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 挺进大别山备课素材 北师大版
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名师教学设计1北师大版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共转战陕北的史实。
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山东重点进攻的史实。
知道1947年6月,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由此揭开了我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序幕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采用问题解决法、对比联系、归纳法讲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经过并指出其意义;运用历史地图直观讲述历史史实,培养学生认识历史地图并结合地图叙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解放战争初期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千里跃进大别山等重大的军事行动及其所取得的伟大的胜利,让学生深切感受当年宏阔的历史场景、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用兵如神”的智慧。
培养学生不畏困难、冷静、机智、乐观、坚毅的品格。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千里跃进大别山。
教学难点:千里跃进大别山战略反攻主攻方向的选择。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毛泽东曾说:延安是我们的,我们在这里开了窑洞,种了小米,学习了马列主义。
延安有着“革命圣地”的美誉,但为什么中共中央还要撤离延安呢?蒋介石在不无得意地踏上延安这块土地后,为什么一听到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的消息,就坐卧不宁呢?【讲授新课】:一、中共中央转战陕北1、中共中央为什么要主动撤离延安与转战陕北?敌我力量的悬殊2、中共中央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对付敌人的进攻?诱敌深入、主动撤离延安3、在当时危险而又艰苦的环境下,毛泽东、周恩来等不顾个人安危,留在陕北与敌人周旋,指挥全国战场,充分体现了伟人的风范。
这不仅极大地鼓舞了西北地区军民,也是我军能战胜敌人的重要精神力量。
二、孟良崮上火如潮1947年3月陈毅粟裕山东解放区华东野战军七十四师三、千里跃进大别山刘邓大军为什么选择向大别山跃进?战略位置、群众基础美国政府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我人民解放军执行正确的战略战术,第一年就取得粉碎国民党军全面和重点进攻的胜利。
战争第二年后,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人民解放战争从此走向胜利。
八年级历史上册_5_23《走向战略进攻》课件_北师大版
C、1947年3月
D、1947年夏
7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根据地,严重威胁了
A、南京、上海 C、武汉、重庆
B、南京、武汉 D、上海、武汉
二、填空题:
8.1947年年3月毛泽东、周恩来 率中共中 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主动撤离延安, 转战__陕_北_____。经过五个月的战斗,粉 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解放区 的重点进攻。
延安是革命圣地,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 极为重要的特殊位置,现存革命旧居140多处, 其中有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和八路军 总部所在地--王稼坪;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旧址凤凰山;以及宝塔山、枣园、杨家岭等 地。
延安是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 化名城之一。
革 命 圣 地 延 安
国民党进 攻陕甘宁
毛泽东转战陕北
沙家店 米脂
朱官寨 责口镇
小河
羊马河
绥德 清涧
蟠龙
延川
延安
青化砭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1947/3---1948/3)
中共中央进军方向
八年级历史上册_5.23《走向战略进攻》课件_北师大版
“国民党占领延安以后,得意地 说,当年 毛泽东在瑞金,被我们打得长征,跑 到陕北, 现在在延安,又被我们打得被迫长征。 请问国 民党这么说对吗?你认为呢? (撤离是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为了 诱敌深入,运动战术,集中优势兵力 打击分散敌人)
二、孟良崮战役 ——1947年5月
粉碎国民党对山东解 放区的 重点进攻
共产党指挥官:陈毅、 粟裕(华东野战军) 国民党指挥官:顾祝同
三、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1947年6月
揭开战略进攻的序幕
1947年夏,刘邓 大军挺进大别山
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中原
最新-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 论刘邓挺进大别山是否有必要性备课素材 北师大版 精品
论刘邓挺进大别山是否有必要性应该说已经到了战略反攻的时候。
在根据地作战,虽然有人民的后勤支持,但是破坏、打烂的是根据地的经济,敌我吃的是根据地的粮食。
战略反攻,破坏、打烂的是蒋统区的经济,敌我吃的是蒋统区的粮食。
根据回忆,当时已经到了根据地经济山穷水尽的地步,战略反攻已经不可避免。
当然,怎么战略反攻更好,我不是军事家不好说。
刘邓大军其实是突围,否则的话部队很有可能遭受更大损失。
8月下旬,解放军进入大别山。
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建立了民主政权,站稳了脚跟。
一把锋利的钢刀,插进了敌人的心腹之处。
为后来中国共产党统一解放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当时国民党经过了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之后,已经没有力量对我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进攻,双方处于了战略相持阶段,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军委通过分析敌我双方的实力,也是为了打破对我中央苏区的封锁,于是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就是命令刘邓率部南渡黄河以大别山为目标,创立新的革命根据地,象刀一样将敌人的封锁线一分为二,并有力的牵制住敌人的主力部队,进而为全面反攻创造更加有利的形式。
所以说千里跃进大别山是战略的需求,势在必行,不过损失一定很大,风险也很大。
当时毛泽东对这次行动做了三种估计,一是刘邓大军全部被歼,残余部队留在原地开展游记战争。
二是损失巨大,但能到达大别山区,在局部创立根据地,也可牵制住敌人一部分兵力。
三是达到作战目标,成功创立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并将敌人主力完全牵制。
从结果来看,应属于第三种,所以此战略正确。
