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大题
马克思大题理论考题题库
三、简答题(每题7分,共35分)1.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
马克思主义确认生活在本质是实践的,也就是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
(1分)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2分)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2分)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2分)3.试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分),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1分)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1分)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2分)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分)4.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
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4分)价值规律的作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1分)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分)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价值规律的消极作用:可能导致垄断的产生,阻碍技术进步;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5.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1分)主要体现为: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1分)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一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1分)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和改造世界;(1分)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期末考试马克思主义原理 大题
1.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1)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创造者、继承者的认知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的时候就已经使用。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一个反应时代精神的科学真理。
这个真理主要有三层涵义。
首先,自然科学本身是关于自然界的现象、性质和发展规律的知识理论体系,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一种精神现象,因而不是现实的物质生产力。
但是自然科学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是对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直接反映,是由生产力直接决定的,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必需的物质资料的一种精神力量。
把它运用于现实的生产过程,它可以渗透到生产力系统的其他各要素中去,转化为物质生产力,推动物质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科学对生产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技术是联结科学和生产的中间环节。
最后,科技进步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杠杆。
马克思大题
大题一:1.从实践是人和自然关系基础的角度说明为什么“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2.运用矛盾分析法说明,没有退路就多想退路。
大题二:大题三:1.从打碎花瓶这一现象中所概括出的“碎花瓶理论”为什么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的物体?2.如何理解“”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3.上述两例对我们增强创新意识有何启示?答题四:1.分析“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和“设计前把自己想像成老人”两事例所体现的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
2.“用自己的设计改变生活,让生活更美好”对我们从事实践活动有何意义?大题五:综合分析题以下是关于人民群众的一组材料:【材料1】刘少奇在党的七大上首次对群众观点进行了系统总结:第一,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观点。
第二,就是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第三,就是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第四,就是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材料2】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
全党同志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使各项决策和工作符合实际和群众要求。
【材料3】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讨会上指出: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党80多年的一切奋斗,无论是战争年代浴血奋战推翻“三座大山”,无论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马克思的《资本论》主要分析了哪种社会经济形态?A. 自然经济B. 封建经济C. 资本主义经济D. 社会主义经济2.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A. 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占有制的矛盾B. 资本与劳动的矛盾C. 城乡之间的矛盾D. 阶级之间的矛盾二、多项选择题3.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包括哪些主要内容?A.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B. 商品的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C. 劳动是一切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D. 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成正比4.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剩余价值的来源是:A. 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B. 工人的剩余劳动C. 资本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D. 工人的超额劳动三、判断题5.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阶级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6.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生产过剩。
()四、简答题7. 简述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
8. 简述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五、论述题9. 论述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六、案例分析题10. 结合马克思的理论,分析当前全球化背景下的资本主义经济现象。
答案:一、1. C 2. A二、3. A B C 4. A B三、5. √ 6. ×四、7. 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不同社会阶级之间的斗争推动的,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8.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五、9.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矛盾导致的,这种危机表现为生产过剩和市场萎缩,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是必须通过改革来解决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
六、10. 马克思的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在全球化背景下会加剧贫富差距,导致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需要通过国际合作和政策调整来缓解这些问题。
马克思大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4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答:(1)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列宁这一物质定义的意义在于:①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②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③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教材40页。
4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答:(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然而,它是表面的、个别的、不深刻的。
感性认识分为感觉、知觉和表现三种形式。
(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抽象的、间接的、相对稳定的;理性认识是深刻的,它反映的是事物的全体和本质。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因而是不深刻的、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因而是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
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为: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任何感性认识都是在理性认识指导下进行的,而且是用概念、判断等理性形式表达的,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包含感性的成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如果没有大量的感性材料,理性认识就无法进行抽象和概括。
教材106-107页。
43.简述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答:根据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马原期末考试题及答案大题
马原期末考试题及答案大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特征包括:A. 唯物主义、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B. 唯物主义、辩证法、自然辩证法C. 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历史唯物主义D. 唯心主义、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答案:A2. 马克思的《资本论》主要研究的是:A.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B.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C. 封建主义生产方式D. 共产主义生产方式答案:A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是: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 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C. 劳动价值论D. 剩余价值论答案:D4.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B.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C. 阶级矛盾D. 人与自然的矛盾答案:C5. 下列哪项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A. 阶级斗争B. 剩余价值C. 劳动异化D. 社会契约论答案:D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6. 简述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答案: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哲学观点之一,它认为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的发展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7. 什么是剩余价值?它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案:剩余价值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资本家从工人的劳动中获取的超出工人工资的那部分价值。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获得利润的来源,也是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基础。
