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二十九种对法讲课稿

合集下载

对联知识讲解

对联知识讲解

对联知识讲解一:实字对如: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杜甫:和贾至早朝大明宫) 诗中对仗以实字居多,故称为“实字对”。

二:虚字对如: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聚散有期云北去,浮沉无计水东流; 诗中对仗以虚字居多,故称为“虚字对”。

三:错综对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之八) 柳絮打残连夜雨,桃花吹散五更风; 此种对法,即前章所谓之“倒装句”法。

四:连珠对如: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王绩:野望) 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杜甫:滟滪)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杜甫:暮归) 此即“迭字”对法。

五:人物对:黄公石上三芝秀,陶令门前五柳春; 欲舞定随曹植马,有情应湿谢庄衣; 对中以“人物”之典故为主轴。

六:鸟兽对如:玄豹夜寒和露隐,骊龙春暖抱珠眠; 旅梦乱随蝴蝶散,离魂潜逐杜鹃飞; 诗中对仗以“鸟兽”为主轴。

七:数目对如:百年莫惜千回醉,一盏能销万古愁; 有时两点三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八:巧变对如: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此即重出句法之对(亦即张正体氏所谓之“拱璧对”者)九:外木句对:昨夜越溪容易,含悲前往上兰; 今朝逾岭极易,抱著苦笑进长安。

此即为第一句与第三句相对,而第二句与第四句相对。

此种对法,又称扇对格。

《苕溪渔隐丛话》云:“律诗存有“扇对格”,第一与第三句对,第二与第四句对。

例如杜少陵《大哭台州司户苏少监》诗云:“触怒台州回去,时危弃硕儒;移官蓬阁后,谷贵殁潜夫”。

东波《和郁孤台》云:“遇见吃饭车马,寻芳胡朓洲;悲凉望乡国,得句仲宣楼”。

又唐人绝句,亦用此格,例如“去年花掉下游走饮,冷日夭桃莺乱啼,今日江边难别,淡烟衰草马频嘶”之类就是也”。

十:互成对: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李商隐:风雨颔联)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泛) 四年三月半,新笋晚花时; 胡越书难到,存亡梦岂知; 无情有恨何人见,月冷风清欲坠时;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杜甫:武侯祠)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下魂;(杜甫:明妃村)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杜甫:曲江对酒) 此种对法亦称“句中自对”,如首例句中之“风雨”自对,“管弦”自对,而“风雨”又与“管弦”成对,“黄叶”与“青楼”亦各自成对。

对联的二十九种对法

对联的二十九种对法

对联的二十九种对法对联的格律,简称为联格或联律,是指前人在对联创作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找出的使后学者有所遵循、可以避免走弯路的格律。

对联的格律可以分为三方面来谈。

一是原来标有“诗格”的联格,它对对联的对仗、格式等有着根本性的要求,却从无联格之名。

第二个方面,也已用作联格,同样没有联格之名的种种对法要求,通常称之为“对仗”;它对对联的对仗格式也同样带有根本性的作用。

第三个方面,是有联格之名的一些格式但它仅仅是对联诸格中的一个局部,如“嵌字格”等。

根据这三个方面,现将对联格律分早期的格律、后出的联格、以及镶嵌格等三方面分别介绍。

一、早期的格律对我国早期的诗格作较全面整理的应算是日本的空海和尚的《文镜(礻必)府论》,他归纳整理了我国早期的诗格理论形成此书,其中的二十九种对,后来被兼用到对联创作之中成了最早的联格。

现将其摘录如下:(—)二十九种对(节录,有些已予简省)1、的名对(又名正对、切对)的名对者,正也。

凡用文章,正正相对。

上句安天,下句安地;上句安山,下句安谷;上句安东,下句安西;上句安南,下句安北;上句安正,下句安斜;上句安远,下句安近;上句安倾,下句安正。

如此之类,名为的名对。

初学作文章,须作此对,然后学其余也。

例句:东圃青梅发,西园绿草开;砌下花徐去,阶前絮缓来。

元兢曰:正对者,尧年、舜日:尧舜皆古之圣君,名相敌,此为正对;上用松桂,下用蓬蒿,松桂是佳木,蓬蒿是恶草,此非正对也。

2.隔句对(后人把它叫作扇格对)隔句对者,第一句与第三句对,第二句与第四句对,如此之类,名隔句对。

诗曰:昨夜越溪难,含悲赴上兰;今朝逾岭易,抱笑入长安。

释曰:第一句昨夜与第三句今朝对,越溪与逾岭对;第二句含悲与第四句抱笑对,上兰与长安对,句为隔句对。

3.双拟对。

双拟对者,一句之中所论。

假令第一字是秋,第三字亦是秋,二秋拟第二字,下句亦然。

如此之对名双拟对。

诗曰:夏暑夏不衰,秋荫秋来归;炎至炎难却,凉消凉亦追。

按:“拟”的意思是似,比。

诗对仗基础知识(讲稿)

诗对仗基础知识(讲稿)

《诗基础知识》(对仗)对仗,是我们汉语言文学特有的用词方法。

这是因为我们的汉字是一字一音,非常适合组成相对的词和句。

不仅我们写格律诗需要对仗,其实,诗、词、曲、赋这类的形式都需要对仗的存在,学习古典诗词,对仗是必须要学好,甚至要精通的。

今天,主要讲一下关于对仗的一些基本知识和相关内容。

我们先理请一下概念。

什么是对仗呢?文学大师王力说:“对仗,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虚词对虚词”,我查了一下资料,上面说“对仗∶[律诗、骈文等] 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

我个人认为,他的这样的定义并不很完整,也有点含糊。

“对仗”,其实是属于诗歌类文学体裁的专用名词,对仗是具有很苛刻的要求。

它不仅要求“词性相同”,还要求“平仄相对”,还要求“结构一致”,还要求“避免重复”,符合这样的要求,才能称之为“对仗”。

严格的讲还有“六相”一说(这我会在后面具体介绍)。

我们还知道一个词叫“对偶”,很多人很多书甚至一些词典都把“对偶”和“对仗”等同了起来,其实,这二者是有区别的,虽然它们很象。

正确清晰地理顺二者的概念,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运用是有帮助的。

“对偶”是什么?对偶就是一种修辞方法,也称为一种修辞格。

“对偶”的定义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采用的是一种对称的语言方式,表达形式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的效果。

