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QT综合征(最全)

合集下载

Q-T延长综合征与麻醉

Q-T延长综合征与麻醉

Q-T延长综合征与麻醉Q-T延长综合征(LQTS)是指由于心脏离子通道异常引起心室复极障碍(复极延迟及复极不均匀),折返易引起TDP,ECD特征为Q-T延长,和或U波异常,T波异常,易引起尖端扭转型室速(TdP),临床多表现为晕厥和心源性猝死的一组疾病。

Q-T延长综合征临床分为继发性和特发性(先天性)两型,其中前者多见。

由于Q-T延长综合征病人若进行手术麻醉,可引起严重心律失常,甚至导致心搏骤停,故本文就Q-T延长综合征的基本知识及麻醉处理要点作一综述。

一、特发性LQTS(C-LQTS)是一种罕见的多基因编码突变而导致心肌细胞离子通道功能障碍而引起心肌复极延及不均的遗传性疾病。

(一)特征Q-T延长和或U波、T波异常伴有扭转性室速(Tdp)发作,以及在有诱因下(多在运动、情绪激动、劳累、紧张、焦虑、恐惧、突然响声等交感神经突然兴奋的情况下或应用类肾上腺能药物——又称肾上依赖性LQTS)反复突然发作突然终止的晕厥和猝死。

(二)发作机制1、交感神经学说:交感神经不平衡,当右侧交感神经功能低于正常,导致左侧交感功能反射性亢进。

2、基因编码突发学说:基因突变,心脏本身存在一种异常的膜通道蛋白,影响钾离子通道及钠离子通道膜关闭不严,减少或阻滞K+的外向复极电流,增加Ca+或Na+的内向复极电流,结果导致早期后除极的发生,可触发室性心律失常。

(三)临床表现常见于儿童及青年;晕厥发作及猝死。

心电图特征如下:1、Q-T期间延长:男≥0.47s 女≥0.48s;特点:运动时HR↑↑,但QT间期并不相应缩短反而延长。

2、T波改变:多见于活动、情绪过度紧张时,呈相关性,Q-T延长,T异形多出现。

T波/和或U波异常,伴TdP发作。

3、窦性停止:可突然发生≥1.25S窦停。

与生理的甚至严重的窦性心律不齐无关,这种孤立出现的长间歇(窦停)是代表特发性LQTS的另一种特征。

4、心率低于正常人群。

(四)诊断主要条件次要条件1、Q-T延长 1、先天性耳聋2、负荷诱因的晕厥 2、T波电交替3、家庭史 3、心室复极异常4、心率慢凡是有二个主要条件或一个主要条件加二个次要条件就可诊断。

长QT综合征(最全

长QT综合征(最全

激活型延迟整流性外向钾电流(IKs)的区别
快速激活成分(IKr)
慢速激活成分(IKs)
组织来源
基因和定位 电流特征 电流衰减现象 异丙肾上腺素与温度
豚鼠心肌、兔、猫、狗、羊、 豚鼠心肌、蛙心肌、狗、
中晚期胚胎小鼠、人心房心 羊、早期胚胎小鼠、人心
室肌等
房心室肌等,不存在于大
鼠、猫、兔心肌细胞
HERG,定位在m11,h7q35- mink+KvLQT1,定位在
IKs减弱,APD延长
亚临床遗传缺陷,是CLQTS的不同表型?
临床特点
反复晕厥或猝死:
– LQT1与5者90%发生于运动或情绪激动时 – LQT3者90%发生于睡眠 – LQT2发生于运动、激动、睡眠与唤醒之间
严重室律失常:TdP或室颤 QT间期延长 有或无耳聋
心电图
QT间期延长:Q-T-U具易变性 – 延长程度变异较大:以QTc≥0.44s,女性占67~75%。Vincent提出 QT≥0.47s(男)/0.48s(女)为肯定;≤041s/0.44s为排除 – 12%基因基因异常者QT间期正常,30%在QT在临界,即40%患者不 能单用QTc诊断。
长QT综合征临床治疗 (2012最全内容)
概念:
是一组有遗传倾向、以心室复极延长(QT 间期延长)为特征、易发生尖端扭转性室速 (TdP)、室颤和心源性猝死的综合征。
流行病学:
发病率2/万 LQTS基因突变率:
美国:1/5000-7000,全国约5万病人 我国:约20万人有LQTS基因缺陷 死亡率:非治疗情况下,第一次晕厥后 第一年死亡率21%,10年内50~80%
分类
先天性:
– JLNS(Jervell-Lange-Nielson Syndrom):常 染色体隐性遗传(少见):先天性耳聋、晕 厥、恶性室律失常、猝死。

长QT间期综合征

长QT间期综合征

1例长QT间期综合征室颤电除颤术后临床分析关键词:长QT间期综合征;室颤;电除颤术长QT间期综合征( Long QT Syndrome, LQTS) 是指心电图上QT 间期延长, 伴有T波和/或U 波形态异常, 临床上表现为室性心律失常, 晕厥和猝死的一组综合征, 是与遗传有关的基因变异性疾病。

1病历资料1.现病史:患者女,23岁,汉族,已婚,因“突发晕厥后10分钟余”入院。

患者于2012年11月8日11时在公共汽车上无明显诱因出现抽搐、大汗淋漓、反酸、恶心、呕吐及小便失禁等症状后,遂突发晕厥倒地,昏迷持续约30s,不伴牙关紧闭、口吐白沫,遂立即被“120”急救车送往我院诊治。

既往:于2003年7月利川市人民医院心内科确诊有长QT间期综合征,此后长期口服倍他乐克,多年未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患者自诉因1年前怀孕,一直停止口服倍他乐克;追问家族史,其母亲及弟弟也有长QT间期综合征病史。

