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夫:知行合一_内圣外王--王阳明漫谈
王明夫:商学院第七届教学综述
五、对待学生:视为天使,尊为栋梁 和君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人人都有慧根和善结,人人的灵魂深处都 睡着真善美的天使和英雄主义的雄狮。这是人之为人的最本原、最深 刻、最伟大的“欲”!我们只需要把人人心中的那个伟大而深刻的真 善美和英雄主义情结呼唤出来,天使就会翩翩起舞,雄狮就能威风凛 凛,那么,力量就会变得源泉无穷,世界就会朝力量感和真善美的方 向改变。 那么,和君怎样呼唤呢?很简单:保持一个信念,然后就自始至终地 把人当天使对待,慢慢地,他/她就会变成天使;你自始至终地把人当 栋梁之才重视,慢慢地,他/她就会朝着成为栋梁的方向去努力。 与此对应,和君对学生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敢做栋梁为承重,誓成 天使济苍黎!
主讲人
周彦平 郭 剑 丁建泽 陈衢清 简单看管理
讲座主题
中国的商业版图和商业生态 如何抓管理—民企管理简明做法二十条 中国文化产业的现状、未来及投资地图
第五课
第六课 第七课 第八课 第九课 第十课 第十一课 第十二课
大暑
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7月27日 13:00-15:30
8月10日 13:00-15:30 8月24日 13:00-15:30 9月7日 13:00-15:30 9月28日 13:00-15:30 10月19日 13:00-15:30 10月26日 13:00-15:30 11月1日 13:00-15:30
知行合一王阳明2:四句话读懂阳明心学
王阳明的心学最核心的理念就是“知行合一”。他认为,真正的知识不仅仅 是在头脑中形成的概念,更要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和应用。只有将知识与实践相结 合,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心学认为,“心即理”,也就是说,心的本质就是理,理就在心中。 只有通过内心的反省和思考,才能真正理解理的本质。这种理念打破了传统儒家 思想中对理的刻板印象,将理看作是一种动态的、变化的过程。
阅读感受
《知行合一王阳明2:四句话读懂阳明心学》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 思考。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作者度阴山为我们揭示了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 以及如何通过四句话来理解和实践这一思想体系。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王阳明的生平和思想背景。作为一个历史人物,王阳明的 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通过这些背景知识的介绍,我得以更好地理解阳明心学的起源和发展。
总体而言,《知行合一王阳明2:四句话读懂阳明心学》的目录结构清晰明 了,从阳明心学的智慧之源、核心理念、实践方法、个人成长、社会实践、现代 价值到未来展望,全面地呈现了阳明心学的思想体系和实践意义。通过阅读这本 书,读者可以深入了解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和实用价值,为自己的生活实践提供 有力的指导和启示。
王阳明的心学还强调“无善无恶心之体”,也就是说,心的本质是没有任何 善恶之分的,只有通过后天的经验和认知,人们才将心分成了善恶两种不同的属 性。这种理念强调了心的无差别性和包容性,也打破了传统儒家思想中的善恶观。
《知行合一王阳明2:四句话读懂阳明心学》这本书中的精彩摘录,不仅可 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 方式和哲学观。
“致良知”则是阳明心学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它强调通过内心的反省和思考, 来发掘出我们内在的良知。这种良知是人性中最本真的部分,它可以帮助我们辨 别是非、善恶,从而指导我们在生活中的行为。
阅读书籍《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阅读《知行合一王阳明》有感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不管是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在“荒凉”的村庄,每个人都可能会被身外的声、色、名、利所牵引,做出违背自己本心意愿的事情。
在为了解除自身的困惑也避免自己在当下、以后、将来不被所谓的身外之物困扰并能够坚持自己的初心愿望又因机缘巧合的情况下看到并且因生活琐事而有意愿仔细研读了这本书《知行合一王阳明》度阴山版。
首先,王守仁生于1472年,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讲述的就是王阳明的生平和他创造心学的经历过程故事的一本书。
不管是处在生活清淡的古代还是在资源、情感丰富的现代要做到知行合一、致良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懂得知易行难的道理之后才会深刻知道知行合一的重要。
只有坚持做自己的主人,有立志先修身,修身先修心的觉悟。
多读好书,多学好人,才能不被身外是非对错,声色名利所困扰,所左右牵引。
当感觉自己身处是非之中,坚持修身修心,不慌不燥,听从自己的良知的指引,听从自己的内心的声音(第一感觉,不被杂念干扰过的第一丝良知心声)。
在王阳明的《大学问》中,有这么一段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由此看来,止于至善,坚持中庸之道才是为人处世的准则啊。
在《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中也道出了体现王阳明三观的他所留下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无善无恶心之体——阳明心学世界观1.心是万物的尺度2.心即世界3.善恶只是一物有善有恶意之动——阳明心学人生观1.人人皆可为尧舜2.意志独立方有自尊3.内圣外王4.不过度,不执着5.有善有恶是习气所染知善知恶是良知——阳明心学价值观1.致良知,良知是道德与智慧的直觉2.知行合一是提高效率的法宝为善去恶是格物——阳明心学方法论1.四事规:立志、勤学、改过、责善2.静坐:独处时的自我管理3.事上练,就是练心,知行合一的去事上磨练,就是要到人情事变上去练心。
王明夫:知行合一_内圣外王--王阳明漫谈
二、王阳明生平 幼年时期:才思敏捷,十余岁能诗。11岁父亲 中状元,随父寓居京师。 青年时期:15岁时有经略四方之志。词章盛名, 组建诗社,驰骋文坛;关心边境安危,精究兵 法。17岁与诸氏南昌完婚。 18岁时,拜访娄一斋,以为“圣人必可学而 至”,立志成圣贤。格竹七日病倒,对朱子格 物之说产生怀疑,徘徊于佛老、悦慕仙家修炼 之术。 21岁乡试中举。两次会试不第(世以不得第为耻, 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1499年(28岁),中进士,任职工部。 29岁授刑部云南司主事。游九华山,出入佛寺 道观。 1502年31岁,告病回余姚,筑阳明洞,行导引 术,曾起“离家远遁”之念,因挂念祖母和父 亲,未成行。 33岁,主考山东乡试。9月任兵部武选司主事。
