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教案

合集下载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体积的测量》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体积的测量》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体积的测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涉及第三章《物体的运动》的第五节《体积的测量》。

详细内容包括:体积的概念、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计算物体体积的公式以及体积单位换算。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体积的概念,掌握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

2. 学会使用公式计算物体体积,并能进行简单的体积单位换算。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理解体积单位换算。

重点:体积的概念,体积的测量方法,体积计算公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量筒、量杯、计算器、模型等。

学具:直尺、剪刀、容器、水、小石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一个不规则的石块,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其体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讲解体积的概念,让学生理解体积表示物体占据空间的大小。

(2)介绍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如排水法、直尺法等。

(3)讲解计算物体体积的公式,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

(4)讲解体积单位换算,如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等。

3. 例题讲解(1)计算一个长方体的体积。

(2)计算一个圆柱体的体积。

(3)进行简单的体积单位换算。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测量教室内的物体体积,并计算。

(2)进行体积单位换算练习。

六、板书设计1. 体积的概念2. 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3. 计算物体体积的公式4. 体积单位换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一个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分别为10cm、6cm、4cm。

(2)计算一个圆柱体的体积,底面半径为5cm,高为10cm。

(3)将2立方米换算为立方分米。

2. 答案(1)长方体体积为240立方厘米。

(2)圆柱体体积为785立方厘米。

(3)2立方米=2000立方分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测量体积过程中的操作准确性,以及体积单位换算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1)研究其他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测量方法。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体积的测量》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体积的测量》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体积的测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体积的测量》。

详细内容包括:体积的概念、体积的单位、体积的测量方法以及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测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测量方法。

2. 学会使用量筒、量杯等工具进行体积测量,并能正确读取数据。

3. 能够运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体积的概念、体积的测量方法及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

难点: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及操作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量筒、量杯、不规则物体(如石头、橡皮等)。

2. 学具:每组一份量筒、量杯、不规则物体。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个不规则物体(如石头),提问:如何测量这个物体的体积?2. 基本概念学习:讲解体积的概念、单位及测量方法。

3. 例题讲解:(1)计算一个长方体的体积。

(2)如何使用量筒、量杯进行体积测量?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体积测量,并记录数据。

5. 不规则物体体积测量:(1)介绍排水法原理。

(2)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讨论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六、板书设计1. 体积的概念、单位、测量方法。

2. 体积测量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3. 不规则物体体积测量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测量一个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记录数据并计算。

答案:根据实际测量数据计算。

2. 附加题目:思考如何提高体积测量的准确性?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实践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

2. 拓展延伸:(1)研究其他体积测量方法,如电子秤、水位升高法等。

(2)了解体积测量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制造业、科研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及操作技巧。

2. 实践操作中如何提高体积测量的准确性。

3. 课后拓展延伸,了解体积测量的现代科技应用。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及操作技巧1. 测量方法:排水法原理:通过测量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间接计算物体的体积。

最新七年级科学上册+第1章第3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教案+浙教版-[doc]名师优秀教案

最新七年级科学上册+第1章第3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教案+浙教版-[doc]名师优秀教案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1章第3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教案浙教版-[doc]第1章第3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第1课时长度的测量教学目标:1( 知识技能目标(1)知道测量的意义。

知道长度和体积的单位及其常用单位。

(2)熟悉刻度尺上的刻度和测量范围。

(3)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学会记录长度测量的结果,学会选择不同的测量仪器或方法去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

2( 科学探究目标:初步了解科学探究过程3( 情感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正确使用刻度尺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教学准备:直尺,三角板,皮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细线等教学过程设计:一. 测量的意义1(通过关于测量的小故事引出测量是一个将待测量与同类标准量比较的过程,并举实例让学生直觉的判断长短,大小和远近,感受一下测量是一个比较的过程。

2(引导学生说出各种长度测量方法,如用伸开的双手去量,用脚步去量,让学生知道测量长度也是一个比较的过程,使学生对长度的测量有一个初步的概念 3(提出思考问题:我们的感官对长度的判断可靠吗,分析教材中的插图,说明感官知觉判断往往会产生偏差。

