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 《夏本纪》精品教案

合集下载

《夏本纪》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夏本纪》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夏本纪》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夏本纪》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夏本纪》教案教学设计引言《夏本纪》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中的珍贵资料,它记录了夏朝的历史和文化,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历史学科的教师,我们应该有效地设计教案和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夏本纪》中的知识,提高历史素养和文化素养。

一、教材分析《夏本纪》是《左传》、《尚书》、《春秋》之外的古代史书,它是作者罗贯中所著。

该书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夏朝的历史纪事,包括舜禹时代、夏禹时代、夏代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内容;二是夏朝的文化特点和思想,包括礼制、音乐、祭祀、宗教等方面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夏朝的历史和文化,理解其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

2. 了解古代史书的写作特点和历史价值。

3. 能够分析和评价《夏本纪》中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

4. 提高历史素养和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教学内容1. 夏朝的历史纪事(1)舜禹时代:夏禹继位、治水、上德、下士。

(2)夏禹时代:夏禹巡行、废逆立正、刻石记功、封地立祖。

(3)夏代时期:夏桀与神农、夏启建国、夏朝的政治制度、夏朝的经济和文化、夏朝的军事。

2. 夏朝的文化特点和思想(1)礼制:夏人的礼仪和礼节,礼作为一切行为和活动的规范。

(2)音乐:夏人的音乐和舞蹈,以礼乐文化为中心。

(3)祭祀:夏人的祭祀活动,包括宗庙祭祀、天地祭祀等。

(4)宗教:夏人的宗教信仰,神灵信仰和祖先崇拜。

四、教学方法1. 案例教学法:选取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让学生分析和评价,提高历史素养和文化素养。

2. 讨论教学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不同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的影响和价值,提高思辨和分析能力。

3. 观察教学法:让学生去实地考察夏朝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加深对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4. 互动教学法:设计一些交互式的历史文化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增强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夏本纪》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夏本纪》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夏本纪(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进一步了解《史记》的体例,对司马迁创立的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记史形式要明确。

2、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适当积累文言知识。

3、了解夏禹的事迹及品质,分析大禹的人物形象,学习他公而忘私,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流畅朗读课文,并分析大禹形象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分析归纳,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一、导入帝尧之时,洪水滔天,民不聊生,虽大力整治,但由于条件的限制,也由于当政者用人不当,长期未能把民众从洪水灾难中解救出来。

面对当时困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夏禹子承父业并吸取父亲鲧治水不成的教训,励精图治、勤勤恳恳、以天下为己任,最终获得成功,使中华大地上呈现出一派怡然自足、井然有序的盛世太平。

二、朗读1、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三、整体把握问题:文章每段写了什么内容?明确:①家族谱系,出身不凡②洪水滔天,鲧治无功③禹续父业,成美尧功④禹平水土,敏给克勤⑤三过家门,躬身力行⑥九州攸同,四海会同⑦声教四海,告以成功⑧谦虚礼让,卒成天子四、分析与讨论1、阅读本文,明确大禹有那些业绩?(用原文回答)2、阅读本文,明确大禹有哪些高尚品质?(找出原文并加以概括)3、分析大禹的形象,思考他对中华文明有何影响?4、大禹治水给你那些启迪?五、课后练习阅读下文,完成下题: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

以天下授益。

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

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

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

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

”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1、下面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组是:A、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

属:zhǔ,属意:倾注心意,归向B、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

洽:融洽,和谐。

这里有顺服的意思。

C、而辟居箕山之阳。

辟:开辟D、是为夏后帝启。

后:帝王2、翻译句子:①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

《夏本纪》《鲁周公世家》《河渠书》教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夏本纪》《鲁周公世家》《河渠书》教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夏本纪》《鲁周公世家》《河渠书》教学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夏本纪》《鲁周公世家》《河渠书》教学案教案教学设计1《夏本纪》、《鲁周公世家》、《河渠书》是中国古代三部经典的历史文献,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重要材料。

这三部经典的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拓宽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如何针对这三部经典的三节课教学设计。

