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理学复习总结

合集下载

临床药理学总结

临床药理学总结

临床药理学总结临床药理学总结「篇一」这学期,我有幸选上了实用药理学。

俗话说"兴趣是良好的导师"。

正由于我对药理学感兴趣,所以我才选修了使用药理学。

同时,我作为一名制药工程的学生,学好药理学是我的学习任务之一。

怀揣着愉悦的心情开始了我学习实用药理学之旅。

虽然我们的课程并不多,但是我在课堂上获得了很多药理学知识。

古人曾说:"学,然后知不足"。

所以,我会在不断的学习及积累知识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以及为下学期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用药理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向药学知识的大门,所以我很珍惜每一次学习药理学的机会。

首先我从课件的总论及绪论中得知了药理学的基本概念:药理学是研究药物的学科之一,是一门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论的医学基础学科。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原理。

其次,我知道了药理学的研究方向,一方面研究在药物影响下机体细胞功能如何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研究药物本身在体内的过程,即机体如何对药物进行处理。

前者称为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

后者称为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

通过对绪论的学习,它不仅规范了我对药理学的认识。

而且还了解到它与主要研究的内容。

我知道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老师的每次授课都会给我的身体注入新鲜的"营养"――药理学知识。

通过对新知识的学习,我自身的知识体系得到了丰富与完善。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总会总结一些学习方法。

好的方法能使我们的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我认为我有必要谈谈我的学习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点:一、重点突破法曾有学者断言:任何知识的核心内容仅占其全部知识的约20%,弄通这20%就相当于熟悉了该知识的大半。

这一观点尽管并不完全适用于药理学,但却可以有所借鉴。

所以我们必须清楚老师的教学大纲,每章每节的重点与难点。

对于重点的概念及药理机制的作用都应深刻记忆。

二、提纲挈领法自上学以来,老师都强烈要求我们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

临床药理学知识点(复习期末考试)

临床药理学知识点(复习期末考试)

临床药理学知识点第一章 绪论1、※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是以药理学与临床医学为基础,研究药物与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学科。

2、临床药理学以人体为研究对象,※其内容包括:安全性、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临床药效学研究、药物相互作用、临床试验。

3、新药的临床研究与评价是临床药理学研究的重点《药品注册管理审评办法》将新药临床试验分为Ⅰ、Ⅱ、Ⅲ和Ⅳ期新药的临床研究必须要遵循赫尔辛基宣言原则必须符合中国GCP的要求注意:最基本的要求是安全、有效及各项数据的可靠性,并应正确地应用合适的统计方法。

第二章临床药动学与群体药动学第三章临床药效动力学1、※临床药代动力学(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CPK)应用药代动力学原理阐明药物体内过程及人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研究临床用药过程中,人体对药物处置动力学过程以及各种临床条件对体内过程的影响;计算或预测药物浓度水平;制定最佳给药方案、剂量和给药频度;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2、药物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3、代谢(metabolism)※(1)代谢部位:肝脏是主要部位(2)反应类型:Ӏ相代谢、ӀӀ相代谢(3)催化酶:微粒体酶系与非微粒体酶系微粒体酶系: CYP450酶4、※分别举出五种酶诱导剂与酶抑制剂?酶诱导作用:药物:巴比妥类、格鲁米特、甲丙氨酯、保泰松、苯妥英钠、灰黄霉素、利福平、乙醇酶抑制作用:药物: 别嘌呤醇、氯霉素、异烟肼、西米替丁、磺胺苯吡唑5、※药物转运体?分类?A、定义:指器官组织细胞膜表面存在一系列以药物为底物的特殊转运蛋白质的统称,介导药物跨膜转运。

B、两大类超家族:(1)摄入性转运体(溶质转运体超家族)①有机阴离子转运体(OAT)②有机阴离子多肽转运体(OATP)③有机阳离子转运体(OCT)④寡肽转运体(PEPT)等。

(2)外排型转运体(ABC结合盒转运体超家族)①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 ②肺耐药蛋白(LRP) ③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 ④P-糖蛋白(P-gp)等。

临床药理学考点整理重点知识复习总结

临床药理学考点整理重点知识复习总结

药理学考点整理1.药物分子跨膜转运的方式:滤过、简单扩散、载体转运(主动转运、易化扩散)、膜动转运(胞饮、胞吐)2.影响药物通透细胞膜的因素:(1)药物的解离度和体液的酸碱度: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解离少、吸收多、排泄少,在碱性环境中解离多、吸收少、排泄多。

(2)药物浓度差以及细胞膜通透性、面积和厚度。

(3)血流量(4)细胞膜转运蛋白的量功能:营养状况、蛋白质摄入、转运蛋白基因表达水平3.离子屏障(名):分子型药物疏水而亲脂,易通过细胞膜;离子型药物极性高,不易通过细胞膜脂质层,这种现象称为离子屏障。

4.首关消除(名):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达到全身血液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关消除。

5.口服,吸收部位主要在小肠。

6.微粒体酶系:主要是细胞色系P450色系,特点:(1)专一性低,活性有限,存在竞争性抑制(2)个体差异大(3)可被诱导或抑制7.(选)诱导剂:苯巴比妥、格鲁米特、苯妥英钠、保泰松抑制剂:氯霉素8.肝肠循环(名):药物经肝脏排入胆汁,由胆汁流入肠腔,在肠腔又被重吸收。

9. 一级消除动力学:半衰期恒定,药时曲线呈指数衰减。

零级消除动力学:无固定半衰期。

10.药-时曲线(名):单个剂量一次静脉或口服给药后不同时间的血浆药物浓度变化。

曲线下面积(AUC)(名):指药物从在血浆中出现至完全消除过程内曲线下覆盖的总面积。

其大小反映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的相对量。

11.药物代谢动力学重要参数:药物消除半衰期(t1/2)、消除率(CL)、表观分布容积(V)、生物利用度(F)12. 药物作用有特异性、选择性疗效(名):指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患者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13.药物的不良反应(名、问):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患者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分类及各自特点:(1)副反应:在治疗量下发生的。

