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二章第六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教学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精品课件 第2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第6节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任务一 了解土壤的物质组成及土壤 剖面的组成
任务二 明确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通过图文资料,理解土壤及其物质组成。(综合思维)
素养目标 2.通过野外实践活动,掌握土壤剖面。(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 3.运用图文资料,掌握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综合思维)
解析 第1题,甲地与乙地的土壤相比较,甲、乙两地的土壤养分来源相同,都 来自岩石风化,A对。根据箭头粗细表示的含义不同可知,甲、乙两地的土 壤有机质含量不同,B错。甲地的淋溶作用损失养分多,甲地比乙地土壤肥 力差,C错。受供给、释出、淋溶作用不同,甲、乙两地的土壤矿物质含量 不同,D错。 第2题,乙地淋溶作用弱,说明水热条件差,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是年均温较 低,土壤有机质丰富,B对。全年高温多雨的环境,淋溶作用强,A错。地表径 流带走物质少,说明径流量小,C错。岩石风化强度小,说明土层较薄,D错。
思维导图
任务一 了解土壤的物质组成及 土壤剖面的组成
必备知识•落实
1.土壤的概念 位于地球陆地表面的疏松物质,由 有机物质 和___无__机__物__质_______ 组成,具有一定 肥力 ,且能够生长植物。 2.土壤的组成 (1)由矿物质、 有机质 、水分、空气和土壤生物等组成。 (2)最适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的体积组成:土壤矿物质占45%、土壤有机质占 5%、土壤空气占20%—30%、土壤水分占20%—30%。
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下图为我国土壤类型分布图,读图,完 成第3~5题。 3.关于甲地土壤的表述,正 确的是( D ) A.由于气候冷湿,本区土壤 腐殖质层较薄 B.本区植被茂密,为土壤提 供较多矿物质 C.本区地形大部分是平原, 土壤含水量较高,淋溶作用较强 D.本区冬季严寒,土壤冻结时间长,有利于水分和养分保持
2022-2023学年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2-6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3)
2.6《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教学设计课标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教学目标1、通过视觉和触觉在野外或室内观察、感知土壤的剖面,分辨出不同的土壤的成分,学会从土壤形态的不同角度描述土壤剖面所呈现出的土壤特征,提高地理实践力。
2、运用成土过程的原理,归纳影响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说出该因素对土壤形成及特征的影响,增强地理要素与其他要素内在联系的区域认知能力。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3、通过案例,探究土壤的特性及形成过程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4、通过情境和实际问题的探究学习,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强化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重点:成土母质、生物、时间等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难点:土壤的形成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学以致用的分析问题教法设计案例教学自主探究合作讨论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 PAD等电子产品教学过程:导入你在生活中无有跟土壤亲密接触的实例,利用pad调查学生是否对土壤熟悉的调查基本概念土壤: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主要有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等组成观察土壤生生互动:学生以小组合作“密盒探险“的方式描述对土壤的感觉。
师生互动评价中总结对土壤要素的直接接触的认识和描述。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真实感受土壤师生互动:对比手中的土壤标本,看你感触的“密盒”与其中哪一个更相近哪一种能做为“泥浴”或“叫花鸡”的材料?比较土壤质地通过师生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比较感受土壤的质地从哪几个维度进行描述学生借助“预习学案”中的资料信息,总结归纳描述土壤质地的三个不同纬度,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分析归纳的能力通过展示土壤成分的实验结果和校外同学野外实地考察土壤的视频,让学生学以致用,落实学案中比较沙土和黏土的不同特点。
利用pad抢答功能,检查落实相关知识沙土、黏土和成土的不同特点土壤剖面——土壤的发育学生活动:大胆猜一猜“土壤剖面”形成的先后顺序并说明理由师生互动,排列顺序及排了的原因。
【新教材精创】2.6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教学设计(2)-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第六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教学设计土填作为陆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它是多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但它在陆地环境中的地位不可忽视,土以其固有的特性——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没有土壤就没有农业,土壤对人类文明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教材在内容处理上将土壤分成三个部分“土壤及物质组成"、“土壤剖面”、“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