要准确的测量长度,必须借助长度测量工具,还要规定长度“公认的标准量”,即长度单位。

二. 长度的单位1(请同学们目测自己科学课本和课桌的长度,宽度,把目测的数据记录在本子上,择要板书。

分析学生所测数据,指出其中的缺漏,选出有代表性的进行讲评:如有的学生只写出数而没写单位,单位使用混杂等等。

强调指出,测量结果只写出数字没有单位是无意义的。

2(介绍长度的常用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微米,纳米等单位可以适当介绍,以激发学生兴趣。

3( 举出一些物体长度的实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长度的单位 4( 介绍“北京-杭州”的空间距离,“不同物体的空间尺度”等内容,让学生对各种物体的空间尺度有一个较为整体的理解,有一个可比性。

三. 正确使用刻度尺1(熟悉刻度尺:介绍零刻度线,测量范围,最小刻度值让学生观察铅笔盒中的直尺,三角尺等,找出零刻度线,测量范围,最小刻度值2(练习使用刻度尺:(1)介绍刻度尺的使用方法:放,看,读(2)学生使用刻度尺测量科学课本的长度,分析学生所测数据,加以修正。

第三节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浙教版科学教案)

第三节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浙教版科学教案)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第1课时长度的测量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1).知道测量的意义。

知道长度的单位和其他常用单位。

(2).熟悉刻度尺上的刻度和测量范围,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学会记录长度测量的结果。

学会选择不同测量仪器或方法去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

(3).知道测量有误差,介绍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

2.科学探究目标:进一步感受科学探究过程3.情感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和实践养成规范使用仪器的习惯,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分析教学重点:掌握利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教学难点: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注意事项及单位换算三.教学准备学生自备刻度尺、教师准备卷尺、皮尺、三角板、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四.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对“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有点基础,特别在现实生活中有过一些经验,所以借助于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形成系统化、科学化。

按照本节课的特点,共分三课时,对于身边感兴趣的、熟悉的例子入手学习长度的测量、纠正平时不科学不正确的测量方法,潜移默化中形成科学的测量方法,这正是本课时的特点。

五.教学思路教师活动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情景:1、你认为自己经过一个暑假长高了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2、你肯定知道篮球大乒乓球小吧,你知道这里的大小指什么吗?学生活动齐答,举手回答,融洽课堂气氛、激发探究欲望教师活动【提问】长度在生活中我们非常熟悉,你能说出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测量长度吗?学生活动生:……教师活动说明:总结时强调要知道两地之间的距离,就需要测量。

【板书】一、测量将一个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1.长度及其单位换算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用符号是m表示。

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µm)、纳米(nm)1米=100厘米=1000毫米1米=106微米=109纳米教师活动认识科学记数法师生互动读图认识长度的不同数量级加强学生对长度的感性认识,特别提出长度的单位是“米(m)”、“千米(km)”等,并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略)。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浙教版科学教案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浙教版科学教案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浙教版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教材第四章第三节,主要内容为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详细内容包括:长度的基本概念、测量工具及使用方法、体积的基本概念、测量方法以及单位换算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长度和体积的概念,掌握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方法。

2. 能够正确使用测量工具,进行准确的测量。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方法,单位换算。

难点:正确使用测量工具,进行精确的测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米尺、卷尺、直尺、量筒、量杯等。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米尺、卷尺、直尺、量筒、量杯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请学生测量课桌、椅子等物品的长度,引发学生对长度测量的兴趣。

2. 例题讲解:(1)长度的基本概念及单位;(2)使用米尺、卷尺、直尺进行长度测量;(3)体积的基本概念及单位;(4)使用量筒、量杯进行体积测量。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长度和体积的测量练习。

4. 小组讨论:讨论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六、板书设计1. 长度测量的基本步骤:(1)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2)放置测量工具;(3)读取测量结果;(4)记录测量数据。