国民党在军事上屡吃败仗,国共双方武装力量的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蒋介石的总兵力由战争开始时的430多万,降为370万,其中正规军由200万降为150万。
整个战场上能机动的兵力只有40个旅左右,即除南线的顾祝同系统、胡宗南系统尚有兵力可以作战役进攻外,南线的程潜系统,北线的孙连仲、阎锡山、傅作义和东北系统,大体均取守势。
在后方担任守备的只剩25个旅,而且分布在从新疆到台湾等13个省的广大地区。
历史八年级上北师大版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教案-1
1947年3月,国民党集中45万大军进攻山东
1947年6--8月,十万人民解放军跃进大别山
1947年在解放战争的历史上注定是风云变幻的不寻常的一年。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出示课题),去了解一下这不同寻常的一年。
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五、回顾总结本课内容
六、考点训练
板书设计: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
国民党重点进攻:陕甘宁解放区-----------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山东解放区--------------孟良崮上火如潮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进攻序幕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史实。
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山东重点进攻的史实。
知道1947年6月,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由此揭开了我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序幕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
采用问题解决法和多媒体教学的形式。
结合教学地图,讲述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情况和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经过。
(二)孟良崮上火如潮
1、归纳孟良崮战役的情况(时间、指挥者、部队、成果)
2、出示陈毅诗篇《孟良崮战役》,让学生齐读感知战役的磅礴气势。
《孟良崮战役》1947年5月
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
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
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
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
我军个个是英豪,反动王牌哪得逃。
四、新课探究
(一)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1、结合地图,明确国民党重点进攻的地区(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
[推荐学习]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教案 北师大版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作用:本课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本课讲述了我军采取正确的战略方针,粉碎国民党对陕甘宁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并抓住有利战机,千里跃进大别山,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实现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是解放战争走向胜利、国民党统治走向失败的转折点。
因此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解放军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的史实,培养分析决定战争胜负因素的能力。
认识千里跃进大别山是解放战争走向胜利、国民党统治走向失败的转折点。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自由结组,收集资料,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自主、探究、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共在强敌面前敢于斗争的大无畏气魄,培养面对困难不畏惧,勇于战胜困难和坚定胜利的信心。
各路大军的配合、支援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激发向上的热情。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千里跃进大别山。
难点:千里跃进大别山战略方向的选择。
二、教学过程:(导入):本课的学习内容:走向战略进攻。
补充完整,应是:“中共中央从战略防御走向战略进攻”。
(温故知新):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的时间,地点及结果。
过渡:国民党全面进攻被粉碎后,机动兵力锐减,接下来该怎么做?——重点进攻。
(多媒体展示国民党重点进攻的区域)设问:国民党为何选择重点进攻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小组讨论)接下来,我们共同学习本课内容。
(板书):一、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多媒体展示《中共中央转战陕北路线示意图》,学生结合地图和课文内容思考并下列问题:(1)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有着“革命圣地”的美誉,中共中央为什么要主动撤离?(2)环境如此艰苦和危险,毛泽东等为什么要留在陕北?(3)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起到了怎样的作用?(4)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西北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能粉碎敌人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过渡:敌人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被粉碎,那么山东解放区的战况如何呢?二、孟良崮上火如潮教师导入:与此同时,蒋介石集中45万兵力,向山东解放区发起大规模进攻(学生看相关课文)多媒体展示《陈毅诗选——孟良崮战役》片断。
历史: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讲义课件(北师大版八年级上)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精美课件 (共17张PPT)
战 略 防 御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1947年3月) ——粉碎国民党对陕甘宁解放区的 重点进攻 孟良崮战役(1947年5月)) ——粉碎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 重点进攻
战 略 进 攻
千里跃进大别山(1947年6月) ——揭开战略进攻的序
幕
这次撤离同1935年红军撤出瑞金进行长 征有何区别?
