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人口迁移说课稿
精编高中地理《人口的迁移》说课稿
《人口的迁移》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人口的迁移》是人口机械增长的表现,是引起人口增长的另一种原因。
本节内容的教学从知识能力要求的角度要求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地理现象、地理规律,掌握阅读人口迁移路线图的能力和结合实例分析总结人口迁移的原因的能力,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的角度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具体人口迁移的知识,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培养憎恶殖民统治和种族、民族歧视,同情尊重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感情。
为了更好地实现知识培养和情感培养目标,教学中通过国际、国内人口迁移不同时期的四个人口迁移案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阅读人口迁移路线图,并通过讨论分析得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故教学重点在案例分析,难点在于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二、课标分析课标: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活动建议:1.运用比较法,对比二战前后人口迁移方向、迁移路线、迁移原因等方面的差异。
2.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
3.结合其他案例对人口迁移的原因进行探究。
4.举行小型辩论会,加深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影响的理解。
三、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能利用资料或图表,掌握分析人口迁移案例的思路和方法。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利用地图,运用比较法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2.运用比较法分析我国不同时期国内人口迁移具有的不同特点。
3.联系当地及古今中外人口迁移的案例,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人口迁移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经济发展。
2.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
3.培养憎恶殖民统治和种族、民族歧视,同情尊重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感情。
四、说学情在讲国际、国内人口迁移时会涉及历史知识,这部分知识学生已经学过,可以加深对本课知识的掌握。
本课的学习要用案例分析法和比较法。
学习时我会将相关资料准备好,让学生分析。
1.2人口迁移说课稿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额册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自我评价: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自我评价,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2.同伴评价:组织同伴互评,让学生互相借鉴、学习,提高评价能力。
3.教师反馈: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和有效的建议,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布置如下: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是高一学生,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具有以下特点: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认知水平逐渐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学习习惯方面,部分学生可能仍存在依赖心理,需要教师引导和督促。
在地理学科方面,学生对人口迁移的概念有一定了解,但对迁移的分类、影响因素等深入知识掌握不足。此外,学生对地理图表的分析能力、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有待提高。就学习兴趣而言,学生对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现象和问题较为关注,对人口迁移这一话题具有一定的兴趣。
-我国的人口迁移现状及政策。
2.教学难点:
-人口迁移的分类及其影响因素,尤其是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需要运用地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进行分析;
-我国人口迁移现状及政策,涉及政策理解、实地调查等多方面内容,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
二、学情分析导
1.2人口迁移说课稿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额册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选自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1册,主要讲述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在我国的地理课程体系中,人口迁移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涉及到人口地理、经济地理、社会地理等多个方面的知识。本节课首先介绍了人口迁移的定义、分类及其影响因素,然后分析了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最后探讨了我国的人口迁移现状及政策。
人口迁移说课稿
第三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武冈二中匡远耀《1.3人口迁移》这一课题选自湘教版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教科书,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同学使用。
本节说课共分为五个部分: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高中地理必修2》是讲述关于人文地理的地理知识。
本节《人口的迁移》是该册书的开篇第三节,是初中阶段《人口与人种》知识的延续和深入,本章是从自然到人文地理的过渡,系从人地关系的角度讲述有关人口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为下一章城市的内容做铺垫。
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章第一节中《人口增长的模式》主要讲述人口的自然增长,实际上,由《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的机械增长也能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也改变着迁入地和迁出地人口的分布状况。
教材针对人口移动从概念到原理,从历史到现实,从成因分析等方面作了深刻的探讨,从而使学生能够比较理性地思考和看待人口迁移现象。
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本节教材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掌握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调查和运用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
2.通过调查和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特点的学习,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分析探究的能力。
3.通过阅读教材中“三峡工程大移民”、“战争与巴尔干人口迁移”等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实例,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正确理解人口迁移的含义。