对偶一般表现的是词或词组的形式,很短小。

对偶跟对仗,这二者,一个是修辞格,一个是写作手段,是运用在不同的文体当中的,在古代的散文中也常常用到对偶的。

格律诗本身的关于对偶方面的要求很严格也很特殊,所以,在格律诗的语言中,不能说是“对偶”,而单独称之为“对仗”。

在前面介绍格律诗格律的时候,介绍过,律诗的中间两联要求使用“对仗”的形式。

律诗(七律、五律)的起联和尾联可以不用对仗,中间两联一般是要求必须要对仗的。

律诗的美学特点是工稳、典雅、精练,其实更多的是通过这种“对仗”的形式来表现出来的。

对联知识讲座:楹联中的对仗

对联知识讲座:楹联中的对仗

对联知识讲座:楹联中的对仗第一节对仗要素就楹联的语言形式特点而言,楹联就是对联,就是对偶句。

古时对偶称联,诗文的两句为一联。

律诗每联的第一句叫出句,第二句叫对句。

对联的第一句也叫出幅、出边,第二句也叫对幅、对边。

通俗的说法就叫上联、下联。

旧时人们往往在殿堂门楣左右书联之外,还要在上边题匾,或于撰联之时同时题写数字于其上,称作横额、横联或横披、横批。

近代除生活用联外,一般联家撰联以不撰横联为常。

因此,我们讲楹联,实际上只讲上下联,并不包括横额。

我们讲楹联的对仗,也是指上下联的对仗要求。

楹联对仗,归纳起来是四个方面的要素: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对,平仄相反。

平仄问题我们在上章已论述,这里不赘述,只谈前面三个问题。

一、字数相等诗词曲的字数有严格的规定,但对联究竟要写多长,却无定规。

从八字联、十字联、十二字联……到数百字联不等,也就是说出幅和对幅各有四字、五字、六字、七字……直到数百字。

多字少字可以不问,但上下联的字数总是相等的,两联的字数之和总是一个偶数。

字数少的可以作一句读,字数多了就得断句,分作若干个分句。

每联分做多少个分句可以不问,但上下联分句的句数也必须相等;每个分句各有多少个字可以不问,但是相对应位置的分句,字数也必须相等。

王闿运挽张之洞联每联各为十五字:老臣白发,痛矣骑箕,整顿乾坤愿初了满目苍生,潸然出涕,凄凉山馆我何如上下联都是三个分句,对应位置上各分句的字数依次为四四七。

同样是上下联各有十五字,郑板桥撰挽李联的句逗数,各分句字数与王联却又不同:遗爱遍山东,一字一画一诗,人间堕泪宏才感天阙,赐果赐茶赐饭,地下衔恩每联点断成三个分句,对应位置上各分句的字数依次为五六四。

属对撰联,要遵守字数相等这条规定,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如果两句话的字数不相等,就不能叫作对联了。

然而,也有以反常手法出奇制胜者。

据传,袁世凯死后,有一位学者替他撰了一副别致的楹联: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五字、下联六字,初看起来颇为不解。

《对对子》微课PPT课件

《对对子》微课PPT课件

田鸡 羊城 流星 点头 萍沼
再见!
对对子
云对雨, 雪对风。 花对树, 鸟对虫。 山清对水秀, 柳绿对桃红。
天对地, 雨对风, 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 赤日对苍穹。
秋月白, 晚霞红, 水绕对云横, 雨中山果落, 灯下草虫鸣。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2.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猪年大吉














吉星高照














对联读、挂都是从右到左;
它们不仅字数相等,而且词类 相当。
天对地, 雨对风, 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 赤日对苍穹。
秋月白, 晚霞红, 水绕对云横, 雨中山果落, 灯下草虫鸣。
1.小试牛刀,单字对子。
高对( )
春对( )
胖对( )
红对( )
贫对( )
瓜对( )
饱对( )
马对( )
1.小试牛刀,单字对子。
高对( 绿 )
贫对( 富 )
瓜对( 果 )
饱对( 饥 )
马对( 牛 )
2.连线对对子。
水面 四海 狼狗 渔父 武士
三峡 熊猫 湖心 文豪 牧童
开口 落日 荷塘 牛市 壁虎

对联讲座

对联讲座

(四)
–如何写横批
四字格式 总结上下联
百世岁月当代好
千古江山今朝新
横批:万象更新
百世岁月当代好
千古江山今朝新
春雨丝丝润万物 红梅点点绣千山
横批:春意盎然
春雨丝丝润万物 红梅点点绣千山
拐一年摇一年缘分啊
吃一堑长一智谢谢啊
横批:自学成才
拐一年摇一年缘分啊
吃一堑长一智谢谢啊
明确: [1]句下联是“留取丹心照汗 青”。[2]句下联是“月明星稀,乌 鹊南飞”。
学对对联。
1、一湾溪水绿
提示方法:拆合法。即把一句拆成若干个词组,分 别作对,最后又把分别对出的组合成一句。 可拆成一湾、溪水、绿。“一湾”是数量词, 可对“两岸”“万岭”等;“绿”是颜色常与 “红”对;而“溪水绿”就可对“荔枝” “杜鹃”“杏花”等。再将它们一组合就成功 了。 2、岭南春雨迎新岁 可以对“塞北瑞雪兆丰年”“江北东风送旧 年”“河北秋风兆丰年”等。横批“风调雨 顺”“国泰民安”等。
六畜兴旺万家乐, 五谷丰登万户春。
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寒往暑至万朵新荷映日红
(二)
如何对对联
1、分析已给联特点 2、找近义词(同类词)和反
义词
登虎丘塔,论天下园林
登虎丘塔,论天下园林
攀少林寺,品盖世武功 攀少林寺,会武林高手 攀太行山,议商都文化
临白马寺,悟世间禅理
山东:孔子仁关公义人文典范
山西:泰山日壶口烟天地奇观
毕业友情
看今宵,弟兄姊妹齐欢聚; 待来日,南北东西俱风流
最难忘,三年同窗沐春雨;
当牢记,一室友谊荡和风。
第二:滚雪球法
乾隆:海棠