8. 请简述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
答案: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这种矛盾最终会导致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阶级的社会。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9. 论述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
答案: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矛盾所导致的。
马原期末考试大题试题及答案
马原期末考试大题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马克思的《资本论》主要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哪种经济现象?A. 商品交换B. 剩余价值C. 货币流通D. 社会分工答案:B2.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什么?A. 资本与劳动的矛盾B.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C.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D. 个人与社会的矛盾答案:B3.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由什么决定?A. 商品的使用价值B. 商品的交换价值C. 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D. 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答案:D4.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什么?A. 市场供求失衡B. 资本积累的无序性C. 货币供应不足D. 社会总需求不足答案:B5.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异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A. 劳动产品异化B. 劳动过程异化C. 人的本质异化D. 所有以上答案:D6.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什么?A. 资本家如何获取利润B.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C. 工人阶级的贫困化D. 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答案:B7.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的积累是通过什么实现的?A. 技术创新B.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C. 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D. 市场扩张答案:C8. 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认为,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是什么?A. 科技进步B. 阶级斗争C. 政治革命D. 思想启蒙答案:B9.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什么决定的?A. 思想观念的变迁B. 经济基础的变革C. 政治制度的更替D. 文化传统的传承答案:B10.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A. 没有阶级差别B.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C. 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D. 所有以上答案:D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答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必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马克思习题(带答案)
1一、单项选择1、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A.马克思B.爱因斯坦C.达尔文D.牛顿【正确答案是】:A2、马克思主义产生于()A.18世纪90年代B.19世纪40年代C.19世纪70年代D.19世纪90年代【正确答案是】:B3、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A.《共产党宣言》B.《德意志意识形态》C.《资本论》D.《神圣家族》【正确答案是】:A4、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A.马克思和亚当·斯密B.马克思和大卫·李嘉图C.马克思和恩格斯D.马克思和费尔巴哈【正确答案是】:C5、马克思主义是()A.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B.人类全部优秀文化成果和总汇C.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总和D.关于未来社会具体设想的学说【正确答案是】:A6、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2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正确答案是】:A7、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正确答案是】:C8、从不同角度,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回答。
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这是()A.从理论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角度形成的回答B.从理论的阶级属性角度形成的回答C.从理论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角度形成的回答D.从理论品质角度形成的回答【正确答案是】:B9、从不同角度,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回答。
马克思大题汇总及例子
一、列举事例论述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好好复习是为了不挂科,复习过程需要有阶段性的计划。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文学创作,科技创造。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港珠澳大桥的创建。
)4.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望梅止渴。
)二、列举实例论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拔苗助长。
)2.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人工降雨。
)现实意义: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三、列举实例,论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既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2.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3.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例子: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挫折或困难,但是每个人遇到的问题又不一样。
现实意义:我们要敢揭露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列举实例,论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原理: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起次要决定作用的矛盾。
现实意义:在解决问题时要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要统筹兼顾恰到好处的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例子:在大学需要考虑学业,爱情,身体素质等方面的问题,但要优先抓紧学业。
五、列举事例,论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司马迁写史记花费了15年。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马克思主义原理必背要点(大题版)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主要包括:①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谁为本原,即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不同回答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②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人能否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不同回答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意识的本质是人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技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内容上是客观的,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是物质的产物又不是物质。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①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规律是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中本身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只有在认识掌握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
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人能通过自觉活动认识规律并按照规律改造世界,满足自己的需要。
③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条件: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实践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4.世界统一于物质①自然界是物质的②人类社会本质上是生产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物质体系;③人的意识统一于物质:从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特殊存在;本质上,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的物质器官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作用上,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
5.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多样性6.三大规律p43(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①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②是贯穿否定之否定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理解这些规律的“钥匙”;③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因此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认识和正确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是十分重要的。
②量变质变规律③否定之否定规律7.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自我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发展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联系起来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新事物对旧事物批判又继承,克服消极因素保留积极因素。
马克思历年大题汇总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 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试述“ 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简述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
