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 唐雎不辱使命(2)
初级中学(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22 唐雎不辱使命2
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1.读准字音。 2.正确断句。 3.疏通大意。 结合注释,同桌互译,不懂的画出来。 质疑并释疑。
学科网 zxxkw
1.解决以下字音:
zxxkw
jū 唐雎
学科网
fú 怫然
guī 韩傀
免冠徒跣 gǎo 缟素
xiǎn
jì n 休祲
qiāng 以头抢地
náo 色挠
2.解释下列句中的多义词:
复读课文,合作学习:
• • • • 1.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请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3. 梳理文章结构。 4.分角色读课文。(叙述者、唐雎、秦 王各由一人担任,要能读出人物应有的 语气。)
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段 第二、三段 写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 写唐雎与秦王斗争的经 过 写斗争的结果,唐雎取得 胜利
助你自学 了解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 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 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 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 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 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 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 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 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zxxkw
助你自学 了解《战国策》
zxxkw
• 本文选自《战国策》,它是西汉末年刘向 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 体史书。《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 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史实,是 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取和言论的汇编, 又名《国策》、《国事》。 • 《战国策》在语言运用上很成功,雄辩的 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 味的幽默,构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
• 3.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 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 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 4.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 “错”起“意”来,就会把你和韩魏一样灭 亡。 • 5.“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 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 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 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第二课时教案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搜集一些具有凛然正气的布衣之士的事迹。
2、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学习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品味语言,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个性化语言。
教学计划: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作业反馈知识再现上节课通过大家自学,分组讨论,疏通了文意,了解了故事情节。
大家设计的学案,老师都逐一认真地看过了,非常好。
现在我们展示交流一下。
教师展示学生的学案,学生补充纠错,一起复习巩固文言知识。
今天我们继续研读这篇课文。
(师板书课题)明确“唐雎是怎样做到不辱使命的?”二、合作探究品读赏析(一)自读课文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看看“唐雎与秦王交锋了几个回合,最后谁取得了胜利?”生自读课文。
师:谁回答刚才的问题?生答:唐雎与秦王交锋了三个回合。
生答:最后唐雎取得了胜利。
师:好。
下面我们重点研读唐雎与秦王交锋的三个回合,并从中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出示幻灯片(二)合作探究分析人物1、研读第一个回合(1)抽学生读。
(2)其他同学进行评价(3)从评价中概括出人物的形象。
师板书:唐雎有胆有识、不卑不亢、立场严正秦王阴险、狡诈、虚伪(4)学生分角色再读。
2、分组研读第二、三个回合。
(1)分组研读(2)汇报成果组与组交流师板书:唐雎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秦王残暴、自大、贪生怕死(3)再读课文(三)演读课文师:通过分析我们与古人唐雎近距离的接触,为他的能言善辩所启发,为他的视死如归所感动,为他的浩然正气所激励,我希望在今后的岁月里,唐雎的这些精神能伴随我们共同成长。
唐雎也是凭这样的精神完成了使命,大家能不能用课本剧的形式再现一下当时的情景。
学生排练,表演。
三、拓展延伸体验感悟师:他们演得好不好?能不能体现唐雎的精神?生回答:好。
那么我们再看一个现代外交史上同样精彩的例子。
幻灯片出示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关于香港回归问题谈判的资料。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10.《唐雎不辱使命》
不应当急于求成,应当去熟悉自己的研究对象,锲而不舍,时间会成全一切。
凡事开始最难,然而更难的是何以善终。
以下是为您推荐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10.《唐雎不辱使命》。
10.《唐雎不辱使命》【生字注音】唐睢不辱(jū)使命秦王怫(fú)然怒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休祲(jìn)降于天天下缟(gǎo)素秦王色挠(nóo)【重点字词句义】1、通假字:①秦王不说(说:通“悦”,高兴)②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施行,置办)③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2、古今异义词:长跪而谢之(古义:道歉今义:感谢)3、词类活用:①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认为……轻”,小看)②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使……扩充”)③天下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丧服)4、一词多义:①徒免冠徒跣(空,本文可以解释成光着)徒以有先生也(仅仅,只)②惠大王加惠(恩惠)汝之不惠(聪明)③若非若是也(像)若士必怒(如果)5、其他重点词语解释:⑴不辱使命(辱没、辜负)⑵易安陵(交换)⑶其许寡人(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答应)⑷大王加惠(给予恩惠)⑸故不错意也(所以)⑹因使唐雎使于秦(于是)(派)(出使)⑺逆寡人者(违背)⑻非若是也(这样)⑼虽千里不敢易(即使)⑽岂直五百里哉(难道)(只,仅仅)⑾秦王怫然怒(盛怒的样子)⑿布衣之怒(平民)⒀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先生)(曾经)⒁以头抢地耳:撞;罢了⒂庸夫之怒(平庸无能的人)⒃非士之怒(有才能有胆识的人)⒄休祲:吉凶的征兆⒅秦王色挠(屈服)⒆寡人谕矣(明白,懂得)⒇免冠徒跣(脚)6、重点语句翻译: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呀!②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承蒙大王给予恩惠,用(贵国的)大面积的土地来换(敝国)小面积的土地,很好;即使如此,但是我是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随便)交换。