:山药
乾隆:嫩海棠

对联公开课课件

对联公开课课件

模块三
——拟写对联
二字联
春兰—— 秋菊 落日—— 朝阳 去伪—— 存真
月转—— 星移 细雨—— 斜风 地理—— 天文
三字联
水底月 — 镜中花
刀子嘴 —
辞旧岁 —
独角兽 —
豆腐心 迎新春 比目鱼
四字联
山清水秀
柳暗花明 鸟语花香 人杰地灵
五字联
上联:科学能致富
❖下联:技术可兴家

音乐可醉人

愚昧必败家
(2)结构相同,内容相关; (3)用字不重,仄起平收。 4.张贴时,上联在右,下联在左。 5.对联分为正对、反对和串对。
“对联寻亲”。下面本是四副完整的对联, 但是失散了,请你用线段把它们联接起来,使 之重新变得完整。
A.时雨点红桃千树 a.山静无人水自流 B.亭闲有竹春常在 b.春风吹绿柳万枝 C.无意东风花半露 c.夜市千灯照碧云 D.晴空一镜悬明月 d.有闲春色燕双飞
对联公开课课件
【学习目标】
一、积累对联的相关常识 二、鉴赏对联 三、尝试拟写对联
模块一
——对联起源及相关知识
【对联常识】
一、什么是对联 二、对联的起源 三、对联的特征(对句的要领) 四、对联的类型 五、对联的对法
对联知识归纳汇总
1.定义: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等。 2.分上下两联,有的还有横批。 3.特点(1)字数相同,词性相对;
勇攀书山 甘洒汗水 放飞心中梦想 泛游学海 竞逐群雄 题写金榜美名
作业:
从学习、友情、做人或 立志等方面任选一角度, 自己拟写一副对联。
谢谢!
增字联
雨 暴雨
风 狂风
下暴雨
刮狂风
窗外下暴雨 门前刮狂风
练习
1、用你学过的课文内容,对下列对子。

29种对仗法门,助你写出绝妙对联

29种对仗法门,助你写出绝妙对联

29种对仗法门,助你写出绝妙对联1、的名对(又名正对、切对)的名对者,正也。

凡用文章,正正相对。

上句安天,下句安地;上句安山,下句安谷;上句安东,下句安西;上句安南,下句安北;上句安正,下句安斜;上句安远,下句安近;上句安倾,下句安正。

如此之类,名为的名对。

初学作文章,须作此对,然后学其余也。

例句:东圃青梅发,西园绿草开;砌下花徐去,阶前絮缓来。

元兢曰:正对者,尧年、舜日:尧舜皆古之圣君,名相敌,此为正对;上用松桂,下用蓬蒿,松桂是佳木,蓬蒿是恶草,此非正对也。

2.隔句对(后人把它叫作扇格对)隔句对者,第一句与第三句对,第二句与第四句对,如此之类,名隔句对。

诗曰:昨夜越溪难,含悲赴上兰;今朝逾岭易,抱笑入长安。

释曰:第一句昨夜与第三句今朝对,越溪与逾岭对;第二句含悲与第四句抱笑对,上兰与长安对,句为隔句对。

3.双拟对。

双拟对者,一句之中所论。

假令第一字是秋,第三字亦是秋,二秋拟第二字,下句亦然。

如此之对名双拟对诗曰:夏暑夏不衰,秋荫秋来归;炎至炎难却,凉消凉亦追。

按:“拟”的意思是似,比。

意指第一第三2个重复出现的字,字义基本相同,所以也以意思相同的2个字去对,故称“准拟成对”。

这一格相当于修辞中的“间隔反复格”。

4.联绵对联绵对者,不相绝也。

一句之中,第二第三字是重字,即名为联绵对。

上句如此,下句亦然。

诗曰:看山山已峻,望水水仍清;听蝉蝉响急,思乡乡别情。

或曰:朝朝、夜夜、灼灼、菁菁、赫赫、辉辉、汪汪、落落、索索、萧萧、穆穆、堂堂、巍巍、诃诃,如此之类名联绵对。

按:联绵又作连绵。

什么叫做连绵?本来的意思是1种2个音节连缀成义面不能分割开的词——即指单纯词——如:饕餮、犹豫、仿佛、彷徨,都是不能分开解释的由2个音节组成的单纯词。

这格用“联绵”两字,显然与“连绵词”意这一格便是修辞格中的连续反复格,即由可独立运用的和解释的、意义同一的单音调,连着运用,即属此格。

曾经有人把此格称为“巧变对”,但从所举的诗例看,“巧变对”不是这一格,而应是“双拟对”这一格。

增小之《对联讲座》.-教学教案

增小之《对联讲座》.-教学教案

增小之《对联讲座》.-教学教案第一篇:增小之《对联讲座》.-教学教案对联讲座目的:1)让学生学到一些基本的对联知识2)使学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热爱(一)对联的起源对联作为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

相传对联起源于五代时期,当时的人们过年的时候有在门边贴桃符的习俗。

桃符是一种画有神像的桃木板,贴这种板被认为有避邪的作用。

有一次过年,蜀主孟昶忽发奇想在桃木上题了字。

这便是最早的对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孟昶不仅自己写,还命令下属写,后来这种形式推广了,就演变成了春节贴对联习俗。