2. 体积测量的基本步骤:(1)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2)将液体或固体放入测量容器;(3)读取测量结果;(4)记录测量数据。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测量家中某一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2)测量家中某一物品的体积,并记录下来。

2. 答案:根据实际测量结果填写。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是否掌握了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方法,能否正确使用测量工具。

2. 拓展延伸:了解其他测量工具的使用,如电子秤、温度计等,并尝试进行测量实践。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测量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2. 长度和体积的精确测量;3. 测量结果的读取和记录;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中的测量步骤;6. 作业设计中的实际操作和记录。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体积的测量》精彩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体积的测量》精彩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体积的测量》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物质的测量》第三节《体积的测量》。

详细内容包括:体积的定义,体积的单位,常用的体积测量方法,以及体积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单位及换算。

2. 学会使用量筒、量杯等工具进行体积测量,并能准确记录测量结果。

3. 能够运用体积测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体积的测量方法及实际操作。

教学重点:体积的概念、单位及测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量筒、量杯、水、石块、不规则物体等。

学具:每组一套量筒、量杯、水、石块、不规则物体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石块、水、量筒等教具,现场演示如何测量石块的体积,引导学生思考体积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知识讲解(1)体积的定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2)体积的单位:立方米(m³)、立方分米(dm³)、立方厘米(cm³)等。

(3)体积的测量方法:使用量筒、量杯等工具进行测量。

3. 例题讲解(1)如何使用量筒测量一个不规则物体的体积?(2)如何使用量杯测量一定量的水的体积?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体积测量实践,测量不同物体的体积,并记录结果。

六、板书设计1. 体积的定义、单位、测量方法。

2. 体积测量例题及解答步骤。

3. 体积测量实践操作注意事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测量一个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记录测量过程和结果。

(2)根据生活实例,设计一个体积测量问题,并解答。

2. 答案:(1)根据实践操作,如实记录测量过程和结果。

(2)示例:一个长方体水槽,长2m、宽1m、高0.5m,求水槽的体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学生对体积测量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实践操作中的问题。

2. 拓展延伸:探索其他体积测量方法,如利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等。

1.4.1长度和体积的测量练习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1.4.1长度和体积的测量练习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难点:
1.长度和体积测量工具的使用技巧。
2.测量数据的精确度和误差控制。
解决办法:
1.对于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方法,通过实际操作演示和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明确测量步骤和注意事项。
2.对于测量数据的准确记录和换算,通过示例讲解和练习,使学生理解数据记录的规范性和换算的方法。
3.对于长度和体积测量工具的使用技巧,安排专门的实验操作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错误操作。
(三)改进措施
1.改进课堂组织:加强课堂组织和管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确保课堂秩序井然。
2.尝试创新教学方法:尝试更多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改进教学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口头提问、作业、测试等,更加全面和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4.增加课后辅导:针对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点,提供课后辅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4.对于测量数据的精确度和误差控制,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误差的存在,教授误差控制的方法,如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等。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和理解误差的存在,并学会如何减小误差。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实验室、测量工具(米尺、卷尺、量筒、容积瓶等)、实验材料(不同长度和体积的物体)。
2.课程平台:教学PPT、测量练习题库。
在课后拓展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学习:
1.阅读拓展材料:阅读提供的拓展阅读材料,了解长度和体积测量的相关知识,拓宽视野。
2.实践操作:在家中或学校实验室,进行长度和体积的测量实践,提高测量技能。
3.合作探究:与同学组成学习小组,共同探讨长度和体积测量的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4.制作展示: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与长度和体积测量相关的展示作品,如PPT、视频、展板等,进行成果展示。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浙教版科学教案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浙教版科学教案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浙教版科学教案教案: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浙教版科学教材第六章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该章节主要介绍长度的测量工具和方法,以及体积的测量工具和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毫米、厘米、分米、米等长度单位的使用;刻度尺的使用方法;体积的测量工具如量筒、量杯的使用方法;固体和液体体积的测量方法等。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度和体积的基本测量工具和方法,能够准确地进行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长度和体积的测量工具和方法的掌握。

