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之组织传播概念及特点
传播学第七讲之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B、趋同心理 也叫做遵从性,指的是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多数意 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 案例:卢因“牛杂碎”实验 出租车诈骗案 中坚人物
组织传播
一、组织及其结构特点:组织是个含义很 广的概念,从广义上来说,任何由若干不 同功能的要素按照一定的原理或秩序组合 而成的统一整体,都可以称为组织。在狭 义上,组织是“一个通过协调活动来达到 个人和集体目标的社会集合体”。
研究表明,群体规范对来自外部的说服活 动效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在说服的观点与群体规范一致的场 合,群体规范可以推动成员对观点的接受, 起到加强和扩大说服效果的作用; 其次,在说服的观点与群体规范不相容的 场合,后者则阻碍成员接受对立观点,使 说服效果发生衰减。
2、群体压力 群体压力即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 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是群体 活动的一个基本原则。
二、组织传播的特点: 组织传播,也称团体传播,是指组织成员 之间或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行为。 特点: 传播者是以组织或团体的名义讲话的。 信息大多是指令性、训导性和劝服性的内 容。 具体活动是在有组织、有领导的情况下进 行的。 传播活动有一定规模。
三、组织传播的过程与机制: 组织传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 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个方面都是组织生 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 1、组织内传播包括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 两大类: (1)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指信息沿着 一定组织关系(部门、职务、岗位及隶属 或平行关系)环节在组织内流通的过程。 其传播形式可分为两种,即纵向传播和横 社会规范可以分为两类:描述的和命令的。 描述规范指出在某种情境中人们通常做什 么。命令规范规定社会中通常允许什么。 群体规范:指的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 必须遵守的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 值,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 思考: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能起到什么 作用呢?
《组织传播学》:中国组织传播研究的创新之作
他 发 表在 《 闻与 传播 研 究 》 中 国 新 和《 人 民大学 学报》 的相关论 文 , 上 我们 可 以发现 ,作 者对 于这一 体系建 构 的思 考确 实是经 历 了一个长 期的 、逐步形 成 的过 程 。“ 构 与关 系 的象 征 性互 结 动” 理论 体系 的建构 , 我们 系统地 观 使 察 和了解组 织 中的传播 现象 ,有 了一 副新的望远镜 和显微镜 。
A dr n , 者: n es )译 o 乔江涛 石晓 燕《 长尾
③ 广 电总局 1 7号令 第 7节 , 文 原
(
审读 ・ 阅评报告 l H N u u P G A G 0 ED YEl 80 A s N
20 0 9年新 闻人从业 生态十大 关键词
的 象征 性 互 动 ” 思想 , 2 0 在 0 6年 的这 部著作 中 , 已有 似隐 似现 的表 述 , 当然 这种表 述并不 是那 么明确 ,甚 至是模
些组织 生存 与发展 的生命 线 。在《 织 组 传播 学》一 书 中,作者凭 藉其 对于 哲
学、 社会学 、 心理学 、 济学 、 化人类 经 文 学和组 织管理 学等 诸多学科 知识 的 了 解 ,综 合梳理 了这些 学科 中有关 组织 传 播的理论 和阐述 。因此 , 立在这样 建
糊 的。而在新 出版 的《 织传播 学》 组 著
作 中, 胡河 宁教授 直接将 《 结构 与关 系 的象征 性互动 》 为其新 著 的副标题 , 作 说 明他 对于组 织传播 中结构 与关 系象
征 性 问题 的 思 考 已经 成 熟 。 通 过 阅 读
中尤 以胡 河 宁教 授 的研 究 引人 注 目。 胡 河宁教 授担任 中 国传 播学会 组织 传
传播学重点知识整理版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关系。
信息科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二、传播与信息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一)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二)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大众传播是伴随着近现代印刷、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信息系统。
(1)大众传播是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2)传播对象是广泛而分散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社会成员;(3)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4)传播内容是公开的,有别于私下或内部传播活动;(5)大众传播也有反馈机制,但这种反馈是迟延的,受众对传播过程缺乏即时的干预能力。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2.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double contingency)的系统;4.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交往”(Verkehr)第一,如―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等表述所体现的,它指的是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的交往关系;第二,如―观念、思维、人的精神交往‖等表述所体现的,它同时也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关系。
