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理论前沿》教学大纲
管理学理论前沿教学大纲
管理学理论前沿教学大纲管理学理论前沿教学大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管理学理论也在不断前进和演变。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领导力的管理人才,管理学理论前沿教学成为当今教育界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探讨管理学理论前沿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设计一份有效的教学大纲。
一、管理学理论前沿教学的重要性管理学理论前沿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领导力至关重要。
传统的管理学理论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今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
通过引入前沿理论,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现实世界中的管理挑战。
此外,管理学理论前沿教学还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设计管理学理论前沿教学大纲的原则1. 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大纲应该平衡理论和实践的内容。
学生需要了解最新的管理学理论,同时也需要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项目来应用所学知识。
2. 多元化的学习资源:教学大纲应该提供多种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学术论文、案例研究、在线课程等。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风格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
3. 团队合作与个人发展并重:管理学理论前沿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个人发展。
通过团队项目和小组讨论,学生可以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并提高自己的领导力和沟通能力。
4. 反思与评估:教学大纲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估。
学生应该定期回顾自己的学习成果,思考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制定相应的改进计划。
三、管理学理论前沿教学大纲的具体内容1. 管理学理论概述:介绍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包括管理思维、组织行为、战略管理等。
2. 前沿理论研究:引入最新的管理学理论研究,如创新管理、数字化转型、可持续发展等。
通过学习前沿理论,学生可以了解最新的管理趋势和挑战。
3.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案例可以来自不同的行业和企业,涵盖不同的管理问题和解决方案。
4. 实践项目:学生可以参与实践项目,如企业咨询、商业模拟等。
《管理学与管理理论前沿》教学创新研究
维普资讯
山东纺 织 经 济
20 0 8年第 5期 ( 第 1 7期 ) 总 4
要求 ,从我校企业管理专业硕 士研究生 的实 际情况 出发 , ( 对 ( 管理学与管理理论前沿 ) ) 课程教学 目标 、 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创新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 研究 ,以期提高企业管理专业研 究生 的教学和培养
特点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出现 的一些实际问题 ,并从
(0 4 指出管理学课程教学环节 中存在着教学 目的 20)
不清 、手段单一等 问题 ,因此应加强教材和 教学资 料的建设 ,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 ,抓好社 会实践 性环节以及采用 “ 案例教学法” 等来提高教学质量 。 刘传宏 (0 6 2 0 )指出管理学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是 在遵循教学规律 、把握课程 内容和认知学生个性的
质量。
究式” 启发式”等 多种教学方法 。强化 电化教学 、“ 手段 , 实现 师生互动教学 。 改进考试和考核方法 , 检 测学生综合素质的真实能力。 2 、拟解决 的问题 () 1 管理学与管理理论前沿》 课程教学的 目标 定位 。教学 目标作为教学 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 果和标准 ,它对教学活动设计起着方 向性 的指导作 用 ,并为教学 评价提供依据 。由于管理学和实际工 作联系紧密 ,是一 门科学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的实 用性很强的学科。除了实践性强的特点之外 ,管理
维普资讯
2 0 年 第 5期 ( 08 总第 1 7 ) 4期
山东纺 织 绎
《 管理学与管理理论前沿 》教学创新研究
张太海
( 南京 财经 大学 营销 与物 流 管理 学院
摘
江苏 南京
2 0 4) 106
要 :随 着我 国经济 的迅 速 发展和 改革 开放 的不 断深入 、信 息技 术 在教 学 中的广 泛运 用 以及高
《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学原理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管理学》是经济类专业本科的基础课程之一,主要是从一般理论、一般原理、一般特征的角度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尽管各种具体的管理活动千差万别,但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都要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来实现组织的目标。
在实施这些管理职能时,其内容会有所不同,但遵循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却是一样的,这就是管理的共性,也就是管理学所要研究的对象。
由于管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方面,它必然与许多学科如经济科学、技术科学、心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联,吸收和运用与之有关的研究成果。