1.2 体格检查及辅检资料:入院后生命体征稳定,肺部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界不大,心率(HR)81次/分,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腹部无异常,双下肢不水肿,急查心电图示:1.窦性心律2.Q-T间期延长,T波改变。

急查头颅CT示:未见异常。

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51-106次/分,平均71次/分,偶发房性早搏,全程共14次,偶发室性早搏,全程共19次,其中单发室性早搏16次,室性早搏三联律3跳。

心脏彩超示:正常。

血常规:HGB 97g/L,N%84.2%。

电解质:K 3.08mmol/L。

血糖8.02mmol/L。

肝肾功能均正常。

1.3 诊疗经过:初步考虑为长QT间期综合征。

入院后给予患者补钾、营养心肌、营养脑细胞、护胃等对症支持治疗,复查电解质:K 3.9 mmol/L。

患者于2012年11月8日12时10分诉胸闷、心悸,听诊88次/分,可闻及早搏,无脉搏,立即心肺复苏,准备心脏电除颤,待除颤仪连接好后显示为室颤波,心率250次/分左右,立即行非同步电复律200J能量,除颤后继续心肺复苏,心电图显示仍为室颤波,心率240次/分左右,行1周期心肺复苏后再次电除颤,能量300J,非同步,除颤后恢复窦性心律,100次/分左右,通知手术室行气管插管,随即行气管插管,成功后继续球囊面罩吸氧,血氧饱和度大于90%,呼吸规则后停用球囊面罩,自主呼吸建立,血氧饱和度逐渐达96%,查体:T36.5℃,P 78次/分,R 20次/分,BP 110/60mmhg,SPO 2 96%,外周循环恢复,复苏成功后口服倍他乐克片,每次12.5mg,每日2次,并应用钾、镁液静滴,持续心电监测,另继续给予营养心肌、营养脑细胞、护胃等对症支持治疗,患者病情未再发, 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一周后康复出院。

长QT间期综合征

长QT间期综合征

继发性QT间期延长
病因
• 各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 ⅠA类 奎尼丁、普鲁卡因胺、丙吡胺 • ⅠB类 茚丙胺、美西律 • ⅠC类 英卡尼、氟卡尼 • Ⅰ类 莫雷西嗪 • Ⅲ类 胺碘酮、索他洛尔(SOTALOL) • Ⅳ类 苄丙咯(BEPRIDIL)
• 抗精神病药物
• 三环抗抑郁药、吩噻嗪、丙丁醇
病因
病因
•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 脑血管意外 • 颅脑损伤
• 低温或甲状腺功能减退 • 肌紧张性肌萎缩症
临床表现
• 上述各类引起QT间期延长的病因
• 都可并发扭转性室速 • 室颤 • 尤以药物和电解质紊乱引起者最为常见
• 持续而严重的QT间期延长被视为心电不稳定的征象 • QT间期延长只有在同时伴有复极不均匀时才会引起严重的心律
• 获得性(间歇依赖性)
• 按其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机理又可分为
• 长间歇依赖性
• 儿茶酚胺依赖性
• 动物实验发现
长QT 间期综合征
• 阻滞右侧星状神经节会增加冠状动脉闭塞引起室性心律失常甚至 室颤的发生率
• 而阻滞左侧星状神经节的作用却恰好相反而具保护作用
• 切除右侧星状神经节可大大降低室颤阈值而易引发心室颤动
• 短暂的发作引起眩晕、黑蒙及晕厥 • 发作持续时间较长即可引起猝死
• 多见于幼儿和青少年
• 发作年龄越晚,严重程度越轻,猝死的危险性越小
LQTS的诊断
• QT间期延长是LQTS患者的主要心电图特征 • QT间期延长传统的诊断标准
• 经心率校正后的QT间期(QTC)超过0.44S • 计算公式为QTC= QT/√RR • 延长的程度虽然总是超越正常范围,逐日可以各不相同 • 运动使心率加快时,QT间期并不相应缩短,相反可以延长 • 对少数静息心电图QT间期正常的患者可用运动等方法协助诊断 • 同一家族成员中,常有同样QT间期延长及发病

长QT综合征

长QT综合征

遇到长QT综合征病人,医生怎么办?长QT综合征〔Long QT Syndrome, LQTS〕亦称QT间期延长综合征,是一种心室复极延迟的疾病,表现为心电图〔ECG〕上QT间期延长〔图1〕,这种QT间期延长可能是先天的也可能是获得的。

受累患者处于晕厥、癫痫、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之中,常导致猝死。

这种特征性的心律失常是一种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称做尖端扭转型室速〔Torsade de pointes,TdP〕,由法国的Dessertenne首先于1966年提出。

该名词很好地描述了QRS波群主轴沿基线上下翻转变化的现象〔图2〕。

在心律失常发作期间,心脏输出严重受损,常导致晕厥或癫痫样发作。

尽管这些事件多数是自限性的,但这种心律失常还是有导致室颤和猝死的潜在可能。

由于潜在的致命性后果,及时识别LQTS患者就显得极为重要。

1 LQTS的病因学LQTS可以是先天性的,也可以是获得性的。

1957年Jervell和Lange-Nielsen报告了遗传性LQT的第一种形式,后被称做Jervell-Lange-Nielsen〔JLN〕综合征。

他们描述了一个挪威家庭,6个孩子中有4个患先天性耳聋,QT延长和反复晕厥,其中3个发生猝死。

父母XX,无晕厥或其它病史。

1963年,Romano等和Ward独立报告了听力正常但有QT延长和晕厥的病例。

这种更常见的遗传性LQT形式被称做Romano-Ward〔RWS〕综合征。

从90年代初开场,一系列里程碑式的研究奠定了遗传性LQTS的分子遗传学根底。

LQTS是第一种已证实由编码离子通道的基因突变而引起的心律失常。

RWS至今已有7个基因亚型,而JLN有2个〔表1〕。

通常RWS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父母只要有一方携带异常基因既可传给后代。

JLN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父母双方必须都携带有异常突变才会使子女受累。

一般JLN患者病症更严重,猝死的几率也更高。

也有报道偶发病例由新发基因突变导致QT间期延长,即只有先症者携带突变,父母双方基因均正常。

QT间期延长综合征

QT间期延长综合征
运动使心率加快时,QT间期并不相应缩短,相 反可以延长。因此,对少数静息心电图QT间期 正常的患者可用运动等方法协助诊断。 同一家族成员中,常有同样QT间期延长及发病。