春节贴对联,别的节日也可以贴,各种节日有各种名目的对联。

例如:办婚事贴的对联叫婚联;为老人祝寿的对联叫寿联;恭贺各类喜事叫贺联;办丧事也挂对联,这叫挽联;等等。

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对联,千万不要搞错。

以前有这样一位老地主,他粗通文墨而又喜欢附庸风雅。

一天,他为母亲祝寿,大开筵宴,悬灯结彩。

想在门口贴副大红对联,却又舍不得花钱请人撰写,便叫帐房先生将常见的天增日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写出来贴在大门上。

帐房先生正写时,老地主忽然想起,这是为老母祝寿,应该改得切题才好。

于是,让帐房先生把上联改为:天增日月妈增寿;老地主看了很得意。

不过,上联既然改了,下联也该相应改动才算工整。

他又叫帐房先生把下联改为:春满乾坤爹满门。

帐房先生听了,真有点哭笑不得,惊讶地问:“东家,这么改可不行呀!”老地主一本正经地说:“你懂个屁!爹对妈不是十分工整吗?” 你看,老地主不懂对联闹出了笑话了,我们不懂一点对联知识也可能闹出一些笑话来。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还是来学一点对联知识吧。

其实,对联并不是某人一提倡它就发展起来的,而是有它出现的基础的。

在我国的歌谣、谚语、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对偶句,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雍也》)东汉末年就开始出现对联了。

对联的对法

对联的对法

对联的对法
对对联讲究词性相当、结构相称。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语法要素,也是最关键的两个要素。

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尽可能相同或相近。

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结构相称,指上下联对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尽可能相同。

同时还要关注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基础要素。

字数相等,指的是,若上联是由几个分句组成,则下联也应是由字数上与之一一相等的几个分句组成。

总之,若连字数都不能相等,那无论如何也难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对联。

从内容看,上下联之间,内容要相关,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

这种关系或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补充,即所谓“正对”;或者是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对照,即所谓“反对”。

对联讲义教案之第四讲对联的传统对格(第一课时)

对联讲义教案之第四讲对联的传统对格(第一课时)
富·贫 • 金屋未富盈德义 • 瓦釜非贫入赋诗
嵌字联常见格式
• 5、 鹤膝格(所嵌字在上下联的第五位,因为本题富为仄 ,贫为平,如果上联嵌入富,下联嵌入贫,则出现三仄尾 和三平尾,这是对联大忌,故将富贫调换位置嵌入上下联 ,同样的道理,如果联题为平仄,那么在雁足格中也要调 换位置,因为上联尾字应为仄,下联尾字应为平。) 富·贫 • 煮豆同食贫有乐 • 烹珍各爨富无亲 • 6、凫胫格(所嵌字在上下联的第六位) 富·贫 • 孝子贤孙成富室 • 薄德寡义是贫家
第四讲对联的传统对格
第一课时叠语对和嵌字对
对格
• 所谓对格指的是对联的辞格,也就是对联的修辞技巧,是 指对联的创作过程中,在用字、遣词、造句等方面利用各 种语言技巧,以达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 。包括它表述意义的准确性、谐趣性、通融性和感染力。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楹联的格式、体律逐渐完备,除了 对联本身的修辞技巧,其他问题尤其是诗词的修辞技巧也 被应用到对联的创作过程中,因此对联的修辞技巧很多。 本节内容重点介绍一些对联中独特的辞格,一般文体所通 用的辞格,如比喻对、数字对、夸张对、设问对、顶真对 、用典对、对比对、借代对、比拟对、排比对、双关对等 等在后边的对联分类中会有所提及,本节课不再赘述。
一、叠语对
• 第二种看法是:叠语,就是把同一个词语或短语 重叠起来使用的修辞方法。
• 如大连庄河仙人洞联:
• 仙乘黄鹤去,知否,知否; • 客伴春风来,乐哉,乐哉。
• 上联“知否,知否”和下联“乐哉,乐哉”均为叠语。
一、叠语对
• 第三种说法:叠语对也称为“叠字对”,是指将一 个字(而不是词语或短语)反复用于上联,又将另 一个字反复用于下联相对应的位置。重叠的字之间 没有阻隔。
嵌字联常见格式

对联的对仗教学课件

对联的对仗教学课件

(06 南京 中考)下联有一处不符合对联的要求,
请你修改。 上联: 吴敬梓冷眼观世,《儒林外史》讽丑恶。 下联: 深情怀旧周树人,《朝花夕拾》忆往昔。 周树人深情怀旧
有趣的数字联:
北 南
六 七 八 九
二 三 四 五
上联:缺一(衣)。下联:少十(食)。 意即:缺衣少食。 横批:没有东西。
结构相同
神州春似海 大地绿如茵
1912年3 月,袁世凯当选“中华民国 临时大总统”,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 实。之后,竟然逆历史潮流而行,复辟帝 制,于1915年底,登上了“中华帝国皇帝” 的宝座。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国人无比愤 慨。其间,一善讽者写了一幅对联:
袁世凯千古 中华民国万岁 请用对联的知识对这幅对联进行赏析。
上下两联的结构应当一致,如动宾结构 对动宾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等。 例:
上联:屋后松竹 添秀色 下联:门前梅兰 增幽香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结构相同,是指上下两联的语法结构完全相同。词和 词、词组和词组之间语法结构关系分四种。一是并列关系 。指词和词、词组和词组并列存在,谁也不修饰谁,不限 制谁。 二是主谓关系。即词或者词组一部分是主语,一部分是谓 语。 三是偏正关系。包括带定语(偏词)的名词(正词)、带 状语(偏词)的动词和形容词(正词)、带补语(偏词) 的动词(正词)。 四是动宾关系。即动词和它所带的宾语。 杭州西湖边岳飞墓景点有副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 铁无辜铸佞臣”,其上联“青山有幸”中“青山”是主语 ,“有幸”是谓语,是个主谓词组。这个主谓词组在全句 中又是主语,“埋”是谓语,“忠骨”是宾语,是个典型 的完整的主谓宾句子。下联“白铁无辜”同样是主谓词组 作主语,“铸”字是谓语,“佞臣”是宾语,与上联严格

