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二则翻译

合集下载

文言文二则加翻译

文言文二则加翻译

【第一则】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二则】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此言学者当以道为师,不论贵贱、贤愚,皆可为我师。

人之所以为学者,在于求道。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是以学者当以道为宗,以师为友,师道之传,得以久远。

翻译:【第一则】古代的学者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人不是生来就知道一切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却不向老师请教,那些疑惑终究不能解开。

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们懂得的道理固然在我之前,我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们懂得的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我是跟从道理的,哪里在乎他的年纪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无论地位的高低、年纪的长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第二则】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则加以改正。

这句话是说学习者应该以道理为师,不论贵贱、贤愚,都可以成为我的老师。

人之所以要学习,是因为追求道理。

道理并不远离人,人为了追求道理而远离别人,就不能称之为追求道理。

因此,学习者应该以道理为根本,以老师为朋友,老师传授的道理,才能够流传久远。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文言文二则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文言文二则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文言文二则1. 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 字词解释- 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 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 文义:文章的义理。

- 俄而:不久,一会儿。

- 骤:急。

- 欣然:高兴的样子。

- 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

差,大体。

拟,相比。

- 未若:不如,不及。

- 因:趁、乘。

3. 翻译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文章的义理。

不久,雪下得更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大笑起来。

(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4. 主题与赏析- 主题:本文通过谢家子弟咏雪一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同时也透出一种家庭生活的雅趣和文化氛围。

- 赏析:- 语言简洁。

短短七十多字,却清楚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 以对话描写为主。

通过“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两种比喻的对比,生动地表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胡儿的比喻显得较为直白、质朴,而谢道韫的比喻则更加灵动、富有诗意,体现了她的才情出众。

1. 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2. 字词解释- 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 日中:正午时分。

- 舍去:丢下(他)而离开。

舍,舍弃。

去,离开。

- 乃:才。

- 尊君在不(fǒu):令尊在不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文言文二则每句翻译

文言文二则每句翻译

【第一则】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则加以改正。

”【第二则】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顺为正者,是谓正道;以逆为正者,是谓邪道。

”译文:孟子说:“得到正道的人会得到许多帮助,失去正道的人会得到很少帮助。

帮助极少到极点时,连亲戚都会背叛他;帮助极多到极点时,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

把顺从当作正道的人,这就是真正的正道;把逆反当作正道的人,这就是邪道。

”详细翻译:【第一则】孔子在这句话中强调了向他人学习的态度。

他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从他人身上学到东西。

他提倡的是一种谦虚好学的精神,即无论与何人相处,都要有学习的心态。

他建议我们选择那些有优点的人作为榜样,向他们学习,同时对于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要勇于改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的“三人”并不是指具体的三个人,而是泛指任何人。

这里的“师”既可以是传授知识的长者,也可以是具有某种特长或优点的人。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则是说,我们应该选择那些做得好的人作为学习的对象,同时对于那些做得不好的人,要从中吸取教训,改正自己的错误。

【第二则】孟子在这句话中讲述了道德与政治的关系。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是否得到民众的支持,取决于统治者是否行正道。

如果统治者行正道,就会得到民众的广泛支持;如果统治者背离正道,就会失去民众的支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得道”指的是行正道,而“失道”则是指背离正道。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表示,当一个人背离正道到极点时,连最亲近的亲戚都会背叛他。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则表示,当一个人行正道到极点时,整个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

“以顺为正者,是谓正道;以逆为正者,是谓邪道”中的“顺”和“逆”分别指民众的顺从和逆反。

孟子认为,真正的正道是以民众的顺从为准则,而邪道则是以民众的逆反为准则。

22文言文二则的意思

22文言文二则的意思

22文言文二则的意思《文言文二则》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两篇文言文分别是《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

1. 《伯牙鼓琴》原文:伯牙鼓琴,锤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锤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锤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锤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翻译: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琴声。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江河在我面前流动!”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

钟子期去世后,伯牙就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

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以便绝了自己对钟子期的思念。

2. 《书戴嵩画牛》原文: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翻译:蜀中有一位杜处士,喜好书画,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数百件。

