变呢?作者在“困惑与出路”一章中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建筑艺术带给我的思考
建筑艺术带给我的思考记得有一句话形容建筑艺术:“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句话站在美学这样一个制高点上,把建筑同音乐这样的典雅艺术相结合起来,把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的建筑艺术的美学价值得到深刻的体现,也充分展示了当代建筑带给人们的审美体验。
建筑不仅仅是指房子,诸如纪念碑、陵墓、桥梁等都包括在建筑的范围之内,这些当然不是房子。
所以,比较准确地讲,建筑是利用物质材料创造一种供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人为的空间。
对于不少人,建筑是熟悉而又陌生的事物。
说它熟悉,是因为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建筑。
一般总以为,建筑就是房子,而房子不过就是为人们提供庇护的休息、活动场所,风刮不着、雨淋不到。
说它陌生,人们并不象了解一盆花或一个孩子的成长那样明白现代的摩天大楼如何拔地而起、古时的无梁殿如何屹立风雨千载不倒,更不明白,苗家山寨里那黑漆漆、摇摇欲坠、楼下猪儿撒欢、楼上人们休憩的小木楼又为何被游人、建筑师们赞不绝口。
从总体来说,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一样,也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
建筑的本质是人类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动的生活场所,所以,实用性是建筑的首要功能;只是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物质技术的进步,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价值。
美是什么?美是对优化信息的感悟。
什么东西它被感受为一种优化的信息,它就是美的。
对于衰弱而言,健康是美;对于懒惰而言,勤勉是美;对于虚伪而言,真诚是美;对于凶恶而言,善良是美。
总之,一切表现为信息优化的情和态,都是美。
因此,从这一个意义来讲,美就是创造优化结构。
建筑具有技术的特性,同时也有美的要求。
有时一件艺术作品可能很有艺术表现力,但却不美,建筑艺术作品同样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建筑艺术是要表达某种建筑的内在涵义,而建筑的美则是表达形体的和谐精致,二者可以统一,有时也会分离,如何来体会建筑美的表达呢?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著名建筑理论家阿尔伯蒂在他的著作《论建筑》中写道:“我认为美就是各部分的和谐,不论是什么主题,这些部分都应该按这样的比例和关系协调起来,以致既不能再增加什么,也不能再减少或更动什么,除非有意破坏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作者简介:董豫赣
董豫赣,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著名建筑师、建筑评论家,人称“老董”,是《缤纷》、《图像建筑》、《建筑业导报》杂志编委会成员。
曾获清华大学光华二等奖获,北京工业大学1998年度教学优秀奖。
已建成的建筑有清水会馆2003.3-2006.9、
红堡2003.3-2006.9、上海青浦镇港监站设计2003、水边宅2002等。
出版了《极少主义》,《文学将杀死建筑》,《败壁与废墟》等书籍。
近年来迷恋造园,相关作品连续三年入选《中国建筑艺术年鉴》,为此新开一门“中国古典园林赏析”通选课,从几年前三十余人的清冷小课发展为百余人的拥挤大课。
二.内容概要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现当代建筑十五讲》由作者在北京大学开课近十年、广受欢迎的通选课讲稿整理而成。
全书将重点集中在梳理西方现代建筑发生、发展的脉络上,结合同时期西方其他艺术的发展线索,对第一代四位现代建筑大师的建筑思想加以探讨,并考察他们的思想在西方当代建筑中的主要影响与不同表现,最终落实到对中国现当代建筑的现状与西方同时期建筑差距与差异的反思,从而提出中国当代建筑的地域性与国际化问题。
史论结合,辅以众多建筑作品的赏析,图文并茂,是一本很好的现当代建筑史入门书。
三.本文特点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发现作者对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的有很深刻的理解。
他把对书中文字的理解融会到对建筑的诠释当中。
在书中曾引用于过《巴黎圣母院》的一段话“艺术家随心所欲地建造主教堂。
不再神秘、神话和规则,有的是奇思妙想和一时兴起。
只要神父安排了大堂和祭祀,别的事他就管不着了。
四壁是艺术家的天下。
建筑这本书不再属于僧侣、宗教、罗马;它属于想象、诗歌、人民。
那个时代写在石头上的思想享有的特权,完全可以与今天的出版自由相比拟。