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是否应该留在陕北? 从军事上讲,可以牵制胡宗南主力,减轻全 国其他战场的压力; 从政治上讲,可以鼓舞陕北和全国军民的斗 志和胜利信心。
转战陕北
1947年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率领中共中央、 解放军总部撤离延安,开始转战陕北的历程。 为了保证安全三位中央首长都给自己起了化名 李得胜、胡必成、史林。 、
二、孟良崮上火如潮
孟良崮,属蒙山山系,主峰海拔575.2米, 面积1.5平方公里 “有74师,就有国民党” “有十个74师,就能统一全中国” 74师“美械师且最有能战历史”
孟良崮上火如潮
陈毅:“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
蒋介石哀叹:“最可痛心、最可惋惜的一件 事。”
战略反攻
陕北
山东
大别山
为什么要选定中原大别山地区?
战略地位重要,最敏感、最薄弱的地区 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控制中原 调动陕北、山东的国民党军队回援
三、千里 跃进大别 山
刘伯承和邓小平
1947年8月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
邓小平登上大别山三角峰
千里跃进 大别山
西北 野战军
三军配合
太岳进攻的序幕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1947/3---1948/3)
沙家店
朱官寨 歼灭三十六师 6000余人 责口镇 绥德
米脂
小河 歼灭整编 一二五旅 4700余人 羊马河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教案北师大版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一、教学要求基本要求: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提升要求:理解挺进大别山在解放战争中的作用二次备课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转战陕北、挺进大别山。
教学难点:挺进大别山在解放战争中的战略地位。
三、教学设计【情景导入】【自主学习】1.年3月,国民党军集中25万兵力向中共中央总部所在地发动突然袭击。
中共中央采取的方针,主动撤离延安,但、率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继续留在陕北指挥全国作战。
2.国民党重点进攻的解放区是和。
西北野战部队在的指挥下,经过5个月的作战,粉碎了国民党军对的重点进攻。
3. 年6月,、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揭开了了人民解放军的序幕。
【合作探究】1.中共中央为什么要转战陕北?2.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四、课堂小结五、教学要求题【基本要求题】1. 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A.国民党撕毁《双十协定》B.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C.国民党进攻陕甘宁解放区D.国民党撕毁停战协定2.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的历史事件是()A.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B.淮海战役胜C.渡江战役的胜利D.粉碎了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3.领导西北人民解放军在陕北同国民党军队周旋的人民解放军将领是()A.林彪B.陈毅C.刘伯承D.彭德怀年,国民党重点进攻的解放区是()①中原解放区②陕甘宁解放区③山东解放区④东北解放区A. ①②③B. ①②③C.③④D. ②③5.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结果是()A.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B.粉碎敌人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C.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D.解放了全中国【提升要求题】6. 阅读下列材料【兄弟阋墙】1936年10月21日,蒋介石对张、杨(指张学良和杨虎城)进行训话,要分清敌人的远近,事情的缓紧。
不“安内”,而轻言抗日,便是是非不明。
——《中华民族抗日全史》我跟蒋显示(指蒋介石)的冲突,就是他是要“安内攘外”,我是要“攘外安内”。
最新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名师课件 北师大版
中原解放区
1946年6月,内 战全面爆发
1946年6月,蒋介石调集重兵向解放区 发动全面进攻。仅经过8个月的作战,便被 歼灭71万余人,被迫改为向山东解放区和 西北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妄图首先解决 西北问题并驱逐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 部出西北,然后调动兵力进攻华北,达到 其各个击破之目的。
决战的开始 B.淮海战役结束 C.解放战争开始
转入战略进攻 D.渡江作战战略
南京
国民党 出招:发动全面内战
共产党 接招:撤出延安,转战陕北
结果: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国民党优势 逐渐丧失人民解Fra bibliotek军的战斗力空前提高
由战略进攻转向战 出招:挺进大别山,转入战略进攻 略防守
国民党集中34 个旅25万人进攻陕 甘宁根据地。
国民党集中24 个师45万人进攻山 东根据地。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史实。 2.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
分解课标之一:想一想
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史实。 要求:1.中共中央为什么要转战陕北?