其中有戴嵩画的《斗牛图》一幅,他特别喜爱,于是用锦缎作画套,又用玉装饰卷轴,并经常随身携带。

有一天,他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道:“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吗?牛在互相争斗时,力量用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互相争斗,错了。

”杜处士笑了笑,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

古人说:“种田要问耕种的农民,织布要问织绢的婢女。

”这个道理是不变的。

古文二则原文及翻译

古文二则原文及翻译

古文原文及翻译古文二则原文及翻译导语:目的主要是体会《后汉书》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领悟文中“四知”“私心”的寓意。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古文二则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参考。

古文二则原文及翻译四知(原文)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后转涿郡太守。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译文)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贤明就派人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多次升迁,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他赴郡途中,路上经过昌邑,他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杨震),到了夜里,王密怀揣十斤银子来送给杨震。

杨震说:“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为什么呢?”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

”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

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拿着银子)羞愧地出去了。

后来杨震调动到涿郡任太守。

他本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拜见。

他的子子孙孙常吃蔬菜,步行出门,他的老朋友中有年长的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杨震不答应,说:“让后代被称作清官的子孙,把这个馈赠给他们,不也很优厚吗?”私心(原文)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

诸子或时谏止,辄叱遣之,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其无私若此。

性质悫,少文采,在位以贞白称,时人方之前朝贡禹。

然少蕴藉,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

或问伦曰:“公有私乎?”对曰:“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

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译文)第五伦奉公守法竭尽忠诚,说话办事没有违背法规的`。

儿子们有人常劝止他,他就呵斥他们并赶走他们,官吏陈述的书面意见有利于国家的,他都封好上报,他就像这样毫无私心。

文言文二则翻译

文言文二则翻译

原文: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译文:
孟子说:“君子有三种快乐,而称王天下并不包括在其中。

父母都健在,兄弟之间没有过错,这是第一种快乐;向上仰望,不觉得对天有愧,向下俯视,不觉得对人有羞愧,这是第二种快乐;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并且教育他们,这是第三种快乐。

君子有三种快乐,而称王天下并不包括在其中。


《庄子·逍遥游》节选二
原文: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译文:
北海有一种鱼,名叫鲲。

鲲的体积,不知道有几千里。

它变化成为鸟,名叫鹏。

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

它愤怒地飞翔时,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彩。

这只鸟,如果海浪兴起,它将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

南方的大海,就是天池。

文言文二则翻译简便

文言文二则翻译简便

昔者孔子游于匡,匡人围之数重。

孔子使人出,不得,于是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不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于是讲诵弦歌不衰,弟子稍稍出。

译文:从前孔子出游匡地,匡人将他围困了几重。

孔子派人出去,未能成功,于是孔子说:“周文王已经去世,文化传承不在我这里吗?如果上天要毁灭这种文化,后世人就无法继承这种文化;如果上天不毁灭这种文化,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于是孔子继续讲解、朗诵、弹琴、歌唱,没有停止,弟子们也逐渐得以外出。

