疳证新世纪教材概论

合集下载

疳证新

疳证新

其他疗法
皮肤针法:脾俞、胃俞、华佗夹脊穴 (胸段)。从上而下轻叩刺,隔日一次, 每次20分钟。
捏脊疗法:患儿俯卧,裸露背部。选用 脊柱及其两侧,从长强穴向上,用手指 捏起皮肤,一捏一放,一般至大椎穴为1 遍。3遍后再从白环俞沿脊柱两侧1.5寸 处捏起,自下向上,随捏随放,至大杼 穴反复3遍,每日次。
兼症:
脾胃虚弱:便溏、完谷不化、四肢不温, 唇舌色淡,脉细无力。
虫毒:嗜食无度或喜食异物,脘腹胀大, 时有腹痛,睡中磨牙,舌淡,脉弦细。
辨证论治
治法:健脾益胃,化滞消疳。以足 阳明经穴、胃之募穴及奇穴为主。 中脘—(胃募、腑会)和胃理肠
主穴 足三里——健脾补气, 益气血生化之源。
穴位注射
按语
针灸治疗小儿疳证有一定疗效,因 其他慢性病所致者,如肠寄生虫、 结核病等,应根治其原发病。
提倡母乳喂养,注意饮食定时定量, 婴儿断乳时给予补充营养。
按语
饮食宜定时、定量、纠正不当喂养 方法
补充营养:先稀后干,先素后荤、 先少后多
增加屋外活动时间,增强体质。
疳证
概述
定义---疳证是由多种慢性疾患引起 的一种疾病,临床以面黄肌瘦、毛 发稀疏枯焦、腹部膨隆、精神痿靡 为特征。
概述
古代医学对疳的含义有两种解释: “疳”者“甘”也,指发病原因:
小儿姿食肥甘,损伤脾胃,积滞中 焦,日久形成疳证。 “疳”者“干”也,指病机和病症: 气阴耗伤过重,形体干瘦而成疳证。
四缝——治疗疳疾经验穴。
四缝穴:第2至第5指掌 侧,近端指关节中央。
百虫窝:屈膝,在大腿内侧,髌 底内侧端上3寸,即血海上1寸。
辨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治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疳证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疳证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疳证(修订)1 范围本指南提出了小儿疳证的诊断、辨证、治疗、预防和调护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18周岁以下人群疳证的诊断和防治。

本指南适合中医科、儿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疳证infantile malnutrition疳证是儿科常见的脾系疾病之一,临床以小儿形体虚弱羸瘦,饮食异常,大便不调,面色无华,毛发干枯,精神萎靡或烦躁为主要特征的慢性营养不良疾病。

又名“疳病”“疳症”。

与西医学的“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维生素营养障碍”“微量元素缺乏”等疾病相关。

3 诊断[1,3]3.1 病史及年龄特点多见于5岁以下婴幼儿,多有喂养不当史、病后饮食失调史、寄生虫病史、消化系统疾病史、慢性消耗性疾病史、厌食及偏食史。

3.2 临床表现形体明显消瘦,严重者干枯羸痩,腹凹如舟,饮食异常,大便不调,兼有面色无华,毛发稀疏枯黄,精神不振,或烦躁易怒,或喜揉眉擦眼,或吮指磨牙等症。

3.3 需与疳证鉴别的病种厌食,积滞。

4 辨证[1-2]4.1 主证4.1.1疳气证形体略瘦,或体重不增,面色萎黄少华,毛发稀疏,不思饮食,性急易怒,精神欠佳,大便不调,舌淡红,苔薄微腻,脉细,指纹淡。

4.1.2疳积证形体明显消瘦,面色萎黄、无华,脘腹膨胀,青筋暴露,毛发稀疏结穗,饮食异常如嗜食异物等,揉眉挖鼻,吮指磨牙,烦躁,夜卧不宁,舌淡,苔腻,脉沉细而滑,指纹紫滞。

4.1.3干疳证形体极度消瘦,皮肤干瘪起皱,面色萎黄或苍白,头大项细,毛发干枯,目无神采,腹凹如舟,啼哭无力,精神萎靡,懒言少动,表情呆滞,杳不思食,大便稀溏或便秘,舌淡,苔剥脱或无,脉沉细弱,指纹隐伏不显。

4.2 兼证4.2.1眼疳证夜盲,两目干涩,畏光羞明,眼角赤烂,黑睛浑浊,白翳遮睛,眼痒,舌红少苔,脉细。

4.2.2口疳证口舌生疮、糜烂,口臭,面赤心烦,夜卧不宁,小便短黄,吐舌,弄舌,舌质红,苔薄黄或苔少,脉细数。

疳证(中医儿科学)

