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洋2013考研政治暑期强化】随堂练习——马原(唯物史观)多选答案
马原多项选择题
![马原多项选择题](https://img.taocdn.com/s3/m/f48f22c5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38.png)
马原多项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其基本组成部分包括()。
*A、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答案)B、马克思主义伦理学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正确答案)D、科学社会主义(正确答案)2.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
*A、历史唯物主义(正确答案)B、辩证唯物主义(正确答案)C、朴素唯物主义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3. 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它们是()。
*A、德国古典哲学(正确答案)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正确答案)C、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正确答案)D、19世纪三大科学发现4. 从内容上看,实践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A、物质生产实践(正确答案)B、社会政治实践(正确答案)C、科学文化实践(正确答案)D、网络虚拟实践5. 根据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 *A、不依赖人而存在B、不依赖感觉而存在(正确答案)C、可知的(正确答案)D、不可知的6. 关于发展,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发展是指一切变化B、发展是上升式的变化(正确答案)C、发展是前进式的变化(正确答案)D、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正确答案)7.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包括()。
*A、对立统一规律(正确答案)B、质量互变规律(正确答案)C、否定之否定规律(正确答案)D、逻辑与历史相统一规律8. 矛盾的基本属性包括() *A、同一性(正确答案)B、斗争性(正确答案)C、普遍性(正确答案)D、特殊性(正确答案)9. 矛盾的()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A、同一性B、斗争性(正确答案)C、普遍性(正确答案)D、特殊性10. 矛盾的()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A、同一性(正确答案)B、斗争性C、普遍性D、特殊性(正确答案)11.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的趋势。
*A、相互限制B、相互分离C、相互依存(正确答案)D、相互转化(正确答案)12. 分析矛盾要坚持()和()相结合。
马原(辩证法)单选
![马原(辩证法)单选](https://img.taocdn.com/s3/m/37bb2d78cf84b9d528ea7ad2.png)
【李海洋2013考研政治暑期强化】随堂练习——马原(辩证法)单选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是()A物质和运动的观点B实践和认识的观点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对立和统一的观点【答案】C【解析】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所以C选项正确。
选项A、B不符合题意,选项D不全面。
2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说道:“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
这句话表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A客观性B普遍性C多样性D条件性【答案】D【解析】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特征: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
其三,联系具有条件性。
任何一种联系总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联系。
条件是指与某一事物相关联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影响的诸要素的总和。
题干中的地点和时间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空间条件和时间条件。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3中国古人说“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说明()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发展变化的C事物是由量变引起质变的D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答案】A【解析】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辩证法要求在区别中看到联系,在联系中看到区别。
本题由缺少一个钉子引起了国家的灭亡,正是体现了普遍联系观点。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
4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013考研政治闭营试卷答案
![2013考研政治闭营试卷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5c2e60f14791711cc7917ec.png)
2013考研政治闭营试卷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参考答案】B【考点说明】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意义。
【答案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的科学的物质观在哲学上有重大意义。
第一,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一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有力地批判了唯心主义及其对唯物主义的攻击,有力地捍卫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第二,它揭示了物质的可知性,物质可以被人们的感觉所感知、认识,从而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消除了旧唯物主义在物质范畴理解上的直观性、机械性和形而上学,从而与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观的变革,突出地表现在它把人类的实践视为一种客观实在并将它包含到对物质范畴的理解中去。
首先,它把物质范畴拓展到了社会历史领域,深化了对自然物质的理解,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其次,它把实践作为一个必要的因素包含到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中,真正地把物质的客观性及其发展的辩证性统一起来,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其三,它把实践纳入到对物质的理解,人在自己所进行的客观物质活动中内在地认识物质,彻底地解决了物质的可知性问题,实现了唯物主义的本体论与能动反映论的统一。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B。
2.【参考答案】D【考点说明】本题考查时间的相对性特点。
【答案解析】时间的相对性包含着两重含义:首先,时间的具体特性受物质运动的具体特性所制约,随着物质运动的形式、特性的变化而变化。
由于物质存在的具体形态、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的具体特性也必然是多种多样的。
不同的物质状态具有不同的时间特性,随着物质运动形式和状态的变化,时间的具体特性也必然随之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因而时间是可变的、有条件的;其次,人们关于时间的观念也是可变的、发展的,它不仅随着人们对时间认识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也随着主体的心理状态而不同。