一、夏本纪1. 教学目标:通过夏本纪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夏代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社会经济、文化特点等方面,并能够体会到古代文献的翻译和解读的重要性。

2. 教学内容:(1)夏代历史背景的介绍:夏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它的历史背景、起源、灭亡等方面的介绍。

(2)夏代的政治制度:夏代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样的,夏禹怎样统治国家,如何处理各类政治事件。

(3)夏代的社会经济:夏代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夏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领域的发展状况,以及后代中原地区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的渐进过程。

(4)夏代的文化特点:通过夏文化的文献和文物,了解夏代文化的主要内容、特点和影响。

(5)夏本纪的翻译和解读:了解夏本纪的文献价值、研究历史文献的方法、夏本纪的主要翻译和解读成果。

3. 教学方法:多学科融合、多媒体辅助、解读夏本纪文字。

4. 教学过程:(1)通过多媒体展示夏代文物和图片引入夏本纪的学习。

(2)讲解夏代历史背景和夏本纪的内容。

(3)分组讨论夏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

(4)讲解夏本纪的翻译和解读的方法,配合文化和文物进行阐述。

(5)引导学生思考夏代历史与今天的联系和差异,以及夏代的启示。

二、鲁周公世家1. 教学目标:通过鲁周公世家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中国春秋时期鲁国政治、文化、经济状况,了解鲁国古代社会的制度和文明的发展演进。

2. 教学内容:(1)鲁国的历史背景:介绍鲁国的来源、变迁和政治地位。

(2)鲁周公的生平:了解鲁周公的事迹和成就。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精品教学案:第2课 夏 本 纪 Word版含解析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精品教学案:第2课 夏 本 纪 Word版含解析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精品教学案
第2课夏本纪
《史记》所记内容博杂丰富,从时间跨度上来说,它贯通上下三千年;从涉及范围来看,它包揽不计其数的历史人物事件,囊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思想、典章、制度以及天文、地志等自然科学领域的内容。

本专题由《夏本纪》《鲁周公世家》《河渠书》《六国年表》四篇文章组成。

《夏本纪》根据《尚书》及有关历史传说,系统地叙述了由夏禹至夏桀约四百年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由原始部落联盟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概貌。

《鲁周公世家》主要是详细地记述了西周开国重臣周公的生平事迹,并择要记载了鲁国经历三十六代君主、历时八百余年的历史发展过程。

《河渠书》主要通过河道的开凿、治理过程,阐述人们变水害为水利的伟大斗争。

一般地,这项活动有三部分内容:治理水害、修筑潜渠和灌渠。

司马迁以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对许多成功的事实和经验进行了详细记述,同时他还怀着满腔郁愤,对于豪门的阻挠、气数等迷信思想的干扰作了揭露,从而对汉代弊政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六国年表》主要叙述了六国的兴衰史,体现了司马迁公正地对待历史的态度。

第2课夏本纪。

《夏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夏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夏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夏本纪》的作者、背景和文学价值,能够理解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夏本纪》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体会作品所传达的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夏本纪》是《史记》中的一篇,记载了夏朝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史书的重要篇章。

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特色。

3. 教学难点:掌握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和表达方式,理解作品所传达的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夏本纪》的作者、背景和文学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文章的大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特色,讨论作品所传达的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掌握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成果:批改学生的练习作业,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课后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史记》及相关注释、译文版本。

2. 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图片、视频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史记选读》之《夏本纪》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史记选读》之《夏本纪》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史记选读》之《夏本纪》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史记选读》之《夏本纪》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史记选读》之《夏本纪》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夏本纪》的历史背景及其特点2.了解《夏本纪》的组成和结构3.了解《夏本纪》的主要内容4.掌握对《夏本纪》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文献分析能力5.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文化素养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夏本纪》的组成和结构、主要内容、阅读方法和文献分析能力2.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文化素养三、教学内容1.课前预习:让学生自主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及《夏本纪》的历史背景,掌握《夏本纪》的基本内容和组成结构,并对不同版本的《夏本纪》进行对比分析。