九年级语文上册唐雎不辱使命古诗文原文及翻译
九年级语文上册《唐雎不辱使命》古诗文原文及翻译2二、《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刘向)原文:秦王令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尽管,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假设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佛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何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平民之怒乎?”秦王曰:“平民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平民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假设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衰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互换安陵,安陵君可要许诺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互换小的,专门好;尽管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同意了封地,情愿始终守护它,不敢互换!”秦王不快乐。
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互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什么缘故呢?何况秦国衰亡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做忠厚长者,因此不打他的主意。
此刻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可是他违抗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如此的。
安陵君从先王那里同意了封地而守护它,即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互换,何况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就能够互换)呢?”秦王气势汹汹地发怒了,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不曾听说过。
九年级语文教案:唐雎不辱使命(全2课时)
课外作业
教学札记
主备人
授课人
授课时间
2022年月日
总第课时
课题
《唐雎不辱使命》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复述、翻译、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通过对文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剖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疏通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重点
疏通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难点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复述、翻译、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表现秦王盛气凌人,狡诈)
②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表现秦王咄咄逼人)
③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表现秦王无理责问)
④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表现唐睢不卑不亢,据理力争)
⑤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表现秦王骄横狂妄,不可一世)
二.自主先学
1、本文出自哪里?
2、前面我们所学的文章哪一篇也出自《战国策》?
教师补充:《战国策》又叫《国策》,是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策士(说客,又叫纵横家)的言论、活动的史书,以记言为主,分为十二国策。西汉末年,由刘向校正并定名。
《战国策》是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第2课时)教学案 新人教版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案一、目标: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2.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二、重难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意义三、教学过程(一)课前小测1.请同学们说出课文内容(可在各小组中选举一人,并根据回答情况评分)2.翻译重点语句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卜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与臣而将四矣。
挺剑而起(二)考考同学们的探究能力。
1.依照下列板书整理文章思路。
使秦原因: 秦王: 欲易安陵 安陵君: 愿终守之 抵制骗局:秦王: 轻寡人与 针锋相对: 唐雎: 千里不易 反击护国:秦王: 天子之怒 唐雎: 布衣之怒取得胜利: 秦王: 长跪而谢 唐雎不辱没使命唐雎:不辱使命小结:秦国企图用___________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由此引出唐雎___________一事。
“___________”写出了这场外交斗争的结局。
作者以唐雎出使秦国的经过为线索,完整地描述了唐雎出使秦国,不辱使命的全过程,给我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同学们,你觉得哪些语言最有特色,为什么?2.赏读课文,品味语言描写,体会塑造人物形象的独特手法。
请同学们以“表现了”(或“写出了”、“反映了”)的句式说话。
品味课文中的语言描写,从语言中分析人物形象。
(学生自主完成后,教师指导,参看答案)“秦王色挠,长跪而谢”,表现了秦王的外强中干;“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写出了秦王盛气凌人、以强凌弱的心态;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写出了秦王虚与委蛇、咄咄逼人的气势。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卜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写出了唐雎坚定的立场和不卑不亢的态度。
进一步揭穿秦王的骗局。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写出了秦王骄横狂妄、不可一世的性格。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PPT(第二课时)
整体感知
愤怒的样子
对人的敬称 听说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
曾经
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
平民
摘掉帽子
把 撞地 罢了