【李海洋2013考研政治暑期强化】随堂练习——马原(唯物论)--多选+答案解析
![【李海洋2013考研政治暑期强化】随堂练习——马原(唯物论)--多选+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a211e6e25c52cc58bd6be61.png)
【李海洋2013考研政治暑期强化】随堂练习——马原(唯物论)多选+答案1.恩格斯明确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下列选项中属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有()A.意识和物质的关系B.精神和自然界的关系C.主观和客观的关系D.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答案】ABC【解析】A选项“意识和物质的关系”与C选项“主观和客观的关系”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含义相同。
是正确选项。
B选项“精神和自然界的关系”是恩格斯阐述哲学基本问题是原创的表述,也是正确选项。
D选项“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看似与“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等同,其实不然。
主体不等于主观。
主体大于主观,主观仅指主体的思维,主体除了有主观之外,还有身体和身份等客观属性。
而客体也不等于客观。
客体小于客观。
客观等于整个宇宙,客体只是被我们人的活动指向的那一小部分客观。
故本题不能选D。
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它们是()A.物质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C.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D.物质和运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答案】BC【解析】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在哲学上,究竟认为物质因素还是精神因素是世界的本原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故BC为正确选项。
3.哲学基本问题包括()A.世界的普遍联系问题B.世界的永恒发展问题C.世界能否认识的问题D.世界的本原问题【答案】CD【解析】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
故D选项正确。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世界能否认识的问题。
故C选项正确。
A和B选项都是辩证法问题,不属于哲学基本问题,故不选。
4.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由哲学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A.是任何哲学家研究的基本问题B.是任何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C.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D.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答案】BCD【解析】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由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这一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实践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因而也是任何哲学派别都必须回答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这个问题在人类实际生活中还表现为从客观实际出发还是从主观愿望出发的问题。
2013马原理习题答案详细版
![2013马原理习题答案详细版](https://img.taocdn.com/s3/m/d5a02e18f18583d0496459a4.png)
[键入文字]绪论一、填空题1、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马克思。
2、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理论成果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
5、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
二、辨析题1、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1、错。
1、从狭义上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广义上说: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然后说明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仅有马克思恩格斯的本人的思想,而且也包括毛泽东、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所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要进一步发挥一些。
2、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2、错。
教材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P15。
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代表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为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服务的。
3、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3、错。
教材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P16。
参见标题下的一段。
三、材料分析题马克思恩格斯在19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
又指出:“这些原理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请回答:(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从狭义上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广义上说: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李海洋2013考研政治暑期强化】随堂练习——马原(科学社会主义论)单选答案
![【李海洋2013考研政治暑期强化】随堂练习——马原(科学社会主义论)单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44e5719c5da50e2524d7f1a.png)
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标志是()A《乌托邦》B《资本论》C《共产党宣言》D《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答案】C【解析】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所写的党纲《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故C选项是正确答案。
2下列对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描述不正确的是()A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B无产阶级革命是为受苦人谋利益的运动C无产阶级革命是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D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答案】B【解析】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包括四点:第一,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
第二,无产阶级革命是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第三,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第四,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