临床药理考试复习资料 完全整理版

临床药理考试复习资料 完全整理版

临床药理学第一章绪论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作用规律和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过程的一门交叉学科。

第一节临床药理学发展史临床药理学发展的主要原因:1 新药的品种和数量不断增加,急需加强对新药的评价和管理;2 药物不良反应的严重性;3 合理用药的需要第二节临床药理学的研究内容1.安全性研究;2.临床药动学研究;3.临床药效学研究第三节临床药理学的学科任务1.指导临床合理用药;2.新药研究与评价;3.治疗药物监测;4.药物不良反应监测;5.上市后药物再评价第二章临床药代动力学与治疗药物监测临床药代动力学基础药物动力学(又称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PK)是应用动力学的原理研究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体内过程,即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临床药物动力学(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将药物代谢动力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于人体对药物的吸收和处置的动力学过程。

第一节药物的体内过程1. 药物的吸收(absorption of drug )药物吸收方式:简单被动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胞饮等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药物的转运方式;药物的理化性质;给药途径;剂型;吸收部位的血流状况;药物浓度1.1消化道吸收(gastrointestinal absorption)口腔吸收;胃肠道吸收;从胃吸收;从小肠吸收;从直肠吸收影响消化道吸收的主要因素:药物的理化性质;剂型;食物;胃肠道的功能状态;首过效应;药物的相互作用1.2 非消化道吸收(Non-GI absorption)静脉给药;肌肉注射;皮下给药;肺吸入;皮肤给药2. 药物的分布(distribution)a 组织血流量 b 蛋白结合率:c 体内特殊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3. 药物的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主要在肝脏,药物通过生物转化可产生一下结果:转化成无活性代谢物;无活性药物转变为有活性的代谢物;将活性药物转化为其它活性物;产生有毒物质4.药物的排泄(excretion)肾排泄:药物的肾排泄率=滤过率+分泌率-重吸收率胆汁排泄第二节药物动力学基本概念1. 房室模型(compartment model)1.1 一室模型(one-compartment model) 1.2 二室模型(two-compartment model)2. 动力学过程(速率过程, rate process)2.1 一级速率(first-order rate) 药物在单位时间内以恒定的百分率转运或转化。

临床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临床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临床药理学知识点总结1.药物的药理学分类:根据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可以分为激动剂、抑制剂、拮抗剂和调节剂等四类。

激动剂能够促进生理反应的发生,抑制剂能够阻碍生理反应的发生,拮抗剂能够与其他药物或内源性物质竞争结合位点从而减弱或抑制其效应,调节剂则能够调节生理反应的强度或方向。

2.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药物在体内的行为可以分为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过程。

吸收是指药物进入体内的过程,分布是指药物在体内各组织和器官中的分布情况,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化学反应转化为活性代谢物或无活性代谢物的过程,排泄是指药物和其代谢物通过尿液、粪便、呼吸等方式从体内排出的过程。

3.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作用机制包括受体结合、酶活性调节、离子通道调节、细胞信号通路调节等多种不同的方式。

药物可以与受体结合,从而激活或抑制受体,改变信号转导通路的活性;药物还可以抑制或激活特定的酶,从而调节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药物还可以调节离子通道的开放或关闭,改变细胞膜的电位;药物还可以调节细胞内的信号通路,改变细胞的功能。

4.药物的副作用: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意外的不良反应,即药物的副作用。

药物的副作用可能是由于药物的作用机制导致的,也可能是由于药物与其他物质发生相互作用导致的。

常见的药物副作用包括消化系统不适、神经系统反应、过敏反应等。

5.药物的药动学参数:药物的药动学参数包括吸收速度、生物利用度、分布容积、消除速率等。

吸收速度反映了药物从给药部位到达血液循环的速度,生物利用度反映了药物经过肝脏首过效应后进入循环系统的程度,分布容积反映了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消除速率反映了药物从体内排出的速度。

6.药物的相互作用: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从而改变药物的药效和副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可以分为药物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药物与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药物与疾病之间的相互作用三种类型。

7.个体差异的影响: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这种个体差异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疾病状态等相关。

临床药理学重点总结

临床药理学重点总结

Evil临床药理重点总结1、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作用规律和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过程的一门交叉学科。

它以药理学和临床医学为基础,阐述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毒副反应的性质和机制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的规律的规律等,以促进医药结合、基础与临床结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提高治疗水平,推动医学与药理学发展为目的。

2、临床药理学研究的内容有:药效学、药动学、毒理学、临床试验、药物相互作用。

3、药物相互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并或先后序贯使用时,所引起的药物相互作用和效应的变化。

4、临床药效学:药物对机体的影响或机体的变化。

5、临床药动学:主要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6、临床药理的四个职能:①新药评价和上市药物的再评价:首要任务②对ADR进行监督与调研③临床药理学教学培训④开展临床药理服务工作7、临床试验的常用方法:对照、随机、盲法试验、安慰剂。

8、临床药理学试验遵循Fisher提出的三项基本原则:重复、随机、对照。

9、临床试验的主要任务:①对新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做出科学评价,通过血药浓度监测调整给药方案,安全有效的使用药物②监察上市后药物不良反应,保障人民用药安全③通过医疗与会诊,合理使用药物,改善病人的治疗10、我国临床试验分四期:⑴Ⅰ期临床试验:是在人体进行新药研究的起始期,主要目的是研究人对新药的耐受程度,了解新药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提出新药安全有效的给药方案。

对象:健康人⑵II期临床试验:为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由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进行临床试验。