1510年开始3944岁返仕途先后升任江西吉安府庐陵知县南京刑部四川司主事岁返仕途先后升任江西吉安府庐陵知县南京刑部四川司主事40岁调任吏部验封司主事41岁升任吏部考功司郎中南京太仆寺少卿
知行合一、内圣外王
王明夫/20150主持庐山归宗寺。苏东坡其时住湖北黄州,与归 宗寺的佛印隔江而望。苏东坡和佛印皆才华过人、风趣善辩,二人 喜相互盘道和辩论,每每佛印禅师胜,苏东坡自愧弗如。
二、王阳明生平 王阳明生平四件事:悟道、讲学、做官、平治(平叛勘乱、治世济民)。 悟道和讲学是他的内道和工夫,做官和平治是他的外用和事功。 读书要读传习录,打仗需学王阳明。 政治上,王阳明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两广、湖广、江西四省总督。生 前封新建伯,身后谥文成公。 军事上,王阳明赤手空拳、无兵无饷,抚剿并用、平叛戡乱,将兵家权 谋上升到了“此心不动即为术”的化境。 思想上,王阳明心学,天下耸动、弟子影从,嗣往圣、开来哲、发天理、 正人心,把宋明理学推上了最高峰,百代宗师,登峰造极。 王阳明一生历尽坎坷,在困顿与绝境中幡然觉悟,在非议和险恶中毅然 前行,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的文治武功兼备、立德立功立言三俱的儒家 知识分子。 他传奇的一生,证成了“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
知行合一王阳明大全集读书札记
《知行合一王阳明大全集》读书札记目录一、书籍概述 (2)1. 王阳明生平简介 (3)2. 《知行合一王阳明大全集》简介 (4)二、核心思想解析 (5)1. 知行合一思想起源 (6)1.1 儒家思想的影响 (7)1.2 道家与佛家思想的融合 (8)2. 知行合一思想内涵 (10)2.1 知行本一体 (11)2.2 知行相互为用 (11)三、王阳明心学理论 (12)1. 心学起源与发展 (14)1.1 吸取前人思想精华 (15)1.2 结合自身经历创新 (16)2. 心学核心理念 (18)2.1 心即理 (19)2.2 致良知 (19)2.3 知行合一 (21)四、王阳明事迹与思想实践 (22)1. 仕途经历与思想形成关系 (23)1.1 官场经历对思想影响 (25)1.2 军事生涯中思想实践 (26)2. 阳明心学在后世影响与应用 (27)2.1 对当时社会影响 (28)2.2 对后世文化传承价值及现实意义 (29)一、书籍概述《知行合一王阳明大全集》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心学巨著,涵盖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此书集包括《传习录》、《大学问》以及其他相关文献,是研究王阳明心学和明代理学的重要资料。
《知行合一王阳明大全集》的作者是王阳明,他以“知行合一”理论为核心,强调内心修养与实际行动的统一。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他的心学影响深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知行合一王阳明大全集》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如“知行合一”、“心即理”、“致良知”等。
这些思想不仅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知行合一王阳明大全集》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通过“知行合一”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与行动的关系,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通过“心即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通过“致良知”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道德的重要性,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知行合一王阳明大全集》是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著作,对于研究王阳明心学和明代理学具有重要意义。
内圣外王的名词解释
内圣外王的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内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所谓“仁”,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的一种美德。
孔子说过:“克己复礼为仁。
”这里的“仁”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仁爱”。
他又提出:“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等一系列论述,都是说明要爱别人,关心他人。
总之,要做到待人亲切和善,宽厚仁慈。
孔子还把仁作为评价人物的标准。
如《论语·里仁》中记载:孔子的弟子子贡问老师孔子:“一个人如果没有才能,没有学问,又不仁爱,那他怎样立身处世呢?”孔子回答说:“只要能事亲,不也可以很好地生存吗?如果这两条做不到,君子是不会要他的。
”内圣即把仁当作最高的行为准则。
外王:“内圣外王”是孔子关于实行“仁”的途径的观点。
外王:王指实现内圣的政治主张。
内圣就是通过修养自己的道德品质,来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做到“仁”。
“外王”就是实行“仁”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孔子的“外王”思想,是在继承前代儒家“内圣”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孔子强调,外在的王者必须具备完善的道德品质和内在的仁者之心,因此,在现实社会里,一个有道德的人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如何做到“内圣”。
通过“内圣”达到“外王”的目的,从而使“仁”成为社会普遍接受的原则。
孔子认为,要达到“外王”的目的,必须要学习西周的礼乐文化,用礼乐来教化人民。
内圣外王,是孔子的政治理想。
孔子认为统治者实行德政,人民便拥护,国家便能长治久安,这是封建政治的最高境界。
孔子的这一政治理想,表现了他对执政者的警告和告诫,也是对于广大被统治者的劝告。
然而这一政治理想,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未能真正实现。
【主要特征】王道是孔子政治思想的主题,是儒家学说的核心。
它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 1。
以德治民,统治者以德来感化人民,使人民弃恶向善。
2。
施行仁政,由统治者推行德政,得到百姓的支持。
3。
推行礼制,统治者用礼仪教化人民,进行社会改革。
一方面,把治国与治人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把外王与内圣结合起来。
阳明学“知行合一”思想及其当代借鉴