A、C、D三个选项对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的描述皆正确。
B选项“受苦人”在理论上含义不科学,根据题干要求,B选项是正确答案。
3 20世纪是一个不平凡的伟大世纪,在这个世纪里,对人类历史发生了最深刻的影响,并将继续影响21世纪进程的是()A苏联解体B联合国通过人权宣言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D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答案】D【解析】20世纪是一个不平凡的伟大世纪,在这个世纪里,对人类历史发生了最深刻的影响,并将继续影响21世纪进程的莫过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现实,由一国发展到多国,是人类历史上的巨大飞跃。
20世纪的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故答案选D。
4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是()A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B镇压敌对阶级的反抗和破坏活动C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D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答案】C【解析】列宁指出,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李海洋马克思主义原理考试答案全
![李海洋马克思主义原理考试答案全](https://img.taocdn.com/s3/m/cb70e4986bec0975f465e245.png)
李海洋老师马原考试答案说明:本资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所有版权及其他权利归原作者所有。
A卷1.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选择一个基本原理或基本观点,(1)写出这一基本原理或观点的基本表述并阐述其在这一理论系统中的地位(2)用自然、社会、思维领域材料具体阐述这一观点,或用原理、观点对自然世界的现象或过程进行分析。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基本观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区别①从内容上看,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②从获得途径看,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器官来直接感知,理性认识是通过人的理性思维来把握;③从认识的程度和水平看,感性认识的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正确的理性认识比正确的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④从认识的作用看,正确的理性认识比正确的感性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具有更大的作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辨证统一的关系。
第一,二者是相互联系的。
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
第二,二者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认识的因素,是在理性认识指导下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理性认识同样渗透着感性认识的因素,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相统一的。
【方法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区别的,所以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所以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可能的。
现实意义: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以实践为基础。
认识是来源于实践的,这是从劳动创造人类意识谈起的,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不能纸上谈兵、异想天开和信口开河,所有的认识都来源于实践,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或不真实地能动的反映,它总反映主体对客体的以客观存在为基础的主观感受,一切认识都能够在客观世界中找到原型。
马原复习题及答案
![马原复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61f2121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ac.png)
马原复习题及答案一、单选题(共70题,每题1分,共70分)1.坚持住房的(),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加快建立和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
A、居民属性B、居住需求C、居住属性D、其他正确答案:C2.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是:A、旧唯物主义的观点B、诡辩论的观点C、经验论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答案:D3.“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这是鲁迅对《三国演义》的点评。
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A、对事物既要认识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认识其矛盾的次要方面B、对事物既要看到其现象又要抓住事物的本质C、对事物既要把握其同一性又要把握其斗争性D、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正确答案:D4.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A、与时俱进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吐故纳新正确答案:A5.测度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A、劳动工具的状况B、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C、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D、劳动者的主体素质正确答案:A6.2016年全面推行营改增试点,全年降低企业税负()多亿元,所有行业实现税负只减不增。
A、6000B、5500C、5700D、5600正确答案:C7.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这说明: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全面性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绝对性正确答案:C8.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它是在:A、商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B、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C、同一种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D、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正确答案:C9.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是: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观点B、否认世界物质存在具有条件性C、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D、否认世界存在的无限丰富性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正确答案:C10.“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A、诡辩论观点B、唯物辩证法观点C、不可知论观点D、形而上学观点正确答案:A11.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发生变化,这时生产的商品的:A、价值与价格将随之发生同方向的变化B、价值不变,价格发生反方向的变化C、价值与价格将随之发生反方向的变化D、价格不变,价值发生反方向的变化正确答案:A12.“我们从小麦的滋味中根本无法判断它是封建农民生产的,还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农业工人生产的”。