文言文二:汉高祖刘邦,字季,沛人也。

其先自轩辕,历夏、商、周,至周文王十五世孙姬昌,昌生发,发生元,元生泰伯,泰伯生仲雍,仲雍生季历,季历生昌,昌生发,发生元,元生泰伯,泰伯生仲雍,仲雍生季历,季历生昌,昌生发,发生元,元生泰伯,泰伯生仲雍,仲雍生季历,季历生昌,昌生发,发生元,元生泰伯,泰伯生仲雍,仲雍生季历,季历生昌,昌生发,发生元,元生泰伯,泰伯生仲雍,仲雍生季历,季历生昌,昌生发,发生元,元生泰伯,泰伯生仲雍,仲雍生季历,季历生昌,昌生发,发生元,元生泰伯,泰伯生仲雍,仲雍生季历,季历生昌,昌生发,发生元,元生泰伯,泰伯生仲雍,仲雍生季历,季历生昌,昌生发,发生元,元生泰伯,泰伯生仲雍,仲雍生季历,季历生昌,昌生发,发生元,元生泰伯,泰伯生仲雍,仲雍生季历,季历生昌,昌生发,发生元,元生泰伯,泰伯生仲雍,仲雍生季历,季历生昌,昌生发,发生元,元生泰伯,泰伯生仲雍,仲雍生季历,季历生昌,昌生发,发生元,元生泰伯,泰伯生仲雍,仲雍生季历,季历生昌,昌生发,发生元,元生泰伯,泰伯生仲雍,仲雍生季历,季历生昌,昌生发,发生元,元生泰伯,泰伯生仲雍,仲雍生季历,季历生昌,昌生发,发生元,元生泰伯,泰伯生仲雍,仲雍生季历,季历生昌,昌生发,发生元,元生泰伯,泰伯生仲雍,仲雍生季历,季历生昌,昌生发,发生元,元生泰伯,泰伯生仲雍,仲雍生季历,季历生昌,昌生发,发生元,元生泰伯,泰伯生仲雍,仲雍生季历,季历生昌,昌生发,发生元,元生泰伯,泰伯生仲雍,仲。

文言文二则六年级的翻译

文言文二则六年级的翻译

昔者孔子游于匡,匡人围之数匝,不得行。

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夫文者,天地之心也,人心之镜也。

天地之心,不可得而见;人心之镜,不可得而窥。

然而圣人之所以为圣,以其能见天地之心,能窥人心之镜也。

是以孔子处匡之围,不以为忧,而反以为乐。

翻译:从前,孔子在匡地游历,匡地的人将他围困了好几圈,使他无法离开。

孔子说:“周文王已经去世,文化传承不在我这里吗?如果天意要让这种文化消亡,那么后死者就无法继承这种文化;如果天意还没有让这种文化消亡,匡地的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文化,是天地之心,是人心之镜。

天地之心,无法直接看到;人心之镜,无法直接窥视。

然而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是因为他们能够看到天地之心,能够窥视人心之镜。

因此,孔子在匡地被围困时,并不感到忧虑,反而感到快乐。

文言文二: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夫仁者,爱人也;义者,正也。

夫正者,所以正万物也。

万物正,国何危?”翻译:孟子去见梁惠王,王问:“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难道是有什么好处要给我国家吗?”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只说利益呢?还有仁义呢。