2.教学重点:(1) 《夏本纪》的组成和结构:由《系本》和《补坊》两部分构成,其中《系本》包括《夏启》、《夏后氏》、《康诰》、《夏则》、《文命》、《纣备》六篇,而《补坊》又包括《后传》、《国语》和《周书》。

(2) 《夏本纪》的主要内容:讲述了中国古代伟大的夏朝的历史演变和夏禹治水的壮举,突显了中国优秀文化的起源,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方面的情况。

(3) 《夏本纪》的阅读方法:应从整体出发,审视《夏本纪》的整个结构和发展脉络,对于每篇内容要求深入分析,了解其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

(4) 《夏本纪》的文献分析能力:要求学生结合课程内容,从文献分析的角度深入分析《夏本纪》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3.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讲解案例分析、课堂互动讨论四、教学过程1.导入【学法指导】通过导入让学府感受到“夏朝”这个词语的时代感、历史厚重感。

导入:请学生回顾中学历史课本,让他们说说自己对夏朝的印象,都知道哪些历史事件、哪些人物和哪些历史文化?2.学习笔记和疑问【学法指导】学生在旁听课程过程中,应有记笔记、整理思路、提出疑问的好习惯。

《夏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夏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夏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夏本纪》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3)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夏本纪》。

(2)学会运用文献资料、网络资源等多渠道获取信息,丰富自己对夏朝历史的了解。

(3)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对作品进行客观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3)培养学生诚信友善、团结合作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夏本纪》的阅读与理解。

2. 夏朝历史背景的了解。

3. 作品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的分析。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夏本纪》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2. 教学难点:(1)对作品中所体现的古代神话传说的解读。

(2)对作品中所蕴含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人物形象,解读作品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夏朝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夏本纪》,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5.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人物形象,解读作品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讨论交流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批改,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夏本纪》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夏本纪》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夏本纪》,使学生了解夏朝的历史背景、建立过程及其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

2. 培养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提高古文阅读水平。

3. 引导学生掌握《夏本纪》中的重要人物、事件,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4. 通过对《夏本纪》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夏朝的历史背景、建立过程及其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

2. 《夏本纪》中的重要人物、事件。

3. 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教学难点1. 对古文的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夏朝的历史背景、建立过程及其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夏本纪》中的重要人物、事件,深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 运用讨论法,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夏朝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夏本纪》,理解其中的人物、事件,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阅读中的疑问,进行讲解,梳理《夏本纪》的故事情节。

4. 案例分析:选取《夏本纪》中的重要人物、事件,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夏本纪》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夏朝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六、教学内容1. 讲解夏朝的建立过程,包括大禹治水、夏启继位等关键事件。

2. 分析《夏本纪》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大禹、夏启等,理解其在我国历史中的象征意义。

3. 探讨《夏本纪》在文学史上的价值,以及其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七、教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夏朝的历史背景,阅读理解《夏本纪》。

2. 第3-4课时:讲解夏朝的建立过程,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夏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夏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夏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夏本纪》中的主要人物、事件和情节;(2)能够分析《夏本纪》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3)能够运用文本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夏本纪》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通过对比分析、案例研究和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3)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提高人文素养;二、教学内容:1. 文本分析:(1)介绍《夏本纪》的作者、背景和内容;(2)分析《夏本纪》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艺术特色;(3)探讨《夏本纪》所反映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知识点梳理:(1)夏朝的建立和发展;(2)夏桀的暴政和夏朝的灭亡;(3)《夏本纪》在《史记》中的地位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图片、视频或实物展示,引起学生对夏朝的兴趣;(2)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史记》相关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文本分析:(1)让学生自主阅读《夏本纪》,理解文本内容;(2)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讨论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艺术特色;(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和讨论。