阳明学“知行合一”思想及其当代借鉴作者:钟楠来源:《速读·中旬》2014年第08期摘要:作为明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精通儒、道、佛三家之学,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等地都具有非常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将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即意识层次与实践层次进行结合,本人也集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
知行合一思想,对于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以及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王阳明;知行合一;道德意识;道德实践;当代借鉴王阳明是明代心学集大成者,其心学思想核心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思想的形成是他一生“履历”的真实再现。
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之所以能够广泛流传,着实因为其在道德认识与社会实践领域都可以适应各个时代的精神内涵,直至今天仍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一、“知行合一”思想的提出儒家向来讲究“内圣外王”,形成了完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说。
但是儒学发展到明代,许多不合时宜的思想依然作为法定原则和取士标准,这就走向了桎梏。
王阳明质疑程朱“知先行后”理论,认为这样便使道德认识和社会实践脱节,造成“交织行分作两截用功”的弊病。
“天下所以不治,只因文盛实衰”,在这种情形下,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思想,不只是为了解决知行关系的理论问题,更是为了解决人们道德实践过程中的知行脱节问题,挽救危在旦夕的封建论理纲常。
王阳明生活的时代,是在明朝中叶,农民起义时有发生,朝廷内忧外患。
朱明王朝统治面临众多威胁,“三纲五常”的伦理框架也不断遭受冲击。
王阳明深知“今天下波颓糜,为日已久,何异于病革临绝之时。
然又人是己见,莫肯相下求正”。
这种处处倾轧、言行各表的社会现实,促使王阳明针对当时的社会道德危机,提出了他的“知行合一”思想。
明朝武宗年间的“南赣盗乱”事件,更使得王阳明军事才能在平定祸乱的战役中得意充分体现,深刻诠释了知行合一的真正要义,并总结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实战感悟。
王明夫 人生如莲—职业发展八段锦
推荐阅读:?
12
八、修炼职业境界
1、追求职业精神,树立职业尊严(专业、负责、操守、敬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职业 尊严)
2、四重职业境界:达职业标准、凭专业为生--专业精湛、出神入化(寿司之神、削面之 神)----卓有识度、圆融会通----化繁为简、摘叶飞花、法无定法
3、随心所欲不逾矩:儒释道、风雅颂、艺医武 和君课程安排:? 推荐阅读:?
10
六、塑造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职业发展的软实力 和君课程安排 杨 珊:商务礼仪和职业形象 怎样处理好同事关系(上下级、左右、团队建设和协作) 其他课程题目: 成为优秀员工的十大或N大心态 打造你的执行力 怎样提高情商 沟通技巧与JOHARI分析 怎样建立和培养你的领导力 怎样完成从学生心态到职业心态的转变 怎样建立和培养职业化素质 推荐阅读:?
和君网上社区) 和君的员工培训:为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成长路线、设计知识结构、创造学习条件、提供成长服务,
实现员工职业成长与公司事业发展的相互驱动、彼此成就。
16
和君同行,共奔前程
2020/3/20
17
的精神 心灵修炼:幸福的方法 阅读推荐 《三度修炼》、《气质》、《心有理想、春暖花开》 《幸福的方法》、《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遇见未知的自己》 和君的课程安排:幸福的方法、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6
二、选择职业方向
认识自己:潜质、资质、禀赋、兴趣、性格、能力、诉求 了解机会:社会、行业、职业、变化、趋势
系统
徐鸿吉:怎样提高演讲技能
石 峰:个人的知识管理
田野:PPT应用技巧
杨 珊:商务礼仪和知识管理
邱小明:EXCEL应用技巧/如何用EXCEL进行数
谁来讲:怎样处理同事关系
(荐读)王阳明的一生:“知行合一,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气象万千、光耀千古
(荐读)王阳明的一生:“知行合一,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气象万千、光耀千古(上)事上磨方立得住王阳明的一生,证成了“知行合一,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气象万千、光耀千古。
他一生三次证道,36岁时贵州龙场悟道“心即理”,48岁时南昌悟道“致良知”,55岁时余姚天泉证道“四句教”,最终形成了其哲学思想的完整体系。
这一切皆是建立在他波澜壮阔的传奇人生基础上的。
他的一生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息息相关。
“不第非耻”追求圣贤境界的青少年时代王阳明知止而后有定,自少年立志,便确定了一生的努力方向。
《王阳明年谱》记载,他出生于1472年,13岁时,母亲郑氏去世,对他是一个严重的打击,但他志存高远,心思不同常人。
有一次,他与私塾先生探讨“何为人生第一等事?”老师说:“第一等事就是读书登第,像你父亲那样。
”王阳明直言不讳地说:“先生,恐怕不是的,我觉得第一等事乃读书做圣贤。
”自此之后,他穷尽一生去探求追问、躬身修行实践,最终成为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经天纬地之才。
英宗正统年间,英宗被蒙古瓦剌部所俘,朝廷赔款求和。
这件事在王阳明幼小的心中投下了巨大的阴影。
他发誓一定要学好兵法,为国效忠。
1486年,15岁的王阳明出居庸三关,考察边患、察看地形、谋划防务,跟北方少数民族学习骑马射箭,刻苦勤练,箭术一流,可以做到“逐胡儿骑射,胡人不敢犯”。
他凭吊古战场,缅怀先辈于谦,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
“失踪”一个多月后他风尘仆仆回到家里,腰间配剑,一副仗剑天涯的侠客模样。
1487年,鄂豫陕交界地区发生流民暴动,建国号为“汉”,震动京师。
16岁的王阳明觉得这是自己为国效力、显露身手的机会,他写了一份长篇奏折,结合他的兵法知识和考察经验,审势谋策,请缨带兵去征讨。
他托父亲把奏折转呈皇上,父亲痛斥他为“狂生”。
事实上,孔夫子曾说过: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王阳明之所以对“武备”如此重视,在于他坚定地认为:儒者如只会读圣贤书而不会用兵,那无疑是一种耻辱。
儒家思想中的“内”与“外”——_“内圣外王”何以成为儒学之道的一个“关键词”?
