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史教案
中国古代史教案(先秦)
(5)土地所有制的变迁(必修2P7- 8)
①原因: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根本原 因),大量私田被开垦 ②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随着土地私 有制的发展,各诸侯国为刺激生产积极性,扩大 剥削量,先后进行了税制改革。这些改革客观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战国时期,诸侯国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地 主土地所有制:以秦国商鞅变法最有代表性。 井田制逐步为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形成土地私 有制的三种形式(哪三种形式?主要形式是哪一 种?)
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
中时间断限从距今170万年前到公元前221年秦 统一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 初步形成三个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特征主要表 现为奠定中华文明的初步。 基础:政治方面,表现为以王位世袭制为标志, 中国进入阶级社会,创立了一系列政治制度, 影响深远。经济方面表现为原始农业的出现。 农业在各经济部门中主导地位的确立。文化方 面表现为独具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形成。
知名水利工程
都江堰全景
水旱从人, 不知饥馑, 时无荒年, 谓之天府。
都江堰建于公元 前三世纪,是中 国战国时期秦国 蜀郡太守李冰及 其子率众修建的 一座大型水利工 程,是全世界至 今为止,年代最 久、唯一留存、 以无坝引水为特 征的宏大水利工 程。2200多年 来,至今仍发挥 巨大效益,
(4)自耕农经济产生(必修2
原始
商周
木、石、骨质耒(lěi)耜(sì)等
木、石、骨、蚌 为主,
青铜农具出现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半坡遗址出土的磨制石斧
青铜农 具
铁犁头、铁镰刀
犁壁
耕作方式的变化
◆甲骨文 “(王)大令众人曰,
先秦时期的社会概况历史教案
先秦时期的社会概况历史教案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中重要的一个阶段,它是中国历史的开端,也是中国文化的起源。
在先秦时期,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都开始形成,并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模样。
本文将探讨先秦时期的社会概况,以及对历史教学的启示。
一、社会结构在先秦时期,中国的社会结构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士农工商。
士是指具有学问和文化的人,享有高于其他阶层的社会地位。
农民是中国的主要劳动力,他们有自己的土地,但并不拥有全部的生产资料。
工人是指手工业者和手工劳动者,他们在生产中起到重要作用。
商人是一个新兴的阶层,他们以贸易为生,经商得到了巨大的财富,但地位并不高。
二、政治制度在先秦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封建制度和世袭制度。
封建制度是指君主把土地赐给有功的贵族或官员,让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并向君王效忠。
世袭制度是指贵族的职务和地位是由他们的后代世代相传的。
这种制度一方面保证了封建君主的统治稳定,另一方面也加强了贵族的权力。
三、文化教育先秦时期的文化教育非常重视儒家思想和礼仪。
儒家思想主张仁爱和中庸之道,还强调学问和文化的重要性。
礼仪则是指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礼节规范。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儒家思想和礼仪,并养成品德高尚的品质。
四、宗教信仰先秦时期的宗教信仰主要是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
祖先崇拜是指人们对祖先的崇敬和敬仰,认为祖先具有保佑子孙和家族的作用。
自然崇拜则是指人们对自然的景象和力量的崇敬和敬仰,例如黄帝信仰、夏禹信仰、尧舜禅等。
五、对历史教学的启示先秦时期的社会概况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关于历史教学的启示。
首先,我们应该深入了解每个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情况,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其次,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品德修养,让他们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并养成正确的人生态度。
最后,我们应该多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例如通过图片、视频、实物等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总之,先秦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它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对我们现代的历史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和启示。
先秦史学案
二轮通史-----先秦史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小组:____________ 评价:___________一、导---教师导入新课。
(7分钟)二、思----自主学习。
学生结合课本自主学习,完成下列相关内容。
(15分钟)(一)基本概况1.朝代:(远古)―――――――――――――。
2.先秦时期(公元前2046年——前221年前)西周:;春秋:;战国:。
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二)先秦政治(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②;③。
(2)重要制度:,与。
(三)先秦经济(1)农业:①耕作技术:;②耕作工具:。
③农作物:等。
④耕作方法:春秋战国--- 。
⑤水利工程:,(秦朝三大政绩)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1)基本含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
(2)主要特点:①小农户个体经营②自给自足(主要)③,④男耕女织⑤,▲中国的农业生产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基本形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形态)(2)手工业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产生,三种形式并存。
1、丝织业:(1)新石器时代:中国是世界上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考古发掘证明,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2)商周:商朝时已有了,能织出多种丝织品,出现负责指导蚕桑养殖生产的专职官。
2、冶金业:(1)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了技术。
(2)商周青铜铸造水平较高,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精美青铜器,。
(3)西周晚期,中国出现;春秋出现最早。
3、制瓷业:(1)中国是的故乡。
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2)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是陶向瓷发展的过渡阶段(3)商业①商代:初步发展;商朝人善于经商,称为。
初中先秦历史教案
初中先秦历史教案
教学内容:先秦时期的历史
教学目标:
1. 了解先秦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2. 掌握先秦时期的主要历史人物和其思想;
3. 理解先秦时期的社会制度和文化风貌;
4. 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
1. 先秦时期的历史背景;
2. 先秦时期的主要历史人物及其思想;