其目的是确定药物的疗效适应证,了解药物的毒副反应,对该药的有效性、安全性作出初步评价。

对象:靶疾病的患者⑶Ⅲ期临床试验:是Ⅱ期临床试验的延续,目的是在较大范围内进行新药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要求在Ⅱ期临床试验的基础上除增加临床试验的病例数之外,还应扩大临床试验单位。

多中心临床试验单位应在临床药理基地中选择,一般不少于3个,每个中心病例数不少于20例。

临床药理学重点知识复习总结

临床药理学重点知识复习总结

1、毛果芸香碱药理作用:(1)眼:缩瞳、降低眼内压、调节痉挛(2)腺体:明显增加汗腺和唾液腺的分泌临床应用:(1)治疗疗闭角型青光眼。

使房水回流通畅,眼内压下降。

(2)与扩瞳药交替使用,治疗虹膜类。

2、阿托品药理作用:(1)解除内脏平滑肌痉挛(2)抑制腺体分泌(3)眼(扩瞳、升眼内压、调节麻痹)(4)心脏(心率、传导加快)(5)血管与血压(扩血管抗休克)(6)CNS(先兴奋后抑制)临床应用:(1)解除平滑肌痉挛(2)虹膜睫状体炎、眼底检查、验光配镜(限于儿童)(3)制止腺体分泌(4)抗缓慢型心律失常(5)抗休克(感染性休克)(6)有机磷酸酯类、毒蕈碱中毒解救不良反应:①小剂量:口干、皮肤干燥、扩瞳。

②较大剂量:视物模糊、心悸发热、排尿困难。

③中毒剂量:先兴奋后抑制。

禁忌症:青光眼及前列腺肥大者禁用阿托品3、毛果芸香碱与阿托品的比较毛果云香碱阿托品作用机制M胆碱受体激动剂,尤其对眼和腺体的作用较明显M胆碱受体阻断药药理作用 1.眼:缩瞳,降低眼内压,调节痉挛2.腺体:明显增加汗腺和唾液腺的分泌1.眼: 扩瞳、眼内压升高、调节麻痹2.腺体:抑制腺体分泌,3.平滑肌:内脏平滑肌松弛4.心脏:改变心率和房室传导临床应用①治疗疗闭角型青光眼:眼内压下降。

②与扩瞳药交替使用,治疗虹膜炎。

①解痉②抑制腺体分泌③眼科:虹膜睫状体炎、儿童验光、眼底检查(散瞳)禁忌症压迫内眦避免入鼻腔产生不良反应青光眼及前列腺肥大者禁用阿托品。

4、β受体阻断剂的临床应用(1)心律失常(2)心绞痛,心肌梗死(3)高血压(4)充血性心力衰竭:①改心脏舒张功能②缓解儿茶酚胺引起的心脏损伤③抑制前列腺素或肾素缩血管作用④恢复心肌对内源性儿茶酚胺敏感性(5)其他:偏头痛、青光眼、甲亢、肌肉震颤、酒精中毒等5、氯丙嗪(癫痫禁用)临床应用:(1)抗精神病作用:消除幻觉、妄想,生活能自理(2)镇吐作用:除对晕动病所致呕吐无效外,对其它原因所致呕吐均有良效。

临床药理学重点知识复习总结

临床药理学重点知识复习总结

问答传出神经系统那章看第47、48页表格一、乙酰胆碱(Ach)药理作用M样作用心血管系统(1)、舒张血管(2)减慢心率Ach 使舒张期自动除极化延缓,窦性心率减慢。

(3)负性传导作用:延长房室结和普肯野纤维不应期,减慢传导。

(4)负性肌力作用:①↓心房肌收缩性(Ach 直接作用于M2受体〕②↓心室肌收缩性(Ach 兴奋交感神经突触前膜M1 受体,(-)NE释放)(5)缩短心房不应期;胃肠道作用:↑收缩和频率、↑分泌恶心,呕吐,嗳气,腹痛,排便等泌尿道:逼尿肌收缩、括约肌舒张,膀胱排空↑眼:瞳孔缩小、调节痉挛(近视)腺体:分泌增加N 样作用兴奋神经节的N1受体(交感和副交感N节后纤维都兴奋)兴奋肾上腺髓质N1受体,肾上腺素释放兴奋骨骼肌N2受体:表现肌肉收缩,甚至颤动二、毛果芸香碱(又名匹鲁卡品)药理作用(M样作用,眼和腺体最明显)1.眼(1)、缩小瞳孔:激动M受体,瞳孔括约肌收缩,瞳孔缩小。

(2)、降低眼内压: 虹膜拉向中央,虹膜根部变薄,前房间隙扩大,房水流通。

(3)、调节痉挛: 视近物清晰,视远物模糊。

2.汗腺,唾液腺分泌↑临床应用1.青光眼(1)2% 毛果芸香碱治疗闭角型青光眼(2)开角型或单纯性青光眼,早期有效。

2.虹膜炎与扩瞳药交替使用,防止虹膜与晶状体粘连。

注意事项滴眼时应压迫内眦,避免药物吸收。

不良反应过量可出现M受体过度兴奋症状,可用阿托品对症处理。

三、新斯的明药理作用1. 骨骼肌神经肌肉接头: 促进Ach释放;直接激动Nm受体;抑制胆碱酯酶2.平滑肌(1)胃肠道促进胃肠道平滑肌收缩,增加胃酸分泌,增加小肠、大肠的活动,促进肠内容物排出。

(2)膀胱平滑肌收缩,加速排尿。

3.腺体分泌增加4.眼缩瞳、调节痉挛、降低眼内压。

临床应用1.治疗重症肌无力2.减轻术后腹气胀、尿潴留;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4.非除极化肌松药(如筒箭毒碱)中毒5. 阿托品中毒时外周症状的对症处理。