儒家思想中的“内”与“外”———“内圣外王”何以成为儒学之道的一个“关键词”?陈立胜【摘要】“内”“外”分类具有丰富多彩的象征意义。
在先秦儒家,“内”不仅是德性生活的策源地,也是天植灵根之域;在《庄子》中,“道德”“天道”“本真”“物之祖”“天地精神”“太初”等形而上的终极实在与“内”联系在一起,“内之域”即是恬淡寂漠之域、自然而无为之境。
惟有深入其“内”,方能做“方外之游”。
“入其内”即是一不断超越各种“外”的工夫、一不断“向内而在”的过程。
佛教传入中国,其明心见性之学一度“垄断”了这一“内”之领域,其学被称为“内学”,其经典被称为“内典”,儒学及其经典遂沦为“外学”与“外典”。
宋明理学转向“内”,实则可归结为两个面向,即将天道性命一贯之学落实于人之心性世界中,而心性生活又必须在人世间、人伦社会(“方内”)之中实现。
于是,与天道沟通的心性世界(“内圣”)与日用伦常的关切(“外王”)之关系遂成为“内外本末,始终后先,显微无间,体用一源”之关系。
“内圣外王”一词因此最终成为宋明理学乃至整个儒学之道的关键词。
在现代新儒家建构第三期儒学格局中,“内圣外王”一词实兼有“定性”“定向”“综合”三义于一身。
【关键词】内外;方内方外;内学;内圣外王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23)02-0114-14作者简介:陈立胜,山东莱阳胡城人,哲学博士,(广州510275)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经典诠释学基本文献整理与基本问题研究”(21&ZD055)“内圣外王”一词出自《庄子·天下》,它为何及如何成为儒学的一个“用语”?它何时重新进入现代儒学的建构话语中?它是否适合用于指称儒学?此一系列问题学界仍存在一些不同的认识。
“内圣外王”一词“为何”以及“如何”成为儒学的一个“关键词”,既与儒家对“内”与“外”的理解有关,更与儒学思想的自我更新、自我转化的历史进程密切相关。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1000字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1000字本次读书给了我不一样这次的感受,感觉这书里有种力量。
或许有人会说又是本鸡汤。
我负责的告诉你红烧绝不是鱼肉。
这种向心力是与生俱来的。
通过阅读本书,把藏在身体深处的力量深处挖掘出来。
这种力量叫做“致良知”。
它类似于心理学。
心理学会告诉我们很多原理。
但很少教我们方法怎么运用。
而阳明心学确能简单易读的理解去践行,确实佩服这位古人留下来的智慧。
阳明先生说“致良知”是终极目标。
是我们的指路明灯,光明良知即可强大自己,持续不断的光明道德,才能成大事。
看起来非常简单,实际却没那么单调,深挖隐晦的智慧才是不断探索的价值。
光明良知有两种简单的数学方法方法,第一静坐,第二事上练。
陈为廷并不是佛家没有的苦禅啥也不想。
而是让自己静下来感受自己的良知。
整理自己的思想。
通过独立安静的思考把蒙蔽良知的东西清理出去。
关于“事上练”我们每天都可以全面推行。
对待生活和工作,有心都可以从良知来判断是非,并管理好自己,时时刻刻的光明自己的良知。
理学讲存天理去人欲,阳明先生重新解读,人人平等,没有条条框框,良知与生俱来,良知也容易被私欲所蒙蔽。
人只要没有私欲,自然能成为圣人或领袖。
伟大主席“毛泽东”不就是这样的吗?至少我在电视剧集里就是这样的。
前几天一周我看了一个电视节目《对白》。
当代的华人神探讲了他自己的故事。
对我印象比较深的不是他,而是她的母亲。
他的母亲真的极其伟大,做到了知行合一。
养育了一群子女,学历都非常的高,都非常的出色。
李昌钰的成长和人生的道路基本也是他的妻子给他指明的。
他的母亲就是一个良知光明的海地人人则,私欲极低的人,一个教会儿女“致良知”的人。
真心的尊重这位德高望重的老母亲。
对于李昌钰本人,也是我学习的崇高精神。
每天工作16小时,吃饭都怕浪费时间。
就是这种勤奋远见卓识了他。
他也能做到知行合一。
他有自己的目标。
搞他知道这个着力点自己怎样做可以达到,并长期努力本着付出。
最终成了华裔神探,现实生活中的福尔摩斯。
知行合一、内圣外王—王阳明小传读书笔记
知行合一、内圣外王—王阳明小传读书笔记●文/王明夫●王阳明,浙江绍兴余姚人,明代思想家、军事家和教育家,阳明心学创始人,生卒于1472-1529年,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文治武功兼备之人物,“立德、立言、立功”皆居绝顶。
他传奇的一生,证成了“知行合一、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气象万千、光耀千古。
●一、少年雄心●王阳明出生于书香门第,幼时即显天资聪颖,才思敏捷,十余岁能诗。
11岁时,父亲中状元,于是随父迁居京师(北京),视野从余姚到了皇城。
12岁时,问私塾先生:“什么是人生第一等事?”先生回答说:“惟读书登第耳。
”阳明说:科举登第不能算是第一等事,人生第一等事应该是成为圣贤。
小小年纪,志趣骇俗。
●怎样成圣贤?儒家经典《大学》指明了目标与路径:三纲八目。
三纲领是:明德、亲民、至善;八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成为圣贤的路径,从格物致知起始。
什么叫做格物致知?所谓格,无妨理解为面向、直面、面对面(比如格斗的格,两人面对面),物就是事物。
格物致知就是要与事物面对面,去探究事物、深入认识。
朱熹认为,天下万物,虽各不相同,但所有事物都具备共同的本原、根本的本质,那就是“理”或“天理”。
