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PPT课件
《流行性感冒》课件
![《流行性感冒》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db4e5b5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e5.png)
流感病毒可以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
接触传播
2
例如咳嗽或打喷嚏时。
流感病毒也可以通过接触传播,例如触
摸感染有病毒的表面后再触摸自己的口、
鼻或眼。
3
有限距离传播
流感病毒可以在有限距离内传播,例如 办公室、学校和公共交通工具等密闭环 境。
流行性感冒病毒的类型
A型病毒
最常见的流感病毒类型,能造 成大规模爆发和流行。
《流行性感冒》PPT课件
欢迎来到《流行性感冒》PPT课件。本课程将深入探讨流感的传播、症状、预 防、治疗以及对人体的影响。让我们开始吧!
什么是流感
流感,又称为季节性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具有较 强的传染性和季节性。它可以导致轻微的症状,也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
流感的传播
1
近距离传播
流感疫苗的副作用
流感疫苗通常是安全的,但可能引起一些副作用,如注射部位疼痛、肌肉酸痛、头痛和低热等。这些副作用一 般在几天内消失。
流感疫苗的有效性
流感疫苗的有效性可能因病毒变异而有所不同,但通常能提供一定程度的保 护。疫苗可以降低患流感的风险,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
流感疫苗的种类
常规疫苗
常规流感疫苗包括A、B型病毒 株,以应对季节性流感。
宽谱疫苗
宽谱流感疫苗可提供广泛保护, 预防多种流感病毒。
重组疫苗
重组流感疫苗使用基因工程技 术制备,提高疫苗生产效率。
疫苗的接种要求
1 人群推荐
疫苗适用于各个年龄段的人群,特别是易感 人群和高危人群。
2 季节接种
最佳接种时间是每年秋季或冬季。
流感流行的原因
1 季节变化
流感在冬季和春季更容易流行,因为这时人们更密集地接触。
2024流行性感冒ppt医学课件
![2024流行性感冒ppt医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e793f50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ed.png)
流行性感冒ppt医学课件•流行性感冒概述•流行性感冒病毒学•流行性感冒预防与控制策略•流行性感冒临床治疗与护理目录•流行性感冒疫情监测与报告制度•流行性感冒科普知识宣传与教育01流行性感冒概述定义与特点定义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快速的传播速度。
特点流感病毒的遗传特点决定了其易发生变异,人群普遍易感,且病后免疫力不持久,使得流感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的传染源,从潜伏期末到急性期都有传染性。
传染源主要通过空气传播,如咳嗽、打喷嚏等方式将病毒传播给周围人群。
传播途径人群普遍易感,但老年人、儿童、孕产妇及患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更易感染。
易感人群流感具有季节性,北半球通常在冬季流行,而南半球则在夏季。
此外,流感的流行还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流行特征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与分型临床表现流感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为2-4天。
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乏力、全身肌肉酸痛等中毒症状,而呼吸道症状相对较轻。
临床分型根据临床表现,流感可分为单纯型、胃肠型、肺炎型和中毒型。
其中,单纯型最为常见,表现为急性起病、高热、头痛、乏力等;胃肠型以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为主;肺炎型多见于老年人、儿童或原有心肺疾病的人群,主要表现为高热持续不退、咳嗽、气促等症状;中毒型则表现为高热、休克、呼吸衰竭等严重症状。
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诊断标准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具体标准包括:近期内有流感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出现流感样症状;实验室检查如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测等结果阳性。