因此它是一门广泛吸收多学科知识的边缘科学,同时它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属于应用科学。
2.设计思路:本课程引导低年级经济类专业学生通过管理学原理来了解管理学的主要脉络,掌握管理学的原理知识,从而在实践中准确、恰当地使用管理知识。
在课程设计中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精选教学内容,通过管理基本原理的讲授、适当的案例分析和课堂教学互动等多种形式体现管理学原理、思想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重要作用。
本课程的学习以理论学习为主,结合课堂讨论与练习和课外练习、体会的撰写,组织进行针对管理实际问题的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进行。
以管理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为主要内容的知识教育;要求学生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掌握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理论,熟悉管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了解管理学的发展历程和最新研究动态,对管理学框架体系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以应用上述知识于分析、解决具体管理问题为主体的初步的能力培养;在系统学习管理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分析与解决管理学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发展与完善学生的心智模式,在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使管理学知识内化为学生头脑中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管理素养。
《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编号1400201303二、课程名称管理学三、课程类型理论课四、开课系(部)物流管理五、大纲说明1.学时、学分数、课程性质、考试方式、成绩评定《管理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是专门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所讲授的是各类组织管理活动的原理和一般规律, 是经济与管理两大类学科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前提和基础, 是经济与管理类人员从事实际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 因此, 《管理学》课程是经济与管理两大学科所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在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使学生通过系统学习,了解和掌握管理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该学科在理论和实践中的最新发展,而且能够运用基本原理指导现实中的实践,解决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了解管理学发展的新趋势及其面临的挑战,同时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管理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总体思路是以管理的基本职能为主线展开的,分别阐述各职能的基本原理,概念、性质、内容以及执行的方法和手段。
同时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学生学习的是管理思维和学习方法,通过课堂讨论和案例讨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扬求实和创新精神,从而发挥学生在《管理学》中所学习的创新思想,以期达到在学习中实践创新,在创新中学习的目的。
3.主要先修与后续课程《管理学》课程通常安排在专业核心课之前开设,直接起到为专业后续的各个职能管理课程奠定基础的作用。
后续课程包括企业管理、战略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等课程。
六、教学内容第一章管理概论【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管理的概念、性质及特征,管理者的定义和分类,管理者的角色,管理学的学科特征,管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理解管理基本职能的具体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管理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管理者的技能要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管理的概念和性质2.管理者的角色,管理者的技能要求3.管理的基本职能及其相互关系4.管理的基本原理难点:1.管理者的角色,管理者的技能要求2.管理的基本原理【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教学内容】第一节管理与管理者一、管理的界定二、管理的普遍性和必要性三、管理者的职责四、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要求五、管理工作的评判第二节管理的性质和职能一、管理的性质二、管理的职能和过程: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第三节管理的基本原理一、管理原理的特征二、系统原理三、人本原理四、责任原理五、效益原理第四节管理学的特征和内容一、管理学的学科特征二、管理学的研究内容三、学习管理学的意义第五节学习管理学的途径和方法一、学习管理学的途径二、学习管理学的基本方法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管理学产生的历史,进而加深对管理学的理解;了解当代管理学的发展状况,管理学各流派的异同及其主要观点。
管理学原理 教学大纲