传播学概论14-组织传播
2.1 古典学派:机械隐喻
• • • • 1900s从工作角色看待员工 “机械式” 专业化、标准化、可预测性
Modern Times
富士康“跳楼门”
• • • • 金字塔 层级 重复性 高强度
2.2 人际关系学派:家庭隐喻
• • • • • 1930s关注员工感觉和组织与个人和谐关系 提倡对员工需要的满意 提倡内部传播的开放,比如“非正式传播” 启示:从机械规则——满足人的需求;认识人的“社会性”
2.3 人力资源学派:团队隐喻
• 1960s• 人际关系学派的延伸 • 更加关注员工的智力和体力在提高生产效率上的作用
3. 组织传播概念及其功能
• 3.1 组织传播
– 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 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
• 3.2 功能
– 总体功能,就是通过信息传递将组织的各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以 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的生存与发展。 – 具体来说,组织传播的功能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组织传播
组织 组织研究基本学派 组织传播及功能 组织传播的形式和方向
1. 组织(管理学)
1.1 组织 • “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分工,在统一 的意志之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 。 • 结构特点 专业化的部门分工
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
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
2. 组织研究基本学派
内部协调
鼓舞士气
决策应变
达成共识
4. 组织传播的形式和方向
• 4.1 形式
– 正规的组织传播
• 任务的指示
– 非正规的组织传播
• 组织内的人际传播 • 非正式的小群体传播
– 自发小组
– 对比
• 正规:组织成员作为“组织人”的特点 • 非正式:作为“社会人”的特点
4大传播学方式
4大传播学方式
摘要:
1.传播学的概念与重要性
2.四大传播学方式简介
3.四大传播学方式的特点与应用
4.四大传播学方式的发展趋势与影响
正文:
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播的学科,它探讨了信息如何在社会中传播,以及这种传播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在传播学领域,有四大传播学方式,它们分别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
首先,大众传播是指通过媒体,如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向广大受众传播信息。
这种传播方式的特点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但受众的反馈和互动相对较少。
其次,人际传播是指人与人之间直接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
这种传播方式的特点是传播速度相对较慢,但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深度往往更高。
再次,群体传播是指在特定群体中进行信息传播的方式。
这种传播方式的特点是群体成员间的信息交流更紧密,信息传播的影响力也更大。
最后,组织传播是指在组织内部进行信息传播的方式。
这种传播方式的特点是传播的效率和准确性较高,但受众的范围相对较小。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四大传播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
大众传播的速度和覆盖面变得更加广泛,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的渠道也更加多样化。
组织传播则更加依赖于网络和信息技术。
总的来说,四大传播学方式都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影响着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影响着我们理解和处理信息的方式。
传播学概念
第四章
1、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①传播者:即信源,信息发出者,个人、群体或组织皆可;
②受众:即信宿,信息接收与反应者,个人、群体或组织皆可;
③讯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传、受双方社会互动的介质;
3、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A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①施拉姆受奥斯古德的观点启发,《传播是怎样运行的》。
②内容:a.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是传播行为的主体,讯息循环,相互作用;b.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双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译码者(接受和解读符号)、解释者(解释意义)和编码者(符号化和传达)的角色。
8、象征性互动理论
①G.H.米德(《精神、社会与自我》)创始;60年代后H.G.布鲁默等发展。
②象征行互动理论:把人看作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的象征行为看作积极、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研究象征行为对揭示人的本质、理解现实生活意义重大。
③布鲁默:该理论的核心问题是考察以象征符(尤其是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互动关系。三个基本前提:人根据“意义”来从事行动;意义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产生;意义由人来“解释”。
