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教学材料分析

合集下载

《林海》教案

《林海》教案

《林海》教案年级:三年级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林海的特点和生态环境。

2.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3. 增强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和理解林海的特点。

教学难点:使学生从生活中的例子认识林海的重要性。

教具准备:图片、林海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教师:同学们,你们是否听说过林海呢?你们对林海有什么了解呢?学生:…教师:林海是指连绵不断的一片茂密的森林,而且面积很大。

大家知道,林海是我们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不仅给我们提供了清新的空气和美丽的风景,还是许多动植物的家园。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林海的特点和重要性。

Step 2:呈现教师:请看这些照片,这是林海,你们能看出来它的特点吗?学生:…教师:林海的特点之一就是非常茂密,树木很高大,而且叶子非常浓密。

大家可以看到照片上的树木是一片绿油油的,这是因为树木茂盛,充满生机。

Step 3:学习教师:林海不仅有很多树木,还有很多动物。

它们都在这里生活,它们靠树木提供的棲息地和食物生活。

例如,有许多鸟类在林海中筑巢,它们可以在树木的枝上找到食物。

还有很多野生动物如鹿、狐狸等,它们也依靠林海中的植物生活。

教师:林海不仅给动物提供了家园,更给人类提供了很多好处。

首先,林海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让我们有干净的空气呼吸。

其次,林海还可以防止土壤被水冲走,保护我们的水源,防止洪水发生。

还有很多水果和草药都是在林海中生长的。

可以说,林海是我们生存的基础。

Step 4:拓展教师:现在,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它的林海被人们砍伐得差不多了,结果发生了很多问题。

没有了林海,土地干燥,种不出好的庄稼;没有了林海,动物没有了家园,很多动物都消失了;没有了林海,水源也干涸了,村民们都喝不上水了。

所以,人们后来意识到了保护林海的重要性,他们植树造林,林海又慢慢恢复了原貌。

教师: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学到什么?学生:…教师:对,我们应该爱护林海,保护环境,不随意砍伐树木。

《林海》教案模板

《林海》教案模板

《林海》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作者林海英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2)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整理和分析。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森林的热爱和保护森林的决心。

(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领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相关知识点。

(2)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构思。

(3)引导学生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整理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引导学生关注森林资源的重要性。

(2)简介作者林海英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学习生字词。

(2)分组讨论,交流学习心得,分享对课文的理解。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相关知识点。

(2)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构思,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实践练习:(1)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提高朗读能力。

(2)口头表达练习,引导学生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整理分析。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保护森林的短文。

3. 推荐阅读林海英的其他作品,分享阅读心得。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学生口头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 学生对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意识的提高。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篇一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明确学路前面我们学习了《桂林山水》和《林海》两篇课文,它们都是以描写景物来抒发思想感情的散文。

今天,我们要学习三首古诗(板书课题)。

本课“预习”提示我们:《墨梅》、《竹石》和《石灰吟》这三首古诗有一共同点,即看起来描写的是物,实际上是在赞颂人的一种精神。

这就告诉我们学习的思路:要通过读懂诗句,了解事物的特点,从中领悟赞颂的精神,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现在学习第一首古诗。

二、引导学习古诗《墨梅》1、简介作者。

本诗作者王冕,是元末明初人。

他出身贫寒,靠自学成为诗人。

他性格孤傲,鄙视权贵;既善作诗,又善画梅,被称为“画梅圣手”。

《墨梅》这首诗,是作者为自己所画梅花而题的诗。

2、理解诗句。

(1)借助注释,自读诗句。

(可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2)指名朗读。

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墨、砚、乾、坤(3)同桌互说诗句的意思,再全班交流。

“我家洗砚池边树”:洗砚池,书画家(王冕)洗毛笔砚台的池塘。

树,指梅树。

这行诗的意思是,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痕,痕迹。

这行诗的意思是,朵朵开放的梅花呈现淡淡的墨色。

“不要人夸好颜色”:意思是,不要人们赞美它的颜色艳丽。

“只留清气满乾坤”:清气,清香的气味。

乾坤,指天地。

这行诗的意思是,只求梅花的清香永远充满人间。

(4)齐读后,指名完整地说说诗句的意思。

3.领悟寓意,体会感情。

(1)自读全诗,思考:诗中(也是画中)描绘的梅花有什么特点?作者借墨梅赞颂了人的什么精神?(2)讨论交流。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梅花的形态,后两句突出梅花的精神。

