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合集下载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七年级语文上册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七年级语文上册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玄虚(xuán ) 脊梁( jǐ )
省悟(xǐng ) 诓骗(kuāng )
(2)词义
【玄虚】空而不切实,不可信。 【诓骗】 说谎话骗人
【为民请命】替老百姓向上请求减轻负担或解除痛苦,保全生 命。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
【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 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2.拓展延伸
从自身做起,我们应该怎样树立民族自信力呢? 我们作为中学生,应当扩大知识面,深入了解从古至
今具有民族气节的英雄人物事迹,在伟大精神的熏陶下塑 造心灵,并且不断丰富知识,增长才干等等。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 (2)试写一篇小作文:《由脊梁而引起的思索》。 (3)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精读感知
1.本文是一篇什么性质的议论文?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议论文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 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 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 活。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以体 现出鲁迅杂文的风格。
5.文中“他信力”“自欺力”加引号起什么作用? 起讽刺否定的作用。
6.“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当时国民党到处散布悲观论调,广大民众也因“中国 的脊梁”总被摧残、被抹杀而看不到光明。鲁迅反复赞扬 “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7.欣赏品味杂文的语言特色。
(1)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 位置?为什么?
3.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 实”,与后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通用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

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本店铺精心整理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 1一、说教材《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议论文。

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议论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

《课程标准》中要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敌方的论调,在以大量事例对敌方错误的论调进行无情的鞭挞基础之上,作者又提出了自己的论点,进而进行了论证,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语文熏陶的极好文本。

我们的学生对“自信”二字的理解,只是停留于表面,限于感性,未能深入,不能升华,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尽量避免空洞的说教,只充当导演的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也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主导”的教学理念,让他们自己去体会文中所包含的感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学习议论文的写作特点及本文的驳论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二、说教法《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议论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听读法、讨论法、欣赏感悟法进行教学。

听读法:听读可让学生理会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文章情感。

讨论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

它可以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欣赏感悟法:历史已成过去,但我们必须保持清醒。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绝不能忘记历史,更不能失掉自信。

本环节我将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感悟,引导他们树立信心。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

重点探究
细节研读探究
(5)“失掉了他信力……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这里 的“新生路”指什么? 后面加点的国民党政府删除的字说明什么?
“新生路”,那就是相信自己,“但”字一转, “不幸”得很,走上了一条可怕的路,即求神拜佛、 虚无漂渺、精神麻醉的路。
这是上层统治者自欺欺人,以掩盖他们乞求于 帝国主义镇压革命的罪恶目的。
内容过关
整体感知
(3)结合对文章的阅读和理解,划分出全文的层次,并归纳每小结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2) 提出对方的论点及论据,暗示对方的论证以偏概全。 第二部分(3—5) 直接反驳——失去的是“他信力”并发展着“自欺力”。 第三部分(6—8) 间接反驳——用事实证明正面论点的正确反驳敌论点。
第三部分(9) 得出结论:中国人自信力的有无要看中国人的筋骨和脊梁。
重点探究
细节研读探究
(6)结合上下文,说说第六段在全文来看有什么作用?“笼罩了一切”说明了什么?
第六自然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明确论点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先承接上文,对“自欺”作了历史说明,指 出“自欺”是从古就有,于今更甚。“笼罩了一 切”说明“自欺”在当时国民党上层社会泛滥的 严重性。
内容过关
整体感知
(1)阅读全文,说说本文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又是什么?
批驳的观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正面的观点 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
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内容过关
整体感知
(2)文章中说“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作者是如何反驳 这一观点的。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PPT课文课件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PPT课文课件
点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5.文中“他信力”“自欺力”加引号起什么作用?
本这文些选 没自有《失1且掉.介自作亭信者杂力是文的集中怎》国么。人证是明中国正的面主论流点,是的中?国的希望。
明确:课文分成四个部分。
鲁(3)迅完,成原《名名作周师者树测历人控,数》浙或从江《古绍精以兴英人来新。课,堂就》有本埋课练头习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 (21、)听熟法录读音的课朗人文读,,,归作注纳意为文正事章音层实。次论据证明他们都是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
注意感情基调(喜、怒、哀、嘲笑、讥讽)。 ”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
揭露了国“民这党政就府是的中卖国国投的降脊本梁质”,肯是定比了喻中的国共说产法党。及这其领些导没的有广失大抗掉日自军信民力所作的出中的国巨人大贡是献中。国的主流,是中国的希望。
深层探究
3.作者说“这一类的人们”指的是谁? 指坚持抗战和民族解放的人们。 4.“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它来自民众, 故称“地底下”,在当时,这股力量指中国共产党。 5.文中“他信力”“自欺力”加引号起什么作用? 起讽刺否定的作用。
(3)完成《“名中师国测控的》脊或梁《”精英是新指课脚堂踏》本实课地练为习民。 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
1.本文是一篇什么性质的议论文?
语文们(人往教往版来)自九年下级层上或册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注意感情基调(喜、怒、哀、嘲笑、讥讽)。
整体感知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三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三篇