禁忌症机械性肠梗阻、尿路闭塞、支气管哮喘等不良反应主要为胆碱能神经过度兴奋。

临床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临床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临床药理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绪论1.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作用规律和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过程的交叉学科。

阐述药动学、药效学、药物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的规律。

2.市场药物再评价:根据医学的最新水平,从临床药理、药物流行病学、药物经济学及药物政策等方面,对已批准上市的药品在社会人群中的不良反应、疗效、用药方案、稳定性及费用是否符合安全、有效、经济的合理用药原则做出科学评价和估计.3.治疗药物监测TDM:是在药物治疗过程中,测定血液或其他体液中的药物浓度,分析药物浓度与疗效及毒性间的关系,进而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

4.药效学:研究药物对人体(包括老、幼、正常人与病人)生理与生化功能的影响和临床效应,以及药物的作用机制。

5.药动学:研究药物在正常人与患者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规律。

6.临床药理学的学科任务:1)新药的临床研究与评价2)市场药物的再评价3)药品不良反应监测4)承担临床药理教学与培训工作5)开展临床药理服务7.临床药理学研究的内容①药效学②药动学毒理学研究③临床试验④药物相互作用研究第三章治疗药物检测和给药个体化1.治疗药物监测TDM:是在药物治疗过程中,测定血液或其他体液中的药物浓度,分析药物浓度与疗效及毒性间的关系,进而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

2.TDM的临床意义①诊断和处理药物过量中毒②进行临床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的研究,探讨新药的给药方案③节省患者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成功率④降低治疗费用⑤避免法律纠纷3.TDM的临床指征:⑴药物的有效血浓度范围狭窄。

⑵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如三环类抗抑郁药;⑶具有非线性动力学特征,如苯妥英钠、茶碱、水杨酸等;⑷肝肾功能不全或衰竭的患者使用主要经肝代谢消除(茶碱等)或肾排泄(氨基甙类抗生素等)的药物时。

以及胃肠道功能不良的患者口服某些药物时;⑸长期用药的患者,依从性差,不按医嘱用药;或者某些药物长期使用后产生耐药性;或诱导(或抑制)肝药酶的活性而引起的药效降低(或升高),以及原因不明的药效变化;⑹怀疑患者药物中毒,尤其有的药物的中毒症状与剂量不足的症状类似,而临床又不能辨别的。

临床药理知识点总结

临床药理知识点总结

临床药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篇:临床药理知识点总结临床药理学第十二章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药物警戒1、药品不良反应(ADR):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排除了治疗失败、药物过量、药物滥用、不依从用药和用药差错。

2、药品不良事件(ADE):在药物治疗过程中所发生的任何不良医学事件,不一定与药物治疗有因果关系,包括ADR、药品标准缺陷、药品质量问题、用药失误和药物滥用。

ADE可揭示不合理用药及医疗系统存在的缺陷,是药物警戒关注的对象。

3、药品不良反应的传统分类:A型:与用药剂量有关、一般容易预测、发生率较高、死亡率较低。

(普萘洛尔导致的心脏传导阻滞、抗胆碱能类药物和口干)B型:与用药剂量无关、一般难以预测、发生率较低、死亡率较高(包括特应性—特异质反应和药物变态反应,如某些药物引起的血细胞减少症和一些自体免疫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红斑狼疮)。

C型:与药物本身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一般在长期用药后出现,潜伏期较长、药品和不良反应之间无明确时间关系。

背景发生率高、用药史复杂、难以用试验重复、发生机制不清,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非那西丁导致间质性肾炎;抗疟药导致视觉毒性)D 型:延迟反应、不依赖药物剂量、致癌致畸致突变。

4、药品不良反应的性质分类: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效应、首剂效应、继发反应、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依赖性、停药综合征、致癌致畸致突变、5、药品不良反应的新分类(根据机制): A类反应(augmented reaction):扩大反应。

是不良反应中最常见的类型。

B类反应(bugs reaction):过度反应或微生物反应。

C类反应(chemical reaction):化学反应。

D类反应(delivery reaction):给药反应。

E类反应(exit reaction):撤药反应。

F类反应(familial reaction):家族性反应。

G类反应(genetotoxicity reaction):基因毒性反应。

Clinical Pharmacology临床药理学(经典总结)

Clinical Pharmacology临床药理学(经典总结)

1. 简述一氧化碳中毒的解救措施。

1)脱离中毒环境;2)氧疗:鼻导管吸氧或高压氧治疗;3)利尿、脱水防止脑水肿;4)对症治疗2.简述哪些人是联合用药时的高风险人群。

1)患慢性疾病的老年人2)长期用药人群3)多脏器功能障碍者4)接受多名医生治疗的人3.简述妊娠期用药的基本原则1)提倡单剂,减少联合用药2)提倡使用老药,避免使用新药3)提倡使用小剂量,避免使用大剂量4)提倡使用A、B类药物,避免使用C、D类药物5)应用明确对胎儿有害的药物时,应先终止妊娠4.举例说明老年人应用水溶性高和脂溶性高的药物时,药物在体内分布的特点和主要药代学参数的变化。

1)体内水分减少,细胞内液减少,脂肪比例增加,水溶性药物的分布容积减少,血药浓度增加:乙醇、吗啡、哌替啶等2)脂肪比例增加,脂溶性药物的分布容积增大,血药浓度降低,t1/2延长:地西泮、利多卡因、氯氮卓等5.简述麦角生物碱与缩宫素临床应用的主要差异1)麦角制剂:对子宫平滑肌产生持续性强直收缩,用于引产和治疗子宫出血;2)缩宫素:小剂量对子宫平滑肌产生节律性收缩,用于催产;大剂量时对子宫平滑肌产生持续性强直收缩,用于子宫止血。