2013年考研政治真题与答案解析(完整版)
![2013年考研政治真题与答案解析(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08bb6c91f705cc17552709dd.png)
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有一幅对联,上联“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
”这形象的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的静止是:A.运动的衡量尺度B.运动的内在原因C.运动的普遍状态D.运动的存在方式2.一位机械工程专家讲过这样一件事:“文革”中,他在农场劳动,有一天领导要他去割羊草,他没养过羊,怎么认得羊草呢?但脑子一转办法就来了,他把羊都赶去看羊吃什么就割什么。
不到半天就割回了羊草。
这位专家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意识到“羊吃草”与“割羊草”两者之间存在:A.主观联系B.必然联系C.因果联系D.本质联系3.《资本论》中有这样的表述“对上衣来说,无论是裁缝自己穿还是他的顾客穿,都是一样的”,这样只有因为无论谁穿:A.上衣都起到着使用价值的作用B.上衣都起到着价值的作用C.上衣都是抽象劳动的结果D.上衣都是社会劳动的结果4.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每次投资所得的利润是15万元,假定其预付资本的有机构成是4:1,那么该资本家每次投资所实现的剩余价值率为:A.15%B.75%C.100%D.125%5.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坚持这一国策的基本立足点是:A.内外联动,互惠互利B.多放平衡,共同发展C.相互借鉴,求同存异D.独立自主,自力更生6.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公益文化事业始终坚持放到首位的是:A.社会效益B.经济效益C.繁荣文化市场D.创新文化体制7.近年来为了缩小我国居民在收入分配方面的差距,党和政府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如提高个税起证点,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国家扶贫标准和城乡低保补助水平等,这些举措体现了:A.初次分配注重效率B.再次分配更注重公平C.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提高D.各种生产要素都能按贡献参与分配8.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为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到2020年,在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的同时,还要实现翻一番的是:A.城乡居民人均收入B.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C.国民收入D.财政收入9.甲午战争后,维新运动迅速兴起,针对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的方针,维新派指出,“体”与“用”是不可分的。
【李海洋2013考研政治暑期强化】随堂练习——马原(辩证法)单选答案1-33
![【李海洋2013考研政治暑期强化】随堂练习——马原(辩证法)单选答案1-33](https://img.taocdn.com/s3/m/7b731c0bba1aa8114431d9a8.png)
1【答案】C【解析】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所以C选项正确。
选项A、B不符合题意,选项D不全面。
2【答案】D【解析】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特征: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
其三,联系具有条件性。
任何一种联系总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联系。
条件是指与某一事物相关联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影响的诸要素的总和。
题干中的地点和时间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空间条件和时间条件。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3【答案】A【解析】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辩证法要求在区别中看到联系,在联系中看到区别。
本题由缺少一个钉子引起了国家的灭亡,正是体现了普遍联系观点。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
4【答案】B【解析】“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
5【答案】A【解析】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如果大气中水汽过多,则阳光中一些波长较短的青光、蓝光、紫光被大气散射掉,只有红光、橙光、黄光穿透大气,天空染上红橙色,开成朝霞。
考研政治资料 马原(李海洋)
![考研政治资料 马原(李海洋)](https://img.taocdn.com/s3/m/99771cb01a37f111f1855b21.png)
(1966年——1976年)
“文化大革命”十年中,虽然党的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在党的领导层内,在党内外广大干部群众中,对“左”倾错误和极左思潮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抵制和抗争始终存在并不断发展。正是由于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斗争,使“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但仍然取得了进展,尖端科学技术也有新的发展。在国家动乱的情况下,人民解放军仍然英勇地保卫着祖国的安全。我国的对外工作也打开了新的局面。当然,这一切决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成果。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我们的事业会取得大得多的成就。在“文化大革命”中,尽管我们遭到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破坏,但终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了他们。党、人民政权、人民军队和整个社会的性质都没有改变。历史表明,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我们的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伟大而顽强的生命力。
(1949年—1956年)
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相继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两个历史性转变。
新中国成立后的头三年,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一方面肃清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残余武装力量,剿匪反霸,镇压反革命,召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建立各级人民政权,健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另一方面,接收帝国主义在华资产,没收官僚资本企业归国家所有,完成新解放区的土地制度改革,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在胜利完成繁重的社会改革任务和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的同时,到1952年底,全国工农业生产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全面恢复了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准备了条件。
【李海洋2013考研政治暑期强化】随堂练习——马原(认识论)单选答案