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

2、朗读品味,体会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的语言特点。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精读课文,学会本文抓住突破口进行批驳的方法,学会通过驳论证来反驳论点的方法。

三情感与态度价值观1、学习文章之后,要让学生感受到鲁迅先生不屈的民族正气和深邃的思想,学习作者的爱国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

2、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二、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朗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对于当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大家是比较熟悉的,我们读过他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小说有〈社戏〉、〈故乡〉等作品。

而杂文也是鲁迅先生独创的一种文章体裁,它以议论为主,以批评、讽刺见长。

文章短小精悍,非常有力。

有人把鲁迅的杂文比作是刺向敌人的匕首。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鲁迅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二介绍时代背景及驳论文的有关知识学生介绍,老师补充1、介绍时代背景2、议论文从论证方式上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三整体感知,了解课文1、通读课文,找出鲁迅击中敌人的哪个要害?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的?2、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引导学生多诵读,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去感知、领悟、理解、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迅速筛选信息,摄取要点,在初读时迅速圈画出观点和论据,在朗读思考中明确答案。

四精读课文,讨论探究根据老师所讲的有关驳论的知识,细细品读课文,谈谈作者用什么方法驳倒对方的观点的。

1、用驳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

九年级上册语文PPT教学课件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语文PPT教学课件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人教版)
“脂粉”指统治阶级的欺骗性宣传。“状元宰相的文章” 指国民党反动政客和御用文人的言论。 “地底下”暗指处于地 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 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他们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在古代指哪 些人?在今天,又指哪些人?请分别举出三个事例,来 证明作者的话是正确的。 古代事例:
1.敌论论点与论据中论述对象有什么变化?说说敌论证 过程中的错误在哪儿? 2.作者是怎么证明正面论点的? 3.“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请你根据自己 的了解为第7段中“……的人”注解举例。 4.文章采用了什么样的反驳方式?
1.敌论论点与论据中论述对象有什么变化?说说敌论证过 程中的错误在哪儿?
1.课文作者摆出的敌方论点和论据是什么?
敌论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两年前总自夸“地大物博”
敌论据
不久不再自夸只希望“国联”
现在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2.为彻底驳倒敌论,作者还从正面提出了自己的什么论点? 他用哪些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从古以来
都有“中国的脊梁”
现在
一、研读文本
2.揣摩下列红色字词的表达效果: (1)……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 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2)“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 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 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省( xǐnɡ)悟 家pǔ( 谱 ) zǎi( 宰 )相
摧( cuī )残 wū( 诬 )蔑

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原文阅读(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

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原文阅读(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

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原文阅读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②,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③,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④。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

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

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

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⑤,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

【注释】①选自《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本篇最初发表于1934年10月20日《太白》半月刊第一卷第三期,署名公汗。