1.用酶诱导学说解释吗啡的耐受性和戒断症状。

1)吗啡可抑制AC活性,并使人产生欣快感;2)连续应用后AC活性逐渐升高,欣快感减弱;3)加大吗啡用量后可使AC活性重新降低,即耐受性;如突然停用吗啡,AC活性会明显升高,患者产生戒断现象。

2.举例说明相互作用对药物分布的影响a)竞争蛋白结合部位大部分药物以不同程度与血浆蛋白可逆性结合,结合部位发生竞争性相互置换;置换后,游离型药物增多,排泄和生物转化作用增强;分布容积小、t1/2延长。

如:保泰松、乙酰水杨酸、苯妥英钠等都是强力置换剂,与双香豆素合用时,可将双香豆素从蛋白结合部位置换出来,引起药理作用的加强。

或b)改变组织分布量①组织结合位点的竞争置换奎尼丁与地高辛联合应用时,奎尼丁与地高辛竞争结合骨骼肌的结合位点,奎尼丁将地高辛从骨骼肌的结合位点上置换下来,使地高辛的血药浓度增高,作用增强,可产生地高辛的毒性反应。

临床药理学名词解释重点知识复习总结

临床药理学名词解释重点知识复习总结

名解1.首过效应:药物在吸收过程中部分被肝脏和胃肠道的某些酶灭活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药物量减少,这种现象称为首过效应。

2. 肝药酶:存在于肝细胞微粒体的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其中最关键的酶是细胞色素P450,故肝药酶又称为细胞色素P450单氧化酶系。

3.生物利用度:药物到达全身血循环内的相对量和速度。

4.血浆清除率:单位时间内多少容积血浆中的药物被清除,反映肝肾功能。

CL = A/AUC5.表观分布容积:体内药物总量和血浆药物浓度之比。

Vd=A/C06.血浆半衰期:血浆药物浓度消除一半所需时间。

7.治疗作用:是指符合用药目的,能够防治疾病,有利患者康复的药物作用。

包括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

8.对因治疗:或称治本,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治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的治疗。

9.对症治疗:或称指标,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挽救患者生命的治疗。

10.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患者带来不适甚至痛苦的药物反应。

11.副反应: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12.毒性反应:用量过大或蓄积过多对机体功能、形态产生损害。

药理作用延伸13.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以降至阈浓度以下时还残存的生物效应。

14.停药反应: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原有疾病或症状加剧,也称反跳反应。

15.变态反应:一类免疫反应,也称过敏反应。

特点:第一次接触过敏原不会出现过敏反应;与用药数量无关;无论用何种药物与药理作用无关,症状相同。

16.特异质反应:特异质病人对某种药物反应特别敏感,与用药剂量有关,很少见。

例:遗传性G-6-PD(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者服用磺胺类药物后可致溶血。

17.半数有效量(ED50):能引起50%的动物产生阳性反应的药物剂量。

18.半数致死量(LD50):引起50%个体死亡的剂量。

19.治疗指数:以半数致死量(LD50)和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即治疗指数[( TI ) LD50/ED50]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20.安全范围:安全指标在ED50和TD50之间的距离。

临床药理学重点知识复习总结

临床药理学重点知识复习总结

药理学考试题型:选择60×1,其中B1×3,论述题5×8。

一、名词解释1.药物:具有调节机体各种功能和改变机体所处病理状态,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化学物质。

2.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为临床合理用药、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基本理论依据。

3.药物作用:动因,初始作用。

4.药理效应:结果,机体反应。

5.治疗作用1)对因治疗:或称治本,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治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的治疗2)对症治疗:或称指标,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挽救患者生命的治疗6.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患者带来不适甚至痛苦的药物反应1)副反应: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2)毒性反应:用量过大或蓄积过多对机体功能、形态产生损害。

药理作用延伸3)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以降至阈浓度以下时还残存的生物效应4)停药反应: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原有疾病或症状加剧,也称反跳反应5)变态反应:一类免疫反应,也称过敏反应。

特点:第一次接触过敏原不会出现过敏反应;与用药数量无关;无论用何种药物与药理作用无关,症状相同6)特异质反应:特异质病人对某种药物反应特别敏感,与用药剂量有关,很少见。

例:遗传性G-6-PD(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者服用磺胺类药物后可致溶血7.效能(最大效应):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增加,药物的效应也相应增加,当药物的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增加药物的剂量或浓度药物的效应不在增加,这时的药物效应称为药物的最大效应,在量反应中称为效能。

8.药物的效价强度:指能引起等效反应的同类药物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它反映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大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9.量反应:如果药理效应的强弱或大小是可以连续增减量化指标。

10.拮抗参数(pA2):反映拮抗药的拮抗强度,pA2越大,所需拮抗药浓度越小,拮抗作用越强。

11.非竞争性拮抗药:结合是不可逆的,增加激动药也不能取消拮抗药的作用;量效曲线右移但不平行;Emax下降,量效曲线下移。

(完整)临床药理学复习总结,推荐文档

(完整)临床药理学复习总结,推荐文档

第一章绪论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规律及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学科。

以药理学与临床医学为基础,阐述药动学、药效学、药物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的规律。

临床药理学研究有助于发现新药的作用特点和开发更有价值的新品种。

临床药理学信息有助于药物的个体化治疗。

临床药理学有助于改变不合理用药。

开展中药的临床药理学研究,促进中药剂型的改良、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和临床疗效的提高。

临床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一、临床药动学研究:研究药物在正常人与患者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规律。

新药的生物利用度或生物等效性研究。

(生物等效性:两种不同制剂具有相同的生物利用度。

)二、临床药效学研究:研究药物对人体(包括老、幼、正常人与病人)生理与生化功能的影响和临床效应,以及药物的作用机制。

目的:1.确定治疗剂量,以得到最大的疗效和最少的副作用。

2.观察剂量、疗程和不同给药途径与疗效之间的关系。

三、药物安全性研究:内容:新药的临床试验、毒理学研究、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新药Ⅰ~Ⅳ期临床试验均以安全性研究为重要内容。