2.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有什么意义?
解放战争进行到1947年6月,全国形势 发生了显著变化。国民党军总兵力下降到370 万人,战略机动能力大为减弱,战斗力下降;人 民解放军总兵力增加到195万人,机动作战兵 力已超过国民党军。解放区大部分地区基本完成 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踊跃参军参战,后方更加巩 固;在国民党统治区,以“反饥饿、反内战、反 迫害”为口号的人民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形成反 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二条战线,蒋介石政府已 陷于全民包围之中。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到战略 进攻的时机已经成熟。
分解课标之二:议一议
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
北师大初中历史八上《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word教案 (8)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
学习
目标
重点
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结合地图叙述史实的表达能力。
难点:理解正确战略战术的运用是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
教法
选择
讲述法、讨论法、谈话法
课型
新授课
课前准备
图片,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是否采用多媒体
是
教学
时数
1
教学
时数
第1课时
备课
总数
第27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作业设置
课后自我测评题
教学
反思
等级评价
(A/B/C/D)
检查
签阅
第周,应备课时实备课时,共课时
评价:时间:签查(盖章):
2.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作战情况。可先引导学生在图上找到有关 战役的地点(如延安、青化砭、蟠龙镇、沙家店等 ),并结合地图介绍我军转战陕北的基本情况(可安排两三个学生介绍,其他学生补充;也可由各小组推举代表上台发言);也可通过多媒体资料使学生直接感受当时的情况 。
3.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有何意义?
四、练习巩固
以板书为线,师问:中共是如何粉碎国民党对陕甘宁、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的?又是如何揭开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
五、课堂小结
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及时进行点拨
指导学生结合地图以
故事会的形式介绍
孟良崮战役的情况
教师总结指出:大别山既
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
国民党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占据了大
别山就可以东震南京, 西
遇武汉,南扼长江,从根
本上改变战局。
1011初中历史精品课件: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北师大版八年级上)
大 别
进攻,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
山 意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四、达标检测
1.1947年夏,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的是 ( D )
①彭德怀
②贺龙
③刘伯承
④邓小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在右图所示战役中,刘伯承号召大家:“面前即使横着刀山火海,
我们也必须打过去!狭路相逢勇者胜!”这次战役是( A )
国民党进 攻陕甘宁
解放区
延安
西安
国民党进攻方向
解放区
北平
国民党进 攻山东解
放区
郑州
南京 上海
武汉 国民党重点进攻
议一议
从上图显示的国民党军重点进攻的形 势,说一说人民解放军应采取怎样的战略 战术,以及为什么要放弃延安?
毛泽东转战陕北
沙家 店 米脂
朱官 寨
责口镇
小河
羊马 河
蟠龙
延安
中共中央进军方向
革命圣地延安
延安位于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中部,东临黄河, 与山西相临,西面与甘肃接壤。
延安是革命圣地,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极为重要 的特殊位置,现存革命旧居140多处,其中有中国共 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和八路军总部所在地--王稼坪;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旧址凤凰山;以及宝塔山、枣 园、杨家岭等地。
延安是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 一。