疳证(中医儿科学)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是因饮食失调、喂养不当、疾病 影响或先天禀赋不足,导致脾胃受损,气液 耗伤,气血生化无源,脏腑肌肉、四肢百骸 失于濡养而成。
1.喂养不当
●饮食失调、喂养不当是本病的最常见病因。包括乳食太过和乳食 不及两方面。小儿时期“脾常不足”,乳食不能自节,若乳食无 度,过食肥甘厚味、生冷坚硬难化之物,或妄投滋补食品,以致 食物内停,损伤脾胃,积久不愈,影响气血生化而成疳证。若因 母乳不足,或断奶过早,或未及时添加辅食,或偏食、挑食,则 致气血生化乏源,不能濡养全身,日渐消瘦成疳。
●(2)积滞本病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腕腹胀满,大便酸臭为特 征。无形体消瘦。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本病有主证、兼证之不同,主证重在辨轻重, 应以八纲辨证为主;兼证应分清所累及脏腑, 宜以脏腑辨证为纲。同时还应注意辨别病因。
(1)辨轻重
●主要根据病程长短及临床表现辨别。初期病见面黄发疏,食欲不 佳,形体略瘦,大便不调,易发脾气,此时病尚轻浅,未涉他脏, 称为疳气;病情进展,形体明显消瘦,肚腹膨隆,烦躁多啼,夜 卧不宁,此为脾胃虚弱、积滞内停、虚实夹杂之疳积;病情进一 步进展,形体极度消瘦,貌似老人,杳不思食,腹凹如舟,精神 萎靡,为脾胃衰败、津液消亡之干疳,此期极易发生脱证,危及 生命。
2.疾病影响
●小儿长期吐泻,或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后失调,或失治、误治, 药物损伤,或肠道虫证,导致脾胃受损,津液耗伤,气血亏损, 肌肉失养,形体消瘦,日久成疳。
3.禀赋不足
●若因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双胎、多胎,或孕母多病,或药物损 伤胎元,胎禀失养,均可致先天禀赋不足,脾胃功能薄弱。若出 生后喂养调护失宜,乳食摄入不足,水谷精微不能吸收转化,气 血生化乏源,脏腑失养而形成疳证。

中医儿科学—新世纪教材习题集(附答案)

中医儿科学—新世纪教材习题集(附答案)

总论第一章儿科学基础第一节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一、填空题 1.中国古籍记载的第一个儿科医生是;儿科之圣是指。

2.古代儿科四大要证是、、、。

二、选择题(一)A型题 1 3. 相传至今的我国第一部儿科专著是( ) A.《颅囟经》 B.《小儿药证直诀》 C.《幼幼新书》 D.《全幼心鉴》 E.《活幼心书》4. 首创小儿”纯阳”理论的著作是( ) A.《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B.《颅囟经》C.《小儿药证直诀》D.《景岳全书·小儿则》E.《温病条辨·解儿难》 5. 论述小儿麻、痘、斑、疹的第一部专著是( ) A.《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B.《小儿药证直诀》 C.《幼幼新书》 D.《小儿痘疹方论》 E.《博集稀痘方论》 6. 汇集宋代以前儿科学术成就,为当时世界上内容最完备儿科专著的是( ) A.《颅囟经》 B.《幼幼新书》 C.《活幼新书》 D.《全幼心鉴》 E.《保婴撮要》 7.提出烧灼断脐法预防初生儿脐风的著作是( ) A.《幼幼新书》 B.《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C.《全幼心鉴》 D.《保婴撮要》 E.《婴童百问》 8. 痘疹用温补学派的创始人是( ) A.钱乙 B.董汲 C.陈文中 D.曾世荣E.张琰(二)A型题 2 9. 患儿,1岁半。

经常患感冒、肺炎。

家长诉平时已特别注意多穿衣、不外出。

医生要求其不要衣着过暖,要多带孩子去户外晒太阳。

该医师的观点来源于( ) A.《诸病源候论》 B.《备急千金要方》 C.《小儿药证直诀》 D.《小儿病源方论》 E.《麻科活人全书》 10.患儿,6个月。

每闻声响则惊哭不安。

其病位在( ) A.肺 B.脾C.心D.肝E.肾(三)B型题 1A.春秋 B.秦汉 C.隋唐D.宋E.元 11.我国古代最早有小儿医的时期是( ) 4812.我国儿科医案早期记载见于( ) A.《五十二病方》 B.《备急千金要方》 C.《颅囟经》 D.《育婴家秘》 E.《医林改错》 13.我国最早记载“婴儿病痫”的名著为( ) 14.我国最早提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的名著为( ) (四)X型题 15.万全的儿科著作有( ) A.《保婴撮要》 B.《全幼心鉴》C.《育婴家秘》 D.《幼科发挥》 E.《幼科折衷》 16.钱乙创制的方剂有( ) A.泻白散 B.导赤散 C.异功散 D.七味白术散 E.六味地黄丸三、改错题 17.隋唐时期称儿科为小方脉。