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 徒跣,以头抢地尔。”唐
光着脚
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
精读细研
唐雎与秦王斗争的三个回
秦王
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唐睢
第一 回合
不听寡人,何也 逆、轻寡人
为长者不错意。且秦灭韩亡魏
质问、施恩 加惠、威胁
否,非若是也 受地先王而守之,千里不易
岂直五百里哉
胸有成竹、洞若 观火、立场严正、 断然拒绝
整体感知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
屈服
道歉
到 通“喻”,明白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可是 凭借
只因为
译文:秦王(顿时)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 生请坐,哪里至于这样!我懂了,韩、魏灭亡,而安陵却凭借着五十 里的地方保存下来,仅仅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知识备查
作品介绍
《战国策》,书名。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 谋和言论的汇编。初有《国策》《国事》《 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 本子,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为 三十三篇。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
知识备查
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题 目是后人加的。战国时期,周王朝一统天下的局面早已被打破。 战国最后十年,秦相继翦灭各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 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 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移之名行灭国之实),安陵君拒绝 了秦王的要求,秦王不悦,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唐雎与秦王斗智斗勇,最终保全了安陵国土。
九年级语文上册《唐雎不辱使命》古诗文原文及翻译
九年级语文上册《唐雎不辱使命》古诗文原文及翻译22、《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刘向)原文: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佛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
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灭亡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做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这样的。
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而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呢?”秦王气势汹汹地发怒了,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
部编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 唐雎不辱使命2 (含答案)
10唐雎不辱使命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休祲.()唐雎.()韩傀.() 色挠.()gǎo()素fú()然免冠徒xiǎn() 以头qiāng()地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岂直.五百里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长跪而谢.之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B.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C.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D.对镜帖花黄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文中表现秦王玩弄诈骗伎俩,装出一副施恩加惠面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唐雎认为安陵君“不易地”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秦王认为“天子之怒”的结果是“,”,“布衣之怒”的结果是“,”。
比较阅读2 唐雎不辱使命九年级语文下学期金牌阅读之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解析版)
比较阅读2 唐雎不辱使命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被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且()②逆()③对()④若是()⑤虽()⑥直()【答案】况且;违背、不听;回答;像这样;即使;只是【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解答时,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若是”“虽”“直”都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译文:。
②轻寡人与?译文:。
③岂直五百里哉?译文:。
④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译文:。
【答案】①把安陵君作为长者看待,所以不加在意。
②是轻视我吗?③何况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呢?④安陵君从先王那里得到了土地并守护它。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最新统编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唐雎不辱使命》第2课时精品教学课件
精读课文
3.“小说”笔法,增添文学色彩。
本文的记事,已经摆脱了史料的束缚,增加了虚构成 分。例如按秦律,上殿面君不得带兵器,但文中唐雎却有 剑。塑造人物上多用“小说”笔法,如细节描写、神态描 写、语言描写等。本文叙事,把人物置于充满矛盾、紧张 激烈的斗争场面中,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人物个性 鲜明,文学色彩浓厚。
用一句话概括第3段的内容。
潮 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秦王为什么要说 “天子之怒”呢?
“天子之怒”是指“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秦王在骗局 被揭穿后,想以武力威胁恐吓唐雎,使之屈服。
精读课文
面对秦王大怒并发出威胁时,唐雎表现如何?
针锋相对,大义凛然。指出“布衣之怒”超过 “天子之怒”,边说边拔剑而起。这些言行体现出 唐雎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精神。
统编版 · 语文 · 九年级(下)
10.*唐雎不辱使命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揭露秦王 骄横奸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 2.通过诵读,分析人物性格,掌握塑造人物的方法。(重点) 3.本文故事情节曲折有趣,掌握文章通过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 发展的方法。(难点)
课堂小结
课文主旨
本文记叙了小国之臣唐雎临危受命,出使秦王,完成 使命的故事,运用人物对话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塑造了唐雎 的形象,歌颂了他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 斗争的爱国精神,同时也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 胜强秦的原因。