《对联知识讲座》课件

《对联知识讲座》课件

形是表象。
技巧贯穿在不同的句子中。
对联的欣赏和创作
1
创作
2
对联的创作需要有丰富的文化词汇和对语言 的把握,同时需要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者的灵敏,以及传统
文化知识的储备。
欣赏
欣赏优美的对联的方法有对比、体验、品味, 通过对典故、历史文化等进行了解,能够更 好欣赏对联。
对联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传承
传承方式主要有口耳相承、书写传承、教育班、专业机构等,结合多种方法,实现多元化传 承。
《对联知识讲座》PPT课 件
在这个对联知识讲座中,我们将全面介绍对联的定义、起源、构成、分类、 基本要素与技巧、欣赏和创作、文化传承与发展,以及对联的价值与意义。
对联的定义和起源
定义
是由两个相对联的短句组成的,用来表达相对或互补关系的文字艺术。
起源
出现于唐代,作为文人雅士的一种文化娱乐方式,称作“对子”,后发展成为今天我们熟知的 “对联”。
构成
包括上联、下联和横批,共三个部分。
对联的构成和分类
1
构成
上下两句意义相对应或相补,音节相同或相近。
2
分类
平行对:两句纵向排列,意义对称; 交叉对:横批两端是两句纵向或悬挂排列,交叉呼应; 对仗句:两句在音节、长度等方面相对应,共同构成意义。
对联的基本要素和技巧
要素
技巧
韵、音、意、形是对联的基本要素,韵是灵魂,音、意、 对联学习的技巧包括照应、对仗、托物、比兴,不同的
发展
对联在现代的发展有了新的应用场景,如展览、APP、公益活动等,也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
结语
1 对联的价值和意义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传承了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联(公开课教案)

对联(公开课教案)

对联(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学精华之一对联的兴趣。

2.掌握对联知识,学习拟写对联。

3.通过拟写对联,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

2.了解拟写对联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拟写对联。

教学方法1. 提问法。

通过互动提问了解学生对对联知识的掌握程度,明白学生需要了解的知识,以求最佳的教学效果。

2. 讨论法。

本文拟写对联,应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小组达成共识,推出佳对。

3. 竞赛法。

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编拟对联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教具准备:相关对联的照片、图片、投影仪、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幻灯片1)课题《对联》一.导入:(幻灯片2)花絮:对联与高考20世纪30年代初,清华大学教授陈寅恪在一次国文考试中,别出心裁地出了一道“对联题”,题目是上联“孙行者”,要求学子按照对联的写作格式,答出下联。

“孙行者”是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别名。

许多考生见到这样一个“怪题”,大惊失色。

为难之余,只好搜肠刮肚地在《西游记》中苦寻答案。

于是,有的对“猪八戒”,有的对“沙和尚”,还有的对出了“牛魔王”。

更有的考生对此题大为不满,一怒之下写出了“王八蛋”。

自然,这些答案只能得“零分”。

据说,只有一名考生以答出“胡适之”得了满分,但这并不是标准答案“祖冲之”。

阅卷教师认为,“胡适之”虽然比不上“祖冲之”完美,但也说得过去。

“胡”、“孙”都是姓氏;“适”、“行”都是动词;“之”、“者”也都是虚词。

(幻灯片3)第一副对联相传对联起源于五代时蜀主孟昶的桃符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2.(幻灯片4)对联欣赏:(幻灯片5)①岂无志者能成事,惟有福人能读书。

(幻灯片6)②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

(幻灯片7)③山静松声远,秋清泉气香。

(幻灯片8)④楼观沧海日,月映清淮流。

二、提问,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

1.请同学们谈谈对对联知识的理解。

对对联的技巧和方法

对对联的技巧和方法

对对联的技巧和方法
1. 哎呀呀,对对联要注意平仄呀!就像走路要迈好步子一样。

比如说“云对雨,雪对风”,平仄搭配得多和谐呀!这可非常重要哦。

2. 嘿,对联的字词要相对呀!就像两个人在较量呢。

比如“天对地,雨对风”,不这样对可就不工整啦,能明白不?
3. 哇塞,意境也很关键呀!要让人能在脑海里浮现出画面来。

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那意境多美呀!
4. 注意啦,对联还要有连贯性呢!就像讲故事一样得一环扣一环。

举个例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多自然流畅呀!
5. 嘿哟,内容要相关呀!不能风马牛不相及。

像“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都是在说春天呢。

6. 哈哈,多积累词汇呀!不然怎么能对出好对联呢。

就好像肚子里没货怎么能做出美味佳肴呢,对不对呀?
7. 哎呀,观察生活也很有用呀!生活中有好多对联的素材呢。

比如看到春天的花,就可以想到“春花对秋月”呀!
8. 哇,要大胆尝试呀!别害怕对不好。

就像学走路,多摔几次跤就会了嘛。

试着对一对“青山对绿水”呀!
9. 总之呢,对对联有很多技巧和方法,只要用心去学,去练,就能掌握啦!我相信大家都可以的哟!。

发言稿中如何运用对联和对句的形式

发言稿中如何运用对联和对句的形式

发言稿中如何运用对联和对句的形式尊敬的评委、亲爱的观众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站在这里,与各位分享关于发言稿中如何运用对联和对句的形式。

对联和对句作为汉字文化瑰宝,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脱俗的艺术表达。

在我们的发言稿中巧妙地运用对联和对句,不仅能够增添趣味性,还能让言辞更加生动、形象。

接下来,我将从两方面来谈论这个话题:对联和对句的定义与特点,以及如何运用对联和对句写一篇有趣且有效果的发言稿。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对联和对句的定义与特点。

对联是由两联组成的,每联由两句话组成,第一、二句互相呼应,颇具对仗之美。

对句则是只有一句的,侧重于表达一种思想、意境或者情感。

对联和对句都有鲜明的特点,比如:简洁有力,言之有物;形象生动,引人入胜;语言成趣,机智幽默等。

这些特点使得对联和对句成为表达思想的艺术形式,而在发言稿中巧妙地应用,能够让我们的演讲更具吸引力。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如何在发言稿中运用对联和对句写一篇有趣且有效果的演讲。