毒理学研究:在研究药物疗效时同时观察药物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并分析其发生原因,提出可能的防治措施。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观察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并或先后序贯使用时,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增强或减弱),特别注意要防止产生有害的不良反应。

目的:充分认识药物的不良反应,寻找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途径和方法,保障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临床药理学的学科任务:一、新药的临床研究与评价:评价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新药指未曾在我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已生产的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增加新的适应证或制成新的复方制剂,亦按新药管理。

二、市场药物再评价:根据医学的最新水平,从临床药理、药物流行病学、药物经济学及药物政策等方面,对已批准上市的药品在社会人群中的不良反应、疗效、用药方案、稳定性及费用是否符合安全、有效、经济的合理用药原则做出科学评价和估计。

临床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临床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1.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是一门以人体为对象,研究药物与人体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是药理学科的分支。

临床药理学以基础药理学和临床医学为基础,是联系实验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的一门桥梁学科,涉及医学和药学的研究领域。

2.临床药理学的意义:①.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安全、有效、经济。

②新药研发。

③.医学教育、医师培训。

3.临床药理学研究内容和任务:1.新药的临床研究与评价。

2.市场药物的再评价。

3.临床药动学研究。

4.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与药物警戒。

5.药物的相互作用研究。

6.教学与培训。

7.咨询服务。

(前5条为内容,七条为任务)第三章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1.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是以药动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为理论基础,研究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在体内吸收、分布、转化和排泄过程的一门学科。

用数学语言定量、概括、简明地描述体内药物极其代谢产物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一级速率过程:在单位时间内药物的吸收或消除是按比例进行的药物转运过程,又称线性动力学过程,其特点是药物的消除半衰期不随剂量不同而改变,auc与计量成正比,平均稳态浓度与计量成正比。

3.零级速率过程:单位时间内机体消除的药物量是定值,与药物浓度无关。

5.曲线下面积(AUC):以血药浓度为纵坐标,相应时间为横坐标,绘出的曲线为药时曲线,坐标轴与药时曲线围成的面积称为血药浓度——时间下面积,简称药时曲线。

AUC=Co / k6.表观分布容积(Vd):体内药物分布达到稳态时,按药物浓度来推算体内药物总量在理论上应占有的体液容积。

意义是反映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广泛程度或药物与组织成分的结合程度。

Vd=Do/Co=Dt/Ct可推出Dt=Vd*Ct。

7.消除速率常数K:表示单位时间内机体清除药物的百分速率。

K=0.693/t1/2。

Vd范围:5,血管内;10--20,细胞外液;20--30,细胞内液;30--40,全身分布;>40,与组织结合。

临床药理学丨yzn重点知识复习总结

临床药理学丨yzn重点知识复习总结

药理学考试题型:选择60×1,其中B1×3,论述题5×8。

一、名词解释1.药物:具有调节机体各种功能和改变机体所处病理状态,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化学物质。

2.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为临床合理用药、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基本理论依据。

3.药物作用:动因,初始作用。

4.药理效应:结果,机体反应。

5.治疗作用1)对因治疗:或称治本,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治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的治疗2)对症治疗:或称指标,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挽救患者生命的治疗6.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患者带来不适甚至痛苦的药物反应1)副反应: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2)毒性反应:用量过大或蓄积过多对机体功能、形态产生损害。

药理作用延伸3)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以降至阈浓度以下时还残存的生物效应4)停药反应: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原有疾病或症状加剧,也称反跳反应5)变态反应:一类免疫反应,也称过敏反应。

特点:第一次接触过敏原不会出现过敏反应;与用药数量无关;无论用何种药物与药理作用无关,症状相同6)特异质反应:特异质病人对某种药物反应特别敏感,与用药剂量有关,很少见。

例:遗传性G-6-PD(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者服用磺胺类药物后可致溶血7.效能(最大效应):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增加,药物的效应也相应增加,当药物的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增加药物的剂量或浓度药物的效应不在增加,这时的药物效应称为药物的最大效应,在量反应中称为效能。

8.药物的效价强度:指能引起等效反应的同类药物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它反映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大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9.量反应:如果药理效应的强弱或大小是可以连续增减量化指标。

10.拮抗参数(pA2):反映拮抗药的拮抗强度,pA2越大,所需拮抗药浓度越小,拮抗作用越强。

11.非竞争性拮抗药:结合是不可逆的,增加激动药也不能取消拮抗药的作用;量效曲线右移但不平行;Emax下降,量效曲线下移。

临床药理学总结

临床药理学总结

临床药理学第一部分名词解释:1.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原理,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理论基础。

包括药物效应动力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2.药物: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凡能影响机体生理功能及细胞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都属于药物的范畴。

3.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转运和转化的规律,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4.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

5.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作用规律和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的一门交叉学科。

它是借助于药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规律,阐明药物动力学、药效学、药物不良作用以及药物相互作用,推动新药与上市药的临床评价,促进合理用药。

6.药物作用: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有其选择性。

既要考虑到药物直接对其所接触的靶器官产生的作用,也要注意由于机体整体性而产生的生理调节性影响。

7.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对药物作用的反应表现,对不同脏器有其选择性,主要反应类型分为兴奋和抑制两种。

8.对因治疗:指针对病因的治疗。

药物能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如抗生素、解毒药9.对症治疗:指药物只可改善疾病的症状,但不能彻底消除病因。

10.替代治疗:(补充治疗)用药的目的在于营养物质或内原性物质的不足。

可部分地起到对因治疗的作用。

11.不良反应(ADR):ADR是一种药原性疾病,是药物固有效应的延伸,可引起生理机能的紊乱。

12.副反应: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一般较轻微,多是由于药物作用的选择性较低,作用范围大。