难点:刻度尺的使用方法,量筒和量杯的使用方法,固体和液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刻度尺、量筒、量杯、固体模型、液体容器等。

学具:学生尺、量筒、量杯、实验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一、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 教师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长度和体积测量场景,如测量教室的长度、测量书本的长度、测量水杯的体积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在这些场景中,我们需要使用哪些工具和方法来进行测量?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教师介绍长度和体积的基本测量工具和方法,如毫米、厘米、分米、米等长度单位的使用,刻度尺的使用方法,体积的测量工具如量筒、量杯的使用方法等。

2. 通过示例和讲解,让学生掌握固体和液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三、分组实验(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固体模型和一个液体容器。

2. 学生使用刻度尺、量筒、量杯等工具,测量固体模型的长度和液体的体积。

3. 学生将实验数据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四、例题讲解(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关于长度和体积测量的例题,如“一根铅笔的长度是多少厘米?”“一个水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等。

2.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测量工具和方法,解答例题。

五、随堂练习(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关于长度和体积测量的练习题,如“测量一张纸的长度和宽度”,“测量一瓶饮料的体积”等。

2024年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浙教版科学教案

2024年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浙教版科学教案

2024年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浙教版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教材第七册第3单元“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具体内容包括:认识长度和体积的基本概念;掌握直尺、卷尺、量筒等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学习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步骤及注意事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长度和体积的概念,掌握测量长度和体积的基本方法,并能正确使用相关测量工具。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细心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方法,测量工具的使用。

教学重点:长度和体积的概念,测量步骤及注意事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直尺、卷尺、量筒、实验材料(如石块、木块等)。

学具:每组一套直尺、卷尺、量筒,实验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和体积,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讲解长度和体积的概念,介绍测量工具及使用方法。

3. 实践操作:(1)测量长度:以直尺和卷尺为例,演示如何测量物体长度,强调注意事项。

(2)测量体积:以量筒为例,演示如何测量物体体积,强调注意事项。

4. 例题讲解:讲解长度和体积测量的具体应用,让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长度和体积的测量,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长度和体积的概念2. 测量工具及使用方法直尺、卷尺量筒3. 测量步骤及注意事项长度测量体积测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测量一张纸的长度和宽度,计算其面积。

(2)测量一个石块的体积,并记录数据。

2. 答案:(1)面积=长度×宽度(2)体积=量筒示数差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读数不准确、操作不规范等,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科学七年级上浙教版1.3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教学设计1.

科学七年级上浙教版1.3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教学设计1.
学生倾听并进行练习
教师讲授
单位的换算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要学生比较熟练的掌握还需进一步的练习。过程中学生表现的比较好。
13分钟
测量工具的使用
学生根据老师讲解进行练习使用刻度尺
老师巡视并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错误。
学生对读数和记数还有一定的困难。
2分钟
课堂小结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小结
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学生基本能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日志与反思
总体感觉
比较成功,教学目标达成,教学过程中略有瑕疵,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较为顺利,大多数学生能够有效参与。
教学中感觉较好的地方以及原因:
本节课由于设计比较好,学生知识储备也较好,从课堂表现上看学生真正能够掌握所教授的知识,而且气氛也比较好。
教学中感觉不满意的地方以及原因: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随堂记录
3分钟
新课引入
学生估计并测量,对比自己的估计是否准确。
让学生估计教室的门窗、书本等的长度
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也能真正体会测量的重要性。
2分钟
测量的定义
学生倾听、思考并理解速记
提出问题:什么叫测量?
学生不知道测量是一个比较的过程。
20分钟
单位的换算,科学计数法。
教学课题: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一)
来源出处:
自创
教学对象:七年级1、2班级
课堂人数:32
课堂形式:纵横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长度的概念及长度的单位;了解长度的测量工具及正确选择刻度尺。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培养学生估测能力和正确细致的实验习惯,提高动手能力。

七年级科学上册《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教案7 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教案7 浙教版

第一章 第三节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第2课时 体积的测量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1)知道长度和体积的单位及其常用单位。