3. 知识点梳理:(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夏朝的历史背景;(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的方式,梳理《夏本纪》中的重要知识点;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2. 文本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在分析《夏本纪》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 知识点掌握情况:通过测试或提问的方式,评估学生对夏朝历史背景和《夏本纪》重要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史记·夏本纪》;2.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文学书籍和论文;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4. 教学道具:图片、视频、实物等。

《夏本纪》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夏本纪》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夏本纪》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夏本纪》中的重要段落。

(2)理解《夏本纪》的主要内容,把握夏朝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3)分析《夏本纪》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夏本纪》。

(2)学会对比分析,将《夏本纪》与其他历史文献进行对比,了解其独特之处。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夏本纪》所传达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夏本纪》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背景。

2. 分析《夏本纪》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特点。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三、教学难点1. 《夏本纪》中的专业术语和古代文化知识。

2. 对比分析《夏本纪》与其他历史文献的差异。

3. 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夏本纪》所传达的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夏本纪》的奥秘。

2. 运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夏本纪》的独特之处。

3.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理解《夏本纪》中的历史事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夏朝的历史背景。

(2)引发学生对《夏本纪》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夏本纪》,了解其主要内容。

(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标记出不懂的地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对比分析《夏本纪》与其他历史文献的差异。

4. 课堂讲解:(1)讲解《夏本纪》中的专业术语和古代文化知识。

(2)分析《夏本纪》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特点。

5. 案例分析:(1)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夏本纪》中的历史事件。

(2)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提炼出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夏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夏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夏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夏本纪》中的重要段落。

(2)理解《夏本纪》的主要内容,把握夏朝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3)分析《夏本纪》中的文学手法和人物形象,体会其艺术魅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夏本纪》。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夏本纪》进行合理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3)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

二、教学重点1. 《夏本纪》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背景。

2. 分析《夏本纪》中的文学手法和人物形象。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夏本纪》中古代制度的理解。

2. 文学手法和人物形象的深入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夏本纪》的历史背景、文学手法等。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分析《夏本纪》。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 案例分析法:分析《夏本纪》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夏朝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夏本纪》,理解故事情节,了解夏朝历史。

3. 课堂讲解:讲解《夏本纪》中的文学手法、人物形象等,分析其艺术特色。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教学难点。

5. 案例分析:选取《夏本纪》中的典型人物和故事,进行分析。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 课程拓展:推荐相关读物,延伸学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夏本纪教学案 苏教版1

夏本纪教学案 苏教版1
《史记·夏本纪》
[译文]过了十年,禹帝巡视东方,走到会稽便逝世了。禹把天下传给了益,三年服丧完毕,益让位给禹帝的儿子启,自己退居到箕山南面。禹的儿子启贤能,天下都归顺于他。等到禹逝世,虽传天下给益,但益辅佐禹的日子不长,没有取得天下的信任。所以,诸侯都离开益而去朝拜启,说:“启是我们君主禹帝的儿子啊。”于是,启便登上天子之位,这就是夏朝的启帝。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二、解文题
“本纪”是《史记》的五种体例之一,是全书的总纲,以编年为体,记载历代帝王的世系,它实质上是全国的编年大事记。
夏本是一个古老的部落,相传是由包括夏在内的十多个部落联合发展起来的。到唐尧虞舜时期,夏族的首领禹因治水有功,取得了帝位,从而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王朝大约存在于公元前世纪到公元前世纪。
三、再读课文
四、鉴赏语言之精美
本文语言简练生动,饱含情感,磅礴大气,体现了《史记》作为“正史鼻祖,文章大宗”的特点,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文章叙述简洁生动。、段的人物对话,段中的让位辞避,言简意丰,气氛渲染到位,人物刻画逼真。
文章的第段,作者饱含感情地直接表达了对夏禹的崇高评价,体现其人格力量,这是司马迁对夏禹敬仰之情的直接抒发。
、女其往视尔事矣其:祈使语气,还是
正:于,比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根据书本译文疏通文句,学生提出疑难。
三、教师讲清以下重要的句子。
、帝舜问四岳曰:“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之)居官?”
(者字词组,形容词使动用法,省略宾语)
、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
(为动用法,主谓间加之,使动用法)
、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
、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