鉴别诊断流感需要与普通感冒、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疾病进行鉴别。
其中,普通感冒症状较轻,无明显的季节性;上呼吸道感染则以局部症状为主,如鼻塞、流涕等;肺炎则可出现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及肺部实变体征。
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可以对这些疾病进行有效的鉴别。
02流行性感冒病毒学呈球形或丝状,直径约80-120nm ,有包膜。
流行性感冒专题培训课件pptx
![流行性感冒专题培训课件pptx](https://img.taocdn.com/s3/m/eec13968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61.png)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社交网络等渠道,加 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 对流行性感冒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普及防控知识
向公众普及流行性感冒的防控知 识,包括个人卫生习惯、疫苗接 种、避免接触传染源等方面,提 高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加强监测和预警
加强对流行性感冒的监测和预警 工作,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的传
01
02
03
个人防护措施
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 避免触摸面部等。
公共卫生管理策略
加强疫情监测、及时发布 预警信息、推广健康教育 等。
医疗机构防控措施
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提高 诊疗水平、合理调配医疗 资源等。
04
流行性感冒的治疗方法与药物选择
治疗方法及原则
01
对症治疗
根据患者的症状,选择相应的 药物进行对症治疗,如解热镇 痛药、止咳药等。
02
流行性感冒的病原学与发病机制
病原学特点
流感病毒类型
A、B、C三种类型,其中A型易引 起大规模流行。
病毒结构
包括核心、基质蛋白和包膜,具有 抗原性。
病毒变异
易发生抗原性变异和温度敏感性变 异,导致病毒逃避宿主免疫应答。
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
病毒复制
在上皮细胞内进行病毒复制,释 放子代病毒。
病理生理改变
流感大流行时,可导致大量患 者就医,给医疗资源带来巨大 压力。
流行性感冒的历史与现状
流感历史
自16世纪以来,全球共经历了多次 流感大流行,其中1918年的“西 班牙流感”最为严重,导致数千万 人死亡。
流感现状
目前,全球每年仍有数百万人感染 流感,其中数万人死亡。流感病毒 不断变异,给防控工作带来挑战。
流行性感冒课件PPT(共51张PPT)
![流行性感冒课件PPT(共5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b3234a88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35.png)
• 甲型流感病毒常以流行形式出现,引起世界性流感大流 行,它在动物中广泛分布,并也能引起动物流感流行 和造成大量动物死亡.
禽流感病毒属于甲型流感病毒。
• 乙型流感病毒常常引起流感局部暴发,不引起世界性流感大 流行,至今尚未找到它存在于人之外的其它动物中的确凿证 据。
• 丙型流感病毒主要以散在形式出现,主要侵袭婴幼儿,一 般不引起流感流行。过去一直认为人是丙型流感病毒 唯一的天然宿主,但近年来这种看法已得到彻底纠正 ,我国于1981~1982年从我国猪群中分离出多株丙型 流感病毒,并已得到世界公认。
临床实验室指标
• 一般实验室检查
– 1、血象:血白细胞计数大多正常,淋巴细胞相对增高, 血小板正常。
– 重症患者多有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下降。 – 2、骨髓象:骨髓穿刺示细胞增生活跃,反应性组织细胞
增生伴出血性吞噬现象。 – 胸部影象学检查 • 一般未见改变,或仅有肺纹理增强;重症患者胸部X线摄像 显示单侧或双侧肺炎,少数可伴胸腔积液。
Hospitalization (esp. elderly)
Employee absenteeism Hospitalization (esp. elderly)
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12/97.