首先,我们可以利用对联来开篇,用一对对仗工整、言之有物的对联来吸引听众的兴趣。

比如,我们可以这样写道:“灿烂的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温暖的话语溶化心中的冰霜。

”这样的开场白既简洁明了,又带给观众一种明亮和温暖的感觉。

其次,在发言稿的主体部分,我们可以运用对句来阐述观点和论证。

利用对句的形式,观点更加鲜明、简洁有力。

比如,我们可以这样表达:“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善于运用对联和对句,让演讲生彩缤纷,妙趣横生。

”这样的表达方式既有说服力,又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更加深入人心。

最后,我们在结尾部分可以再次运用对联来营造出一种韵律感,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我们可以这样激励道:“让我们在人生的舞台上,用对联和对句,谱写出一曲华彩的人生乐章!”这样的结尾既凸显了主题,又让人心生敬佩之情。

总结一下,对联和对句作为汉字文化瑰宝,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在发言稿中恰如其分地运用对联和对句,不仅能够增添趣味性,更能让言辞更加生动、形象。

对联排列技巧课件(一)

对联排列技巧课件(一)

对联排列技巧课件(一)对联排列技巧课件教学内容•对联排列的基本要求和技巧•常见对联排列模式的介绍•实例演练和练习教学准备•PPT课件•黑板/白板和粉笔/马克笔•对联示例材料•学生练习纸和笔教学目标•理解对联排列的基本要求和技巧•掌握常见对联排列模式的应用•能够独立排列对联并提高排列质量设计说明本课件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对联排列的基本技巧和方法,通过实例演练和练习提高他们的排列水平。

通过引入常见对联排列模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对联的排列逻辑,提高排列效果。

教学过程第一步:对联排列的基本要求和技巧介绍(10分钟)•向学生简要介绍对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解释对联排列的基本要求,如平仄要对称、意义要相对等等。

•介绍对联排列的基本技巧,如注意字数控制、平仄的处理等。

第二步:常见对联排列模式的介绍(15分钟)•分别介绍常见的对联排列模式,如对仗句式、对偶句式、对称句式等。

•解释每种模式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提供示例对联并让学生分析模式。

第三步:实例演练和练习(25分钟)•在黑板/白板上展示几组对联示例。

•学生分组进行实例演练,按要求排列对联。

•收集学生的对联作品,进行评价和点评。

•给学生分发练习纸和笔,让他们自主练习排列对联。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对联排列的基本要求和技巧介绍,让学生掌握对联排列的基本技能。

常见对联排列模式的介绍和实例演练提供了更多实际操作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排列水平。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入更多的对联素材和练习,帮助学生提高对联排列的能力。

二十八种对仗方法

二十八种对仗方法

二十八种对仗方法本讲主要讲解28种对仗方法《对仗二十八种对仗方法》对仗是中国楹联最根本的特征,何为对仗?古人谓之“实对实,虚对虚”、“有无虚与实,死活兼重轻”(《缥湘对类》)。

今人则总结为“六要素说”。

不过,这仅仅理论上的清规戒律,在实际对联创作中,其对仗却是千变万化、异彩纷呈的。

当然,万变不离其宗,“对仗”的核心原则总是贯串其中。

否则,无以名之对联。

对联有多少种对仗方式?古今有很多人从不同角度提出过种种模式,如“工对、宽对、借对、自对、蹉对”等等,大多已约定俗成。

本文试从格律、联意、内容、语体、句式等几方面概括总结一下各种主要的对仗方式。

格律论对每一种格律体文学(又谓韵文)皆有其严格格律。

对联的格律即为“对仗”,即“六相”,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对应、节奏相同、平仄相谐、意义相关。

根据对仗的宽严水准,可分为工对、宽对、失对三种。

(一)工对工对也就是严对,要求严格遵守对仗的“六相”原则,尤其是词类相当、结构相对应、节奏相同三个基本原则。

特别是词类对仗,要求所对仗的词属于同一小类。

在我国传统的诗联创作中,词可划分为28小类。

即“天文类、地理类、时令类、宫室类、器物类、衣饰类、饮食类、文具类、文学类、植物类、动物类、形体类、人事类、人伦类、代名类、方位类、数目类、颜色类、干支类、人名类、地名类、同义连用字类(如“格调”)、反义连用字类(如古今)、连绵字类、重叠字类、副词类、连介词类、助词类。

试看福建福州小西湖一联:“桑柘几家湖上社;芙蓉十里水边城。

”“桑柘”、“芙蓉”同属植物类,“几”与“十”同属数词类,“湖”与“水”同属“地理类”,“上”与“边”同属方位类,“社”与“城”同属宫室类,诚工对也。

小类相对中,数目、体形、颜色、方位更是自成一格。

见下:数目对:“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

”(五丈原联)体形对:“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岳阳楼联)颜色对:“莫到街头寻白雪;应知室内有红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联的二十九种对法对联的二十九种对法对联的格律,简称为联格或联律,是指前人在对联创作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找出的使后学者有所遵循、可以避免走弯路的格律。

对联的格律可以分为三方面来谈。

一是原来标有“诗格”的联格,它对对联的对仗、格式等有着根本性的要求,却从无联格之名。

第二个方面,也已用作联格,同样没有联格之名的种种对法要求,通常称之为“对仗”;它对对联的对仗格式也同样带有根本性的作用。

第三个方面,是有联格之名的一些格式但它仅仅是对联诸格中的一个局部,如“嵌字格”等。

根据这三个方面,现将对联格律分早期的格律、后出的联格、以及镶嵌格等三方面分别介绍。

一、早期的格律对我国早期的诗格作较全面整理的应算是日本的空海和尚的《文镜(礻必)府论》,他归纳整理了我国早期的诗格理论形成此书,其中的二十九种对,后来被兼用到对联创作之中成了最早的联格。