《夏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夏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夏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夏本纪》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表达技巧。

(3)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夏本纪》。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升审美情趣。

(3)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客观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爱国情怀,弘扬民族精神。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道德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简介:《夏本纪》是《史记》中的一篇,记载了夏朝的历史。

本文重点介绍夏朝的建立、发展和衰落过程,以及夏朝的各位君主。

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 教学难点:分析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史记》的地位和作用。

(2)介绍夏朝的历史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夏朝的历史。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难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如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

(2)分析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表达技巧,如烘托、对比等。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赏析课文中的精彩片段。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四、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 写一篇关于《夏本纪》的读后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能力。

3. 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的提升。

4. 学生价值观和道德素养的提高。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夏朝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兴趣。

2.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夏本纪》教案5篇

《夏本纪》教案5篇

《夏本纪》教案5篇第一篇:《夏本纪》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史记》中本纪的形式。

2、了解篇章的内容及相关的文化内容。

3、积累学习文言的相关知识,熟悉并掌握词类活用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了解本纪的形式。

2、了解夏禹的事迹及品质。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1、解题:《史记》中的“本纪”实际上就是帝王的传记,因为帝王是统理国家大事的最高的首脑,为他们作纪传而名之曰“本纪”,正所以显示天下本统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纲纪的缘故。

同时,也是全书的总纲,是用编年体的方法记事的。

在“本纪”的写作中,司马迁采取了详今略远的办法,时代愈远愈略,愈近愈详。

《史记》中共有本纪12篇。

2、课文说明:夏本是一个古老的部落,相传是由包括夏在内的十多个部落联合发展而来的,与古代其他部落交错分布于中国境内。

相传尧、舜时洪水泛滥,民不聊生,虽经大力整治,但由于时代和条件的限制,也由于当政者用人不当,长期未能把民众从灾难中解救出来。

这成了当时因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

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夏禹,一个有抱负而且聪敏勤恳的青年出现了。

他继承父业并吸取父亲鲧(gǔn)治水不成的教训,以他的健壮、精干和毅力,获得成功,在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呈现出一派怡然富足、井然有序的宏伟景象。

到唐尧、虞舜时期,夏族的首领禹因治水有功,取得了帝位,并传给其子启,从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夏王朝约存在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

《夏本纪》根据《尚书》及有关历史传说,系统地叙述了由夏禹到夏桀约四百年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由原始部落联盟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概貌,尤其突出地描写了夏禹这样一个功绩卓著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的形象。

课文节选了大禹治水定九州的部分,约占全篇的五分之三。

作者怀着虔诚的心情,向人们诉说着夏禹的业绩和伟大的献身精神。

3、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译文翻译全文。

夏本纪教案(苏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夏本纪教案(苏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夏本纪教案(苏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夏本纪教案(苏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1夏本纪教案(苏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夏朝的历史背景、重要地位及其贡献。

2、掌握夏朝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

3、学习夏文化的发展历程、文化内容和贡献。

4、学习夏文化对华夏文明的影响和贡献。

二、教学内容1、夏朝简介,了解夏朝的基本情况和历史背景;2、夏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了解夏朝的统治阶级和社会阶层、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发展;3、夏朝的文化特点,了解夏文化的发展历程、文化内容;4、夏文化对华夏文明的影响和贡献。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 (5分钟)通过提问、图片展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夏朝的历史地位、文化内涵等基本情况。

2、知识展示 (25分钟)(1) 夏朝简介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它出现在约公元前21世纪,而全盛时期是在公元前19世纪中叶至公元前16世纪左右。

夏朝史传说和实证相结合,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神话时代,也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地。