大王问怎样使国家有利,大夫问怎样使家族有利,士人和百姓问怎样使个人有利,如果上下都只追求利益,国家就会陷入危险。

仁者,就是爱人;义者,就是正直。

正直,是用来端正万物的。

万物都端正了,国家怎么会危险呢?”。

世说新语文言文两则翻译

世说新语文言文两则翻译

一、原文:昔者孔子游于匡,颜渊后至,孔子问之:“颜渊,汝来矣,吾闻匡有盗,汝知之乎?”颜渊对曰:“不知也。

”孔子曰:“然则吾将行矣。

”颜渊曰:“夫子,何为行?”孔子曰:“吾闻匡有盗,吾欲避之。

”颜渊曰:“夫子,盗者非吾所知也。

吾闻之,君子之德,不忧盗;小人之忧,不避盗。

夫子之德,吾所敬也,敢问夫子之行,将以避盗乎?”孔子曰:“然,吾将避之。

”颜渊曰:“夫子,吾愿同行。

”孔子曰:“善。

”遂与颜渊同行。

二、翻译:昔日,孔子在匡地游玩,颜渊后来才到达,孔子便问颜渊:“颜渊,你来了,我听说匡地有盗贼,你知道这个消息吗?”颜渊回答说:“不知道。

”孔子说:“既然如此,那我就要离开了。

”颜渊问:“夫子,您为什么要离开?”孔子说:“我听说匡地有盗贼,我想避开他们。

”颜渊说:“夫子,盗贼并非我所了解的。

我听说,君子之德,不会担忧盗贼;小人之忧,不会避开盗贼。

夫子之德,我非常敬仰,敢问夫子离去的意图,是为了避开盗贼吗?”孔子说:“是的,我要避开他们。

”颜渊说:“夫子,我希望与您同行。

”孔子说:“好。

”于是,孔子和颜渊一起离去。

一、原文:昔者孟子游于齐,见齐宣王,王问孟子曰:“孟子,汝闻吾国之政乎?”孟子对曰:“未之闻也。

”王曰:“吾闻孟子善言,愿闻其说。

”孟子曰:“王,吾闻之,君子之政,以德服人;小人之政,以力服人。

吾闻王之政,以力服人,故吾未之闻也。

”王曰:“吾闻孟子善辩,愿闻其辞。

”孟子曰:“王,吾闻之,君子之辩,以理服人;小人之辩,以辞服人。

吾闻王之辩,以辞服人,故吾未之闻也。

”王默然,无以应。

二、翻译:昔日,孟子在齐国游玩,见到齐宣王,宣王问孟子:“孟子,你听说过我国的政治吗?”孟子回答说:“未曾听说过。

”宣王说:“我听说你擅长言辞,希望听听你的见解。

”孟子说:“王,我听说,君子的政治,是以德服人;小人的政治,是以力服人。

我听说您的政治,是以力服人,所以我没有听说过。

”宣王说:“我听说你擅长辩论,希望听听你的言辞。

古文二则(原文、译文)

古文二则(原文、译文)

读书有三到
【原文】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译文】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是心到、眼到、口到。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能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

心已经到了,眼和嘴难道会不到吗?
论语·学而篇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文言文两则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两则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两则原文及翻译文言文两则原文及翻译文言文的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文言文两则原文及翻译,喜欢的过来一起分享吧。

两小儿辩日先秦:列御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问其故。

(辩日一作:辩斗)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翻译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子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凉爽,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就觉得凉的道理吗?”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学弈先秦:佚名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学弈翻译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人。

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

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文言文二则注释翻译

文言文二则注释翻译

一则:《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原文:晋侯使秦伐郑,令狐奭子言于秦伯曰:“晋侯,吾君也,不以妾言命也。

秦伯曰:“非女莫能令晋侯。

”奭子曰:“秦、晋接好,若其大不恭,秦将执晋侯以为戮。

秦伯曰:“必如吾言。

”奭子曰:“若秦攻郑,郑当秦师,秦不克,必还。

若秦不还,郑亦弗能久也。

秦伯曰:“子姑还,吾将思之。

”注释:1. 晋侯:晋国的君主。

2. 秦伯:秦国的君主。

3. 奭子:人名,晋国的大夫。

4. 接好:友好相处。

5. 大不恭:非常无礼。

6. 执:捉拿。

7. 戮:杀。

8. 子:你。

9. 姑:暂且。

翻译:晋国的君主派使者让秦国攻打郑国,令狐奭子对秦国的君主说:“晋侯是我的君主,不会因为我的一句话而下令。

”秦伯说:“没有你,没有人能使晋侯听从。

”令狐奭子说:“秦、晋两国友好相处,如果秦国对晋国非常无礼,秦国将捉拿晋侯来杀他。

秦伯说:“一定要按照我的话去做。

”令狐奭子说:“如果秦国攻打郑国,郑国会抵抗秦军,如果秦国不能取胜,一定会撤退。

如果秦国不撤退,郑国也难以长久抵抗。

秦伯说:“你暂且回去,我将深思熟虑。

”二则:《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太史公曰:“吾闻之: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注释:1. 太史公: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

2. 逆旅:旅店,比喻人生短暂。

3. 光阴:时间。

4. 百代:无数代。

5. 过客:过路的人,比喻人生短暂,犹如过客。

6. 浮生:短暂的人生。

7. 为欢几何:能得到多少欢乐。

8. 秉烛夜游:手持蜡烛夜晚游玩,比喻及时行乐。

翻译:太史公说:“我听说:天地是万物暂时停留的地方;时间,是无数代过客匆匆而过的痕迹。

而短暂的人生如同梦境,能得到多少欢乐呢?古人手持蜡烛夜晚游玩,确实有他们的道理。

”。

文言文二则翻译课文

文言文二则翻译课文

一、《论语·为政》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它居于自己的位置,所有的星星都围绕着它。