这是建筑的自由。
”
作者用这段话表达了他对教堂的看法,他认为只有在教堂作为宗教避难所的情况下,艺术家才可以在这里自由地表达思想,无论是世俗的生活,还是辛辣的讽刺。
思想只能在这样的时刻于这样的地点,以这种方式获得与建筑的重逢,全部思想只能写在叫做教堂的石头上,它若不托付于教堂的建筑物,而是鲁莽的采取书本的形式,就会被刽子手们付之一炬——在秦始皇的时代,因为没有宗教避难的一面,空庭间不但焚烧了书籍,还坑埋了儒生。
因此,教堂建筑是那个时代思想唯一的出路,为了能一见天日,各种思想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社会的全部物力与智慧都在这里集中,这些教堂,一次比一次建造的更大更高也辉煌。
从作者的观点中可以看出他对教堂的肯定。
正是教堂的宗教意义,才使欧洲
的众多思想能够保存,留存于世。
艺术家们用他们令人赞叹的才华为人们留下不朽的诗篇。
但建筑的宗教意义既是优点也是其致命的缺点。
作者用雨果的预言向我们展示了古代传统建筑逐渐落寞的深刻原因。
这也是我在书中最难忘的一点。
按照雨果的论述——任何一种文明都以神权开始,以民主告终。
民主取代宗教,自由取代统一,这条法则附带的谶言,就镌刻在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圣彼得大教堂这一石头上:
1.圣经会摧毁宗教
2. 2.印刷术将杀死大建筑
3.这些会摧毁那些
4.小将战胜大
我一开始一直不懂作者之前说的文学将杀死建筑的理论,因为在我看来文学和建筑并不是一个对立面。
在作者的引导下,我逐渐懂得建筑的对立面不是文学,而是文学背后代表的新媒体——印刷术。
在之前已经介绍,教堂的兴起壮大与它的宗教庇护是密不可分的,文学依赖于建筑的这种特权,使它流传下去。
但当文字可以随意书写流通,便于保存时,建筑的用途就大大下降。
印刷术出现的意义不在于书籍的持久,而在于它发行广泛而无法集权控制,它的小,灵活,使它便于流通、繁殖、蔓延。
雨果写到“思想若表现为建筑物必须调动四五种其他艺术,投入堆积如山的石块,竖起密如森林的木架,雇佣无数工人,而它若变为书本,只需几张纸,一点墨水,一支笔。
只要我们想到这些,比较这两者,对于人类的智慧为了印刷术而舍弃建筑术,我们怎么还会大惊小怪?试挖一条沟渠低于一条河的水平面,然后用它横截这条河原来的河床,河水必定改道。
”是的,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正如汽车出现之后马车的消失,建筑术也将消逝在工业时代中。
四.评价
作者在书中对每个建筑现象的兴起都进行了深刻的说明和探讨。
如柯布西耶的建筑革命是在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下进行的。
工业革命的进行使阶级矛盾不断扩大,柯布西耶的设计对象由少数人的宫殿转向多数人的普通住宅。
而他提出的
支持机器生产的复制美学也是基于工业革命下的大机器生产模式进行的。
任何现象的出现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必有其历史和现实因素。
我想,这也是作者想告诉我们的,任何建筑和设计都应该结合它的时代和历史背景,不要脱离现实去想象。
只靠想象的东西就如无源之水,终不能长久。
在介绍了西方的建筑演变之后,作者还对中日之间的当代建筑做了一定的比较。
也是对中国建筑的一种反思。
在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建筑的思考和探索也更多地是从政治层面而非学术方面。
而之后,中国的对外开放打开了与国际接轨的接口,扑面而来的后现代建筑,在缺乏现代建筑洗礼的中国强势登陆,它直接嫁接了中国现代建筑进程中对传统建筑符号的多次性运用,中国建筑界无需经历现代建筑的洗礼,就投身到这场事后看来有些短命的建筑运动之中。
作者认为,中国的建筑呈现出日趋同化的态势,而日本建筑师虽以个人对持续性的演变为目标,却为日本建筑的整体带来真正的多样性。
从中不乏看出作者对中国建筑未来的担忧和思考。
作者提出中国建筑应从中国传统的古典园林中吸取经验,结合中国自身的传统文化,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建筑,而不是趋于同化。
五.感想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发现设计不是单一的,而是整体的有机结合。
设计也应有其自身的内涵。
我们除了学习技巧之外,还应拓宽我们的知识面。
尤其是多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如赖特的流水别墅。
它舒展而惊
人的水平性出挑于川流不息的瀑布之上,被认为是与自然协调的最佳象征。
流水别墅是与整个山水的有机结合。
这与中国的山水画有异曲同工之妙。
王明贤在一件精彩的拼贴作品里,曾将流水别墅天衣无缝的嵌入一幅有着
瀑布的中国山水画中。
我认为这绝不是偶然的,赖特主张“有机建筑”,
他认为自然与建筑的结合是美妙的。
但怎样真正融入自然而不显刻意是一
个难题。
只有真正的了解,不断观察自然,才有可能实现。
虽然我的专业
不是建筑,但通过这本书我也了解了建筑的一些基本知识和艺术形态。
我
相信,艺术都是相通的,每一件作品都是这样,要去观察,了解其本质,才能更好的完成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