(2) 夏朝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夏朝是一个封建王朝。

夏朝是最早实行封建制度的中国王朝之一,建立封建王朝的条件为农业生产发展、人口畜多和部落联盟的形成。

社会制度:夏朝的社会主要分为两个阶层:贵族阶层和平民阶层。

贵族阶层包括“三公”、“九卿”等高级官员,“后稷、少昊”等贵族大族;平民阶层则是社会中普通人民。

“下民百姓不得不以土牛入贡”,说明封建社会中的贵族阶层控制了社会资源和生产资料。

(3) 夏朝的文化特点夏朝的文化特点主要有:宗法制度、甲骨文、典章制度、礼法文化等。

(4) 夏文化对华夏文明的影响和贡献夏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后世的影响也十分巨大。

夏文化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如所谓的“天人合一”、“祭天祭祖”等礼制、制度等。

3、互动讨论 (10分钟)通过互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夏朝的主要内容、特点、影响等。

并协助学生自主思考,理解其文化内涵和价值。

《夏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夏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夏本纪》,使学生了解夏朝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认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夏朝人民的英勇顽强、智慧勤劳,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夏本纪》的基本内容,了解夏朝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

2. 分析夏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认识夏朝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夏本纪》中的古代礼仪、制度、用词等,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审视夏朝历史,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夏朝的历史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夏朝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进行深入剖析。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夏朝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夏本纪》,了解夏朝的主要事件和人物。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夏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4. 案例分析:选取夏朝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进行深入剖析。

5.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审视夏朝历史,提出自己的见解。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巩固所学内容。

教案设计提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注重对夏朝历史的深入剖析,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审视夏朝历史,提出自己的见解。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概括《夏本纪》中的主要事件和人物。

2. 学生能够分析夏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特点。

3. 学生能够运用现代观念审视夏朝历史,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4. 学生能够在讨论中展示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七、教学准备1. 教师应提前熟悉《夏本纪》的内容,了解夏朝的历史背景。

2. 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以便在教学中进行分析和讨论。

《夏本纪》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夏本纪》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夏本纪》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夏本纪》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能够分析《夏本纪》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特点;(3)能够解读《夏本纪》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夏本纪》;(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夏本纪》进行客观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夏本纪》中的人物形象,体会其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困境,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夏本纪》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夏本纪》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特点;(3)《夏本纪》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1)《夏本纪》中的古代礼仪和制度;(2)《夏本纪》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3)如何评价《夏本纪》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夏本纪》;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夏本纪》的作者、背景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夏本纪》,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夏本纪》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特点;4. 讲解与分析:教师讲解《夏本纪》中的难点内容,如古代礼仪和制度;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夏本纪》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五、课后作业1. 熟读《夏本纪》,巩固所学内容;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夏本纪》中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活跃程度,了解他们对《夏本纪》的兴趣和热情。

《夏本纪》教案

《夏本纪》教案

《夏本纪》教案【教学目标】1.看注释和翻译,能解释下面的几个难词:实词:鸿;怀;襄;负;等;摄;巡狩;殛;诛;是;成美;勉;让;克;称;虚词:其;以。

2.关于“本纪”以及夏禹的事迹及品质。

【教时设置】2教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了解有关内容,流畅朗读,对照译文,基本弄懂,积累文言知识【教学过程】一、导入《史记》中的“本纪”实际上就是帝王的传记,因为帝王是统理国家大事的最高的首脑,为他们作纪传而名之曰“本纪“,正所以显示天下本统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纲纪的缘故。

同时,也是全书的总纲,是用编年体的方法记事的。

在“本纪”的写作中,司马迁采取了详今略远的办法,时代愈远愈略,愈近愈详。

《史记》中共有本纪12篇。

今天我们学习《夏本纪》二、题解《夏本纪》根据《尚书》及有关历史传记,系统的叙述了从夏禹到夏桀约四百年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由原始部落联盟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及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概貌,尤其突出地描写了夏禹这样一个功绩卓著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的形象。

作者怀着虔诚的心情,向人们诉说着夏禹的业绩和伟大的献身精神。

当然,夏禹还只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这篇本纪的记载也未必完全真实,历史事实未必那么美好,但大禹治水的业绩却早已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树起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课文是其节选部分。

【对话一】朗读课文1.注意通假字的读音请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傅”通“敷”女平水土:“女”通“汝”。