今天格一物、明天格一物,日积月累,格物穷理,透过现象看本质,最终认识到了万事万物九九归一的本原即理,对“理”达到了融会贯通的理解和把握,就是达到圣贤的境界了。
这是宋朝理学集大成者和最高权威朱熹的思想旨要。
●16岁时,王阳明依照朱熹的理路,面对家里院子里的一丛竹子进行格物。
他整天与竹子面对面地“格”,试图格(探究)出竹子的什么理来,如此一连七天,一无所获,却是积劳成疾,病倒了。
格竹失败,为王阳明怀疑和跨越理学权威朱熹埋下了重要的伏笔。
●18岁时,王阳明在江西拜访当世大儒娄一斋,娄一斋点拨他“圣人必可学而至”。
自此,王阳明正式立志成圣贤。
一生的求索和归宿,皆以成圣贤为主线。
●二、彷徨与摸索●少年王阳明“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
知行合一王阳明:王学各派浅谈
知行合一王阳明:王学各派浅谈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
明代最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军事家,心学创始人。
因为曾被贬谪为贵州龙场驿丞时,居于阳明洞,因而被世人尊称为阳明先生。
心学史开篇的“龙场悟道”便是发源于此,王阳明谪居龙场三年,悟出了著名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心学重要思想。
“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心外无事……”他的心学思想不仅在中国,甚至对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阳明的思想传播至日本后,以此为基,形成了日本的阳明学,由此造就了一批出色思想家和政治家,从而推动了日本了明治维新的实现,破除了封建体制完成通向现代化的转型。
梁启超曾评说:“日本维新之治,心学之为用也。
”曾国藩对王阳明极为尊崇:“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王阳明的思想泽披者众,生前立院讲学,弟子广遍,相对于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王学提倡从自己的内心去寻找“理',独树一帜,成为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
王阳明死后,他的“王学”散分为几个流派,但是一宗同源,虽各有所长,却难出其左右。
泰州学派王艮,字汝止,号心斋。
作为一位布衣儒者,他是明中后期风靡一时的泰州学派的创始人。
王阳明的另外三位弟子邹守益、王玑、王畿,都称赞心斋有“超凡入圣之资”。
按照王艮弟子之说,其学问有三变(心学各派对“三”可谓情有独钟):开始时,天资凛然,自悟大道,以圣人自任;后来遇到了阳明,学说便更进一步,娴熟纯粹;到了晚年,则悟出良知万物一体之怀,巧使妙运,堪称半圣。
王艮最为人熟知的,一是他的“满街皆是圣人”说,一是他的“百姓日用即道”说。
而满街圣人”或“日用即道”都是建立在“现成良知”观念之基础上的。
在王艮看来,良知存在的当下,人人都是“现成”的圣人,现实当下的所有行为,本身便是自然地合乎规矩礼节的行为,而不必讲求社会伦理规范。
这种思想到了泰州后学,衍化成了轻视礼法、忽略工夫的思想倾向,甚至出现了“率性自然”,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现象,儒学所强调的从格致诚正到修齐治平的一切工夫主张都被消解于无形,流害无穷。
王明夫:知行合一_内圣外王--王阳明漫谈共46页文档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王明夫:知行合一_内圣外王-王阳明漫谈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漫谈王阳明,知行合一,内圣外王
漫谈王阳明,知行合一,内圣外王漫谈王阳明,知行合一,内圣外王心有理想春暖花开 2018-04-16 07:57“漫谈王阳明,知行合一,内圣外王”作为本次大可的结尾,以算是哲学课的一节课结尾,也算是对前面课程的一次升华。
我想选取王阳明的理由就是想传达给大家,人生在世,需要做一个儒家人,要积极入世,担当责任,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
这次课程其实并不是在讲王阳明的哲学思想,而更像是一次引导课,带领大家更好地了解王阳明,引导大家怎么去学王阳明,或者说去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大课中说有一个令他永生难忘的课后作业:听完这堂课,无论此生境况如何,我都有信心过好这一生了。
不管一年多少专业课给大家留下了多少烙印,但是如这个同学所言,先生一次大课能让一个人醍醐灌顶一般顿悟,这是多么感人的一种慈悲,这句话让我也很受震动。
试问一年十讲的短短时间,谁能有改头换面的提高呢?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和君有那么多的书单,有那么多的鸡汤,需要一生去消化吸收。
当然,知识消化了还需要去执行去做才行。
王阳明知行合一是一种更高的境界,知就是行,行就是知,本身没有先后,真正达到了合一的地步。
言归正传,王阳明的思想总结为四点:1.心即理;2.知行合一;3.致良知;4.四句教。
理解王阳明思想,要置入三个语境:1、哲学语境;2、中国历史和儒学演变史的语境;3、王阳明时代、身世、个性和志趣的语境。