3. 先秦时期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特点。
教学难点:
1. 理解先秦时期的思想和社会制度;
2. 掌握先秦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教学准备:
1. 教材:先秦时期的历史资料;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3. 教具:图片、地图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5分钟)
通过展示先秦时期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于先秦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讲授(15分钟)
1. 先秦时期的历史背景介绍;
2. 先秦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3. 先秦时期的主要历史人物及其思想;
4. 先秦时期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特点。
三、讨论与互动(10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先秦时期的历史问题,并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见解。
四、展示与总结(10分钟)
邀请学生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总结今天的教学内容,强化学习成果。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先秦时期的相关作业,加深学生对于历史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先秦时期的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但在教学过程中还需加强对于历史事件的讲解和思辨,提高学生的历史思考能力和文化底蕴。
第一讲先秦文学教案(精选五篇)
第一讲先秦文学教案(精选五篇)第一篇:第一讲先秦文学教案先秦文学史一、联系方式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二、本课程的讲授过程、讲授方法、考勤和考试1、第一次课老师讲授,主要讲前言部分,宏观把握古代文学史的规律、分期和先秦文学的整体特点。
2、第二次以后:每次讲课分三个环节,首先老师讲理论,接着讲文本(每讲一课会就某个文本进行解读),然后讨论(就问题展开讨论)。
3、课程进行到一半会布置期中作业,以论文形式上交。
4、平时成绩占总分的40%。
考勤以点名计分;平时成绩则根据期中作业和课堂回答问题、提问问题、参与讨论的积极程度给予相应的分值。
5、期末考试形式为闭卷考试,考试内容主要是平时讲课内容,特别注意文本解读。
三、文学、文学史、先秦文学史1、什么是文学:广义(文学即文化);狭义(包括四大文体在内的具有审美特质的一切口头或书面的语言文字艺术。
)古代“文学”,被称为“文章之学”(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孔门四科之一】《论语·先进》:“文学,子游、子夏。
”邢炳疏:“若文章博学,则有子游、子夏二人也。
”亦指教贵族子弟的学科。
《宋书·雷次宗传》:“上留心艺术,使丹阳尹何尚之立玄学,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学,司徒参军谢元立文学。
”【官名】汉代置于州郡及王国,或称“文学掾”,或称“文学史”,为后世教官所由来。
汉武帝为选拔人才特设“贤良文学”科目,由各郡举荐人才上京考试,被举荐者便叫“贤良文学”。
“贤良”是指品德端正、道德高尚的人;“文学”则指精通儒家经典的人。
魏晋以后有“文学从事”之名。
唐代于州县置“博士”,德宗时改称“文学”,太子及诸王以下亦置“文学”。
明清废。
2、文学史研究文学现象和文学规律的历史。
文学现象包括文学作品研究,文学思潮研究等。
如“百家争鸣”思潮,《诗经》大小序之辩,“诗言志”等。
先秦文学史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先秦文学的历史背景、特点及主要成就。
2. 培养学生对先秦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1. 先秦文学的历史背景及特点。
2. 先秦文学的主要成就。
教学难点:1. 先秦文学的历史背景及特点的理解。
2. 先秦文学的主要成就的把握。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回顾中国古代文学史,引导学生关注先秦文学。
2. 提出问题:先秦文学是如何产生的?它有哪些特点?二、讲授新课1. 先秦文学的历史背景(1)夏、商、西周时期(2)春秋战国时期2. 先秦文学的特点(1)题材广泛,形式多样(2)思想性、艺术性并存(3)注重人文关怀三、案例分析1. 以《诗经》为例,分析其题材、形式、思想性及艺术性。
2. 以《楚辞》为例,分析其浪漫主义风格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四、课堂小结1. 总结先秦文学的历史背景、特点及主要成就。
2. 强调先秦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内容,提问学生先秦文学的特点及主要成就。
2. 提出问题:先秦文学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哪些影响?二、讲授新课1. 先秦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1)对诗歌的影响(2)对散文的影响(3)对戏曲的影响2. 先秦文学的代表作品及作者(1)《诗经》:《国风》、《小雅》、《大雅》、《颂》(2)《楚辞》:屈原、宋玉等(3)诸子散文: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先秦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 各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1. 总结先秦文学的历史背景、特点、主要成就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 强调先秦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先秦文学的历史背景、特点及主要成就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先秦文学的兴趣及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
3.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
高中历史先秦春秋战国(教案)
高中历史先秦-春秋战国(教案)第一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和分期。
让学生掌握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基本情况。
让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和特点。
1.2 教学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和分期春秋五霸的主要事迹和影响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和实力对比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和特点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资料,了解时期的背景和分期。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研究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情况。
让学生通过地图和图表,了解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和实力对比。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和特点。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生产情况。
让学生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
让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特点。
2.2 教学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生产情况春秋战国时期的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特点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资料,了解农业生产情况。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研究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