致费于沟淢:“淢”通“洫”,田间水道。

九州攸同,四奥既居:“奥”通“墺”,四方可定居之地。

九山刊旅,九川涤原:“原”通“源”,源头。

六府甚,众土交正:“正”通“征”,征收。

于是帝锡禹玄圭:“锡”通“赐”。

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辟:同“避”。

躲开。

)2.朗读【对话二】理解1.看第1段译文,发出声音朗读,然后积累有关文言知识第1段要积累的重要词语:(“曾大父”:曾祖父。

)2.看第2段译文,发出声音朗读,然后积累有关文言知识第2段要积累的重要词语:(怀山襄陵——负命毁族——等之未有贤于鲧者——巡狩——殛——诛怀:环抱;襄:漫上。

《夏本纪》3

《夏本纪》3
①百姓:即百官。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通称,因为当时只有贵族才有姓,而平民没有姓。兴:发动。人徒:指被罚服劳役的人。傅:《尚书》作“敷”,是分的意思,指分治九州土地。一说:傅,即“付”,指付出功役。
②表木:立木作表记。表,表记。 ③定:指测定。 ④伤:悲伤。 ⑤劳身:劳累自己,即不怕劳累的意思。焦思:苦苦思索。焦,着急,焦躁。 ⑥薄:少,使少,即节俭的意思。 ⑦致:送达,表达。 ⑧卑:使低矮,这里有简陋之意。 ⑨沟淢:田间沟渠。古代渠道深广四尺叫沟,深广八尺叫淢。这里泛指河道。 ⑩橇:古代在泥路上行走的一种交通工具。《集解》引孟康曰:“橇形如箕,擿(tì,剔)行泥上。”
(11)檋(jú,局):古代一种登山鞋,把长半寸的铁钉安在鞋底上,以防止上山时滑倒。《正义》按:“上山,前齿短,后齿长;下山,前齿上,后齿短也。”
(12)准:取平的工具。绳:取直的工具。 (13)规:划圆的工具。矩:划方的工具。这里“规矩”指测量高低远近的工具。(14)四时:可能是指测四时定方向的仪器。(参用《会注考证》引张文虎说)
⑤四海会同:全国统一,诸侯都来朝会归服。 ⑥六府:指六府的物资,即金、木、水、火、土、谷。府,藏财货处,仓库。
⑦众土:各方土地。交:都。正:定,这里指定等级。 ⑧致慎财赋:意思是对于交纳贡品、赋税认真谨慎。
⑨咸:都。则:标准、准则,这里是以为标准的意思。三壤:指上中下三种等级的土壤。 ⑩中国:指九州之中。赐土姓:指分封诸侯,赐给土地和姓氏。
④姓姒氏:姓:在远古时代本为氏族(部落)的标记,它标明一个人所出生的氏族,与后世的姓不同。氏是姓的分支。战国以后,人们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一,汉代则通谓之姓。这里的“姓姒氏”就是以姒为姓。
(18)度:测量,勘测,即上文的“表木”。九山:指汧、壶口、砥柱、太行、西倾、熊耳、墦冢、内方、(mín,岷)九座大山。 (19)众庶:庶民,平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本纪》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史记》中本纪的形式。

2、了解篇章的内容及相关的文化内容。

3、积累学习文言的相关知识,熟悉并掌握词类活用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了解本纪的形式。

2、了解夏禹的事迹及品质。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
1、解题:《史记》中的“本纪”实际上就是帝王的传记,因为帝王是统理国家大事的最高的首脑,为他们作纪传而名之曰“本纪”,正所以显示天下本统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纲纪的缘故。