文中加粗的语句,是最初发表在《太白》月刊上时被国民党书报检察机关删去了的。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第一部分(1—2)揭示对方的论点论据,暗示对方 的论点以偏概全。 第二部分(3—8)从正面和侧面批驳敌论,以古今 事例论证中国人并没有失掉自信力。 第一层(3-5):从反驳对方的论据入手,分析对方 的论据不能证明对方的论点,直接反驳对方论点。 第二层(6-8):提出正面论点(间接反驳)古往今 来,具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大有人在,中国人自古以 来就有自信力。 第三部分(9):得出结论。中国人自信力的有无要 看中国人的筋骨和脊梁,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
用驳论证的方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接反驳,又用正面立 论的方法间接反驳,从而彻底驳倒对方谬论。 对方的论据确实是事实,问题在于这些论据 不能证明论点,就是说,论证上不合逻辑。 就这样,通过驳论证直接驳斥了对方论点。 作者又从正面提出论点,这个论点与对方的 论点是争锋先对的。证明了这个论点的正确 性,等于宣告对方论点不能成立。这就间接 驳斥了对方论点。直接批驳与间接批驳相结 合,批驳就全面深刻,十分有力。
中 国 人 失 掉 自 鲁 信 迅 力 了 吗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 突然向沈阳进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 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 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而国民 党政府腐败无能,采取不抵抗政策,“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 去哀求国联”,“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是第一次世界大 战后,于1920年成立的国际政府间组织。鲁迅指出“国联却正和日 本是一伙”“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 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它派出 的调查团到我国东北调查后,在发表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书》中, 指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非“合法之自卫手段”,但居然承 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 的措施,蒋介石向国联哀求,实际上就是向日本帝国主义哀求,充 分地揭露了蒋介石屈膝投降的奴才相。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 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 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因此, 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 信力。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于 1934 年 9月 25 日,正是“九一八”事变 三周年之后,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写了一篇文 章——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人教九上(优秀6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人教九上(优秀6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人教九上(优秀6篇)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优质篇一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语文第五课《故乡》。

2、学习在前后对照中展示人物性格变化,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3、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是造成农村和乡镇经济衰败、农民破产、人民生活艰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这种痛苦和悲哀。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认识造成农村经济衰败和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根源。

教学方法:讲析、讨论、朗读教学用具:计算机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二、体裁:小说三、背景:1、请问鲁迅的故乡在哪?(浙江绍兴)2、对鲁迅的故乡你了解多少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给了我们一些关于鲁迅故乡的信息,从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到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屋,可以看出鲁迅的故乡如何?明确:不仅景美,而且人淳朴、善良、友好。

(留恋、喜爱、思念之情。

)(不是,因为故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很糟糕。

)时代背景:1921年,辛亥革命,赶跑了一个皇帝,却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第五课《故乡》三课时》。

6、提问:课文中的“我”是不是鲁迅呢?(当然不是,小说中的人物是虚构的。

文艺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四、整体感知:听读课文后,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五、理清文章的结构:速读全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依据时间的顺序,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

”)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精品教学课件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精品教学课件
请与同伴交流!
小 结 与 思 考
这节课的学习你有 什么收获?
课后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明白了什 么? 还有什么疑问吗?
课后作业
1.基础型作业:梳理本节课知识点。 2.发展型作业:完成本课时练习。
总结点评 反思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得都非常棒 。在以后的学习中,请相信你们是存在着 巨大的潜力的,发挥想象力让我们的生活 更精彩吧。
着这个字眼起伏翻腾,在“信”的对象、类属、影响上大做文章,并运用 仿拟的手法,增添了讽刺意味。
深入探究——课堂练习 文章最后说“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
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这句话与上文的哪些话相呼应?你对这句话 是怎样理解的?
“状元宰相”是指国民党统治阶级及其御用文人,他们的作用只是为世道搽上 “自欺欺人的脂粉”;
树靶子
打靶子
立观点
摆敌论 论点
1-2段
驳敌论 论证
3-8段
证明自己 观点
9段
整体感知
1.阅读全文,找出对方的错误观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整体感知
2.找出作者认为对方观点错误的原因
过去:信“地”