说明梅花有朴素淡雅、不图虚荣和高洁白重的特点。

作者借赞美墨梅比喻人,实际赞美人具有淡泊名利、高洁自重的'品质,表达了诗人以墨梅自励,愿像墨梅那样做人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范读、自读、指名读)4、练习背诵。

(个人试背、指名背诵、集体背诵)三、舅I导学习古诗《竹石)1、简介作者。

林海精品教案赏析

林海精品教案赏析

林海精品教案赏析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阅读《林海》,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对大兴安岭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培养绿色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大兴安岭的赞美之情。

2.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学习借鉴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深刻理解文章内涵,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

2.运用恰当的写作手法,进行仿写练习。

四、教学过程1.导入(1)展示大兴安岭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大兴安岭的美。

(2)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大兴安岭的了解,激发学生兴趣。

2.阅读感知(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分析欣赏(1)分析文章结构,梳理文章脉络。

(2)欣赏文章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品味精彩句子。

4.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的热爱之情。

(2)分享自己的感受,进行情感交流。

5.写作实践(1)仿写练习:以“我眼中的大兴安岭”为题,让学生运用所学写作技巧进行创作。

(2)展示优秀作品,进行点评。

6.环保教育(1)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培养绿色环保意识。

(2)分享环保小窍门,践行绿色生活。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阅读《林海》,让学生感受到了大兴安岭的美丽,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学生学会了欣赏文学作品,提高了写作水平。

3.通过情感体验,学生深刻理解了作者的情感,培养了环保意识。

4.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大兴安岭,亲身体验大兴安岭的美丽。

2.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开展环保主题活动,如环保标语创作、环保知识竞赛等。

本节课以《林海》为例,让学生学会了欣赏文学作品,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同时,通过环保教育,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林海》教案设计含课后反思

《林海》教案设计含课后反思

《林海》教案设计含课后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林海》。

(2)了解大兴安岭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主要树木。

(3)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地图查找等方式,了解大兴安岭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分角色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合作意识。

(3)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生态的观念。

(3)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作者对大兴安岭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正确认读与理解。

2. 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3. 对大兴安岭自然环境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课文中长句子的理解和朗读。

3. 对大兴安岭地理位置和特点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多媒体设备。

3. 生字词卡片。

4. 地图或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大兴安岭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大兴安岭的了解。

2. 学习课文:(1)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情感。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的疑问。

(3)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学会正确认读和理解。

3.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生字词造句,巩固学习成果。

(2)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让学生分享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强调重点知识。

(3)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学习内容。

六、教学拓展:1. 邀请当地居民或专家讲述大兴安岭的故事,增加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开展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他们对大兴安岭的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七、课堂评价:1. 对学生的朗读、造句和课后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

2024届沈阳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届沈阳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届沈阳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试卷2023.11(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美国戏剧评论家马丁认为,在西方人眼中,20世纪初仍以“台词的讲述”为基础的西方戏剧已经丧失其艺术表现力,显得“肤浅、贫乏”。

而梅兰芳呈现的中国戏剧,其最迷人处就在于它融合了包括音乐、舞蹈、对白、动作等在内的各类艺术要素,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诗意的整体”,成为戏剧艺术中居于首位的“综合性的理想”。

梅兰芳本人以在海外观众眼中“富有表情”的脸、眼睛,“令人信服”的双手,“最激发人想象”的音乐(歌唱)以及作为一个整体的肢体语言,完美地传达了中国传统戏剧唱、念、做、打程式中的审美特性,使得西方观众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和历史距离来理解他的艺术,窥探到京剧所表征之中华文化传统的历史厚度和民族特色。

梅兰芳在肯定传统、开发传统的基础上对京剧艺术进行了自由而又有限度、有规则的创新。

在题材上选择中国文学经典故事或民间神话故事,编演古装新戏;在舞蹈上吸收中国武术中的剑法,创编《霸王别姬》里的剑舞;从成语“长袖善舞”中体悟意境,并根据旦角的水袖动作,研究出《麻姑献寿》里的袖舞;从古代绘画《天女散花图》的形象中创设出《天女散花》里的绸舞。

