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专题-第二讲
新中国与国营经济第二讲-PPT课件
• 现代交通运输和国际贸易,则基本上为官僚资本所独占。
• 高度集中和庞大的官僚资本,为新中国国有经济的建立提供了条件。
二、以解放区公营经济为基础组建国营 金融业与商业
• (一) 国有金融体系的建立。
•
中国人民银行初创于多家解放区银行。到解放战争全面胜利时,全国共有30 多家解放区银行。 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经过改组后,均采取总管理处、分行、 支行四级制,总管理处下属的行处受本行总管理处和当地中国人民银行的双重 领导。1949年12月,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由上海迁至北京。1950年1月,交通银 行总管理处也由上海迁到北京。
三、苏联移交、外国转让及其他来源国营经 济
• 1、苏联移交: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订雅尔塔秘密协议,8月14日,国 民党政府接受雅尔塔协议。《条约》规定:苏联的援助完全给予国民政府;苏 联尊重中国在东北三省之完全主权及领土完整;外蒙古独立;中东铁路、南满 铁路为中苏共有,共同经营;大连港为自由港;苏联有权在旅顺驻扎海空军。 1949年1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1950年2月14日,在莫斯科签订《中苏友好同 盟互助条约》,同时,签订《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根 据《协定》,苏联同意放弃在中国的特权,在1952年之前将中国长春铁路的一 切权利和财产无偿移交中国政府。苏联军队自旅顺口撤退,中国政府偿付苏联 自1945年以后在此处的建设费用。大连的行政由中国管辖,苏联在大连临时代 管和租用的财产于1950年以内由中国政府接收。 1952年,苏联将长春铁路的财产无偿移交给中国政府。这些财产包括:铁路基 本干线,连同该路的土地,铁路建筑物与设备;车辆、机车、货车及客车车厢, 内燃发动机列车、机车及车厢的修理工厂;发电站、电话所和电报所,通讯器 材与通讯线路;铁路辅助支线,公务技术建筑物与居住建筑物;经济组织,附 属企业及其他企业与机关,以及在中苏共管期间内购置、恢复和新建的财产。 这些财产,都成为新中国国有经济。
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四、全面提升对外开放型经济水平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机遇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 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各类生产 要素通过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和配 置,推动各国经济更加紧密地相互联系 的过程。
四、全面提升对外开放型经济水平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机遇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1.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使世界范围的各类生产要素得到更加高效的 利用和更为合理的配置,使各种创造财富的 源泉得到更加充分的涌流。 2.经济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 趋势,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力发展的内在 要求,任何国家和民族只有自觉参与进去, 才可能获得发展的机遇,促进自身的发展。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措施 (1)完善国民收入分配制度 , 提高居民的收 入水平。 (2)依据产业的特性 , 采取差异的产业投资 政策。 (3)深化价格机制改革 , 健全资源和环境价 格制度。 (4)注重对自主创新激励制度的创新。
三、中国的经济发展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3.正确处理转变与发展的关系: 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促转变是谋发展的必然要求,谋发展是 促转变的重要目的。
三、中国的经济发展
(二)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
1、经济新常态内涵: 经济发展速度: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七上八下)
经济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
成为主体,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
更广大民众。
经济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三、中国的经济发展
三、中国的经济发展
(三)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
第六,从市场竞争特点看,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 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 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 要求。(苹果手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三、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
•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1)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增长、经济发展、 •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 经济增长: 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 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 • 经济发展:不仅是指一个国家经济规模在数量 经济发展: 上的扩大,而且包括经济结构优化、 上的扩大,而且包括经济结构优化、经济效益提 生态环境良好、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等内容。 高、生态环境良好、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等内容。 • 经济发展方式:是指一国或地区实现经济总量 经济发展方式: 增长和质量提高的途径和办法。 增长和质量提高的途径和办法。除经济增长方式 还包括发展理念的变革、模式的转型、 外,还包括发展理念的变革、模式的转型、路径 的创新,是一种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概念 的创新,是一种综合性、系统性、 。
•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 • (1)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 经济制度是指一定历史阶段占主要地 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又称社会经济结构 。 • 经济体制是指在经济制度基础上经济 运行的具体形式, 运行的具体形式,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 具体形式和结构, 具体形式和结构,国民经济的管理制度和 管理方式,机构设置和经济运行规则等。 管理方式,机构设置和经济运行规则等。