”翻译解析:此句中,“为政以德”意为以道德为治理国家的原则,“北辰”指北极星,因其位置固定,故常用来比喻君主的威仪和地位,“居其所”即居于自己的位置,“众星共之”则比喻百姓或国家各部门都围绕着君主或国家领导者的中心。

二、《庄子·逍遥游》原文:逍遥游于天地之间,与蜩蝉相乐,而不知老之将至;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译文:在天地间自由自在地游历,与蝉鸣相乐,却不知道老去的时光即将到来;如果我们从变化的角度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万物都不能保持一瞬间的静止;如果我们从不变的角度来看,那么万物与我都是无穷无尽的。

翻译解析:此句中,“逍遥游”指自由自在地游历,“蜩蝉”指蝉,此处比喻短暂的生命,“老之将至”指老去的时光即将到来,“自其变者而观之”意为从变化的角度来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意为从不变的角度来看。

庄子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于生命和宇宙的看法,认为事物都在不断变化之中,但如果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就可以发现其中的无尽和永恒。

总结:以上两则文言文分别出自《论语》和《庄子》,通过翻译,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孔子和庄子的思想。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道德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性,以北极星为喻,说明道德的威严和影响力;而在《庄子》中,庄子则通过逍遥游的比喻,表达了对于生命和宇宙的看法,强调了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重要性。

这两则课文不仅展现了古代圣贤的智慧,也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有着深刻的启示。

文言文二则译文翻译

文言文二则译文翻译

一、原文:
昔者楚灵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庄王曰:“昔者楚灵王好细腰,非独后宫多饿死,诸侯有因之以政者,诸侯皆饥,莫之敢非,今吾亦欲好细腰,其可乎?”对曰:“昔者楚灵王好细腰,其朝臣皆节食,以求合王意,是以王意得而国政荒废。

今王欲好细腰,愿王勿效楚灵王,宜节俭以养士,士得其养,国乃可治。


译文:
古时候,楚灵王喜欢细腰身段,宫中因此多有饿死之人。

庄王说:“从前楚灵王喜欢细腰,不仅后宫中饿死的人多,诸侯国中也有因这风气而荒废政事的情况,诸侯们都陷入饥荒,没有人敢非议。

如今我也想喜欢细腰,这样做可行吗?”回答说:“从前楚灵王喜欢细腰,朝中的臣子们都节食以求迎合王的喜好,因此王的喜好得以满足而国政却荒废了。

现在大王想要喜欢细腰,希望大王不要效仿楚灵王,应该节俭养士,士人得到养育,国家才能得到治理。


二、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要戒忌:年轻的时候,血气尚未稳定,要戒忌的是好色;到了壮年,血气正旺盛,要戒忌的是争斗;到了老年,血气已经衰弱,要戒忌的是贪得无厌。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三次:为别人谋划事情时,是不是尽心竭力?与朋友交往时,是不是诚实可信?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

短文二则文言文翻译

短文二则文言文翻译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
慈爱的母亲手中拿着针线,为游子缝制身上的衣服。

临行前,母亲细心地密密缝补,是担心我迟迟不能归来。

谁说细小的草心能报答得了春天的阳光?
《春晓》
原文: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
春天里,人们沉睡得不知天亮,处处能听到鸟儿的鸣叫。

昨夜风雨交加,花儿随风飘落,不知有多少。

《登鹳雀楼》
原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太阳依偎着山峦渐渐落下,黄河奔腾不息流入大海。

想要看尽千里风光,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
床前的月光如水般清澈,我怀疑是地上覆盖了霜。

抬起头,望着那轮明月,低下头,思念着远方的故乡。

《赋得古原草送别》
原文: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
原野上茂盛的青草,每年都有枯萎和繁荣。

野火虽然能烧尽,但春风一吹又重新生长。

远处的芳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晴朗的翠绿连接着荒废的城池。

又要送别远行的王孙,那萋萋的绿草充满了离别的情感。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文言文二则的翻译 简短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文言文二则的翻译 简短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文言文二则的翻译简短原文: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