第一章
1、信息的定义
①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2012世界末日说
网络暴力第一案(姜岩的死亡博客)
网络集合行为的对策
(一)了解网络集合行为的诱发问题,从源头上抑制
网络集合行为的诱因和现实集合行为是一样的,因此,政
府及相关部门应重视互联网上民意的表达,开通相应的网络听
政平台,使用新媒介与普通民众互动,这是个很好的疏通和沟
通方法。
(二)提升网民媒介素养
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的形成
群体意识: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包括(1)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 (2)群体感情 (3)群体归属意识
四、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 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群体规范
(1)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的角色和职责以 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
(2)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 (3)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
组织结构包括正式结构和非正式结构
(一)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
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指的是信息沿着一定 组织关系(部门、职务、岗位以及其隶属或平行关 系)环节在组织内流通的过程。其传播形式可分为 两种,即横向传播和纵向传播。纵向传播又区分为
下行传播和上行传播。
(二)组织内传播的非正式渠道 非正式渠道,指的是制度性组织关系以外的
一个有效率、运作良好的群体的特征
1、气氛是非正式的、舒适的、轻松的。 2、每个人都能够参加讨论,但是只采纳中肯的意见来最
后完成任务。 3、成员能够完整地理解和接受任务或目标。 4、成员会互相倾听。 5、允许矛盾存在。 6、大多数决策的基础都是某种妥协。 7、批评是常见的、坦诚的和相对不那么刺耳的。 8、人们感到能够自由表达他们自己对群体运作和群体问
某种行为。
群体感染: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
《传播学》第三章
第三节 传播制度研究
(4)约翰· 米尔的新闻自由观 英国19世纪的哲学家约翰· 米尔更为深入地论述了自由表达思想的重要性。 米尔这样说:“如果全人类除了一个人以外意见都一致,而只有一个人持有 相反的意见,那么全人类要压制这一个人的意见,并不比这个人如果有力量来压 制全人类更为合理……如果这种意见是正确的,他们(指全人类——引者)就被 剥夺了用错误来换取真理的机会;如果是错误的,他们就失去了几乎同样大的好 处,那就是通过和错误意见的斗争,真理会被理解得更明确,印象也会更生动。” 弗雷德· 赛伯特对米尔的观点这样进一步解释:米尔就“表达思想的自由”提 出了四大论点。首先,如果我们压制某种意见,那么……就等于压制真理。其次, 错误意见可能包括含着为发现整个真理所必须的那一点点的真理。第三,即使大 家接受的意见是全部真理,但是他们往往习惯于作为一种先入之见而不是在理性 的基础上掌握的,除非他们被迫来维护这种真理。最后,如果大家接受的意见不 是常常和别的意见发生争执,就会失去活力。
第一节 个人层面的传播者(续三)
2、传播者的责任 传播者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所承担的社会 责任不一样。不同的传播者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也不 一样。传播者所承担的责任也具有历史性、有限性、 与权利的对称性等特征。例如,新闻工作者、电影 工作者、教师等所承担的责任。
第一节 个人层面的传播者(续三)
邵培仁先生把传播者的责任分为四个方面:契约性责任、社 会性责任、法规性责任、国际性责任。(邵培仁著:《传播学》, 第78-80页)。 契约性责任如记者承担的某新闻机构的报道任务;社会性 责任如一定的道德责任;法规性责任是有关法规所规定的责任,如: 不能煽动民族仇恨、不能侵犯他人名誉权和隐私权等;国际性责任, 例如 “在1967年和1972年,联合国分别通过了关于卫星电视直播 问题的公约和决议。其主要原则是:电视直播应该建立在尊重国家 主权、不干涉别国内政、和平相处、合作和互利的基础之上;不允 许进行战争宣传和种族不平等宣传;不允许播出唆使性节目、道德 败坏和暴力的节目;电视一概是巩固和平和促进各国人民友好相处 的舞台,而不应变成国际冲突和民族纠纷的根源” (邵培仁著: 《传播学》,第79-80页)。
传播学概论 重点
传播学概论1、信息(1)广义的信息概念: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在这个概念下,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心的东西都是信息。
(2)信息的构成: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所关注的是人类的社会信息。
社会信息指的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c.香农认为,所谓信息就是在人们需要进行决策之际影响他们可能的行为选择之概率的物质—能量的型式。
从功能角度看,信息是具有帮助我们消除对事物不确定性的功能并影响着我们选择或不选择某种行为概率的一种度量。
)2、传播(1)概念: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人类传播是一种交流和交换信息并由此发生社会联系和社会互动的行为。
(2)库利的传播观: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3)传播的实质: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4)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5)人类传播是一种交流和交换信息并由此发生社会联系和社会互动的行为。
3、符号(1)符号是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化载体,是事物表述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其功能是携带和传达意义。