表面上这三个部分相对独立,实际每个部分均以土壤的物质成分为主线贯穿整节内容,因此抓住了主线也就抓住了土壤的本质,这一节为下一节作好知识的铺垫1.认识土壤的物质组成。
2.学习如何观察和识别土壤。
3.理解土壤的形成因素。
4.掌握人类如何利用土壤的做法。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物质组成和影响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因素,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树立起他们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了解土壤物质组成,理解土壤形成的因素。
导学案,自制PPT教师:设问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覆盖着的除了坚硬的岩石,还有什么呢?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大家回答的很好,地球的表面除了岩石之外,还有土壤。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土壤物质组成和影响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因素。
一.基础要点一扫光师生共同扫除知识要点一.基础要点一扫光(一)土壤及其物质组成1.概念:是位于地球陆地表层和浅水域底部,由和组成,具有一定,且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2.组成:由矿物质、_______、水分、空气和土壤生物等组成。
【答案】有机物质无机物质肥力有机质(二)土壤剖面1.有机质层:一般出现在土壤表层,分为、腐殖质层和。
2.淋溶层:因淋溶作用而使土壤物质发生迁移和损失的土层。
3.淀积层:土壤积累的地方。
4.母质层和母岩层: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答案】凋落物层泥炭层物质原始(三)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1.成土母质:土壤形成的_________,母质的特性决定了土壤的_____,包括土壤的养分与酸碱度。
高中地理第2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6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课件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2)动物对土壤的形成有什么作用? 【答案】动物的排泄物、分泌物、残体能提供有机质,动物扰动土 体可改变土壤结构和孔隙度。 (3)微生物对土壤的形成有什么作用? 【答案】分解转化有机残体、合成腐殖质,促进成土过程。
(4)分析材料二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的原因。 【答案】①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 不同的气候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 直地带分化。 ②南坡是阳坡,北坡是阴坡。阳坡由于接受太阳辐射能多于阴坡, 温度状况比阴坡好,但水分状况比阴坡差,植被的覆盖度一般是阳坡低 于阴坡,从而导致土壤中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差异。
想一想: 是不是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肥力就越 高?为什么? 【答案】不是。有机质含量多少是土壤 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另外,养分、水 分、空气和热量也是土壤肥力的影响因素。
小技巧: 根据土壤质地判断沙土、壤土和黏土的方法: (1)根据手指研磨土壤的感觉近似地作出判断。 (2)根据土壤的组成判断:砂粒占优势的为砂土;砂粒、粉粒、黏 粒比例适中的为壤土;黏粒占优势的为黏土。
(3)气候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起重要作用。 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随降水量的增加而 21 __升__高____,随年平均气温 的升高而 22 __降__低____。 ②潮湿积水和长期冰冻的地区 23 _有__利__于___有机质的积累,而在干旱、 高温的地区,则不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4.地形 (1)可以通过控制成土母质、气候及生物因素,对土壤的发育和特性 产生强烈的间接影响。 (2)影响因素:高度、坡度和坡向。 ①随着海拔的增加,土壤的母质风化、 24 _侵__蚀__强__度___、颗粒组成有 所不同。 ② 对 局 部 地 形 来 说 , 坡 度 的 陡 缓 控 制 着 土 壤 物 质 的 淋 溶 、 25 _侵__蚀__作__用__的强弱等,是造成土壤差异的主导因素。
第六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第六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1. 土壤形成的定义土壤形成是指各种物质在自然界或人工环境下转化成土壤的过程。
通俗点讲,土壤形成就是指从无土壤到有土壤的过程。
教学目标:了解土壤形成的基本概念和概况,掌握土壤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2. 土壤形成的基本概念2.1 土壤形成的基本过程土壤形成是复杂的物质变化过程。
从石头、矿物物质、有机物质和水等原始物质开始,经过一系列的变化作用,不断转化形成新的土壤物质。
土壤形成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原始岩石经过风化、体积变化和物质运移,形成岩屑、土粒和碎屑;经过化学和生物的作用,合成和矿物分解,造成土壤的彻底形成。
2.2 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1.气候气候是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
不同的气候条件对土壤类型和性质产生重要影响。
气温和降水是气候对土壤形成的两个主要影响因素。
温暖和潮湿的气候有利于有机体的分解和矿物质的溶解。
同时,泥土冻融也是影响土壤的重要因素,因为冻融作用可引起破碎和凝聚,影响土体的物理性质。
2.植被植被也是影响土壤的因素之一。
植物在土壤中生长、落叶掉枝,为土壤提供有机物质和纤维素,为土壤形成提供物资条件。
同时,植物根系的构造和茎木的生长方式也影响土壤的物理性质。
3.地形地形对于土壤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环境中的水分通过山地、平原的分布情况来调节,影响土壤的形成。
比如,在山地上,水分的利用率比平原要高,所以山地上的土壤要肥沃一些;平原上的土壤贫瘠可能与水分不利于土壤的形成有关。
4.父材的特征父岩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而且对于土壤的性质和类型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父材的成分和矿物质的种类及质量直接决定了土壤的物质基础。