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树立全球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难点:1、人口的推拉理论。
2、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最后对教材的处理,基本上按教材的编排顺序,一是利用活动来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二就是利用调查探究和案例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来掌握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二、学情分析1、高一学生本身就具备初步的人口知识,但仅是对一些表面现象的认知,对人口迁移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知之甚少,平时对身边的地理事象关注也比较少。
人口迁移说课稿(1篇)
人口迁移说课稿(1篇)人口迁移说课稿 1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首先非常感谢__了这次比赛,在过去的三个月内让我学会了很多,让我对学生、课本、课件都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我看来一节好课的准备就像是农夫辛勤耕耘。
在劳作的过程中感受快乐,在收获的喜悦同时得到提升。
现在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我耕耘历程。
在《人口的空间变化——人口的迁移》这节课准备的过程中,依次经历了选教材——备教材——备教学方法——进行公开课——教学反思五个环节。
在教材的选择上基于以下考虑:(1)从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角度考虑,在传统的教学中人口迁移是通过课本文字,插图这些静态的资源来反映人口迁移的动态过程。
无法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上的体验。
学习兴趣不高。
而信息技术中动态的画面、视频可以帮助我更好的突破这些限制,辅助教学。
充分体现出信息技术的优越性。
(2)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本次信息技术大赛有生上课环节开始之前,学生知识水平是不可预知的,所以我在选课时尽量避免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
偏重于选择与社会联系比较紧密,同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人口迁移。
(3)从自身的优势考虑,这一课最大的困难莫过于__事件、历史材料、地理知识的相互交织。
而这恰恰变成了我的优势。
因为我们学校史地教研组是一个整体,与__教研组办公室也只有一墙之隔。
所以与别的学校老师相比,我可以很方便的从历史、__老师那里得到很多帮助,更好的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整合。
正是基于以上三点考虑,我对这节课的选择可谓“底气十足”为耕耘找到了最合适的土壤。
有了底气,更需要精心的准备。
在备课阶段,我重点分析了教材地位和作用,重难点和学生状况。
一、说教材分析与处理(一)地位与作用本节教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二是引起人口迁移的方向、原因、特点。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活动建议是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
本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是《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一方面,它是前一节人口增长的发展与深入。
高中地理人口迁移市级优质课说课稿
《人口的迁移》的说课稿一、说教材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人口迁移》是湘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本章是人文地理的开篇,也是自然到人文内容的过渡,从人地关系角度讲述有关人口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为下一章城市的内容做铺垫。
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章第一节中《人口增长的模式》主要讲述人口的自然增长,实际上,由《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的机械增长也能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也改变着迁入地和迁出地人口的分布状况,为进一步探究第二节《人口容量》提供了条件。
因此本节内容在本章中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内容的教学从知识能力要求的角度要求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地理现象、地理规律,掌握阅读人口迁移路线图的能力和结合实例分析总结人口迁移的原因的能力,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的角度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具体人口迁移的知识,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培养憎恶殖民统治和种族、民族歧视,同情尊重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感情。
2、说教学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了解我国当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2)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明确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移动的状况及产生影响。
从而培养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
3、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2)教学难点: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二、说学情(1)“人口迁移”这一概念是初中地理课程没有出现的新专业术语,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分辨“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目的是要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深层次的理解。
(2)有关国际、国内人口迁移会涉及一些历史知识,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只是在表面现象上,没有深入分析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
对于知识面不够广、学习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因此,教学中涉及了一些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够也乐于参与课堂教学,并从中达到学习目标。
三、说教法学法1、说教法根据教学目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本节课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有:①案例分析法:充分地利用图片和资料展示的手段,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会引导学生阅读具体的材料,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利用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人口迁移说课稿
人教版人口迁移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说课人教版地理教材中的“人口迁移”这一章节。