(2)符号的构成:符号分为信号和象征符两大类。
(3)符号的基本功能:一是表述和理解功能;二是传达功能;三是思考功能。
4、意义(1)概念: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2)符号与意义的关系:符号是意义的载体和表现形态。
5、象征性社会互动(1)象征行为①含义: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这种象征行为通常通过使用象征符来传达象征意义实现。
象征符是具有双层意义的符号,第一层是符号的字面意义,第二层则是符号的类比或联想意义。
传播学概论之3,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
什么是组织
古代汉语的“组织”:“织纴组紃”或“树桑麻,习组织”。对其作 初步引申,如荀子所谓“人能群”以致驾驭强于己的牛马、唐代孔颖 达说的“文德能治民,如御马之执矣,使之有文章如组织”,都有利 用组织进行管理的含义。 机械或静态组织观:强调组织的结构性功能、标准化目标以及组织内 部的权力等级和制度化特征,但忽视构成组织结构的最活跃因素—— 人。 动态组织观:把组织视为充满人文生机活力的动态群体,突出了人的 合作意愿,共同目标以及相互间沟通交流的重要性。
保持积极的沟通态度对下行传播是十分重要的。
组织内的传播网络:正式渠道之水平传播
在组织权力系统中处于同层次的人们或单位之间的讯息(或信息) 流动,其目的是为了相互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水平传播节时高效,但无限制的水平传播可能破坏组织的权力系 统和造成信息过载的毛病。 水平传播的功能:
协调工作 解决问题 分享信息 解决冲突
人际传播与个人社会化
社会化:从个人角度来说,指的是个人学习语言、知识、 技能、行为准则等等以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从社会角度 而言,指的是社会成员形成大体一致的观念、价值和社会 规范体系,从而使社会秩序维持、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得到 保证的过程。 个人的观念社会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我观念的形成, 二是社会观念的形成(包括对他人和社会的基本看法、社 会价值和行为规范的接受等等)。无论在哪一个方面,人 际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人格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人际传播与个人社会化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自我是人们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逐渐获得的,其中并无先天成 份。人的思维过程很大程度上是“主体的我(I)”与“客体的我 (Me)”之间的互动过程。主我是创造者、创始人,是冲动的、 无组织、无方向、不可预测的那部分自我。客我是社会的代表, 是主我所思考的客体对象,是在其它时间和地点想到的自我。 客我的形成要经过三个阶段:模仿阶段、游戏阶段和博奕阶段。 有了这三个阶段,一个内在化、社会化的客我就形成了。
传播学教程第六章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教程第六章知识点总结一、群体传播(重点,必记)1、群体(1)群体的概念日本社会学家岩原勉认为,群体是具有特定目标和共同的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2)群体的特征目标取向具有共同性;具有以“我们”意识为代表的主体共同性。
(3)群体的分类美国库利根据群体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起作用的直接和间接程度: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德国韦伯是否存在管理主体或机构作为分类标准:拥有管理组织系统的群体称为“团体”,其他则属于一般群体;德国威瑟组织性的强弱:组织群体和非组织群体。
2、群体的社会功能和意义(1)群体的社会功能群体是将个人和社会相连接的桥梁和中间纽带;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持,使社会秩序的连续性得到保证;群体通过社会分工和协作,团结个人的力量,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2)群体的个人意义群体是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群体是个人的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群体是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与手段。
负面意义:某些群体为实现一己之目的而拒绝承担正当的社会分工;群体同时具有束缚和压抑个性的负面作用。
3、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1)群体成立、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共同的目标和关心事项,这是群体凝聚力的核心;成员之间的协作意愿,也就是个人参加群体并愿意为之作出贡献的动机;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间的传播互动机制,即群体传播。
(2)群体传播的概念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岩原勉)群体传播是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条基本的生命线,对群体意识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3)群体意识的定义群体意识就是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包括: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群体感情;群体归属意识。
(4)群体意识的形成群体意识无疑是在群体信息传播和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任何一个群体都具有自己的传播结构,群体的传播结构可以从信息的流量与流向两方面来理解。
信息流量大,互动交流频度高,群体意识中的合意基础好。
流向是单向还是双向的,传播者是特定的少数人还是一般成员,是否都拥有传播机会等,对群体意识的形成也是至关重要的。