5.时间土壤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时间越长,土壤形成也越完全。
对于某些地区而言,几千年前旳气候史、地形史、生物史,其对于当地土壤形成的影响,则在当今土壤种类和性质的特点中得以反映。
3. 土壤的主要形成阶段3.1 岩石物理风化阶段岩石物理风化阶段是土壤发生的第一阶段,常见的作用有热胀冷缩、晶粒破碎、碎屑侵蚀等。
2021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6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学案中图版必修一.doc
第六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土壤的特征及其形成因素。
(综合思维)2.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分析土壤剖面结构和土壤特性。
(地理实践力)3.通过案例,探究土壤的特性及其形成过程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4.结合案例,分析不同地区土壤的形成因素及土壤特征。
(区域认知)一、土壤及其物质组成1.概念:位于地球陆地表层和浅水域底部,由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组成,具有一定肥力,且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2.厚度:一般为数十厘米到两米。
3.组成: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土壤生物等组成。
[图表点拨] 教材P68图2-6-4,该图展示出:最适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的体积组成为土壤孔隙占50%,内含水分和空气,且比例为1∶1。
土壤固体占50%,其中矿物质占45%,有机质占5%。
1.概念: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切面。
2.剖面剖面特征有机质层一般出现在土壤表层。
依据有机质的集聚状态,分为凋落物层、腐殖质层和泥炭层淋溶层因淋溶作用而使土壤物质发生迁移和损失的土层淀积层土壤物质积累的地方,往往和淋溶层相伴存在母质层和母岩层岩石风化后形成的疏松碎屑物质称为成土母质,简称母质。
母质层和母岩层是土壤形成的原始物质基础1.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母质的特性决定了土壤的性质。
2.生物(1)包括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
(2)是土壤有机质的制造者和分解者,是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3.气候(1)影响土壤形成的基本因素。
(2)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
(3)气候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起重要作用。
4.地形(1)可以通过控制成土母质、气候及生物因素,对土壤的发育和特性产生强烈的间接影响。
(2)影响因素:高度、坡度和坡向。
5.时间: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等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加强的。
6.人类活动(1)人类活动可以通过改变某一种成土因素或各因素间的关系,来改变和控制土壤发育和演化的方向。
高中地理第2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6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课后习题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第六节【A基础练·学业水平测试】时间:15分钟总分:44分(知识点1:土壤的组成。
知识点2: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知识点1]下图为土壤组成物质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1~2题。
1.图中不能显示的土壤形成因素是( )A.成土母质B.时间C.生物D.气候2.土壤涉及的圈层有( )A.1个B.2个C.3个D.4个【答案】1.B 2.D[解析]第1题,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包括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等,该图中不能显示的因素是地貌和时间。
第2题,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故其涉及的圈层有4个。
[知识点2]牙刷草是找铜矿的指示植物。
“牙刷草,开紫花,哪里有铜,哪里就有它”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广为流传的谚语。
据此完成第3~4题。
3.牙刷草生长所需的铜元素主要来自( )A.生物B.气候C.地形D.成土母质4.有关土壤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气候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B.成土母质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C.陡峭的山坡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D.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风化物逐渐加厚【答案】3.D 4.C[解析]第3题,成土母质是形成土壤的基本的原始物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除氮外)的最初来源。
第4题,陡峭的山坡受重力影响,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故C项正确。
土壤形成过程中,气候和生物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演变而不断变化,故A项错误。
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故B项错误。
由低纬度向高纬度,气温降低,风化物逐渐变薄,故D项错误。
[知识点2]读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完成第5~6题。