![【李海洋2013考研政治暑期强化】随堂练习——马原(认识论)单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700fd4ccf84b9d528ea7a1a.png)
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唯物论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D群众的观点【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
2.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主体是()A具有思维能力的人B能够适应环境的人C具有创新能力的人D从事社会实践的人【答案】D【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主体与唯心主义哲学和旧唯物主义哲学不同,唯心主义所说的主体基本上指思辨着的精神,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又有其各自的具体界定。
旧唯物主义所说的主体基本上是肉体凡胎,是脱离了人的社会本质的自然的人。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界定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处于具体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的人。
在各个选项中,只有D选项一语破的的抓住了关键,故为正确答案。
3. 认识的主体是在实践中从事活动的人。
认识主体的本质属性是()A自然性B社会性C实践性D主观性【答案】B【解析】社会性是认识主体的本质属性,人与自然界中的动物特别是高级灵长目的区别,就是人具有社会性,实质上是社会动物,人的存在和活动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和历史条件下才有可能。
选项A、C、D也是认识主体的属性,但不是本质属性。
故B选项为正确答案。
4.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中介是()A认识与实践的过程B认识与实践的结果C对实践结果的反馈D工具、手段和程序方法【答案】D【解析】认识和实践活动是主体以观念的方式或实际的方式把握或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在认识或实践活动中,主体与客体之间并不是直接地发生相互作用,而是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
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考研政治马原模拟题及答案之唯物史观
![考研政治马原模拟题及答案之唯物史观](https://img.taocdn.com/s3/m/6708a6105901020207409cfb.png)
《管理类联考数学阅卷人核心笔记·写作》
数学冲刺
管理类联考数学冲刺串讲,系统串联知识体系,指导考生针对核心题深度 学习
8
刘京环
《考研管综初数冲刺讲义》
《管理类联考数学阅卷人核心预测 4 套卷》
逻辑冲刺
8
王诚
《考研经综写作冲刺讲义》
写作模考
通过应试技巧的学习,提供写作的速度,发现考试中的问题,及时解决, 提高考试分值
4
王诚
《考研管综写作 4 套卷》
逻辑真题解析
了解逻辑真题的主要考查内容,试题结构,预测逻辑真题的命题趋向
2
了解逻辑真题的主要考查内容,试题结构,预测逻辑真题的命题趋向
2
王晓东
《经济类联考综合真题及其答案》
高等数学基础班
全面学习高等数学的基本知识点,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本运算方法,为 强化提高打下基础。
16
李擂
《考研经综数学基础讲义》
王诚
《经济类联考综合阅卷人核心笔记·写作》
《经济类联考综合阅卷人核心笔记·写作》
冲刺串讲
各科冲刺串讲,系统串讲各科知识体系,指导考生针对核心考点进行深度 学习。
8
李擂
《考研经综数学冲刺讲义》
《经济类联考综合阅卷人核心预测 4 套卷》
逻辑冲刺
提高运用各种知识点和逻辑方法解答各种类型的逻辑题的综合能力;消灭 逻辑理解中的盲点和误区;提高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率
4
饶思中
《考研经综逻辑冲刺讲义》
《经济类联考综合阅卷人考前 8 天写作大预测》
写作冲刺
【李海洋2013考研政治暑期强化】马原随堂练习及答案
![【李海洋2013考研政治暑期强化】马原随堂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6b26a7e168884868762d6b6.png)
1.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A.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C.自发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哲学家是()A.德谟克利特B.斯宾诺莎C.黑格尔D.恩格斯3.哲学基本问题是关于()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B.物质和时空的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时空的关系问题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据是()A.对世界的统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B.对宇宙的统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C.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D.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5.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A.一元论和二元论B.唯物论和唯心论C.本体论和认识论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6.在哲学上,主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属于()A.唯物论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C.唯心论的观点D.可知论的观点7.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对立的根本点在于()A.实践的本质问题B.认识的本质问题C.世界的本原问题D.历史的终结问题【李海洋2013考研政治暑期强化】随堂练习——马原(唯物论)单选028.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必然导致()A.怀疑论B.诡辩论C.不可知论D.唯心主义9.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B.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C.社会物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10.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区分为()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B.古代唯心主义和近代唯心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D.朴素唯心主义和机械唯心主义11.辩证法同形而上学对立的根本点在于是否承认()A.世界具有统一的本原B.世界统一于物质C.世界的联系和发展D.世界可以被认识1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出现了()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1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李海洋2013考研政治暑期强化】随堂练习—马原(资本主义论)单选答案
![【李海洋2013考研政治暑期强化】随堂练习—马原(资本主义论)单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f3486640b1c59eef8c7b424.png)
1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A劳动者靠自身勤劳致富,兴办资本主义企业B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多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C资本家利用国家政权力量进行资本积累D以暴力手段迫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将大量财富集中于资本家手中【答案】D【解析】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考查的一个重点内容。