让学生通过地图和图表,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特点。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对社会的影口向。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思想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思想。
让学生掌握儒家、道家和法家的主要思想及代表人物。
让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哲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思想儒家、道家和法家的主要思想及代表人物春秋战国时期哲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资料,了解时期的哲学思想。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研究儒家、道家和法家的主要思想及代表人物。
让学生通过图表和时间线,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哲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第四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科技进步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科技进步。
高中历史先秦春秋战国(教案)
高中历史先秦-春秋战国(教案)第一章: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1.1 先秦时期的划分:夏、商、西周、春秋战国1.2 春秋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1.3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礼崩乐坏、诸侯争霸1.4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分封制的瓦解、郡县制的兴起第二章:春秋时期的重要事件与人物2.1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2.2 春秋时期的著名战役:城濮之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2.3 春秋时期的变法运动:齐国的变法、魏国的变法2.4 春秋时期的文化成就:诗经、楚辞第三章:战国时期的重要事件与人物3.1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3.2 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长平之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3.3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商鞅变法、李悝变法3.4 战国时期的文化成就:楚辞、诸子百家第四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4.1 农业的发展:铁器的普及、牛耕的使用4.2 商业的繁荣:货币的统一、市场的形成4.3 手工业的进步:青铜器、陶瓷、丝织品4.4 交通的改善:道路的修建、水利工程第五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5.1 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5.2 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思想:人性本善、无为而治、兼爱非攻5.3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艺术:诗经、楚辞、屈原5.4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成就:天文、算术、医学第六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结构6.1 诸侯国的政治制度:君主制、世袭制6.2 春秋战国时期的封建制度:封土建国、分封制6.3 社会结构的变迁:士阶层的崛起、平民与奴隶的身份变化6.4 法律制度的发展:法家思想的兴起、法律的制定与实施第七章: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制度与战争方式7.1 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组织:步兵、骑兵、车兵7.2 军事制度的演变:常备军的出现、兵役制度的改革7.3 战争方式的特点:战术与战略的创新、攻城掠地的战争7.4 军事武器的进步:弩、兵器的制造技术、军事工程的建设第八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8.1 诸侯国的文化交流:诗经、楚辞、诸侯间的文化交流8.2 宗教信仰与神话传说:道教、佛教的传入、神话故事的发展8.3 地域文化的差异:中原文化、江南文化、边疆文化的特色8.4 文化交流的影响:文化的融合、思想观念的传播第九章: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历史文献9.1 春秋时期的史书:《春秋》、《左传》、《谷梁传》9.2 战国时期的史书:《史记》、《战国策》、《竹书纪年》9.3 诸子百家的著作:儒家经典、道家典籍、墨家、法家、名家等著作9.4 历史文献的价值: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史料、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变迁第十章: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意义与影响10.1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诸侯争霸、中央集权的形成10.2 经济文化的发展:农业、商业、手工业、科学技术的进步10.3 思想文化的繁荣:诸子百家、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的发展10.4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影响:为秦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影响了后世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中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介绍,特别是对社会背景的理解,以及政治制度的变迁。
初中历史先秦教案
初中历史先秦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先秦时期的历史背景,包括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更迭。
2. 掌握先秦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如大禹治水、商汤灭夏、周武王灭商等。
3. 理解先秦时期的社会制度、礼仪乐制、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重点:1. 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建立、兴盛和灭亡。
2. 先秦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3. 先秦时期的社会制度、礼仪乐制、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1. 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更迭及其原因。
2.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特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古代历史,引出先秦时期的话题。
二、自主学习(15分钟)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建立、兴盛和灭亡。
三、课堂讲解(25分钟)1. 夏朝:教师讲解大禹治水的故事,介绍夏朝的建立、兴盛和灭亡。
2. 商朝:教师讲解商汤灭夏的故事,介绍商朝的建立、兴盛和灭亡。
3. 周朝:教师讲解周武王灭商的故事,介绍周朝的建立、兴盛和灭亡。
四、课堂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先秦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分享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第一课时内容的掌握情况,引出本课时的内容。