Moss等(1991)的研究发现,QT间期不
仅受心率的影响,同时也受年龄和性别的
影响;并综合考虑这三方面的因素提出了
诊断QT间期延长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临床上以QT间期延长综合征和 /或U波异常,
以及反复晕厥发作(多发于运动或情绪激 动时)、心脏性猝死为特点。
病因

Jervell和Lange-Nielsen1957年首先报道同
一家庭4个患者的兄妹。

这四个儿童都以先天性神经性耳聋和运动
或情绪激动时反复发生晕厥为特征。

检查中唯一异常是QT间期延长,其中3例

QT间期延长 T波交替 窦性静止 T波形态异常

心率
QT间期延长

QT间期延长是特发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患 者的主要心电图特征。 QT间期延长传统的诊断标准是经心率校正 后的QT间期(QTc)超过0.44s,计算公式 为QTc= QT/√RR。


本征患者QTc延长通常是明显的,延长的程度虽 然总是超越正常范围,逐日可以各不相同。

发病机制
交感失衡学说

复极内在异常学说

认为本征是由于左
认为心脏内在复极
侧心交感神经活动
亢进,右侧心交感
异常是其根本原因,
交感神经只是起触
神经活动减弱所致
发室性快速心律失
常的作用
动物实验发现: 阻滞右侧星状神经节会增加冠状动脉闭塞引起室 性心律失常甚至心室颤动(室颤)的发生率;而 阻滞左侧星状神经节的作用却恰好相反而具保护 作用。 切除右侧星状神经节可大大降低室颤阈值而易引 发心室颤动;切除左侧星状神经节可明显提高室 颤阈值。 切除右侧星状神经节或刺激左侧星状神经节都可 使QT间期延长。

长QT综合征

长QT综合征

LOGO

LOGO

LOGO

LOGO
长QT综合征的治疗
LQTS治疗的最终日标是预防心脏骤停与猝死 对于获得性LQTS,去除致病因素是关键。镁可有效抑 制TdP。 对于先天性LQTS,避免应用延长QT的药物,保持电 解质平衡和避免基因特异性情景或环境刺激因素可降 低心脏事件发生的危险性。 治疗策略根据基因表型的严重程度而定。 一般来说,先天性LQTS可用药物、器械和手术来治疗。
后立即
心率 QTc
后 5min 后10min后 20min

LOGO
肾上腺素持续以0.1ug/kg*min静脉泵入

LOGO

LOGO

LOGO

LOGO

LOGO
可见T交替(Talternans),为患者心肌延迟后除极不常见的心电图表现,表 示心电不稳定,局部复极不一致。但T交替没有明显的独立引起心脏危象的危险, 个别患者随年龄增长T波可渐趋正常

LOGO
心脏事件的基因特异性触发因素: LQT1:运动,特别是游泳易诱发心脏事件(晕厥,心脏骤停或猝死) LQT2:仅13%发生在运动时,大部分由情绪应激诱发,突然声音刺激对 其极其危险 LQT3:猝死通常发生在睡眠中

LOGO

LOGO
Diagram
低钾低镁导致细胞去 极化引发自发性心律 失常
导致复极不均一 延迟的药物
获得性
神经源性;Takotsubo综合征
心脏离子通道发生 重塑,导致复极化 延长

基因测定与功能表达

LOGO
运动试验前ECG:QTc:476ms,T波可见明显切迹

LOGO

QT间期延长综合征

QT间期延长综合征
➢ QT间期延长传统的诊断标准是经心率校正 后的QT间期(QTc)超过0.44s,计算公式 为QTc= QT/√RR。
编辑版ppt
17
➢ 本征患者QTc延长通常是明显的,延长的程度虽 然总是超越正常范围,逐日可以各不相同。
➢ 运动使心率加快时,QT间期并不相应缩短,相 反可以延长。因此,对少数静息心电图QT间期 正常的患者可用运动等方法协助诊断。
编辑版ppt
9
➢ 以上两种类型有时分界不清,可在同一家 族中同时出现。
➢ 有些散发病例并无家族史,可能是某种遗 传性疾病的新变异。
➢ 据估计,约占特发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的 10%~15%。
➢ 因此,常将以上这些表现统称为特发性QT 间期延长综合征。
编辑版ppt
10
发病机制
交感失衡学说 ➢ 认为本征是由于左
编辑版ppt
7
➢ 这种伴有先天性神经性耳聋的常染色体隐 性遗传性疾病,称为Jervell和LangeNielsen综合征。这种类型所占的比例较少。
编辑版ppt
8
➢ 随后,Ward(1964)和Romano(1965) 分别报道一个与Jervell的描述完全相似的家 族,所不同的是患者的听觉正常。这种常 染色体显性遗传所致的心脏电生理异常, 称为Romano- Ward综合征。约占已报道病 例的80%以上。
➢ T波交替虽可以在静息时短暂出现,但更多见 于体力活动或情绪过度紧张的当时,亦可出 现在尖端扭转性室速之前。
编辑版ppt
21
编辑版ppt
22
晚近的研究发现:
➢ T波交替的发生率与QT间期呈正相关。 ➢ QT间期愈长(>0.60s),T波交替出现的机
会就愈多(约见于21%的患者)。 ➢ QT间期愈短(0.50s),T波交替出现的机