敌 论 点
信“物” 信“国联”
他信力

但从未相信过自己


现在:热衷于求神拜佛
自欺力
整体感知
3.仔细阅读课文,找出作者是如何反驳的。
“总”表明时间长、频率高,表现出国民党夜郎自大的丑态。 “只”表明不做别的考虑,表现出国民党仰仗别人的可怜相。 “一味”表明专注于此,表现出国民党顽固不化的样子。
深入探究—— 品味语言
2.“他信力”与“自欺力”都是作者自创的词,作者是怎 样创出这两个词的?这两个词的使用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第四单元 第16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第四单元 第16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
督促学生的课前自学,展示学生自主学习成果,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课堂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识记文体常识,拓展知识,为学习驳论文作铺垫。
掌握基础知识,为后面学习作铺垫。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讲授新课
一、理解论证思路
同学们,这篇杂文批驳了什么观点?论证思路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首先倾听课文录音,然后思考下面的问题。
……
③同时,网络文化高度繁荣的今天,寒门青年逆袭的方式也更加多元。之前,网名为“搬砖小伟”的湖北青年石神伟,凭借一系列自制的高难度健身视频,在短视频分享平台上吸引了超过百万粉丝。这位寒门青年从留守儿童、网瘾少年一路走来,用健身不断磨练和改变自己,传递着积极进取、拼搏向上的正能量,感动了无数网友。今天,许多像“搬砖小伟”这样寒门出身的“网红”,借助网络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也为社会进步传递着正能量。有人感慨,小伟的坚韧、低调和朴素,是这个时代的奢侈品,他是真正属于今天的“寒门贵子”。可以说,传播结构扁平化的互联网,为不少寒门青年打开了一扇改变人生的窗户,也创造了另外一种生命的可能。
点拨:“中国人”的含义是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6.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理解,“状元宰相”“地底下”指的是什么?
点拨:“状元宰相”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总结:鲁迅先生在对比中热情赞颂中国共产党人才是中国的“筋骨和脊梁”,“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的战斗”。
点拨: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
第二部分(第3~8段):反驳对方的论点。
第一层(第3~5段):直接反驳。
第二层(第6~8段):间接反驳。
第三部分(第9段):得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共85张PPT)解析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共85张PPT)解析
驳论文知识
❖ 论证方法: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和方法。
❖ 论证方式:即作者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 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
(1)立论:即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用论据 来加以论证,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
(2)驳论:假设一个错误的论点是正确的, 然后进行反驳,再提出自己正确的论点。
❖ 什么叫驳论文 ❖ 驳论是指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
批驳错误的反动的见解和主张。 ❖ 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是驳论文。
批驳的方法
1.直接批驳 ①驳论点:抓住敌论点中的错误进行批驳 例:《不求甚解》“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曲解了不求甚解的含义 ②驳论据:指出敌论中论据的虚假、错误而证明其论点
的荒谬性。 ③驳论证: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驳倒对方的论点,揭穿
国民党官僚、政客和社会“名流”却多 次举行“法会”祈祷解救国难。
悲观失望的情绪笼罩国统区上层,蒋介石 有“三日亡国”的论调。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 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后。当时, 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 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他们这样 做只能瓦解斗志,甘做亡国奴。鲁迅 这篇文章,就是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 鼓舞民族的事物的思想和心态。
自欺力:指的是自己欺骗自己的思想和心态。
仿词
敌论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间接反驳 我方论点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间接 反驳 (6—8) 我方论据
结论:
(9)
埋头苦干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 脊 为民请命的人 梁
舍身求法的人
今 有确信, 不自欺
前仆后继的战斗
(二)反驳
论点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埋头苦干的人
间接反驳
古 拼命硬干的人 脊