返回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秦王:欲易安陵
使秦原因
唐 雎 不 辱
斗争经过
(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跟踪检测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唐睢不辱使命(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唐睢不辱使命第二课时[教学要点]表演课本剧;品味课文中的人物对话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对话描写的作用;体会对比、衬托手法和修辞的表达效果,体会“言之有文”的特点;延伸拓展,比较阅读;说话训练。
激情表达。
[教学步骤]一、学生演读课文两人一组表演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内容,要求演出人物的精、气、神,再现人物形象。
师生评议。
选出最佳表演者。
二、赏读课文,品味语言描写,体会塑造人物形象的独特手法1.请同学们以“……写出了……”或“……反映了……”的句式说话。
品味课文中的语言描写。
学生自由发言。
生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写出了秦王盛气凌人、以强凌弱的心态,反映了秦王狡诈与专横的性格特征。
生2:“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写出了秦王虚与委蛇、咄咄逼人的气势。
生3:“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卜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写出了唐雎坚定的立场和不卑不亢的态度。
进一步揭穿秦王的骗局。
生4:“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写出了秦王骄横狂妄、不可一世的性格。
生5:“夫专诸之刺王僚也……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棱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写出了唐雎的凛然正气。
他不畏强暴,宁死不屈。
他的话犹如匕首,直刺贪生怕死的秦王的心窝;又好似撼天动地的警钟,警告秦王不要自蹈死地。
教师评点。
指出学生发言中的亮点,鼓励他们直抒己见。
教师提问:本文的对话描写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各自发表看法。
生1: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有力地渲染了人物活动的环境。
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段。
文章一开始,秦灭韩灭魏之后,提出“易安陵”,安陵君却“愿终守之”,而“秦王不悦”,这就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表明安陵危在旦夕,这正是唐雎出使秦的缘由。
所以,与其说是对话描写,还不如说是一段巧妙的环境描写。
生2:我想对话描写的主要作用在于刻画人物形象,展示人物不同的思想、性格,这是不言自明的。
安陵君貌似恭顺实则坚定的思想,唐雎智勇双全、不卑不亢的表现,秦王狂妄蛮横,外强中干的丑态,全通过对话描写揭示出来。
《九年级语文 唐雎不辱使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唐雎不辱使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深入分析唐雎和秦王的人物形象。
2.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历史意义。
3.学习文章的对话描写和情节设置。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人物形象分析和主题理解。
2.难点:对话描写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文本分析法、讨论法、表演法。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出本节课重点。
2.人物形象分析
(1)再次分析唐雎和秦王的性格特点。
(2)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3.主题理解
(1)结合人物形象和情节,理解文章的主题。
(2)讨论文章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4.对话描写分析
(1)找出文章中的精彩对话段落。
(2)分析对话描写对刻画人物和推动情节的作用。
5.表演活动
(1)选取文章中的一个片段进行表演。
(2)通过表演,加深对人物和情节的理解。
6.总结归纳
总结人物形象、主题和对话描写的作用。
7.作业布置
写一篇关于勇敢和智慧的短文,结合唐雎的形象进行阐述。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0.2[预习导学]唐雎不辱使命(第2课时)
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第2课时)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学习目标1.结合历史背景,把握矛盾冲突,分析人物形象。
2.把握本文对话体的特征,体会人物语言形象化、个性化的特点。
3.学习本文运用对比、衬托等方法塑造人物形象。
课堂学习任务一、知识回顾1.安陵君其许寡人!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3.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4.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二、文本研读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梳理故事情节。
朗读课文,划分课文的结构层次并简要概括。
(可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划分并进行概括。
)三、合作探究1.把握矛盾冲突,从人物描写角度分析人物形象。
(1)唐雎和秦王经过了几个回合的较量?请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梳理并分析人物描写方法及人物特点。
(默读课文第2~4段,先从文中找出两人针锋相对的句子,再结合人物描写方法分析其作用。
)(2)唐雎所举专诸、聂政、要离三个人的例子有什么共同点?作用是什么?(结合上下文回答,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补充。
)(3)在这场外交斗争中,通过人物语言塑造了唐雎这一“士”的形象,唐雎说话的技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朗读文中描写唐雎语言的句子,在矛盾冲突中进行分析。
结合文中语句揣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进行归纳。
)2.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赏析下列句子。
(1)“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2)“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可以从修辞手法、句式特点等角度进行赏析。
)3.探究本文的写法,体会作者的巧妙构思。
本文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现人物形象?(结合故事情节,总结课文如何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的特点,从文章结构特点、表现手法等方面去思考。
在小组内交流并归纳整理。
)本课小结课后任务1.小组合作,研读课文,分角色扮演,用表演的形式展示课文内容。
2.唐雎是一个有胆有识的谋臣,他为了捍卫祖国的尊严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PPT电子课件(第2课时)
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
重点语句
重点语句
4.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仅仅五百里的土地呢?