5.图中影响土壤形成最活跃的要素是( )A.风化基岩B.气候C.地形D.生物6.图示区域( )①地表径流量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②陡坡上的土壤厚度一般比较浅薄③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④地下径流量受当地气温影响大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答案】5.D 6.A[解析]第5题,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第六节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第六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土壤形成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形成因素;2.掌握土壤形成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包括母质、时间、水文因素、生物因素和人类活动等;3.理解土壤形成的过程,掌握影响土壤质量的因素,为今后的土地利用以及保护提供基础知识。
二、教学内容1. 土壤形成的基本原理1.土壤是地球表面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水文作用和气候作用等一系列过程形成的自然物质;2.土壤是陆地气候和环境演变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植物生长和生态平衡的基础。
2. 土壤形成的主要形成因素1.母质:指土壤形成的原始物质,即风化物质、沉积物或岩石等。
母质的性质和数量都对土壤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时间:土壤形成的时间长短也会影响土壤的发育趋势和性质;3.水文因素:水是土壤形成的主要推动力,氧化还原相关的水文因素对土壤的形成和特性具有较大影响;4.生物因素:土壤有机物和微生物等的活动,会加速或影响土壤形成的过程;5.人类活动:人类的活动形成了相应的土地利用方式,也对土壤的形成和特性起着一定的影响。
3. 土壤质量的影响因素1.水分:土壤的水分含量影响着土壤孔隙度、透气性、毛细土的数量和大小等;2.养分:土壤提供了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基本元素,这些元素的充足和均衡与土壤肥力息息相关;3.pH 值:土壤 pH 值会直接影响植物吸收养分,同时也会影响微生物等生态系统的平衡;4.土层深度:土层深度不仅关乎着土壤中养分储存的量,同时也决定着根系的生长深度和植物生长的稳定性;5.土壤结构:土壤结构关乎着土壤的透气性、透水性以及植物根系的渗透性等。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深度阅读和案例导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掌握了土壤形成的基本理论和主要形成因素后,引领学生通过国内外土地利用规划的研究案例,了解不同土壤地区的优刀和限制因素。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在诵读、思考、推理的过程中,将土壤形成理论和实践案例结合,提高了学生对土地利用复杂性和多因素影响的认识,培养了学生探寻知识源头、发掘问题本质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思维深度。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六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课件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六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课件一、气候因素气候是土壤形成的首要因素之一。
气温、降水、风力和光照等气候要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土壤的形成过程。
1. 气温气温对土壤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高温地区土壤水分蒸发速度加快,容易形成干旱地区的土壤。
低温地区水分凝结速度加快,容易形成湿润地区的土壤。
气温还影响有机物的分解速度和植物生长。
2. 降水降水量和分布对土壤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降水不足不能提供足够的水分,影响土壤中矿物质和有机质的迁移和转化。
降水充沛的地区,水分容易淋失,导致土壤贫瘠。
适宜的降水量可以促进土壤养分的循环和植物的生长。
3. 风力风力可以通过风蚀、风沙沉积等方式影响土壤的形成。
强风蚀容易将表层土壤冲刷走,留下贫瘠的土地,适度的风力可以促进土壤的混合和矿物质的迁移。
4. 光照光照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能量来源。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并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光合作用促进了有机物质的积累,有利于土壤的形成。
二、地形因素地形对土壤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地势高低、坡度、坡向等因素决定了土壤的水分运动、淤积和侵蚀等过程。
1. 地势高低地势高低影响着土壤的淤积和侵蚀过程。
山地地势高,水分易于向低处流动,形成丘陵或山地土壤。
平原地势低,水分容易积聚,形成盆地或河流冲积平原等土壤类型。
2. 坡度坡度决定了水分流动的速度和方向。
陡坡易于发生水土流失,土壤质量较差。
缓坡可以有效减缓水流速度,有利于土壤水分的渗透和养分的累积。
3. 坡向坡向决定了日照和水分的分布。
山坡朝向太阳则阳面暖湿,有利于植被生长和土壤形成。
背阴面则相对较干燥。
三、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1. 植物植物通过吸收养分和水分,分泌有机酸和根系作用等过程,促进了土壤有机质形成和养分循环。
植物根系的扎根能力和分泌物质的种类也会影响土壤的结构和性质。
2. 动物动物通过腐化、排泄等过程将有机物和养分引入土壤,同时也通过穴居、翻晒等行为促进土壤混合。
2020-2021学年地理新教材中图版必修第一册学案:第2章第6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含解析
第六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土壤的特征及其形成因素。
(综合思维)2.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分析土壤剖面结构和土壤特性。
(地理实践力)3.通过案例,探究土壤的特性及其形成过程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4.结合案例,分析不同地区土壤的形成因素及土壤特征。
(区域认知)一、土壤及其物质组成1.概念:位于地球陆地表层和浅水域底部,由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组成,具有一定肥力,且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2.厚度:一般为数十厘米到两米。