传播学概论笔记
传播学概论笔记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植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传播现象一、传播现象由来已久传播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普遍现象,包括传播行为、传播活动在内的传播现象,早就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
(1)原始社会,传递信息的必要性:(2)语言产生前后,传播行为是通过声音、结绳、烟火、图画等方式进行的。
结论:传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和人类文化史、社会发展史并存的;传播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它的产生和发展的确是由来已的。
烽火戏诸侯。
(3)20世纪20年代,在西方(美国)开始科学分析传播现象,探索传播理论。
40年代逐渐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4)1946年,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在《宣传、传播与舆论》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大众传播科学”的概念。
(5)1947年,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第二年主编了第一本大众传播学论文集,出版了第一本传播学教材,至此传播学也就应运而生。
传播学之父:施拉姆二、什么是传播(一)传播1)来源:译自英语communication,源自拉丁语communis 基本意思:与他人建立共同的意识2)概念复杂性:1976年,美国学者丹斯和拉森列举的定义达126种(二)传播定义的四种类型:香农“信息”概念的引入1)传播是信息的共享:(美)施拉姆2)传播是有意图的施加影响:(美)心理学家霍夫兰3)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美)传播学者贝雷尔森4)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中)郭庆光教授(三)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者与传播对象(受者、受众)4)传受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5)传播是一种行为、过程和系统:(四)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理论:物质决定精神交往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人类传播活动是个社会信息流动的过程,它的发展历史,其实也是传播媒介的演进历史。
传播学概论
把关人:库尔特·卢因在《群众生活的渠道》中提出信息的流动是在一些含有“门区”的渠道里进行的,在这些渠道中,根据公正的规则或者是“把关人”的标准,决定信息是否可以进入渠道或者是否可以继续在渠道里流通。
把关行为分为抑制与疏导把关人根据自己对受众需要与兴趣制作新闻内容组织传播:概念:广义:任何若干不同功能的要素按照一定的原理或秩序相组合而形成的统一整体,都可以称为组织。
狭义:指的是“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分工,在统一的意志之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
组织具有的结构特点:1、专业化的部分分工。
组织目标大多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执行不同功能的专业化部门的协同作业。
组织的部分,一般可分为决策部门、管理部分和职能部门等。
2、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
职务是按照组织目标的需要而设定并由成员个人承担的角色位置,通常称为岗位。
职务或岗位伴随着一定的权限和责任,其内容并不因担任职务的人的变动而改变,具有固定性和形式性。
3、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
阶层制度是为保障组织的统一目标、统一意志得到贯彻和实施而设立的指挥管理制度。
组织传播功能:1、内部协调。
组织中的各部门、各岗位都由一定的信息渠道相连接,每个部门和岗位同时也都执行着一定的信息处理职能,是组织循环的一个环节。
这些环节通过信息的传达和反馈相互衔接,使各部门和岗位成为既各司其职,又在统一目标下协同作业的整体。
2、指挥管理。
组织目标和组织任务的实施需要进行指挥管理。
在一个组织中,从具体任务指令的下达、实施、监督、检查、总结,到组织活动规章制度的贯彻和日常管理,都体现为一定的信息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互动的机制下进行的。
3、决策应变。
组织是一个永远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的有机体,它不断面临组织内部和外部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就是决策应变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建立在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判断的基础之上的。
4、达成共识。
传播学专业考研名词解释
传播学专业考研名词解释1.传播:信息流动的过程。
它涉及信息的发送、接收和共享,是社会互动的基础。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指的是个人内部的思维、情感、认知等活动的传递和交流。
3.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它可以是直接的口头交流,也可以通过非语言符号(如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进行。
4.群体传播: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群体传播通常涉及多人之间的互动,并受到群体规范、群体意识等因素的影响。
5.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方案的信息交流活动,通常发生在组织内部或组织之间,旨在实现组织目标。
6.把关人:传播者对信息的筛选和过滤。