5.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6.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
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
古义:只,只是。 ⑤徒以有先生也
今义:徒弟,学生
⑥长跪而谢之
古义:道谦 今义:感谢
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
古义:只,仅仅。 ⑦岂直五百里哉
今义:不弯曲
古义:用在句首,作发语词, ⑧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表示要发表议论,不译出。
今义:夫人、丈夫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1.请广于君
(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充)
秦王:欲易安陵
安陵君:愿终守之
抵制骗局
秦王:轻寡人与 唐睢:千里不易
反击护国 秦王色挠
秦王:天子之怒 唐睢:士之怒
长跪而谢
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
秦王: 骄横、狂妄、狡诈、色厉内荏。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写出了秦王盛 气凌人、以强凌弱的心态;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表现了秦王的外强中干
课堂小结
通假字:错、仓 一词多义:使、以 古今异义:许、虽然、是、谢、徒、岂直、休、夫 词类活用:广、轻、亡、伏、缟素 重点语句
唐睢不辱使命
第3课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形象地塑造 了唐睢的形象,表现了唐睢维护国土 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 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 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九年级语文唐雎不辱使命2
“守”字,含义丰富;既说明愿忠于先王的遗 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宁“守”不 “易” ;又表明安陵国并无扩张之意,倒有 御敌之心,这不仅婉言拒绝了秦王的易地要求, 还暗暗告诫秦王不要轻举妄动。 “虽千里不 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这一反问,十分有力, 表明安陵国非但不想易地,而且根本不愿意易 地。因为安陵君明白秦王真正目的。 “守” 是一种坚持正义,不畏强暴的具体表现,显示 出安陵国土的神圣不可侵犯。由于唐雎言之有 “节”,从“道义”方面暗示了秦王的不义, 触犯了他的尊严,难怪他要“怫然怒”了。
但是他却违背我的意愿,是瞧不起 我的实力吗? ⑶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秦王吓得变了脸色,跪直身子向唐雎 道歉说。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
使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不说( 说 请说之( ) )
)
高可二黍许(
许 安陵君其许寡人(
)
)
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⑴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⑵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⑶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逆( nì) 徒跣(xiǎn 色挠(ná o ) 缟素( gǎo ) 韩傀(guī ) ) 抢地(qiāng ) 庸夫( yōng ) 怫然(fú )
休祲( jì n )
重点掌握以下词语。
〖易〗 交换。 〖其〗 句中表希望的语气词。 〖加惠〗 给予恩惠。 〖弗〗 (fú)不。 〖说〗 (yuè)通“悦”,高兴。
〖因〗 因而,于是。 〖错意〗注意,放在心上。错,通“措”。
〖免冠〗 摘掉帽子。
〖徒跣〗 光着脚。 〖抢〗 撞。 〖庸夫〗 平庸无能的人。 〖士〗 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休祲〗 吉凶的征兆。休,吉祥。 祲,不祥。
唐睢不辱使命2课件 公开课获奖课件
青 春 风 采
高考总分:
692分(含20分加分) 语文131分 数学145分 英语141分 文综255分
毕业学校:北京二中 报考高校: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 院 北京市文科状元 阳光女孩--何旋
来自北京二中,高考成绩672分,还有20 分加分。“何旋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她 的笑声,远远的就能听见她的笑声。” 班主任吴京梅说,何旋是个阳光女孩。 “她是学校的摄影记者,非常外向,如 果加上20分的加分,她的成绩应该是 692。”吴老师说,何旋考出好成绩的秘 诀是心态好。“她很自信,也很有爱心。 考试结束后,她还问我怎么给边远地区 的学校捐书”。
孙老师说,杨蕙心学习效率很高,认真执行老师 的复习要求,往往一个小时能完成别人两三个小 时的作业量,而且计划性强,善于自我调节。此 外,学校还有一群与她实力相当的同学,他们经 常在一起切磋、交流,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氛围。 谈起自己的高考心得,杨蕙心说出了“听话” 两个字。她认为在高三冲刺阶段一定要跟随老师 的脚步。“老师介绍的都是多年积累的学习方法, 肯定是最有益的。”高三紧张的学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她常做 的事情就是告诫自己要坚持,不能因为一次考试 成绩就否定自己。高三的几次模拟考试中,她的 成绩一直稳定在年级前5名左右。
高考总分:711分 毕业学校:北京八中 语文139分 数学140分 英语141分 理综291分 报考高校: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北京市理科状元杨蕙心
班主任 孙烨:杨蕙心是一个目标高远 的学生,而且具有很好的学习品质。学 习效率高是杨蕙心的一大特点,一般同 学两三个小时才能完成的作业,她一个 小时就能完成。杨蕙心分析问题的能力 很强,这一点在平常的考试中可以体现。 每当杨蕙心在某科考试中出现了问题, 她能很快找到问题的原因,并马上拿出 解决办法。
镇安县一中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0 唐雎不辱使命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10 唐雎不辱使命同学们,世上历来就有这样一种人,他们迷信暴力和强权,总是恃强凌弱,不可一世。
课文中的秦王是这样,发动伊拉克战争的美国也是这样。
可是,弱小不等于胆小,小国自有小国的勇气、尊严和抗争方式,让我们再一次与唐雎同行。
1.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吞并安陵。
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
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蛮横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
唐雎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2.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