《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Principles of Management PUMA5001大类基础课本科生2.0 36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使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并增强学习、研究、应用管理学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内容大体上可分为两大部份:第一部份是管理学基础部份,含管理、管理者、管理学,管理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组织环境,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伦理;第二部份以管理的四项基本职能(计划工作、组织工作、领导工作、控制工作)为主线来展开分析和讨论,分别阐明各项基本职能的概念、内容、理论、原则、程序和方法等。
了解管理的概念、职能,管理者类型、角色、技能,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和学科性质。
了解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各个阶段的主要管理思想,以及管理学的发展趋势。
了解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各个阶段的主要管理思想,以及管理学的发展趋势。
1.1 掌握管理的概念、职能,管理者类型、角色、技能。
1.2 掌握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各个阶段的主要管理思想。
了解决策的类型和决策过程,掌握决策基本方法。
了解组织设计的任务、影响因素和原则,认识组织的基本问题,掌握典型的组织结构的特点与合用范围,了解组织的类型。
2.1 掌握决策的类型和决策过程。
2.2 掌握组织结构的特点与合用范围。
了解导致组织变革的原因,变革的阻力以及克服变革阻力的措施。
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内容和方法,以及当前社会所关注人力资源方面的问题。
了解领导的概念、影响力的来源和三种领导理论。
3.1 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内容和方法。
3.2 掌握领导的概念、影响力的来源和三种领导理论。
掌握激励理论的内容、作用,把握激励规律以及在我国的应用。
了解团队类型、动力,掌握团队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4.1 掌握激励理论的内容、作用。
4.2 掌握团队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了解沟通的过程、沟通的形式、沟通的障碍及增强沟通有效性的途径。
管理学教学大纲最新
管理学教学大纲最新一、引言本文档旨在提供最新的管理学教学大纲,帮助教师和学生全面了解管理学课程的内容和目标。
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组织和管理的学科,它涉及到许多重要的概念和理论,以及实践中的技能和能力。
通过本课程,学生将学习如何有效地管理组织和团队,以达到目标并提高绩效。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在管理和组织领域的核心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理解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掌握比较和应用不同的管理理论和模型。
3.发展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
4.培养良好的沟通和团队合作技能。
5.培养创新和领导能力。
三、课程内容本课程将涵盖以下内容:3.1 管理学基础•管理学的定义和历史发展•管理思维和管理过程•组织结构和设计•组织文化和价值观3.2 组织行为学•个体行为与团队动力•领导与管理•决策与问题解决•激励和奖励系统3.3 运营管理•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生产与操作管理•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3.4 战略管理•环境分析和战略规划•战略实施和控制•创新和竞争优势3.5 项目管理•项目定义和计划•项目执行和控制•项目评估和四、教学方法为实现课程目标,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教师将基本概念和理论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应用管理学原理解决问题,提升实践能力。
4.团队项目:组织学生进行团队项目,培养沟通和合作能力,实践管理学的知识和技能。
五、考核方式为评估学生对管理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本课程将采用多种考核方式:1.课堂参与:学生需要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展示对管理学概念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2.个人作业:学生需要完成个人作业,展示对管理学理论和模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团队项目:学生需要组成团队完成项目,展示团队合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期末考试:学生需要参加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管理学原理》教学大纲课程编码:课程英文名称:MANEGEMENT学时数
《管理学原理》教学大纲课程编码:课程英文名称: MANEGEMENT学时数:32 学分: 2学分适用专业:工程管理教学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与任务:管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普及管理理念,对提高一个国家的整体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管理学原理》是一门建立在经济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社会学、数学基础上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是管理学科群中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
是本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
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管理过程的动态性、复杂性和管理对象的多样性决定了管理所要借助的知识、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
因此本课程以灵活多样的、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各种类型的社会组织为管理学的应用领域,以四大管理职能为主要框架。