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新兴资产阶级开始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利用暴力手段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条件。
资本原始积累主要通过两个途径进行: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这就表明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通过暴力手段迫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把大量财富集中在资本家手中,也就表明资产阶级的发家史就是一部罪恶的掠夺史。
故D选项正确。
宜仔细审题,注意排除干扰项。
2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是人类迄今为止的两种经济形态,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区别在于()A前者是自给自足经济,后者本质是交换经济B前者是封闭保守型经济,后者是开拓进取型经济C前者是满足社会成员的按需分配,后者是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D前者是社会分工,后者是自然分工【答案】D【解析】两种经济形态是指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
商品经济是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自然经济以分散的、自给自足的家庭生产为基础,生产规模狭小,社会分工低下,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所以两者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就是D。
3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是指()A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D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答案】B【解析】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即有用劳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在社会历史发展规律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了两种对立历史观的有()A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B实践史观和思辨史观C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D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答案】ACD【解析】A选项“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C选项“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都是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的经典的表述。
D选项“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既是A与C选项中两种对立观点的体现,也同样是对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的表述。
只有B选项似是而非,从字面意上看,很符合题意。
但实际上无此一说,属于干扰项。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这是因为()A它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B它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C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观中的贯彻D对它的不同回答是解决其他历史观问题的前提【答案】BCD【解析】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就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心史观与此相反。
故B选项正确。
而这个问题又正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体现,故C选项与D选项也正确。
但A选项不正确,不能把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等同于哲学基本问题。
只有哲学基本问题才满足A选项的条件。
3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A只考察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未追究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B只考察人们的理性活动而未追究理性背后的感性因素C只看到个人的历史作用而忽视人民群众的历史决定作用D只看到上层建筑的作用而未深入研究经济基础的运动【答案】AC【解析】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它的主要缺陷是:一是至多考察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追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二是只看到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而忽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故A与C两选项正确。
B选项与C选项的表述均有缺陷,为错误选项。
4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存在”范畴所包括的物质要素有()A人口因素B生产方式C实践活动D地理环境【答案】ABD【解析】社会存在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故A、B、D三选项正确。
C选项“实践活动”虽确为社会历史领域中的物质性活动,但已经被包含在生产方式之内,将其与其他三要素并列是错误的。
5社会存在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特有范畴,其基本要素所包括的内容有()A地理环境所形成的生态系统B从事物质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们的总和C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物质内容和社会形式D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政治机构【答案】ABC【解析】社会存在作为人类社会中的物质性存在,包括三方面的物质性要素,一是地理环境,它当然会形成生态系统。
二是人口因素,它正是从事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们的总和。
三是生产方式,它包括生产活动的两个方面:物质内容——生产力、社会形式——生产关系。
因此,A、B、C三选项正确。
D选项是政治上层建筑,不能包括在社会存在范畴中。
6社会存在包括()A社会的各种物质生活条件B物质生产实践活动C社会的经济关系D全部社会关系【答案】ABC【解析】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A选项和B选项分别表述了社会存在的部分内容,它们合在一起则包括了社会存在的全部内容。
C选项是生产活动中的物质性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
D选项内容过于宽泛,超出了社会存在的范围。
故A、B、C三选项正确。
7 有一位著名思想家认为:“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
这是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后果。
”这一观点的哲学基础是()A客观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机械唯物主义D地理环境决定论【答案】CD【解析】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
它作为劳动对象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
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包括土壤、气候、山脉、河流、矿藏及动植物等等,它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