精品医学课件-疳证

精品医学课件-疳证

[辨证论治]
2、口疳 辨证:全身消瘦+口舌生疮 治法:清心泻火,滋阴生津 方药:泻心导赤散加减
[辨证论治]
3、疳肿胀 辨证:(先瘦后肿,体重先减后增)形体消瘦+肢体浮肿
按之凹陷难起 。 治法:健脾温阳,利水消肿 方药: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加减 偏肾阳虚者,可用真武汤加减。
(三)其他疗法
1.辨症使用中成药
[辨证论治]
二、治疗原则 :健运脾胃为主。不同阶段治法 不同: 疳气:以和为主; 疳积:以消为主,或消补兼施; 干疳:以补为要。
另外,合理补充营养,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对本病的康复也至关重要。
[辨证论治]
综合近年有关成方治疗疳证的临床报道,分析其拟 方共同点为补脾助运,组方选药比较平和,无大补大 消之品,均以补脾运脾法同用。用药大致有以下四类: 1.健脾益气药,如党参、黄芪、白术、大枣; 2.健脾化湿药,如薏苡仁、茯苓、苍术、砂仁等; 3.健脾消食药,如谷麦芽、鸡内金、山楂等; 4.健脾行气药,如青皮、陈皮、枳壳等。
按:本例为轻证疳积,有食滞内热之象,故第一方未 用黄芪,因恐脾胃虚弱而不受滋补,故先用枳术丸 加味化滞健脾,推积止泻。第二方用黄芪当归补气 血,脾胃健,气血充,疳积可愈。
医案精选:
2.董廷瑶医案—疳积重证 董某,女,11个月。
初诊:疳积腹胀,按之硬满,口馋嗜食,大便坚硬, 面色萎黄,毛发焦枯,夜眠烦扰,易见汗多,舌红 苔黄。针刺四缝穴液多。
[辨证论治]
三、证治分类:
(一常证:
1、疳气 辨证:初起+形体略瘦、食欲不振、精神欠佳。
(脾胃失和,纳化失健) 治法:调脾健运 方药:资生健脾丸加减
[辨证论治]
2、疳积 辨证:病情发展+形体明显消瘦、腹大肢细、嗜食异物

小儿疳证

小儿疳证

疳证一、概述:1、定义:由于摄入不足,或食物不能充分吸收利用,以致不能维持正常代谢,迫使肌体消耗自身组织,出现体重不增或减轻、生长发育停滞、脂肪逐渐消失、肌肉萎缩,全身各系统功能紊乱,免疫力低下的一种疾病。