因此,创新之后的京剧投射的仍然是戏剧传统的审美价值,是中国人熟悉的京剧,是符合中国人审美经验,与中国人的生活状况、生命感受和生存理解直接相关的。

这些创新使得新编剧目如《霸王别姬》《木兰从军》等成为海外观众喜爱的节目,亦成为京剧的经典剧目。

也正是这种对戏剧乃至中华文化传统的认知、尊崇及借鉴性创造使得梅兰芳能够向外国观众呈现出京剧最迷人、最绚丽的一面。

梅兰芳的跨文化戏剧交流及对京剧文化传统的创造性更新和精粹化,具有极其重要的跨文化意义。

海外巡演的巨大成功使京剧摆脱了20世纪初被称为“遗形物”的抨击,成为中华戏剧文化的典范。

《林海》教案设计含课后反思

《林海》教案设计含课后反思

《林海》教案设计含课后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林海》的基本内容,了解大兴安岭林区的特点。

2. 学生能够掌握一些生词和短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能够体会到大兴安岭林区人民的艰苦奋斗精神,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 学生能够树立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2. 学生通过模仿、创作,提高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课文《林海》的基本内容。

2. 生词和短语的学习。

难点:1.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 运用课文中的语言特点进行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大兴安岭林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词和短语。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解答学生疑问。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分享学习心得。

5.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听力、口语、阅读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词和短语。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大兴安岭林区的短文。

3. 思考如何保护环境、珍惜资源,提出自己的建议。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营造大兴安岭林区的生活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和表达能力。

3. 任务型教学: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林海》教案设计含课后反思

《林海》教案设计含课后反思

《林海》教案设计含课后反思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兴安岭林海的美丽和壮丽。

2.学会通过描绘事物的特征来表现主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兴安岭林海的美丽和壮丽。

2.教学难点:学会通过描绘事物的特征来表现主题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大兴安岭吗?知道那里的林海是什么样的吗?(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林海》,感受一下大兴安岭林海的美丽和壮丽。

2.自学课文(1)请同学们先自读课文,注意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2)边读边思考:课文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3.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景物,并说明原因。

4.分析课文写作方法(1)请同学们思考:课文是如何描绘大兴安岭林海的?(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如:对比、拟人、排比等。

5.感悟课文主题(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6.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精彩段落。

(2)以《林海》为题,写一篇作文,描绘你心中的林海。

四、课后反思1.本节课,同学们对大兴安岭林海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壮丽。

2.在分析课文写作方法时,同学们能够积极思考,课堂气氛活跃。

3.通过学习课文,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得到了提高,更加关注大自然。

4.不足之处:在分析课文时,部分同学对一些细节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5.今后教学方向: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同时加强环保教育。

五、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森林,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2.开展环保主题活动,让学生为保护森林贡献一份力量。

3.鼓励学生参加作文比赛,展示自己的写作才能。

4.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情况,共同关注环保问题。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深入理解课文描绘的大兴安岭林海的壮丽景象,以及作者通过文字传达的情感和环保意识。

上海市闵行区闵行区莘松中学2024届初中语文毕业考试模拟冲刺卷含解析

上海市闵行区闵行区莘松中学2024届初中语文毕业考试模拟冲刺卷含解析

上海市闵行区闵行区莘松中学2024届初中语文毕业考试模拟冲刺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积累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梗.概/哽.咽猝.然/鞠躬尽瘁.朝.令夕改/改朝.换代B.驰骋./招聘.馈.赠/溃.不成军提纲挈.领/锲.而不舍C.和.谐/和.面华诞./垂涎.三尺落.井下石/丢三落.四D.亵渎./案牍.谛.听/瓜熟蒂.落骇.人听闻/言简意赅.2.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注音和划线词语的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白云山有“川中小青城”之称,由108个山头组成,峰峦叠障,连绵起伏,上下森林密布,林海茫茫,幽谷深壑.(hè)纵横交错,悬崖绝壁随处可见。

B.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

不要报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报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qū)折。

C.生命是那草原上的马,在纵横驰骋.(pīn)中彰显英姿;生命是那峡谷中的河,在川流不息中见证顽强。

D.风靡各大城市的共享单车给大众出行带来的便利不言而喻,但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乱停乱放,已成为城市“烂疮(..chuāng)疤”,与共享的初衷背道而驰。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纤.细(xiān)干涸.(hé)叱咤.风云(chà)B.贻.误(yí)裨.益(bì)锋芒毕露.(lòu)C.倔.强(jué)绮.丽(qǐ)吹毛求疵.(cī)D.愠.怒(wēn)筵.席(yàn)锲.而不舍(qiè)4.选出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A.李贺,字长吉,唐代诗人。

安徽省合肥市第五十中学西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安徽省合肥市第五十中学西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温馨提示:满分150分,其中卷面分5分,时间:150分钟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24分)1.古诗文名句默写。