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无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着,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译文: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子里锄菜。

地上有一块金子,管宁看见,照旧挥锄除草,看它跟瓦片、石头没有什么不同;华歆看见,把金子拾起来,丢下锄头离开了。

他们有曾同坐在一块席子上读书,正好有官员乘着大车、戴着官帽经过门前。

管宁(无动于衷),依旧读书;华歆却把书扔下,出去观看。

管宁把所做坐的席子割作两半,跟华歆分开坐。

他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原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夸父追赶太阳,追至太阳身边,因炎热而口渴,喝干了江河仍嫌不足,于是,欲饮沼泽之水,未等喝到,不幸渴死。

手杖弃于路边,竞长成一片桃林。

原文:钟毓、钟会少有令誉。

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

”于是敕见。

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译文:钟毓、钟会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拥有了美好的名声。

(在他们)十三岁那年,魏文帝听说了他们的名声,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你可以叫你的两个儿子来见我。

"于是(钟繇带着他们的两个儿子进宫面见魏文帝)。

(面见皇帝时)钟毓(紧张得)脸上流汗,魏文帝(亲热地)问他:"你的脸上怎么会流汗呢?"钟毓回答说:"(我)敬畏害怕,汗水像酒水一样涌出来。

"魏文帝再问钟会说;"(那)你为什么不流汗呢?"钟会回答说:"我害怕得发抖,连汗也不敢出。

"原文: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

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

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四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的意思

四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的意思

四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的意思
四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的翻译是什么
《囊萤夜读》翻译:晋朝有个叫车胤的人,肃敬勤勉也不知道疲倦,知识非常的广博有很精通的学问。

但是(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香油(电灯,以便在晚上灯下读书)。

夏天的晚上(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着。

《铁杵成针》翻译: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相传李白之前在那边山中读书,还没有读完就想着放弃。

路过这条小溪的时候,看到一个老婆婆在磨铁杵。

(李白感到奇怪)就去问,老婆婆回答说:“我想要做针。

”礼拜被她的意志所感动,就重新回到山上完成了学业。

第1 页共1 页。

文言文二则翻译短诗

文言文二则翻译短诗

原文: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一:
攀登寒山之路崎岖而陡峭,白云缭绕之处隐约有人家。

停下马车,坐下来欣赏枫林晚霞,那霜染的枫叶比二月里的花朵还要红艳。

译文二:
徒步攀登寒山,山间小路蜿蜒曲折。

在白云深处,可见人家炊烟袅袅。

停车歇息,沉醉于枫林晚景之美,那经霜的枫叶,其红胜过二月春花。

《静夜思》
原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一:
床前洒满明亮的月光,以为是地上的霜。

抬头仰望那皎洁的月亮,低头沉思,思念起遥远的故乡。

译文二:
床前铺满了明亮的月光,使人误以为是地上的霜。

抬头仰望那轮明亮的月亮,再低头沉思,心中涌起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文言文二则的诗翻译

文言文二则的诗翻译

原文: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译文:
翠绿的园中葵菜,清晨的露珠等待着太阳的升起。

阳春时节,阳光普照,万物都焕发出光辉。

常常担心秋天来临,那金黄的叶子会逐渐凋零。

百川奔腾东流入海,何时才能回流西去?
年轻的时候不努力,等到年老时只会徒增悲伤。

文言文二则:
原文:
昔孟母,择邻处仁,教子孝悌。

舍近求远,负杖登陇,舍市廛以就学者。

教子读书,勤苦备至,及长,学问明达,德行纯粹。

译文:
古时候的孟母,选择居住在仁德之人附近,教育儿子孝顺父母,尊敬兄长。

她舍弃近处的便利,背着竹杖登上高山,放弃市井生活去寻找学习的机会。

教育儿子读书,勤勉刻苦,到了儿子长大成人后,他的学问变得明亮通达,德行也变得纯洁无瑕。

这两篇文言文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第一篇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寓意人生哲理,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努力奋斗。

第二篇则讲述了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教育和影响,
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学问和德行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

通过翻译,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