二、课堂讲解(25分钟)1. 先秦时期的社会制度:教师讲解先秦时期的封建制度、宗法制度等。
2. 先秦时期的礼仪乐制:教师讲解先秦时期的礼仪、乐制特点。
3.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教师讲解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学说、文化艺术等特点。
三、课堂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先秦时期的社会制度、礼仪乐制、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分享学习心得。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课堂讨论、学生自主学习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先秦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社会制度、礼仪乐制、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掌握情况。
同时,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高中高一历史教案: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高中高一历史教案: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第一单元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复习目标]1.正确认识原始社会的历史特征,从社会组织、生产力状况、经济活动等方面掌握原始社会各发展阶段的状况。
用生产力的观点分析原始社会瓦解的原因。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的进步性,掌握中国奴隶社会的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阶段特征和主要线索。
3.根据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正确分析西周井田制、分封制、等级制等制度的特点、作用。
4.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和线索,确评价春秋战国时一系列战争的性质、特点、作用;全面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表现、作用、影响。
5.掌握自原始社会末期以来,华夏族及各部族的状况,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的发展,正确评价民族融合的作用。
6.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技术的提高、社会生活的进步、生产关系方面的变化等方面,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
7.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科技文化繁荣局面出现的原因、表现;把握诸子百家的基本主张和观点,正确评价其历史地位和影响。
[要点梳理] 本单元的断限从距今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三个历史时期,涉及原始人、氏族公社、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几个历史阶段。
1.主要线索和阶段特征(1)原始社会从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1世纪为止,历经原始人群、氏族公社(包括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时期。
元谋人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原始人类,北京人是原始人类的典型代表。
从山顶洞人开始进入氏族公社,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是母系氏族繁荣阶段的代表。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和良渚文化是父系氏族公社的代表,此时期,贫富分化,原始社会解体。
尧、舜、禹的传说,反映了原始社会末期的情况。
遍布全国各地的原始文化表明,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
中国先民的多项发明,说明中国对世界文明具有突出贡献。
(2)奴隶社会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到公元前476年春秋结束。
高中历史先秦春秋战国(教案)
高中历史先秦-春秋战国(教案)第一章: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1.1 先秦时期的概述了解中国历史的演变,从原始社会、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
强调先秦时期的重要性和对中国历史的奠定作用。
1.2 春秋战国的地理环境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强调地理环境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2.1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介绍春秋时期的五霸和战国时期的七雄。
分析他们的政治实力和影响。
2.2 诸侯国的兼并战争探讨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和统一趋势。
强调战争对政治格局的影响。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3.1 农业的发展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的进步和技术的创新。
强调农业对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
3.2 商业的兴起探讨春秋战国时期商业活动的兴盛和市场的发展。
强调商业对经济繁荣的推动作用。
第四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繁荣4.1 诸子百家的兴起介绍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和理论。
强调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和影响。
4.2 文学艺术的发展探讨春秋战国时期文学艺术的繁荣和创作。
强调文学艺术对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第五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5.1 社会结构的变动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结构的变动和阶层分化。
强调社会变革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5.2 礼崩乐坏的时代的特点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现象和特点。
强调这一时代对后世社会制度的影响。
第六章: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思想6.1 儒家思想的起源与发展详细介绍孔子、孟子等儒家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分析儒家思想对后世社会道德和伦理的影响。
6.2 道家思想的特点与影响探讨老子和庄子等道家代表人物的思想理念。
分析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及哲学的深远影响。
第七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7.1 天文学与数学的进展介绍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学和数学的重要成就。
强调这些进展对后世科学发展的基础作用。
7.2 医学与农学的进步探讨春秋战国时期医学和农学的发展和贡献。
分析这些进步对人类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高中历史先秦春秋战国(教案)