流感病毒分型
Type A(甲型)潜在严重性
• 血清标本采集
• 血清标本应包括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急性期应尽 早采集,最迟不超过发病后7天。恢复期血样应在发病后 2-4周采集。单份血清一般不能作诊断。
• 血液标本,采血5毫升,2000-2500rpm离心15min。收 集血清,弃血凝块。
• 血清可在4 ℃ 存放一周,长期保存置-20℃冰箱。
流行性感冒PPT课件
![流行性感冒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319a08d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74.png)
抗原转变
由于基因组重排导致抗原性大幅 度变异,属于质变,产生新的亚 型。抗原转变容易引起世界性大
流行。
进化机制
流感病毒通过基因重组和重配实 现进化,使其能够逃避宿主免疫 系统的识别和攻击,同时适应新
的宿主和环境。
流感病毒的传播途径与机制
传播途径
流感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或表面后触摸口、 鼻、眼等部位而感染。在密闭、拥挤、空气流通差的环境中,流感病毒更容易传 播。
分类
根据病毒核蛋白(NP)和膜蛋白(M)抗原性的不同,流感 病毒可分为A、B、C三型。其中A型流感病毒变异性强,易引 起大规模流行,而B型和C型流感病毒变异较小,主要引起局 部地区流行。
流感病毒的变异与进化
抗原漂移
由于病毒基因点突变导致抗原性 小幅度变异,属于量变,产生新 的病毒株。抗原漂移不会引起世 界性大流行,但可引起中小流行
头痛
常见,多表现为胀痛或重压感 。
全身肌肉酸痛
以背部、腰部、四肢肌肉酸痛 为主。
呼吸道症状
如咳嗽、咽痛、鼻塞、流涕等 。
并发症与风险因素
并发症
如肺炎、心肌炎、中耳炎等,严 重者可危及生命。
风险因素
年龄(老人和儿童风险较高)、 基础疾病(如慢性心肺疾病)、 免疫状态(免疫力低下者易感染 )等。
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
大流行
20世纪初,发生了三次世界性的流感 大流行,即1918年“西班牙流感”、 1957年“亚洲流感”和1968年“香 港流感”,造成了数百万人死亡。
流行性感冒的危害
对个体的危害
流感可导致严重并发症,如肺炎 、心肌炎、脑炎等,甚至可能导 致死亡,尤其是老年人、儿童、 孕妇及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
流行性感冒PPT课件
![流行性感冒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a84aabe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c9.png)
2、疫情控制措施
《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 – 卫生部会同教育部制定卫生部卫办疾控发[2006]65号
《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处理指南(2012版)》 – 卫办疾控发[2012]133号
《广东省流感防控相关指引(2015年版)》 – 粤卫办[ 2015]10号
具体疫情控制措施:
1、停止举办校内园内各种师生集会和会议等活动。
尽可能减少与发病班级孩子的接触,尽量避免全校/园或较多人员集会, 控制疫情的进一步扩散蔓延。
2、实施班级为单位的晨检和午检制度
发现发热、咳嗽或咽痛等流感症状立即电话其家长领返,尽早到医院 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治。
3. 加强因病缺勤登记
学校和托幼机构由专人负责与离校或离园的学生进行家访联系பைடு நூலகம்了解其每日健康状 况。记录热退时间,症状消失48小时后,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具的证明方可 回园或上班。
流感是导致儿童就诊和住院的重要原因
每年约有10-15%的儿童因流感感染而需就诊 <5岁儿童感染流感后并发重症疾病的风险较高。
流感流行可引起大量学龄儿童缺课和父母缺勤
<5 岁儿童中,41%的流感患儿平均需就诊2次以上。
2、重点人群疾病负担
五、预防控制措施
1、日常生活预防措措施
打喷嚏时要主动掩住口鼻,提高防病意识; 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用过的纸巾; 个人生活用品要专用,不要与其他人共用或交换使用毛巾、牙刷、口杯等个人