九年级语文上册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12
H
小结
本文抓住敌论据不能证明 敌论点为“突破口”,以 反 驳对方的论证为武器, 一举击中其要害。反驳强 劲有力。
13
H
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4
H
15
H
7
H
5.提问:文章如何驳论证的?
首先摆出对方三个论据:
(1)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
信“物”并非“自信”。
(2)希望国联是“他信”不是“自
信”。
(3)求神拜佛是“自欺”。
8
H
6、提问:文中“他信力”“自欺力” 加引号起什么作用
起讽刺否定的作用。
7、提问:“失掉了他信力,就会
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
H
检查预习
诓骗:哄骗。
慨叹:有所感触而叹息。
渺茫:本课是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 骗手段。 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
悲伤。
2
H
作者介绍
3
本文选自《且介亭 杂文》,作者鲁迅 (1881-1936), 原名周树人,字豫 才。鲁迅是他1918 年为(新青年)写 稿时开始使用的笔 名。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文学家、思 想家和革命家。
H
时代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 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 八”事变三周年之后。当时, 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 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 自信力。鲁迅这篇文章,就 是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 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写的。
4
H
1、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2、提问:文章怎样提出批驳的 论点的?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018部编版)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共五篇]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018部编版)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共五篇]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018部编版)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共五篇]第一篇: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018部编版)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阅读课文,梳理课文的论述层次。

2、学习品味内涵丰富的杂文语言。

能力目标1、会鉴赏文学作品,提高鉴赏能力。

2、通过品味语言,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而探究作品的思想意义。

情意目标感受作者运用犀利、讽刺的语言所表达的爱憎情感和严正立场。

教学设想1、通过反复阅读和有感情的朗读,品味作品犀利、辛辣、具有强烈讽刺意味的语言。

2、课前组织学生搜集有关背景资料和有关本篇文章的资料与课堂点拨、品读一词一句相结合,激发学生理解课文,走进鲁迅的兴趣和热情。

3、拟采用多媒体的方式辅助教学。

4、课型:品读鉴赏课重难点简析:1、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论证缜密。

先驳后立,明确、有利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立场。

因此我确立本课教学重点为:把握课文的层次结构和思想内容。

2、作者说:“现在是多么切迫的时候,作者的任务是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予反响或抗争……”这就告诉我们鲁迅写作杂文完全是时代的要求,斗争的需要。

从理解文章,理解鲁迅的角度,我将教学难点确定为:品味杂文语言,领会作者思想感情,探究作品思想意义。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1934年,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日本帝国主义加紧着侵略中国的步伐。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

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而作为有良知、不自欺的中国知识分子代表——鲁迅先生针对上述情况,颇有感触,奋笔写下了这篇文章,今天我们有机会走近它。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ppt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ppt