高中历史先秦-春秋战国(教案)第一章:春秋战国时期背景介绍1.1 先秦时期的划分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界定1.2 春秋战国时期的地理环境与文化特点1.3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与诸侯争霸第二章:春秋时期的重要事件与人物2.1 春秋五霸的产生与争霸过程2.2 孔子与儒家思想的兴起2.3 春秋时期的其他重要事件与人物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政治与军事变革3.1 战国七雄的崛起与竞争3.2 商鞅变法与秦国的崛起3.3 战国时期的军事变革与兵器发展第四章:战国时期的文化思想与科学技术4.1 诸子百家的兴起与发展4.2 孟子与墨子的思想贡献4.3 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与地理探索第五章:春秋战国时期的艺术与文学5.1 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与音乐5.2 楚辞与屈原的作品介绍5.3 春秋战国时期的书法与绘画艺术第六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6.1 农业生产的发展与变革6.2 手工业与商业的进步6.3 社会结构与人民生活第七章:春秋战国时期的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7.1 道教与神仙信仰的兴起7.2 墨家与名家等其他学派的思想7.3 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影响第八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遗产与传承8.1 春秋战国时期的古籍与文献8.2 汉字的发展与书法艺术8.3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第九章: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影响与评价9.1 春秋战国时期对中国历史的贡献9.2 春秋战国时期在历史上的评价与争议9.3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传承与影响第十章:综合探究与实践活动10.1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剧欣赏与分析10.2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遗址考察10.3 春秋战国时期主题的角色扮演与讨论这五个章节主要从经济与社会生活、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文化遗产与传承、历史影响与评价以及综合探究与实践活动等方面对春秋战国时期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
通过这些章节的学习,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文化特点、思想观念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认识。
初中历史先秦时期总结教案
初中历史先秦时期总结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先秦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掌握夏商周的更迭、春秋战国时期的特点以及先秦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先秦时期的历史变迁,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的源头,了解先秦时期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
【教学内容】1. 夏商周的更迭:夏朝的建立与灭亡,商朝的建立与灭亡,周朝的建立与灭亡。
2. 春秋战国时期的特点:诸侯争霸,百家争鸣,社会变革。
3. 先秦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如商鞅变法,孔子、老子等思想家,屈原、楚辞等文学艺术成就。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所学,提问:我们先前所学的夏商周时期的历史,大家还记得吗?谁来说一说夏商周的更迭顺序?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板书:夏商周。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请学生在课本中找到先秦时期的相关内容,自主学习先秦时期的历史。
2. 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师提问:请大家来说一说,先秦时期有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三、合作探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先秦时期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研究。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先秦时期的历史特点,如夏商周的更迭、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等。
2. 学生总结后,教师进行点评并总结先秦时期的历史意义。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根据课堂所学,绘制先秦时期的历史时间轴,标注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 选择一个先秦时期的历史事件或人物,撰写一篇简短的历史小论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了先秦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掌握了夏商周的更迭、春秋战国时期的特点以及先秦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思维分析先秦时期的历史变迁,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初中历史先秦时期总结教案
初中历史先秦时期总结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课程内容:先秦时期总结教学目标:1. 了解先秦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 掌握先秦时期各个朝代的特点和联系。
3. 能够分析先秦时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
教学重点:1. 先秦时期各个朝代的特点和联系。
2. 先秦时期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教学难点:1. 分析先秦时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
2. 综合各个方面的知识,形成对先秦时期历史发展的整体认识。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
2. 教辅资料:《先秦时期概述》。
3. 板书:先秦时期各个朝代及其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相关视频引入先秦时期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先秦时期的重要性和影响。
二、讲授(40分钟)1. 确定教学内容,介绍先秦时期的时间段和重要朝代。
2. 讲述先秦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重点解释他们在当时的影响和作用。
3. 分析先秦时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先秦时期的发展脉络。
三、练习与讨论(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先秦时期各个朝代的特点和联系,并提出相关问题带动学生思考。
四、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先秦时期的重要性和影响,并鼓励学生继续深入研究。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或书籍,进一步了解先秦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准备下节课的讨论和交流。
教学反馈:通过学生的讨论和问题反馈,了解学生对先秦时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补充。
教学延伸: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先秦时期的历史文献和研究,加深对先秦时期历史发展的理解和认识。
初中历史先秦教案
初中历史先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先秦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2. 熟悉先秦时期的主要思想家和其代表作品。