儿童流感年感染率可高达50%左右。 绝大多数儿童(93%)从出生至6 岁至少感染过一次
流感病毒。 易在托幼机构、学校等集体机构容易造成聚集性疫
情。
四、流行性感冒危害
1、儿童疾病负担
儿童感染流感后,体内抗体滴度水平更高,排毒时间更长
流行性感冒PPT课件
![流行性感冒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4a8e580cc7931b764ce1566.png)
(二)免疫程序与策略
疫苗种类 • 在我国使用的流感疫苗有三种:全病毒灭
活疫苗、裂解疫苗和亚单位疫苗,每种流 感疫苗均含两种A型(H3N2和H1N1)和一 种B型流感病毒抗原组份。全病毒灭活疫苗 由于不良反应较高且只能在12岁以上人群 使用等缺点,近年来已没有使用。
历史上几次流感大流行
• 1918 “西班牙流感” (H1N1)
造成全球 2 ~ 5千万人死亡 -许多人在感染后几天内死亡 -而其它一些人则因并发症死亡 -死亡病例中几乎一半是年轻人和健康成年人
• 1957 “亚洲流感”(H2N2)
造成全球1 百万人死亡 -确认在中国首发 1957年2月下旬
• 1968 “香港流感” (H3N2)
• 1957 “亚洲流感”(H2N2)
造成全球1 百万人死亡 -确认在中国首发 1957年2月下旬
• 1968 “香港流感” (H3N2)
发病率和死亡数与 1957年的类似 -该病毒在香港首次发现 1968年初 -H3N2至今仍流行
四、免疫预防
(一)疫苗发展简史
• 1937年,鸡胚培养流感病毒获得成功 • 1941年,流感灭活疫苗在美国首次被批准使用 ,1945年开
• 临床诊断病例:具备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中任 何一项者
− 在流行季节一个单位或地区同时出现大量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人 − 近期内本地区或临近地区上呼吸道感染病人明显增加 – 医院门诊上呼吸道感染病人明显增多
• 确诊病例:流感样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呼吸道标 本分离到流感病毒或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三、流行病学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 引起的急性呼吸道疾病。该病潜伏期短,传染性
流行性感冒精品PPT课件
![流行性感冒精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7e8bd69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98.png)
05
CATALOGUE
流行性感冒的研究与展望
流感病毒研究进展
1 2 3
流感病毒基因组结构与功能解析
深入研究流感病毒基因组的构成,阐明各基因片 段在病毒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的作用,为抗 病毒药物设计提供新思路。
流感病毒跨种传播机制
探讨流感病毒如何在不同物种间进行跨种传播, 揭示其适应新宿主的分子机制,为预防和控制流 感大流行提供理论依据。
抗病毒治疗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如奥司他韦、扎那米韦等,通过抑制 病毒神经氨酸酶的活性,阻止病毒从 宿主细胞中释放和传播。
M2离子通道阻滞剂
RNA聚合酶抑制剂
如法匹拉韦等,通过抑制病毒RNA聚 合酶的活性,阻止病毒复制。
如金刚烷胺、金刚乙胺等,通过阻断 病毒M2离子通道,抑制病毒复制。
中医药在流感治疗中的应用
疫苗接种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手段,可显著降低感染率和重症发生率。疫苗种类包括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等 ,接种对象主要为儿童、老年人、孕妇等高危人群。
药物预防
针对流感病毒的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Tamiflu)等可用于治疗流感,但需在病毒感染初期就开始使用才有效 。同时,中药如板蓝根、金银花等也具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可用于流感的辅助治疗。需要注意的是,药物预防 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滥用。