B.粉碎敌人对陕甘宁解放区的进攻
C.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
D.粉碎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
陕北
解放战争;彭德怀、贺龙率领西北野战军,粉
走
碎了敌人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向 战 略
孟良崮上火如潮: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等指挥下,取得 孟良崮战役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八年级历史上册 5.23 走向战略进攻图文素材(刘邓大军挺进中原) 北师大版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
——刘邓大军挺进中原
部队夜渡黄河
1947年6月30日-7月28日,刘邓野战军挺进中原,举行鲁西南战役,揭开战略进攻序幕。
30日晚,刘邓野战军主力13万人,遵照中共中央军委指示,一举突破国民党军的黄河防线,转入外线作战,随即发起鲁西南战役。
当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后,蒋介石急忙调兵遣将,企图逼近刘邓野战军主力于郓城、荷泽地区背水作战,力图挽回败局。
由于当时还没有完全粉碎敌军重点进攻,我军在数量和装备上远远逊于敌军,就实行战略转变,这是充分估计了影响战争各方面条件后采取的大胆决策。
刘伯承、邓小平采取“攻其一点,吸其来援,啃其一边,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创造了以15个旅的兵力歼国民党军4个师部9个半旅约6万人的战例,打乱了国民党军在南线的战略部署,有力地配合了西北和山东野战军粉碎国党军重点进攻的作战。
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揭开了人民解放战略进攻的序幕,这一历史性转折事件震惊中外。
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惊呼:中国发生了“六卅”事件。
美国杰克·贝尔登在《中国震撼世界》一书中,以目击者的身份写道:“我阅历过多次战争,但却从未见过比共产党这次和以后抢渡黄河更为高明出色的军事行动。
说它高明出色,倒不在这次行动本身,尽管没有行动一切都是空的,而主要在于这一军事行动的构想——它的胆识、气魄,特别是它的创造性的想象力。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在这一事上“堪称大师:他们善于抛弃不重要的方面,而紧紧抓住主要环节。
”
集结在黄河滩上的刘、邓大军。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教学案 北师大版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史实。
2.知道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我军战略进攻得的序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解放战争初期粉碎敌人重点进攻、千里跃进大别山等史实,让生深切感受当年宏阔的历史场景、毛泽东等当党的领导人“用兵如神”的智慧。
【重点难点】重点知道这三次重要军事行动的过程及相关史实。
正确战略战术是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这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出示目标】三、【提出问题,自主学习,尝试练习】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17页到119页的内容,完成下面问题:2、读一读陈毅元帅的诗,结合课本第二目内容,讲一讲与此诗有关的故事。
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
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
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
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
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20页到121页的内容,完成下面问题四、【学生互动】五、【师生互动】六、【拓展延伸,巩固提升】1.看右表:在解放战争之初,国共两党力量众寡悬殊。
蒋介石曾狂妄的叫嚣:只用三到六个月,就可以消灭共产党。
一年之后,人民解放军不但没有被消灭,却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想一想: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共产党为什么能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七、【归纳总结】八、【课堂达标】1.右图照片拍摄的历史背景是 ( )A.长征时B.国民党重点进攻时C.反”围剿”时期D. 反“扫荡”时期2.1947年夏,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的是( )①彭德怀②贺龙③刘伯承④邓小平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