长QT间期综合征

长QT间期综合征
SCN5A基因变异总的是引起平台期延长。
④LQT4是位于第4 对染色体q25-27位,
但其基因尚未被克 隆,作用亦不清楚。
二、获得性(继发性) LQTS
继发性LQTS 远较遗传性LQTS 多见,能引起 获得性LQTS 的因素目前已有多种,如下所 述为其中的几类。
(一)药物
1 、各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如IA 类的奎尼丁、 普鲁卡因胺、丙吡胺; IB 类的茚丙胺、美西 律;IC类的英卡尼、氟卡尼、莫雷西嗪;III 类的胺碘酮、索他洛尔。
钠通道阻断剂慢心律等能缩短LQT3病的QT 间期,对LQT1和LQT2病人则无效。
而增加细胞外钾浓度能缩短LQT1和LQT2病 人的QT 间期。
本征主要特征是心电图Q-T延长,伴有反复 的晕厥、抽搐发作,甚至猝死。
LQTS患儿发作期表现为室性心动过速,心 室颤动或心室停搏,也是晕厥和猝死的原 因。
QT间期:
传统认为QTc>440 ms为QT间期延长。
但最近的一些资料表明,在女性人群中QTc 的上限至450 ms仍是正常的。
Gerson等报道在287例LQTS病人中,有 6%QTc正常。
Vienceu等的两组报道中,肯定的LQTS基因 变异者,首次心电图QTc均<440 ms。
Crampton等在1979年开始的国际LQTS多中 心登记研究,主要登记随访遗传性LQTS病 人,1994年报告在已登记的1345个家族成 员中,459个先证者QTc<440 ms,其中5% 有心脏静止等恶性心律失常发生。
美国人LQTS 基因突变率约为1 : 5000,全国 约5 万人,每年有3000~4000 人因LQTS 死 亡。
因此凡是青少年突发性或不明原因的晕厥 或猝死者均应高度疑为LQTS 的可能性。

QT间期延长综合征

QT间期延长综合征

临床意义

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为我们基本阐明了LQTS的
疾病本质,同时也展示了基因-细胞(包括心
电、生理功能)-临床相结合的广阔前景。

LQTS临床表现和预后的多样性,治疗结果的 不一致,均可从中得到解释。

突变基因与相应通道蛋白功能的了解使人们大
大拓宽了对LQTS的治疗的思路,使之有可能
建立起以基因型为基础的新一代治疗方法。
QT间期延长综合征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心内科 李学文
QT间期延长综合征

QT间期延长综合征(LQTS)一般分为
特发性
获得性

二者与特征性的致命性多形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即尖端扭转性室速有关。
第一部分
特发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
概述

特发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心
肌复极障碍所致的遗传性疾病。
特发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项目
心电图表现* >480ms1/2 QTc# 460-470 ms1/2 450(男性) ms1/2 尖端扭转性室速 T波交替 三个导联中T波有切迹 心率低于同龄正常值 临床表现 有应激 晕厥** 无应激 先天性耳聋 家族史+ 家族成员中有明确的本征患者++ 直系亲属中有30岁以下不明的心脏性猝死 3 2 1 2 1 1 0.5 2 1 0.5 1 0.5
随后死于心脏性猝死。

这种伴有先天性神经性耳聋的常染色体隐 性遗传性疾病,称为Jervell和LangeNielsen综合征。这种类型所占的比例较少。

随后,Ward(1964)和Romano(1965)
分别报道一个与Jervell的描述完全相似的家

长QT间期综合征精品PPT课件

长QT间期综合征精品PPT课件

病因
(6)其他原因: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二尖瓣脱垂综合征、原发性心肌病、心 肌炎均可发生长Q-T综合征。
发病机制
长Q-T间期综合征的发病原理至今尚未完全阐明,许多学者提 出了一些假说,但比较引人注目的有两种:
1.复极离散假说 该学说认为Q-T间期延长Tdp的发生系由于心 肌不同部位的复极不一致所致。
病因
(3)缓慢型心律失常: 是引起长Q-T综合征的常见原因。其中,最常见的是高度房室 传导阻滞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国内段氏报道致Tdp者占 25.6%;其次为严重窦性心动过缓,也可见于交界性心律、窦房 阻滞。 (4)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脑外伤、脑血管意外、脑肿瘤等均可引起长Q-T综合征,尤其 是蛛网膜下腔出血者最易发生。 (5)冠心病: 冠心病虽不是长Q-T综合征的常见原因,但急性心肌梗死、变 异性心绞痛的患者也可发生Q-T间期延长及Tdp。
病因
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和胺碘酮,已证实可致长Q-T综合征及Tdp。 Ⅳ类抗心律失常药即钙拮抗药中仅Bepridil可引起长Q-T综合征 及Tdp。
②酚噻嗪类药。 ③三环和四环抗抑郁药、红霉素注射剂及有机磷杀虫剂等均 可引起长Q-T综合征。 (2)电解质代谢紊乱: 文献报道低血钾、低血镁、低血钙等都可引起长Q-T综合征, 但以低血钾最为常见。轻度血钾降低时,Q-T间期延长不明显; 中重度降低时,T波与u波融合,则发生长Q-T综合征。
发病机制
当这些未完全复极的心肌最终复极完毕后,激动又折回这些心 肌,结果形成多部位的、不稳定的折返通道,产生多形性室性 心动过速和室颤。1963年,Han等发展了这一学说,并提出 “不应性离散”的概念,认为不同部位心肌的相对不应期明显 不一致时易于发生心律失常。
根据上述假说,许多学者将复极离散用于探讨长Q-T综合征的 发病原理,并认为Q-T间期延长及Tu波可能反映了某些部位心室 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复极时间明显延迟。有人研究表明,正常心 肌的复极离散时间为31~81ms,而长Q-T综合征患者的复极离 散时间可达100~270ms,尤其在缓慢心律时,离散时间增加更 为明显。