3.组成: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土壤生物等组成。
[图表点拨]教材P68图2-6-4,该图展示出:最适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的体积组成为土壤孔隙占50%,内含水分和空气,且比例为1∶1。
土壤固体占50%,其中矿物质占45%,有机质占5%。
1.概念: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切面。
2.剖面剖面特征有机质层一般出现在土壤表层。
依据有机质的集聚状态,分为凋落物层、腐殖质层和泥炭层淋溶层因淋溶作用而使土壤物质发生迁移和损失的土层淀积层土壤物质积累的地方,往往和淋溶层相伴存在母质层和母岩层岩石风化后形成的疏松碎屑物质称为成土母质,简称母质。
母质层和母岩层是土壤形成的原始物质基础1.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母质的特性决定了土壤的性质。
2.生物(1)包括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
(2)是土壤有机质的制造者和分解者,是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3.气候(1)影响土壤形成的基本因素。
(2)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
(3)气候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起重要作用。
4.地形(1)可以通过控制成土母质、气候及生物因素,对土壤的发育和特性产生强烈的间接影响。
(2)影响因素:高度、坡度和坡向。
5.时间: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等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加强的。
6.人类活动(1)人类活动可以通过改变某一种成土因素或各因素间的关系,来改变和控制土壤发育和演化的方向。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六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学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第六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课标呈现·素养导读主干知识·宏观把握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核心素养1.通过野外实践观察,引导学生认识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和土壤剖面构造,提高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
2.通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说明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的学科核心素养。
3.通过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土壤的功能和养护对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树立人地协调观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土壤及其物质组成1.概念:是位于地球陆地表层和浅水域底部,由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组成,具有一定肥力,且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2.组成: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土壤生物等组成。
二、土壤剖面1.有机质层:一般出现在土壤表层,分为凋落物层、腐殖质层和泥炭层。
2.淋溶层:因淋溶作用而使土壤物质发生迁移和损失的土层。
3.淀积层:土壤物质积累的地方。
4.母质层和母岩层:土壤形成的原始物质基础。
三、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1.成土母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母质的特性决定了土壤的性质,包括土壤的养分与酸碱度等。
2.生物:包括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是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3.气候(1)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进而影响土壤形成的方向和速度。
(2)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
(3)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起重要作用。
4.地形:对土壤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高度、坡度和坡向上。
5.时间:表明土壤形成发育的历史动态过程。
6.人类活动:通过改变某一种成土因素或各因素间的关系,来改变和控制土壤发育和演化的方向。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的影响是双向的。
一、判断题1.土壤与土地是同一概念。
(×)2.土壤水分越多越适合植物生长。
(×)3.土壤在垂直方向上物质组成不同,但颜色相同。
(×)4.土壤淀积层往往和淋溶层相伴存在。
(√)5.热带地区土壤的厚度比温带地区薄而比寒带地区厚。
2.6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一)情景创设
1.以现实生活中的土壤问题为切入点,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土壤形成因素的兴趣和好奇心。
2.利用多媒体技术,如图片、视频等,展示不同地形、气候、植被条件下的土壤特点,让学生直观感受土壤形成的环境条件。