3. 掌握先秦时期各种制度和社会结构。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先秦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主要思想家和其代表作品、各种制度和社会结构。
难点:理解和分析先秦时期各种思想及其影响。
教学准备:1. 课件、教学资料、多媒体设备。
2. 先秦时期的知识背景和重要事件介绍。
3. 先秦时期的主要思想家及其代表作品介绍。
4. 先秦时期各种制度和社会结构介绍。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引入先秦时期的历史,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
二、讲授先秦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15分钟)介绍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重点讲解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事件。
三、介绍先秦时期的主要思想家及其代表作品(20分钟)讲解孔子、老子、庄子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和代表作品,让学生了解他们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四、探讨先秦时期的各种制度和社会结构(20分钟)讨论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军事制度、社会结构等,让学生了解当时社会的组织结构和发展情况。
五、小结及反思(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先秦时期的重要性和影响。
教学延伸:可引导学生进行相关阅读和研究,并进行课外拓展活动,加深对先秦时期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确保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及考试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检验学生对先秦时期的掌握程度。
教学案例设计者:XXX(教师姓名)教学时间:XX年XX月XX日。
中学历史先秦历史事件分析教案
中学历史先秦历史事件分析教案《中学历史先秦历史事件分析教案》一、前言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镜子,通过学习历史可以了解人类文明的进程,并从中汲取智慧。
作为中学历史教师,我们有责任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先秦历史,探索其中的重要事件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巨大影响。
本教案旨在通过分析先秦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提升对历史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先秦历史的时代背景和基本概念;2. 掌握并分析先秦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事件;3. 理解不同事件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4.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时代背景和概念的介绍(学生自学)a. 先秦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特点;b. 诸侯国和中央政权的关系;c. 先秦历史发展的基本概念。
2. 先秦历史事件的分析(教师讲解)a. 春秋时期的列国争霸;- 分析列国的兴衰,如齐桓公的改革、晋国的三桓之乱; - 探究列国争夺霸权的影响,如战国时期的割据局面。
b. 戰國時期的变局与思想家的兴起;- 研究戰國时期重大冲突,如楚国与秦国的对峙;- 分析儒家、道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兴起与主张。
c. 秦统一六国与秦始皇的改革;- 探讨秦始皇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制度;- 分析秦统一六国的原因和过程。
3. 先秦历史事件影响的思考与讨论(小组活动)a. 分小组讨论重要事件的影响;b. 总结各组的观点和结论;c. 展示和交流不同观点。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a. 掌握先秦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事件;b. 理解不同事件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2. 教学难点a. 辨析不同事件的复杂关系;b. 分析事件发展的原因与结果。
五、教学辅助工具与资源1.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地图;2. 先秦历史相关教材和资料。
六、教学步骤1. 自主学习先秦历史的时代背景和基本概念(30分钟)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理解先秦历史的时代特点和基本概念。
2. 教师讲解先秦历史事件的分析(4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地图,分析先秦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事件,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互动交流。
初中一年级历史教案先秦时期的制度
初中一年级历史教案先秦时期的制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先秦时期主要的政治和社会制度;2. 掌握先秦时期的封建制度、宗法制度、农业经济制度和奴隶制度的基本内容;3. 分析先秦时期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先秦时期主要制度的概念和内容;2. 先秦时期制度对中国历史演进的意义。
【教学难点】1. 理解并准确运用历史术语;2. 分析先秦时期制度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2. 教学手册及相关参考书籍;3. 复印好的学生讲义和练习册。
【教学过程】【导入】老师通过展示一张中国地图,指出目前中国的区域差异,并引导学生思考:当初中国是如何形成这些不同的地区的?【新课呈现】1. 先秦时期的概念及历史背景a. 先秦时期: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221年的历史阶段。
b. 社会背景:封建制度盛行,社会结构逐渐固化。
2. 封建制度a. 封建制度的起源:商代后期开始形成的地方世族实力与中央政权渐行渐远。
b. 封建制度的特点:以封君(国家最高统治者)与诸侯(封建领主)为核心的等级制度。
3. 宗法制度a. 宗法制度的起源:早期氏族社会的渐进发展。
b. 宗法制度的特点:祖先崇拜、家族至上、尊卑等级明显。
4. 农业经济制度a. 农业经济制度的兴起:先秦时期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和农民的重要地位。
b. 农业经济制度的特点:以农耕经济为基础,土地私有制度、农民与地主的关系等。
5. 奴隶制度a. 奴隶制度的形成:通过战争或其他途径获得奴隶。
b. 奴隶制度的特点:奴隶地位低下,无自由权利,被用于劳动和享乐。
【讨论与互动】1. 向学生提问:先秦时期的封建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2. 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老师适时予以点评和指导。
【拓展延伸】1. 邀请学生对比先秦时期制度与后来的社会制度变革,分析其相似点和不同点。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制度在今天的中国还有哪些痕迹?【巩固练习】1. 发放练习册,让学生完成与先秦时期相关的习题。
初中历史教案的范例
初中历史教案的范例
教案主题:古代中国的先秦时期
教学目标:
1. 了解先秦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2. 了解先秦时期的主要思想家和其代表作品;
3. 掌握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4.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先秦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思想家