长QT间期综合征

长QT间期综合征

长Q-T间期综合征病因(一)发病原因长Q-T间期综合征的病因很多包括先天性和获得性两个方面1.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征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Romano Ward综合征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Jervell Lange-Nielsen综合征前者听力正常后者伴有先天性耳聋关于先天性长Q-T综合征的原因曾有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假说包括交感神经支配不平衡心肌复极异常心脏内神经变性及先天性心肌酶缺乏等目前认为先天性长Q-T综合征是由于调控心室肌细胞膜复极化离子通道的基因发生突变所致1991年Keating等用DNA探针技术发现在一个家庭的40名长Q-T综合征的基因与IIarvey ras 1基因紧密相关或许就是长Q-T综合征的病变基因并且这一发现在另外6个长Q-T综合征的家庭中得到证实Harvey ras 1基因位于11号染色体的短臂上蛋白产物是鸟嘌呤核苷酸结合蛋白即G蛋白分布于细胞膜的内层与各种激素的受体和效应器如腺苷酸环化酶磷脂酶C 和离子通道等有关Codina等观察到G蛋白和Ras蛋白调整心肌细胞受乙酰胆碱激活的K 通道影响但不足的是Moss并未发现Harvey ras 1基因与长Q-T综合征的转化关系1995年Wang等证实特发性长Q-T综合征与编码心肌细胞离子通道蛋白的基因突变有关并证实至少有3个致病基因存在即第3,7,11号染色体上scN5AHERG及KVLQTl基因的突变SCN5A编码合成心肌细胞钠通道,HERG编码合成心肌细胞钾通道KVLQTl的功能尚不十分清楚也可能与某些钾通道的合成有关2.获得性长Q-T间期综合征(1)药物作用:近年来临床药理学的深入研究及心电监护仪的广泛应用发现致Q-T间期延长及Tdp尖端扭转型室速的药物越来越多包括:①抗心律失常药:在各种致长Q-T间期综合征的药物中以抗心律失常药物最常见其中又以Ⅰ类抗心律失常药最易引起长Q-T间期综合征Ⅰa类抗心律失常药如奎尼丁丙吡胺普鲁卡因胺可中度抑制传导延长心室复极是引起Tdp的确切的原因而Ⅰb类抗心律失常药如利多卡因妥卡安美西律并不延长心室复极是否引起长Q-T综合征尚有争议Ⅰc类抗心律失常药如氟卡尼恩卡尼等可轻度延长心室复极常可引起室性心动过速但是否引起Tdp认识尚不一致Ⅱ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即β受体阻滞药中仅Sotolol可致长Q-T综合征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和胺碘酮已证实可致长Q-T综合征及TdpⅣ类抗心律失常药即钙拮抗药中仅Bepridil可引起长Q-T综合征及Tdp②酚噻嗪类药③三环和四环抗抑郁药红霉素注射剂及有机磷杀虫剂等均可引起长Q-T综合征(2)电解质代谢紊乱:文献报道低血钾低血镁低血钙等都可引起长Q-T 综合征但以低血钾最为常见轻度血钾降低时Q-T间期延长不明显;中重度降低时T波与u波融合则发生长Q-T综合征(3)缓慢型心律失常:是引起长Q-T综合征的常见原因其中最常见的是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国内段氏报道致Tdp者占25.6%;其次为严重窦性心动过缓也可见于交界性心律窦房阻滞(4)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脑肿瘤等均可引起长Q-T综合征尤其是蛛网膜下腔出血者最易发生(5)冠心病:冠心病虽不是长Q-T综合征的常见原因但急性心肌梗死变异性心绞痛的患者也可发生Q-T间期延长及Tdp(6)其他原因:强直性肌营养不良二尖瓣脱垂综合征原发性心肌病心肌炎均可发生长Q-T综合征(二)发病机制长Q-T间期综合征的发病原理至今尚未完全阐明许多学者提出了一些假说但比较引人注目的有两种:1.复极离散假说该学说认为Q-T间期延长Tdp的发生系由于心肌不同部位的复极不一致所致这一学说的思想基础可追溯到1940年那时wigg等在研究室颤的发病原理时提出了不同部位的心肌处于不同复极阶段时易于发生折返性心律失常并使用了“易损性(Vulnerability)”这一术语来说明当在心室不同部位给予较强刺激时激动首先沿着复极后的心肌扩布而未完全复极的心肌传导延缓或阻滞当这些未完全复极的心肌最终复极完毕后激动又折回这些心肌结果形成多部位的不稳定的折返通道产生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1963年Han等发展了这一学说并提出“不应性离散”的概念认为不同部位心肌的相对不应期明显不一致时易于发生心律失常根据上述假说许多学者将复极离散用于探讨长Q-T综合征的发病原理并认为Q-T间期延长及Tu波可能反映了某些部位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复极时间明显延迟有人研究表明正常心肌的复极离散时间为31~81ms而长Q-T综合征患者的复极离散时间可达100~270ms尤其在缓慢心律时离散时间增加更为明显长Q-T综合征患者的Tdp常发生在心动过缓长R-R间期之后也可被R on T所诱发并可被快速心律所抑制低血钾症可延长心室肌的相对不应期及增加复极离散时间某些延长心室肌复极时间的药物如奎尼丁普鲁卡因胺等可诱发长Q-T综合征等这些都支持复极离散的学说但是该学说并不能完全解释长Q-T综合征的发生例如该学说不能解释长Q-T综合征的引发冲动即中断窦性搏动Tu波而发生折返过程的第1个异位搏动根据不应性的离散理论在Tu波时刺激易于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但临床实践结果并非如此2.