章”指国民党反动政客和御用文人的言论。 “地底下”暗
指处于地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 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他们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在古代指哪 些人?在今天,又指哪些人?请分别举出三个事例,来 证明作者的话是正确的。 古代事例: 发明家毕升、民族英雄文天祥、伸张正义的海瑞、 探求佛教教理的玄奘等。 现代事例: 科学家袁隆平、体育健儿刘翔、抗击非典的英雄姜 素椿、飞天英雄杨利伟等。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 的中国人在。
正面立论,间接 反驳敌论点。
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
二、品析语言 1.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 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不能。“总”让人们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
的洋洋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 并于16日安全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 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航天员杨利伟成为中国首位航 天英雄。
2005年10月“神六”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1997年7月1日,香港在 沦亡百年之后于回到祖国的 怀抱
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午夜,英国旗徐徐降下
家pǔ( 谱 ) kuānɡ(诓 )骗 zǎi( 宰 )相
二、记一记
诓 慨 渺 玄 骗: 哄骗。 叹: 有所感触而叹息。 茫: 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虚: 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为民请命: 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1.课文中作者摆出的敌方论点和论据是什么? 2.为彻底驳倒敌论,作者还从正面提出了自己的什么论点?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语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课件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语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课件
第一句先论论点的前半部分,“中国人” 不能看“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却要看 “他的筋骨和脊梁”。不能以偏概全。第 二句再论论点的后半部分,“自信力”的 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 要拿出自己的眼光来看地底下不能为大 家所知道的事实 。
(1)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 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 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 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 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 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 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 麻醉着自己。中国人什么特 点?
❖ 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的脊 梁”?
1、分组朗读1-5自然段,探讨学习。
(1)作者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 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先确认敌论据的真实性,但这真实的论 点不能证明其论点,敌论点不攻自破。
(2)文章如何驳击敌论证的?
A. 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 并非
“自信”。 B. 希望国联是“他信”不是“自信”。 C. 求神拜佛是“自欺”。
通读全文,掌握下列词语。
玄( xuán)虚 怀古伤今 为民请命
诓( kuāng)骗 渺茫 慨( kǎi ) 叹
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 读了课题你会想到什么问题?
❖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对方的错误观点 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 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板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在米家军雄赳赳气昂昂奔赴韩国东征 之前,中国足球的自信力一度让国人为之 惊叹;可是,当我们与世界杯的第一次密 切接触提前结束在韩国腥湿的空气中时, 曾经承载了我们半个世纪梦想和期盼的自 信力却变得模棱两可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新版九年级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一、现代文阅读
1.根据课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内容回答问题
作者指出应如何评价中国人?
“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揣摩第一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揣摩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不过一面总.是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2.阅读
《怀鲁迅》
(甲)与《悼冰心》(乙)[甲]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
发出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的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22日上午10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

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乙]60年前,我是诵读冰心阿姨那本毛边书页的小读者。

在蓝天下,碧海上,闪烁的星星下,大船的甲板上,
你母亲抱着你,你出了一身大汗,病好了。

我为你欣喜,感觉到了自己母亲的爱。

我也生过大病,妈妈也这样抱过我。

60年来,在艰难困苦的时候,我时时想到你那些温馨的语句。

听说你病了,在医院里,大家送鲜花,送爱,送关怀给你。

可是没有你妈妈来抱你了。

于是你倦了,你去找妈妈了,投入她温暖的怀抱。

我们失去了你,但是你找到了亲爱的妈妈。

在蓝天下,星光下,在碧海上,你在妈妈的怀里。

带着我们千千万万的小读者、大读者、老读者的爱
《怀鲁迅》的第1、2、3节中的哪些词语表达出郁达夫听到鲁迅逝世消息后的震惊和急切赶去参加葬礼的心情?
《怀鲁迅》中“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一句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是?
《悼冰心》中“小读者、大读者、老读者的爱”能否简化为“所有读者的爱”?为什么?联系《悼冰心》全文,你认为“妈妈的怀里”指的是什么?
甲、乙两文都是名人写的悼念名人的文章,想一想,两篇文章在文体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联系初中阶段读过的鲁迅和冰心的作品,比较《怀鲁迅》《悼冰心》两文的语言风格,说说各自有什么特色以及它们的共同点。

二、语言表达(本大题共3小题,共30.0分)
3.重点词语掌握
地大物博:______
前仆后继:______
自欺欺人:______
4.根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文体填空。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______ 。

作者因为______ 认为它是错误的。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______ 。

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______ 。

5.分小组搜集资料,写一份调查报告《中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现状调查》
三、其他(本大题共3小题,共15.0分)
6.重点字识记
搽.______ 玄.______ 虚
省.______ 悟渺.______ 茫
脊.______ 梁诓.______ 骗
7.文学及文体知识。

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______、______和______,中国新文学的______。

原名______,字______,浙江______人。

1918年发表了中国新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文小说______,猛烈地抨击了封建______制度的吃人本质。