不仅通过理论教学来讲授管理理论、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更要运用案例、调查、模拟、游戏等实践形式来使学生领会和品悟管理的艺术、管理的真谛。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与管理密切相关,对于工程管理的学生运用管理学的一些重要的基本原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为本专业后续课程提供理论和方法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本课程的理论部分授课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并使用该课程专用的公共邮箱辅助教学,与本课程相关的所有电子讲稿、课外辅导及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在课程邮箱中提供给学生,老师通过课程邮箱布置案例分析、习题等作业。
2、为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使用案例教学法,辅之以ERP沙盘模拟实验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相互印证,学以致用。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管理学科群中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
本课程以宏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为基础,涵盖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管理沟通、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的总括内容,为后续课程如运营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等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基础。
四、新大纲的改革说明:工程管理专业是土木工程学院2003年开设的新专业,根据本专业的特点起草了本课程的大纲。
管理学 教学大纲
管理学教学大纲《管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分析学科,研究社会组织、企业和公共管理机构的运作、其内部环境的有效管理与改进。
管理学思想和原理贯穿于许多管理活动之中,主要包括组织观念和结构,计划,组织,决策,控制,考核,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管理,机构分析,战略管理等。
管理学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管理学理论和实践框架,理解和掌握各种管理工具的运用,并运用现代管理理论的方法解决各类管理问题,以提升管理水平,推进社会组织的发展,实现企业的竞争优势,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
二、教学原则1、以实践中学习理论,以理论科学地指导实践;2、实践与理论结合,设计实际案例研究;3、有机结合国内外企业的具体实践案例,研究社会组织的管理模式;4、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内容1、管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管理学的概念、历史沿革、分析框架及其实践应用;2、组织理论与实践:组织的概念、特性、类型、结构、文化、发展,团队合作;3、计划与实施:编制计划,实施计划;4、决策改进:决策的策略、方式、流程、达成共识;5、人力资源管理:招聘、培训、考核等;6、控制管理:控制程序、技术、技能;7、战略管理:组织战略的制定、实施、评价及其应用;8、管理实践与案例研究:基于实际案例的分析研究。
四、教学方法1、以案例法引入管理学基础知识;2、以讲授法传授管理学理论知识;3、以研讨法引导学生研究和讨论管理问题;4、以实验法和模拟法让学生体验管理活动;5、以实习法让学生熟悉企业现场管理环境。
五、考核方式1、闭卷期末考试;2、实训报告;3、课堂练习;4、案例分析报告。
《经济学与管理学前沿》教学大纲
《经济学与管理学前沿》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经济学与管理学前沿
学分:3
课内学时:
教学对象:本科生
教师简介:
课程目标
经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工作,经济学和管理学是当今社会不可缺少的理论和工具。
《经济学与管理学前沿》课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背景,抓住国内外热点问题,邀请商学院十余位教授研究分析,鼓励师生们共同探讨问题,旨在启发学生在掌握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同时,将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联系。
完成这门课程的学习之后,学生需要满足的要求包括:
1.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基本规律与一般方法(学习目标4)
2.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热点及前沿问题(学习目标6)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将介绍大纲中涉及的主要知识点。
本课程教学方式为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与学习目标相适应的评估方法
课程目标(LG=Learning Goals)
参考书目
各位授课教师公开发表的图书及论文。
《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学》教学大纲课程概述《管理学》从管理的一般理论出发,阐述了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以西方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和现代西方管理理论为主要发展阶段,分别系统地介绍了西方管理理论的历史沿革和主要内容;最后,围绕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这四大管理职能重点阐述了管理的一般过程,并说明了管理的具体操作过程。
课程的性质《管理学》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学科核心课。
课程教学目标《管理学》是为培养和提高学生有关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而设置的。