心脏交感神经支配不平衡学说该学说于1975年由Schwartz所提出主要针对肾上腺素依赖性长Q-T综合征而言认为本病的发生系由于左侧心脏的交感神经传出纤维活动过度而右侧功能减退所致本学说的理论基础来自于实验及临床研究早在1966年Yanowitz等在狗的实验中发现刺激左侧星状神经节或切除右侧星状神经节可使Q-T间期延长并在猪的实验中也得到同样的结果1990年Malfatto等给新生大鼠注入神经生长因子而产生异常的交感神经支配也引起了Q-T间期延长最有力的支持材料是临床观察例如本病患者常有窦性心律减慢,与右侧星状神经节的活动减弱有关1971年Moss和McDonald首先采用左侧星状神经节切除术治疗本病有效最近Schwartz等报道85例长Q-T综合征经β阻滞药治疗无效后行左侧星状神经节切除后心律失常明显减少尽管本学说的支持点很多但也有许多结果不相一致3.后除极假说晚近许多学者根据细胞电生理研究及临床研究的结果认为长Q-T综合征的机制是后除极(after depolarization)后除极是指在动作电位的锋电位之后膜电位并不立即恢复到静息状态而是继续表现一些幅度较低而持续较长时间的电位波动根据出现的时间早晚不同后除极可分为早期后除极和延迟后除极早期后除极(early afterdepolarization EAD)是发生在心室复极早期即动作电位23相的振荡性电位在心动过缓时该电位的振幅可增大其发生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背景钾电导减弱使K 外向电流变小或Na 内向电流Ca2 内向电流增强有关以上因素均可导致复极过程变慢动作电位时程延长晚期后除极(delay afterde polarization DAD)是发生在心室复极的晚期即动作电位3相终了时的电位在心率增快时该电位的振幅增加其发生机制是细胞内钙异常增加由瞬间内向电流(ITi)引发振荡性后电位所致起初由于延迟后除极依赖于肾上腺素的刺激推测可能是先天性长Q-T 综合征的基础而早期后除极具有心动过缓依赖性或(起搏)周期长度依赖性推测可能是获得性长Q-T综合征的基础认为延迟后除极是先天性长Q-T综合征发病基础的理由是在肾上腺素的刺激下延迟后除极的振幅增大并且许多实验及临床研究结果也提示这一点例如早年有人发现浸入儿茶酚胺中的犬心浦肯野氏纤维冠状窦和猿心二尖瓣等均可产生延迟后除极1984年Schechter等在体外实验中证实犬心室肌细胞在肾上腺素的单独作用下即可产生延迟后除极但是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先天性长Q-T综合征和获得性长Q-T综合征的病理生理机制都是早期后除极在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征的研究中Levine Bailey和El sherif等发现阻滞钾通道及增加钙内流能诱发早期后除极的发生从而延长心肌复极时间而引起触发活动及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1981年Hartzler Osborn等用常规双极电极技术在JeryeⅡ和Lange Nielsen综合征患者的右室肌记录到早期后除极并发现在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断后其振幅明显降低随后Bonatti 等报道10例长Q-T综合征其中8例为获得性长Q-T综合征而2例为先天性长Q-T综合征所有病例均可用单相动作电位记录技术记录到早期后除极并发现先天性与获得性之间并无明显区别最近EggeLing等用信号平均心电图技术在体表记录到Romano Ward长Q-T综合征患者早期后除极并发现使用β阻滞剂后可以消失根据基因突变结果Vincent和Eggeling进一步推测Harlleg ras 1基因的产生使G蛋白的功能发生改变使细胞膜的钾离子通道和β-肾上腺素能受体发生损害导致早期后除极及心律失常获得性长Q-T间期综合征的发生机制已有较一致的认识即由早期后除极所致这一结论已为许多实验和临床研究所证实例如1983年,Brachmann等用氯化铯给家犬静脉注射结果引起了短暂性窦性心律减慢及Q-T间期延长T 波形态改变继而发生多型性室性心动过速其特征与间歇依赖性长Q-T综合征病人的表现完全相同由于铯可阻滞复极时钾离子流而使复极延缓若将浦肯野纤维浸入氯化铯溶液中可引起早期后除极及触发活动并且犬的在体心内单相动作电位记录证实在氯化铯的作用下与早期后除极相似的波形可引起Tdp因此许多学者认为早期后除极是异常Tu波及心律失常的基础另外体外实验中将浦肯野纤维浸入低浓度钾溶液及治疗浓度的奎尼丁中用单相动作电位记录技术可记录到心动过缓依赖性的早期后除极进一步证实了两者间关系临床研究结果为这一假说进一步提供了支持Bonatli等用吸附电极在获得性长Q-T综合征患者中记录到类似早期后除极的波形Coraboeuf等在酸中毒抑制复极期钾离子外向电流的浦肯野纤维记录到早期后除极并注意到Bonatu所观察到的现象由此进一步推测早期后除极在心率增快时可被抑制4.心动过速形态扭转的机制早年Dessertenee认为是两个异位节律点互相竞争而交替获得主导心律显然两个起源的心动过速若频率相差不大时则可产生特异性的扭转形态根据不应期离散学说心室肌的不应期不一致将形成两种不同的折返通道两种折返性心动过速竞争主导心律根据后除极学说在心律失常可能是连续QRS波群的起源部位在心肌内逐渐移动并假设后除极的产生是广泛的但某一部位可能对肾上腺素或其他因素的敏感性更高如果整个心室肌均有后电位产生则可能每个主导部位有变慢的内在倾向性并将主导权让给邻近的部位而导致心律失常的起源部位在整个心脏内移动也可能是两个部位竞争主导心律Tdp的自行终止可能是高频率的室性心动过速作为一种短阵猝发冲动而抑制了后除极的电位的缘故已经证明长Q-T间期综合征患者无论是间歇依赖型还是特发型其发生机制都是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在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室率一般为160~280次/min且心室几乎失去收缩引起心输出量骤减血压下降病人出现意识丧失而发生晕厥有些患者可进一步发展成心室颤动而发生猝死。