他的作品按体裁分别收录如下:(只需填写一到两个你知道的即可)
小说集:______
杂文集:______
散文集:______
8.本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驳论文。

这种文体一般是先______,或______
(驳论点),或______(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______并加以论证。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认真阅读原文,可以发现有一个关键句给我们提示了答案,这个关键语句是“要论中国人”,出现在文章的最后一段,本段内容就是本题的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问题,认真阅读原文,抓住
该句中的“脊梁”一词,体会其比喻义,它比喻脚踏实地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

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的原因要结合“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来理解。

(3)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必须认真阅读原文,结合本文的语言特点来分析含义。

根据原句“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可以知道“状元宰相”一词含贬义,再联系该词本义,它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

根据原句“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可以知道“地底下”一词含褒义,联系文中内容,它应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词语的赏析能力。

解答此类问题,可从表达文章某一内容,表达作者思想情感来分析。

首先要明确几个词语的位置不能互换。

然后结合具体的表达效果来分析不能交换的原因。

根据本文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批驳的对象以及对方的谬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然后就这几个字词从讽刺的角度来概括其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丑化,点明丑化了他们什么形象。

这些尖锐泼辣的语言,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所以不能互换位置。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词语的赏析能力。

解答此类问题,可从表达文章某一内容,表达作者思想情感来分析。

该句子出现在文章的倒数第二段中,整段是表达作者对“中国脊梁”的赞美之情,“中国脊梁”“总是在被摧残,被抹杀”中的“总”直接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他们屡挫屡战的精神。

“简直”一词则是表达作者的情感,对国民党反动派所作所为的激愤之情。

答案:
(1)“要论中国人,……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
(2)指的是脚踏实地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

但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

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3)前者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后者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
(4)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及夸耀者的底气不足。

“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

它们准确的写出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性;
(5)“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

“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2. 3. 4. 5.
2. (1)晴天的霹雳,几通,荟萃,匆匆,吞,两口饭,跑,只是(此处需注意是指作者而言)
(2)鲁迅的精神是远远超脱于一般人生的意义,他的人格和所追求的事业都是高尚而具有全人类意义的。

所以其他的东西都只是个体意义的,放在鲁迅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

(3)不可以,这样写,每一个都是有所特指的,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于冰心的敬意。

作者是了解冰心曾经创作过的作品才会用这样话来定位人群,来表达对冰心逝世的缅怀。

(4)天堂的怀抱,祖国大地母亲的怀抱,冰心已经去世,她在另一个世界里永远在投入了母亲的怀抱,这里也有作者对冰心美好的祝愿,希望她能够得到她寄予小读者们的所有美好祝愿。

(5)文体上一个杂文一个是诗歌;在写作上,从内容而言,前者主要以鲁迅逝世后人们对他在精神领域里留下的空白和警醒做出纪念他的反应,而后者则是先引用了冰心的作品片断,然后直抒胸臆,表达作者个人对于冰心的怀念。

(6)鲁迅本人的作品杂文语言犀利,文风稳健,小说散文深刻镌永,他影响了几代文学青年的创作风格,《怀鲁迅》这篇文章在写作上就有这样的特点。

而冰心的作品语言清新自然,娓娓道来,亲切温暖,《悼冰心》一文的作者也在用模仿这种风格来表达对冰心的纪念和敬意。

3. 4. 5. 6. 7.
3. 土地广大,物产丰富;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紧接着上,用来形容不怕牺牲,英勇前进;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4.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5. 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

6. 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7. 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5. 建议学生可以去鲁迅纪念馆收集一些资料,拓展一下视野。

6. cháxuán xǐng m iǎo jǐ kuāng
7.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奠基人周树人豫才绍兴《狂人日记》宗
法《呐喊》《彷徨》;《二心集》《华盖集》《且介亭文集》;《朝花夕拾》8. 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直接批驳间接批驳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