(8分)“望”字,在甲骨文中,它很像一幅表意的画,即一个人踩在高处睁大眼睛看向远方。

我们的古诗文中有着千姿百态的“望”:余晖中望去,“①,②”(王绩《野望》)令诗人在满目秋色中更感萧瑟;登楼而望,江面暮霭沉沉,烟雾笼罩,崔颢发出“③?④”(崔颢《黄鹤楼》)的思乡之叹;面对“⑤,⑥”(王维《使至塞上》)的景象,王维即景自叹,抒发远离的苦闷;吴均致信友人,“⑦,⑧”(吴均《与朱元思书》)表达了望奇绝秀美山峰而生淡泊名利之心的归隐之感。

2.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8分)【甲】南岸安顺场镇上的人们屏.()息凝神地看着,担心他们要被消灭掉。

但是别忙。

他们看到渡河的人几乎就在敌人的枪口下靠了岸。

……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

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迸在桥头堡上。

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在河流上空摇晃地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

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

但是别的人越来越爬近到桥中央,桥上的木板对这些敢死队起了一点保护作用,敌人的大部分子弹都迸了开去,或者落在对岸的悬崖上。

终于有一个红军战士爬上了桥板,拉开一个手榴弹,向敌人碉堡投去,一掷中的。

军官这时急忙下令拆毁剩下的桥板,但是已经迟了。

又有几个红军爬了过来。

敌人把煤油倒在桥板上,开始烧了起来。

但是这时已有二十个左右红军pú fú()()向前爬了过来,把手榴弹一个接着一个投到了敌军机枪阵地。

这时便有更多的红军蜂拥爬上了铁索,赶来扑灭了火焰,铺上了新板。

不久,在安顺场过了河的一师红军也出现了,摧枯拉朽般对残余的敌军阵地展开侧翼进攻,这样没有多久白军就全部窜逃。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2024年教师课后教学反思总结(四篇)

2024年教师课后教学反思总结(四篇)

2024年教师课后教学反思总结本节课内容至关重要。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已对地球自转这一自然现象有了初步认识,包括哥白尼学说及天体运动等相关知识。

这种认识尚处于表面层次,缺乏深入探究。

若教师就此认为学生已充分理解地球自转,则是一种误解。

教材在地球自转的证据方面尚无直接表述,故不能贸然下结论。

我们应遵循天体运动探索的历史轨迹,引导学生逐步揭示地球自转之谜。

本节课内容标志着人类首次通过实验验证地球自转,是认识地球运动的重要转折点,具有深远意义。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并非易事。

在时间单元教学完成后,学生已对摆的运动有所研究。

实验中,摆动方向的变化时有发生,甚至出现从垂直摆动变为平行铁架摆动的情况。

这主要与实验材料及操作不当有关,同时空气阻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教材中提到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但学生在实验中并未观察到这一现象。

为此,教师需对实验材料及操作方法进行具体指导,并在工具箱中配备合适的材料。

即使教师在演示实验中,也难以直观地展示摆的这一特点,因此实验结论的得出具有一定的难度。

在这一点上,本人的教学实践并不成功。

学生普遍存在先入为主的观念,因此我在研究摆的运动过程中,尝试总结这一结论,以帮助学生建立基本认识。

在旋转圆盘观察摆角变化的实验中,尽管我进行了近20次实验,仍无法避免摆动方向的偏转。

因此,我只能在“基本不变”的表述上下功夫,力求让学生接受这一概念。

教学参考书中提到,为确保实验效果,摆锤应稍重一些,摆线应稍长一些,并提醒学生平稳缓慢地转动底盘。

我认为,可以具体举例说明摆锤重量、摆线长度的合适范围,并建议在中小学中配备相应的材料。

当我们的实验效果不明显时,我引导学生思考原因。

学生们从材料和操作方面提出改进方案。

在介绍傅科摆时,他们意识到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不断改进实验设备和材料。

傅科摆的原理相对容易理解,我向学生详细介绍了傅科的研究过程,包括利用沙子演示摆偏转轨迹的实验。

我还简要介绍了傅科装置的特点及摆动时所受的几个力,只要学生具备小车运动单元的基础知识,就能理解受力分析。

《林海》教案设计

《林海》教案设计

《林海》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其能够有效理解小说《林海》的内容和主旨。

2.帮助学生分析和解读小说《林海》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主题。

3.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小说《林海》的阅读和理解。

2.小说《林海》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主题分析。

3.人与自然的关系探讨。

三、教学流程第一课时:《林海》的背景与情节分析1.教师导入:通过讲述小说《林海》的背景和概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阅读小说《林海》的第一章节,然后分小组讨论并总结该章节的情节内容。