长QT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长QT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剂情况下仍发生晕厥
2. 伴有耳聋的JLN综合征,带有2个或 多个突变的有症状患者,采用预防 性ICD治疗
3. 高危LQTS患者,有β受体阻滞剂禁 忌症
不建议将ICD作为无症状LQTS患者, 特别是年轻患者的一线治疗手段
植入前需评估的因素:
① 猝死风险
② ICD植入的短期及远期风险 ③ 患者主观意愿
11
LQTS的诊断
心电图QT间期的测量: 1. 至少3-5个心动周期 2. QRS波起始至T波终末 3. 在II、V5、V6导联测量,取最大
值 4. QTc=QT/√RR
晕厥:与血管迷走性晕厥、癫痫、 体位性低血压晕厥等鉴别
家系调查:非常重要,由于大部分 LQTS是遗传获得的,且有50%的猝 死为首发症状,因此一旦患者确诊 LQTS,强烈推荐一级亲属开始筛查
普萘洛尔较纳多洛尔及美托洛尔明显缩短QTc,尤其在QTc延长患者。有症状的LQTS患者用美 托洛尔治疗发生突破性心脏事件(应用β受体阻滞剂过程中发生心脏事件)的风险明显高于用 普萘洛尔及纳多洛尔者。
19
不同β受体阻滞剂疗效比较
起始用美托洛尔治疗的有症状的LQT1/LQT2患者无事件生存期明显短于用普萘洛尔及纳多 洛尔治疗组。亚组分析:初始治疗为普萘洛尔的患者,改用美托洛尔后,QTc延长。1 美托洛尔普通片(bid)较其缓释片(qd)突破性心脏事件发生率更高(18%vs.4%,P=0.04) 因此,美托洛尔不应用于有症状的LQT1/LQT2患者。1 另外,阿替洛尔疗效不佳,但证据不足。其他β受体阻滞剂无相关数据。2
手术效果:2004年Schwartz et al对 147例行LCSD手术高危LQTS患者 (QTc563±65ms, 48%曾有心脏骤 停,75%应用足量β阻滞剂仍有反复 晕厥)研究发现,术后平均随访8年, 总猝死率7%,QTc缩短 (39±54ms),心脏事件降低9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因和定位 电流特征 电流衰减现象 异丙肾上腺素与温度
主要阻滞药
Dofetilide, E-4031, 索他洛尔, Amiodarone,Indapamide 奎尼丁
各型CLQTS电生理特点:
比例(%) 电生理变化
LQT1
50
APD延长,复极化减慢且不均一,QT间期延 长,易发生TdP及VT。
LQT2
快速激活成分(IKr) 组织来源 慢速激活成分(IKs) 豚鼠心肌、兔、猫、狗、羊、 豚鼠心肌、蛙心肌、狗、 中晚期胚胎小鼠、人心房心 羊、早期胚胎小鼠、人心 室肌等 房心室肌等,不存在于大 鼠、猫、兔心肌细胞 HERG,定位在m11,h7q3536 快速激活,电导~10pS,内向 整流 无 无影响 mink+KvLQT1,定位在 h21q22+h11p15.5 缓慢激活,电导~5pS,无内 向整流或外向整流 有 增强
获得性QT间期延长的原因


药物导致 左室肥厚 扩张型心肌病 电击复律或除颤后 慢性心力衰竭 ACS / AMI 心动过缓 低K 低MG 脑卒中 全身代谢性疾病 如甲减
药物导致QT间期延长
非抗心律失常药物和非心脏专科用药引 起QT间期延长易被忽视,后果严重。 常用的有40多种非心脏科用药可引起QT 间期延长 美国每年6000人死于获得性QT间期延长 综合症,欧洲每年9000人,荷兰报告320 例死于上述原因。
离子通道病:离子通道基因突变→功能障 碍→复极离子流(IK)↓和或除极离子 流(Ca2+/Na+)↑→复极延长→EAD、 DAD→触发性心律失常(TdP)→晕厥、 SCD
分子生物学类型
染色体 LQT1 LQT2 11 7 位点 p15,5 q35-36 基因 KVLQT1 HERG 离子通道 IKs Ikr
治疗
4. 5.
起搏: Β 受体阻滞剂的辅助 ICD:
– – –
目前应用较多。 电池能量的限制和电极放置成为问题 常推荐用于Β 受体阻滞剂和LCSD治疗后仍发晕厥者; Β 受体阻 滞剂期间有心跳骤停者;或首次心脏事件是心跳骤停者。 硫酸镁:2g IV,2-4mg/min ivgtt 补钾:用于同时低钾者,尤其考虑为LQT2型者。 临时起搏:90-110bpm,预防TdP短阵复发 TdP发作为间歇依赖型:异丙肾上腺素 TdP已转VF_电除颤
Bauman,Am Heart J,1984; Roden Am Heart J 1986;
美国FDA也会及时通报药物上市 后QT延长及尖端扭转型室速的 副作用并作出相对应的处理
TdP 发生率大约为1万到10万之一时,就会 导致药物在美国市场重新标签甚至从市场 撤出。该表显示在过去20年由于TdP而从美 国市场撤出的药物。重新标签而限制其使 用的药物就多得多.
LQT3 LQT4
LQT5
3 4
21
p21-24 q25-27
q22,1-22.2
SCN5A 不明
Mink
Ina
Ca2+/CDPKII (?)
与KVLQT!共 同编码IKs
参与形成快反应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离子流 示意图:A正常动作电位;B心力衰竭时动作电位。来自Tomaselli等
快速激活型延迟整流性外向钾电流(IKr)和缓慢 激活型延迟整流性外向钾电流(IKs)的区别
所有尖端扭转型室速都是由Ron-T 室性早搏触发,没有例外!
R-on-T R-on-T
R-on-T
R-on-T
Yan, et al Circulation 2001; 103: 2851-2856
QT延长 → 早起后除极 (EAD) + 跨壁离散度增大 (Tp-e间期延长) R-on-T 室性早搏 尖端扭转型室速
QTc=731
Makita et al, Circ 2002; 106: 1269
药物引起尖端扭转型室速(TdP)的发生率 非心脏药物 vs.心脏药物
药物 非心脏药物 索他洛尔
TdP 发生率 <0.1% 2-4%
References
Shah: Fundamental and Clinical Pharm 2002;16:119124
李小龙猝死病因的再探讨
Sleep Death (722 cases)
140
30-34 year old: most dangerous during sleep!
120
100
Deaths
80
60
40
20
0
0-4
5-9 10-14 15-19 20-24 25-29 30-34 35-39 40-44 45-49 50-54 55-59 60-65
奎尼丁
~8%
Bauman,Am Heart J,1984; Roden Am Heart J 1986;
中药注射剂是否安全?