(2)熟悉量筒和量筒上的刻度。

(3)学会用量筒液体和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

2.科学探究目标:进一步感受科学探究过程3.情感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分析教学重点:正确使用量筒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 三.教学准备量筒,量杯,饮料瓶,橡皮泥,木块,冰糖,细沙,铁块,大头针等 四.学情分析对于学生来说,《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是初一学生首次接触到的测量的知识,虽然学生对平时的日常生活中的测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并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

应该说学生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对“科学”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兴趣,这是非常好的现象,教师应利用实验等手段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与积极性。

五.教学思路感受物体体积 感受体积单位 感受1米3的大小从体验中总结量筒的使用探究量杯刻度不均匀的原感受1分米3的大小 感受1厘米3的大小说出自己收集到标识的含义,如矿泉水瓶上写的”表示瓶中水的体积为550ml 观察后发现体积单位不同 进一步体验量杯刻度的由从实践中总结三种体积的体验探究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生:我的量杯是用一次性塑料杯,选用的标准量是一个小烧杯,我去25毫升为一个单位,每倒入后就画一条线,并标上刻度。

最后得到的刻度是不均(见图四)生:我认为优点是量杯是透明的,这样里面的液体有多少就可以看的很清楚。

生:缺点是由于用的是塑料杯,刻度不容易刻上去。

生:可以在量杯外面粘贴一张纸,把刻度写在纸上就可以了。

生:可是使用记号笔,比较容易写字。

生:我做的量杯选用的是一次性纸杯,标准量用的是针筒。

以10毫升为一个单位。

生:优点是刻度容易写上去,缺点是里面液体的多少图五生:我认为可以的,比如我的量杯就是选用形状极为不规则的可乐瓶制成的。

(见图六)生:优点是比用纸杯做成的量杯容量要大很多,缺点是刻度更加的不均匀,误差比较大。

七年级科学上:第1章第3节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教案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上:第1章第3节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教案浙教版

§1—3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3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量筒难点:刻度尺的正确使用、体积的特殊测量方法[课前准备]实验器材:1、最小刻度值不同的米尺各一把、皮卷尺等刻度尺,学生自带各种刻度尺;2、各种刻度值的量筒、量杯、细线、水(滴几滴红墨水)、形状不规则的小石块、长方体、学生自带饮料瓶[教学思路](一)长度的测量1、列举事例先让学生直觉的判断长短、大小和远近,引导学生说出各种测量的方法,归纳测量的实质,引出长度单位。

2、通过举一些物体长度的实例,对长度单位形成初步的概念,进而介绍常用单位及换算。

3、通过多种刻度尺的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了解零刻度、测量X围、最小刻度。

再通过实例“测课本的长和宽”,归纳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4、通过讨论交流,了解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方法的设计。

(二)体积的测量1、简单回顾小学已学过的立方体和柱体体积的计算及单位换算2、讨论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介绍液体体积的常用单位及换算。

3、讲清量筒的正确使用。

最后讨论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实验一测量物体的长度和体积目标:1、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练习根据不同的测量要求选择刻度尺。

2、初步学会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初步学会用量筒测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器材:带有毫米刻度的直尺、卷尺、三角尺、量筒、烧杯和水、圆柱体、细线、小石块(大小能放入量筒)。

过程:1、观察各种刻度尺的测量X围和最小刻度,填入下表。

2、 测量物体的长度(1)估计待测物体的长度,填入下表。

(2)根据测量要求选择适当的刻度尺,填入下表。

(3)正确读数,填入下表中。

3、观察量筒、量杯的测量X 围和刻度,填入下表。

4、用量筒测量小石块的体积。

(1)用烧杯将适量的水(估计能浸没石块)倒入量筒内,都读出水的体积V 1,填入下表。

(2)将小石块用细线拴住,缓缓放入量筒内的水中,当石块沉倒筒底,并被水完全浸没时,读出此时水面所指示的刻度值V 2,填入下表。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体积的测量》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体积的测量》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体积的测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第三节《体积的测量》。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测量方法,运用排水转化的方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以及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测量方法,能运用排水转化的方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体积的测量方法,特别是排水转化的方法。