3.教师组织学生展示小组讨论结果,并对不同组的总结进行点评和讨论。

4.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提出问题进行讨论。

第二课时:人物形象分析与主题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小说《林海》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并要求学生用几句话描述每个人物的特点和角色。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

包括该人物的性格、经历、与其他人物的关系等方面。

3.学生整理分析结果并展示给全班,其他学生进行提问和评论。

4.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小说中探讨的主题,如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保护、人性等。

引导学生思考并列举小说中的事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第三课时:人与自然的关系探讨1.教师讲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等。

2.学生分小组讨论,以小说《林海》为例,思考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对自然破坏的影响。

3.学生展示小组讨论结果,并进行班级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自然,提出环保措施和各自的行动计划。

4.教师对学生的行动计划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环保的理念。

四、教学评估1.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或任务,撰写读后感或写作文,对小说《林海》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主题进行分析。

2.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的发言记录。

3.学生行动计划的设计和实施情况评估。

五、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选择其他与人与自然关系相关的小说或文章进行阅读和分析。

《林海》教案设计含课后反思

《林海》教案设计含课后反思

《林海》教案设计含课后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林海》,使学生了解大兴安岭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物产资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我国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掌握生字词,理解文章内容,了解大兴安岭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物产资源。

2. 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例和具体数据来描述事物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运用典型事例和具体数据描写景物的技巧。

2. 学会欣赏和描绘自然风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运用多媒体展示大兴安岭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大兴安岭的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生字词,查找资料了解大兴安岭的自然风光和物产资源。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典型事例和具体数据来描述大兴安岭的自然风光和物产资源的。

4. 成果展示: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5. 总结提升: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写作方法。

6.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描绘一处自然风光,并注意运用典型事例和具体数据。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大兴安岭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物产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欣赏自然风光图片,激发学生对我国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自豪感。

但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可以更加注重个性化,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描绘的自然风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教学内容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复述大兴安岭的自然风光和物产资源。

2. 深入学习课文,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典型事例和具体数据来描述大兴安岭的自然风光和物产资源。

林海教案4篇

林海教案4篇

林海教案4篇林海教案篇1一、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育同学的语文实践力量,而培育这种力量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阅读是同学的独特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的阅读实践。

应让同学在主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索,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学校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文章都是“情动辞发”的结果,蕴涵了浓浓的情感。

语文教学过程既是同学与情感的神交过程,也是其自我情感孕育和升华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需挖掘和体会课文的情感因素,关注同学的情感生活,为他们创设主动主动的情感空间,到达“情融融,意切切”的境界,表达语文教育的特点。

二、教材分析:《林海》是学校北京课改版语文课本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选自有名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写下的游记《内蒙风光》。

本单元的主题是祖国的秀丽山河,《林海》作为第四单元的开篇,通过美丽的文字描写了大兴安岭如诗如画的景物特点和的联想,表达了对祖国壮美山河的喜爱。

全文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对大兴安岭深深的爱,无不布满着的真情实感。

这样的课文有景,有境,有情,因此,教学时应循着的情感脉络,引领同学在体验情感的同时激发自己的情感。

本课的教学力图表达以情感为主线,以实践为手段的教学思想。

三、学情分析:1、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同学已初步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了课文的结构,理解了课文的第一段的内容,对“林海”有了初步的理解。

2、六班级的同学已基本把握找词找句、朗读,体会的方法来理解课文。

因此可以以课文为本,让同学在商量、合作的过程中理解课文,体会的情感。

3、虽然同学具备基本的阅读力量,但为了激发同学对林海以及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在教学中,还需老师实行敏捷多样的方法,关心同学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读中悟情、读中表情,体会“林海”的含义和特点。

2022年湖南省怀化市中考语文真题 附答案

2022年湖南省怀化市中考语文真题  附答案

2022年湖南省怀化市中考语文真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字词书写1.请给下列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国家“减负”政策颁布后,学生作业备受关注。

“词语大闯关”作业新鲜、有趣,深得同学们的喜爱。

“词语大闯关”是一项利用字词来设计闯关游戏的趣味作业。

你看,同学们“脑洞大开”,有的画了二十八星宿.图,有的画了飞行图。

玩“词语大闯关”时,需要zūn 循特别的规则,要做到心无旁wù,“写词”和“走迷宫”两不误。

同学们称这是一份别出心cái的作业!(1)星宿.( )(2)zūn( )循(3)心无旁wù( )(4)别出心cái( )二、选择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的局面,是第二间精神小屋坚固优雅的要诀。