教学难点:掌握先秦时期的思想体系和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教学准备:教学资料、多媒体设备、板书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或播放相关视频引入话题,唤起学生对古代中国历史的兴趣。
二、讲授先秦时期的历史背景(15分钟)
教师介绍先秦时期的历史背景,包括战国时期的国家纷争和社会动荡等。
三、介绍先秦时期的主要思想家(20分钟)
教师介绍先秦时期的主要思想家,如孔子、老子、庄子等,及其代表作品和思想。
四、分组讨论(15分钟)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并记录下来。
五、展示交流(10分钟)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引导。
六、反思总结(5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反思学习收获并提出问题。
七、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阅读和思考题,以便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先秦时期的理解。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思维的拓展和表达能力,评价学生在讨论和展示过程中的表现,并评定学生的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州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先秦史》课程教案《先秦史》课程教案教材:无主要参考书: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2.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青铜时代》(人民出版社1982年)3.顾颉刚《古史辨》(中华书局1981年)4.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2、3、4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5.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6.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99年)7.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课时:36课时课程结构与课时分配:本课程考核采用平时成绩与试卷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提问和讨论等情况,占综合考核成绩的30%;试卷成绩为期终书面试卷考试,占综合考核成绩的70%。
第一讲导言甲、教学基本要求本讲是《先秦史专题》课程的首讲,通过本章教学,达到以下目的:1、使学生理解什么是专题课程,先秦史的内涵和研究的时间范围;2、使学生认识开设《先秦史专题》课程的目的与要求;3、使学生深刻理解先秦史研究的学术意义;4、使学生了解先秦史研究的学术重镇、著名学者与本课程拟开设的专题内容。
乙、时间分配4学时丙、思考题1.试分析论述先秦史研究的学术意义;2.列举出先秦史研究的名家及其代表作品。
丁、教学内容一、先秦史专题的名称1、专题课与通史课的区别通史:宏观全局面面俱到面宽而不够深专题:某一方面的具体问题具体而微深入探索研究性教学2、先秦史Pre--Qin Dynasty 秦代以前(秦代与秦国的区别)前221年以前时间跨度长:史前时代国家的早期阶段(战国以后进入到成熟国家阶段)二、先秦史研究的学术意义先秦史在中国历史研究领域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1、国际学术界两大重要课题都是在先秦史研究的范围内(1)人类的起源问题:人类从何而来;现代人类从何而来(人对其自身的思考)(2)国家(文明社会)是如何出现的:我们都生活在国家中世界上国家的出现是按同一个模式还是多种不同模式人类发展史上的两个巨大变革2、先秦史是中国历史的第一页最早的一段历史的第一页源头源远流长3、先秦文化是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先秦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态和价值趋向(1)中国伦理社会的特征形成于先秦时期伦理社会(家族孝悌)政治伦理化(家国同构由孝亲发展到忠君)对后世中国影响深远现在中国依然重人情家本位重视家庭生活天伦之乐(2)塑造中华民族共同心态的“十三经”主要产生于先秦时期诗经尚书“三礼”(周礼仪礼礼记)易经春秋(春秋三传)论语孟子孝经尔雅在古人观念中先秦文化几乎是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以致有“书不读三代以下”的说法(3)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于先秦时期《易·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民族历经内忧外患而生生不息,成为世界上唯一文化没有中断的民族“发展的连续性”黑格尔《历史哲学》“层出不穷,继续不断,实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
”(4)中国人注重自身道德修养,不过分追求物质利益的观念产生于先秦时期《易·坤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西周:“明德”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宽人“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不义之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之气”《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宋代以后物欲横流,而理学家尚发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呐喊(张载)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行己有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5)仁爱思想孔子:“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四海之内皆兄弟”孟子:“仁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子:“兼爱”(6)民本思想重民抑君思想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左传》“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君善则赏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秦汉以后君主专制政体确立,民本思想受压制(7)“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群而不党,周而不比”“和”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特征(奥运会)包容性兼容并蓄开放性博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儒、释、道并存多元文化价值取向4、先秦时期的政治措施、典章制度等,深刻影响了后世的中国社会封建制度宗法制度郡县制度官僚制度5、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人才辈出的时代,是中国思想、哲学史上的“黄金时代”“元典”(原创性著作)轴心时代思想文化高度发达群星璀璨大师云集6、先秦史研究是跨度最长、难度最大、聚讼最多的断代史三、先秦史的学习方法1、具有扎实的阅读先秦文献的基本功2、掌握一定的古文字知识,能够运用古文字材料3、熟悉田野考古材料4、了解民俗学、文化人类学材料5、吸收现当代学术研究成果四、先秦史研究的主要单位和学者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郭沫若:、顾颉刚、张政烺、杨向奎、胡厚宣、杨希枚、刘起釪、李学勤、孟世凯、彭邦炯、王宇信、杨升南、罗琨、张永山、常玉芝、齐文心、宋镇豪、王震中等)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梁思永、郭宝钧、夏鼐、苏秉琦、陈梦家、安志敏、张长寿、王世民、张亚初、刘雨、郑振香、杨锡璋、刘一曼、王巍等)故宫博物院(唐兰等)中国国家博物馆(俞伟超、李先登、王冠英、董琦等)北京大学历史系(翦伯赞、吴荣曾、朱凤瀚等)、考古文博院(邹衡、严文明、李伯谦、高明、葛英会)、中文系(裘锡圭、李家浩、李零等)清华大学(梁启超、王国维、李学勤葛兆光廖名春彭林等)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赵光贤、何兹全、刘家和、晁福林等)南开大学历史系(王玉哲、朱凤瀚、赵伯雄)吉林大学考古系(于省吾、张忠培、姚孝遂、林沄等)、历史系(金景芳、吕绍纲、黄中业等)四川大学历史系(徐中舒、唐嘉弘、童恩正、彭裕商、彭邦本)复旦大学(杨宽、裘锡圭、吴浩坤等)华东师大历史系(吴泽、谢维扬等)山东大学历史系(童书业、田昌五、徐鸿修、方辉、马新等)武汉大学历史系(丁山、石泉等)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史念海、斯维至、赵世超、王晖等)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日知(林志纯)、徐喜辰、詹子庆等)郑州大学(李民、陈旭、姜建设、张国硕)河南大学(郑慧生、李玉洁)河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沈长云等)台湾:李济、董作宾、张秉权、严一萍、张光直、许倬云等日本:岛邦男、伊藤道治、白川静、贝冢茂树等欧美:倪德卫、吉德炜、夏含夷等第二讲先秦史史料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先秦时期所处的时代和先秦史料的基本特征;2.了解原始社会和夏代的史料及其特征;3.掌握商代和周代史料及其特征;乙、时间分配4学时丙、思考题1.阅读有关原始社会与夏代的史料,分析这时期史料的特点;2.列举出商史研究的重要史料,并重点阅读其中至少一种;3. 列举出两周时代的重要史料,并重点阅读其中至少一种。