3.设计实地考察活动,如带领学生前往红壤丘陵地区进行土壤样本采集,让学生亲身体验土壤形成的过程。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提出一个问题:“请结合我们刚才学习的知识,分析一下红壤丘陵地区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然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并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邀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他们的讨论成果。然后,我会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并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即红壤丘陵地区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最后,我会强调土壤资源的保护意义,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5.作业小结的实践性:我布置了一道实践性作业,如调查身边的土壤情况,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这种作业小结的方式不仅能够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案例亮点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运用生活情境、问题导向、小组合作、总结归纳等策略,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我还注重布置实践性作业,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总之,我会继续努力,为学生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帮助他们实现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地理素养。
2.培养学生对土壤资源的珍惜和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2章第6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学案
第六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等方式,了解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学习目标1.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土壤的特征及其形成因素。
(综合思维) 2.分析土壤剖面结构和土壤特性。
(地理实践力)3.通过案例,探究土壤的特性及其形成过程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4.结合案例,分析不同地区土壤的形成因素及土壤特征。
(区域认知)一、土壤及其物质组成1.概念:位于地球陆地表面的疏松物质,由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组成,具有一定肥力,且能够生长植物。
2.厚度:一般为数十厘米到两米。
3.组成: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土壤生物等组成。
土,地之吐生物者也。
——《说文解字》百谷草木丽乎土。
——《易传·彖传上·离》这两句古文反映了土壤什么特性?[提示]土壤的肥力特性,它能够为植物的生长提供扎根立足的条件。
二、土壤剖面1.概念: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切面。
2.剖面剖面特征有机质层一般出现在土壤表层。
依据有机质的集聚状态,分为凋落物层、腐殖质层和泥炭层淋溶层因淋溶作用而使土壤物质发生迁移和损失的土层淀积层土壤物质积累的地方,往往和淋溶层相伴存在母质层和母岩层岩石风化后形成的疏松碎屑物质称为成土母质,简称母质。
母质层和母岩层是土壤形成的原始物质基础所有土壤类型的剖面都一样吗?[提示]不是。
自然土壤剖面一般由有机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组成,而耕作土壤剖面一般由耕作层、犁底层和自然土层组成。
三、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1.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母质的特性决定了土壤的性质。
2.生物(1)包括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
(2)是土壤有机质的制造者和分解者,是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3.气候(1)影响土壤形成的基本因素。
(2)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
(3)气候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起重要作用。
4.地形(1)可以通过控制成土母质、气候及生物因素,对土壤的发育和特性产生强烈的间接影响。
2020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六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教学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第六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01 k预习准备区精心准笛夯实基础一、土壤及其物质组成1 •概念:陆地表层和浅水域底部,由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组成,具有一定口3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卫2疏松层。
2 .组成:矿物质、口03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土壤生物。
二、土壤剖面1 •概念:指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口°!纵切面。
2 •剖面构造1.判断正误。
(1) 土壤颗粒由大到小依次是砂砾、石砾、黏粒和粉粒。
(X)(2) 能够生长植物的地表都有土壤。
(X)2.土壤的物质组成不包括( )A.矿物质B.有机质C.水分D. 土层答案D解析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土壤生物组成,土壤剖面构造是由土层构成的。
3.哪些地方易找到土壤剖面?提示土壤剖面通常由人工挖掘才能出现,修路、开矿或兴修水利设施时易使土壤剖面显露。
三、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影响住度主要影响土壤勒風的决追f上廡的性班、锂括丄壤的画朴外与釀懺度等垠沾趾的凶索土壌囿疔机质的制总右甜分辭K十壌形应的气挨影响十壤的水览狀况•影响岩杠矿物讯風化强度t对土壤有机巫的积累和分烬起豆募托用产世强饉的呦间按彩响地形时土集发茸的瞬响.主翌我现范髙度*城度和坡向上时间亜藍的锻土因斎之一成土町质甩物、气帳J也形毎囚斎对土琨賂观的作用加着时阿的埔长血厕抽壷人类话訪冈素之一人类活珀通过战变某一成土因素或各囲索间的决系“柬改变和桂制上承发厅和河化的方M:<类偶和时土壤的描成和发育的彩响是©取向的1.判断正误。
(1)土壤矿物养分主要来自于岩石。
(X)(2)岩石风化速度主要取决于气候。
(V)2 •下列地区中,土壤肥力最高的是()A.湿热地区B.冷湿地区C.干热地区D.干冷地区答案B解析冷湿地区有机质积累多。