本章节是高中地理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到人口学、城市学和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而且对于学生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人口流动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会简要介绍本章节的教学目标,然后分析教学内容的结构和重点,接着探讨教学方法和手段,最后提出对学生进行评估的方式。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和特点,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了解历史上和当代的人口迁移模式。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学原理分析人口迁移现象的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人口迁移对个人、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培养他们的全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分析:本章节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包括定义、分类和特点。
在这一部分,学生需要了解人口迁移的两种基本类型:国内迁移和国际迁移,以及它们的基本特征。
第二部分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这包括经济因素、战争、自然灾害、政策等。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不同因素如何影响人口迁移。
第三部分是人口迁移的影响。
我们将探讨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授法:通过讲解,向学生传授人口迁移的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人口迁移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
3. 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讨论人口迁移的相关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4. 多媒体教学:利用地图、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人口迁移的过程和影响。
评估方式: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主要包括: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中的表现。
2. 作业和小测验:通过定期的作业和小测验来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教师招聘面试《人口的迁移》说课稿
教师招聘面试《人口的迁移》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节内容是上节内容的延伸,是引起一个地区人口的变化又一原因。
人口的空间变化,在当今社会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学生对该部分内容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本节知识内容教学难度不大。
教材主要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什么是人口迁移。
通过大量的实例和活动的形式,帮助学生掌握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及其意义。
本节课的难点在于“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辨别以及对迁入地、迁出地的影响,在讲授时,应该强调两者所具备条件上的差异以及多列举身边的例子加于区别理解。
总之,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对人口迁移的有关知识有一个更深、更好的理解;同时,也能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说学情“人口迁移”这一概念是初中地理课程没有出现的新专业术语,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分辨“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目的是要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深层次的理解。
有关国际、国内人口迁移会涉及一些历史知识,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只是在表面现象上,没有深入分析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
对于知识面不够广、学习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因此,教学中涉及了一些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够也乐于参与课堂教学,并从中达到学习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明确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2.说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从现实生活和历史资料分析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其原因;2.利用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不同范围、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具有不同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1. 理解人口迁移是人类活动经常的一种现象,它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1)人口迁移的概念及三大要素(2)国际人口迁移原因,特点和移民的流向(3)国内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和移民的流向【难点】(1)人口迁移的原因(2)人口迁移对迁入地、迁出地的影响五、说教学方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案例法、比较法、探究法、情景创设法、小组讨论法等方式来展开我的教学活动。
人口迁移说课稿 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二
人口的迁移【课程标准】运用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概念,与人口流动的区分教学难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教学过程】过渡:接下来进入本节说课最重要的部分说教学过程,我将从四个环节,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景导入播放电视剧山海情片花,提问剧中主人公离开西海固去到闽宁镇这种移民搬迁叫什么?主人公为什么要搬迁?设计意图:这样的视频和图片导入,活泼,生动,有趣,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增强地理教学的趣味性。
环节二讲授新课我将本节新课分为人口迁移的概念,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三部分。
一、人口迁移西海固移民的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地理位置,明确迁居的时间。
补充人口流动概念:人口短期离开原定居地后又返回的现象。
学生思考后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人口迁移?设计意图:人口迁移的概念知识点比较简单,因此引导学生上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初步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明确指出人口迁移时间必须在一年以上和必须跨越一定的行政区界限。
(2)下列案例中哪些属于人口迁移,哪些属于人口流动?1. 西海固移民搬迁2. 剧中福建来的教授来当地出差一个月教当地人种蘑菇3. 当地农民农闲季节到城市或外地打工,农忙季节回本乡务农的农工。
4. 剧中学生在本镇读小学5. 剧中配角到沿海工作定居设计意图: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材料分析能力,在学习人口迁移的概念基础上,通过展示人口流动的概念,创设不同案例情景,引导学生辨析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区别,提升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展示西海固与闽宁镇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经济交通等人文地理要素概况,请学生阅读课本P9-12,学生思考后,小组讨论,代表回答下列问题:2.从自然因素的角度,分析政府为什么组织西海固人搬迁到闽宁镇?3.从人文因素的角度,分析政府为什么组织西海固人搬迁到闽宁镇?4.除了之外,世界上还有哪些人文因素影响人口迁移,试着举例说明?如印巴分治,俄乌战争等。