对不同人群的危害程度
儿童
儿童免疫力相对较弱,容 易感染流感病毒并出现严 重并发症,如肺炎、心肌 炎等。
老年人
老年人免疫力下降,且多 伴有慢性疾病,感染流感 病毒后病情较重,死亡率 较高。
孕妇
孕妇感染流感病毒后容易 出现严重并发症,如流产 、早产、死胎等,对胎儿 和自身健康造成威胁。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流行性感冒ppt课件 (9)全
![流行性感冒ppt课件 (9)全](https://img.taocdn.com/s3/m/94041069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c1.png)
三.实验室检查 1.WBC正常或↓, LC ↑ 2.从病人鼻咽分泌物中分离到流感病毒 3.恢复期血清抗体效价4倍以上↑ 4.呼吸道上皮细胞病毒抗原检查阳性 5.呼吸道分泌物检测病毒核酸阳性
22
诊断分类
疑似病例 流行病学+临床症状
确诊病例 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2、3、 4、5中一条
23
1.空气飞沫传播为主 2.污染的日用品传播
9
三.易感人群
➢ 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免疫力 ➢ 三型流感之间、甲型流感不同亚型之间无交叉
免疫,可反复发病。
10
四.流行特征
(一)流行特点突然发生 迅速蔓源自 发病率高 流行期短 常沿交通线传播
(二)流行的一般规律
先城市后农村 先集体单位后分散居民
11
重 ➢ 用法:分2次口服 疗程3-4天 ➢ 副作用:口干、头晕、嗜睡、共济失调
29
甲基金刚烷胺(金刚乙胺) ➢ 用量 100-200mg/天 ➢ 用法 分2次口服 ➢ 注意:1.孕妇、精神异常、肝肾功能严重损
害者禁用上述二种药。 2. 耐药
(二)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澳司他韦等
30
三.治疗各种并发症 四.中药 ➢ 风热型 银翘解毒丸 板兰根冲剂 ➢ 风寒型 葱豉汤 荆防败毒饮加减
4
病原学
流感病毒 ➢ 属于正粘病毒科,球型 ➢ 直径80-120nm,为RNA病毒 ➢ 流感病毒特点:容易发生病毒变异
5
流感病毒分型 ➢ 甲型 最易变异,可感染人和多种动物,
为人类流感的主要病原,常引起大 流行和中、小流行。 ➢ 乙型 变异较弱,仅感染人类。可引起局部暴 发或小流行。 ➢ 丙型 病毒抗原较稳定,仅感染人类,多引起散发 病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在最后
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
21
谢谢聆听
·学习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去干, 是为一个目标去 战胜各种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充满压力、痛苦和挫折
流行性感冒
(Influenza)
概述
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通过飞沫传播 临床表现包括高热、乏力、全身肌肉酸等明显中毒症
状、轻度呼吸道症状 可并发肺炎 甲型流感病毒易变异,造成暴发、流行或大流行
病原学
✓ 核蛋白:型特异性,依补体结合试验分甲、乙、丙3 型;抗体无保护作用。
✓ 外膜:基质蛋白、双层类脂膜、血凝素、神经氨酸酶 ✓ 血凝素(H):亚型及变种特异性,促使病毒吸附细
疗程5d ➢ 卧床休息、多饮水、防止继发感染、对症处理,儿童禁用
阿司匹林 ➢ 疑继发细菌感染者可选用针对革兰氏阳性球菌的抗菌药物
或广谱抗生素
并发症(1)
➢ 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或支气管炎 ➢ 细菌性肺炎:发热程度进一步升高并有寒战,全身中毒
症状明显;脓痰,肺部罗音,有实变或局灶性肺炎体征; 外周血WBC及中性粒细胞升高,痰液中可找到致病菌
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严重程度与机体免疫状况有关 全身症状重、呼吸症状轻 中毒症状:发热、头晕头痛、肌痛、全身不适 呼吸道症状:咽痛、咳嗽、鼻塞、流涕、胸痛、眼痛、
畏光
临床分型
▪ 单纯型流感:全身中毒症状重、呼吸道症状轻 ▪ 流感病毒肺炎: ➢ 老年人、婴幼儿、慢性病及免疫抑制剂治疗者 ➢ 持续高热,呼吸道症状重,有肺炎体征 ▪ 中毒型流感:高热、休克、DIC ▪ 胃肠型流感:腹泻、呕吐