13.毒性反应:一般是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引起的。

绝大多数药物都有毒性。

毒性反应可分为急性毒性反应和慢性毒性反应两种。

14.停药反应:指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的现象,多与治疗不彻底有关。

15.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后所发生的免疫病理反应,又称为过敏反应,其表现与药理作用有明显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规律及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学科。

以药理学与临床医学为基础,阐述药动学、药效学、药物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的规律。

临床药理学研究有助于发现新药的作用特点和开发更有价值的新品种。

临床药理学信息有助于药物的个体化治疗。

临床药理学有助于改变不合理用药。

开展中药的临床药理学研究,促进中药剂型的改良、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和临床疗效的提高。

临床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一、临床药动学研究:研究药物在正常人与患者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规律。

新药的生物利用度或生物等效性研究。

(生物等效性:两种不同制剂具有相同的生物利用度。

)二、临床药效学研究:研究药物对人体(包括老、幼、正常人与病人)生理与生化功能的影响和临床效应,以及药物的作用机制。

目的:1.确定治疗剂量,以得到最大的疗效和最少的副作用。

2.观察剂量、疗程和不同给药途径与疗效之间的关系。

三、药物安全性研究:内容:新药的临床试验、毒理学研究、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新药Ⅰ~Ⅳ期临床试验均以安全性研究为重要内容。

毒理学研究:在研究药物疗效时同时观察药物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并分析其发生原因,提出可能的防治措施。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观察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并或先后序贯使用时,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增强或减弱),特别注意要防止产生有害的不良反应。

目的:充分认识药物的不良反应,寻找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途径和方法,保障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临床药理学的学科任务:一、新药的临床研究与评价:评价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新药指未曾在我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已生产的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增加新的适应证或制成新的复方制剂,亦按新药管理。

二、市场药物再评价:根据医学的最新水平,从临床药理、药物流行病学、药物经济学及药物政策等方面,对已批准上市的药品在社会人群中的不良反应、疗效、用药方案、稳定性及费用是否符合安全、有效、经济的合理用药原则做出科学评价和估计。

药物再评价的结果是遴选国家基本药物、非处方药物等的重要依据。

三、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四、教学与培训:五、技术咨询服务:新药临床试验:Ⅰ期临床试验:是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

目的是在健康志愿者中研究人体对药物的耐程度并通过药物动力学研究,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消除的规律,为Ⅱ期临床试验提供安全有效的合理试验方案。

耐受性试验:确定最小初试剂量、最大试验剂量。

药动学研究:单次给药、多次给药、进食对口服药物吸收的影响、人体内外血浆蛋白结合率的研究。

Ⅱ期临床试验:是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

对新药有效性及安全性做出初步评价,推荐临床给药剂量。

目的:确定试验新药是否安全有效,与对照药比较有多大的治疗价值,找出最佳治疗方案,对其有何不良反应及危险性做出评价并提供防治方法。

对照试验:比较两组病人的治疗结果,一组服用试验药物,另一组服用已知有效药物(标准药物)作为阳性对照,或用无药理效应的安慰剂作为阴性对照。

盲法试验:不让医生和病人知道每一个具体的受试者接受的是试验药还是对照药,分单盲和双盲。

安慰剂:是把没有药理活性的物质如乳糖、淀粉等,用来作为临床对照试验中的阴性对照。

Ⅲ期临床试验:是Ⅱ期临床试验的延续,目的是在较大范围内进行新药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要求在Ⅱ期临床试验的基础上除增加临床试验的病例数之外,还应扩大临床试验单位。

多中心临床试验单位应在临床药理基地中选择,一般不少于3个。

每个中心的病例数据不得少于20例。

对此阶段的各项要求与Ⅱ期基本相似,但一般不要求双盲法。

Ⅳ期临床试验:也称上市后监察(postmarketing suneillance)其目的在于进一步考查新药的安全有效性,即在新药上市后,临床广泛使用的最初阶段,对新药的疗效、适应证、不良反应、治疗方案可进一步扩大临床试验,以期对新药的临床应用价值做出进一步评价,进一步了解的疗效、适应证与不良反应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①扩大临床试验←②特殊对象临床试验:针对特殊人群(小儿、孕妇、哺乳期妇女、老人及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的不同情况,设计临床试验方案←③补充临床试验:重点是适应证的有效性观察或不良反应考察临床药理学试验中也必须遵循Fisher提出的“重复、随机、对照”三项基本原则。

1、对照:设置对照是为受试新药提供可以比较的参比值。

对照组必须做到与受试药组同时、同地和同条件。

←随机平行对照试验:将受试对象随机、均衡地分为二组或多组,各组分别用药进行比较。

←交叉对照试验:同一患者进行自身对照试验,也可在不同患者中进行组间交叉对照试验。

←序贯对照试验:将受试者配对后随机分配到两个处理组,每得到一对试验结果就进行一次统计分析,直至以一定的显著性水平得出结论,即可结束试验。

2、随机:目的:将患者均匀地分配到各组而不受试验者主观意志或客观条件的影响。

注意:随机并非随意,但有时绝对随机并非能满足设计需要。

单纯随机抽样。

均衡顺序随机。

3、盲法试验:分类:双盲和单盲←⑴双盲法的目的是为了排除病人及医务人员主观偏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⑵单盲法,仅对病人保密而不对医生保密。

临床试验中以双盲法作为优先选择的方法。

4、安慰剂:它是指没有药理活性的物质如乳糖、淀粉等制成与试验药外观、气味相同的制剂,作为临床对照试验中的阴性对照物。

主要是因为试验中患者的心理因素对病情变化、药物疗效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临床试验的道德要求:《赫尔辛基宣言》✓坚持符合医学目的的科学研究✓维护受试者的权益✓尊重受试者的人格和知情同意的权利三、治疗药物监测与药物个体化治疗药物监测(TMD):又称为临床药动学监测(CPM),是在药物治疗过程中,测定血液或其他体液中的药物浓度,分析药物浓度与疗效和毒性间的关系,进而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