现将其摘录如下:(—)二十九种对(节录,有些已予简省)1、的名对(又名正对、切对)的名对者,正也。

凡用文章,正正相对。

上句安天,下句安地;上句安山,下句安谷;上句安东,下句安西;上句安南,下句安北;上句安正,下句安斜;上句安远,下句安近;上句安倾,下句安正。

如此之类,名为的名对。

初学作文章,须作此对,然后学其余也。

例句:东圃青梅发,西园绿草开;砌下花徐去,阶前絮缓来。

元兢曰:正对者,尧年、舜日:尧舜皆古之圣君,名相敌,此为正对;上用松桂,下用蓬蒿,松桂是佳木,蓬蒿是恶草,此非正对也。

2.隔句对(后人把它叫作扇格对)隔句对者,第一句与第三句对,第二句与第四句对,如此之类,名隔句对。

诗曰:昨夜越溪难,含悲赴上兰;今朝逾岭易,抱笑入长安。

释曰:第一句昨夜与第三句今朝对,越溪与逾岭对;第二句含悲与第四句抱笑对,上兰与长安对,句为隔句对。

3.双拟对。

双拟对者,一句之中所论。

假令第一字是秋,第三字亦是秋,二秋拟第二字,下句亦然。

如此之对名双拟对。

诗曰:夏暑夏不衰,秋荫秋来归;炎至炎难却,凉消凉亦追。

按:“拟”的意思是似,比。

意指第一第三两个重复出现的字,字义基本相同,所以也以意思相同的两个字去对,故称“准拟成对”。

这一格相当于修辞中的“间隔反复格”。

4.联绵对联绵对者,不相绝也。

一句之中,第二第三字是重字,即名为联绵对。

上句如此,下句亦然。

诗曰:看山山已峻,望水水仍清;听蝉蝉响急,思乡乡别情。

或曰:朝朝、夜夜、灼灼、菁菁、赫赫、辉辉、汪汪、落落、索索、萧萧、穆穆、堂堂、巍巍、诃诃,如此之类名联绵对。

按:联绵又作连绵。

什么叫做连绵?本来的意思是一种两个音节连缀成义面不能分割开的词——即指单纯词——如:饕餮、犹豫、仿佛、彷徨,都是不能分开解释的由两个音节组成的单纯词。

这格用“联绵”两字,显然与“连绵词”意义无关。

这一格便是修辞格中的连续反复格,即由可独立运用的和解释的、意义同一的单音调,连着运用,即属此格。

曾经有人把此格称为“巧变对”,但从所举的诗例看,“巧变对”不是这一格,而应是“双拟对”这一格。

诗例:“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笑水声中。

”“有时三点二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5.互成对互成对者,天与地对,日与月对,麟与凤对,金与银对,台与殿对,楼与榭对。

两句若上下句安之,名的名对;若两字一处用之,是名互成对、言互成相对也。

诗曰:“天地心间静,日月眼中明;麟凤千年贵,金银一代荣。

”释曰:第一句中,天地一处;第二句中,日月一处;第三句中,麟凤一处;第四句中,金银一处。

不在两处用之,名互成对。

按:这例说得不清楚。

细细琢磨,此格的意思是,本来可成的名对的两字已连在一起在同句出现;第二句同位出现的这两个字,本来也可成的名对的,但与第一句这两个字,本来也可成的名对的,但与第一句的这两个字不成为的名对,于是便叫做互成对。

但例句中的第一句与第二句的“天地”和“日月”,应该是的名对,因为天地和日月同属天文门,地本属地理门习惯性与天相对,叫的名对,可知已成约定俗成的属性。

天文门对天文门,应是的名对,而不是互成对。

三四两句的麟凤都是祥瑞的兽和禽,虽分属两门,从祥瑞角度看,可成的名对,所以才是互成对。

这一格,可归为“当句对”,后世也不再用“互成对”之名。

6.异类对异类对者,上句安天,下句安山;上句安云,下句安薇;上句安鸟,下句安花;上句安风,下句安树。

如此之类,名为异类对,非是的名对。

异同此类,故言异类对。

诗曰:“天清白云外,山峻紫薇中;鸟飞随去影,花落逐摇风。

”按:不是同属一门的词语成对,便属异类对。

因天是天文门,山是地理门,薇是草木门,风是天文风。

树是草木门,都非同门而成对。

所以叫作“异类对”。

天、地本是异类对,从曹丕开始,便成例外。

他的《诗格》有“一言句曰:天、地、江、河、日、月”,可见天与地对早被认为是的名对了,后人也随之从不把天对地当作是异类对。

这是一个特殊的例外。

7.赋体对赋体对者,或句首重字,或句腹重字;或句首叠韵,或句腹叠韵;或句首双声,或句腹双声。

如此之类,名为赋体对。

似赋之形体,故名赋体对。

句首重字:袅袅树惊风,晒晒云蔽月。

句腹重字:汉月朝朝暗,胡风夜夜寒。

句尾重字:月蔽云晒晒,风惊树袅袅。

(此例显然非古人的现成诗句,是把句首重字例,改换词序而成。

这种现成句是有的,如曹丕《钓竿》中即有“钓竿何珊珊,鸟尾何(竹徙)(竹徙)”句)句首叠韵:徘徊四顾望,怅悢独心惊。

句腹叠韵:君赴燕然戍,妾坐逍遥楼。

句尾叠韵:疏云雨滴沥,薄雾树朦胧。

句首双声:留连千里客,独待一年春。

句腹双声:骏爱君健马,妾怜娱由人。

句尾双声:妾意逐行云,君身入暮门。

释曰:上句若有重字、双声、叠韵,下句亦然。

上句偏安,下句不安,即为犯病也。

但依此对,名为赋体对。

按:重字与第四种的联绵对,没有多大的区别,不在于字所在的位置。

如说在第二三字便是联绵对,在第一二可第三四字便不是联绵对,而是赋体对,理由是不充足的,所以不宜如此划分。

凡重字的便可归入连续反复这一辞格。

叠韵:指双音节的词是同韵的,称叠韵。

如徘徊:pai huai。

怅悢chang liang, 燕然yan ran, 逍遥xiao yao, 滴沥di li,朦胧 meng long,今音不叠韵,旧时同属东韵mong long则属叠韵。