人口迁移说课稿[1]
《人口的迁移》说课稿沿河官舟中学:田志刚一、说设计理念教学理论及依据:国家课程改革的教学观,强调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和具体化,强调学习方法、教学活动方式的多样化,强调学习的选择性。
要适应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富有个性和创造性地学习,就必须实行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学情分析:结合我校是乡镇中学以及学生基础差的实际,要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富有个性和创造性地学习,就必须实行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二、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人口的迁移》是中图版必修2的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的二节,《人口的迁移》在本章和第二章的内容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它是人口增长的发展和深入;另一方面,人口迁移促进了城市的推进。
因此,人口迁移是联系人口和城市两部分的桥梁,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了解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2)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明确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综合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对比,明确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的区别。
(2)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案例,归纳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3)利用地图,运用比较法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人口迁移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经济发展。
(2)、学生通过分析教材中案例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认识到人口迁移也是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之一,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全球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概念、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2、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五、说教学时间本节《人口的迁移》知识涉及的内容较多,需要2—3课时才能完成。
所以利用这一节课的时间,只能讲授人口的空间形式和国际人口迁移的相关内容。
人口迁移说课稿最终
《人口的迁移》的说课稿一、说教材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人口迁移》是中图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章是人文地理的开篇,也是自然到人文内容的过渡,从人地关系角度讲述有关人口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为下一章城市的内容做铺垫。
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章第一节中《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主要讲述人口的自然增长,实际上,由《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的机械增长也能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也改变着迁入地和迁出地人口的分布状况,为进一步探究第三节《环境承载力和合理人口容量》提供了条件。
因此本节内容在本章中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内容的教学从知识能力要求的角度要求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地理现象、地理规律,掌握阅读人口迁移路线图的能力和结合实例分析总结人口迁移的原因的能力,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的角度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具体人口迁移的知识,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培养憎恶殖民统治和种族、民族歧视,同情尊重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感情。
2、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②探讨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③归纳总结出人口迁移的正负影响(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例对比,明确知道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区别②通过案例分析法,归纳总结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③通过合作探究法和小组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人口迁移学习中的案例分析,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认识到人口迁移是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之一,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②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③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是学生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全球意识。
3、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2)教学难点: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二、说学情(1)“人口迁移”这一概念是初中地理课程没有出现的新专业术语,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分辨“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目的是要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深层次的理解。
《人口迁移》说课稿
《人口迁移》说课稿一、说教材人口迁移内容在本章和其次章内容中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它是人口增长的进展与深化:人口迁移是以人口增长为基础的,而人口迁移和人口增长又一起塑造了人口分布的面貌。
另一方面,人口迁移促进了城市化的推动,没有大批的农民由乡村到城市的迁移活动,城市化水平就不行能迅速提升。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口迁移是联系人口和城市两部分的桥梁。
本节教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二是引起人口迁移的缘由。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举例解释人口迁移的主要缘由,活动建议是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索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
教材在编排上用法了陈述的方式将人口迁移概念、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逐步列出,并列举了一系列人口迁移的案例来论证不同的影响因素,总体上体系是完整的,但认真分析是材料的堆砌与罗列,这给同学的学习运用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针对这种状况,我在教学的设计上通过整合要素,努力创设一个完整的剧本故事,来浓缩各种影响因素,在不偏离教学的重点的基础上,让教学的流程层次感鲜亮、体系性更强,详细见下面的设计。