3 •我国东南丘陵土壤贫瘠,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有机质分解快。
02 k主题探究区思维校究实践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水平1:根据地理资料,说出主要土壤类型。
水平2:运用地理资料,说明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说明土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合理利用措施。
水平3:能够运用资料,结合典型土壤,分析土壤的成因。
水平4:结合区域和典型土壤,分析某类土壤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土壤。
综合思维:分析土壤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区域认知:运用地图,说明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
地理实践力:观察学校所在地的土壤类型,探讨土壤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土壤及其物质组成1.概念:陆地表层和浅水域底部,由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组成,具有一定□01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02疏松层。
2.组成:矿物质、□03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土壤生物。
二、土壤剖面1.概念:指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01纵切面。
2.剖面构造1.判断正误。
(1)土壤颗粒由大到小依次是砂砾、石砾、黏粒和粉粒。
(×)(2)能够生长植物的地表都有土壤。
(×)2.土壤的物质组成不包括( )A.矿物质B.有机质C.水分D.土层答案 D解析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土壤生物组成,土壤剖面构造是由土层构成的。
3.哪些地方易找到土壤剖面?提示土壤剖面通常由人工挖掘才能出现,修路、开矿或兴修水利设施时易使土壤剖面显露。
三、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1.判断正误。
(1)土壤矿物养分主要来自于岩石。
(×)(2)岩石风化速度主要取决于气候。
(√)2.下列地区中,土壤肥力最高的是( )A.湿热地区B.冷湿地区C.干热地区D.干冷地区答案 B解析冷湿地区有机质积累多。
3.我国东南丘陵土壤贫瘠,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有机质分解快。
任务探究土壤及其物质组成和土壤剖面土壤是由固相、液相和气相三相物质组成的,土壤容重是指田间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烘干后的重量。
土壤容重与土壤质地、压实状况、土壤颗粒密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各种土壤管理措施有关。
有机质含量高、疏松多孔的土壤容重小,土壤发育良好。
图为土壤三相物质比例示意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指出土壤中固相、液相和气相的含义。
(2)指出影响土壤容重的因素。
(3)观察土壤时,主要观察哪些要素? (4)说明土壤剖面的组成。
[成果展示] (1)固相:有机质,矿物质。
液相:水分。
气相:空气。
(2)有机质含量,土壤孔隙,矿物质等。
(3)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等。
(4)自然土壤由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组成。
耕作土壤由耕作层、犁底层和自然土层组成。
1.判断土壤的依据:具有□01肥力,生长□02植物,疏松表层。
2.土壤的物质组成3.土壤的颜色和质地 (1)土壤颜色 影响因素对土壤颜色的影响有机质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颜色较深。
土壤有机质的腐殖质总体上呈黑色,腐殖质含量越高,对土壤颗粒的染色越重,如黑土颜色的形成与其有机质含量高有关土壤矿物颜色如四川盆地的紫色土,南方的红壤颜色的形成主要与土壤矿物颜色有关土壤湿度土壤干时颜色往往较浅,而湿润时往往颜色较深土壤结构体状况同一种土壤处在团聚状态和研碎成粉末状态时,其颜色是不同的(2)土壤质地4.土壤剖面构造(1)自然土壤(2)耕作土壤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把甲、乙、丙、丁四份质地不同的土壤堆成形状大小相同的圆锥体,在其中三个土堆上覆盖一层相同的草皮。
通过模拟实验观测相同降水强度下土壤质地、植被覆盖与水土流失量的关联性。
读实验相关数据表,回答(1)~(3)题。
(1)甲土壤属于( )A.砂土B.壤土C.黏土D.粉土(2)丁土壤属于( )A.砂土B.壤土C.黏土D.粉土(3)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植被覆盖条件下,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土壤质地( )A.砂粒与黏粒比重接近B.黏粒比重小,砂粒比重大C.粉粒与黏粒比重接近D.砂粒比重小,黏粒比重大科学思维土壤特性的分析思路第(1)题,读表可知,甲土壤的三类粒径的百分比较为接近,为壤土。
第(2)题,丁土壤中,黏粒比例最大,为黏土。
第(3)题,据题中“在其中三个土堆上覆盖一层相同的草皮”和实验结果可知,水土流失最严重的乙土壤没有覆盖草皮,即相同植被覆盖条件下的有甲、丙、丁,其中丁地水土流失最严重,据表得出,其砂粒比重小,黏粒比重大。
[答案](1)B (2)C (3)D提升运用能力岩土给水度是指岩土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排出的水的体积占岩土总体积(包括所含水)的百分比,岩土持水度是指岩土中经重力排水后所含水的体积占岩土总体积(包括所含水)的百分比,读孔隙度、给水度、持水度的关系图,回答1~3题。
1.孔隙度、给水度、持水度三者关系为( )A.前者大于后两者之和B.前者等于后两者之和C.前者小于后两者之和D.三者没有直接关系答案 B解析岩土的空隙度指岩土的空隙体积与岩土体积的比,岩土空隙中的水体积在水源充足的情况下等于空隙体积,这些水在重力作用下可以流出一部分,但会在岩土中保留一部分,分别为土壤给水和土壤持水。
因此,孔隙度等于给水度与持水度之和,故B项正确。
2.从图中可以得出( )A.岩土颗粒越大,孔隙度越大B.岩土颗粒越大,给水度越大C.岩土颗粒越大,给水度越小D.岩土颗粒越大,持水度越小答案 D解析由图可知,岩土颗粒越小,孔隙度越大;岩土给水度随岩土颗粒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岩土颗粒越大,持水度越小。
3.降水量和强度以及植被状况相同的情况下,潜水最丰富的土壤类型是( )A.细砂质土壤B.中砂质土壤C.粗砂质土壤D.细砾质土壤答案 C解析潜水是在重力作用下可以流动的水,给水度越大,潜水越丰富,在粗砂质土壤中,给水度最大,故潜水最丰富。