B.新冠疫情肆虐,全国各地医护人员驰援上海,我们湖南省医疗队义无反顾,首当其...冲.,令人动容。

C.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

D.当一切喧嚣戛然而止....,这个世界猛然出奇地安静,人们忽然觉得这个地方如此陌生,如此遥远。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能否在公众场所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安全距离,是巩固防疫成果的重要前提。

B.参加庆功会的老科学家们欢聚一堂,兴致勃勃地畅谈祖国航天事业的未来。

C.民生问题是今年“两会”的热点,受到了大家的高度关注。

D.阅读中华优秀文化典籍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A.白杨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B.低碳生活要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如随手关灯,出门选乘公交车等等……人崇高的思想境界。

林海教案[新]

林海教案[新]

林海教案一、背景林海教案是指中国教育界著名的教育家林海所编写的教学案例。

林海先生是中国教育界的重要人物,他曾任教育部副部长、全国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等职务。

他在教育领域的贡献不仅仅是在政治层面,更是在教学实践方面。

他所编写的教案,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成为了中国教育界的经典。

二、林海教案的特点林海教案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突出实践性林海教案注重实践性,强调教学案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他的教案不仅仅是理论性的,更是注重实践操作的过程。

他的教案中,往往会有详细的实践操作步骤和实践操作技巧,让教师们能够更好地掌握教学方法和技巧。

2. 突出个性化林海教案注重个性化,强调教学案例的针对性和个性化。

他的教案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进行个性化的调整和改进。

他的教案中,往往会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和个性化的教学方案,让教师们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的要求。

3. 突出实效性林海教案注重实效性,强调教学案例的实效性和实用性。

他的教案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注重实践操作和实际效果的检验。

他的教案中,往往会有详细的实践操作步骤和实践操作技巧,让教师们能够更好地掌握教学方法和技巧,并取得实际的教学效果。

三、林海教案的应用林海教案在中国教育界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教学实践林海教案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教师们可以根据林海教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践和教学操作。

林海教案中的实践操作步骤和实践操作技巧,可以帮助教师们更好地掌握教学方法和技巧,并取得实际的教学效果。

2. 教学研究林海教案在教学研究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教育研究者可以根据林海教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探索。

林海教案中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可以为教育研究者提供宝贵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3. 教材编写林海教案在教材编写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教材编写者可以根据林海教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进行教材编写和教材改进。

探究《林海》的教案

探究《林海》的教案

《林海》是一首描写大自然的诗歌,其中包含了许多富有哲理和意蕴深远的句子。

而在教学中,对于这首诗歌的教案设计也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

本文将深入探究《林海》的教案设计,帮助各位教师更好地教授这首诗歌。

教材分析在探究《林海》的教案设计之前,我们要先对材进行分析。

《林海》是一首形象的抒情诗,它通过描绘广阔的原野、茂密的树林和天空中的云彩等细节,生动地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妙和多彩。

同时,这首诗歌还蕴含了许多哲理和情感,如反思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感慨人生的短暂等。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挖掘其深层意义,以此引导学生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教学目标针对《林海》这样的一首诗歌,我们需要在教案设计中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

我们要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感受这首诗歌,领悟其中的情感和哲理。

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精读全诗,注重描绘诗情,启发学生去思考和感悟。

同时,我们也要通过学生的阅读和理解,激发他们对自然和人生的兴趣,唤起他们的爱与敬畏之心。

我们还要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技巧,提高他们对诗歌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这包括对诗句的解读、对情感和意象的感知、对节奏和韵律的把握等方面。

只有掌握了这些鉴赏技巧,学生才能更好地欣赏和表达诗歌,从而达到艺术鉴赏和语言表达双重目的。

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内容。

1.课前导入。

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校园和生活中的自然景观,引发他们的体验和情感。

同时,我们还可以提出一些与自然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教学重点。

这个部分需要我们精读全文,逐句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和感知其中的情感和意象。

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采用朗诵、情感演绎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领悟诗歌的情感。

3.鉴赏讲解。

我们需要结合诗歌的特点和语言表达,对诗句、意象、韵律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

这个环节也需要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4.课堂练习。

通过一些课堂练习,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如,教学完一段诗歌后,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这一段的主旨或者情感;或者我们可以出题让学生分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句子等。