双声:指双音节的词,是同声母的,叫双声。

如留连liu lian,独待dudai,崎岖qi qu,暮门 mu meng,都是同一声母的,属双声的。

其他的古今音似乎都不属同声母,不应属双声;独待、暮门也都不是固定的双声词,所以也不应引以为例。

8.双声对诗曰:秋露香佳菊,春风馥丽兰。

释曰:佳菊双声,系上句之尾;丽兰叠韵,陈诸下句之末。

或曰:奇琴、精酒、妍月、好花、素雪,意忆、心思,……如此之类,名曰双声。

按:丽兰lilan不是叠韵而是双声,原文丽兰叠韵明显有误。

从或曰的例词看,应是以双声对双声,才可称双声对。

但其中的“心思”今音不属双声,古音也不属双声。

今音分属X、S部,古音分属侵、支部。

9、叠韵对诗曰:“放畅千般意,逍遥一个心;漱流还枕石,步月复弹琴。

”释曰:“放畅”,双声,陈上句之初;逍遥叠韵,放诸下句之首。

“旷望、徘徊、绸缪、眷恋”例同于此,何籍(借)烦论。

按:放畅fangchang是叠韵,不是双声。

再从所附例词来看,明显的是叠韵与叠韵对,才是叠韵对。

决不是双声对叠韵叫双声对,叠韵对双声叫叠韵对。

可以肯定“放畅,双声”是错的。

10、回文对诗曰:“情亲由得意,得意遂情亲;新情终会故,会故亦情新。

”此格现在已大有发展,现不再赘述。

11.意对诗曰:岁暮临空房,凉风起坐隅;寝兴日已寒,白露生庭芜。

又曰:上堂拜嘉庆,入室问何之;日暮行采归,物色桑榆时。

释曰:岁暮、凉风,非是属对,寝兴、白露,罕得相酬,事意相因,文理无爽,故曰意对。

按:本来不能成对的词语,只因“事意相因”,文字和道理也合乎实际情况,所以可以是对,而称之为“意对”。

其实这不是对,当然也成不了“格”。

唐以及唐以后的格律诗作者及撰联人,都没有按意对撰写的。

初学者更不能以此为据。

12、平对平对者,若青山、绿水,此平常之对,故曰平对也。

其他皆效此。

13、奇对(无情对)奇对者,马颊河对熊耳山。

此马、熊是兽名,颊、耳是形名,既非平常对,故曰奇对。

他皆效此。

又如:漆沮对四塞。

“漆(谐音七)”与“四”是数名(沮和塞是地理门),又两字各双声对。

又如古人名,上句用“曾参”,下句用“陈轸”,“参”与“轸”皆二十八星宿名(曾与陈同为姓)。

若此者,出奇而取对,故谓之奇对。

按:在对句中常用此格,出奇制胜,出乎常规,故能出人意料,是叫奇,奇而又巧,是这一格的最大特点,如:三星白兰地,五月黄梅天。

14、同对(同类对)同对者,若大谷、广陵,薄云、轻雾。

大与广、薄与轻其类是同,胡谓之同对。

同类对者,云、雾、星、月,风、烟、霜、雪,酒、觞,东、西、南、北,青、黄、赤、白、丹、素、朱、紫,宵、夜,朝、旦,山、岳,江、河,台、殿,宫、堂,车、马,途、路。

按:本格说得较为含糊,所说同对,从所举可对的例词来看,每一大类对中,有两小类。

也即是同门的词语中,有一小类是完全同义的,另有一小类则不同义。

不同义的则可对,不犯禁忌;同义的若对在一起,则犯合掌的大忌。

这一类如:酒觞,宵夜,朝旦,山岳,江河,途路等。

如单指同门不同义的词相对,则与的名对没有什么两样,完全可以归入的名对中。

不必立此一格,由此可看出空海和尚博采而未精梳的情况。

15、字对或曰:字对者,若桂楫对荷戈,“荷”是“负”之义,以其字草名,故与“桂”相对。

不用义对,但取字为对也。

或曰:字对者,谓意别字对是。

诗曰:山椒架寒雾,池筱韵凉飚(筱中文为条)。

山椒即山顶也,池筱,傍池竹也(从字义上看,两者不能相对)。

此义别字对(因从字面上看,椒与筱同属草木门)。

16.声对声对者,若晓路(对)秋霜,“路”是道路,可与“霜”对,以其与“露”同声之故。

或曰:声对者,是字、义俱别,声作对是。

诗曰:彤驺初惊路,白简未含霜。

又曰:初蝉韵高柳,密茑挂深松。

“茑”,草属,声与“鸟”同,故以对“蝉”。

17、侧对(利用字的偏旁成对,或称字侧对)元氏曰:侧对者,若冯翊(对)龙首。

此为“冯”字半边有“马”与“龙”为对;“翊”字半边有“羽”与“首”为对。

此为侧对。

又如泉流(对)赤峰,泉字其上有“白”与“赤”为对,凡一字侧尔,皆是侧对,不必两字皆须侧也。

或曰:字侧对者,谓字、义俱别,然形体半同是。

诗曰:忘怀接英彦,申劝饮桂酒。

英彦、桂酒字义俱别,然形体半同是。

按:此对只一字形体半同,英字草属与桂字木属,同为草木门,故可对。

18、邻近对诗曰:死生今忽异,欢娱意不同。

又曰:寒云轻重色,秋水去来波。

上是义,下是正名。

此对也大体似的名,的名窄,邻近宽。

按:从所举对例看,此格与第五种的互成对,没有区别。

如“生死”对“欢娱”各自是同门对同门的,已经当句自对,然后成对。

“上是义,下是正名”这句话的意思也不好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