地理环境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但不能把它夸大为决定作用,陷入“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误区。
地理环境决定论在哲学上是一种机械唯心主义观点。
故C和D选项正确。
8一位伟人说过,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
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这说明了()A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具有重大作用B人口因素在社会历史中具有决定作用C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D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答案】AC【解析】题干中的这段话是毛泽东1949年9月建国前夕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中所说的,展现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天辟地,除旧布新,建设新中国的豪情壮志。
但毛泽东在这里并不是从“人口”的角度去论述“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而是从实践主体和认识主体,从历史创造主体的角度来论述人的因素的。
在唯物史观理论体系中,“人”和“人口”,所指内容有重合,但角度完全不同。
“人的因素”不等于“人口因素”。
人是社会历史主体,人口则是社会存在的客观要素。
人口因素虽是不可或缺的,但不能认为它对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故B选项排除。
D选项文字的内容本身虽正确,但与题干中毛泽东观点的角度不同,也予以排除。
A、C两项与毛泽东观点相符合,为正确选项。
9 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B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C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D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答案】A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B、C错,否认了社会存在的决定性作用。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D。
10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这段话说明()A理论的力量不能代替物质的力量B社会变革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活动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理论与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答案】ABC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首先,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其次,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再次,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也是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辩证关系的一个方面。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1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是唯物史观最基本的原理。
这一原理的确立,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意义。
这一原理()A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B由于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从而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C使事实上长期在黑暗中摸索的社会历史研究真正成为科学D为无产阶级改造社会、争取解放的革命斗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答案】ABCD【解析】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的重大理论意义是:第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第二,它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
恩格斯说:“人们的意识决定于人们的存在而不是相反,这个原理看来很简单,但是仔细考察一下也会立即发现,这个原理的最初结论就给一切唯心主义,甚至给最隐藏的唯心主义当头一棒。
关于一切历史的东西的全部传统的和习惯的观点都被这个原理否定了。
”第三,它使对社会历史的研究真正成为科学。
依据这一原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两个划分、两个归结”的重要思想。
第四,而在实践上,它为无产阶级改造社会、争取解放的革命斗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为我们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量。
故正确答案是A、B、C、D。
12生产力的系统结构主要包括()A劳动者B劳动资料C劳动对象D劳动手段【答案】ABCD【解析】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主要由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等实体性基本要素构成。
而劳动资料又称为劳动手段,故正确答案是A、B、C、D。
13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A它发展了马克思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B在现代,科技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C现代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D它从本质上体现着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内在结构的根本变化【答案】ABCD【解析】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
邓小平发展了这一观点,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在现代,科技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在现代生产中,科学技术发挥作用的过程,就是它由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生产力的过程,转化为生产力三要素的过程。
这种转化会引起劳动者素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
劳动者掌握现代科技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对象的新发现和新创造与科技发展密切相关;新生产工具、新生产工艺的采用,都是科学技术的物化。
科技应用于生产组织管理则能够大幅度提高效率。
(2)现代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从本质上体现着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内在结构的根本变化。
现代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关键在于:生产,技术、科学这三个环节的关系和作用顺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在近代,生产、技术、科学的关系是以生产为起点的,而在现代,科学、技术、生产已经一体化,形成了以科学为起点的科学——技术——生产双向运动过程,科学技术成为现代生产力的生长点、突破口和决定因素。
以至于可以把科技看做直接生产力。
故正确答案是A、B、C、D。
14对经济活动追求消费者和生产者“双赢”理解正确的是()A生产者和消费者是相互依存的B生产和消费具有直接的同一性C商品交换活动背后隐藏着人与人的关系D生产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答案】ABCD【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