林海教案范文汇总5篇

林海教案范文汇总5篇

林海教案范文汇总5篇林海教案范文汇总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林海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林海教案篇1一、谈教材《林海》是第十一册最后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作者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大绍安岭的原始森林,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文章文笔流畅,层次清楚,具体描写与抒发感情相结合,展开联想与抒发感情相结合,把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以“亲切、舒服”感情为线,贯穿全文,一次比一次感情深入,把对大兴安岭的感情在字里行间表现得真实感人。

让读者充分领略到了大安岭的外在美与内在美。

本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针对文章特点、单元训练重点和课文在单元中的安排,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受到美的教育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至六自然段。

而让学生了解大兴安岭,岭、林、花的特点以及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是本课教学难点。

二、谈教法为完成本课时教学目标,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帮助同学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由于本文表达了作者水深厚的思想感想,所以应让学生反复诵读,读中悟情,读中表情。

同时抓住重点词语的理解,图文结合创设情境等方法完成本课教学。

三、谈学法通过上一组和本组第一篇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有所了解,已具备了一定的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所以本课可以引导学生应用“读→思→议→读”的学习方法,即“初步了解→深入思考→评议提高→诵读升华”。

四、谈程序本课可采用“五步自主教学模式”,即“导入揭题→自学探索→交流点拨→检测巩固→深化训练”。

(一)、导入揭题1、教师提问:以前学过《美丽的小兴安岭》,小兴安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我国还有另一处森林宝库──大兴安岭。

《林海》教学材料分析

《林海》教学材料分析

《林海》教学材料分析一、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讲了大兴安岭的景物及其在国计民生中的作用,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由衷的喜爱之情。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祖国自然风光的美,并了解自然资源在祖国建设中的作用;二是引导学生欣赏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质朴而优美的语言。

依照参观大兴安岭的顺序,课文能够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作者刚刚进入这座原始森林时的感受、第二部分作者从岭、林、花三个方面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第三部分讲参观林场时的见闻感受。

在这三部分的结束处都讲到了”亲切、舒服”,这表明随着作者对大兴安岭的深入了解,这种"亲切、舒服"的体会也随之加深。

本课的重点是讲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与游览大兴安岭的感受、大兴安岭的景物,先讲"岭"。

”岭”的主要特点是温柔、”温柔",原指性情柔与、平顺,课文中是指岭的山势平缓,线条柔与、这一特点是通过同秦岭的对比突出的。

"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云横秦岭",都描写了秦岭的高大、突兀、险峻;而大兴安岭的岭,却"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岭"的另一个特点是连绵不断,形态各异:"在疾驶的火车内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够?"这个地方的岭的确特别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再讲"林”。

林的显著特点就是像大海,因此称之为林海。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到处都是绿的,到处都是树木,进一步表明树特别多。

突出了林海的一望无际与苍翠碧绿。

”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又”像海边的浪花”,进一步突出了林海的特点、然后讲"野花”、野花的特点是种类多。

”我是爱花的人,到这个地方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可见野花的种类特别之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海》教学材料分析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讲了大兴安岭的景物及其在国计民生中的作用,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由衷的喜爱之情。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祖国自然风光的美,并了解自然资源在祖国建设中的作用;二是引导学生欣赏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质朴而优美的语言。

按照参观大兴安岭的顺序,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作者刚刚进入这座原始森林时的感受。

第二部分作者从岭、林、花三个方面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第三部分讲参观林场时的见闻感受。

在这三部分的结束处都讲到了”亲切、舒服”,这表明随着作者对大兴安岭的深入了解,这种”亲切、舒服”的体会也随之加深。

本课的重点是讲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游览大兴安岭的感受。

大兴安岭的景物,
先讲”岭”。

”岭”的主要特点是温柔。

”温柔”,原指性情柔和、平顺,课文中是指岭的山势平缓,线条柔和。

这一特点是通过同秦岭的对比突出的。

” 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云横秦岭”,都描写了秦岭的高大、突兀、险峻;而大兴安岭的岭,却”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岭”的另一个特点是连绵不断,形态各异:”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够?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

再讲”林”。

林的显著特点就是像大海,因此称之为林海。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到处都是绿的,到处都是树木,进一步表明树很多。