结合我国当前改革的实际说明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简述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试述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及主要内容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理论品质 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3 2015年10月 简述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分歧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 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试述两点论和重 点论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 面 简述意识的本质
简述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试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试述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及实质
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统一在实际 工作中会导致的错误
4 2016年4月 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试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简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序号 年份
简答题
论述题
简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与其他阶级社会的改革相比,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有哪些特点
试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1 2014年10月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
试述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简述垄断阶级竞争依然存在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大题
马克思主义大题一.简答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
①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
②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③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重要意义: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可能是论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①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狭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3.简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主要内容: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②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③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④政策和策略的理论⑤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⑥党的建设理论等历史地位: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②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③是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4.简述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经济纲领: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大学生马克思试题及答案
大学生马克思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 德国古典哲学B.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D. 以上都是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A.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统一C.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统一D. 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统一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是()A. 毛泽东思想B. 邓小平理论C.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 科学发展观4.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A.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B.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C.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D.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5.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 人与自然的矛盾B. 人与社会的矛盾C.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D.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矛盾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2. 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重要意义。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 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特征及其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2. 论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观点及其对当前中国经济改革的指导作用。
四、材料分析题(每题20分,共20分)1. 阅读以下材料,分析马克思主义如何指导我们认识和处理社会主要矛盾。
材料:(此处假设有一段关于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材料描述)2. 阅读以下材料,分析马克思主义如何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材料:(此处假设有一段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材料描述)五、案例分析题(每题20分,共20分)1. 根据以下案例,分析马克思主义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指导作用。
案例:(此处假设有一个关于社会问题的案例描述)2. 根据以下案例,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中的实践意义。
案例:(此处假设有一个关于社会公平正义的案例描述)六、综合应用题(每题10分,共10分)1. 结合当前国内外形势,谈谈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大题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大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包括:A. 哲学、政治学、经济学B. 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C.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阶级斗争学说D.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学说答案:B2.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剩余价值是:A. 工人的劳动时间超过必要劳动时间所创造的价值B. 工人的劳动时间低于必要劳动时间所创造的价值C. 工人的劳动时间等于必要劳动时间所创造的价值D. 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的劳动时间所创造的价值答案:A3.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A. 生产力的过剩B. 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C. 消费能力的不足D. 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答案:B4. 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认为,阶级斗争是:A. 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B. 社会发展的间接动力C. 社会发展的障碍D. 社会发展的次要因素答案:A5.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A. 社会意识B. 社会制度C. 社会结构D. 社会关系答案:A...(此处省略其他选择题)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答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所必需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决定。
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也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成正比。
2. 解释什么是“异化”以及马克思如何理解异化。
答案:异化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的劳动变成了一种商品,工人失去了对自己劳动成果的控制,从而失去了自我。
马克思认为异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它不仅表现在物质生产领域,也表现在人的精神和社会关系上。
3. 论述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的观点。
答案: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这种矛盾最终会导致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阶级的社会。
马克思原理的大题及答案
68.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答案: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这是因为: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分)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1分)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1分)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分)题型:简答题难度系数:469.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答案:第一,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成果来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又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分)第二,从其阶级属性来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2分)第三,从其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1分)题型:简答题难度系数:570.我们如何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答案:第一,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认识、分析和处理问题以及采取行动的指南,我们不应当把它看成包容一切学科的知识总库,它也不提供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
(3分)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坚持它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并学会运用这些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
(2分)题型:简答题难度系数:671.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否正确,为什么?答案: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这一判断是错误的。