• 第二,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特别是在快速发展时 第二, 大多数是以消耗能源、牺牲环境为代价, 期,大多数是以消耗能源、牺牲环境为代价,负 面影响是很大的。因此, 面影响是很大的。因此,我们在实现工业化过程 中,特别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 特别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 第三,在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机械化和 第三,在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过程中, 自动化是主要着力点, 自动化是主要着力点,从而导致失业问题的出现 我国的国情是人口多,劳动力成本比较低。 。我国的国情是人口多,劳动力成本比较低。这 就要求我们在工业化进程中, 就要求我们在工业化进程中,处理好资本技术密 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高新技术产 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 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 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 有意识地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扩大就业。 系,有意识地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扩大就业。
第二讲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2)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 局已经基本形成,并将进一步实现良性互动。
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个体私营经济占 GDP的比重已超过1/3,2003年,个体私营工业已占全国工业增加值和 销售收入的40%左右,占全国商品销售总额和零售总额的60%以上。在 部分地区,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就业和再就业的主渠道。2003年我国个体私营企 业就业人数已达1.5亿多人,占非农就业人数近40%. 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2004年1-10月份,私营企 业税收达1643亿元,同比增长24.4%.加上外商投资企业,非公有制经济 已占全国税收的1/3以上。 私营经济已成为对外开放的一支生力军。2004年1-10月份,进出口 总额达876.8亿元,增长91.2%,已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9.5%.
• (4)非公有制经济在产业布局上以小规模、分散化经营 为主,现已在部分地区形成一批以大规模、专业化经营为 特征的产业集群。非公有制经济过去主要分布在各个地市和县镇,
行业类别多、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化。近年来,在一些地方出现了 “生产在一家一户、规模是千家万户”特色产业集群,有的称为专业 镇或区块经济。其主要特征是,围绕龙头企业或名牌产品,一家一户 从事产品加工,千家万户合作形成社会化大生产。人们称其为“小产 品、大市场”、“小企业、大合作”、“小买卖、大发展”、“小集 群、大作为”。浙江省产值超过亿元的各种区块经济500多个,其 中产值超过10亿元的150多个,超过50亿元的30多个,有的 还超过100亿元。一些产业集群已成为我国的重要制造业基地,产 品占有很高的市场份额。浙江温州的打火机和眼镜出口占全国的90 %,嵊州的领带产量占全国的80%。
第二讲 古代中国经济高考复习教案
第二章古代中国的经济◆考纲要求:1.理解和掌握本专题的一些重要概念:如精耕细作、自然经济、土地制度、租佃制、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等。
2.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4.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状况,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5.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6.掌握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发展变化的基本史实,总结规律和经验。
◆课标要求: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专题学习进度:3课时◆考点解析: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的产生: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2.南稻北粟: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在发展初期就已显露出地域的差别,即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3.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结合: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二)生产工具、农耕技术、灌溉工具、水利技术的进步:1.生产工具的进步: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主要劳动工具是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进入文明时代,主要农业生产工具仍然是耒、耜,但是也出现了青铜农具;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使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
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2.农耕技术的发展: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中特 第二讲 经济建设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公有制经济存在的问题
●公有制企业的竞争与垄断
我国《反垄断法》的规定,垄断行为是指:排除、限制竞争 以及可能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 垄断行业就是行业或市场中只有一个厂商的情况。而垄断市 场就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唯一的一个厂商的市场组织。 政治经济学书上指少数资本主义企业凭借其控制的巨额资本, 足够的生产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通过协定、同盟、联合、 参股等方法,操纵与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商品生产或流通, 以获取高额利润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为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电信、铁路、电力等垄 断行业。2010年7月,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鼓励 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重点工作分工的通知》 支持民间资本以独资、控股或参股形式参与水电站、 火电站建设,参股建设核电站。 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城市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和 垃圾处理、公共交通、城市园林绿化等领域。 支持民间资本兴办各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疗养院、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室)等医疗机构,参 与公立医院转制改组。支持民营医疗机构承担公共 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险定点服务。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公有制经济未来的改革方向