突出了林海的一望无际和苍翠碧绿。

”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又”像海边的浪花”,进一步突出了林海的特点。

然后讲”野花”。

野花的特点是种类多。

”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可见野花的种类非常之多。

最后,作者把大兴安岭比作一个温柔、美丽的姑娘,说它”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这显然是对大兴安岭景物的综合,渗透着作者无限的喜爱、赞美之情。

游览大兴安岭的感受,作者概括为四个字:亲切、舒服。

”亲切、舒服”,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是在写作者亲眼看到大兴安岭,并且走进原始森林,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树时。

由于大兴安岭跟自己印象中的”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的岭截然不同,”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然会使作者产生一种”亲切、舒服”的感受。

第二次是在描绘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然后讲由这些景物产生的联想时。

大兴安岭的景物不仅可供人观赏,它还为祖国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资源。

可见,大兴安岭的景物已同祖国建设结为一体,想到这些,作者觉得大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心中自然感到亲切、舒服。

第三次是在参观林场后。

参观林场之后,”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这是因为在林场看到了”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人们不仅伐木取材,而且造林护苗,使林海万古长青。

二、教法流程
1、课前,可让学生在中国地图上找一找大兴安岭,了解其位置。

如有可能,找几幅大兴安岭和秦岭的图片,以便从感性上认识两者的不同。

2、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使学生感受大兴安岭那种特有的温柔的美。

首先,要
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语句表述的意思。

其中的一些比喻句、拟人句更应指导学生理解。

教学时不必讲比喻、拟人等名词术语,而要让学生从内容上具体体会其中的”海洋”指什么,”白色的浪花”指什么,为什么说兴安岭会打扮自己。

在理解这些语句的意思时,还要注意不要让学生产生误解。

如,课文拿秦岭同大兴安岭对比,主要是为了说明大兴安岭给人一种温柔、亲切的感觉,不像秦岭那样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作者丝毫没有贬斥秦岭的意思,因为秦岭的雄伟、险峻也是一种美。

其次,在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时候,还要启发学生想象语句所描述的情景。

再次,在理解、想象的基础上,加强诵读,特别是有感情地朗读,是感受景色美、语言美的主要途径。

朗读本课,有些地方需要教师略加指点。

3、谈话导入,温故求新
开课就让学生复习第一课时内容,说说课文主要讲什么,体会到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然后用导语过渡到本课时内容:眼前的景物证实了“兴安岭”这个名字悦耳,让人感到亲切舒服。

现在老舍置身与兴安岭,看到了山岭、树林、野花,他又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呢?请看课后思考·练习1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4、相信学生,扶持自信
在学习过程中,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景物,根据课后思考·练习1的要求自学,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进行勾画批注。

然后在六人小组里交流自己学习的收获,说说自己读的这一部分,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听自己的意见和进行补充。

还用“你既然那么喜欢大兴安岭的山岭,我相信你一定能读出对它的喜爱来。

你能读给大家听听吗?”等话语鼓励学生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

5、充分朗读,体会感情
通过分男女生读、自由朗读、齐读、变序朗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不同的朗读要求中,逐步体会到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然后用导语“通过学习,你收获一定不小,现在很想让大家分享自己学习的快乐。

那么请说说你最喜欢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你体会到作者表达怎样的感情。

”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

6、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作者笔下的岭、林、花特点明显,是采用了比较、比喻、拟人等多种描写手法,才使景物显得生动形象,感情表达真实的。

为了帮助学生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我把课后出现的两个句子用小黑板抄写下来,并将与之比较的句子同时出示,让学生通过朗读对比,体会到比喻、拟人等写法可以是句子显得更加生动形象,并能准确地表情达意。

7、鼓励探索,培养求知
课文中有一些空白知识点,为了让学生学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填补空白,我在课前要求预习时就要求学生自己找出课文的知识空白点,并通过上网、查找工具书等收集有关资料。

如“云横秦岭”中关于秦岭,大兴安岭林场的“综合利用”的方式等的资料。

在课堂上学习到相关内容时就让学生补充。

8、精设板书
为了体现《林海》这一课的特点,我在板书的设计上颇费心思。

我设计了引导学生先抓住作者三个“亲切舒服”这条思路,贯穿全文,构成体系。

再引导学生把景物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思路凝在一起,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加上线条表现出来。

使人与景、人与物的关系显而易见,作者的真情实感凸现出来。

备注:语言质朴而优美,是老舍先生作品的一个特点,也是本课的一个特点。

指导学生学习本课,要在引导学生感受祖国山河美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美。

体会课文语言美的主要途径是朗读、背诵和抄写。

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一些段落,抄写一些优美的语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