2.临床特征: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形体消瘦,面黄发枯,肚腹胀大,青筋暴露。

3.发病情况:多见于3岁以下。

4.“疳”有两种含义:其一“疳者甘也”:是指小儿恣食肥甘厚腻,损伤脾胃,形成疳证—言其病因;其二“疳者干也”:是指气液干涸,形体赢瘦—述其病机和症状。

5.发病季节:无明显季节性,6.预后:起病缓慢,病程缠绵,迁延难愈,影响小儿生长发育,严重者还可导致阴竭阳脱,卒然变险。

7.古人视为恶候,列为儿科四大证之一。

8.关于分类问题,古代医家认识不一:五脏分类—脾疳、肝疳、心疳、肺疳、肾疳;病因分类—如蛔疳、食疳、哺乳疳;患病部位分类—如眼疳、鼻疳、口疳等。

目前遵从古代资料,结合病程与证候特点,执简驭繁,将疳证分为疳气、疳积、干疳三大证候及其他兼证。

本证西医学泛指:营养不良;多种维生素缺乏症;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合并症。

病机:(1)“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

关键在于脾胃受损,气阴耗伤。

(2)“有积不治,传之余脏”:本病可因脾病及肝,致眼疳;及心致舌疳;脾虚失运,水湿泛滥致疳肿胀;脾虚不摄致紫癜;脾虚及肾致骨疳;脾气衰败,元气耗竭致阴阳离决。

疳证演变:1.病初,脾胃不和,运化不健,脾胃之气未伤,或胃气未损,脾气已伤,胃强脾弱,仅属功能失调,属疳气。

2.继之,脾胃气虚,积滞内生,壅塞气机,阻滞脉络,虚中夹实,属疳积。

3.迁延日久,气血两亏,脾胃衰败,津液消亡,一派虚象,属干疳。

4.脾胃虚损,诸脏失养,累及他脏,见各种兼证。

三、病理及病理生理病理改变:轻度营养不良:仅为皮下脂肪减少、肌肉轻度萎缩,机体其它组织、器官的病理改变尚不明显。

重度营养不良:常有肠壁变薄、粘膜皱襞消失,心肌纤维混浊肿胀,肝脏脂肪浸润,淋巴和胸腺显著萎缩,各脏器均见缩小,从面产生一系列理生理改变。

08第八节--疳--证

08第八节--疳--证

[辨证论治]
3.证治分类 (1)常证 ③干疳:形瘦肤干,大肉已脱,皮包骨头: 面白神
萎,腹凹如舟,杳不思食;舌淡苔少,脉细。 治法:补益气血。 方药:八珍汤加减。 常用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补脾益气; 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养血活血; 陈皮、扁豆、砂仁醒脾开胃。
[辨证论治]
3.证治分类 (2)兼证 ① 眼疳 ② 口疳 ③ 疳肿胀
→ 疳肿胀(脾)
[临床诊断]
1.诊断要点 ⑴有喂养不当或病后饮食失调及长期消瘦史。 ⑵形体消瘦,体重比正常同龄儿平均值低15%以上; ⑶ 严重者干枯羸瘦,体重比正常值低40%以上。 ⑷饮食异常,大便不调,腹胀等脾胃失调。 ⑸兼精神不振,好发脾气,烦躁易怒,喜揉眉擦眼, 或吮指磨牙等症。 ⑹贫血者,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减少。肢体浮肿,属疳 肿胀者,血清总蛋白大多在45g/L以下,血清白蛋白 约在20g/L以下。
[概述]
5、疳证分类:(古代医家认识不一) 五脏分类:肝疳、心疳、脾疳、肺疳、肾疳; 病因分类:蛔疳、食疳、哺乳疳; 病位分类:眼疳、鼻疳、口疳等; 证候分类:疳嗽、疳泻、疳肿胀等; 病情分类:疳气、疳虚、疳积、疳极、干疳等。
(目前临床将疳证按病程与证候特点分证, 分为疳气、疳积、干疳三大证候及其他兼证。)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本病有主证、兼证之不同。 按病程长短、病情轻重、虚实分疳气、疳积、干疳。 初起面黄发疏,食欲欠佳,形体略瘦,大便不调,精
神如常者,谓之疳气,属脾胃失和,病情轻浅之轻症; 病情进展,形体消瘦,肚腹膨隆,烦躁多啼,夜卧不
宁,善食易饥或嗜食异物,称为疳积,属脾虚夹积,虚 实夹杂证;
里,捏脊。用于疳气证。 ⑵ 补脾经,清胃经、心经、肝经,捣小天心,
分手阴阳、腹阴阳。用于疳积证。 ⑶ 补脾经、肾经,运八卦,揉二马、足三里。

中医儿科学课件-疳证

中医儿科学课件-疳证

•疾病影響
失↓治 幹疳(氣血兩虛)
• 先天稟賦不足
失↓調
↓ 口疳(心)
兼證→ 眼疳(肝)
疳腫脹(脾)
【臨床診斷 】
一、診斷要點 1.飲食異常,大便幹稀不調,或肚腹膨脹
等明顯脾胃功能失調者。 2.形體消瘦,體重低於正常值15%-40%,
面色不華,毛髮稀疏枯黃。嚴重者形體乾枯羸瘦, 體重可低於正常值40%以上。
2.積滯: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脘腹脹滿, 大便酸臭為特徵,與疳證以形體消瘦為特徵有明 顯區別。但二者有密切的聯繫,若積久不消,影 響水穀精微化生,致形體日漸消瘦,可轉化為疳 證 ,正如《證治準繩·幼科》所言:“積是疳之母, 所以有積不治乃成疳候”。
3. 疳證:臨床必有形體消瘦,伴見面色無華、毛 髮乾枯、精神萎靡或煩躁,飲食異常可見食欲不振, 或食欲亢進,或嗜食異物。疳積證在形體消瘦的同時 有脘腹脹 滿 ,疳氣 和 幹 疳 證 則 一 般 沒 有 沒有脘腹漲 滿 。
中醫兒科學
【概述】
一、概念 疳證是由於餵養不當,或多種疾病的影響,導致
脾胃受損,氣液耗傷而形成的一種慢性病證。臨床以 形體消瘦,面色無華,毛髮乾枯,精神萎靡或煩躁, 飲食異常為特徵。
本病相當於西醫學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維生素 營養障礙、微量元素缺乏等疾病。
二、疳的含義
“疳者甘也”,小兒恣食肥甘厚膩,損傷脾胃, 形成疳證——言其病機; “疳者幹也”,病見氣液乾涸,形體羸瘦——言 其病機和症狀。
四、兼證
1.疳腫脹 證候:足踝浮腫,甚則顏面及全身浮腫,面色無華,四肢欠溫, 小便不得,舌質淡嫩,苔薄白,脈沉遲無力。 治法:健脾溫陽,利水消腫。 方藥:防己黃芪湯合五苓散加減。常用藥:黃芪、白術、甘草 補氣健脾,桂枝溫陽通經,茯苓、豬苓、澤瀉、防己健脾滲濕 利水,生薑、大棗和中安胃,調和營衛。