●重新定位公有制企业 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盛洪 国企重新定位:非营利机构(盛洪) 国有企业把国家和企业联结起来,既做市场的替代, 又要提供公共品,是很矛盾的事情。不过,政府和企 业之间不是判然分明的一道线,而是一个过渡地带。 国企就是用企业的方法,提供一部分介于私人物品和 公共物品之间的产品。但是,有些纯公共品也可以由 企业提供,比如修一条路,政府发包,企业来干。所 以,真正需要国企的有两类,一个是需要过程控制的 事,如需要信息保密的军工业;另一个就是需要交易 双方一体化的事。
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案例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三是坚持从实际出发的改革路线。西方国家有数百 年市场经济体制的经验和一套比较熟悉的市场机 制,需要学习引进,但绝不能盲目照搬,更不能 够搞私有化,改革坚持从国情出发。
四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五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 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惠及人民。 六是推进体制创新,把推进体制创新作为深化改革 的着力点,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
经济制度(所有制结构)
●按劳分配为主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
制度
●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
性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二节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特点
本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目的是实现共富; 动力是党的领导和发挥人民的主动行积极性;内 容是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 展要求的方面和环节;手段和方法是在维稳的前 提下,循序渐进地进行经济结构和会结构以及利 益关系的调整,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一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在以市场为取向的 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使 改革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发展。 二是坚持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为此需要坚持公 有制的主体地位,坚持共富的基本目标,处理好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统筹兼顾不同社会成员的利 益。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观点三: 从资本利润率高所反映出的国有企业效率高的 原因是国有企业具有垄断利润,必须要破除国 有企业垄断。 你认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方向是什么?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公有制效率高: 一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去考察。 只有当所有制与现实中的生产力相适应,才 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才会产生效率。任何一 种所有制的高效率总是也只能是在一定生产力水 平的条件下才能够成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 一是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思想 ? 二是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 ? 三是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 ? 四是关于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 ? 五是关于分配制度的思想 ? 六是关于对外开放的思想 ? 七是关于经济管理和宏观调控的思想 ? 八是关于经济发展的思想
3பைடு நூலக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
? 一是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 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 度。
? 二是分配制度。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 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 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在国家宏观调控下 使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 制。
? 从改革的社会性质看,不是改变整个社会的根本性质,而是 赋予社会主义制度新的生机和活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 越性,增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使社会主义社会趋于健全和 成熟。
? 从改革的社会力量看,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与充分依靠广大人 民群众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目 的是让人民群众富裕起来,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福祉。
2.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 一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 ? 二是坚持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 三是坚持从实际出发的改革道路 ? 四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 五是尊重群众首创精神 ? 六是大力推进体制创新
形势与政策课件第二讲:经济形势
美 国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金砖四国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