这个概念由卢因提出,指的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有些人或机构会根据自己的立场、视角或目的,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从而控制信息的流向和内容。
7.新闻时新性:新闻事实在被及时传播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新鲜特征。
它强调新闻的时效性和新颖性。
8.新闻时宜性:新闻事实得以传播的最佳时间。
即为了产生最好的效果,新闻传播主体根据受众需要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选定的宜于报道新闻事实的最佳时机。
9.独家新闻:那些新的、独自占有的,及时播发之后能产生强烈社会反响的新闻。
它可以分为相对独家新闻(时间差新闻)和绝对独家新闻(非时间差新闻)。
10.瞬态新闻:在快速传播中产生的新闻,具有时宜性强、时效性突出的特点。
它所蕴含的“报道时机”稍纵即逝。
11.新闻自由:进行新闻传播活动的自由,它包括采访、编辑、传送、评论和收受等方面的自由。
它是新闻业的基本原则之一,旨在保障新闻的公正、客观和真实。
以上只是传播学专业考研中常见的部分名词解释,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概念和术语需要掌握。
在备考过程中,建议考生结合教材和相关资料进行系统复习,以全面理解和掌握传播学的知识体系。
传播学 PPT16传播媒介 传播媒介的概念与特点 传播媒介的类型
为保证字体显示效果和避免字体版权纠纷,请大家自行安装思源黑体字体。
传播学 邵培仁 著 第六章 传播媒介 第 一 节 传播媒介的概念与特点 第 二 节 传播媒介的类型
主 讲 朱言明
第一节 传播媒介的概念与特点
01 媒介的概念 02 传播媒介与符号、形式、渠道的区别
03 传播媒介的构成要素
04 传播媒介的基本特点
03 传播媒介的构成要素
04 传播媒介的基本特点
目
05 媒介分析的标准
第二节 传播媒介的类型 01 体内媒介
CONTENTS
录
02 书写媒介
03 印刷媒介
04 广构成要素
1、物体
物质实体是传播媒介得以存在的首要因素。没有具体而实在的物质实体,无论多么精美的精神内容也 无所依附、无法传播。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
第一节 传播媒介的概念与特点
01 媒介的概念 02 传播媒介与符号、形式、渠道的区别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传播学概论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前提)包含以下几个要点:(1)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2)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传播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入中国的。
5.11课程《传播学概论》
• 1、授予地位(正) • 2、促进社会规范的实行(正) • 3、麻醉精神(负)例如:沉迷、假消息、童年的消逝 • 缺点:不够全面,没有对负功能展开全面系统的研究,没有指明解决
负功能的途径。
• 传播的负功能是指麻醉精神——与大众传播媒介的接触,消耗了现代人的大量时间,
使他们越来越疏于行动,沾沾自喜地以为自己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这一“麻醉精
• 大众传播:这是规模最大的一种传播。传播内容的中介,既是信息的物理载体,又 是接受行为的消费对象,通称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体、传媒。(下一页概念)
大众传播
从传统意义上讲,指的是职业化的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的技术手段向不 特定的多数人传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大众传播的优点:快 广 多 好 (互动性)
并呈直线形态的过程。拉斯韦尔的双向反馈概念,并没有体现在5W构架 中,导致后人误解。 ②孤立/联系: 似乎割裂了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拉斯韦尔的社会与传播的概念 也没有体现在5W架构中。
三、线性模式
③静止/变动: “讯息”实际上在传播过程中,往往会发生变化,但5W中没有表达。 ④环节/要素: “效果”有可能出现,有可能不出现。它不该是一个“环节”,而应是一个“要 素”。
• 3.信息传受的两个层次 • 第一个层次,感知、认知;第二个层次,表述。
传播的定义
• 1.“共享说” • 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它在传播中专指“心”的共有,
并不涉及“物”的共有。在传播实践中,这种 “共享”不但是主观愿望,在很 多情况下,也是客观结果。即它是传播的出发点,又是其归宿。
• 人际传播:即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它的规模扩大为至少两人以上,下限明 确,但上限模糊。
• 注意:只要是没有明确的群体、正式的组织参与其中,参加者再多也还是人际传播。 • 组织传播:所谓“组织”,通常指正式的组织,即为达成特定目标而建立明确程序、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第⼀章1、传播学起源: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中设了《传播》⼀章专门加以论述。
美国学者⽪尔⼠也在1911年出版的《思想的法则》中设了⼀个题为《传播》的短章。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
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种信息共享活动。
也就是说,它是⼀个将单个或少数⼈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或更多⼈所共有的过程。
这⾥的共享概念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2)社会传播是在⼀定社会关系中进⾏的,⼜是⼀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施拉姆说:传播⼀直和社区⼀词有共同的词根,这并⾮偶然。
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没有社区也不会有传播。
所谓社区也就是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传播产⽣于⼀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