首先,王阳明思想是哲学,不能以科学思维去理解;第二不能以宗教语境去解读;其次,王阳明是个儒家的身体力行者,而儒家的发展确立也是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变迁,所以要结合历史与儒家演变史去理解;第三,要以王阳明本身那个时代以及个人特征去理解,在特定的时代王阳明思想的出现应该也是有一定的必然性的。
当一个聪明绝顶的人,一个爷爷父亲都极度牛逼的人立志想做圣贤的时候,试问什么事情又能阻挡他呢?但其实一个人想做圣贤又怎么会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呢?不是说一个人赚不了钱掌不了权才能选择去做圣贤的,反过来,做圣贤才是最难的,试问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行合一王阳明 读后感 读书笔记
《知行合一王阳明》-04-09 19:17:31一个半圣人——《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笔记心得感悟:过去半个月啃了两本书:《知行合一王阳明》和《又笨又慢平天下曾国藩》,都是度阴山写的。
都说中国有两个半圣人:孔子、王阳明、曾国藩,既然王阳明和曾国藩都是圣人,我既然一起读了,那就一起写吧,这就是“一个半圣人”。
格物致知。
我之前对这四个字的理解是探究万事万物,从中明白万事万物的道理,这是朱熹理学的解释,读完这本书后,我发现在阳明心学中还有另外的解释,“格”是正的意思,“物”是人的念头,因为外物是人心的映射,“致知”就是达到良知。
整体的意思就是要不断纠正自己的念头,使我们找到“良知”。
人都是有良知的,同时也有万千个念头,这些念头中有好有坏,有利己的,也有利他的,有真我的,也有自我的,那么我们的良知就可能被一些出于私欲的念头遮蔽,使其蒙上灰尘,格物致知就是要不断地格自己的念头,擦拭心灵,使良知清明。
知行合一。
虽未行动,念头一起,便是行了。
反省自身,之前也会容忍自己脑海中许多没有付诸实践的自私自利的想法,但王阳明告诉我们,这是不行的,一定要把这种念头“格”掉,虽然没有这样做,但是这样想了,就是一种“行”。
书中有一个故事,是王阳明外出郊游看见一处肥美的良田,于是有了占为己有的念头,当出现这个念头的时候,王阳明及时警觉,立即眉头紧锁,开始自我用功明知道当天黄昏,才对弟子们说:“终于把他克掉了,真难啊”。
同样的情景也反复出现在曾国藩的故事里,曾国藩在带兵攻打太平天国的时候,由于中央政府对湘军的掣肘。
曾国藩也多次产生抱怨的念头,每当此时,他就拿出自己的绝技“诚”字诀自我用功。
他们两人的情景不禁使我想起前几天我读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先生的书,稻盛先生也说“庄严其心”,也说“反省自身,动机至善,私心了无”,由此可见,那些被称为“圣人”的人都有非常不得了的克己修身的功夫。
心外无物,读懂了自己,就读懂了天下人,世间一切的道理都是“我心具足”的,世人心中有良知,有善有恶,有七情六欲,我心中也有良知和善恶,也有七情六欲。
王阳明道德哲学体系:知行合一
王阳明道德哲学体系:知行合一王阳明,明代著名哲学家、军事家和教育家,其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四句教”和“知行合一”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成为理解其哲学体系的关键。
以下是对王阳明“四句教”的深刻理解及其“知行合一”思想的归纳提炼。
王阳明的四句教王阳明的“四句教”,亦称“王门四句教”,是其晚年对一生哲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练,原文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四句话不仅体现了王阳明心学思想的精髓,也构成了其学术体系的核心。
1.无善无恶心之体“无善无恶心之体”揭示了心的本体状态。
王阳明认为,心的本体是晶莹纯洁、无善无恶的,这是指心在未受外界干扰和个人私欲影响时的原始状态,是一种超越善恶判断的纯净状态。
这一观点体现了王阳明受佛家思想影响的痕迹,强调心的本真和清净。
这一状态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原始、最真实的存在,是道德修养的起点和基础。
2.有善有恶意之动“有善有恶意之动”则阐述了意念产生后善恶的出现。
王阳明认为,意念(意)一旦产生,善恶也随之而来。
这里的“意”指的是人的意念或想法,它源于心的活动。
善恶并非心体本身所具有,而是由于人的意念活动而产生的。
因此,保持心的纯净和平静,是避免产生恶念的关键。
这一观点强调了人在道德修养中需要时刻警觉自己的意念,以免被恶念所驱使。
3.知善知恶是良知“知善知恶是良知”揭示了良知在道德修养中的作用。
在王阳明的心学体系中,“良知”是核心概念,是道德判断的依据和行为指南。
良知是人天生具有的一种分辨善恶的能力,它不受外界干扰,直接指向内心的真实和善良。
人人都有良知,只是有时被私欲所蒙蔽。
通过致良知,人可以恢复内心的光明和纯净,从而正确地分辨善恶并做出选择。
这一观点强调了良知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作用,即通过唤醒和恢复良知来指导人的行为。
4.为善去恶是格物“为善去恶是格物”则指出了道德修养的实践途径。
格物在王阳明这里指的是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和自身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风是指:称、讥、毁、誉、利、衰、苦、乐。诗眼是八风吹不动。 这是一首意境很高的诗,不是对佛法有相当的造诣,写不出这样的 诗。