中医儿科学17章疳证

中医儿科学17章疳证

厌食、积滞均以脾胃病变为主,一般 不 涉 及 他 脏 , 而疳证则常涉及他脏。
三、主证
1.疳气证
证候:形体略瘦,面色少华,毛发稀疏,不思饮食,精神欠佳, 性急易怒,大便干稀不调,舌质略淡,苔薄微腻,脉细有力。 治法:调脾健运。 方药:资生健脾丸加减。常用药:党参、白术、山药益气健脾, 茯苓、薏苡仁、泽泻健脾渗湿,藿香、白蔻仁醒脾开胃,山楂、 神曲、麦芽消食助运。
疳肿胀(脾)
【临床诊断 】
一、诊断要点 1 .饮食异常,大便干稀不调,或肚腹膨胀 等明显脾胃功能失调者。
2.形体消瘦,体重低于正常值15%-40%,
面色不华,毛发稀疏枯黄。严重者形体干枯羸瘦,
体重可低于正常值40%以上。
3 .兼有精神不振,或好发脾气,烦躁易怒, 或喜揉眉擦眼,或吮指磨牙等症。 4 .有喂养不当或病后失调,及长期消瘦病
若脾病及肝,肝失所养,肝阴不足,不能上承于目,
而见视物不清,夜盲目翳者,则谓之“眼疳”;
脾病及心,心开窍于舌,心火上炎,而见口舌生疮者,
称为“口疳”;
脾病及肺,土不生金,肺气受损,卫外不固,易于
外感,而见咳嗽、潮热者,称为“肺疳”;
脾病及肾,肾精不足,骨失所养,久致骨骼畸形者,
称为“骨疳”;
脾虚不运,气不化水,水湿泛滥,则出现“疳肿
日1次。用于疳气。
二、刺四缝法
取四缝穴,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在穴位上快速点刺,挤压出
黄色黏液或血少许,每周2次,为1疗程。用于疳积。
治法:清心泻火,滋阴生津。
方药:泻心导赤散加减。常用药:黄连、灯心草、朱茯苓、甘
草梢清热解毒泻心火,木通清心利尿,淡竹叶、连翘清心除烦,
生地、玄参、麦冬滋阴凉血生津。外用冰硼散或珠黄散搽口腔

疳证辨证论治之我见

疳证辨证论治之我见

【摘要】“疳者甘也”,是言其病因和病机,指小儿恣食肥甘厚腻,形成积滞,积久生热,热耗阴液,日久成疳的病机。

疳证为儿科四大要证之一,本文从疳证的含义、临床表现、诊断、病因、病机进行阐述,对疳证进行辨证论治。

【关键词】疾病/中医药疗法;儿童;疳证;辨证论治;病机;证侯;治法疳证的病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蒸盛过伤,内则变为疳,食人五脏”,“久蒸不除,多变成疳”。

儿科著作中《颅囱经》中已有疳证的记载。

古代医家对疳证十分重视,视为恶候,列为儿科四大要证之一。

疳证经恰当治疗,绝大多数患儿均可治愈,仅少数重症或有严重兼症者,预后较差。

若迁延日久,治疗不当对儿童身体健康危害较大,甚至危及生命。

解放后,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和医疗保健事业的深入开展,疳证的发病率已明显下降,特别是重症患儿显著减少。

但是,轻症患儿并不少见。

因此,重视疳证的防治仍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疳证的含义“疳者甘也”,是言其病因和病机,是指小儿恣食肥甘厚腻,形成积滞,积久生热,热耗阴液,日久成疳的病机;“疳者干也”,是言其病机和症状,是指厌食日久、久吐久泻等多种疾病,导致阴液受损而干涸的病机,并出现形体干瘦的临床症状。

2 疳证的临床表现临床以形体消瘦,面黄发枯,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为特征。

疳证发病无明显季节性,5岁以下小儿多见。

病久则易合并其他疾病而危及生命。

3 疳证的诊断3.1 形体消瘦:体质量低于中位数减两个标准差,腹壁皮褶厚度<0.8 cm。

3.2 体质量低下:低于中位数减两个标准差。

3.3 毛发干枯。

3.4 面色萎黄。

4 疳证的病因、病机4.1 疳证的病因疳证,是由于积滞、厌食、久吐、久泻等多种疾病的进一步发展,使脾胃受损加重,气液耗伤而引起的一种慢性病证。

或由于长期过用苦寒攻伐、峻下等药物,耗损阴液而形成。

4.2 疳证的病机《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指出,“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

”高度阐明了疳证的病机。

疳证 PPT (2)