它⼜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表述的内容和采⽤的姿态措辞等等,⽆不反映着各⾃的社会⾓⾊和地位。
社会关系是⼈类传播的⼀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新的社会关系。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它⼜是⼀种双向的社会互动⾏为。
这就是说,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的。
在传播的过程中,传播⾏为的发起⼈——传播者通常处于主动地位,但传播对象也不是单纯的被动⾓⾊,他可以通过信息反馈来影响传播者。
双向性有强弱之分,但任何⼀种传播——⽆论其参与者是个⼈、群体还是组织——都必然是⼀种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展开的社会互动⾏为。
(4)传播成⽴的重要前提之⼀,是传受双⽅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信息的传播要经过符号的中介,这意味着传播也是⼀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符号化即⼈们在进⾏传播之际,将⾃⼰要表达的意思转化成语⾔、⾳声、⽂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符号解读指的是信息接收者对传来的符号加以解释、理解其意义的活动。
反馈也包括在符号解读基础上的再次符号化的活动。
共通的意义空间,意味着双⽅必须对符号意义有共通的理解,否则传播过程本⾝就不能成⽴,或传⽽不通,或导致误解。
传播学基本概念名词解释
25、皮亚杰、托尔曼、斯蒂芬森的个人功能学说:传播的个人功能,可以分为社交性和自我中心性两种。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社交性的谈话是试图影响对方或者实际上是在和对方交换意见。自我中心性的“谈话”则是在对他自己“谈话”,或者是为了同恰好在那里的任何人发生联系而感到高兴。
36、内容分析法是一种研究方法。贝雷尔森定义为“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分析与描述的一种方法。”它不研究内容分析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和意义,传播内容(信息)的实质和分类,信息符号的区别及其内在的关联性等基本问题。内容分析就是研究被分析的内容。“内容”是社会上传播和各种各样的信息。传播内容是一个主要因素,体现和表达传播者的意图与愿望。
37、可读性:原意指新闻、文学作品等易于阅读的程度,即作品使读者易于接受和了解,而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38、前台行为与后台行为(戈夫曼的情境决定论):戈夫曼的情境决定论将人们的社会生活同戏剧进行类比,他认为人人都在不同的社会舞台上扮演大量不同的角色,在每位或每群观众成员面前显示自己的略有不同的“变体形式”。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的行为举止可分为两大类:“在前台的行为”和“在后台的行为”合适的在前台的行为代表担任某一社会角色的人按其所扮演角色的社会规范应有的行为。
11、申农-韦弗模式: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种,把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12、传统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13、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了“反馈”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之组织传播概念及特点
1.关于组织传播要注意的几点:组织的信息传播行为当然只能有具体的成员担当,组织成员作为个体和组织人的双重属性,对组织传播具有影响。
其次,除了以组织的名义进行传播活动外,还存在着大量的组织成员间的个体互动以及小群体传播活动。
因此,在管理上是否为这种传播活动提供方便的渠道,对组织的正常运转的意义攸关。
最后,组织内的等级决定了组织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传播,从而组织成员和组织内部各小群体间的传播活动,会受到组织的话语体系和特有符号的制约。
(批判学派的观点)
2.组织:广义上,任何由若干不同功能的要素按照一定的原理或秩序相结合而形成的同一整体,如细胞组织、肌肉组织。
狭义上,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分工,在统一的意志之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
3.工业化条件下的社会组织的三大特点(马克斯·韦伯)和五个条件(费孝通)马克斯·韦伯认为:是否存在“管理主体”是区别群体和组织的标准。
他关于组织的界定标准较为严格,与一般群体相比,组织目标更明确、更系统。
一般来讲,组织具有成员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等三大特点。
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1910—2005)提出了组织构成的五大条件:
“有一个一定的、经过挑选的人员组成的,相互依赖的、彼此合作的集体”。
“有固定的目标”;“有一个规范性的组织章程”;“有一个权威的领导体系”;“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准备”。
4.组织传播的三大要素:人、组织、传播。
5.组织的目标更明确、更系统,需要严格的制度化措施的保证。
6.组织的结构特点:
1、专业化的部门分工。
2、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
3、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
指挥管理制度。
组织按照结构功能的合理性原则和效率性原则建立起来。
组织传播指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
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
组织传播的功能:
1、内部协调
2、指挥管理
3、决策应变
4、形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