苏东坡自己反复吟哦,非常得意。他于是差人把诗送去给佛印看, 他想:禅师看到这首诗,一定会大加赞赏,甚至拍案叫绝。 佛印看后,不作任何评论,仅在诗笺上写了二个字:“放屁”。然 后让人带回给苏东坡。
五、王阳明哲学 赵匡胤建大一统宋朝后,抑武扬文,儒学在告别人间700年后终于迎来 复兴时期,北宋帝国成了知识分子的乐园,人人都以读儒学、考科举为 人生大道,皇帝指着儒书叹曰: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1058年王安石变法,反对变法的儒家保守派被赶到洛阳,在洛阳以程颐 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没有政事烦扰,放弃了处理现实问题的实际性,转而 谈起了天道和人性。由此繁荣了理学。 朱熹晚年发生“庆元党禁”,一大批理学家和信奉理学的朝野著名人士 被列入伪党名录,理学受到重创。 元初,蒙古人对思想的宽松政策使理学重获青春。理学在南方(南宋地 区)重新站立起来,1314年元朝皇帝把朱熹推崇的“四书”作为科举考 试的内容,并把朱熹的四书集注作为参考书。至此,理学在全国普及, 成了压倒其他思想的权威。 就是在这个脉系下,明朝出了个王阳明,把理学推上了最高峰。这也是 儒学在春秋兴起后的中国历史最高峰,迨今后人无有越其高而俯看者, 惟有仰望其高, 。 阳明心学在明朝中后期风靡天下,清朝开始,心学被认为是明亡的一大 原因。学术回到汉儒典章名物、训诂考据的道路上。
二、王阳明生平
1519年48岁6-7月,平叛朱宸濠。后与前来评叛的许泰张忠周旋。是为事功第二 高峰。 1520年49岁,王艮投门下,后创泰州学派。 1521年50岁,升任南京兵部尚书。9月归越,封新建伯。从此开始晚年传道讲学 的盛期。士人云集,心学风靡,绍兴成为全国讲学中心。 1522年51岁,朝廷禁遏王学。 1524年53岁,门人续刻《传习录》,刻印于浙江绍兴。 1525年54岁,夫人诸氏卒。十月,立阳明书院。 嘉靖六年(1527)56岁,临危受命,总督两广、江西、湖广军务,征讨广西少数 民族地区的叛乱。是为事功第三高峰。 1528年11月29日辰时(公元1529年1月9日早上7-9点),因肺病逝于江西南安府 大庾县青龙浦码头。临终遗言:我心光明,亦复何言。
五、王阳明哲学 你需要哲学吗?梁启超说:自古以来,从来没有哪个“昏浊营乱” 的脑袋,可以“决大计、立大业”的,所以需要一个“世界外之 世界,以养其神明。 ” 王阳明哲学的主要思想: 1、心即理 2、知行合一 3、致良知 4、四句教 理解王阳明思想,不能脱离开三个语境: 1、哲学语境。在哲学-科学-宗教的分类中,王阳明思想是哲学, 不是科学, 不能用科学思维去理解。也不是宗教,不要用宗教语 境去解读(王阳明中晚年反省早年自己尝试道佛的宗教倾向)。
意味: 1、 生活中的很多道理,悟到了、说得出、写精彩,是远远不够的,更需 要的是真修实行,仅仅说起来头头是道、写出来精彩动人、心里面貌似明 白,而不去实践和实做,就叫“不行”。 2、懂得,是一重境界;做到,是另一重境界。得到,是做到的结果而已。 想得到吗,先要做到!
目录
一、王阳明地位 禅宗:北秀 VS.南能 神秀: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在心学的修为上,今天在座,谁是“神 秀”、谁是“慧能”?谁是“弘忍”? 怎样修炼心学 VS. 怎样搞明白王阳明 二、王阳明生平 三、王阳明文学 四、王阳明军事
中国5000年历史,堪称“三立”圣人者(立德、立功、立言)仅二个半人:一个 孔子,一个王阳明,半个曾国藩。
中国5000年历史,文人用兵如神者仅三人也:诸葛亮、王阳明、毛泽东。 明穆宗对王阳明盖棺定论: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 略。 王士祯(清初诗宗,主盟诗坛) :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 皆居绝顶。 曾国藩: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1872年曾国藩去世,故交挽联:尽瘁武乡侯,千秋臣节;望隆新建伯,一代儒宗。 章太炎:日本维新,王学为其先导。 日本学者高濑武次郎:我邦阳明学之特色,在其有活动能力的事业家· · · · · · 乃至维新 诸位豪杰震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于王学所赐予。
知行合一、内圣外王
王明夫/20150419
课前秀:知&行
佛印是宋朝高僧,主持庐山归宗寺。苏东坡其时住湖北黄州,与归 宗寺的佛印隔江而望。苏东坡和佛印皆才华过人、风趣善辩,二人 喜相互盘道和辩论,每每佛印禅师胜,苏东坡自愧弗如。
有一次,苏东坡突然开悟,诗兴乍来,做了一首赞佛的好诗: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一、王阳明地位 梁启超:王学绝非独善其身之学。而救时良药,未有切于是者。 日本倒幕领袖西乡隆盛:修心炼胆,全从阳明学而来。
日本军神东乡平八郎:一生伏首拜阳明。(日俄战争,东乡平八郎全歼俄国 太平洋舰队,一举将日本推上了世界强国的高峰)