四、经济全球化发展新特征 二是,推动国际能源格局发生新变动。 • 全球能源需求增势趋缓。 • 能源结构继续多元化和低碳化。 • 能源消费格局发生变化。 • 国际油价高位波动, 能源安全脆弱性凸现。 • 各国围绕能源重地和油气管道的争夺激烈, 同 时普遍重视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能源合作。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从相互促进的一面看,经济集团也具有开 放性,任何一个区域经济都是世界经济不可分 割的一部分,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全球化发展到 一定程度的产物,是最终实现世界经济一体化 的具体步骤和途径,是世界经济走上一体化的 一个阶梯,即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是区域一体 化发展的最终结果。而区域经济在商品、资本、 劳务和人员等方面的合作,又是加快经济全球 化进程的推动力量。区域经济一体化实际上可 看作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在地区层次的表现和发 展。可见,二者将同时存在,并行发展。
世界金融危机对国际社会的影响
一、世界金融危机对发达国家的影响
国内生产总值出现下降 金融危机发生以后,由于银行破产、投 资环境恶化和信贷收缩,企业难以在货币市 场筹集资金,直接影响到生产和就业,导致 了总供给的减少;另一方面,社会总需求也 在下降。银行信贷的收缩还同时导致了消费 需求的减少,此外,“财富效应”造成的个 人和企业的金融财富减少,也直接降低了美 国的消费需求。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5、跨国公司影响力增强 跨国公司可谓当今世界经济中最重要、最 具活力的因素,它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 量,也是当代世界经济生活国际化的主要承当 者和体现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3、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 •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是推动城乡发展 一体化的关键。 •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 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 荣,必须加大推进城乡两方面体制机制的 改革创新力度。
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农业组织和制度创新
•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
• 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五、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 1、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机遇和挑战 • 2、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主要内容
33
• 1、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机遇和挑战 • 机遇: •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世界范围 的各类生产要素得到更加高效的利用和更为合理的配置, 使各种创造财富的源泉得到更加充分的涌流。 • 经济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是社会化 大生产和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 • 挑战 :经济全球化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下推进的; •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给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 ,但总体上并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也 没有根本改变世界经济中长期的发展趋势。
3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制度
•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 • • • • • • • 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关于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 关于分配制度的理论。 关于对外开放的理论。 关于经济管理与宏观调控的理论。 关于经济发展的理论。
15
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形成过程。 •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本内涵。 •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要途径。
16
1、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形成过程。
形势与政策第二讲中国经济形稳势升试题
形势与政策第二讲中国经济形稳势升试题一、选择题
1. 当前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是:
A. 快速增长
B. 稳定增长
C. 缓慢增长
D. 负增长
2. 中国经济形稳势升的主要原因是:
A. 国际贸易环境改善
B. 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C. 消费需求持续旺盛
D.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3.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主要包括:
A. 提升产业链水平
B. 优化能源结构
C. 加强环境保护
D. 所有以上选项
4.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更加注重:
A. 经济增长速度
B. 经济结构调整
C. 物价稳定
D. 就业保障
5. 中国经济形稳势升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是:
A. 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
B. 促进了国际贸易增长
C. 带动了全球经济增长
D. 所有以上选项
二、简答题
1. 请简述中国经济形稳势升的表现。
2. 分析中国经济形稳势升的原因及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3.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你认为中国政府应如何进一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三、论述题
1. 结合实际,论述中国经济形稳势升对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重要意义。
2. 从全球视角出发,分析中国经济形稳势升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及面临的挑战。
(注:以上试题仅供参考,实际教学内容和试题可能会有所不同。
)。
第2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_图文.