疳证 PPT (2)
3.须与厌食症、积滞相鉴别:厌食症长时期食 欲不振,无明显消瘦,精神状态好,一般病在脾胃, 不涉及他脏,预后良好。积滞以不思饮食,食而不 化,脘腹胀满,大便酸臭为特征,无形体消瘦。 “积为疳之母”。
五、辨证施治
1.八纲辨证为纲,重在辨虚实;兼证辨脏腑。 2.辨病因。 3.辨轻重:分疳气、疳积、干疳。 4.辨兼证与危证:兼证:眼疳、心疳、疳肿胀 等。若皮肤出现紫癜为疳证恶候,提示气血皆干, 络脉不固。疳证后期,若出现神萎面晄,杳不思纳, 是阴竭阳脱的危候,将有阴阳离决之变。
3.迁延日久,气血两亏,脾胃衰败,津液消亡,一 派虚象,属干疳。
4.脾胃虚损,诸脏失养,累及他(1)病史:5岁以下小儿多见,有喂养不 当史或先天禀赋不足,或有原发疾病,如过食 肥甘生冷,过度呕吐,泻痢日久不愈,肺痨或 是为早产,双胎等;或感染诸虫。 (2)主症:精神疲倦或烦躁不宁、形体消 瘦、肚腹膨大见青筋显露等,常有挤眉弄眼动 作,严重者有小老头貌。
主症:形体消瘦,食欲不振,毛发稀疏, 精神欠佳,大便或溏或秘,舌质淡、苔薄微 腻,脉细有力。
治法:调脾健运。 方药:资生健脾丸加减。
2.疳积
主症:形体明显消瘦,肚腹膨胀,甚则 青筋暴露,面色萎黄无华,毛发稀疏如穗, 易烦躁激动,睡眠不宁,或动作异常,舌质 淡红,苔厚腻,脉沉细而滑。
治法:消积理脾。 方药:肥儿丸加减。
3.干疳
主症:极度消瘦,面呈老人貌,皮肤 干瘪起皱,大肉已脱,皮包骨头,精神萎靡, 目光无彩,啼哭无力,毛发干枯,腹凹如舟, 杳不思食,舌质淡、苔少,脉沉细。
治法:补益气血。 方药:八珍汤加减。
4.兼证:疳证后期,累及他脏。 (1)眼疳
主症:初起夜盲,入幕暗处视物不明,
甚者眼角干涩,畏光羞明,黑睛混浊,白翳 遮睛。

(完整word版)中医儿科学—新世纪教材习题集(附答案)

(完整word版)中医儿科学—新世纪教材习题集(附答案)

总论第一章儿科学基础第一节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一、填空题1.中国古籍记载的第一个儿科医生是;儿科之圣是指。

2.古代儿科四大要证是、、、。

二、选择题(一)A1型题3. 相传至今的我国第一部儿科专著是( )A.《颅囟经》 B.《小儿药证直诀》 C.《幼幼新书》D.《全幼心鉴》E.《活幼心书》4. 首创小儿”纯阳”理论的著作是( )A.《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B.《颅囟经》C.《小儿药证直诀》D.《景岳全书·小儿则》E.《温病条辨·解儿难》5. 论述小儿麻、痘、斑、疹的第一部专著是( )A.《小儿斑疹备急方论》B.《小儿药证直诀》C.《幼幼新书》D.《小儿痘疹方论》E.《博集稀痘方论》6. 汇集宋代以前儿科学术成就,为当时世界上内容最完备儿科专著的是( )A.《颅囟经》B.《幼幼新书》C.《活幼新书》D.《全幼心鉴》E.《保婴撮要》7.提出烧灼断脐法预防初生儿脐风的著作是( )A.《幼幼新书》B.《小儿卫生总微论方》C.《全幼心鉴》D.《保婴撮要》E.《婴童百问》8. 痘疹用温补学派的创始人是( )A.钱乙B.董汲C.陈文中D.曾世荣E.张琰(二)A2型题9. 患儿,1岁半。

经常患感冒、肺炎。

家长诉平时已特别注意多穿衣、不外出。

医生要求其不要衣着过暖,要多带孩子去户外晒太阳。

该医师的观点来源于( )A.《诸病源候论》B.《备急千金要方》C.《小儿药证直诀》D.《小儿病源方论》E.《麻科活人全书》10.患儿,6个月。

每闻声响则惊哭不安。

其病位在( )A.肺B.脾C.心D.肝E.肾(三)B1型题A.春秋B.秦汉C.隋唐D.宋E.元11.我国古代最早有小儿医的时期是( )12.我国儿科医案早期记载见于( )A.《五十二病方》B.《备急千金要方》C.《颅囟经》D.《育婴家秘》E.《医林改错》13.我国最早记载“婴儿病痫”的名著为( )14.我国最早提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的名著为( )(四)X型题15.万全的儿科著作有( )A.《保婴撮要》B.《全幼心鉴》C.《育婴家秘》D.《幼科发挥》E.《幼科折衷》16.钱乙创制的方剂有( )A.泻白散B.导赤散C.异功散D.七味白术散E.六味地黄丸三、改错题17.隋唐时期称儿科为小方脉。