乾隆皇帝书写御碑:命世真才。 蒋介石:余所重着,王阳明知行合一之说。此心有立,然后可以应天地万物 之变也。蒋介石官邸所在“草山”,更名为阳明山。蒋介石最喜欢读传习录, 作为其“终生的精神食粮。” 陶行知:原名陶文俊,敬慕王阳明思想,奉“知为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为 至理名言,于是改名为陶知行。后来“余体验所得,适为其反”认为 “行是 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再次改名为陶行知。 杜维明:五百年来,儒家的源头活水就在王阳明,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王明夫:如果人生一定要皈依一种哲学的话,那就皈依王阳明哲学吧。
五、王阳明哲学
六、王阳明讲学 七、王阳明气质 八、人生启迪
特别声明 本次讲课和课件文字,意在为同学们勾画出一个“王阳明全景图” 的轮廓,作为学习和研究阳明心学的入门课、启蒙课。 所以,本人未在学术严谨性上作讲究,也无意传递心学体认和修 为上的境界深浅。
一、王阳明地位 王阳明(1472-1529),浙江绍兴余姚人,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和教育家, 阳明心学创始人,号称才兼文武、奇智大勇。
王阳明死后,朝廷一直不认王阳明的功绩,禁遏王学。直至38年后的隆庆元年 (1567),王门弟子上书请求,朝廷正式追赠为新建侯,谥文成。又17年后,万 历十二年(1584),王阳明死后55年,从祀于孔庙(明朝300年仅4人从祀于孔 庙)。王阳明的学术终于获得官方正式认定的圣学地位。 1555年,门人刻印《传习续录》,刻印于安徽宁国。 1556年(王阳明死后27年),《传习录》上中下三卷终于汇聚在一起,成为一个 完整的语录体著作。
二、王阳明生平 1506年35岁,抗疏救忠良,得罪宦官刘瑾,遭廷杖四十,下锦衣卫狱, 随后贬谪为贵州龙场驿驿丞。赴谪至钱塘,避刘瑾刺客,入武夷山,后 回浙江一带。 37岁,正德三年(1508)三月抵达龙场。在龙场三年(1508-1510), 动心忍性,深悟心即理。是为著名的龙场悟道。 随后,讲学龙冈书院和贵阳书院,始论知行合一。此时为讲学早期。 1510年开始39-44岁,返仕途,先后升任江西吉安府庐陵知县、南京刑部 四川司主事、40岁调任吏部验封司主事、41岁升任吏部考功司郎中、南 京太仆寺少卿。 这一时期,为讲学中期,王阳明所到之处兴起“心学热”、门人云集 (北京大兴隆寺、滁州东林书院、金陵夫子庙)。正德九年(1514)43 岁,正式开始以“致良知”行教。 1516年45岁,升都察院左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含湖广的郴州府、广 东的韶州府),剿匪平乱。是为事功第一高峰 。赣州建立系列书院,门 人云集。1518年47岁,门人薛侃初刻《传习录》,刻印于江西虔州,共 三卷。王阳明与弟子、友人的对话书信汇集。
孔子之后,儒家分为六个流派—以李斯为代表的小康派,孟子为代表的大同派, 董仲舒为代表的天人感应派,孟子荀子告子为代表的心性派,荀子为代表的考证 派,司马迁为代表的记篡派。(这个六分说法,学术上有争论、无定论) 其中两派日后发扬光大:天人感应派,在两汉时期八面威风;心性派,千年以后 改头换面成了宋明理学。 汉没,三国魏晋南北朝复入乱世,适合治世的儒家虽保官方统治思想的地位,但 学统道统无继,儒学几近销声匿迹,魏晋玄学把道家推上新高峰,佛家入中土而 大兴,道佛繁荣。 隋唐大一统,儒学回到人们的视线,但四百多年不在人间,儒家思想已难恢复竞 争力。韩愈曾向皇帝提出抑制佛道,重尊儒家。但很快化为泡影。 五代十国再次武夫当权,儒学再次退出历史舞台。
二、王阳明生平 幼年时期:才思敏捷,十余岁能诗。11岁父亲 中状元,随父寓居京师。 青年时期:15岁时有经略四方之志。词章盛名, 组建诗社,驰骋文坛;关心边境安危,精究兵 法。17岁与诸氏南昌完婚。 18岁时,拜访娄一斋,以为“圣人必可学而 至”,立志成圣贤。格竹七日病倒,对朱子格 物之说产生怀疑,徘徊于佛老、悦慕仙家修炼 之术。 21岁乡试中举。两次会试不第(世以不得第为耻, 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1499年(28岁),中进士,任职工部。 29岁授刑部云南司主事。游九华山,出入佛寺 道观。 1502年31岁,告病回余姚,筑阳明洞,行导引 术,曾起“离家远遁”之念,因挂念祖母和父 亲,未成行。 33岁,主考山东乡试。9月任兵部武选司主事。
三、王阳明文学
诗词 散文 书信 文告 檄文 杂文 书法
四、王阳明军事
奇智大勇建奇功、出神入化一军神:南赣剿匪、平定宁王、广西戡乱 王阳明打仗:一切战斗,都是心战。 审时度势,运筹帷幄 攻心,兵未发,已然八分定胜负。 以道御术、道术一体:“用兵何术?此心不动即为术。” (王阳明语) 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强大于千军万马。
二、王阳明生平 王阳明生平四件事:悟道、讲学、做官、平治(平叛勘乱、治世济民)。 悟道和讲学是他的内道和工夫,做官和平治是他的外用和事功。 读书要读传习录,打仗需学王阳明。 政治上,王阳明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两广、湖广、江西四省总督。生 前封新建伯,身后谥文成公。 军事上,王阳明赤手空拳、无兵无饷,抚剿并用、平叛戡乱,将兵家权 谋上升到了“此心不动即为术”的化境。 思想上,王阳明心学,天下耸动、弟子影从,嗣往圣、开来哲、发天理、 正人心,把宋明理学推上了最高峰,百代宗师,登峰造极。 王阳明一生历尽坎坷,在困顿与绝境中幡然觉悟,在非议和险恶中毅然 前行,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的文治武功兼备、立德立功立言三俱的儒家 知识分子。 他传奇的一生,证成了“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