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这里“插上一刀”的军事行动是指()A.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C.人民解放军发进辽沈战役 D.人民解放军发动淮海战役4、标志着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是()A.重庆谈判 B.转战陕北 C.挺进大别山 D.渡江战役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兄弟阋墙】 1936年10月21日,蒋介石对张、杨(指张学良和杨虎城)进行训话,要分清敌人的远近,事情的缓紧。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 挺进大别山备课素材 北师大版
挺进大别山1947年(民国36年)8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刘邓大军向国民党统治地区大别山实施进攻的战略性行动。
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后,国民党军统帅蒋介石为堵住其黄河防线的缺口,乘刘邓所部集结在鲁西南休整之机,调集8个整编师共18个旅、14万人的兵力,分别由菏泽、定陶、嘉祥、袁口等地,分进合击,企图围而歼之。
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的既定方针和当面敌情,以及国民党军企图利用连日大雨,黄河水位陡涨,破堤放水淹没解放军等情况,当机立断,决心不要后方,直出大别—山。
7日晚,在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于黄河渡口进行佯动,以及华东野战军5个纵队于郓城以东地区钳制国民党军整编第5、第85师等部西进的配合下,刘、邓率4个纵队经巨野、定陶间先期跳出合围圈南进。
11日,越过陇海路,以第1纵队并指挥中原独立旅为右路,第3纵队为左路,第2、第6纵队掩护中共中原局、野战军指挥机关为中路,向大别山疾进。
这时,蒋介石错误地认为刘伯承、邓小平所部是“北渡不成而南窜”,即以12个旅为第1梯队、以8个旅为第2梯队,先后尾追刘邓大军;另以4个旅在许昌、漯河等地侧击,以2个整编师及1个交通警察总队布防于柘城、鹿邑地区,企图围歼刘邓大军于黄泛区。
宽20多公里的黄泛区,遍地淤泥,积水没膝,深处及脐,荒无人烟,行军、食宿均十分困难。
17日,刘邓大军战胜困难,胜利通过黄泛区。
18日,又渡过沙河。
20日,部队轻装向汝河急进。
至23日,第3、第l、第2纵队在击退国民党军沿途少数阻击部队后,均渡过汝河,逼近淮河。
当第6纵队和中原局、野战军直属队到达汝河北岸时,经平汉路赶来截击的国民党军整编第85师已占据了汝南埠等渡口,且后有迫兵3个整编师仅距20余公里。
据此,刘伯承、邓小平亲自察看渡口,指挥部队强渡汝河。
24日夜,第6纵队一部在炮火掩护下,渡过汝河,夺取子渡口,掩护纵队主力及领率机关安全渡河。
八年级历史上册 5.23 走向战略进攻拓展资料素材 北师大版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千里跃进大别山1947年是解放战争的关键一年。
国民党军队倚仗装备精良、兵力较多的优势,向山东和陕北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并占领了延安。
此时有人断言:蒋介石已经稳操胜券,共产党则像过早凋谢的黄花,开始枯萎了。
连莫斯科也认为撤离延安的决定是错误的。
然而,蒋介石低估了毛泽东。
在当时的形势下,毛泽东不动声色地下出了一招险棋:从蒋介石伸来的虎口般的“钳铰”处中央突破,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同时将主要进攻方向指向敌人战场上最敏感而最薄弱的地区大别山,并将这个任务交给了刘邓大军。
进军大别山,自断后路,向敌人的心脏地区千里跃进,确是一步险棋。
邓小平说:“我们好似一根扁担,挑着陕北和山东两个战场。
我们要责无旁贷地打出去,把陕北和山东的敌人拖出来。
我们打出去挑的担子愈重,对全局愈有利。
”1947年8月7日,刘伯承、邓小平发出命令:勇往直前,不要后方,不向后看,千里跃进大别山!这是一次路途诸多险阻的进军,是一次全靠意志和勇敢才能取胜的进军。
刘邓创造了奇迹。
经过20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刘邓大军以锐不可挡之势,战胜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先后越过陇海路、黄泛区、沙河、涡河、汝河、淮河等一道又一道障碍,于8月27日胜利到达大别山区。
尔后,陈(毅)粟(裕)大军挺进豫皖苏,陈(赓)谢(富治)大军挺进豫西,三军构成品字形,协同作战,共同创建新的中原解放区。
于是,战争的车轮在这里扭转,历史的轨迹在这里转弯。
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开始了,一个伟大的事变由此诞生了!坚持大别山的斗争,人们也叫逐鹿中原。
中原地跨鄂、豫、皖、苏、陕五省,北至黄河,东起运河,南临长江,西迄伏牛、汉水,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物产丰富。
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只要解放军能在中原立足生根,就可东慑南京,西逼西安,南扼长江、武汉,直接威胁敌人的长江防线和江南统治区,迫使敌人的主力从山东、陕北战场回援,从根本上改变战局。
因此,解放军总司令朱德曾说:“自古谁得中原,谁得天下。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 巍巍昆仑备课素材 北师大版