中医护理学课件第5章第4节儿科常见病证护理3疳证

中医护理学课件第5章第4节儿科常见病证护理3疳证

病因病机
本病病因主要为喂养不当疾病影响及先天禀赋不足。1.喂养不当 乳食不节喂养不当是疳证最常见的病因,由于小儿乳食不知自节,“脾常不足”,常由乳食太过或不及所伤。太过是指乳食失节,饥饱无度,过食肥甘厚腻之品,生冷不洁之物,以致食积内停,积久成疳,正所谓:“积为疳之母,无积不成疳”。不及是指乳食喂养不足,如小儿生后缺乳,过早断乳,未及时添加辅食,以及因食物数量、质量不足,或偏食、挑食,使营养精微摄取不足,气血生化乏源,不足以濡养脏腑肌肤,日久成疳。
辨证施护
(二)护理措施4.饮食护理(6)疳肿胀患儿:根据患儿营养不良程度、年龄、食欲及有无并发症而决定其蛋白质的供应量。切忌骤然增加大量蛋白质,以免引起消化不良。婴乳儿用牛乳、鸡蛋、豆制代乳粉。较大儿童可用豆腐、肉类、肝类,亦可配合乌鱼、鲤鱼烧汤。小便不利者,可选用西瓜、冬瓜、赤小豆等利水之品。重证应暂时限制食盐,水肿消退后及时恢复,以免影响食欲。要注意供给多种维生素和铁质,必要时少量多次输入血浆,输血浆应注意滴数和有无输血反应。
辨证施护
(二)护理措施6.对症护理(5)口疳患儿:加强口腔护理,每日用生理盐水或银芩汤清洗口腔 2 次。口腔溃疡者,可用银花液清洗口腔,并涂以冰硼散。口唇干燥者,可涂少量石蜡油。
辨证施护
(二)护理措施6.对症护理(6)疳肿胀患儿:因脾病及肾,水溢肌肤而浮肿,在护理时应脾肾兼顾。大便溏薄者,给腹部热敷或药熨,也可针刺中脘、天枢、足三里,腹胀加刺章门、气海等。下肢水肿明显者,可适当抬高下肢,使局部气血通畅,以减轻水肿。大便次数多者,应指导家长用温水清洗肛门及周围,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辨证施护
(二)护理措施6.对症护理(1)疳气证:可给予捏脊疗法或配合按摩下脘、足三里,也可以针刺四缝、商丘等穴。

对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中医儿科学》干疳治法方药的商榷

对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中医儿科学》干疳治法方药的商榷

对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中医儿科学》干疳治法方药的商榷李伟伟;赵美莉;雍亚云
【期刊名称】《广西中医药》
【年(卷),期】2018(041)001
【摘要】疳证是古代儿科四大要证之一,临床以形体消瘦,面色无华,毛发干枯,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饮食异常为特征,多见于5岁以下的小儿。

临床一般将疳证分为疳气、疳积、干疳三类证候及其他兼证,其中干疳是疳证之重证,处于疾病后期,常见症状为极度消瘦,呈老人貌,皮肤干瘪起皱,大肉已脱,皮包骨头,精神萎靡,目无光彩,啼哭无力,毛发干枯,腹凹如舟,杳不思食,大便干或清稀,时有低热,口唇干燥,舌红嫩,苔少,脉沉细[1]。

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本病越来越少见,但仍有散在发病,为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及指导治疗,特撰写本文。