(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以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2)“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3)秦王不悦,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3.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4.文中的秦王、唐雎各是怎样的形象?秦王:骄横、狂妄、狡诈、色厉内荏。
唐雎:沉着、镇定、坚强无畏、有胆有识、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5.你认为唐雎能够永远保住安陵吗?为什么?不能。
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是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
弱小的安陵,最终还是抵挡不住秦的统一战争的步伐。
6.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
请列举出几例。
屈原直言敢谏,流放之后愤而作《离骚》,抒发志向,最终投江而死,以身殉国。
闻一多在敌人面前拍案而起,怒斥敌人的卑鄙罪恶行径,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千古绝唱《最后一次演讲》。
7.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示例:(1)墨子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
(2)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3)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我们在赏析唐雎说话技巧的同时,也走近了唐雎的心灵,为他的聪慧机智、能言善辩所启发,为他的不畏强暴、蔑视强权所感染,为他的浩然正气所激励,我们要学习唐雎这种自主自强、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的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语文唐雎不辱使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读一读写一写本文的字词;
能力目标:借助注释和工具疏通文意。
重点难点:体会秦王和唐雎这两个对立的人物在性格上的反衬作用。
策略和方法:朗读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电影《我的一九—九》中著名外交家顾维均的故事?引出他“不辱使命”,然后,列举众多“不辱使命”的外交者,如硕相如、鲁仲连、周恩来等,以引出唐雎和课题。
二、简介作者,释题
1.《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
原有《国事》《国策》《短长》等不同名号,共有33篇。
西汉成帝时,刘向根据战国末年的纵横家著作整理编辑而成。
2.辱:辱没。
三、教师范读课文
解决以下字音:
唐雎怫然免冠徒跣以头抢地休寝缟素色挠
四、整体感知:
1.你是如何评价唐雎的?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哪个?
2.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五、研读赏析:
1.听录音带,学生跟读第一段。
2.采用老师讲述为主的方法,疏通以下字词。
安陵君其许寡人
大王加惠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秦王不说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①细读秦王的话,体会一下,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
②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请恰当推测一下。
③安陵君以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④请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4.学生齐读第一段。
六、学习课文第二段
1.男生齐读第二段。
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翻译全段,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句: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请广于君
而君逆寡人,轻寡人与
虽千里之地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
3.讨论以下问题:
①细读秦王对唐雎说的话,回答: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安陵君对他又是什么态度?
②你认为秦王说的是真心话吗?为什么?
③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④注意比较一下:唐雎的理由和安陵君的理由有何异同。
七、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简单回顾—卜课时内容,引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女生齐读课文。
2.学生结合注释自读第三段。
3.师生互相提问,弄懂重点词句的意义。
秦王佛然怒
大王能尝闻布衣之怒乎
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怀怒未发,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4.指名口译全段,教师予以订正和评价。
5.思考以下问题:
①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②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③唐雎一连举了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其目的是什么?
④“若士必怒……今日是也。
”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
⑤讨论:唐雎说,怀怒未发,休棱降于天,你认为正确吗?为什么呢?
6.学生齐读第三段。
三、学习课文第四段
1.教师范读课文。
’
2.学生自由散读第四段,然后迅速笔译第四段。
教师巡堂,随时解决学生的疑问。
3。
思考讨论:面对唐雎严厉反击,秦王有什么行动和言语?
明确:面对唐雎的反击,秦王软弱了,“色挠”“长跪而谢之”以及他说的“徒以有先生也”,都说明了他的外强中奸、色厉内荏的内心世界。
4.秦王的反映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明确:从侧面刻画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的智勇超群、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四、学生齐读课文,思考
1.人物的对话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主要用了夸张、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夸张: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排比;夫专诸刺王潦也……苍鹰击于殿上。
对偶: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2.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语言的力量,使人物的对话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体现了雄峻奇伟的语言风格。
课后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