巍巍昆仑1947年3月,国民党对我"全面进攻"失败后,又对我解放区实行了"重点进攻",党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人首先攻占的目标。
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决定中央机关撤出延安,在外线与敌人周旋。
中央书记处暂时分成两部分: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留在陕北;刘少奇、朱德到黄河迤东。
留在陕北的中央机关代号为"昆仑纵队",任弼时任司令。
"昆仑纵队"在十分艰险的境遇中与敌人周旋,同时与全国各战场保持着不间断的联系。
胡宗南进占延安后,其主力即被我军牵向黄河边。
夺取蟠龙的战斗打响后,彭德怀亲临指挥,王震身先士卒,战士们奋勇杀敌,全歼蟠龙守敌,生擒旅长李昆岗,缴获大批军用物资。
此时,国民党发动内战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抗。
国统区学生运动日益高涨。
毛泽东审时度势,认为山东战场歼敌时机已成熟,命陈毅、粟裕向敌人发起进攻。
陈、粟大军果断地将敌人74师包围并歼灭于孟良崮,击毙了骄横的张灵甫。
陈毅打电报向党中央报捷。
74师被歼,蒋介石痛心疾首,学生又包围了美国大使馆,蒋介石怒不可遏,命令立即镇压。
我党中央及时抓住这一时机,有力地揭露了蒋介石独裁政权的真面目。
遵照蒋介石的命令,胡宗南一直在寻找我党中央的踪迹,借助美国的无线电测向仪,测出了我中央所在地,并派部队连夜向驻地扑来。
毛泽东神机妙算,率我军迅速转移,敌人扑了空。
随着战局的变化,党中央在陕北召开了重要的小河会议,重新高速了兵力,提出"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黄河战略。
担任追击我总部任务的刘戡部队一直被"昆仑纵队"牵着鼻子走。
为给彭德怀制造战机,毛泽东要人在绥德大桥上立下了"毛泽东由此向东"的木牌,继续牵制敌人。
彭德怀抓住战机,在沙家店消灭了胡宗南第36师。
刘戡觉察上当,失败已无可挽回。
我西北野战军开始反击。
刘邓大军到达大别山,其他战场也转入战略进攻,解放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挺进大别山
1947年(民国36年)8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刘邓大军向国民党统治地区大别山实施进攻的战略性行动。
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后,国民党军统帅蒋介石为堵住其黄河防线的缺口,乘刘邓所部集结在鲁西南休整之机,调集8个整编师共18个旅、14万人的兵力,分别由菏泽、定陶、嘉祥、袁口等地,分进合击,企图围而歼之。
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的既定方针和当面敌情,以及国民党军企图利用连日大雨,黄河水位陡涨,破堤放水淹没解放军等情况,当机立断,决心不要后方,直出大别—山。
7日晚,在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于黄河渡口进行佯动,以及华东野战军5个纵队于郓城以东地区钳制国民党军整编第5、第85师等部西进的配合下,刘、邓率4个纵队经巨野、定陶间先期跳出合围圈南进。
11日,越过陇海路,以第1纵队并指挥中原独立旅为右路,第3纵队为左路,第2、第6纵队掩护中共中原局、野战军指挥机关为中路,向大别山疾进。
这时,蒋介石错误地认为刘伯承、邓小平所部是“北渡不成而南窜”,即以12个旅为第1梯队、以8个旅为第2梯队,先后尾追刘邓大军;另以4个旅在许昌、漯河等地侧击,以2个整编师及1个交通警察总队布防于柘城、鹿邑地区,企图围歼刘邓大军于黄泛区。
宽20多公里的黄泛区,遍地淤泥,积水没膝,深处及脐,荒无人烟,行军、食宿均十分困难。
17日,刘邓大军战胜困难,胜利通过黄泛区。
18日,又渡过沙河。
20日,部队轻装向汝河急进。
至23日,第3、第l、第2纵队在击退国民党军沿途少数阻击部队后,均渡过汝河,逼近淮河。
当第6纵队和中原局、野战军直属队到达汝河北岸时,经平汉路赶来截击的国民党军整编第85师已占据了汝南埠等渡口,且后有迫兵3个整编师仅距20余公里。
据此,刘伯承、邓小平亲自察看渡口,指挥部队强渡汝河。
24日夜,第6纵队一部在炮火掩护下,渡过汝河,夺取子渡口,掩护纵队主力及领率机关安全渡河。
至27日,刘邓大军已全部渡过淮河,分别占领固始、潢川等县城,完成了挺进大别山的任务,象一把利刃插进国民党军的战略纵深。
此战共歼敌8500人,其中俘敌4400人,毙伤4100人。
但是刘邓大军也受到了很严重的损失,军队伤亡过半,并且失掉了所有的重武器.
点评:此战,是解放战争的一个伟大转折,在这一历史转折关头,中共中央军委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组成战略突击队,在各解放区军民的策应和后面两路大军的配合下,采取无后方的千里跃进的进攻样式,直捣国民党军统治的大别山区,创建了大块革命根据地,威胁其首都南京和武汉两大重镇,为转入全国性的战略进攻奠定了基础。
这一创造性的战略决策、独特的战略进攻样式和丰富的作战经验,给毛泽东军事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
在此次军事行动之前,毛泽东,邓小平及刘伯承曾经反复研究过,这是一次大胆的军事冒险,甚至赌博.在出发前的誓师大会上,邓小平提出了这次行动的三种可能:一,部队到不了大
别山;二,部队到大别山后站不住脚;三,部队扎根大别山.他继续提出,要坚决避免第一,二种结果,努力实现第三种结果.因为第一种的结果是,刘邓大军被消灭,第二种结果是,返回根据地打游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