【总页数】3页(P46-48)
【作者】李伟伟;赵美莉;雍亚云
【作者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 530023;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 530023;广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广西南宁 530001【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2
【相关文献】
1.对中医药高等院校六版教材《中医儿科学》编写的几点意见
2.中医药调控肿瘤细胞凋亡的治法与方药探析
3.中医特色鲜明理论继承创新学术临床并举——《新世
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评介4.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发展沿革的探讨5.对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儿科学》本科教材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治疗该病旨在消导,具有一定的疗 效。《内经》曰:“饮食自倍,肠胃乃 伤”。因此在治疗的同时嘱其调节饮食 殊属重要。应做到定时定量,食物选择 易于消化和富有营养的品种。掌握小儿 的正常饮食规律,随年龄的递增而注意 其数量的供给,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 之效。
小结:《幼幼集成》
“疳之为病皆虚所致,即热者亦虚中之 热,寒者亦虚中之寒,积者亦虚中之积, 故治积不可骤攻,治寒不宜峻温,治热 不可过凉。虽积为疳之母,而治疳必先 去积,然遇极虚者而迅攻之,则积未去 而疳危矣。故壮者先去积而后扶胃气, 衰者先扶胃气而后消之。书曰:壮人无 积,虚则有之。可见虚为积之本,积为 虚之标也。”
疳证
《针灸治疗学》新世纪教材
一、概述
定义:疳证是由多种慢性疾患引 起的一种疾病。临床以面黄肌瘦、 毛发稀疏枯焦、腹部膨隆、精神 痿靡为特征。
概述:疳的含义
① “甘”也,指发病原因:
小儿姿食肥甘,损伤脾胃,积滞中焦。
❖ ② “干”也,指病机和病症:
❖ 病机:气阴耗伤过重 ❖ 病症特点:形体干瘦
检查:面色青黄,腹胀,无明显压痛。 舌质淡红,苔厚腻,脉象弦滑。
诊断:积滞,食伤脾胃型。
治疗:消食导滞,健脾和胃。
取穴:足三里、中脘、天枢。
操作:取1.5寸长毫针,刺入1寸许,行捻转泻 法,留针15分钟,每日1次。6次为1疗程。
患儿经治疗2次后,食欲不振较前好转,大便 已不干。针6次后,饮食基本正常,无便秘。 嘱其每日定时定量饮食,又巩固治疗1疗程后 停针。观其舌苔薄白,脉缓,告之痊愈。至患 儿入小学时随访,身体一直良好,再无厌食现 象出现。
概述:本病特点
起病缓慢,症状复杂,兼证亦多 5岁以下婴儿多见 脾胃虚损为其主要病机
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脾胃虚弱,津 液内耗,皆能成疳。”
现代医学的小儿营养不良,佝偻病,贫 血,结核病等可参照本病治疗。
概述:诊断要点
1、病史:有长期喂养不当及慢性病 史。可有蛔虫史。
2、临床表现:特征性表现(见主 证)。甚至身体生长和智能发育迟 缓。
小结
按语
针灸治疗小儿疳证有一定疗效,因 其他慢性病所致者,如肠寄生虫、 结核病等,应根治其原发病。
提倡母乳喂养,注意饮食定时定量, 婴儿断乳时给予补充营养。
按语
饮食宜定时、定量、纠正不当喂养 方法
补充营养:先稀后干,先素后荤、 先少后多
增加屋外活动时间,增强体质。
3、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蛋白低,免 疫功能低下。
二、病因病机
饮食不节,脾胃损伤 脾胃虚损 喂养不当,营养失调 运化失宜 感染虫疾,调理不当
津液耗损,气阴两伤
疳证
脏腑失养,功能紊乱
病因病机三个环节
脾胃虚弱 积滞 气阴两伤
病位
脾胃,日久累及他脏
三、临床表现
主症:精神疲惫,形体赢瘦,面色 萎黄,毛发稀疏干枯。
皮肤针法:
脾俞、胃俞、华佗夹脊穴(胸段)。 从上而下轻叩刺,隔日一次,每次20分钟。
捏脊疗法 鱼际割治法 穴位敷贴法 穴位注射
任守中:积滞医案
《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 》P151~152
孟某某,男,5岁,1983年9月初诊。 主诉:(代诉)食欲不振近3个月。
病史:患儿素往饮食不知饥饱,食量较 多,近3个月来则渐渐出现厌食,食量明 显较前减少,大便干燥,便时甚难,大 便干如球状。伴有夜睡欠安,多汗。
按语:积滞是指小儿内伤乳食,停聚中脘,积 而不消,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胃肠疾患。此 病与疳证关系非常密切。积滞乃疳证之前奏, 疳证乃积滞日久、耗伤正气而成,故积滞应及 早治疗,以免转入疳证。此例患儿系由平素饮 食无节,日久损伤脾胃,运化不利,食停中脘 而成积滞。治疗上取足三里以调理脾胃,脾胃 调和则能运化食滞;天枢旨在调理肠胃以通便, 该穴既能止泻又可通便,具有双向的调整作用; 中脘为胃之募穴,用以消滞和中。
操作: 四缝:严格消毒,三棱针点刺,出针后轻轻挤出液 体,并用消毒干棉球擦干。 对婴儿可采取速刺不留针。 重症疳积用灸法。
实验研究资料
针刺四缝后: 1、钡攴:改善胃肠运动功能。 2、改善葡萄糖耐量曲线。 3、增加血红蛋白、血清蛋白、白细胞 吞噬能力 4、增加血清钙、磷。
2、其他疗法
分期:
❖ 疳气:初期 ❖ 疳积:中期 ❖ 干疳:后期
四、治疗:1、基本治疗
治法:健运脾胃,补益气血,消积导滞。
针灸并用,平补平泻
中脘—(胃募、腑会)和胃理肠来自主穴 足三里——健运脾胃
脾俞 ——健脾益气
四缝——治疗疳疾经验穴。
问题:为何治疗疳证用平补平泻法?
四、治疗:1、基本治疗
加减 疳气----章门、胃俞----健运脾胃 疳积----建里、天枢、三阴交----消积导滞 干疳----肝俞、膈俞----调养气血 虫积---百虫窝、天枢 重症疳积---神阙、气海、肺俞、膏肓、肾俞 食积---下脘、璇玑、腹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