对大多药物而言,药理作用的强弱和持续时间,与药物的受体部位的浓度呈正比。

测定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尤其是血浆药物浓度(血药浓度)可以间接地反映药物在靶标部位的浓度。

血药浓度与疗效的相关性远远高于药物剂量与疗效的相关性。

在临床上,并不是所有的药物或在所有的情况下都需要进行TDM。

血药浓度只是药效的间接指标。

当药物本身具有客观而简便的效应指标时,就不必进行血浓监测。

TDM的临床指征:⑴药物的有效血浓度范围狭窄。

⑵同一剂量可能出现较大的血药浓度范围差异的药物,如三环类抗抑郁药;⑶具有非线形药代动力学特征的药物,如苯妥英钠、茶碱、水杨酸等;⑷肝肾功能不全或衰竭的患者使用主要经肝代谢消除(茶碱等)或肾排泄(氨基甙类抗生素等)的药物时。

以及胃肠道功能不良的患者口服某些药物时;⑸长期用药的患者,依从性差,不按医嘱用药;或者某些药物长期使用后产生耐药性;或诱导(抑制)肝药酶的活性而引起的药效降低(或升高),以及原因不明的药效变化;⑹怀疑药物中毒,尤其有的药物中毒症状与剂量不足症状类似,而临床又不能辨别的。

⑺合并用药产生相互作用而影响疗效的;决定是否进行TDM的原则:a. 病人使用了适用其病症的最佳药物b. 药效不易判断?c. 血药浓度与药效相关d. 药动学参数因病人内在的变异或其它干扰因素而不可预测e病人在治疗期间受益于TDMf 血药浓度测定的结果会显著改变临床决策并提供更多的信息TMD检测流程:申请-取样-测定-数据处理-解释结果取样时间:•单剂量给药时,根据药物的动力学特点,选择药物在平稳状态时取血。

•多剂量给药时,在血药浓度达到稳态后采血,以考察与目标浓度(安全有效范围)的符合程度。

多在下一次给药前采取血样,所测浓度接近谷浓度,称偏谷浓度。

•怀疑中毒或急救时,随时采血。

测定对象:1.原形药物浓度;2.游离药物浓度;3.活性代谢物;4.对映体的监测测定方法:光谱法,色谱法,免疫法,毛细管电泳法。

TMD结果的解释:了解患者情况,建立药历--根据信息,解释血药浓度与药物作用毒性之间的关系,设计个体化方案--治疗方案调整给药个体化:借助TMD手段,通过测定体液中的药物浓度,计算出各种药动学参数,然后设计出针对患者个人的给药方案,这种方式称为给药个体化。

在根据病情和适应证选定最佳药物之后,通常指确定药物的剂型、给药途径、剂量、给药间隔及给药时间、疗程等。

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又称治疗窗)通常是指最低有效浓度(MEC)与最低中毒浓度(MTC)之间的血药浓度范围。

有效血药浓度范围是一个统计学结论,建立在大量临床观察的基础之上,是对大部分人而言的有效且能很好耐受的范围,并不适用于每个人和每一个具体情况。

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首先必须明确两点:(1)目标血药浓度范围(2)药代动力学参数的确定。

选定最佳药物、药物的剂型和给药途径。

流程:治疗决策---处方及初剂量设计---调剂、投药---观察---抽血---血药浓度监测---药动学处理---按患者个体化特点调整给药方案。

初始给药方案设计:负荷剂量和维持剂量:反复用药时,在体内药物蓄积达到稳态浓度后,摄入量等于消除量,此时摄入量即为维持剂量D M。

若要迅速达到治疗有效浓度,必须增加初始用药剂量,即负荷剂量D M。

负荷剂量为维持剂量与给药间隔末体内残留量之和。

给药间隔:给药间隔时间的主要依据是药物的半衰期。

利用血药浓度调整给药方案:稳态一点法:多次用药当血药浓度达到稳态水平时,采血测定血药浓度,若此浓度与目标浓度相差较大,可根据下式对原有的给药方案进行调整。

D’= D ×(C’/C)。

D原剂量C’目标浓度D’校正剂量C测得浓度。

(1)使用该公式的条件是,血药浓度与剂量成线性关系。

(2)采血必须在血药浓度达到稳态后进行,通常多在下一次给药前,所测即为偏谷浓度。

重复一点法:先后给予病人两次试验剂量,每次给药后采血一次,采血时间须在消除相的同一时间,准确测定两次血样的浓度,即可求算出消除速率常数K和表观分布容积V d。

此法适用于一些药动学参数与正常值或群体参数偏离较大的病人。

肾衰时的给药方案:肌酐清除率是评价肾功能的常用指标。

肌酐清除率可由血清肌酐值求出。

对于某些以肾排泄为主的药物,如地高辛,当肾功能严重受损时,其消除速率常数K及消除半衰期t1/2显著增大,应根据肾功能修正参数和调整剂量,避免毒性反应。

五、药物的临床研究新药指未曾在我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已生产的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增加新的适应证或制成新的复方制剂,亦按新药管理。

按药品类型分为中药和天然药物,化学药品,生物制品(治疗性,预防性)新药研发特点:创新性,高风险,高投资,周期长新药申请需提供:药学资料,药理毒理学资料,临床研究资料。

已有相关文章发表的资料可由提供文献资料。

与新药研发相关的机构:注册申请单位(制药企业,研究所),研究机构(安全评价中心—临床前研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临床研究),药政管理部门(注册司(药品审评中心-新药审评技术部门);安监司(认证中心-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认证);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