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主要内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概述• 二、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三、中国的经济发展• 四、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对外开放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概述(一经济和经济建设(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一经济和经济建设1、经济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社会经济制度,是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赖以建立起来的基础。
2、经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是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生态良好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主要目的 ,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提高经济效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时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
1、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与缺陷★内涵:国家运用指令性计划,直接掌握和控制人、财、物资源,权力主要集中在中央,主要的经济活动按计划规定进行,国家计划不仅调节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运行,而且覆盖社会主义企业和居民个人的微观经济活动。
★优势:计划经济体制具有非常强的资源动员能力,它能够利用行政手段在较短的时期内集中有限的资源进行重点建设。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政企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2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3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经营方式比较单一。
★计划经济的弊端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第一阶段 :1978-1983年实施“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并得到党的十二大肯定的“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方针,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计划经济概念。
第二阶段 :1984-1987年,提出并实施“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模式,其标志为: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的新概念, 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
新中国与国营经济第二讲-PPT课件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来源
• 1、没收“官僚资本”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所有 。 • “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经济国家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 经济纲领之一。 • 据1947年国民党政府公布的统计,仅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控制的工业 企业,其产量(包括控制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为:电力66%,煤 炭33%,钢铁90%,钨锑100%,锡70%,水泥45%,糖90%; • 1947年全国私营行庄放款1万亿元,而仅中央政府控制的行局放款即达 17万亿,还不包括省市政府银行;
• 现代交通运输和国际贸易,则基本上为官僚资本所独占。
• 高度集中和庞大的官僚资本,为新中国国有经济的建立提供了条件。
二、以解放区公营经济为基础组建国营 金融业与商业
• (一) 国有金融体系的建立。
•
中国人民银行初创于多家解放区银行。到解放战争全面胜利时,全国共有30 多家解放区银行。 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经过改组后,均采取总管理处、分行、 支行四级制,总管理处下属的行处受本行总管理处和当地中国人民银行的双重 领导。1949年12月,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由上海迁至北京。1950年1月,交通银 行总管理处也由上海迁到北京。
1949-78年的国营经济
• 1949-1978年时期具有经济中枢和统治地位的经济形态。
• 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性质国营企业的认识:一是认为国 营企业在向社会主义过渡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二是认 为国营经济在中国的工业化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三是国营经济与私营经济相比,不仅企业效率高,而且利为 整个国民所得,更加公平。 • 因此,确保国营经济在过渡时期的领导地位、大力发展国营 经济成为1949年至1978年改革开放前这个历史阶段党和政 府始终确定不疑的政策。
国营企业建立的成效和特点
林毅夫 中国经济专题
三农问题及解决办法
三农问题
农村真穷
农民真苦
收入增长缓慢
农业真危险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增产不增收←1.农产品收入弹性 低;2.农产品价格弹性低。即:当收入增加时,对农产品 的需求增加不多;但当供给增加时,农产品的价格会下降 很多,即所谓的“谷贱伤农”。
三农问题及解决办法
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民数量减少的直接结果就是转移掉的农民会立即从农产品的供给者变为需求者,农产品供给 减少,但是市场需求提高,价格就会跟着上涨,留守农业的农民就能从价格上涨中获得收入增 加的好处。 农民转移到城市后,土地还留在农村,所以没有转移的农民就可以在农村扩大生产规模,提高 单个农场的生产和市场供应量,从而进一步增加收入。 在人口总量和收入水平增加的情况下,对农产品的需求会继续增加。 农民工在城市里开拓视野,接触到新的知识与技术,就有可能把一些有用的信息与外部资源带 回农村,促进家乡的农业发展。 统一市场和地区差距的解决 针对农产品的特性,唯一能够长期保证农民收入得到改善的途径就是减少农民数量。就中国现 有情况来看,解决城乡收入差距和地区差距的问题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 要素价格均衡理论——如果两个不同的地区进行自由贸易,在没有交易成本,交通运输成本和 耗损成本理想的状况下,依靠产品贸易可以使各种要素的价格趋向均衡。 为了缩小城乡和地区差异,必须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市场,消除对各种要素价格的扭曲,让各地 的比较优势得以发挥。
当下中国与起飞的日本
中国和日本主要发展指标的比较
China Life Expectancy (years) Infant Mortality Rate (per thousand) Primary Sector as a Share of GDP (%) Engle’s Coefficient in Urban Areas (%) Per Capita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kwh) Female 72 (1998) 31 (1999) 15.9 (2000) 39.2 (2000) 1071 (2000) Male 68 Female 72.9 (1965) 30.7 (1960) 16.7 (1959) 38.8 (1960) 1236 (1960) Japan Male 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