二、说学情【学情分析】1.一同学本身就具备初步的人口学问,但仅是对一些表面现象的认知,对人口迁移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知之甚少,平常对身边的地理事象关注也比较少。
2.高一同学身心发育趋于成熟,学问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对新的学习情境有极大的爱好与学习欲望。
3.高一同学的人口观、环境观、世界观正在形成,但是因为接触的社会面狭窄,在探索思量中存在一定的片面性,需要正确的情感训练引导。
【对策】针对上述学情,我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下列环节。
1.努力创设同学身边熟识的教学情境,以完整的故事来串联凌乱的学问点,以启迪同学思维为核心,以同学积极参加为标记,在自主学习方式下,举行有效教学。
2.尝试用不同的学问猎取方式,引导同学通过阅读、比较、思量、表达来猎取科学的人口学问与人口环境观点。
3.注重乡土案例的运用,努力渗透情感训练的理念,使同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逐步树立科学的人口观与环境观,并激发爱国爱乡热烈。
人口迁移说课稿
《人口迁移》说课稿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人口迁移》是湘教版必修2的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的第三节,《人口迁移》在本章和第二章的内容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它是人口增长的发展和深入;另一方面,人口迁移促进了城市的推进。
因此,人口迁移是联系人口和城市两部分的桥梁,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了解我国当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2)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明确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对比,明确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国际迁移与国内迁移的区别。
(2)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案例,归纳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分析教材中案例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认识到人口迁移也是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之一,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全球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概念、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2、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四、说教法我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我校新授课的“探究体验式四步教学法”,即激趣定向——自学探究——交流互动——归纳提升,各项活动的安排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基于本课题的特点,在课堂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材料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自主学习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掌握本节的主要内容,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有一个自我思考的过程。
3、活动探究法: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说学法学法上,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由于本课题内容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可以让学生例举身边存在的有关人口迁移的现象。
《人口的迁移》说课稿
《人口的迁移》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节《人口的迁移》是中图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节。
本章是人文地理的开篇,也是自然到人文内容的过度,从人地关系角度讲述有关人口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为下一章城市的内容做铺垫。
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章第一节中《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主要讲述人口的自然增长,实际上,由《人口的迁移》引起的人口的机械增长也能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也改变着迁入地和迁出地人口的分布状况,为进一步探究第三节《环境承载力和合理人口容量》提供了条件。
因此本节内容在本章中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针对人口移动从概念到原理,从历史到现实,从成因分析等方面作了深刻的探讨,从而使学生能够比较理性地思考和看待人口迁移现象。
二、说课标课标: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三、说三维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能利用资料或图表,掌握分析人口迁移案例的思路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利用地图,运用比较法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2.运用比较法分析我国不同时期国内人口迁移具有的不同特点。
3.联系当地及古今中外人口迁移的案例,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
四、说重难点本着遵循地理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本节中“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这部分内容,首先说明按不同标准人口迁移可分为多种。
重点介绍了国际、国内两种人口迁移方式,尤其是国际人口迁移。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这部分内容是本节教学重点和难点,结合具体事例,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同时说明不同历史时期其影响因素有所不同。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学情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五、说学情“人口迁移”这一概念是初中地理课程没有出现的新专业术语,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分辨“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目的是要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深层次的理解。
(完整版)《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②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③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④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②通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③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的分类;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难点: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三、教学方法运用举例、分析法讲解人口迁移的概念;运用讲练结合法,将课本图像与本课活动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学习人口迁移的分类。