通过学习,一方面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管理的原理、方法和技术,为学好各专业管理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为实际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
课程适用的专业与年级《管理学》的授课对象为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一、二年级学生。
课程的总学时和总学分课程总课时为54学时,3学分。
其中,课堂讲授45学时,案例讨论和总复习9学时。
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管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是为学习和掌握各种专业管理服务的基础知识。
课程使用的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主要教材:《管理学》,高良谋、郑文全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年。
参考教材:1.[美]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管理学》(第11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 [美]里基.W.格里芬:《管理学》(第9版),中国市场出版社,20113. [美]理查德.L.达夫特:《管理学》(第4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4. [美]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克里:《管理学》(第11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5. 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第2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美]丹尼尔•A•雷恩著,《管理思想史》(第5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7. [美]摩根•威策尔:《管理的历史》,中信出版社,2002。
8. [美]斯图尔特•克雷纳:《管理必读50种》,海南出版社,199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理论前沿》教学大纲(NEW THOUGHTS IN MANAGEMENT THEOTY)一、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管理理论的一些最新发展,同时为博士论文的写作提供启迪。
(二)、大纲的教学体系由3位教授共同承担,每人承担三分之一,以教师讲授为主,也组织学生的课堂讨论。
二、教学大纲内容第 1 章张维迎的公有制委托代理模型及其改进一、张维迎的公有制委托代理模型1张维迎的公有制委托代理模型的假设1: 两个等级体系,每个等级体系的代表跨度与管理跨度都相等。
2张维迎的公有制委托代理模型的假设2:每个等级体系的积极性转换系数相等。
3张维迎的公有制委托代理模型的假设3:每个代理人所创造的归委托人拥有的剩余与这个代理人的工作积极性在数值上相等。
4张维迎的公有制委托代理模型的假设4:每个代理人所创造的剩余都相等。
5张维迎的公有制委托代理模型的假设5:监督成本是监督努力的2次函数。
二、对张维迎的公有制委托代理模型的假设的改进1改进后的假设1:两个等级体系中的代表跨度与管理跨度都不一定相等。
2改进后的假设2: 每个等级体系的积极性转换系数不一定相等。
3改进后的假设3: 每个代理人所创造的剩余与这个代理人的工作积极性在数值上不一定相等,前者是后者的函数。
4改进后的假设4: 每个代理人所创造的剩余不一定相等。
5改进后的假设5: 监督成本是监督努力的一般函数,其一阶导数与二阶导数都为正。
第 2 章 企业的委托代理模型一、“联合确定基数法”模型简介1 “联合确定基数法”的优良性质及其证明定理1 设委托人对利润(或销售额等正指标)的要求数为D , 代理人自报数为S ,合同利润基数C=(D+S )/2,期末代理人通过最大努力的实际完成数为A ,超额奖励比例(歉收分摊比例)为P 1,少报受罚比例为P 2。
则代理人为追求自身的净收益最大,会自动地使其自报数等于期末最大实际完成数(此处假定代理人对自己的实际能力具有完全信息,即他知道自己通过最大努力后到期末实际能完成多少),即S=A2 参数关系的总结: 0<21P <P 2<P 1≤1即 0<2超基数奖励系数<少报受罚系数<超基数奖励系数≤1二、“联合确定基数法”的拓展1 从基数留利比例为零到基数留利比例为正定理2 当从基数留利比例为零到基数留利比例为正时,联合确定基数法的优良性质仍然成立,并且参数关系式不变。
2 从算术平均到加权平均定理3 当从基数留利比例为零到基数留利比例为正时,联合确定基数法的优良性质仍然成立,但是参数关系式变为P 1>P 2>WP 13 从“歉收分摊”到“歉收不补”定理4 当联合确定基数法中的“歉收分摊”规定变为“歉收不补”时,联合确定基数法的优良性质仍然成立,并且参数关系式不变。
4 从确定利润基数到确定费用基数定理5 把联合确定基数法从确定利润基数转为用于确定费用基数时,设委托人要求的费用控制水平为D , 代理人自报费用控制水平为S ,合同数C=(D+S )/2,期末代理人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最低费用控制水平为A ,节省奖励比例(超支分摊比例)为P 1,多报受罚比例为P 2。
则当0< P 1/2<P 2<P 1≤1时,代理人为追求自身的净收益最大,会自动地使其自报数等于最低费用控制水平(此处假定代理人对自己的实际能力具有完全信息,即他知道自己通过最大努力后到期末实际能把费用控制在多少),即S=A三、基数的动态确定1 从现行的基数确定方法过渡到“联合确定基数法”定理6 设常规方案是:委托人要求代理人完成的合同利润基数是C 0,并承诺对代理人的奖励是:代理人的实际利润完成数A 超过合同数C 的部分的一个百分比Q 0奖励给代理人。
使用HU 理论,一定可以设计一种更好的基数确定方法,这种新方法的合同利润基数C 大于C 0,超额奖励系数Q>Q 0;更精确地说,Q=2Q 0。
2 基数的数年连续确定定理7 在基数的数年连续确定中,如果采用联合确定基数法,即使委托人要求的每年的实现利润数不增长,数年内固定为D 0,则代理人第i 年的净收益的增加值△N i =N i -N i -1与当年实现利润增加值△A i =A i -A i -1的比值为 P 1(1-W )。
此处P 1是超额奖励系数,W 是代理人在与委托人联合确定合同基数中的权数。
3 利润的跨年度转移问题定理8 如果采用联合确定基数法,则代理人在年末背着委托人将利润L 转移到下年度后所能够得到的收益仅是P 1(1-W )L 。
此处P 1是超额奖励系数,W 是代理人在与委托人联合确定合同基数中的权数。