难点:如何准确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量筒、水、不规则物体(如石头、橡皮泥等)。

2. 学具:每组一份量筒、水、不规则物体。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个不规则物体(如石头),提问:“如何测量这个物体的体积?”引导学生思考。

2. 讲解体积的概念及测量方法,包括直接测量和排水转化法。

3. 举例讲解:以量筒测量水的体积为例,讲解排水转化法的具体操作步骤。

4. 学生分组操作:每组学生运用排水转化法测量一个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并进行数据记录。

5. 随堂练习:解答有关体积测量的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体积的概念2. 体积的测量方法直接测量排水转化法3. 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测量一个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记录数据并计算。

2. 答案:根据学生实际操作结果,给出标准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测量方法,但部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定困难,如准确读取量筒刻度等,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更复杂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如多面体、空心物体等,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置;3. 排水转化法的操作步骤讲解;4. 学生分组操作的指导;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度。

七年级科学上册1.4科学测量_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教案

七年级科学上册1.4科学测量_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教案

七年级科学上册1.4科学测量_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教案第一篇:七年级科学上册1.4科学测量_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教案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教学目标:1、了解长度的概念,单位,米,m2、了解长度的测量工具3、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正确的实验习惯4、知道体积和液体体积的常用单位5、熟悉量筒和量筒上的刻度6、学会用量筒测量液体和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教学重点、难点:1、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及读书的时候的估算2、液体体积的测量和读数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要改变平时使用刻度尺时的一些错误的习惯,从课件规范的看从而掌握读数的方法,然后慢慢的渗透测量一些特殊物体的方法。

这里面,一些测量的技巧是重点,可让学生在规范的基础上进行发挥。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教学过程:一、测量的重要性:提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测量,那我们具体什么时候需要测量呢?(学生回答)小结:各行各业都需要,已经渗透到了生活中提问:如果不借助工具,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去测量呢?学生:桌子有几个手长;用脚步量教室长度,有几步;甚至到家里乘车有10分钟的路,用时间表示。

上节课我们知道,用我们的感官对长度判断可靠吗?(个人有差异,上面两个例子因人不同得到的结果不同)※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所以,测量需要一个标准……二、长度单位:以前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长度标准,中国市尺,英国英尺,不统一,引出国际单位制米(m)。

[量课桌,用米表示]但对于大点的距离,我们用千米(km)(公里)表示,小点的距离用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和纳米(nm)表示。

-36910千米=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0微米=10纳米7科学计数法(当长度非常长或者非常短时,就可以用到,如地球周长4万千米=4×10米)让学生估测一些长度(教室的长,学校跑道的长度,校园楼高等)纳米技术:纳米衣服,纳米洗衣机等等三、长度的测量(正确使用刻度尺)1、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有的尺,注意:测量范围,起始点,大格小格的单位,零刻度线等等)2、正确示范(课件演示)1测量时,先要将刻度尺与物体待测部分并齐(没并齐的后果)2读数时要注意视线垂直尺面对准待测物体(叫学生上来左右读3如果刻度尺零刻度磨损或刻度不清怎么办?(可以以某一刻度线为测量起点来进行读数)3、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科学书,手(讨论并回答)四、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方法:1、测量工具的选择:不同的长度要用不同的尺,不同的精度【精度由尺的最小刻度值决定】也要用不同的尺。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体积的测量》精品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体积的测量》精品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体积测量》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五章《物体运动》中,深入学习第三节《体积测量》。

具体内容包括:解体积概念,掌握体积测量方法,学习使用量筒和移液管进行液体体积测量,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体积概念,理解体积测量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量筒和移液管进行液体体积测量技能。

3. 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体积概念,体积测量方法。

难点:准确使用量筒和移液管进行体积测量,以及在实际问题中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量筒、移液管、各种形状物体(如石头、木头等)。

学具:每组一份量筒、移液管、物体。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向学生展示一个石头体积测量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