运用记者采访、趣味故事、典型例题法,让学生讨论探究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
四、教学用具投影仪,课本插图,课堂练习等投影片。
五、教学过程第一阶段:播放录像,导入新课:播放一段我国“民工潮”和“春运”的画面,人口的大量移动。
承转过渡:这些人的移动是人口流动,还是人口迁移呢?什么是人口迁移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6正文第二段并思考这两个问题。
第二阶段:出示问题“什么是人口迁移“,引导、组织学生思考。
①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人口自然增长是人口变动的一个方面,人口迁移是人口变动的另一个方面。
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②教师展示问题: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哪几类呢?在学生讨论、回答基础上,教师归纳。
人口迁移说课稿人教版
人口迁移说课稿人教版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人口迁移》,这是人教版教材中关于人口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评价与反思六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教材分析:《人口迁移》这一课位于人教版地理教材的第八章“人口与城市”,第二节“人口迁移”。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人口迁移的概念、原因、特点以及影响。
通过对这一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人口迁移的基本规律,掌握人口迁移对个人、社会和经济的影响,为后续学习城市化进程和区域发展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掌握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和特点,了解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地理信息的获取与处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到人口迁移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培养学生对人口问题的敏感性和责任感,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概念、原因及其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理解人口迁移的多维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刻体会人口迁移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和多媒体教学法。
通过多媒体展示人口迁移的图表和案例,结合讲授法和案例分析法,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交流,提高他们的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你们是否有亲戚或朋友迁移到其他城市工作或生活?”这样的问题,引起学生对人口迁移话题的兴趣。
2. 讲授新知:详细讲解人口迁移的定义、类型、原因,并结合图表进行说明。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人口迁移案例,如中国的“春运”现象,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人口迁移说课稿 鲁教版
人口迁移说课稿鲁教版人口迁移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口迁移》,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谈一下我的教学设想。
本次说课章节选自鲁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它是初中《人口与人种》知识的延续和深入,也是人文地理的开篇,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口迁移是联系人口与城市的桥梁,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针对人口迁移从概念到理论,从历史到现实,从成因分析方面做了深刻的探讨,从而使学生能够比较理性地思考和看待人口迁移现象。
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了三点要求:说出人口迁移的概念,掌握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了解人口迁移的影响。
高一学生的心智趋于成熟,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自学能力。
但是人口迁移这个概念学生在初中阶段并没有接触过。
大部分学生对人口迁移这个问题的认知仅存在于表面,并没有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因此教学中设计了一些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够参与也乐于参与课堂教学,并从中达到教学目标。
针对课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以下的三维目标。
首先,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特点及成因,并正确认识其正负影响,掌握分析人口迁移案例的思路和方法,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综合分析能力。
其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案例,小组合作,剖析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帮助学生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最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高一学生的人口观、环境观、世界观正在形成,接触的社会面狭窄,在探究思考中存在一定的片面性,需要教师正确的情感教育引导。
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现实,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世界观。
本节的教学重点为人口迁移的概念、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口迁移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对于知识面狭窄,基础薄弱的高一学生来说较难理解,故为教学难点。
《人口的迁移》说课设计
《人口的迁移》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高中地理必修2》是讲述关于人文地理的地理知识。
本节《人口的迁移》是该册书的开篇第二节,是初中阶段《人口与人种》知识的延续和深入,同时,也为必修2后续章节打下一个良好的人与生产、生活活动关系的知识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A、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了解人口迁移的分类,记忆人口迁移路线以及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B、掌握人口迁移案例的分析思路和分析方法。
C、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对地理现象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2、过程与方法:a通过探究人口流动现象,归结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等;b通过国际、国内人口迁移不同时期的四个人口迁移案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阅读人口迁移路线图,掌握案例分析方法;c通过讨论分析,得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了解、分析教材中案例中人口迁移的原因,培养憎恶殖民统治和种族、民族歧视,憎恶战争,同情尊重广大劳动人民的正直、善良的品格。
(三)重难点重点是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流向。
难点是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二、说教法1、通过探究人口流动现象,归结出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