(1分)第一,马克思主义是已被实践证明的科学理论体系,它反映的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客观真理。
马原期末试题大题及答案
马原期末试题大题及答案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解:本大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1.()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唯物史观,是指()。
A.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B. 历史的发展是波浪式的前进形式C.历史发展是一步一步翻越的逐步推进过程D.历史只能是历史的个案答案:A2.()在人的实践过程中产生出来的社会各种思想,就是指()。
A.意识形态B. 生态思维C.知识经验D.历史概念答案:A3.()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关于社会形态分析的方法是()。
A.唯物辩证法B. 唯物史观C.唯物论D. 辩证唯物主义答案:B二、简答题(每题10分)1. 请简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
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论,具体内容包括……2.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答: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指……三、论述题(共150分)1.阶级斗争是指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都表现为阶级之间的斗争。
请回答以下问题:(1)阶级斗争是什么?为什么说阶级斗争是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都表现为阶级之间的斗争?(2)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什么?(3)在当代中国,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阶级斗争问题?答:(1)阶级斗争是指……2.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唯物史观。
请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社会形态,社会形态的演变有哪些?(2)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并阐述其内涵与作用。
(3)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作用在当代有什么现实意义?答:(1)社会形态是指……3.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经济学领域的理论创新,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关键内容之一。
请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2)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什么?(3)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意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是什么?答:(1)科学社会主义是指……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产物。
马原期末考试题大题及答案
马原期末考试题大题及答案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
答案: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它认为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历史的发展是客观规律性的体现。
2.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如何揭示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的?答案: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超出了他们自身劳动力的价值,这部分超出的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即剩余价值。
资本家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或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增加剩余价值,从而实现对劳动者的剥削。
3. 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的观点是什么?答案: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都存在着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是主要的阶级斗争形式,无产阶级通过阶级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阶级社会。
二、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 论述马克思关于商品的二重性理论及其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意义。
答案:马克思认为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重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满足人类需要的属性,而价值则是商品交换中所体现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商品的二重性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与资本的关系,以及价值的形成和转移过程。
这一理论为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积累和剥削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2. 论述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原因。
答案: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矛盾所导致的。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导致生产过剩和市场需求不足,进而引发经济危机。
此外,资本主义经济的无计划性、竞争和资本积累也加剧了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三、案例分析题(每题30分,共30分)案例:某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一次经济危机,大量企业倒闭,失业率上升,社会矛盾激化。
期末考试马克思大题及答案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内容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强大的生命了,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是最根本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题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是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马克思主义是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2、哲学基本问题指的是什么?它有哪些内容?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物质和意识、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思维能否认识或者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3、如何理解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独存在,都同其它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具有多样性永恒发展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就新生事物与环境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我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孕育中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积极合理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4、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原理及意义。
原理: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意义: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题
1、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发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和原理及意义?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因此,掌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新境界,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3、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人类实践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分析,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一思想不仅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的本质。
而且进一步说明了实践在人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第一、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任何生命物质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
社会的主体是人,人以实践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
从人类生存的前提来看,正是实践活动不断地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从人与动物的区别来看,动物是在消极地适应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人则是在利用积极地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成为社会的主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大题
简答题1.哲学的两个基本问题:(P29)答:(1)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流派;(2)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同现实世界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实践的概念、基本形式、特征:(书P34、35,P64)答:概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基本形式: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特征: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什么叫联系?有哪些特点?联系的基本关系?(P40)答: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基本关系:(1).联系具有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2),联系具有普遍性。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联系具有多样性。
(4).联系具有条件性。
4.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及辩证关系:(P43、P45)答: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疑难解析1、如何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
这是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
为什么说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呢?这从邓小平关于改革的领导力量、改革的主体、改革的对象、改革的目的和功能的阐述中可以获得清楚的理解。
邓小平认为,今天的改革就其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讲,是一场革命,但这种革命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社会革命,因为传统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是被统治阶级推翻统治阶级的夺权斗争,它的对象是社会根本制度,中心问题是国家政权,基本功能是改变社会形态,最大特点是革命的主体和客体两极对立,不可共生。