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意识到体积测量在实际生活中重要性。

2. 新课导入在学生思考基础上,引入本节课主题:体积测量。

引导学生学习体积概念和测量方法。

3.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一个具体例题,让学生解如何使用量筒和移液管进行液体体积测量。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测量不同物体体积。

在此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体积概念2. 体积测量方法a. 量筒法b. 移液管法3. 操作注意事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测量一个不规则物体体积。

答案:根据所学方法,使用量筒和移液管进行测量,计算出物体体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体积测量在生活中其他应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如:如何测量一个大型不规则物体体积?是否有其他测量方法?等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细节是需要我重点关注。

是教学难点与重点把握,是实践情景引入设置,然后是教学过程中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是作业设计和课后反思。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解析1. 使用实物演示,详细讲解量筒和移液管使用方法,强调注意事项,如读数时要平视,避免视线误差;移液管垂直放入液体中,避免气泡产生等。

七年级科学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教案

七年级科学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教案

七年级科学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方法,理解长度和体积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测量和实验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长度的测量方法:尺子、卷尺、测量仪器等。

2. 体积的测量方法:量筒、体积瓶、排水法等。

3. 长度和体积的换算关系:米、厘米、毫米、升、毫升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方法,长度和体积的换算关系。

2. 教学难点:长度和体积的换算关系,体积的测量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方法、换算关系。

2.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测量方法。

3.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交流测量心得,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长度和体积的概念。

2. 新课讲解:讲解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方法、换算关系。

3.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长度和体积的测量实验。

4. 成果分享:让学生展示实验成果,交流测量心得。

5. 总结提升:总结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方法、换算关系,强调测量注意事项。

6. 作业布置:布置有关长度和体积测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长度和体积测量方法的理解,测量工具的使用技巧,以及测量数据的处理能力。

2. 评价方式:课堂问答、实验操作、作业完成情况。

3. 评价标准:能够正确使用测量工具,测量结果准确,对测量数据能够进行合理的处理和分析。

七、教学反思1. 反思内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2. 反思方式:教师自我评估,学生反馈,同行评价。

3. 反思调整:根据学生反馈和教学效果,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教学延伸1. 延伸内容:邀请测量专业人士进行讲座,介绍测量在工程和科研中的应用。

2. 延伸方式:邀请嘉宾讲座,实地考察测量工作现场。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体积的测量》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体积的测量》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体积的测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第五节《体积的测量》。

教学内容包括:体积的概念、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计算物体体积的公式以及实际操作练习。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体积的概念,了解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能运用公式计算简单物体的体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体积的概念、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及计算公式。

难点: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测量及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量筒、天平、直尺、计算器、多媒体设备。

学具:每组一套量筒、天平、直尺、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一个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2. 新课展开:(1)介绍体积的概念,让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

(2)讲解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如排水法、称重法等。

(3)推导计算物体体积的公式,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

3.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公式计算简单物体的体积。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测量给定物体的体积,并计算结果。

六、板书设计1. 体积的概念2. 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3. 计算物体体积的公式4. 实际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测量一个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如石头、水果等。

2. 答案:(1)根据实际测量结果填写。

(2)长方体体积:240cm³;圆柱体体积:785cm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体积的概念和测量方法掌握较好,但在计算不规则物体体积时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更复杂物体的体积,如多面体等,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2.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测量及计算方法;3. 实际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教案七年级(上)第一章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知道测量的意义。

知道长度的单位和其他常用单位。

2、熟悉刻度尺上的刻度和测量范围,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学会记录长度测量的结果。

学会选择不同测量仪器或方法去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

3、知道测量有误差,介绍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

(二)教具
示教刻度尺、方体木块、学生自备透明三角尺。

【板书设计】:第三节长度的测量
一、长度的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二、长度的单位:
国际制单位:米
其他单位:千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单位的关系:
一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一分米==10厘米一厘米==1000微米一微米==1000纳米一米==100厘米==1000毫米==106微米==109纳米
三、正确使用刻度尺
1、零刻度线、最小刻度、测量范围、
2、使用:放正确、看正确、读正确、记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