任务探究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材料一土壤有机质是指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其中的碳元素即为土壤有机碳。
土壤有机碳含量既与进入土壤的生物残体等有机物质多少有关,也与以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为主的有机物质的损失有关。
下图为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素与形成和演变过程示意图。
材料二湿地系统因为处于常年积水或者季节性积水状态,积累了更多的土壤易分解有机碳,使湿地土壤碳对气候变化更加敏感。
调查研究表明,位于黑河中游(河西走廊中段)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约为2.28~29.55 g/kg,较洞庭湖湿地(19.63~50.20 g/kg)和三江平原湿地(96~184 g/kg)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低。
下表为黑河中游的湿地植被类型与土壤有机碳含量表。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描述黑河中游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2)黑河中游湿地大部分属于季节性积水湿地,推断相对积水季节而言,非积水季节该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特点,并说明推断理由。
(3)洞庭湖湿地和三江平原湿地的表层土有机碳含量,明显高于黑河中游湿地,试从气候角度分别指出洞庭湖湿地和三江平原湿地的表层土有机碳含量高的原因。
[成果展示] (1)分布特征:高草植被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低草植被;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递减。
原因:高草植被生物残体输入多于低草植被;土层越浅,获得的生物残体量就越多,土壤有机碳在土壤中的含量就越多。
(2)变化特点:减少。
理由:当水位下降到湿地基低(底部)以下时,土壤有机碳中易于分解的部分会被微生物分解,成为碳源,释放CO2,降低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水分的减少,生物量会随之减少,导致生物残体和土壤有机碳输入量减少。
(3)与黑河中游湿地相比,洞庭湖湿地处于亚热带季风区,纬度更低,降水更多,气候更为温暖湿润,植物可以终年生长,通过输入更多生物残体来增加土壤有机碳的含量;三江平原湿地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纬度更高,气候温凉湿润,冬季漫长严寒,低温的条件使微生物分解有机碳速度减慢,形成大量积累。
1.土壤的形成过程2.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下图为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
读图,回答(1)~(3)题。
(1)有关气候与土壤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少B.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分解作用较快C.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多D.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分解作用较慢(2)陡峭的山坡上难以发育成深厚土壤的原因是( )A.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B.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C.光热条件差D.水分条件差(3)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的是( )A.气候湿热、草类茂盛的地区B.气候湿热的热带森林地区C.气候相对寒冷的草原地区D.气候相对寒冷的森林地区科学思维影响土壤形成因素的分析方法第(1)题,寒冷气候条件下,土壤的有机质分解较慢,有机质含量较多;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分解作用和微生物分解作用都较快,有机质易分解。
第(2)题,陡峭的山坡,地表疏松物质易被侵蚀、搬运,难以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第(3)题,气候湿热淋溶作用强,有机质的分解较快,气候冷湿地区微生物分解缓慢,利于有机质的积累;草类茂盛且根系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有机质。
[答案](1)B (2)A (3)C提升运用能力富铝土是指土壤形成过程中铁、铝等成分相对富集后的一类土壤的总称。
富铝土在我国分布广,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
富铝土包含多种土壤类型,并具有下图所示的过渡关系。
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富铝土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成土母质B.气候C.生物D.地形答案 B解析据材料可知,富铝土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中多数矿物易分解,使得氧化铝在土壤中残留和聚集,故B项正确。
2.下列土壤类型中,铁、铝相对含量最高的是( )A.赤红壤B.砖红壤C.红壤D.黄壤答案 B解析湿热气候促进矿物分解,更易形成富铝土。
读图可知,砖红壤所处气候条件最为湿热,故B项正确。
图表问题巧点拨[教材第68页“思考”]点拨 1.观察图片中土壤颜色及土壤剖面颜色变化。
2.气候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起重要作用,而土壤颜色作为判断土壤肥力的重要依据之一,其形成受气候影响显著。
答案 1.棕壤为红棕色或棕色;土壤剖面的颜色由棕色向暗灰棕色过渡。
红壤为红色;土壤剖面为均匀红色。
2.河北雾灵山为温带季风气候;江西南昌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土壤剖面颜色的形成受气候影响显著。
[教材第70页“思考”]点拨对土壤的肥力、颜色、物质组成、土壤剖面等方面都有影响。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在增强。
答案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成土母质决定土壤矿物养分状况和土壤质地生物促进有机质的积累气候决定土壤形成速度和肥力高低地形影响土壤质地时间影响土壤发育程度人类活动改变和控制土壤发育和演化的方向其中,人类活动的影响作用和影响程度在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