胞,抗体中和病毒 ✓ 神经氨酸酶(N):亚型及变种特异性,抗体限制病
毒释放、缩短感染过程
病毒抵抗力
不耐热 不耐酸、乙醚 对紫外线、甲醛、
乙醇敏感
病毒变异
甲型流感病毒常见 主要是H(H1、H2、H3)、N(N1、N2)变异,分大组变异(H、
N均发生大变异,大约每30~40年发生一次)、亚型变异 (H发生大变异,N不变或仅小变异,约10年发生一次)及 变种变异 乙型只有变种变异少见,丙型无病毒变异。
➢ 当前流行株与动物中保存的或人体潜伏的病毒进行 “人类流感病毒基因重组”
流行病学
传染源:患者及隐性感染者,潜伏期末至病后7d,以 病初2~3d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主要是飞沫传播,亦有通过污染食具或接 触玩具传播报道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对同亚型的免疫力似可维 持较久;同一亚型的变种间一定交叉免疫力,但维持 时间不长;不同型别病毒无交叉免疫。
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象:白细胞数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嗜酸性 粒细胞消失;继发细菌感染者例外
抗原:免疫荧光、免疫酶染法;鼻甲粘膜印片检查病毒 RNA(PCR法)
IgG抗体:血凝抑制试验、补体结合试验 病毒分离:咽部含漱液、气管分泌物或棉拭子接种于鸡
胚羊膜囊或尿囊液
诊断
依据:接触史及集体发病史;典型症状(全身中毒症状重而呼吸道 症状轻),’s综合征:甲、乙型流感病毒的肝脏、神经系统 并发症,可能与服用阿司匹林有关,限于2~16岁儿童; 热退后出现神经症状,肝脏肿大,脑脊液正常,无脑 炎体征,肝功能轻度受损
✓ 中毒性休克综合征:呼吸衰竭、胸片提示成人呼吸窘 迫综合征,肺炎病变不明显,气管分泌物可见致病菌
预防
✓ 早期发现、及时报告、治疗、隔离病人 ✓ 以下迹象应怀疑疫情:门诊上呼吸道感染病人连续三
天持续增加;连续出现典型临床流感病例;发热性感 冒病人2例以上的家庭连续增加。 ✓ 药物预防: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对甲型、乙型流感有 效;盐酸金刚烷胺仅对甲型流感病毒有效
灭活疫苗
对象:60岁以上人群;慢性病患者及体弱者;婴幼儿、孕 妇及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
流行特征:
❖ 多发生于冬季,流行情况和人群密集程度有关 ❖ 经常性、不可预测的局部流行、罕见的全球大流行 ❖ 甲型流感:呈暴发或小流行,可引起大流行甚至世界性
大流行。流行沿交通线迅速传播,先城市后农村,先集 体后散居,20岁以下常见,新亚型病毒可无年龄差别 ❖ 乙型流感:呈暴发或小流行 ❖ 丙型流感:常为散发
鉴别诊断: ✓ 呼吸道病毒性感染:全身症状轻,血清学检查、病毒分离 ✓ 钩体病:血象高,主要为腓肠肌疼痛、浅表淋巴结肿大 ✓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脑膜刺激征、皮肤淤点、淤斑,脑脊液检查 ✓ 军团病:见于夏秋季,病原学检查明确 ✓ 支原体肺炎:病情轻,冷凝集试验阳性
治疗
➢ 无特效药物。 ➢ 奥司他韦(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 盐酸金刚烷胺:发病初1~2d给药,减轻症状、缩短病程,
抗原性转变
两株不同毒株感染同一细胞,造成基因重组,血凝素 与神经氨酸酶同时发生变化,导致新型病毒出现,如 甲1(H1N1)株、甲2(H2N2)株、甲3(H3N2)株。
抗原性漂移:变异幅度较小,仍保持原有血凝素和神 经氨酸酶。
新亚型的起源
➢ 动物中保存的病毒再回到人间,或原来人体潜伏的病 毒被激活(高致病性禽流感 新型甲1型流感)
发病机理
✓ 吸附:神经氨酸酶破坏神经氨酸,暴露糖蛋白受体,病毒依靠受 体由血凝素引导专一性吸附
✓ 复制:细胞核、病毒转录酶、细胞RNA聚合酶II、复制酶、核蛋 白体
✓ 全身毒血症症状、无病毒血症
病理学特征
单纯性流感: 呼吸道纤毛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
肺炎型流感: 肺充血、水肿,气管、支气管黏膜下层灶性出血、水 肿、细胞浸润,肺泡腔内纤维蛋白及渗出
Learning Is To Achieve A Certain Goal And Work Hard, Is A Process To Overcome Various Difficulties For A Go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