同时,也是全书的总纲,是用编年体的方法记事的。

在“本纪”的写作中,司马迁采取了详今略远的办法,时代愈远愈略,愈近愈详。

《史记》中共有本纪12篇。

2、课文说明:夏本是一个古老的部落,相传是由包括夏在内的十多个部落联合发展而来的,与古代其他部落交错分布于中国境内。

相传尧、舜时洪水泛滥,民不聊生,虽经大力整治,但由于时代和条件的限制,也由于当政者用人不当,长期未能把民众从灾难中解救出来。

这成了当时因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

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夏禹,一个有抱负而且聪敏勤恳的青年出现了。

他继承父业并吸取父亲鲧(gǔn)治水不成的教训,以他的健壮、精干和毅力,获得成功,在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呈现出一派怡然富足、井然有序的宏伟景象。

到唐尧、虞舜时期,夏族的首领禹因治水有功,取得了帝位,并传给其子启,从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夏王朝约存在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

《夏本纪》根据《尚书》及有关历史传说,系统地叙述了由夏禹到夏桀约四百年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由原始部落联盟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概貌,尤其突出地描写了夏禹这样一个功绩卓著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的形象。

课文节选了大禹治水定九州的部分,约占全篇的五分之三。

作者怀着虔诚的心情,向人们诉说着夏禹的业绩和伟大的献身精神。

3、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译文翻译全文。

4、文言知识积累:
1、文言实词:
⑴一词多义:
浩浩怀山襄陵:冲上,漫上
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败坏
摄行天子之政:代理
行视鲧之治水无状:治理
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比较、衡量
禹敏给克勤:敏捷给”与“敏”同义。

身为度,称以出:称量,权衡
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给……作表记;测定
薄衣食,致孝于鬼神:致:送达,表达。

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兴:发动。

人徒:指被罚服劳役的人。

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察看,考察
乃殛鲧于羽山以死:流放,放逐
女其往视尔事矣。

视,看,照看,这里有办的意思。

亶亶穆穆,为纲为纪:亹(wěi)亹:勤勉不倦的样子。

穆穆:庄重严肃的样子。

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应根据各地所具有的物产来向天子进贡。

陂九泽,度九山:测量,勘测,即上文的“表木”。

九山刊旅,九川涤原:刊,砍削;旅,治理。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渐,流入;被,覆盖。

⑵古今异义
中国赐土姓:中国:指九州之中
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百姓:即百官。

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通称,因为当时只有贵族才有姓,而平民没有姓。

于是帝尧乃求人:这时候
⑶通假字:
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傅”通“敷”
女平水土:“女”通“汝”。

致费于沟淢:“淢”通
5、课文简析:
(1)学生口述大禹的事迹,并概括他的高尚品质。

提示:禹怀着励精图治的决心,新婚四天就离家赴任,行山表木,导九川,陂九泽,通九道,度九山,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产,规定了各地的贡品赋税,指给了各地朝贡的方便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划定了五服界域,使得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众河朝宗于大海,万方朝宗于天子的统一、安定和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

在他身上体现了公而忘私、乐于奉献、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等高尚品质。

(2)问题探讨:大禹治水给了我们那些启迪?
提示:大禹治水,我们看到的是中国远古时期人类的前赴后继与大自然作斗争的拼搏精神,在失败中寻求经验教训,毫不气馁,万众同心,最终达到的是“九州既疏,九州既洒,诸夏艾安”的太平盛世。

这表现出一个伟大民族的凝聚力和中华文明的稳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儒家文化。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海洋一般百折不挠的心态,热爱和平,希望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

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还可以看出我们提倡的一种集体主义,大禹是子承父业去治水,完成先人的遗愿,也可以看出中国人尊师重道、忠义孝顺等优良品德和对社会、对世界的责任心。

6、课文小结:
《夏本纪》是一部夏王朝的兴衰史。

夏禹的兴起,是由于他治理洪水拯民于灾难,勤勤恳恳地做人民的公仆,人民拥护他。

夏朝的衰亡,则是由于孔甲、夏桀这样的统治者败德伤民,人民怨恨他们。

当然,夏禹还只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这篇本纪的记载也未必完全真实,历史事实未必那么美好,但大禹治水的业绩却早已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树起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他十三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伟大奉献精神,也早已千古传颂,作为我们祖先一种美德的代表,将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效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