四、“联合确定基数法”与常规基数确定法的比较定理9 设常规方案是:委托人对代理人要求的合同利润基数是C 0,并承诺对代理人的奖励是:如果代理人的实际利润完成数超过合同数的百分比分别是P 1、P 2、P 3……P N (P 1 < P 2 < P 3 <……<P N ),给予代理人的奖励分别是超过部分的一个百分数Q 1、Q 2、Q 3……Q N (Q 1< Q 2< Q 3< ……<Q N )。
那么,一定可以用HU 理论设计出一个更好的方案,此新方案的超额奖励系数P 比常规方案中最大的奖励系数P N 还大,并且新方案的合同利润数C > C 0。
五、联合确定基数法与国外激励方法的比较1 前苏联基数确定模型(Weitzman, 1976,1980)。
(Pindyck andRubinfeld ,2001)。
定理10 上级对利润(或销售额等正指标)的要求数为D(Demand), 完成上级要求数后的奖金额B(Bonus);企业自报数为S,设企业的最终实际业绩数为A, 上级给予下级的全部奖励R(Reward)是:R=B+β(S-D)+α(A-S) 当A>S时(1)R=B+β(S-D)-r(S-A)当A<S时(2)则在不足惩罚系数r > 多报奖励系数β > 超额奖励系数α> 0的前提下,下级的自报数S=A时,其奖金达到最大值。
2 前苏联基数确定法与联合确定基数法的比较定理11 前苏联基数确定法只是联合确定基数法当W=0时的一个特例,,苏联模型中的上级即苏联模型中的系数β就是HU理论中的超额奖励系数P1要求数D就是HU理论中的合同基数C=WS+(1-W)D,苏联模型中的β-α就是。
HU理论中的少报受罚系数P2第 3 章东方管理学理论一、对西方管理理论的回顾1 管理的定义美国管理学家孔茨的管理学定义:“管理就是在正式组织起来的团体中通过他人并同他人一起把事情办妥的艺术”。
(Koontz,1961)法国著名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等指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崐协调和控制。
”(法约尔,1916)美国管理学家路易斯·布恩和戴维·克茨指出:“管理就是使用人力及其它资源去实现目标”。
(BooneandKurtz,1984)中国管理学者孙耀君从系统论出发提出:“管理是制定和运用数学模式与程序的系统。
”总结:管理就是组织人力与物力以实现正式组织的目标的过程。
卓越的管理要求在实崐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使组织成员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
2西方管理丛林经验学派、人际行为学派、集体行为学派、系统学派、社会协作系统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决策学派、系统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权变学派、管理过程学派和经理角色学派二、管理理论演变的连续譜1第一周期以物为中心的管理理论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1911)以组织为中心的管理理论德国人韦伯的官僚组织理论(1920)(1)进行劳动分工;(2)确定职权等级;(3)建立规章制度;(4)人际关系非人格化;(5)工作程序系统化;(6)雇佣、提升能力化。
韦伯认为,官僚组织是“已知的对人类进行必要的管理的最合理的方法”。
美国的穆尼和赖利出版《组织原理》(1931)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论1933年,澳藉美国人埃尔顿·梅奥发表了崐《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揭开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阶段的序幕。
1943年,埃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五种需求的人类动机理论;1957年,道格拉斯·麦克雷格提出了著名的X理论与Y理论;1959年,弗里德里崐克·赫兹伯格提出了著名的双因素理论;1964年,维克托·弗鲁姆提出了激励期望理论2 第二周期以物为中心的管理理论上世纪60年代,由于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出现了管理科学学派和决策学派。
这可以看作是以物为中心的管理理论的复兴。
以组织为中心的管理理论1970年,美国权变学派的代表人物——杰伊·洛希教授发表《组织结构与设计》一文,提出以权变理论为基础的组织结构理论。
同年,美国学者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出版《组织与管理——系统与权变的观点》,提出用系统观点与权变观点来进行组织设计。
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论80年代初,日裔美国学者威廉·大内出版了著名的《Z理论》。
这是一本继往开来的著作。
一方面,书中提出了A型组织、J型组织与Z型组织的概念,承接了再次复兴的以组织为中心的管理理论。
但是,更重要的是,书中提出了“Z型文化”的概念。
旋即被称为“企业文化”而风靡美国,导致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论的新的高潮。
3 第三周期初露端倪三、东方管理学的原理1 回顾经理角色学派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挂名首脑角色领导者角色联络者角色信息方面的角色:信息收受者角色信息传播者角色发言人角色决策方面的角色:企业家角色故障排除者角色资源分配者角色谈判者角色2回顾管理过程学派计划、组织、指挥(或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3 东方管理学的结构用人第一东方管理学原理之一:贤主劳于求贤,而逸于治事。
(用人总论)东方管理学原理之二: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
(因时用人原理) 东方管理学原理之三: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
(因人任事原理)治法第二东方管理学原理之四:法者,天下之至道也。
(治法总论)东方管理学原理之五;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文武兼备原理)东方管理学原理之六: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源也。
(法人并举原理)纳言第三东方管理学原理之七: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智虑,则无不知也。
(纳言总论) 东方管理学原理之八:治国之道,劝之使谏,宣之使言。
(下情上达原理)东方管理学原理之九:主道利明不利幽,利宣不利周。
(上情下达原理)决策第四东方管理学原理之十:不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
(决策总论)东方管理学原理之十一:智者先胜而后求战,暗者先战而后求胜。
(先胜后战原理)东方管理学原理之十二:谋贵众,断贵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