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务发展措施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银行业务发展措施综述
一、第三方支付的崛起
互联网、通讯、芯片、硬件、加密及硬件等技术的迅猛发展和革新,为非金融机构创新支付服务,直接参与电子支付市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以及网民规模的迅速增长,也为非金融支付机构提供了空前的机遇。多种新型电子支付方式横空出世,全面挑战着传统的支付模式,同时,对大众消费习惯产生了重大影响,掀起了支付领域的深刻变革。
(一)网络发展创新支付模式,第三方支付异军突起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电子商务逐渐为广大网民所接受,而伴随电子商务尤其是网购发展应运而生的网上支付,在我国与1998年第一家网银(招行)的推出一起出现。同时,因信息技术发展而引起的传统行业电子化改革也成为推动网上支付发展的一大动力。1999年3月我国首家第三方支付机构“首信易支付”公司正式开始运营。2004年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创立“担保交易模式”,有效解决了电子商务活动中的信任缺失问题,促进了第三方支付在网上支付领域的迅速崛起。以支付宝、财付通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不断壮大,其服务已覆盖B2B、B2C、C2C以及跨行转账、信用卡还款、网络融资和公共事业缴费等众多领域,服务产品从电子支付向传统支付领域延伸。
(二)交易规模逐年攀升,发展趋势已现端倪
随着商贸活动的繁荣,银行、商户、客户之间的资金往来日益频繁,交易量呈爆炸式增长。在我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连创新高,截至2011年6月,我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已达2.95万亿元,同比增长31%。纵观中国第三方支付的发展,从2005年开始交易规模逐年攀升,增长幅度令人瞩目。2010年整体交易规模达到10105亿元,突破万亿元大关,同比2009年增长100.1%,实现全年翻番。2008—2010年第三方网上支付交易规模年均同比增长率超过100%,增速惊人。依据上图,不难发现第三方支付市场近两年增速稍有放缓,但规模发展速度依然较高,行业发展潜力巨大,未来发展趋势已现端倪:
1.规模继续增长。应用行业数量、商户规模、用户规模三大指标依然增长显著。
2.成长空间巨大。除消费性领域外,应用行业渗透率仍较低,依托高黏度用户数量,在商务电子化、支付在线化方面大有潜力可挖。
3.业务范围延伸。除了最早的C2C外,B2C、B2B和社会性公共服务领域缴费应用,成为新兴增长点。
4.市场细分深化。面对激烈的细分市场竞争,支付企业不断创新,整合各种支付产品,为企业进行深度定制化服务,形成核心竞争力。
5.盈利模式升级。支付行业盈利模式不断丰富,风险逐渐可控,从服务的单一型向综合型升级换代。
6.支付方式创新。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致力于支付方式的创新,以小额便捷支付抢占客户,并从间接从银行吸收大量客户关键信息。
7.支付渠道融合。网络支付、电话支付、手机支付等线上渠道,渐与刷卡机、上门收款等模式展开融合。
8.平台化发展趋势。第三方支付公司正着手通过开放应用服务平台的方式,吸引更多的开发者参与到平台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与更多行业应用进行紧密结合等方式,不断拓展对外围业务的覆盖。
(三)监管措施日前完善,行业规范走向成熟
从国家行业规范发展历程来看,2005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商务部2008年4月出台了《电子商务模式规范》与《网络购物服务规范》;中国人民银行2010年6月21日出台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2010年12月出台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2011年1月17日出台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业务系统检测认证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商务部2011年4月出台了《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服务规范》;2011年4月12日发布《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服务规范》(公告2011年第18号);2011年10月发布《十二五电子商务发展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2011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暂行办法》。支付业务许可的颁发和监管环境的不断完善大幅降低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行业发展的政策性风险,金融机构支付服务将面临重要发展契机随着规范化运营的不断加强,传统行业将进一步向非金融支付机构打开合作的大门,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将迎来向更多的行业应用领域渗透的机遇。同时,良好的市场发展预期也将吸引相关投
资机构加大对非金融机构支付行业的投入,非金融机构支付行业内的资本流动性将更加充裕,相关业务将获得快速、良性的发展。
二、第三方支付机构对银行业务发展的影响
在第三方网上支付出现之前,主要由银行提供网上支付清结算服务,而银行出于服务能力和成本的考虑,通常只面向有规模的企业,故中小企业和个人用户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由此,第三方支付应运而生,通过更有针对性的平台和产品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个人用户集合而成的长尾市场。第三方支付平台借助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技术广泛地参与各类支付服务,以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满足了银行现有资源难以覆盖的客户群体的支付需求,并且成为现代支付体系中活跃的、颇具发展潜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应引起注意的是,随着电子支付市场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态度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从最初的互补合作到后来的竞争与合作,直到现面监强大的竞争压力不得不进行选择性合作。
(一)多样化增值服务,抢占商户资源
第三方支付已形成与银行功能类似的、相对独立的结算账户体系。如,为企业客户提供大额收付款、多层级交易自动分账和一对多批量付款等多种资金结算产品;为个人客户提供预付卡、转账汇款、机票订购、公共缴费等支付服务。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可支持互联网、手机、自助机具等多种渠道完成账户资金的转移支付,同时又突破了不同银行账户间的壁垒。多样化的增值服务体系与专业的行业定制方案,成为第三方支付机构占领商户资源的利器。
(二)竞争与合作并存,削弱银行主导优势
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和商业银行相关业务已形成相互渗透的关系,且各具优势。在共同做大市场的同时,竞争与合作并存。在现行体制下,商业银行在支付领域中的核心地位尚无法取代。非金融支付机构不仅在资金划拨和结算清算业务方面最终都需要通过商业银行来完成。而随着非金融支付机构业务范围的逐步扩张和用户数量的激增,在与商业银行的竞争中,非金融支付机构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话语权和博弈筹码,商业银行与非金融支付机构合作的谈判优势正在被削弱。尤其在央行发放支付业务许可后,我国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的合法性得到承认,非金融支付机构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一些中小银行在与一些大型非金融支付机构的合作中,已退居后台,仅充当资金清算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