借以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利用地图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
直观、动态地演示人口的迁移活动,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3、采用案例分析法、填表比较方法,归纳总结不同历史阶段人口迁移特征其原因。
三、说学法1、结合学生知识背景,分小组探究人口流动现象,归结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
2、通过探究人口流现象,采用案例分析法、填表比较方法分析不同地域不同阶段人口迁移现象特征,得出影响人口迁移主要因素。
四、说教学程序1、教学用具:a、电脑多媒体;b、投影仪。
2、教学思路设计及依据:(1)准备教学——宣布教学目的和要求:探究人口迁移这一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以及地理原理。
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分析总结人口迁移的原因,掌握案例分析的方法。
(2)导入新课——新旧知识的衔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人口迁移(说课稿)
《1.3人口迁移》这一课题选自湘教版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教科书,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同学使用。
本节说课共分为三个部分:
一、说教材分析与处理
(一)地位与作用
《高中地理必修2》是讲述关于人文地理的地理知识。
本节《人口的迁移》是该册书的开篇第二节,是初中阶段《人口与人种》知识的延续和深入,人口迁移内容在本章和第二章内容中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它是人口增长的发展与深入,人口迁移是以人口增长为基础的,而人口迁移和人口增长又一起塑造了人口分布的面貌。
另一方面,人口迁移促进了城市化的推进,没有大批的农民由乡村到城市的迁移活动,城市化水平就不可能快速提升。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口迁移是联系人口和城市两部分的桥梁。
本节教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二是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活动建议是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与对策
1、高一学生本身就具备初步的人口知识,但仅是对一些表面现象的认知,对人口迁移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知之甚少,平时对身边的地理事象关注也比较少。
2、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对新的学习情境有极大的兴趣与学习欲望。
3、高一学生的人口观、环境观、世界观正在形成,但是由于接触的社会面狭窄,在探究思考中存在一定的片面性,需要正确的情感教育引导。
对策:针对上述学情,我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下列环节——
1、努力创设学生身边熟悉的教学情境,以完整的故事来串联凌乱的知识点,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进行有效教学。
2、尝试用不同的知识获取方式,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比较、思考、表达来获取科学的人口知识与人口环境观点。
3、注重乡土案例的运用,努力渗透情感教育的理念,使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逐步树立科学的人口观与环境观,并激发爱国爱乡热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安排与突破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并充分体现人口迁移在人口与环境中的桥梁作用,确定本节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学生能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教学难点】人口的推拉理论。
【突破】对比分析解决概念区别;通过乡土地理和社会现实来有效串联凌乱的因素,使学生在案例中掌握重难点;乡土材料的讨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课程重点部分在高潮中得以解决。
(四)教材处理思考
教材在编排上使用了陈述的方式将人口迁移概念、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逐步列出,并列举了一系列人口迁移的案例来论证不同的影响因素,总体上体系是完整的,但仔细分析是材料的堆砌与排列,这给学生的学习运用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的设计上通过整合要素,努力创设一个完整的课堂,来浓缩各种影响因素,在不偏离教学的重点的基础上,让教学的流程层次感鲜明、体系性更强,具体见下面的设计。
二、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人口迁移是当代高中学生都非常熟悉的一种社会现象,但是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受到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因此在教学中努力让问题形象、生动、有效地展现出来成为本节课设计的重点。
通过思考,大体运用了下列教学方法与手段:
1、通过具体的生活现实导入本课。
通过案例分析轻松地引导学生进入自主思考的空间,让原本凌乱的知识毫无痕迹地进入学生的脑海中。
2、运用比较的方法,清晰地将“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内在区别展现出来,并及时运用大量实例来进行巩固,不仅让学生学习了知识,更掌握了对比分析这种有效的方法。
3、采取合作探究的方法,运用本地的乡土材料和当时的时政进行整理、分类,引导学生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地理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4、传统的讲授结合引导性的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总结归纳能力。
5、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共同参与下,更好的理解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说教学设计思路
(一)导入新课设计
【设计方案】
走西口的背景音乐和影视图片导入本课课题。
【设计理由】
央视热播电视剧也是重要的历史史实,有助于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二)新课教学设计思路与流程
1、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的教学方案
【设计1】给出“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设计2】用对比分析来区分“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差异。
【设计3】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对人口迁移进行不同角度的分类
【设计4】实例分析:通过做题更好的掌握人口迁移的定义和分类。
在做题的过程中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给出合理的评价。
2、人口推拉理论的分析
人口推拉理论的分析应到学生说出城市和农村之间迁移的推力和拉力,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和分析,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难点。
3、关于人口迁移的各种原因探究教学方案
【设计方案】
设置一个主题案例,列举出出现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各种因素。
【设计理由】
我用一个个不同的案例材料来展示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同时也摒弃了传统的面面俱到地从各种影响因素来分类讲述。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主体性与思想性,另一方面又着力于避免材料的堆砌而让课堂流于探究的形式而其实根本没有探究。
经过多重思考,我使用了案例分析和引导学生关注课本阅读内容,把每个影响因素都在案例中得以体现。
(三)课后发展性方案设计
【设计主题】关于本班人口迁移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