丁、教学内容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傅斯年“史学即史料学”依据文字的出现与否以及是否应用于文献记载,可把人类历史分成三大阶段:史前时代——原史时代——历史时代先秦史总体处在前两个阶段,这是先秦史料的基本特点一、原始社会与夏代的史料1、文献材料(1)文献材料的种类《尚书》《诗经》《左传》《国语》《楚辞》《山海经》《竹书纪年》先秦诸子《淮南子》《史记·五帝本纪夏本纪》《帝王世纪》等零星记载,只言片语(2)对文献材料的态度a、后世的追忆,带有传说的性质,不可完全作为信史;b、要注意分析、甄别,提取出有用的历史信息;(不可信而不疑,又不可完全不信)《竹书纪年·五帝》“黄帝攻蚩尤,战虎豹熊罴四兽”《竹书纪年·夏后氏》“天有妖孽,十日并出”《帝王世纪》“太昊帝庖牺氏,风姓氏,蛇身人首”,“神农氏在位百二十年而崩”2、考古学材料关注考古界新发现、新进展、新动态夏鼐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张森水著《旧石器时代考古》张之恒著《新石器时代考古》白寿彝总主编、苏秉琦主编《中国通史·远古时代》有关发掘报告3、文化人类学材料摩尔根著《古代社会》马克思著《对摩尔根著<古代社会>一书摘要》恩格斯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童恩正著《童恩正文集》马曜著《马曜学术论著自选集》官杉著《人类远古的活迹》国内外少数民族调查材料二、商殷史史料1、文献材料有文献可考的历史时代“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甲骨文(1)种类《尚书·商书》五篇《诗经·商颂》《左传》《国语》《竹书纪年》《世本》周秦诸子《史记·殷本纪》(2)对文献材料的态度可信性强,但有些文献经过周人的篡改,引用时须加以鉴别,与古文字材料相印证2、考古材料偃师商城郑州商城安阳殷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殷墟的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李伯谦编著《商文化论集》(文物出版社)3、古文字材料(1)甲骨文《甲骨文合集》《小屯南地甲骨》《花园庄东地甲骨》姚孝遂等《殷墟甲骨刻辞类纂》郭沫若《卜辞通纂》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王宇信《甲骨学通论》孙海波《甲骨文编》徐中舒《甲骨文字典》(2)金文马承源编著《商周青铜器铭文选》(文物出版社)商代铭文多金文族徽,铭文字多的不过几十器。
三、西周春秋战国史料(一)文献材料1、历史著作及官方用书等史料(1)《尚书》伪《孔安国传》本唐孔颖达《正义》本宋蔡沈《书集传》本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本(2)《逸周书》晋孔晁注《逸周书》黄怀信等著《逸周书汇校集注》(3)《诗经》汉郑玄《毛诗传笺》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宋朱熹《诗集传》清方玉润《诗经原始》(4)《周易》《周易》内容《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经》产生于西周初由卦象、卦名、卦辞、爻辞四部分组成《易传》由《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组成(又称“十翼”),是战国以来陆续形成的解《易》作品。
《周易》版本唐孔颖达《周易正义》宋朱熹《周易本义》清孙星衍《周易集解》高亨《周易古经今注》、《周易大传今注》金景芳、吕绍纲《周易全解》(5)《竹书纪年》清朱右曾辑、王国维校补《古本竹书纪年辑校》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6)《世本》《世本八种》(商务印书馆)(7)“春秋三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杨伯峻注《春秋左传注》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春秋谷梁传注疏》(8)《国语》三国吴韦昭注《国语》徐元诰《国语集解》(9)《战国策》宋鲍彪注本(10)“三礼”(“四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清孙诒让《周礼正义》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清胡培翬《仪礼正义》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注疏》钱玄《三礼通论》《大戴礼记》(11)《山海经》晋郭璞注《山海经》袁珂《山海经校注》(12)《穆天子传》晋郭璞注2、私家学术著作(1)《论语》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宋朱熹《论语章句集注》刘宝楠《论语正义》杨伯峻《论语译注》(2)《孟子》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孟子注疏》宋朱熹《孟子章句集注》焦循《孟子正义》(3)《荀子》王先谦《荀子集解》(4)《墨子》孙诒让《墨子间诂》(5)《老子》晋王弼《老子注》(6)《庄子》王先谦《庄子集解》(7)《管子》戴望《管子校正》(8)《商君书》严可均校《商君书》(9)《晏子春秋》张纯一《晏子春秋校注》(10)《韩非子》王先谦《韩非子集解》(11)《吕氏春秋》汉高诱注、清毕沅补注《吕氏春秋》(12)《楚辞》3、汉代以下有关周代的文献史料(1)汉刘安《淮南子》汉高诱《淮南子注》(2)《史记》及“三家注”汉司马迁撰,刘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3)北魏郦道元《水经注》4、清人对周代文献的整理研究资料(1)马驌《绎史》(2)顾栋高《春秋大事表》(3)崔述(崔东壁)《考信录》(4)梁玉绳《史记志疑》(二)有关周代的古文字资料1、甲骨文王宇信《西周甲骨综论》2、金文(1)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2)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包括“图录”和“考释”)(3)马承源《商周青铜器铭文选》(4)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编《殷周金文集成》(5)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6)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7)于省吾《双剑誃吉金文选》(8)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9)容庚《金文编》3、简帛(1)《郭店楚简》(2)《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考古材料1、夏鼐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2、北京大学考古教研室《商周考古》3、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4、李伯谦《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5、张之恒等著《夏商周考古》四、先秦史参考书目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2、顾颉刚主编《古史辨》3、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4、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2、3、4卷5、王玉哲《中华远古史》6、许倬云《西周史》7、杨宽《战国史》8、徐中舒《先秦史论稿》9、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10、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