改革则不同,它是由执政党发动和领导,由本阶级群众积极参加的一种自觉的行动,它的对象不是社会根本制度,而是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的各种体制和观念,中心问题不是政权问题,而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基本功能不是改变主体和客体两极对立,而是主体与客体的共同发展。
因此,改革不仅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而且更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基本特征。
第一,关于改革的对象。
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改革的对象作了十分明确的论述。
他指出:在我国的经济体制中,在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以及科技、教育等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弊端。
从经济体制看,存在着政企职责不分,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作用;从党和国家一些具体制度方面来说,存在着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等等。
这些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
如不认真改革,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我们就要严重地脱离广大群众。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27页)改革的对象是我国现行的一些具体体制,而不是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
第二,关于改革的目的。
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邓小平多次强调,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对我国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农村改革实际上是一场革命,其目的是解放生产力。
经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有三个:“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8页。
)第三,关于改革的原则。
邓小平认为,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坚持两个重要的原则: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二是共同富裕。
邓小平明确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我们就是要坚决执行和实现这些社会主义的原则。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1页)第四,关于改革的方法。
邓小平认为,(1)改革要有秩序、有步骤、有领导地进行。
所谓秩序,就是既大胆又慎重,要及时总结经验,稳步前进。
如果没有秩序,遇到这样那样的干扰,把我们的精力都消耗在那上面,改革就搞不成了。
(2)改革要在各方面的相互协调中进行。
“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难于贯彻”(《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7页。
),其他方面的改革要配套进行。
(3)理论应当走在实践的前面。
先有一个改革的蓝图,然后再着手进行改革。
总之,从社会主义改革的对象、目的、原则和方法来看,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为什么说"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整体,具有明显的特点。
发展生产力是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和根本;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规定了生产力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三个有利于”标准既坚持从实际出发,又坚持从人民利益出发,实现了“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是对实践标准的发展和对生产力标准的引申和深化。
它既是改革开放的目的,也是判断这些决策是否正确,改革实践是否成功、效益如何的标准;既是理论认识和政策是否符合实际即是否是真理的标准,又是改革开放及其政策和措施是否对人民有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标准,这就是"三个有利于"标准突出的优越性。
所以,它能够有效地检验各种决策、各种措施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成败。
首先,"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开放和各方面工作是非的经济标准,它体现了坚持生产力标准的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最注重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从而保证人的全面发展。
列宁指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毛泽东曾经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79页)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彻底贯彻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他严厉批评了那种离开生产力标准空谈姓“资”姓“社”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1980年,邓小平提出了“生产力标准”,他说:“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人是否增加。
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
”这就为人们判断改革开放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提供了没有任何主观偏见的客观尺度。
其次,“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开放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政治标准,它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利益与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是一致的,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共产党人最大的政治。
毛泽东一贯强调群众利益至上,从《毛泽东选集》四卷本的开篇《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到其尾篇《唯心历史观的破产》,全部贯穿和体现了毛泽东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提出了判断改革开放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从而把有利于生产力发展这个检验改革的根本标准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这个最高政治标准有机地统一起来,并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而且将其作为观察、思考和处理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和最后归宿。
第三,“三个有利于”为我们大胆引进、大胆试验、大胆创新提供了客观依据。
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并不是说凡是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都是社会主义的,而是旨在说明不能把本来不是社会主义的东西、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的东西加以固守;也不能把本来是社会主义的东西、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的东西加以鞭挞;更不能把虽然不是于社会主义的东西,但有利于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东西加以排斥,而应该借鉴过来为我所用。
这实际上就是给我们指出了如何改革开放、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即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都可以为我所用;一切不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都要为我所弃。
总而言之,只要我们的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我们就是成功的,就是对的;反之,就是失败的,就是错误的。
3、如何理解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改革开放以来,在研究和探索怎样才能使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得快一些的过程中,邓小平十分重视对外开放的问题,多次论述了对外开放的重要性。
1980年,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邓小平正式使用了“对外开放”的表述,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
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最重要的依据,就是邓小平关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和“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两个重要观点。
理解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是深刻总结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的结果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
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如资金不足、科学技术落后、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等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对外开放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矛盾和困难,而且也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客观要求。
(2)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是敏锐把握当代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趋势的结果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早在18世纪中叶,第一次产业革命就开启了世界市场。
到了20世纪中后期,在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新技术革命推动下,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经济全球化趋势更为明显。
为应对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各国政府为在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中获取最大利益,纷纷实行开放的政策,广泛地进行经济交流和合作,积极利用国外市场、资源、信息、技术和资金。
在开放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
(3)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是清醒判断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国情和长远发展目标的结果邓小平说:“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没有开放不行。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要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远目标,必须实行对外开放。
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江泽民指出,在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关系上应当有全面的认识。
我们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同它对立和斗争的一面,也要充分看到社会主义同它还有学习、借鉴、合作和利用的一面。
(4)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我们始终要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
当今世界,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是极其重要的。
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只有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才能在国际上获得较高的信誉,吸引更多的合作者,才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积极利用外国的投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加快本国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