在鱼腥草、刺五加、茵栀黄、双黄连, 香丹注射液, 清开灵, 葛根素, 复方丹参, 柴胡, 茵栀黄 等中药注 射剂出现不良致死亡反应; 据悉,我国有133种中药注射剂,每年用药多达3亿 人次,每年销售额达170亿元人民币。2005年全国 中药销售额最多的前8位都是中药注射剂;全国21 个省市1412家医院,中药采购额最高的20种,中药 注射剂占16种,且前5名都是中药注射剂。
6.
TdP发作时的转复:
– – – – –
Hale Waihona Puke 7.无症状者的治疗:有不同意见,40岁以下确诊者治疗.
药物导致的QT间期延长和恶性 心律失常
概述

QT间期延长分为:先天性QT间期延长综 合症 获得性QT间期延长综合症 QT间期延长并伴有心室不同部分(心室 壁内,中,外层)心肌复极显著不一致 时,就可发生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心 室颤动而导致心脏骤停或猝死。
心脏事件发生,5年总猝死率8%,总存活率94%, 对Β 受体阻滞剂治疗后仍晕厥发作者应选用。 3. 针对离子通道的治疗:
– 钾通道开放剂及补钾:Nicorandil对LQT1,2患者
有效,增加复极外向流,减小复极离散度,缩短Q T间期,抑制触发活性和TdP。补钾——LQT2。 – 钠通道阻滞剂:LQT3
Ages in Years
李小龙在睡眠中死去,年仅 32 岁。 睡前, 他因 头疼服了一止痛片 ( Equagesic) 。 Equagesic含 有阿司匹林及Meprobamate. Meprobamate 这个药抗 焦虑,增强迷走神经, 其衍生物抑制纳通道。该药
非心脏药物引起 的QT 延长与尖端 扭转型室速
长QT综合征临床治疗 (2012最全内容)
概念:
是一组有遗传倾向、以心室复极延长(QT
间期延长)为特征、易发生尖端扭转性室速
(TdP)、室颤和心源性猝死的综合征。
流行病学:
发病率2/万 LQTS基因突变率: 美国:1/5000-7000,全国约5万病人 我国:约20万人有LQTS基因缺陷 死亡率:非治疗情况下,第一次晕厥后 第一年死亡率21%,10年内50~80%
静脉注射剂由于生物可用性(bioavailability) 比口服药高, 如红霉素,氟哌啶醇等等。 所以,至少中药注射剂应该有QT及致 心律失常的检测。然而,我国在这方面还是个空白。
药物致QT间期延长的 临床意义和处理
33
晚近,对能延长QT间期并能引起尖端扭 转型室速(Tdp, torsade de pointes)的药物十 分注意。 几种药物如特非那定、西沙比利和格帕 沙星(grepafloxacin)因为它们可直接造成心 电图异常或产生严重心脏毒性而被撤出市场。 本文评述了可能会引起QT间期延长或尖 端扭转型室速的药物,可能的机制和处理原 则。对内科医生和药剂师可能会有些帮助。
LQT1 LQT2 LQT3
T 基底增宽,时限延长 振幅降低,双峰、双向或切迹
平直延长
延迟出现,振幅时限正常
诊断
ECG A QTc>0.48 0.46-0.47 0.45(男) B TdP C T波电交替 D3个导联中T波有切迹 C心率低于同龄正常值 临床病史A晕厥与体力或精神有关 B晕厥与体力或精神无关 C先天性耳聋 家族史A家族中有确定的LQTS者
MacNeil : Am J Cardiol 1993;72:44A-50A Lehmann: Circ, 1996;94:2535-41
多菲来特
Azimilide
~3%
~1%
Moller:Congest.Heart Fail 2001;7:146-150
Connolly:Am J Cardiol 2001;88:974-9
LQT3
45
5
也使QT间期延长,另外还是III类药物的靶点, 细胞外低钾可进一步减弱外向钾流 Ina在AP复极过程中反复开放,导致复极延缓, 平台期延长, QT间期延长。 有高的Af发生率,认为与酶影响了复极电流 的激活,使复极离散度增大。
IKs减弱,APD延长 亚临床遗传缺陷,是CLQTS的不同表型?

分类

先天性:
– JLNS(Jervell-Lange-Nielson Syndrom):常
染色体隐性遗传(少见):先天性耳聋、晕 厥、恶性室律失常、猝死。 – RWS(Romano-Ward Syndrom):常染色体 显性遗传(多见):不伴耳聋。

获得性:抗心律失常药、电解质紊乱。
发生机理:
34
心肌细胞动作电位:以心室肌细胞为例, 整个动作电位可分成5个相。 O相:钠通过快速通道快速内流。胞内电 位由静息状态下的-90mv迅速上升到+30mv左 右。 1相:快速钠通道关闭,立即开始复极。 膜内电位由+30mv迅速下降到0mv。主要由Cl内流所致。
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